传记
伟大也要有人懂 豆瓣
作者: 韩毓海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5 - 4
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这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以平实、诙谐但又激情澎湃的语言,结合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和我们一起阅读了马克思几乎所有的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作文,直到未完成的《资本论》。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一、作者对马克思的著作及马克思这个人的别开生面的创造性理解;二、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所进行的尖锐分析;三、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串起了人类思想史;四、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彩的语言叙述。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是一部“小书”,但却简单、明快、酣畅淋漓的面对着最重大的命题,这是一部阅读经典的著作,而它本身也会成为的经典,书中的几乎每一种分析、每一个故事都是新颖的,一篇读罢,你将获得醍醐灌顶般的“解放”感受。
伟大也要有人懂 豆瓣
作者: 韩毓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4
比起将其捧上神坛,让万人膜拜,毛泽东可能更希望的是我们能够真正走近他。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和新的切入角度,让我们能从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出发,去真正了解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理想与追求,他的苦闷与彷徨,他的爱与恨、生与恋、满腔的热情与透彻的智慧。合上《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这本书的那一瞬间,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读过毛泽东。
米拉日巴传 豆瓣
作者: 桑杰坚赞 译者: 刘立千 民族出版社 2000 - 2
米拉日巴是西藏佛教葛举派第二代祖师,一生坚韧不拔实修苦修,用道教形式宣传佛教,广收门徒,在西藏人民中有广泛的影响,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15世纪,僧人桑杰监赞根据民间的传说故事撰成此书。此书是研究西藏佛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数次由刘立千翻译。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73637/密勒日巴尊者傳 作者: 桑傑堅贊
自传性反思 豆瓣
作者: 沃格林 / 桑多兹 译者: 徐志跃 华夏出版社 2009 - 8
《自传性反思》可谓沃格林(1901-1985)的一幅思想地图。在这部由口述整理而成的著作里,沃格林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描绘了自己各个时期的研究。从群星荟萃的维也纳大学,到美、英、法诸大学,沃格林在游学中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期间的种种细节扣人心弦。
沃格林人生旅程的一个突出部分是他可察知的求索和逐步推进的发现——和他的涉及面之广——去何处寻找帮助和解救,尤其是身处制度性毁灭、知识分子的道德败坏和人格的堕落之时。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如何做的?这就是这本小书的实质。
——桑多兹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 豆瓣
作者: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译者: 钦文 商务印书馆 2010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传记是“热爱哲学的宣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的传记,而且是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乎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一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书中既有生动的叙述、饶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纵横捭阖的哲学比较、严谨的思辨。因此本一髂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记述生平的传记,面且还是一本思想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本哲学史著作,它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正是由于这本传记,作者一举成名,也正因作者的生花妙笔,叔本华再一次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寻路阿富汗 豆瓣
The Places in Between
8.6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瑞·斯图尔特 译者: 沈一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8
2000年,27岁的罗瑞·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11”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贝聿铭全集 豆瓣
I.M.PEI
作者: [美] 菲利普·朱迪狄欧 / [美] 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 译者: 黄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贝聿铭工作室同事撰文,图文并茂展现其各时期代表作和思想
唯一得到贝聿铭生前认可并亲自作序的作品全集
贝氏同事兼学生林兵审校并作序推荐
全新译本,增添多幅照片,成就更加完善的版本
◎ 编辑推荐
☆ 全新译本,遴选贝聿铭的50个建筑项目,以权威视角全面展示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
以时间顺序选择了贝聿铭各个时期担任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的50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氏接受委托的项目,从具体建筑项目中展现贝聿铭的内在建筑思想。书中图片包括建筑实拍图、设计平面图、剖面图、建筑过程图等等;与贝聿铭共事近20年的同事撰写文章,从独到的视角到我们理解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全新版本邀请新译者重新翻译,译文力求专业而流畅,不仅订正了外版原稿中的错误,还将此前译本中未译的参考文献、贝聿铭作品名录等,悉数译出,提供给读者更全面翔实的资料信息。
☆ 贝聿铭的同事、学生林兵为新版本进行审校,并作序回顾贝氏建筑生涯
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林兵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曾作为贝聿铭的同事和学生,参与贝氏晚期的几个项目的设计建造,对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林兵对新版本做了精心的审校,确保其权威性,并且为本书作序,回忆了一段贝氏鲜为人知的往事,添加了此前版本不曾提及的内容。
☆ 增加多幅珍贵照片,带我们领略此前少见的贝氏风采
新版本从多家机构购得版权,添加了多幅贝聿铭珍贵照片。新添照片包括贝聿铭的早年家族合照、在香山饭店工地与著名建筑家陈从周的合影,以及此前版本中没有提到的贝氏最后一件作品美秀美学院圣堂的相关照片。此外,新版封面也采用了最能代表贝聿铭晚年气度的照片,雍容典雅,庄重大方。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权威、全面的贝聿铭作品集,遴选了贝聿铭各个时期以主要负责人或建筑设计师承担的50个建筑项目,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氏接受项目委托的背景、进行项目设计和建造时的构思与具体实施过程,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和项目完成后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等。这50个建筑项目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间跨越60年,串联起来就是一部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史,展示了贝聿铭一众卓越的建筑作品和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书后附有贝聿铭全部作品名录,包含创作时间、项目地址、参与人员等重要信息。贝聿铭晚年时的同事、木心美术馆的设计者林兵先生特为此书写了纪念性的序言,回顾了贝聿铭先生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 名人推荐
对喜爱贝氏建筑的人们来说,他给予世界太多的经典和感动。经常有人问贝先生他后期的作品是否将是他的“封山之作”,他大多笑而不答,对他来说,设计与生命是共存的。
—— 林兵(建筑家,木心美术馆设计者)
股票作手回忆录 豆瓣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8.7 (9 个评分) 作者: 杰西·利弗莫尔 译者: 黄程雅淑,马晓佳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 1
《彼得林奇点评版股票作手回忆录:巴菲特指定股市教科书》充满了利弗莫尔的人生和投资思路。他曾数次大起大落,做多和做空都赚过大钱,一生积攒的经验,后来历代的股神,包括格雷厄姆、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等都受其影响,尤其以彼得林奇为最。所以杰克•施瓦格说:“在对当代30位最杰出的证券交易员的采访中,我向他们提出了同样一个问题:哪一本书对证券交易员最有启发?迄今为止,独占这一名单榜首的是70年前出版的伟大著作《股票作手回忆录》。”
福柯的生死爱欲 豆瓣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9.0 (28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E.米勒(James E. Miller) 译者: 高毅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哲学思考与“极限体验”交织,生活与思想的相互解读,在欧洲思想背景中理解福柯,20世纪西方思想的关键读本。
☆本书不仅是一部思想大师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人如何成为其所是”的伟大的尼采式探求。
☆北大高毅教授精修译文,作序推荐。
福柯是当代最出色、最具吸引力、最受关注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仅诉诸于文字,而且也在他一生都在进行的“极限体验”中得到了体现。同样使我们印象深刻、深受吸引的,不仅仅是福柯优雅、流畅的遣词行文,具有冲击力的思想观点,还有他独具特色、极为丰富、引人注目,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人生经历。作者詹姆斯·米勒具有深厚的哲学背景和优秀的写作能力,对福柯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读,整理并参考了大量材料,探访了各种相关人物,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这本优秀的作品,记述福柯的“哲学生活”。
------------------------------
孤僻怪异的少年,毕生的自杀准备,狂暴的生活偏好,山谷与车祸的神秘启示……
福柯的生活同他的思想一样丰富、迷人又充满争议:童年时期对同班男孩的别样情感;大学时期屡次的自杀尝试;初入学界,对笼罩学界的大哲萨特的反对与批判;在德里达当场批评《疯癫与文明》时的一言不发;对政治运动暧昧不定的靠近与远离;对伊朗革命的矛盾态度;与德勒兹的学术同盟及其日后的解体……在米勒的这本书中,福柯的这些经历,都与他的思想——对法国科学史与认识论传统的继承,对现代人道主义的反对,对非理性、异常、区隔的关注与考察,对现代社会中权力关系的揭示,对结构主义的抗拒,对死亡主题的迷恋——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福柯的生与死、爱与恨、行动与思考、体验与激情。——“从存在中取得最大收获和最大乐趣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
米勒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跃动、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诚然,它或许带有些许自我解构的意味,而且都太人性,但它永远不会被诟病为陈腐、平庸、无名和幼稚。——《纽约时报》书评
米勒这本颇有争议的书是严谨而繁复研究的产物……他讨论了疯癫、死亡和同性恋,尤其是用大量形象生动甚至近乎感官层面的细节描述了施虐-受虐文化。——《新共和》
这本书是对福柯的一生充满想像力的大胆诠释,人类三个世纪的现代性遗赠下来的道德和美学传统被这本书拓广甚至颠覆了。——《波士顿环球》
詹姆斯·米勒谈论性与哲学、尼采与艾滋等话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他建构出一种爱欲的人生。——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
这本惊人之作,因其思想的灵光极具启发力;反响之大,也与其讨论的对象极为相称,可以说是进入20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一本关键性读本。——萨义德
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 豆瓣
15 Great Austrian Economists
作者: [美] Randall G. Holcombe(编) 译者: 李杨 / 王敬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的主角是15位了不起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坎蒂隆、杜尔哥、萨伊、巴斯夏、门格尔、庞巴维克、米塞斯、黑兹利特、哈耶克、哈特、罗斯巴德等。他们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本书的作者德索托、科兹纳、霍普、加里森等也都是奥地利学派当今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因此,本书为想了解奥地利学派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捷径。
米塞斯大传 豆瓣
Mises: The Last Knight of Liberalism
作者: [德]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译者: 黄华侨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 8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20世纪重要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亚当·斯密之后对市场经济理论贡献最大的人。他的思想不合潮流,却是矫正时代前进方向的指南。
《米塞斯大传》详细描述了米塞斯漫长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他的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与时代的碰撞。同时本书叙述了以米塞斯为中心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发展历程、欧洲和美国的经济思想史,也生动呈现了米塞斯所经历的时代的风云变幻。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最显耀的人物——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熊彼特、罗宾斯、哈耶克、凯恩斯等杰出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和充满戏剧性的人际交往。
伟大的生命成就精彩的传记。本书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是目前最详实,最受好评的米塞斯传记。
心若菩提(增订本) 豆瓣
作者: 曹德旺 人民出版社 2017 - 1
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的掌门人。他是世界瞩目的慈善家,捐款超过80亿元。他是首位获得企业界奥斯卡奖——“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的华人。他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告赢美国商务部的企业,美国商务部长访华点名约见他。他说:“我是中国人,我事业的重心一定在中国。”他说:“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追求创立先进的民族工业,也奉行开放、包容,向一切先进者学习。”
这个小时候一天只能吃汤汤水水两顿简餐的少年,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著名企业家的,他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本书将告诉你关于他的成长之路。
无人是孤岛 豆瓣
No Man an Island:Th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
9.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乌登 译者: 黄文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 7
侯孝贤是我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重要作品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海上花》等。本书完整全面地论述了他的创作生涯,阐明了他独一无二的成就与风格的形成及演变。作者认为侯孝贤电影反映了台湾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状况,并且只可能诞生于那种环境之中。本书也考察了侯孝贤电影对其他亚洲导演的区域性影响。
一部杰出而具开创性的著作。在研究侯孝贤的同类文献中,本书以其覆盖广泛、分析详尽而独树一帜。作者同样观照成就侯孝贤其人其作的宏观的历史与社会框架、对其创作有更直接决定作用的工业与文化因素,以及他的创作生涯所发展的独特的美学策略。本书对侯孝贤作品及其背景所作的精确分析,使之成为英语世界任何研究侯孝贤的学者的重要资源。
——裴开瑞(Chris Berry),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侯孝贤是世界影坛上最迷人然而也最迷惑人的导演。本书不仅是一项作者研究,还对台湾历史、文化、政治与电影做出了丰富的描述。作者运用大范围的一手资料和引人入胜的电影分析,风格是平易、机智和犀利的。本书无疑是华语电影与电影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
——叶月瑜(Emilie Yueh-yu Yeh),香港浸会大学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8.7 (130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大卫·霍克尼 豆瓣
David Hockney
作者: [英]马尔科·利文斯通 译者: 周渝 2021
◎ 编辑推荐
◆涵盖霍克尼60余年艺术生涯,多幅早期绘画作品全收录。
◆畅销海外数十年,首部霍克尼传记第四次全新改版,讲述自1981年首版面世后四十年来艺术家描绘世界的新方法。
◆权威作者,大卫·霍克尼的挚友马尔科·利文斯通几十年来专注霍克尼艺术的研究,策划大量霍克尼巡回展览,著有《容貌即是一切:大卫 · 霍克尼的肖像画和他的朋友们》等霍克尼专著。
◆对艺术家60多年来的各种媒介创作进行了全方位覆盖,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造像新技术和新形式的各种试验。
◆拥抱霍克尼的“艺术后期”,感受艺术家用新方法、新观念,以及源自毕生经历的娴熟技巧重新激活的艺术创作。
◎ 内容简介
《大卫·霍克尼》是一本关于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艺术的专著,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大卫·霍克尼的作品,深入讲述艺术家在主题、方法、风格与技术上的转变,收录了其六十多年来各种媒介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摄影、舞台设计、视频以及对新技术新形式的各种试验。全书包含275幅大卫·霍克尼作品的高清插图。本书作者马尔科·利文斯通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也是大卫·霍克尼的挚友之一。本书初版于1981年面世,是关于大卫·霍克尼的第一本专著,这是本书的第四次修订版,扩展了霍克尼近二十年来极为多产且不断变化突破的艺术生涯,是对这位“最受欢迎的在世艺术家”的一次最为全面的回顾。
大卫·爱登堡自传 豆瓣
Life on Air
作者: David Attenborough 译者: 何毅 / 李金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大卫·爱登堡是英国电视界最具影响力也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26岁那年,他申请到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在那个时代,指的是为广播节目工作——被拒绝了。不过,有人看到他那份落选的申请信,问他是否感兴趣到电视台工作。他选择了尝试,一干就是六十年,从未离开。翻开本书,听大卫·爱登堡讲述自己的故事,从容优雅,不失幽默。
从26岁写到90岁,这本自传记录了大卫·爱登堡对自然世界的热情与致力于理解自然的毕生渴求。
“然而,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度过自己一生、而且不愿停下制作节目的脚步,最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凝望自然世界并尝试去理解它,更为深刻的快乐。”
——大卫·爱登堡
维纳传 豆瓣
DARK HERO OF THE INFORMATION AGE
作者: [美]弗洛·康韦;[美]吉姆·西格尔曼 译者: 张国庆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1906年,诺伯特·维纳被评为“天才少年”。作为神童,他11岁上大学,18岁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多位欧洲著名的数学家,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1948年,他以其著作《控制论》发起了一场科学革命,这本书预见并影响了计算机、机器人和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到来,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先声。这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科学巨人的史诗故事是理解21世纪科技与文化交汇的基础。
在这本开创性的传记中,获奖记者弗洛·康威和吉姆·西格尔曼根据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对维纳最亲密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独家访问,揭示了这个杰出的天才最真实的一面,重新审视他留下的宝贵遗产以及他对人工智能所发出的警告的历史准确性,并探索他的革命性思想如何继续塑造我们今天的生活。
我的生活 豆瓣
作者: [法]马克·夏加尔 译者: 余中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马克·夏加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然而,他的文字同样富有诗意。《我的生活》是夏加尔追忆前半生的自传作品,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仍然年轻,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三十多年成长生涯的回顾。作为艺术家的夏加尔,画作色彩浓郁,提琴手和母牛都在犹太小镇的天空中飞翔;而他的文字同样轻快、洒脱,有如小步舞曲,带着来自底层生活的忧伤和幽默。本书清晰地呈现了他艰难的成长历程,也展示了他绘画灵感的具体来源。夏加尔用爱的颜料,写成了飘在空中的自传。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者: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 王隽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最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即便是题外话也充满风趣和权威……加迪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康塔塔,一种罕见的天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对史上最非凡的音乐家的最扣人心弦的描绘。” ——亚当·莱弗利Adam Lively,《泰晤士报 》 ,年度图书
“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最彻底的满足感。他在许多地方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听一遍巴赫的作品,最佳的音乐写作就是这样。” ——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纪念碑式,却又个人化。” ——萨米尔·拉希姆Sameer Rahim,《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世上有许多巴赫,但只有一个塞巴斯蒂安——而加德纳是他的先知……在加德纳专业的指引下,通往巴赫天堂城堡的大门被打开了。”——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支点》
世界顶级指挥家,巴赫作品当世最权威的诠释者,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小时候加迪德家里挂着一副巴赫的画像,“每天去睡觉的时候,我都躲避他的目光”。这个无处不在的偶像和符号,从童年就这么深深刻在心中。现在他来写巴赫,希望我们能把巴赫当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