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论历史 豆瓣
Ecrits sur l'Histoire
作者: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 Fernand Braudel 译者: 刘北成 / 周立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布罗代尔有关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论述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即Ecrits sur l'Histoire (1969)和Ecrits sur l'Histoire II (1990),此次移译为中文的是其中第一部,也是布罗代尔治史思想的最精华部分。
《论历史》是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有关历史学本性的思考的总结,这本文集凝结了他多年治史经验的思想精华。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也是布罗代尔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一是历史的时间。二是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对话。三是历史写作与现实的关系。
布罗代尔提出,历史学家应该穿透政治事件的历史表层,揭示那些隐蔽在下面的、影响集体存在的力量。他把历史的时间区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进而表述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思想深刻改变了历史学的面貌。
剑桥倚天屠龙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Kongfu Circle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9.0 (23 个评分) 作者: 新垣平 凤凰出版社 2012 - 9
《剑桥倚天屠龙史》是新垣平博士恶搞《倚天屠龙记》和正史的戏作。新博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运用奇妙的想象和精妙的推理,将正史和武侠完美地熔为一炉,写出了这部令所有金迷击节赞叹的奇书。本书最早在天涯论坛连载,轰动一时,被粉丝们疯狂转帖。新博士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用最严肃的历史叙事笔调来书写最荒诞不经的虚构情节。他将小说和历史双重陌生化,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彻底打破,使得历史书写成为纯粹的文本游戏。这游戏是意义机制自身的狂欢,也是一场智力的盛宴!
机器崛起 豆瓣
作者: 托马斯·瑞德 译者: 王飞跃 / 王晓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5
机器与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在战争中锻造出来的控制论一度成为了前所未有的能够预测并预见未来智能自动机的工具。与此同时,两股对立的力量共同塑造了未来的控制论愿景。一方是对于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之希望:暴力行为减少,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游戏更加娱乐化,政治更加自由化,战争不再那么血腥。“思考的机器”会带来进步,这深深地嵌入在那些现代主义者的信仰之中。
但反对势力同样塑造了迫在眉睫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控制论假想:它充满了一种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恐慌——机器人会使工人陷入失业,机器会伤害人类,核心系统会崩塌,大量的监控和隐私泄露,机械化逆行。乐观主义对抗悲观主义,解放对抗压迫,乌托邦对抗反乌托邦。
本书探讨了将控制交于机器,与机器交互或通过机器进行交互的含意。机器最终能把人类从肮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能把人类从令人抓狂的交通拥堵中解脱出来,并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游戏更加社会化、互联化,但同时更加安全和放心吗? 或者,现代社会正不知不觉走入一个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险的勇敢新世界?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建立网络化的经济,表面上这种经济直接伸进了我们的口袋和手提包中,但它随时可以戛然而止,甚至有可能在关键枢纽上崩塌?通过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委托给这些前所未有的、互联化的智能的机器,我们发达的社会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黄金圈住地 豆瓣
The Golden Ghetto: The American Commercial Community at Canton an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China Policy, 1784-1844
作者: 雅克·当斯 译者: 江滢河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 8
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开放以前,广州是唯 一对欧美商人开放的中国港口。本书详述1784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至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这六十年间居住在广州的美国商人和传教士的生活。在华时,这些美国人与中国社会隔离居住,过着独身、奢逸的生活。当斯教授通过详细的研究,清晰地阐明了广州的整体商业环境和美国人的地位。他们许多人携巨资回国,在蓬勃发展的美国亦是声名显赫。本书对重要的美国商人、商号及其在广州和美国的活动着墨甚多,涉及到约200位1844年前曾侨居广州的美国人的事迹。本书尤其重视鸦片走私和中美之间的早期外交关系,是中美贸易史领域的佳作。
广州贸易 豆瓣 Goodreads
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
作者: [美] 范岱克 译者: 江滢河 / 黄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4
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本书利用极为丰富的多语种资料,重建了广州贸易在18~19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专注于实践和程序,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协议,重新审视了贸易的成功和失败。作者揭开了所有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从引水、买办、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关官员。本书最后对广州贸易体制的反思极为深刻。全书论证透彻严密,翻译语言精练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经典著作。
·
第一章回顾了18世纪早期广州贸易初期的状况,论述整个贸易赖以发展的机制的基础。
·
第二章进一步探讨广州贸易的运作。随着每天日常运作的逐渐清晰,我们可以 更清楚地了解外国人之所以信任广州贸易体制的原因,这促使了来华外国船舶急剧增多。
·
第三章到第五章,具体探讨三种为贸易服务的特殊职业人群:引水人、买办和通事。第三章分析把大型船只引至珠江狭窄水道航行的全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朝官员如何控制这些船只的来往。第四章通过补给品贸易以及外国人获得物资和劳力以满足需要的方式,探讨外国人如何在中国维持生活。第五章分析由通事所执行的官方程序,这些程序使海关监督能够控制贸易,登记在册以便征收关税。探讨完广州贸易发展的基础之后,本书接下来分析贸易架构中的变化和衍生出的弊端。
·
第六章,回顾贸易管理中的一些重要做法,这些做法旨在掩盖短处而使整个体制运转更加有效。
·
第七章,通过观察白银、鸦片和大米之间的联系,专注讨论贸易的内部机制。
·
第八章,探讨其他若干促进和影响贸易发展的因素,比如澳门贸易、中国帆船贸易、资本市场和代理商等内容,不过这些内容并不是贸易内部机制的一部分。
·
在确定、描述和解释了控制、支配和影响贸易的主要内容和要素后,第九章将讨论这些要素如何互相作用以推动贸易向前发展,同时阐述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结语分析广州贸易体制无法继续维持而土崩瓦解的原因。
·
·
【本书获誉】
·
范岱克的著作论述了在广州的东南亚人、西方人和中国人如何互动,先前被认为僵化的广州体制如何变化与发展,合法和非法的贸易如何在广州协同共生,以及广州体制如何瓦解等诸多问题。过去那些只关注中英冲突的老一套论调,看起来需要重新检讨了。——彭慕兰(Ken Pomeranz)
该著作是基于中国和欧洲档案中迄今尚未被利用过的第一手材料,对广州口岸体制内部运作进行详细研究的首部成果。它为近代早期中国沿海经济与外国商人的接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这部精心研究的著作是广州海外贸易体制研究的重要突破。——包乐史(Leonard Blussé) 莱顿大学教授
有关鸦片战争前几个世纪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已经从多个角度展开,但处于中外关系核心位置的广州贸易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通过耙疏中国和欧洲的各种资料,范岱克的著作让我们深深受益,该著作最终展现了一幅连贯的图景,揭示了通常被认为以腐败和停滞为特点的广州体制背后,所掩盖的基本合理性与共同利益。——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
大博弈 豆瓣
THE GREAT GAME: ON SECRET SERVICE IN HIGH ASIA
作者: [英]彼得·霍普柯克 译者: 张望 / 岸青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 1
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秘密战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不朽史诗
大博弈开始,两大帝国相隔3000公里;大博弈结束,两国仅距30公里。
但在中亚的土地上,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汇点,博弈永不落幕。
19世纪初,英属印度和沙皇俄国中间横陈着广袤的沙漠和群山。这些地带不为人知,也未被测绘,只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这些蒙古汗国时代的古老地名还残存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随着俄国不断向南扩张进入中亚腹地,英属印度不断向北扩张逼进克什米尔,两大帝国逐渐显示出碰撞的态势。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围绕潜在的威胁,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如履薄冰的勘探、间谍、军事与外交博弈,史称“大博弈”。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参与者的故事。其中英国和俄国的年轻军官,他们不断探索,舍命涉险。他们扮作朝圣者、马贩子,绘制秘密山口的地图,搜集珍贵的情报,求得与当地最有权势的汗王结盟。有人一去不返。在今天的中亚,大博弈年代的野蛮和暴力仍然回响不绝。
阿富汗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拉计划将本书翻译为普什图语,他说:“(阿富汗人)能从中看到历史的重复……只有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历史,才能打破这个循环。”翻译还未完成,1996年9月,塔利班武装攻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被残酷处死。
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 豆瓣
作者: 斯泰格沃德 商务印书馆 2002 - 1
本书以政治事件为主线,对美国从1960年至1970年10年间的社会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揭示了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转折时期的真相。考证清晰、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且文笔生动活泼,易读易懂是我们了解1960年代美国社会历史的一本较好的教科书。
脸的历史 豆瓣
作者: [德] 汉斯·贝尔廷 译者: 史竞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麦克尼尔全球史 豆瓣
作者: 约翰·R.麦克尼尔 (John R.McNeil) / 威廉·H.麦克尼尔 (William H.McNeill) 译者: 王晋新 / 宋保军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书以最为简洁、明晰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全书以“网络”这一概念涵括人类文明由远古演化至今的脉络及其特征,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从远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网络,到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网络,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交往网络的演变发展,也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过程。
本书原名《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作者从“网络”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俯瞰世界历史,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在整个地球生命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走向。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Ethnic America: A History
作者: [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译者: 沈宗美 中信出版社 2015 - 5
意大利人是美国最早的“包工头”?爱尔兰人没来之前,美国人不会酿酒?犹太人如何能在逆境中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华人能立足于美国的最大优势是家庭教育?
托马斯·索威尔编著的《美国种族简史》将引领你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种族史,讲述一个由痛苦、自豪和成就所构成的故事。
作者运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移民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和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种族移民带至美国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美国社会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美国今天的文化,这种多样性也对美国经济、政治、人民生活、教育、科技等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社会中的不少特殊用语、食物、音乐以及文化特点,曾一度是具有种族色彩的祖传家珍,现在却都变成美国传统的一部分。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混合,不仅贯穿美目的历史,也贯穿着今目的美国社会。没有哪一个种族是完全独特的,但也没有哪两个种族群是完全相同的。通向多元化和各民族融洽相处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不平的。
今天,听到肯尼迪家族、安德鲁·卡内基、塞林格、贝聿铭、艾森豪威尔这些响亮的名字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们是美国人,而不在乎他们来自哪个种族。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种族并未消失,但无论是各个种族还是美国这个国家,都已今非昔比了。
本书于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过去了30多年。然而,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论述,直到现在仍不过时。
見證:改革開放三十年 豆瓣
作者: 中國攝影師協會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11
三十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仅仅是转瞬即逝的一剎那;相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也仅仅是前仆后继的短暂片刻。然而,刚刚过去的三十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她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中国当代史上这场伟大的变革。再现了三十年间政治事件的跌宕起伏、经济转轨的艰难曲折、文化生活的急速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在一张张图片的背后,所呈现的是改革者们寻找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是亿万民众摆脱贫困、追求富足的果敢行动。其间,既有气势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也有一些难以忘怀的零星记忆,甚至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历史噪音。但这就是历史,历史是应该被记住的。
我们并非要刻意告诉人们甚么,而只是想为历史留下一部真实的记录,为人们留下一个驻足思考的空间。如同三十年前一样,今日中国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三十年间,我们经历了从文革走向改革,从计划走向市场;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终于回归常识,回归理性。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在步入市场体制的过程中,我们也目睹了一些有悖改革初衷的丑陋现象,经历了彷徨与困惑,由此悟到了我们与世界主流文明的巨大差距。因此,未来的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是决定中国复兴的又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三十年的辉煌,不应仅仅是历史的回忆,如何打破中国两千年来周而复始的兴衰历史轮回,仍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留下我们的观察、见证与思索,不仅仅为自己、为当下,更是为了未来。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豆瓣
De mechanisering van het wereldbeeld
作者: [荷] E. J. 戴克斯特霍伊斯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5 - 6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科学史名著,曾获得1952年荷兰国家文学奖霍夫特奖。它以机械论观念的产生和对自然的数学描述为主线,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从古希腊到牛顿两千多年的科学思想发展,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使经典物理科学得以产生的各种思想脉络和源流。它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经过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阶段、古代的科学遗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科学,最后考察了一直到牛顿的经典科学。全书分为五个部分:I 古代的遗产,II 中世纪的科学,III 经典科学的黎明,IV 经典科学的演进,V 结语。书中大部分内容都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它尤其重视原始文本的阅读和复杂概念的厘清,不回避任何繁难之处,这在同类著作中实属罕见。本书语言清晰凝练,切中问题要害,值得再三研读,对于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者极有价值,任何对思想和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幽暗国度 豆瓣
An Area of Darkness
6.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李永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在许多方面,与其说《幽暗国度》是关于印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奈保尔自己的书。——Gillian Doolye
★ 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保罗•索鲁(美国作家)
V.S.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辈的家园,这个隐藏在幽暗阴影中的国度。奈保尔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奈保尔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中国史纲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张荫麟 中华书局 2009 - 6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所写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处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此次出版,另将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他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一并列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册) 豆瓣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E.P.汤普森 (Thompson,E.P.) 译者: 钱乘旦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自己的形成中。”本书为历史学领域经典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视角,选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为考察对象,阐述了汤普森关于工人阶级及其形成过程的理论,书中详尽地考察了工人阶级经历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这个阶级的成长全貌中回顾了英国工人阶级如何作为“外力的产物”和“自身的发明”,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政治意识的过程。作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历史观见解独到,挑战了许多正统观点。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一项研究。作者通过本书力图剖析中国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前是如何去塑造新人的,以此重新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产生的复杂效果,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现代欧洲史01 豆瓣
作者: [美] 尤金·赖斯(Eugene F. Rice) / [美] 安东尼·格拉夫顿(Anthony Grafton)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6 - 11
从文艺复兴到欧洲联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全在这里。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编,近10位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史学大家写给普通读者的6卷本欧洲通史,读懂现代欧洲的必备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现代欧洲史系列第1卷,讲述欧洲从中世纪向早期现代过渡,初建文明雏形。
———————————————————————————————————
【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
新与旧的碰撞,初现欧洲文明雏形
【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
宗教纷争,打开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
【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
18世纪的欧洲如何成为最有活力的地区
【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双元革命,开启欧洲主导世界的新里程
【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
全球扩张与欧洲辉煌
【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
巨变,从辉煌走向终结
———————————————————————————————————
【内容简介】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1卷,主要讲述欧洲从中世纪向近现代世界过渡的历程。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欧洲进入了多事之秋。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欧洲面临着从中世纪向现代世界的过渡。在这个新与旧激烈碰撞的时代,欧洲经历了技术、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现代文明的雏形。
15至16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展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对知识和启蒙教育的需求,文艺复兴在欧洲艺术和文化领域掀起高潮,航海技术的突破推动着地理大发现与海外冒险。在军事领域,欧洲迎来了火药时代,新型战争要求统治者垄断军事权力,这影响了早期现代国家的形成。与此同时,商人阶层和资本企业的急速成长不断冲击着封建社会的内部结构,而宗教改革则带来了遍布欧洲大陆的信仰危机。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生动刻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全景,以及早期现代欧洲所经历的种种变革。这些变革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改变了欧洲同其自身过去的关系,也影响了即将到来的现代世界。
【关于本书】
1、 全景描绘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欧洲社会的面貌,讲述欧洲从中世纪向早期现代过渡的历程。
1) 火药从玩具变成武器,带来了新型战争,也改变了统治者与贵族、新兴资产阶级的关系;
2) 十字军东征引发的黄金狂热,推动了亨利王子、达伽马等人的航海探索,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
3) 印刷术使阅读和学习变得容易,一方面,欧洲人能够更加快速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出版商、作者、教会和政府围绕舆论控制和言论自由,展开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争夺战;
4) 文艺复兴给欧洲人带来一场古典文明的洗礼——一位年轻学者在婚礼当天会花三小时研读希腊经典,一位大学讲师在解读古罗马讽刺诗人的作品时,听众入迷到听了两个半小时也不愿离开,最终讲师不得不踩着他们的头才能离开现场回家——上至贵族,下至平民,每个人都对古典文明充满敬畏和仰慕之情,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动容;
5) 宗教改革使统一了上千年的基督教世界彻底分裂,这不仅颠覆了教皇对宗教权力的控制,也使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信仰危机。
2、 史学泰斗写给入门读者的早期现代欧洲史。
本卷作者是美国研究早期现代欧洲的杰出学者,尤金•赖斯是该领域的泰斗级学者,安东尼•格拉夫顿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著有《脚注趣史》等。
3、 权威经典,既有极高的研究水准,又非常生动易读。
尤金•赖斯简短精悍地讲述了创造现代世界的技术和理念。尽管作者有着很高的学术水平,但是这本书却出人意料地好读,尤其对于印刷术一章的描写格外精彩。读者评价为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
【关于套装】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必备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权威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丑的历史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ruttezza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8
寻找丑真是乐事一件,因为丑比美更精彩有趣。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可以是巨人、侏儒,也可以是长鼻男,就像皮诺曹那样。
——翁贝托•艾柯
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艾柯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丑》比《美》更精彩。
艾柯为《美的历史》撰写的这部姊妹篇既是对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思维的挑衅。艾柯尝试把丑作为历史和文化批评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分析,呼应上一次的寻美之旅。……这种兼收并蓄的研究别具一格,必将吸引文化和艺术史学者以及一般读者对这个颇受冷落的主题产生兴趣。
——《出版商周刊》
美可能吸引人,但丑更有趣——这正是艾柯这本迷人的大书呈现给读者的。……百科全书式的引文、生动炫目的插图……在这些欢笑、色情、恶心或恐怖形态的背后,你将很难接受它们有丑的一面。
——《纽约时报》
大多数艺术书值得看看,或许,在咖啡桌边即可。这部无法言喻、令人发狂的书却是要读的。
——《细节》杂志
《丑的历史》为休闲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为那些希望深入探讨这个课题的人指引了门径。
——《选择》杂志
制度与人情 豆瓣
作者: 张程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5
皇帝是“三无人员”?
宗藩、后妃和宦官的命运由皇帝的喜怒哀乐一夕决定?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衍生出怎样的朝堂政治?
中央政务和地方变迁有哪些纠葛?
科举考试原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代官员如何被任免,又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
古代中国的军事外交跟今天大不相同?
明清是传统政治最为成熟的时代。本书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表与里,勾勒演变轨迹,梳理出饶有趣味的非学术体简史。全书分十二个专题娓娓道来,既厘清了古代中国的制度架构,又找到了解读政治的另一把钥匙——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