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鸦片在中国:1750-1950 豆瓣
L'Opium une passion Chinoise: 1750-1950-Xavier Paulès
作者: [法]包利威 译者: 袁俊生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7 - 6
丁丁在《蓝莲花》当中的冒险经历以及波德莱尔所描述的《人造天堂》让西方人陷入遐想,在他们的想象当中,鸦片与中国文化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而中国人则把鸦片看作是“外来”的毒品,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象征,在19世纪里,中国连续遭受两次鸦片战争的侵害。
1750年,英国不法商贩将印度鸦片大量走私到中国,1950年,毛泽东创建的新中国彻底铲除了鸦片,在这两百年间,鸦片给中国打下深深的烙印……
这部扣人心弦的出色论著颠覆了许多被人广为采纳的想法,作者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鸦片渗透到中国社会的种种原因……
全球史纲 豆瓣
Lifelines from Our Past : A New World History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张善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上起史前,下迄当代,对人类五万年发展史做了精辟的高度概括。作者打破了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叙述历史的传统,选取了自古至今始终与人类命运生死攸关的四条“生命线”(生态、两性关系、社会关系、战争)展开分析,将人类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紧紧地串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及鲜明的当代特点,见解丰富而深刻,堪称一部全球史观下的人类简史。
田园诗与狂想曲 豆瓣
9.2 (20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 金雁 语文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日本漫画60年 豆瓣
Manga: Sixty Years of Japanese Comic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保罗·格拉维特 译者: 周彦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10
全方位展现日本漫画崛起的历程
影响数代人的日漫经典世纪收藏本
分析战后日本漫画异军突起的独特原因
详述“漫画之神”手塚治虫的生平与创作
梳理日本漫画各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与代表人物
记录10余种统领市场的漫画杂志的兴衰沉浮
500余幅精彩插图,直观感受日本漫画的魅力
英、日、法、德、西、意等十余个版本全球热卖
--------------------------------------------------------------------
本书为读者奉上了1945—2004 年间日本漫画发展的轨迹,作者从战后日本的社会环境和国民心理入手,分析了漫画在日本兴起的原因。其中,有着“漫画之神”之称的手塚治虫功不可没,书中单辟一章,讲述了他的生平和创作。之后,作者分章节论述了日本漫画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最后一章讨论了漫画在日本文化出口中的地位及漫画的全球影响。此外,本书还拥有丰富的插图,作者广泛收集了漫画领域名画名图,包括众多日本著名漫画杂志的罕见的创刊号。
--------------------------------------------------------------------
回想过去的年代:那时,你只能在偏僻的小店搜罗到专业剧画出租书。读那些书的感觉,可谓十倍的疯狂惨烈,十倍的刺激过瘾。
——三岛由纪夫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漫画犹如空气。
——手塚治虫
对我来说,佐佐木真纪的漫画不断冲击着我,为我在内心世界的某个角落打开了一扇窗。佐佐木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力量,我要通过我的书传递给下一代。
——村上春树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 豆瓣
作者: 王缉思 / 唐士其 重庆出版社 2012 - 2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内容简介:的焦点问题,《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是近30年来的世界政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世界政治沿着什么样的轨迹发展?各国的政治模式、意识形态是向所谓“终结”的同一方向进步,还是向多元化、多样化、多极化的方向分道扬镳?本书基本采用实证方法,借鉴当代政治思想和比较政治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分别对世界各个地区和重要国家30年来的政治发展进行纵向考察,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对各国政治和地区政治的实证考察,将聚焦于三个方面:
(1)政治制度的连续性和变化;
(2)社会政策的基本取向及其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
(3)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的重点即是对过去30年来世界主要大国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既注重对变化基本趋势的把握,又力求在此基础之上捕捉各国、各地区潜在的未来变化方向,并对此进行具有逻辑与事实根据的论证与说明。概括起来,30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大体经历了各具特点的三个阶段:
(1)1978年到冷战结束,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大行其道;
(2)20世纪最后10年,西方经历内部调整,但在秩序、制度及价值观层面仍占主导地位;
(3)21世纪初,西方经济主导地位和美国“软实力”均有所下降,全球化负面作用日益突出,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理性、市场经济多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虽然过去30年来世界各主要地区的发展变化各具特色,但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内容、也已经体现出某些可识别的未来发展趋势。过去30年世界政治的变迁,从新自由主义及其政策取向在主要发达国家独领风骚、社会主义国家反思自身发展模式开始,经过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经济震荡,到各国重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告一段落,世界政治走完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冷战结构的彻底破除、新自由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全球性联系在向各国社会纵深发展,在促进世界政治向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同一性的增强。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采用国别研究的方式,分别对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中东等六个地区的40余个国家的政治变迁进行研究论述。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3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豆瓣
中国の歴史
7.2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本一夫 / (日) 平势隆郎 译者: 吴菲 / 周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丛书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国内学者许宏、罗运环、王子今、黎虎、阎步克、邓小南、姚大力、李伯重、步平为中文版作序推荐。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孙隆基 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孙隆基先生最负盛名之作,全新修订版问世
◎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80年代知识界的著名战斗檄文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
----------------------------------------------------------------------------------------------------------------------
良心、人心、关心、攻心、掏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怎样的组织和主导作用?
终身、人身、翻身、出身、修身、舍身、身不由己——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没有精神性的“身”来称呼自己?
几千年来,“安心”与“安身”的愿望如何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体的习惯又将如何反映出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政治格局?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编辑推荐】
1、本书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缘何缺乏自我自主意识?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中窥见一斑。
2、本书中谈到的“深层结构”并非历史时序,也不属于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书中的许多历史例证并非一一列举所谓国民“劣根性”,而是从中国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我认同的这个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全面深刻的批判。
新世界史(第2卷)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 2017 - 8
1.传奇作者,毕生积累:孙隆基先生是华语世界非常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早已家喻户晓,深刻影响了几代读者。
2.首部专为华语读者打造的全新世界通史:孙隆基先生凭一己之力、积数十年之研究功力,以全球史观和多中心论,写作全新的世界通史,在当下史学界中堪称翘楚。
3.全球史视野颠覆传统世界史叙事,跨学科方法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一部充满真知灼见的典范佳作:《新世界史》突破民族国家窠臼,摒弃西方中心论,立足全球宏大视野,重谱世界历史进程,进而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本书为数十年来华语世界世界史作品中的典范佳作。
4.赶走陈旧的世界史知识盲点,更新你的世界观: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结构。
首部专为华语读者打造的全新世界通史。全球史视野颠覆传统世界史叙事,跨学科方法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 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穷一己之力 积数十年之功,写给中国读者的全新世界通史。突破民族国家窠臼 摒弃西方中心论,立足全球宏大视野 重谱世界历史进程。赶走陈旧的世界史盲点,更新你的世界观!
《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国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华语世界现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么是翻译引进西方学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要么是本土学人的著作,无论观念、视野还是资料,都落后于国际世界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孙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重构世界通史,旨在改变华语世界此领域研究的落后状况,为华语世界提供更适合阅读、理解和传播的世界史读本,更新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结构。
《新世界史》堪称首部由华人学者专为华语读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将零散的世界史知识贯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历史图像,是今天的读者重新认识世界的必备读物。
第2卷重点讲述了几大文明地区在中古时期的发展和变化:秦汉帝国、东西罗马帝国、阿拉伯人缔造的伊斯兰国家、斯拉夫世界以及印度独特的发展脉络等,为我们梳理了多种文明模式,提出“正是丝绸之路使得汉与罗马互称'大秦'”、“匈奴是古代世界的殡葬师” 等众多创见,从根本上纠正“日耳曼人攻灭罗马乃上古与中古的分水岭”的谬误印象,颠覆传统印度史诠释,极具颠覆意义。
南渡君臣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虞云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8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有关靖康之变后南宋前四十年历史的文章,以高宗一朝君臣为核心,包括对岳飞之死、绍兴和议、秦桧专权、苗刘之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也反映了整个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转向内在”的不同侧面。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豆瓣 Goodreads
8.1 (57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鹭江出版社 2017 - 4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Arabs: A History
9.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尤金·罗根 译者: 廉超群 / 李海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7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 破解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讲述五百年来阿拉伯人的希望与失望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中东史研究专家 哈全安教授等极力推荐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
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人来说,本书是必不可少的最佳选择。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豆瓣
作者: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一部在广度、深度和简约度上皆超越“常规”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论著兼教科书。它基于对大约500年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演化脉流和内在机理的深切理解,在大致隐含的、首先是关于国际体系与其要素和演进动能的国际关系理论性思考襄助下,浓缩地展示现当代国际关系的巨型历史图景,尤其侧重于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多维度复杂画面,同时揭示和阐释其中的动态机理和深层逻辑。
本书以富含哲理和技能地论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开篇,继之以主题集中、表述简约和内涵深邃地阐述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现代国际权势斗争和现代国际体系演变。在多维度地揭示和说明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之后,本书分别以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大众政治/新技术/新国际规范为四大分支性主题,阐述和论说20世纪全球性国际政治的历史。全书以论说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问题与现时代主要特征框架内的中国崛起结尾,而近乎每页都附的脚注展示了在研习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方面可资利用的大量文献,包括多种精粹的经典文献。
朱令的四十五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6 个评分) 作者: 李佳佳 春山出版公司 2019 - 11 其它标题: 朱令的四十五年
☆★中國第一起互聯網求助事件☆★
本書是朱令事件迄今最完整的紀錄……我所著迷的,除了故事本身,還在於環繞在這個無辜殘損的生命四周的,豐富的時代細節,它像微縮膠片一樣記錄了中國的過去,並不太久的過去,也讓我們理解中國的現在。──李志 德
從未遺忘,不敢遺忘,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一名中國網友對清大女學生朱令被下毒事件所下的注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號感到腹痛,繼而發展為全身劇痛。持續三天後開始脫髮,顏面神經麻痺,中樞眼肌麻痺,呼吸障礙,目前已失去自主呼吸能力。」
一九九五年,北京清華女學生朱令罹患怪病已四個月,從秀逸且多才多藝的學霸,變成躺在協和醫院加護病房、全身插滿儀器的病患。她的高中同學姑且試著以不甚流利的英文,將上述文字傳上當時在中國才剛起步的互聯網求援。不久後,回覆紛至,這些訊息帶來一個令人疑惑的詞:Thallium(鉈,有毒化合物),這是一種罕見的化學物質,並不是生活中隨便就可以接觸得到的。
之後半個月,全球專家共寄來七百七十六份電郵,其中一百零六份明確指出朱令是鉈中毒。朱令父母要求協和醫院為朱令進行铊中毒測試遭拒,請求學校協助未獲正面回應,甚至連朱令宿舍都莫名遭竊……一切的一切,都顯示整個事件正往詭譎的方向前進:協和不希望自身權威被挑戰;校方的不作為,則是不願承擔毒物管理不善、現場保護不力的失職責任;更恐怖的是,兇手極可能就是清華的學生、朱令的室友孫維──她是朱令身邊唯一能接觸到铊的人。
之後,朱令和她父母的人生就在醫療單位、公安部門以及法院間來回拉扯。即使諸多事證都指向孫維正是下毒者,然因為她的高幹家庭背景,此事件始終無法真正破案。如果不是一般市民、互聯網和海內外無數網友的持續關注與無私援助,朱令不可能存活到現在。
朱令的四十五年,講述的是網路社群、小市民與難以撼動的權力結構對抗的故事,也是在巨大的絕望中,看見不間斷的善意與微小希望的故事。
印度电影简史 豆瓣
作者: [印]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 译者: 瑞尔 海南出版社 2019 - 7
印度是电影大国(年产量高、观影人数多),近几年,印度电影在我国又掀起一轮一轮的高潮,前几年曾在我国出版《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的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的这本新作《印度电影简史》主要以时间顺序,以通俗朴素、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的文笔概述了印度电影自诞生之日至宝莱坞风靡全球的过程,阿希什摘取了印度电影史上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介绍了众多杰出的电影人和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辅以社会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热点事件,夹述夹议地将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电影紧密结合,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精彩而又波折的印度电影史的画卷,相信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有些许借鉴意义。
1949年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傅国涌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1
本书选取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了不同选择而各有其重要影响的十四位著名知识分子,包括学者梁漱溟、胡适、宋云彬、夏承焘、浦江清,金融家陈光甫,科学家竺可桢,作家沈从文、胡风、包天笑,出版家张元济,报人徐铸成和诗人革命家柳亚子,作家兼文化工作领导人夏衍,通过他们在1949年的日记、书信、回忆等最能袒露心迹、折射历史的文字与口头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五十五年前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使许多生动的细节、曲折的过程和未曾披露的真相一一呈现在今天读者面前。十四位人物之后还有两篇专文,同样通过私人记录,分别再现了1949年一批知识分子名人应召北上和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
经过作者辛勤搜罗、精心耙梳出来的这些带有非凡生命个体的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风卷残云的大潮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与人心所向,看到面临大变革大动荡所引发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艰难的选择与深邃思虑……这是一部可读可信、可圈可点的鲜活之书,也是新世纪学人深入时间隧道,透视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次之旅。
中国近代史 豆瓣
作者: 陈恭禄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 - 1
本书一书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仍被公认为代表民国时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是代表该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立立场和观点的著作。本书19章,近70万字,以叙述为主,分析辅之。本书根据近代以来发生的大事,分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以来状况等几大主题,为中国近代史架构了基本的叙述轮廓。尤为令人称道的是陈恭禄尝试以一种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他认为“本书论断,著者非诋毁时人,或为之辩护,不过以公平之态度,说明其立场”,比如在讨论中外冲突及中外关系等问题时,“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但更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一味诋毁。由于本书持论公允,资料翔实,详略得当,成为当时中国近代史最完善的教材。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豆瓣
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
作者: [英] 佩里·安德森 译者: 刘北成 / 龚晓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1
这部著作试图对欧洲绝对主义国家的性质与发展作一比较考察,书中介绍了东、西欧的绝对主义国家:西班牙、法国、普鲁士、波兰等。
文明史 豆瓣
作者: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译者: 常绍民 冯棠 张文英 王明毅 中信出版社 2017 - 10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独力撰写的一部简明世界通史,旨在让年轻人对历史产生兴趣,让他们“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本书从文明的角度,总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从伊斯兰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到远东,从西欧、美洲再到另一个欧洲(东欧和俄国),在大量汲取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布罗代尔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及总体史学观念写成,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史学巨著。
全书各个部分自成一体,既考察过去,又论及不远的将来,兼有章节简约和内涵丰富之长;视野广阔,不仅反映了政治、军事状况,更呈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整体;尤其注重对历史的洞察,对趋势的把握,由此探求整体的人类历史的深层意义。
这是20世纪伟大历史学家的巨献,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现实关切,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读一读它。
------------
编辑推荐:
法国著名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独力撰写的一部简明世界通史,一部堪称经典的史学巨著。在理解历史的同时,启迪今天的我们如何直面当今的世界。从伊斯兰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到远东,从西欧、美洲再到东欧及俄国,既考察过去,又论及将来……
1.由当代知名史学家布罗代尔以一人之力撰写的一部通史,在大量汲取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即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及总体史学观念,写成的一部通史。
2.本书写作方法独特:全书各个部分自成一体,而又有着有机的联系;融古与今于一体,既考察过去,又论及不远的将来。
3.论述深刻而独特,予人以启迪。书中各章虽比较简约,但其内涵比许多长篇巨作还要丰富。曾在法国多次重印,英文、意大利文、德文、中文译本广受好评。
4.既是一部面向青年学生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学术著作,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现实关切,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或许都应该读一读它。
---------------
【媒体评论】
让人耳目一新的文明史概述……提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这本书论述了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非常适合高年级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大众读者阅读。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简直就是一部史学的珍宝,而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的见解光芒四射,令人惊叹,不同凡响。布罗代尔笔下的地球文明形态各异、生机勃勃,这是一幅充满了深情、兴奋、博爱乃至希望的历史全景。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布罗代尔为法国中学师生撰写的世界通史《文明史》,囊括了数千年的时间和空间,勾勒出人类历史的主要文明。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布罗代尔是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代宗师……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个追求真理、关怀人类的范例。我们基本上可以仿效这一范例,学会在危难之时如何保持正直完整的人格。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阿诺德•汤因比、费尔南•布罗代尔、威廉•麦克尼尔以及其他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兴起、互动、成就、衰落和消亡。而布罗代尔强调需要努力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并理解“世界上伟大的文化冲突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寻找亚洲 豆瓣 Goodreads
8.2 (8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一頁folio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