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圣境预言书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莱德菲尔德 译者: 李永平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 2
《圣境预言书》是一部融自我成长、惊险小说、冒险故事于一体的心灵经典巨著,旨在洞见未来,拂去人生的迷雾。
在秘鲁雨林中发现了一部写于公元前六百年的古老手稿,其预言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将循序掌握九个觉悟,并在第三个千禧年,迈入一个高度灵性开发的地球文化圣境。不过这部影响深远的手稿,却因为启发个体自主、威胁旧有权势,而为政治、宗教界所不容,被深埋。
主角在机缘中卷入纷争,担负起寻找及保护手稿的责任,并在追寻的过程中,带领读者循着手稿的觉悟,省思与实践生命的真谛。
一旦跟随本书主角走过这趟旅程,你将会发现,我们都在追寻的旅途上,有时迷惘,有时不安,有时躁动……有时,我们很笃定自己的方向;有时,我们只是感受到人生背后有某种力量在推动我们;更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往哪里去……
然而,人生中那些偶然的巧遇,往往具有更深刻的含意,只要你随时警觉,和宇宙间的“能量”连结起来,路,就会显现在你面前。
跟随本书,将踏上一段非凡的心灵开悟之旅;聆听这九个觉悟,开启身心进化,感受源自内心深处的爱、自由、喜悦和满足。你会发现,世界很美好,甚至,如同你想象中的美好。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五冊套書) 豆瓣
Passerelles: philosophie terminales L.ES.S
9.6 (8 个评分) 作者: Blanche Robert / Hervé Boillot 译者: 廖健苡 / 梁家瑜 大家出版 2019 - 3
一個人如果停止思考,就失去身而為人的資格
一個國家如果放棄哲學,就放棄了成就偉大的條件
什麼是哲學?如果要給一個最簡單的答案,那就是:「人對於自身處境的反思」。
當然有些人想得比較淺,有些人則想得比較深。相較於一般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哲學家的所思所想就更為深邃,他們的哲學不僅是對自身處境的反省,更是對於所屬時代的回應。
如何讓自己的思考更深刻、更周全,這有賴於哲學的訓練。
法國自中學階段即重視哲學教育,其目的不在於把學生訓練成專門解答問題的機器、把學生教育成順服的國民,而是要養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懂得批判思考的公民。《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是翻譯自法國高中的哲學教科書,中譯本分為五冊出版,主題分別為:政治、道德、主體、文化、理性與真實,其中又以主體哲學為核心。
主體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礎,也是行動的起源」。(第三冊)由此出發,我們將發現:
──我們是認識的主體,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理性能力的限制,而追問:我能知道什麼?如何區別真與假?(第五冊)
──我們是道德的主體,我們要追問:我應該做什麼?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第二冊)
──我們是政治行動的主體,我們可以期望什麼?這裡要問:國家的角色是什麼?公民的角色又是什麼?(第一冊)
──我們所在的共同體是一個文化主體,我們如何理解所屬共同體的語言、藝術、宗教與歷史?如何與不同於自身的文化交往共處?(第四冊)
出版《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並不意味著我們主張將法國的哲學教育「移植」、「照搬」到台灣來,而應該是一種文化視野的參照。「原來別人是這樣做的……,那麼我們台灣可以怎麼做?」這才是我們想問的問題。
正如同柏拉圖在《理想國》的「洞穴寓言」所說的,人們必須掙脫在洞穴裡的鎖鏈,到洞穴之外看看外面的風景,才能對自身的處境有更深入的反省與思考。
哲學思考是公民素養最重要的一環,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期待哲學家皇帝降生,但我們可以期許我們的國家是哲學家的國度,讓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是懂得思考的公民,在路上遇見的都是哲學家,彼此可以經由意見的交換,共同謀求幸福的生活,這是偉大的共同體的繁榮景象。
康德在〈答「何謂啟蒙?」〉這篇文章的開頭曾說:「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期盼本書成為我們鍛鍊思考的磨刀石,成為我們自我啟蒙的開端。
■ 本書五冊重點討論課題如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政治哲學導論╱社會╱交換╱國家╱正義與法律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道德哲學導論╱自由╱義務責任╱幸福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主體哲學導論╱意識與無意識╱知覺╱他人╱欲望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4: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文化哲學導論╱語言╱藝術╱勞動與技術╱宗教╱歷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精神)╱真理
哲学之树 豆瓣
作者: [美] 庞思奋 译者: 翟鹏霄 2022 - 5
本书是根据庞思奋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开设的哲学启蒙课而成,旨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作者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和西方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严密地编织在循序渐进的讲授之中,并不时打破欧洲中心的视角,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进行反观比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对哲学的理解。
全书呈现为12周的哲学课,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作者庞思奋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哲学家的禀赋以及哲学教师的教授智慧,并在融合东西方哲学遗产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最后与最初的人 豆瓣
Last and First Men
作者: [英] W.奥拉夫·斯塔普雷顿 译者: 潘震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8
欧洲战争后,人类社会在各种动荡、希望和灾难中延续了20亿年,发展出了18代人类。期间经历了多国战争、东西方阵营对峙、第一世界政权、火星人入侵、移民金星、基因改造、太阳爆发、流浪星球……最终,人类即将走向灭亡。最后的人类通过意识入侵了最初的人类的大脑,并操控他写下这部关于人类未来的编年史。
※一 部影响深远的科幻经典,一本字字珠玑的醒世预言,众多科幻大师的案头书,科幻迷们的骨灰级收藏。
※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对本书推崇备至。
※被科幻领域权威研究著作《剑桥科幻文学史》和《科幻之路》冠以极高的地位,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推荐的100本经典书目,被收入《理想藏书》经典科幻书单。
※英国科幻小说大师斯塔普雷顿的最高杰作,描绘20亿年的历史和18代人类的兴衰。作为一本科幻小说,它已被公认为经典;作为一本预言书,它预测了人类的全部历史,其中一些已经应验,另一些正在应验。
※火星人入侵,超级大脑、终极心灵、移民金星、太阳爆炸、基因改变、流浪星球……这些至今仍然流行的科幻元素的在这本1930年写就的书中融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颇为怪诞却又精彩纷呈的科幻宇宙。
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 豆瓣
作者: [德] 马库斯·加布里尔 译者: 王培 / 校对:王熙 2022 - 6
对自我的认识始终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神经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逐步深入,主张自我等同于大脑,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决定了我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观念渐成主流。
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却犀利指出,将精神的产生理解成生物过程的观念是对自我理解的扭曲和退化。他从康德、莱布尼茨、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大师的思想中汲取养分,以新实在论和新存在主义为根基,借用思想实验、生活事例和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科幻影视剧,逻辑严明又妙趣横生地探讨了意识、自我意识等有关自我的核心概念,以及精神与大脑的关系这一精神哲学的核心问题,对形形色色的神经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与主流思潮相抗衡的“自我不是大脑”的观点。
加布里尔还对“自由意志”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辩护:人并非生物机器,人始终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加布里尔对人类自主与尊严的重申,为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的精神哲学开启了新的视野。
在绝望之巅 豆瓣
Sur les cimes du désespoir
7.4 (55 个评分) 作者: [法]E. M. 齐奥朗 译者: 唐江 2022 - 6
◎“二十世纪的尼采”、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 中文简体版首次译介

在绝望之巅挣扎,燃起超脱生死的激情
将眼泪变成思想,发出反叛的野蛮呐喊
————
【编辑推荐】
※E.M.齐奥朗是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的 尼采”。其作品以断章体的形式和对痛苦磨难、虚无主义等问题的思考而著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苏珊·桑塔格、伊塔洛·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保罗·策兰、萨缪尔·贝克特等诸多当代名家一致推崇。
※《在绝望之巅》是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主义式的绝望令人震惊而又振奋,展现了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他的创作基调,成为他之后作品的思想源泉,是了解齐奥朗思想脉络的必读之作。
————
【内容简介】
《在绝望之巅》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首部作品,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
《在绝望之巅》既是齐奥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
【名人推荐】
“齐奥朗是当今思想最精细,写作最具力量的人之一。”——苏珊·桑塔格
“他是一位杰出的反叛者,也是一位独具怀疑精神的厌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在人类存在的虚无当中惊醒过来。”——诺曼·马内阿
思想的力量:學術探索之旅的另類自傳 豆瓣
作者: 雅諾什‧科爾奈 (János Kornai) 译者: 刁琳琳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
雅諾什.科爾奈是傑出的匈牙利經濟學家,青年時曾狂熱地信奉社會主義,之後轉而批判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體系。他的家人大部分在二戰猶太大屠殺中喪生。他先後做過報社記者、研究員(因為政府禁止他在本國從事教學工作),1956年匈牙利十月革命爆發,他已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成為頗具影響力的理論家。科爾奈是東西學術界交流的使者,並在哈佛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職位上榮休。《思想的力量》是以第一身角度追溯了科爾奈一生的學術探索之旅。
這部自傳描述了科爾奈長達半個世紀的研究經歷及其成果,並介紹了進行這些研究工作時的社會和政治環境。許多秘密警察文件及告密者對科爾奈活動的報告,塵封已久,最近才得到披露,在如此重大困難的環境下,清楚地展示了作者在探索學術追求真理中所擁有的勇氣和思想力。科爾奈發表的《經濟管理的過度集中化》(1956),是第一部鐵幕生活下的人公開批判蘇式經濟的著作,在匈牙利國內受到猛烈抨擊,但卻受西方經濟學家青睞。科爾奈-利普塔克的雙層計劃理論引起數理經濟學家的注意。他後來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備受爭議的《反均衡論》(1971),批評當時用來分析市場的主流經濟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短缺經濟學》(1980);《通向自由經濟之路》(1990)以及總結其畢生研究成果的著作《社會主義制度:共產主義的政治經濟學》(1992)。
對於主修經濟學思想、社會主義制度和後社會主義轉軌等專業的學生,以及對東歐學界如何經歷共產體制興衰感興趣的讀者,《思想的力量》是一本必備的重要學術參考書。
醉步男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玩具修理者
8.4 (289 个评分) 作者: [日]小林泰三 译者: 丁丁虫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10
本书收录时间旅行小说《醉步男》+日式恐怖小说《玩具修理者》。
——————————————
血沼,我以后大概都不会和你相遇了。
话没说完,小竹田在我眼前消失了。不仅仅是人消失不见,连他放在桌子上的威士忌也消失了。仿佛从头到尾都只有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酒馆里。
一阵寒意袭上身来。
大概别人的一生中从 来都不会碰上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好友的事,但是我却碰上了。这可真是一件至死都忘不了的事情。不过,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吗?那个名叫小竹田的男子——今天第一次见的老朋友,真的存在过吗?
看起来,我到底是醉得不轻了。
——————————————
今后若是论及小林泰三的唯一性,《醉步男》与《玩具修理者》的这本合集会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至今我还能回想起读完《醉步男》时那种真切的眩晕感,在所有的意义上,《醉步男》都是打破定型的作品。——井上雅彦(日本小说家)
《醉步男》在当时出版的时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它让我们在一部可怕而令人心碎的科幻小说中阅读逻辑幻想。——大野万纪(日本科幻评论家、书评人、翻译家)
这是作者小林泰三充满“逻辑恐怖”的作品。登场人物越是讨论关于现代物理学所采取的时间论和意识的问题,越会朝着噩梦般的、绝望的结论而坠落。当被问到“让梦想坠落的恐怖”时,这是我最先推荐的作品。——ミニキャッパー周平(JUMP j BOOKS编辑)
作为恐怖杰作而闻名的《玩具修理者》是日本恐怖小说大奖获奖作品,但更可怕、令人兴奋的杰作是同时收录的《醉步男》。读完之后,你会想回到开头再读一遍。——纪伊国屋书店
消失的真实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3 其它标题: 消失的真实
【内容简介】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出了“真实性哲学”的概念,详细剖解了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分离的本质。我们需要唤醒哲学思考,通过明确什么是科学,确立科学的边界,关照作为现代人真实的价值和意义,重塑 “真实心灵”,在此基础上,明晰对理想现代社会的追求。
·
【编辑推荐】
1.知名学者、思想家金观涛新作。万字长序追忆数十年学术生涯,回顾80年代至今的思想变迁。
2.直面当下危机,重新梳理20世纪以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解析疫情以来经济持续下行、反全球化情绪高涨,民族主义复兴背后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
3. 唤醒哲学思考,在意义丧失、迷惘失序、功利主义盛行的后真相时代,找回现代人的真实价值和意义。
认识你自己 豆瓣
Erkenne Dich Selbst: Ein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2
作者: [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译者: 贺腾 / 孙纯 2022 - 7
·陈嘉映、王一方、李军、刘擎、徐英瑾、王俊、雷思温联袂推荐!
·当今德国唯一“现象级”哲学家,百万级畅销作家普莱希特
·故事与反思交织,“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剧场式的沉浸阅读
·文艺复兴、巴洛克、启蒙时代、德国唯心论——关切巨变中的近代世界,再现市民社会兴起,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与思想持续互动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大问题,新形态,哲学地图上的“8000米”高峰依次登场,追问自我是万物的尺度吗?认识自我可能吗?
~~~~~~~~~~~~~~~~~~~~~~~~~~~~~~~~~~~~~~~~~~~~~~~~~~~~~~~~~~~~~
15世纪至19世纪初,横亘在库萨与黑格尔之间的,不仅有时代,也有世界。
其一是了解权威世界秩序的知识分子世界,每一位哲思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伟大秩序;另一个则在启蒙与革命之后,见证了资产阶级高光时刻的破晓,伴随着混凝土的烟囱、无产者的贫困……
市民社会逐步发展,自我成为万物的尺度,哲学史上的“大问题”呈现出新的形态。
“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是德国当红“现象级”哲学家普莱希特为大众读者写作的哲学史。第二卷《认识你自己》讲述西方哲学的黄金年代,名家辈出的近代哲学四百年。读者会穿越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以及德国唯心论的思想世界。看见意大利商业市镇的繁荣、跨入工业时代早期的大不列颠和大革命前的法国,如何成为路德、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乃至于伏尔泰、卢梭、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交锋舞台,他们尝试破除教会的干涉,让自我成为万物的尺度,勾勒出国家的模型,酝酿出公民的社会,拥护降幅人间的市场经济。
普莱希特以激动人心的生动方式传达了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并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对其进行了阐释——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侦探小说”,让读者沉浸在无穷无尽的思想世界中!
~~~~~~~~~~~~~~~~~~~~~~~~~~~~~~~~~~~~~~~~~~~~~~~~~~~~~~~~~~~~~
一部哲学史首先要立足于扎实的史实,然后各逞所长。普莱希特哲学史的长处是思想水准高,论述连贯,译文流畅,格外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在难以计数的哲学史著作中,普莱希特的写作不是“又一部”而是“另一种”。它像是一部“连载小说”:在故事与反思交织的线索中,将哲学先贤的思想置于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那些永恒的大问题贯穿始终,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特有的面貌,最终沉积于当代的视野。这是一部精彩生动的哲学故事,延续在我们对世界与自我的关切与追问之中。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别的哲学史是一扇窗,这一本是个剧场。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普莱希特的分析位于时代与科学研究的高点,他的问题总是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哲学基础牢固,政治上明晰而敏锐。
——德国电视一台
(普莱希特)以电影镜头的形式展开叙述,时常唤醒人们对第三卷的渴望。
——News (AT)
形而上学之思 豆瓣
作者: 王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1
“存在不是别的,只是纯然的关联。”
在二十世纪之初西方哲学掀起了一场反对形而上学的运动,无论是分析哲学、现象学或者后现代主义都不遗余力的对传统哲学给予充分的批判。而恰逢彼时,西方哲学传入了中国。于是,留在中国大众心中的印象是——哲学是反形而上学的。但实际上无论西方哲学经历了怎样的转向与运动,它都必然的建基于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上。现象学如此,分析哲学亦是如此。当一阵喧嚣过后,人们冷静下来回望发现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最终还是要回到形而上学的论域中去寻找答案。因为哲学问题的本原正是形而上学问题,这是哲学思考无法逃脱的归宿。于是,在西方学界对形而上学的回归在二十世纪末乃至本世纪初的这近二十年有了明显的改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作者重提形而上学问题,意在使我们从“存在是什么”,也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最根本的问题重新出发,去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以及我们该如何与之相处。在得出“存在不是别的,只是纯然的关联”这一结论后,本书还进一步就现实与虚幻、形式与内容、因果关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理性与信仰等热门的哲学命题展开了更为广泛的讨论。
激情耗尽 豆瓣 谷歌图书
All Passion Spent
8.1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译者: 沈矗 孙芸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其它标题: 激情耗尽
◎一句话推荐
超越时空的文学经典,伍尔夫的灵魂伴侣、传奇作家薇塔写给所有女性的人生课,小说版《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都不会太晚。
--------------------
◎编辑推荐
1. 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都不会太晚
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在人生暮年自我觉醒的故事:过去的七十年里,这个女人对丈夫言听计从,而现在,她决定按照自己的喜好度过余生;这不是一个乏味的老妇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不老的女人的故事。事实证明,地位、财富和家庭都不应成为人们追寻自我价值时的束缚,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2. “它让读者几乎渴望活到八十八岁”
小说主要聚焦在斯莱恩夫人如何在新家中安顿下来,过上自己无比渴望的晚年生活。她感受到的那种“夏末时分,南墙下,桃树旁”的宁静同样也潜入了读者的内心。一切都很安静,还带有一点魅惑、自由、独立、浪漫和对琐事的摒弃。有时,我们也想逃离,也会对这个巨大的世界心生厌倦,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终于可以得到休息。
3. 一位激励所有女性读者的传奇作家
像作品所传达的主题一样,作者亦是女性自我成就的榜样。薇塔在少女时代就开始创作小说、戏剧和诗歌。作为诗人,她两次获得霍桑顿文学奖;作为小说家,她的作品在她那个时代颇为畅销,且流传至今;作为园艺家,她一手设计和建造了英国最著名、参观人数最多的花园之一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并持续撰写广受欢迎的园艺专栏——在女性直到1918年才获得投票权的英国,薇塔的成就堪称传奇。
4. 伍尔夫的文学缪斯
薇塔曾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亲密伴侣,亦曾是她的灵感源泉。两人密切交往的那十年——1925年至1935年——是双方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期间,伍尔夫创作出了以薇塔为原型的作品《奥兰多》(1928),薇塔也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激情耗尽》(1931),并与伍尔夫创作于1929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形成了呼应。两人的这段情事亦曾被拍成电影《薇塔与弗吉尼亚》(2018),并引发影迷热议。
5. 经典名作,中文首译
作为薇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激情耗尽》至今仍是许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Goodreads评分4.0,亚马逊评分4.4)。1986年,BBC也曾将小说中的故事改编成迷你剧搬上荧屏。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薇塔的作品首次被译介到中文世界。
--------------------
◎内容介绍
“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斯莱恩勋爵在世期间,曾任印度总督和英国首相,乃英国政坛的大人物。他去世后,外界都以为他那位八十八岁的遗孀将会一如过去,继续做一只乖巧得体的“花瓶”,并在悲伤中渐渐凋零。可斯莱恩夫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搬到了汉普斯特德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起了独立生活。在那里,她重新获取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并慢慢发现,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为了不辜负别人所谓的期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
新哲学讲演录 豆瓣
作者: 张世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本书是作者在北大授课的录音整理,是他近20你那来对一些哲学问题思考的总结,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作者主张把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与西方近代的“主体――客体”关系式结合起来,提倡一种中西会通的哲学。他认为,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通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本书内容生活活泼、通俗易懂。如果说以往是要经过苦苦思索才能进入哲学之境的话,那么本书让你体会到哲学将怎样平易生动地走进你的生活……
不朽哲学家咖啡馆 豆瓣
作者: [德] 诺拉·K. / [德] 维托利奥·赫斯勒 译者: 胡蔚 2022 - 10
·作者巧妙设计了一个“哲学家的咖啡馆”,让哲学家们在这里讨论哲学问题。作者不是向孩子灌输哲学观念,而是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通过学习和想象来解答这些问题。
·作者的写作方法,也特别考虑了儿童的心理和心智成长的阶段特点。他提出,既要严肃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同时尽量避免超出孩子逻辑思考能力的、过于抽象的问题。
·与孩子一起进行哲学思考,成人应该以反问引导孩子自发思考,让他们尽可能独自摸索,找到自己的答案。
--
11岁的小女孩诺拉•K.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部《苏菲的世界》。阅读了这部哲学普及读物后的诺拉,通过信件向哲学教授赫斯勒提出了充满想象力和哲学意味的问题:时间是一种幻觉吗?动物有意识吗?宇宙是否无限大?维托利奥•赫斯勒在回信中设想出一个哲学游戏来回答这些永恒的有趣的问题。他臆造出一个不朽哲学家的咖啡馆。从古至今的伟大哲学家们在此聚会,共同讨论诺拉的回信。伟大的思想家们互相争执,整个哲学史的主要观点在此交锋。
在本书中,诺拉的信聪明机智并且充满幻想,维托利奥•赫斯勒的回答轻松愉快,又语义精微。小女孩诺拉就这样在教授的引导下,对哲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兴趣。相信中国的父母也能学习赫斯勒教授的方法,鼓励、引导孩子思考,并同孩子一起开启精彩、有趣的爱智慧之旅。
思辨与启示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舍斯托夫 译者: 方珊 / 张百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7
本书包括《思辨与启示》、《尼古拉·别尔嘉耶夫——灵知与生存哲学》、《开端与终结》及《悲剧的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四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舍斯托夫学术的主要特色。他用文艺批评的形式消解了传统哲学的思辨性质,用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来揭示文学的深刻人生意蕴,从而对迷惘茫然、醉生梦死的现代人发出了沉痛的哀号。
柏拉图哲学 豆瓣
作者: 傅佩荣 东方出版社 2013 - 5
作为对西方乃至世界影响至深的思想家,柏拉图为众人所熟知。在他的《对话录》中,柏氏为西方哲学建立了完整而难以超越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哲学所关心的各个主题,如理型、知识、灵魂、幸福、厄洛斯、神、艺术、教育、政治等诸多方面。
本书在全面介绍柏氏的思想时,充分使用了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原文,使读者得以切近地欣赏柏氏的行文风格,感受其敏锐心智。在较为严肃的思辨之后,能够回应现实人生的要求,从而兼顾了哲学探讨与现实关怀两个方面。要想对柏拉图及其思想体系有完整而清晰的认识,绝不可错过傅佩荣教授这本经典之作。
哲学与人生(全新修订版) 豆瓣
作者: 傅佩荣 2019 - 8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悖论简史 豆瓣
作者: [美] 罗伊·索伦森 译者: 李岳臻 2022 - 8
一本书读懂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奇妙悖论,
关于哲学但不只关于哲学。
◎ 编辑推荐
☆ 打开幽默诙谐的悖论百宝箱,钻进聪明头脑的微妙卡顿处,从古希腊的民间谜语到20世纪的逻辑学难题……跟随罗伊·索伦森教授,让思维的魔方旋转起来。
打破讲述哲学的通常框架——既不是“哲学史”也不是“问题集”, 而是关于问题的历史。
☆ 如果哲学是通过问题,而不是通过答案整合而成。那么,悖论就是哲学的“原子”。悖论产生于日常概念框架中的麻烦之处,时而表现为从合理的前提推论出的矛盾命题,时而表现为与常识相冲突却并不有悖于逻辑的结论……它让我们在太多个好答案之间无法决策,让矛盾持续存在。
☆ 从古希腊的辩证法到奥古斯丁的语用悖论,从休谟吞噬一切的观念到康德的二律背反,从罗素关于集合的悖论到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思考……在悖论这座思维迷宫中,人类理性一次次误入岐途,也同样是在这座迷宫中,哲学家们跨越常识的局限,修正错误的假设,改进有缺陷的推理技巧。
☆ 在《悖论简史》中,罗伊·索伦森教授将打破讲述哲学的通常框架,从五花八门的悖论出发,带领我们周游西方哲学,通过阐述不同哲学家如何处理进退两难的问题,探入伟大的头脑灵感迸发的时刻。
◎ 内容简介
谜语、悖论、难题,几千年来,总有些棘手的逻辑问题既让人类的心灵感到困惑,又让人难以抗拒。如今,罗伊·索伦森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关于悖论的叙事史。他的叙述从古希腊开始,穿过中世纪、启蒙运动,直到20世纪,引人入胜又让人大开眼界。在书中,他仔细地审视了哲学史上许多著名悖论以及提出这些悖论的哲学家们 —— 始于那些启发阿那克西曼德去建立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民间谜语,终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 W. V. 蒯因之类的思想家。
同时,他按照编年史的体例将这些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把一位哲学家和一个重要的悖论结合起来,以亲切易懂的方式阐述在解决这些谜题的过程中曾被采用的策略,并且将谜题扩充至更加广阔的领域。随着索伦森教授的生动讲述,读者可以与芝诺、苏格拉底、阿奎那、奥卡姆、帕斯卡、康德、黑格尔等许多哲学家一起深入悖论的纠结之处,一同寻找思维魔方的解决办法。
◎ 媒体推荐
因为悖论同时展现了伟大心灵最灵感迸发和最困惑不解的时刻,所以一本这样的书是对哲学的极佳介绍。通过阐述不同的思想家如何处理问题,索伦森先生带我们周游了西方思想史。
——《纽约太阳报》
◎ 名人推荐
如果非要从问题和答案的视角理解哲学,那么哲学是一部问题集,而非答案集。悖论就是问题,解答不如问题重要,也只有人类才能发现如此之多的悖论。《悖论简史》就是一部问题史,刻画了人类思维想象的边界。从悖论入手探究哲学或思想,源自一种完全智性的兴趣,这和以人伦为本的中国传统大异其趣。“见贤思齐”,这提示我们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古代的庄子、惠施、公孙龙、墨家辩名析理的思想传统。愿为读者诸君推荐。
——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认知科学》期刊主编
悖论是一些奇怪的说法,相互反对却显得都有道理,极其违背直觉而又难以驳倒。在悖论中,哲学悖论最为基本。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底层思维模式中的麻烦。审视这些悖论,同时也就是在审视当时人类的理性边界。打开这本书,做一回理性的巡边人。
—— 苏德超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悖论简史》成功地展示了悖论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了西方文明中的经典悖论,还常常顺便指出我们日常思维中的谬误。这既能让我们深刻体会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睿智与冷峻,在跟随论证的同时意识到远离常识的风险,又能让我们警惕常识的断裂和感性的局限。如果读者想要鸟瞰西方哲学要义,或想要理解逻辑、修辞、辩论术的精妙,我都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书。
—— 徐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 豆瓣
作者: 杨祖陶 2016 - 3
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论主要阐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18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包括康德的时代及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康德早期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康德早期对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