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豆瓣
8.6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 B.欧文 译者: 胡晓阳 / 芮欣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 1
多数人向往良好的生活,却只有少数人了解它的前提。你的人生也许就差这本哲学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畅销哲学普及读物,不朽经典《沉思录》当下生活践行版。古老的斯多葛智慧赋予你全新的目光,让你重新审视和把握生活,增强行动力,获得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西方哲学不朽名作《沉思录》践行版! 像古罗马人那样高贵地生活!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我们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而在《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一书中,作者威廉· 欧文教授运用斯多葛主义哲学深邃的心理探索与有效的实践技巧,为我们描绘了新生命的路线图。
几千年来,世界改变了许多,但人类心灵的变化却非常有限,今日人们饱受各种消极情感之苦,和前人面临一样的羞辱、悲伤、衰老,我们甚至比前人面临更多的焦虑、诱惑、竞争,但我们仍然束手无策。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作为人类行为敏锐的观察者,他们深谙世事以及人性之幽明,因此斯多葛哲学家们的实践技巧和生活忠告对现代生活有着高度的适用性和神奇的指导性,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把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诱惑。我们从马可·奥勒留那里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当然,这种生活的艺术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本书虽是哲学读物,却没有学究气息,没有高言大志,没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简洁、明晰、流畅。因为建基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之上,因而它不提供廉价的励志泡沫,而把古圣先贤行之有效的深刻洞见一一呈现。斯多葛哲学家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本书即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阅读《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是一个不断与欣喜相遇的过程,先贤们所提出的疗治之法,简单明了,直击要害,代价微而功效巨,如消极想象、控制的两分法、宿命论等技巧,虽称为技巧,其实植根于深厚的人类心理,一见之下,便豁然开朗、永难忘怀。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还能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与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注意观察并基于观察反思自己,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到焦虑的源头,避免种种痛苦,真正创造快乐的生命。 你若渴望生活的改变,请拿起这本《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大多数哲学作品都将自己的内容定格在其理论介绍上,试图研究学派的逻辑性和实体性,而本书《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则更多地将关注点锁定在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实践应用上。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少焦虑,释怀过去,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财富的诱惑,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斯多葛哲学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本书即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诸如:消极想象(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控制的二分法(论变得无敌),宿命论(放下过去……以及现在),自我否定(论应对快乐的阴暗面),责任(论热爱人类),社会关系(论与人交往),侮辱(论容忍奚落),悲伤(论用理性战胜眼泪),愤怒(论战胜反快乐),个人价值观(论沽名钓誉),老年(论被赶到养老院),死亡(论良好生活的善终)……本书可谓斯多葛哲学不朽巨著《沉思录》的践行版。
黑客帝国与哲学 豆瓣
The Matrix and Philosophy: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6.9 (7 个评分) 作者: 威廉·欧文 / 丹尼尔巴维克 译者: 张向玲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9
《黑客帝国与哲学》作者威廉·欧文,《黑客帝国》是最具哲学意味的电影,它快节奏的情节的每一步都围绕着一个哲学难题。如果我们所知的世界不过是一场梦,这个梦是真实的吗?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吞下红色药丸,走出我们的世界,进入一个更真实但不那么舒适的世界,那么不这样做会是一个道德上的失败吗?为什么人的确有超出智能电子机械的价值?精神与肉体可以彼此分离而存在吗?
在世 豆瓣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作者: [美] 休伯特·L.德雷福斯 译者: 朱松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8
休伯特·L.德雷福斯著的《在世(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1篇)(精)》是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部分的经典解读,作者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这个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文本,试图把海德格尔哲学观念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中耳熟能详的关于存在和心灵的观念联系起来,从而被誉为一部首次让英语世界读懂海德格尔的著作。本书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上的实践转向的奠基之作。实践转向的要义在于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解释后者,从而让二十世纪*重要的两个哲学家为这个转向“背书”。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增订版) 豆瓣 Goodreads
9.8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5 其它标题: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增订版)(三卷本)【三联出品!豆瓣9.4!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学者葛兆光作品!带你领略人类思想史的灿烂版图!】
最好的老师,讲最著名的课程,跟随葛兆光的目光,领略人类思想史的灿烂版图;
从政令文书到天文历法,沉入一手材料底层,重返“思想”发生的现场,用全球视野做中国学问,作者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使该作品成为一部世界思想史的百科全书。
初编:视野·角度与方法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 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陌生化”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思想史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图景。这正是“无边的思想史”的题中之义,因为,思想恰恰就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境中的。
三编:博士生的四堂讨论课
本卷的几讲围绕一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专著的阅读展开,通过对包弼德、余英时、沟口雄三、本杰明·艾尔曼等几位学者有关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著作的讲解,介绍海外中国研究的方法,并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海外中国研究的特别背景和理论。据听过这门课的同学们说,这样的阅读和讨论对他们很有用,通过对这些论著的批评性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界的不足和长处,并将对自我的审视放入更广阔的学术坐标系中,做了解“国际行情”的“中国学问”。
勘误:本书二编第71页第三行英文书名“The Gneaot Chain of Beijing” 应为:“The Great Chain of Being”。特此更正。
对话 豆瓣
Dialogues
9.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 [法]克莱尔·帕尔奈 译者: 董树宝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对话》是德勒兹与克莱尔·帕尔奈之间进行的哲学探讨,主要围绕着德勒兹哲学探索的主线展开了一系列“对话”,可以看作一部精简版的德勒兹哲学指南,也可以说是德勒兹(与加塔利)哲学的最佳“导读本”,是《千高原》的基本纲要。
享受你的症状!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尉光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是齐泽克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分析美国大众文化,进而介绍拉康学说的一本文化批评著作。书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症状”——为什么一封信总抵达它的目的地?为什么女人是男人的一个症状?为什么每个行动都是一次重复?为什么菲勒斯会出现?为什么总有两个父亲?为什么现实总是多重的?齐泽克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融于一炉,在影像和影像背后的大众文化肌理处,有其独特的见解,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他用黑格尔和康德来说明拉康,同时也用政治和大众文化来证明拉康。本书中,他将拉康的理论深化和发展,并使之驰骋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
符号帝国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汤明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66年,罗兰·巴尔访问日本。此后,他又两次到访东京。对巴尔特而言,日本之旅充满想象、体验以及愉悦。“我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强烈的、既深沉又微妙的快乐。”在1970年成书的《符号帝国》中,巴尔特把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均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各种符号——语言、膳食、游戏(柏青哥 )、城市、文具店、诗歌(俳句),甚至眼皮,这些“能指符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在巴尔特看来,日本文化现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追随巴尔特独特的思想脉络,在全书26篇随笔式的叙述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巴尔特作品中鲜有的文学格调,体会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也可以对日本社会及其背后的文化本质有崭新的认识。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 豆瓣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Enjoyment as a Political Factor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郭英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6
两年前作者的第一本书,英文版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很受欢迎,但他却始终以为,这本书的成就远远超过前者:因为这是一本理论性作品,不像《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的一系列逸闻趣事和电影脚本那样不系统。 每一位读者的反应对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如果有人说:“读过《意识形态的崇高 客体》的那些精彩内容之后,再读这本书令人感到有些乏味,有些失望,”那么,他显然没有理解这两本书的核心论点。迄今为止,作者的态度仍然是:不想谈论《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一书的读者,对《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同样应该缄口不语。
論信仰 豆瓣
On Belief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林靜秀 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2012 - 7
本書帶領讀者思考: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和跨國企業成為新興宗教的時代,什麼是信仰的基礎?紀傑克發現我們所在的這個社會,是沒有信仰的社會,存在著的是物化的信仰,我們以這種外在的物化信仰支持生活的幻象,以幻象調節社會現實,所以過去我們追求的意識型態不論如何的崇高,並不能真正為我們提供解放。從「網路空間的理性」到「西方佛教」矛盾的討論,《論信仰》重申宗教信仰的真誠性,說服心中存有理性與情感的人放棄理性論證,皈依信仰。
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和跨國企業成為新興宗教的時代,什麼是信仰的基礎?紀傑克作為知名的哲學家和才氣縱橫的文化評論學者,就上述問題提出令人摒息的見解。紀傑克發現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社會,是沒有信仰的社會,存在著的是物化的信仰,我們以這種外在的物化信仰支持我們生活的幻象,以幻象調節社會現實,所以過去我們追求的意識型態不論如何的崇高,並不真的在為我們提供解放,反倒是發展了現實。因此他說服心中存有理性與情感的人皈依信仰,放棄理性論證,這樣信仰會自然而然地到來。
论文化 豆瓣
Culture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张舒语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11
【内容简介】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最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如今,人们追求“文化”的方式依然分歧重重:文化可以是促进和谐的良药,也可以是引起冲突的动因;可以是时代的争鸣之声,也可以是个性品位的隐居之所;可以是即将失去的故乡传统,也可以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编辑推荐】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世界级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伊格尔顿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语言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与荒谬。
4. 书中伊格尔顿用通俗而精辟的语言,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
5. 文化研究领域一本最新的反思作品。当今学界关于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的争论日渐深入,这这一背景中,伊格尔顿凭借超然的大局感,澄清出“文化”的几个大主题(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产业,等等)。《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
【推荐语】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帕特•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学家、作家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伦理 豆瓣
作者: [法] 埃德加·莫兰 译者: 于硕 理想国 | 学林出版社 2017 - 4
★法国思想巨擘、世纪老人埃德加·莫兰的睿智思考和真切关怀——历经20世纪复杂纷呈的世界变幻和精神革命,哲学家莫兰将一生的哲思、智慧和关怀融入本书。
★广博的知识与视野,坚强的意志与信念——“针对当下世界的全面危机,在“元视角”下追寻伦理深邃的生物—人类—社会的三维源泉,对其进行人类学、史学、哲学和科学等多方面的整体检视,阐释了伦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伦理与道德、知识、科学、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老人面对充斥20世纪的双重恐怖主义与文明向新的野蛮倒退,面对麻木的科学盲症与无节制的政治犬儒,仍然抱持希望,为善打赌。
★致力于沟通中法文化二十余年,译者于硕十年诠释——香港理工大学中欧对话中心主任于硕教授与莫兰先生多年挚交,将“超文化”研究、本书翻译及与作者的精神交流深度结合,十年耕耘,奉献本译作。
面对双重恐怖主义与文明向新的野蛮倒退 面对麻木的科学盲症与无节制的政治犬儒 面对“全球的铁器时代”与“人类精神的史前状态” 哲学家邀请我们一起为善打赌:反省自我,管束科学,文明政治,连结人类,寰球共生。
非如此不可吗?非如此不可!
《伦理》一书是法国哲学家莫兰(Edgar Morin)《方法论》系列的第六卷。作者从生命之初世代繁衍提炼出一种复杂循环思维,直接挑战将理性变得残缺不全的线性简化范式,针对当下世界的全面危机,在“元视角”下追寻伦理深邃的生物—人类—社会的三维源泉,对其进行人类学、史学、哲学和科学等多方面的整体检视,阐释了伦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伦理与道德、知识、科学、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作者指出知识碎片化的严重性,同时剖析道德癖和虚无主义,批判“铁器时代”的量化观和发展观,提出多学科整合的“行动生态学”,呼吁在社会——个体——种群的整体思维中寻求伦理再生的源泉,恢复人性意识,创造人性政治,建设人类伦理。这一切的前提是,全球公民应当承认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唤醒共生伦理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最具体的方式向文明化了的野蛮作战,参与全面革新的世界社会的建设。
这是写给知识分子的书是写给教师的书是写给科学家的书是写给政治家的书这是写给地球公民、写给你我每一个普通人的书!
在全球自组织的大蜕变中《伦理》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概念工具,其深厚的人类关怀将成为人类重建的一面精神旗帜。
臥房裡的哲學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萨德侯爵 译者: 陳蒼多 新雨出版社 2000 - 9
邪惡、墮落、放縱、慾望交織的薩德文學
人性徹底解放的勇敢吹號者
世紀焦點傳奇作家作品
為感官的快感而犧牲一切
薩德(Sade)是施虐狂(Sadism)一詞的源由。他可以說是十八世紀的一個異數:請想像,兩百多年前,竟然有人把人類的施虐狂描繪得那麼淋漓盡致!雖然他的作品是令人驚駭地邪惡與墮落而遭到查禁,但卻再十九世紀的作家與藝術家之間流傳,而且深遠的影響了近代思潮。
他認為毀謗可揭露惡德,激勵美德,並非壞事,而偷竊培養勇氣、技巧等等,不應受罰,這些都是不同凡響的觀點,至於他對軍權與基督教的攻擊也是很出名的。當然,他的一切論點都是以「大自然VS道德」的觀點為出發點,這也是他將此書命名為臥房「哲學」的原因。
薩德是不世出的哲學家,我們也許不可能去實踐他的哲學,但閱讀他的作品,卻可以滿足我們「沒有吃過豬肉,至少看過豬走路」的心理。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9.0 (152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无知的教师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 赵子龙 202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启蒙辩证法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 西奥多·阿道尔诺 译者: 渠敬东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豆瓣
The End of Science
作者: 【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 译者: 孙雍君 / 张武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
我和你 豆瓣
Ich und Du
作者: [德] 马丁·布伯 译者: 杨俊杰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关注不同主体的相遇和对话
思索生命中的重大问题
◎ 编辑推荐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任何个体在世间遭遇的最基本关系。两个能动主体之间的相遇和对话,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截然有别。借由这本有四两拨千斤之势的名著,我们得以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时代重思我们的人际关系。
◎ 内容简介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 名人推荐
☆ “在当代中国学人的视野中,有个名字总是若隐若现地在人们的面前闪过。人们似乎知道他,但似乎又不太了解。他就是马丁·布伯,当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布伯的关系本体论是要在西方哲学中重建永恒之你这个维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存在意义之源泉,才能抑制膨胀的自我,才能正确对待世界。”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
☆ “1923年,马丁·布伯发表了他的小书《我和你》。这是本很有趣、很重要的书,他的理论的根据说明了他的实存(存在)主义的倾向。布伯的思想着重指出‘你’的关系的本源性,而把‘你’向‘他’的转化视为疏远化、对象化、客观化的必然趋势。‘你’的关系才是基础的,它是文明的根基,但又是文明所揭示的,是文明所养育、维护的。”
——叶秀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 “布伯所开辟的沉思图景是如此丰富,至今还如此新颖,以至造成了这种可能,使某种意义的视野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从开拓者所指示出的小路的角度,并不总被看到。这就是与事件相遇本身,就是在对话中来自自身的思想喷发,而远非理智的认知。”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有争议的知识 豆瓣
作者: [美] 史蒂文·塞德曼 译者: 刘北成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本书作者史蒂文·塞德曼教授是美国著名社会理论学家。在本书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关于社会学理论的后现代解释框架,也是对社会学理论史重新梳理和诠释。从孔德开始的社会学,到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一直到当代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当代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如吉登斯、布尔迪厄、沃勒斯坦,以及英国的文化研究,后殖民理论,美国的当代的各种社会运动,等等,作者试图放在一个统一解释框架中予以理解。
作者的解释框架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社会分析,其二是道德立场。作者认为,任何社会学的抽象理论,都必然有一定的历史社会起源,并且一定植根于相应的道德信仰之中。以历史社会起源和道德信仰来解释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方法论的体现。用这种可以称之为“后现代”的方法批判和梳理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史和思想史,就会发现,我们以往的社会学知识,作为既定的、大一统的、无可置疑的科学知识,都是有“争议”的。因为,对社会现象有多少不同的互相抵牾的解释,就有多少不同的互相抵牾的含义,但没有任何一种解释可以在理论范围内证实自己或证伪其他。
后现代方法论注重社会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强调分析该理论所预设的前提和所预设的解释范围。更重要的是,后现代方法论认为,任何社会理论的建构,都与社会权力(包括社会运动)相关。所以,社会理论也无非是为某种特定的社会构造(social construction)设定规则和规范而已,正因为社会理论是如此地产生和建构的,就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评价其核心概念和方法论的含义,以及该理论在政治实践中的效果。后现代方法论还注意到,对某种特定的社会理论,有些社会要素被“神圣化”了,而有些要素被故意忽略了;有些社会要素被“放大”了,而有些要素被“扼杀”了。社会理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任何社会理论,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来源于某种社会权力,成为这种权力的系统话语,并为之服务;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任何社会理论都不可避免地采取某种特定的道德立场,肯定或否定某种政治实践,维护这种社会权力或抵制其他的社会权力。即便是所谓的“科学”社会理论,也同“科学”的社会势力相关,也起源于与“现代.性”相关的历史条件。当“科学”的社会理论成为理论世界的霸权话语,也就意味着“科学”的社会势力成为了统治性的社会权力。
从后现代方法论角度,社会理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真理”,不可能通过积累而形成真理体系,从而达到人类认识的极限。社会理论属于知识的范畴,要应用这种知识,就要分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当社会学知识被应用在利益冲突的环境中或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就会变得“有争议”了,社会学知识所标榜的“真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当我们进入了“后现代”时代,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大一统的政治权力被极大地消解,社会被各种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种族的、宗教的、文化的势力多元化,原来传统的经典性的社会学知识遭遇到颠覆性的挑战,无法继续维持其垄断性的话语霸权,在实践中无法坚持其统一的道德立场。这种社会学理论的现状,使得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史处在危机之中。如何理解社会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沟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就成为社会学理论本身的重大课题。作者的这本著作可以看做是解决这些课题的重大努力。
作者史蒂文·塞德曼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长期研究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倡导后现代方法论。也许是因为他公开提倡社会学的道德立场,使得他特别注意社会变化的趋向和新社会运动的社会学理论的阐释,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他发表了大量论文,著作等身,其中有多种被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和中文。这本《有争议的知识》是他对后现代方法论的系统的和理论的总结,特别是对福柯“权力一知识”关系的阐发和实际应用。这本著作自1994年出版,1998年再版,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社会学理论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其中的某些章节,成为研究生研究和讨论的主题或辅导材料。我在美国攻读社会学博士期间,选修了史蒂文·塞德曼教授全部社会学理论课程,在担任他的助教期间,为他的研究工作搜集和查阅资料,使得后来我的博士论文极多地得益于后现代方法论。值此机会,谨向塞德曼教授表达我诚挚的感谢。
来日方长 豆瓣
The Future Lasts Forever: A Memoir
8.6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蔡鸿滨 / 陈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5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六日,早上八九点,一个身穿睡衣的男子冲出房间,跑进巴黎高师的庭院,发狂地叫喊着:“我扼死了埃莱娜,我扼死了我的妻子。”
这出荒诞悲剧的主角即是名满天下的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他是法国最具原初思想也最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亦是“二战”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旗手,被誉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
然而,所有的名誉与成就在这一天崩坍了——“阿尔都塞主义随着阿尔都塞一起死了”!而法院“不予起诉”的判决更引起了舆论的愤怒与声讨……
从悲剧发生到辞世的十年,阿尔都塞的晚年罕为人知。这部自传不仅深刻反映了他晚年的思想,更是凝结了哲学家整个人生的精粹: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试图从内部记录、反思自己的疯狂,既详析了自己的成长、学习与研究经历,亦描述了当时的巴黎高师与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
这是一部自传,也是一部编年学术史,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与罪责的惊世忏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