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论解构 豆瓣
作者: [美国] 乔纳森·卡勒 译者: 陆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11
《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读者与阅读;一 新的机运;二 作为女人来阅读;三 阅读的故事;第二章 解构;一 文字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二 意义和可重复性;三 嫁接复嫁接;四 惯例与倒置;五 批评的结果等等。
肉身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作者: [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 / [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 译者: 李葆嘉 / 邱雪玫 审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8 - 1
作为一本开拓性著作,《肉身哲学》可能改变我们对传统西方哲学的看法。人类意指何物?知识何以获取?道德源于何处?向来为西方哲学之中心论题。以往哲学家的一些共识——通过内省而了解其心智、理性具有离身性和普遍性、对世界的思考大多为非隐喻义,如今却遭遇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质疑。认知无意识、心智亲身性、隐喻性思维成为本书的主题。一方面,对心智、真实、时间、原因、自我、道德等概念逐一检讨;一方面,揭示以往哲学其思维模式背后的隐喻结构。本书的旨趣,就在于建构肉身哲学。
具体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来自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的方法。
第二部分,我们研究认知科学的基本哲学理念。使用认知方法分析从事任何哲学研究都必须提出的某些基本概念,如:时间、事件、因果、心智、自我以及道德。
第三部分,我们着手从认知科学的视角研究哲学本身。我们将这些分析方法用于哲学史上各重要时期的学说研究——古希腊自然本元学(metaphysics)[1],包括前苏格拉底学派(pre- 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学说;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心智理论与启蒙运动时期的官能心理学;康德的道德理论以及解析哲学。我们认为,认知科学的方法为这些宏伟的知识殿堂带来了崭新的和深刻的洞察力,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哲学观念以及解释它们。尽管这些哲学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人都以为,它们各自似乎是凭直觉获得的。我们还会涉及这些哲学遗留给当代哲学、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问题,尤其是英美解析哲学、乔姆斯基语言学,以及使用在经济与外交政策中的理性行为者模型(rational-actor model)。
最后,在第四部分,对我们在探究人类是什么以及人类生存条件这一过程中的受益加以总结。
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门力求不断砥砺的哲学。基于亲身心智的实证了解的哲学视角,就是一门肉身形式的哲学(philosophy in the flesh),就是一门解释“我们主要为何,又能为何”的哲学。
人类的知识 豆瓣
作者: [美] 保罗·K·莫塞 / [美] 阿诺德·范德·纳特 编 译者: 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是关于知识理论的读物,代表了最有影响的古典和当代的哲学方法。包括来自下述时期、立场和团体的人类知识的方法: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世纪哲学(奥古斯丁、阿奎那);早期现代哲学(笛卡儿、康德等);古典实用主义与英美经验主义(詹姆斯、罗素等);其他有影响的英美哲学家(摩尔等)。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 豆瓣
作者: 宋群 2014 - 1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的知识论”方法的具体运用,尝试对认知分歧问题做一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的说来,本书以“认知分歧的模型”为起点,以“应对认知分歧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为核心,论述了认 知分歧问题的模型,认知分歧的要素,认知分歧的结构,以及认知分歧的应对方案等一系列问题。
西方文论关键词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赵一凡 / 张中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1
《西方文论关键词》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知识的边界 豆瓣
Too Big to Know
6.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温伯格 译者: 胡泳 / 高美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
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
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马克•贝尼奥夫(云计算之父,著有《云攻略》)
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奠定了温伯格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如果你想要理解信息洪流涌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指南。
——丹尼尔•H.平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思想家之一,著有《驱动力》和《全新思维》)
《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声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
——克莱•舍基(互联网革命的伟大思考者,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
《知识的边界》(现今最了解互联网信息结构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最强力作,告诉你互联网让你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然而,对于知识的捕猎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期——如果你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话。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动摇了我们知识观的基础——从事实的作用到书籍的价值到专家的权威性——为知识在互联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愿景。
维特根斯坦说逻辑与语言 豆瓣
作者: (英)维特根斯坦著 译者: (加)孔欣伟编译 2017 - 11
本书系统的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学和语言学方面所做的贡献,着重展示了维特根斯坦是如何清晰的论证了语言边界的存在,肯定绝对价值和人生意义都在语言边界之外,以及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边界之外的不可言说之物可以在生活里显现的理论依据,这种神秘的显现为维特根斯坦揭示的神秘意涵等内容。本书旨在通过精选出维特根斯坦的经典思想,辅以编译者的理解和诠释,引导读者认识哲学思辨的局限性,并通过阅读此书,在各自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以在未来生活的某个时刻见证不可言说之物显示自身。
心智、语言和机器 豆瓣
作者: 徐英瑾 人民出版社 2013 - 10
《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向读者介绍人工智能科学的基本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介绍“人工智能哲学”这门哲学分支的大致发展情况;维氏哲学将对知识表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非单调推理等人工智能的子课题做出贡献。而《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就将负责在维氏和这些课题之间搭建桥梁。
后现代的状况 豆瓣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哈维 译者: 阎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岀现。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豆瓣
8.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泰·卡林内斯库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后现代状态 豆瓣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
8.0 (2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译者: 车槿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 豆瓣
作者: [德] 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 译者: 钦文 商务印书馆 2014 - 4
本书由作者的四篇讲演构成:《真理、表象、和解――阿多诺对现代性的审美拯救》、《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艺术和工业生产――论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阿多诺――“非同一的特殊事物”的维护者》。
它们在主题上的相互关联是:艺术在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理性进行抗辩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认为,艺术不是某种更高理性形式的范式,而是帮助我们冲破理性理解界限的手段;艺术代表的并不是一种更好的理解的整体,而是代表了拓宽主体、交往和经验界限的可能性。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豆瓣 Goodreads
8.5 (8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日常性的生活际遇、一些理论问题的一再激发,以及个人的禀赋,促使作者对身体和空间这样一些主题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并且不经意地围绕这些论题写作,把自己对于身体和空间的认知以一种独到的视角呈现出来。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
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南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是作者汪民安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非人:漫谈时间 豆瓣
L’ Inhumain. Causeries sur le temps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译者: 夏小燕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2
- 编辑推荐 -
★ 法国著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继《后现代状况》、《异识》后,最重要、讨论幅度最广的学术著作。“非人”、“崇高”等利奥塔最重要的观点,在这本文集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和阐释。
★ 在人类与机器意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兴趣的今天,众多关于人类在当代世界中的意义的讨论,皆不可避免地会回到利奥塔对“非人”的分析。
★ 崇高一直是批判研究的核心范畴,利奥塔在本书中对康德、黑格尔以及埃德蒙德•伯克的崇高概念的解读,对崇高理论在文学、绘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的分析,是他对美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 本书是利奥塔作品中写作相对明晰的著作,对于那些不熟悉他之前文本的读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重写现代性》、《崇高与先锋派》等文章亦是人文社科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反复研读的经典文本。
- 内容简介 -
人道主义意义上说的人是否在以窘迫的方式变成非人?×人之“本”是否就在于人身上住着非人?
这里汇集的“漫谈”没有宣言或者专论的功能和价值,如利奥塔所言,它们都是一些应邀写的文章,大多数是针对非专业的读者,其余的则是私下的交流。在书里的一系列广泛讨论中,利奥塔研究了康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德里达的哲学,并着眼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如塞尚、德彪西和布列兹——的作品。他还探讨了时间与记忆、崇高与先锋派,以及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在这些讨论中,他着重思考了现代性、进步与人之间密切但疑窦丛生的联系,以及向后现代性的过渡。利奥塔声称,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任务就是见证并解释这一艰难的过渡。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哲学与幼童 豆瓣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著 译者: 陈国容 译 / 蒋永宜 校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事实上,就我所能够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对于许多幼童和青少年来说,进行哲学思考是天生的本能,就与从事音乐和做游戏一样,这是人之成长为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儿童哲学家 加雷斯·B·马修斯
《哲学与幼童》是一本“大家小书”,收集了3—12 岁孩子提出的漂亮问题和三十来个有趣的生活故事。孩子对自身有着最为纯粹的好奇心,对自然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是哲学式的: 宇宙有边际吗?午餐会长在树上吗?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看不见两个你?……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成年人只有提升自我哲学修养,才能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成为孩子够格的哲学玩伴,保护孩子的天真与烂漫。"
身体、空间与科学 豆瓣
作者: 刘胜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
《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空间现象学专著。全书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哲学符号学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现象学关注中心是意识,符号学关注中心是意义,哲学符号学,或称符号现象学,关注意识与意义的关系,或者说,意识中的意义,以及意义中的意识。因此本书从意义的产生,讨论到意义的经验化,最后讨论意义的社会化。无论讨论任何问题,意义与意识,是本书不敢忘的两个核心概念。
哲学导论 豆瓣 Goodreads
Introducing Philosophy: A Text with Integrated Readings, 11e
作者: [美] 罗伯特·C. 所罗门 / [美] 凯瑟琳·M. 希金斯 译者: 陈高华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5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
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哲学导论:综合原典教程(第11版)
简介:经典哲学门径之作全新再版,清晰阐释与哲学原典珠联璧合。
作者:[美] 罗伯特·C. 所罗门 凯瑟琳·M. 希金斯 克兰西·马丁,译者:陈高华 后浪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装订方式:平装-胶订
分类: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复杂 豆瓣 Goodreads
Complexity: A Guided Tour
8.4 (13 个评分) 作者: 梅拉妮·米歇尔 译者: 唐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2
蚂蚁在组成群体时为何会表现出如此的精密性和具有目的性?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是如何产生出像意识这样极度复杂的事物?是什么在引导免疫系统、互联网、全球经济和人类基因组等自组织结构?这些都是复杂系统科学尝试回答的迷人而令人费解的问题的一部分。
理解复杂系统需要有全新的方法.需要超越传统的科学还原论,并重新划定学科的疆域。借助于圣塔菲研究所的工作经历和交叉学科方法,复杂系统的前沿科学家米歇尔以清晰的思路介绍了复杂系统的研究,横跨生物、技术和社会学等领域,并探寻复杂系统的普遍规律,与此同时,她还探讨了复杂性与进化、人工智能、计算、遗传、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