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豆瓣
作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6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对胡塞尔概念的概念术语做出初步的确定,以便能为尽早形成在这些术语之中文翻译上的统一创造条件。《通释》显然无法也无意对胡塞尔术语的中译进行某种最终的规定。但它的确带有一定的“证义”意图:只有通过相互间的讨论,而非各行其是,才有可能达到在概念理解和翻译上的互识与共识,从而使得学术的交流和推广成为可能。愿《通释》能为胡塞尔概念中译的讨论提供一个开端性的基础!另一方面,《通释》不仅想面对阅读、研究和翻译胡塞尔原文的专业研究者,而且也想服务于更为宽泛的读者群,即服务于那些无法接触胡塞尔原文、只能阅读和诉诸其中译文的读者。《通释》的一个重要意图就在于,为这些读者进入胡塞尔的巨大思维视域提供一条可能的通道。一个哲学读者,即使他在胡塞尔现象学方面无所准备,也应当可以借助于《通释》而获得对胡塞尔思想的初步理解,甚至可以具体地通过在《通释》中对胡塞尔现象学一、二手资料的介绍而获得对胡塞尔文字风格以及对由一些中心概念所标识的现象学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
论真理的本质 豆瓣 Goodreads
Vom Wesen der Wahrheit. Zu Platons Höhlengleichnis und Theätet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赵卫国 华夏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是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专著,系由他的讲课稿整理而成。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海德格尔通过研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尤其是《王制》和《泰阿泰德》,对"真理的本质"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本书可归入哲学研究著作。
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 豆瓣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方向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是德里达在把胡塞尔的短文《几何学的起源》译成法文的同时为该文所配的长篇导言。德里达在导言中以胡塞尔的晚期作品为基础、以胡塞尔早期和中期著作为线索,详尽讨论了“对原初含义进行重新激活的可能性”、“历史还原的方式”、“客观性、历史性与意向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跨越先验之我与先验之‘我们’之间的鸿沟”、“语言、理念与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的现象学问题并从辩证法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回答。作为回答的结果,德里达不仅提出了“远程通信”、“书写的现象学”、“中间地带”、“地理学”、“亚结构”、“终极创建的无限推迟”、“‘听’(而不是‘看’)观念”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述。更为重要的是,德里达从中发现并论证了解构学说最重要的理论支柱——“延迟”原理。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豆瓣
作者: 张祥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揭示中西哲学的一个交点,它可能是一颗种子,孕育未来的思想。这个揭示要求原本地领会海德格尔,包括准确把握原初文献,厘清有关的哲学史脉络,发现隐藏着的思想源头,以及贴切地理解这位哲学家的晦涩的思想方式和表达风格,乃至这种方式与风格的相互需要。对于中国和印度古代哲理的解释,则要求突破流行的概念化方法,以现象学的柔性方式直接感受它们生动卓越的思想特性。
由此,才能探测到中国古代哲理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内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既有事实(包括作者独自发现的事实)的支持,又有来自某种哲学的亲缘联系。这亲缘性不仅表现为家族的相似,还显现为一些相映成趣的区别。
这本书是否做到了这些?回答只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如果它毕竟在这些方面迈出了真实的步子,那么在几重意义上,此书都是一个原初的发现。海德格尔独特的思想方式,中国古代哲理的时机化、终极境域化的特性,海德格尔与中国古哲特别是老庄道家的内在关联,以及东西方对话的潜在场域,等等,都由于这个发现而进入被多重阴影映衬着的澄明。
知识的错觉 豆瓣
The Knowledge Illusion:Why We Never Think Alone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文·斯洛曼 / [美] 菲利普 ·费恩巴赫 译者: 祝常悦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
【编辑推荐】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撰文推荐!
一本简明扼要的人类智能使用手册!
从集体狩猎到民主制度,从抽水马桶到智能技术,
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
认知科学家告诉你关于个体无知与集体智慧的真相,
让你了解个体的无知与错觉,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你认 清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内容简介】
你可能并不知道:
我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
虽然人类比史上所有动物都更聪慧,但是,人类并不善于思考。
让人类崛起的是集体思考,而非个人理性。
知识存在于群体中,专家也依赖群体的智慧。
知识掌握在谁的手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集体并非永远正确,集体观念误入歧途时,个体应避免其负面影响。
……
我们的无知总是超出自己的想象。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我们学会了生火,创建了民主制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让基因对号入座……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犯错大王,时常做出愚蠢的行为,大多数人甚至连马桶的基本工作原理都弄不清楚。我们何以知之甚少却成就颇高?
《知识的错觉》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是根深蒂固,为何个人精英主义式的教育和管理总是无疾而终。
对“无知”的了解,是我们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更理性地对待技术,更客观地面对烦冗的信息,与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和谐共处。
技术的本质(经典版) 豆瓣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
作者: [美]布莱恩·阿瑟(W.Brian Arthur) 译者: 曹东溟 / 王健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6
[内容简介]
●《技术的本质》(经典版)是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
●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
●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
[编辑推荐]
●湛庐文化圣塔菲书系著作!
●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作品!
●谷歌Java程序开发的灵感源泉!
●技术理论体系的先河之作,前所未有的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
●一次打开“技术黑箱”的尝试性创新探索!
●技术思想大师用平实的语言向大众讲述技术前沿思想
真实世界的脉络 豆瓣
The Fabric of Reality: The Science of Parallel Universes - and Its Implications
作者: [英] 戴维·多伊奇 译者: 梁焰 / 黄雄 中国邮电出版社 2016 - 2
宇宙、生命、时间……这些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如果用目前深刻的理论—量子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进化论和认识论—去解释,那将会编织成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作者戴维 ? 多伊奇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思维模式,顺着这一思维模式,我们的新世界观将日趋明朗。
科学的目的是从问题出发寻求解释还是从观察出发寻求预言?令人匪夷所思的“影子”是否揭示了多重宇宙的存在?虚拟现实描绘的东西是不是真的?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只有我们的感觉、听觉或实验装置探测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的还是物理的?人类的知识是怎样发生发展的?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还是量子的?人的活动是否能反作用于宇宙演化的进程?对这些“大”问题,《真实世界的脉络:平行宇宙及其寓意(第2版)》这本书将给您一些启迪。
现代性的碎片 Eggplant.place 豆瓣
Fragments of Modernity 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 of Simmel Kracauer and Benjamin
作者: [英]戴维·弗里斯比 译者: 卢晖临 / 周怡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本书主要讨论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及其方法。作者认为,与哈贝马斯、韦伯等诸多学者试图建构无所不包的抽象的现代性理论不同,三位学者的现代性研究是从破译现代性碎片的奥秘入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中透显的“现实的偶像性碎片”,克拉考尔《大众装饰》、《白领雇员》中表述的“无关宏旨的表面现象”,以及本雅明《拱廊街计划》中的“辨证意象”或“单子论”的阐述,都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层面上救赎了最为细微的现代性痕迹。全书内容新颖,文字细腻,是一部从审美的,政治的或历史的方式解读现代性的佳作。
西方现代思想史 豆瓣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兰·斯特龙伯格 译者: 刘北成 / 赵国新 金城出版社 2012 - 7
《西方现代思想史》试图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上述方武都有所涉猎。思想史应该成为一种了解我们西方欧洲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的导引:引导学生接触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希望他们将来能更深入地探讨;把这些思想与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揭示思想的连续性和谱系;显示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大文化语境中相互联系的。一本书很难达到所有这些目标,但它至少应该指出路径。
解释的冲突 豆瓣
作者: [法] 保罗·利科 译者: 莫伟民 商务印书馆 2017
本书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的重要著作,涉及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宗教现象学、符号学等。上述思想流派对各种社会和思想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解释。利科认为这些相互竞争的解释同等有效,它们之间的冲突恰恰说明了解释具有不可化约的多元性,因而,利科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反思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要取消解释的冲突,不是要把各种相近的或冲突的解释整合在唯一的解释之中,而是要让它们相互对话、沟通,并希冀通过对既显又隐的多重语义学意义进行解释,且以反思为中介来超越现象学与心理分析、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和背反。
蚱蜢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rasshopper:Games, Life, and Utopia
9.0 (8 个评分) 作者: Bernard Suits 译者: 胡天玫 / 周育萍 心靈工坊 2016 - 9 其它标题: 蚱蜢:遊戲、生命與烏托邦
「遊戲是未來的線索;趁現在認真培育遊戲,或許是我們唯一的救贖。」


哲學家維根斯坦提出一個廣為人知的主張:遊戲無從定義,遊戲之間沒有共同的線索可連結。本書作者伯爾納德•舒茲卻說:「胡扯。所謂遊戲,即是自願接受挑戰去面對非必要的障礙。」


《蚱蜢:遊戲、生命與烏托邦》的主角是伊索寓言裡的那隻蚱蜢,一個遊手好閒但思維縝密的哲學家;透過他那詼諧風趣的語言,舒茲不僅證明了為遊戲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定義確實可行,更進一步主張遊戲是理想人類存在狀態的重要部分,因此遊戲正是任何烏托邦願景的核心——想像烏托邦:那裡衣食無缺、心靈富足,活在那裡的人類已心想事成,無事可做,剩下唯一能做的事,將是玩遊戲,玩遊戲將變成人類存在理想的全部。


本書沒有一般哲學書籍的艱澀、枯燥,而是兼具哲學的洞見、寓言的智慧、文學的趣味與令人絕倒的想像力。跟著作者的奇想,我們彷彿悠遊於書中的對話風景,變身為蚱蜢、螞蟻、搭電扶梯登上聖母峰的記者、裝有導航器的高爾夫球、史上最強的間諜……


《蚱蜢》的題材豐富多元,天馬行空的想像大膽犀利,讓人讀來暢快淋漓,驚艷不已。舒茲不僅僅是挑戰維根斯坦,為遊戲提出一個高度可信的定義,同時也在蚱蜢及其追隨者的對話中,觸及了生命本身最為深層、難解的問題。


名家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威廉.約翰.摩根(William John Morgan,南加大傳播與新聞學院合聘教授)
  陸達誠(耕莘青年寫作會會長)
  常光哲(北美中國傳統醫學會主席、東西方醫學大學教授)
  許義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名譽教授)
  許立宏(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馮同瑜(國際籃球裁判)
  劉一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可以帶上飛機、放在床頭、吹著海風悠閒閱讀的『哲學書』,我強烈推薦給喜歡遊戲、愛好思想、亟欲探訪西方心靈祕境的朋友。」――劉一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


  「《蚱蜢》在哲學領域得到很高的評價,被譽為哲學歷史上的經典之作。推出中文版,是件讓我開心的事,因為這意味著更多讀者有機會讀到這本讓人驚艷的著作,沉浸在其中哲思的美好與欣喜。好好享受吧!」――威廉‧約翰‧摩根(William John Morgan,南加大傳播與新聞學院合聘教授)


  「這本獨特的書讓我驚呆了,這是知識的衝擊,也是華麗的文學饗宴。伯爾納德•舒茲讓哲學展現出本該有的歡愉,而且完全兼顧到其中的深長寓意。他在最高層次的論述中處理的不僅僅是維根斯坦的學說,而是人的生命本身;透過這樣一本挑戰哲學正統的著作,他的文字像蜂蜜一般流注。」――西門.布萊克本(Simon Blackburn,劍橋大學教授、三一學院院士)


  「《蚱蜢》是一本令人驚異的書,有淵博的哲學意涵,卻也實在有趣。這本書的主力在於針對遊戲提出一個高度可信的定義,並且為之辯護;但作者同時也在其中觸及了有關生命意義的一些最為深層、難解的問題。這一切都透過大蚱蜢和他的追隨者之間的對話來呈現。你找不到另一本這樣的書。」――雪萊.卡根(Shelly Kagan,耶魯大學教授、《令人著迷的生與死》作者)


  「有趣而深奧。一本令人愉快的書,鮮為人知的經典著作。」――奈傑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自由哲學家、Philosophy Bites網站共同主持人
人类知识原理 豆瓣
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贝克莱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人类知识原理》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至2010年已先后分十一辑印行名著460种。现继续编印第十二辑。到2011年底出版至50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得更好。
当代知识论 豆瓣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Knowledge
作者: [美]约翰·波洛克 / [美]乔·克拉兹 译者: 陈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勾画当代西方认识论的逻辑概貌并为直接实在论进行辩护。西方哲学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一个信念只能通过另一个信念或另一部分信念才能得到辩护或证明。外部世界或知觉本身不能直接给一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只有当外部世界或知觉转变为认识主体的信念之后才能为某个信念提供辩护或证明。这个看法被称为“信念假设”。凡承认这个假设的理论都被称为信念理论,如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凡否认这个假设的则称为非信念理论,如外在主义理论(包括概然主义和可靠主义)和部分内在主义理论。“直接实在论”否认信念假设,认为一个信念不仅可以通过另一部分信念得到辩护,而且也可以通过非信念的知觉印象或记忆状态直接得到辩护。由于这种理论主张从知觉印象到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的过渡是直接的,不需要以关于知觉印象的信念为中介,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直接”实在论。作者认为只有直接实在论才能为人类的合理认知提供最好的解释,其余的理论都有着各自难以克服的困难。
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 豆瓣
作者: 郁振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主要内容包括:言述的和默会的、默会知识: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进路、能力之知、分离的和交接的、“在世”的认识论分析、具身性、亲知、普遍的和特殊的、实践智慧、判断力、应用的认识论分析、批判的和非批判的等
索绪尔 豆瓣
作者: (美)J.卡勒 译者: 张景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 5
本书根据英国丰塔纳出版社《现代大师》丛书中的“Saussure”翻译。此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代英语语法》作者之一、伦敦大学校长夸克认为,卡勒对索绪尔的理论作了出色的介绍。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都把此书列入研究索绪尔的参考书目。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 豆瓣
Histoire du structuralisme
作者: [法] 弗朗索瓦·多斯 译者: 季广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5
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的时代,法国知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国知识分子经历了痛苦的磨难。他们曾经喜怒哀乐,他们曾经悲欢离合,他们曾为卑迪斯科者鸣冤叫屈,他们曾为刽子手高唱赞歌……总之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总之是曲折动人的感情,总之是惊涛骇浪的思想,总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强烈共鸣。思想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恩恩怨怨,思潮的跌宕起伏,道德路的波折坎河……尽在其中矣,他们最终创造一个崭新的知识王国,重绘了人类的知识地图,改变了世界的知识走向,成为20世界最具冲击力的思想之源。
哲学与政治(上下) 豆瓣 谷歌图书
Philosophie et Politique Lire Althusser
作者: 阿尔都塞 译者: 陈越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套装上下册)》展现了阿尔都塞作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崭新的思想水平,被西方思想理论界视为一部最具代表的著作。路易·阿尔都塞是法国激进知识分子的精神之父。他曾是西方现代马克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20世纪80年代他的作品也曾被引进中国。受到广泛地关注。这本选集是他对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新反思和自我批评。书中以对哲学和政治关系的思考为主题,收入了他最具代表意义的几部著作,包括《哲学课》、《马基雅维利和我们》及《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经典文本。
结构人类学(套装全2册) 豆瓣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张祖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发表的文章的合辑,代表了作者在人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这些文
章的选取和安排都是为了让不熟悉人类学的读者能够对这门学科的问题获得一个框架式的认识。本书讨论了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人类学与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关系,考察了人类学在社会科学
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人类学的教学问题。此外还阐释了这个学科的过去和将来,界定了人类学的工
作领域,描绘了它所提出的问题的前景。
忧郁的热带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忧郁的热带》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及人类思想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