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猜想与反驳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作者: [英] 卡尔·波普尔 译者: 傅季重 / 纪树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卡尔·波普尔是英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在各国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受到广泛注意,并引起热烈讨论。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他的重要论著之一。全书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包含着许多值得探讨的见解。
论康德与黑格尔 豆瓣
作者: 里夏德·克朗纳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本书收录德国著名哲学家克朗纳的三种著作,分别讨论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色、康德的世界观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克朗纳以研究德意志观念论史知名于世。本书以一个深刻主题为线索 ,清楚呈现了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大哲学家的终级关怀、思想发展以及历史关系。
黑格尔的观念论 豆瓣
Hegle's idealism : the satisfactions of self-consciousness
作者: (美)皮平 译者: 陈虎平 华夏出版社 2006 - 7
这是一部重要著作,不仅因为它极大地促进我们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解,而且也因为它对我们现在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自我形象所提供的洞见。
哲学史教程(下卷) 豆瓣
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phie
作者: 文德尔班 译者: 罗达仁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哲学史教程》(下)(精装)的开头篇章在两年前就发表了。经过多次令人不快的延误和干扰之后,此书终于完成,与读者见面了。正如甚至连这种阐述的外部形式也表明的那样,着重点就放在从哲学的观点看最有份量的东西的发展上,即放在问题和概念的历史上。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发展理解为连贯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我们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论产生于各种思想路线,而这些思想路线在历史上的相互交织便是我研究的特定的对象。我确信这个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靠先天的逻辑结构,而只能靠对事实作全面的、毫无偏见的调查研究。如果说,在此书的阐述中,看起来古代部分占去了全书相当大的篇幅,这是基于这种信念:如对人类理智的现实作历史性的了解,那么,用希腊精神从自然界和人生的具体现实中所获得的种种概念来陶冶锻炼,就要比自此以后所有人们思考过的东西更为重要——康德哲学除外。任务这样确定了,就必须割爱;关于这点,没有人比我更为难过了。对哲学的历史发展作纯粹主题的处理,就不容许对哲学家的品格作同他们的真实价值相称的深刻描述。这只有当在概念的结合和转化过程中他们的品格可以作为原因因素而起积极作用时才可能触及。为了有利于更好地深入洞察心灵发展过程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在此不得不牺牲推动哲学发展的伟大人物的个人风格中的艺术魅力,不得不牺牲赋予学术讲演以及赋予哲学史更广泛的阐述的特殊技巧的艺术魅力。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豆瓣
Between Kant and Hegel: Lectures on German Idealism
作者: [德]迪特•亨利希 译者: 乐小军 商务印书馆 2013 - 4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是著名学者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
哲学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8.7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尔·杜兰特 译者: 蒋剑峰 / 张程程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却会使我们自由
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出版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杜兰特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博闻强识,能将过去与当下融会贯通。也因此,他又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杜威
《哲学的故事》在普及哲学上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哲学的故事》或许还可以叫“哲学之美”,因为威尔•杜兰特对所有的思想赋予一种同等的爱和理解、批评和吸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哲学史,而且让我们随同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在思想领域一起探索进步。 —— 《星期六评论》
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非理性的人 豆瓣
Irrational Man
9.2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巴雷特 译者: 段德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论证清晰有力。
来自德国的大师 豆瓣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作者: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译者: 靳希平 商务印书馆 2007 - 8
《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是一部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精髓的深入浅出的好书。《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以平实的语言,一边说故事一边讲道理,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家庭背景、童年和青年时的生活,他故乡的政治文化及宗教传统,他大学时期的思想转变,如何成为地下哲学王及与犹太姑娘,后来的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恋情,纳粹时期的拙劣表演,光复以后政治上的顽冥与哲学上的深邃,并且按照海德格尔著作写作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评论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过程。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海德格尔的思想传记,而且是一本20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史。
尼采传 豆瓣
作者: 玛克西米利安 勒 胡瓦 / 米歇尔 翁佛雷 译者: 亦言工作室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2
《尼采传》讲述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学。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在那里他结识了此后与他亦敌亦友的天才作曲家瓦格纳。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辞职。此间,他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普鲁士霸权主义,自称“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1882年,他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到罗马旅行。在那里,两位朋友把一个富有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尼采深深坠入情网,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最后,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
尼采与形而上学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6
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忍受住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上生活,这是意志力的一个尺度。不害怕无价值的事同样可能是心灵的伟大。
...................
★ 哲学家周国平对尼采哲学的系统研究,国内尼采研究的扛鼎之作,获中国社科院学术成果奖。
★ 以优美晓畅的语言,阐述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贡献——对西方传统形 而上学的批判。
★ 兼具学术性和通识性,犀利批判现代文明的病症, “读到这些内容,我们会觉得尼采仿佛是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似的”。
★ 中国社科院贺麟、杨一之、叶秀山、熊伟、汝信等著名学者,给予高度好评。
★ 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并不难读。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学术著作写得明白通畅,我认为是一种好的趣味。——周国平
...................
本书是哲学家周国平对尼采思想的系统研究。
作者围绕尼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建,梳理了尼采哲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积极虚无主义、透视主义、哲学研究的语言意识、强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等等。
不同于《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本书真正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用优美晓畅的语言, 注解了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贡献——他以透视主义认识论为主要武器,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全面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世界的新解释。借此我们看到,在西方哲学由传统形而上学向现代哲学转向中,尼采哲学的重要意义。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 豆瓣
作者: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张宇凌 / 关群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2
树的图像可以展示出主导人们认知的模式:井然有序的等级秩序,树枝的多样性从树干的统一性中生长出来,而根部的盘根交错也归于主干。树的譬喻可以归结到统一性、等级体系、线性秩序以及系统的胜利。从赫西俄德撰写的神谱、生物学的物种起源学说、到现代语言学的句型树状图分析--树的譬喻到处都指向形而上的秩序。但是哲学家德勒兹说:"我们已经厌烦树木,再也不能信任树木了……我们已经吃够了它的苦头。整个树状文化就是以它为基础的……只有地下的须根、蔓生植物、野生植物和根茎才是美丽的、政治的、可爱的。" 在这里展现出了与树相对立的模式。哲学家德勒兹,这位如此独特且又富有创造力的并且崇尚尼采的人,会以怎样的形式来论述康德与柏格森呢?令人充满期待。
差异与绵延 豆瓣
作者: 王理平 人民出版社 2007 - 5
本套丛书论涉主题主要围绕法国哲学展开,部分地涉及到具有哲学深度的文化研究。法兰西哲学既不同于盎格鲁----萨克逊的经验主义传统,也有别于德意志的先验主义传统,她让我们从哲学的玄思中也能够体味到文学艺术所具有密切:许多哲学大师都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卓著,而繁荣的文学艺术又为法国哲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法国哲学源于笛卡尔以法语作品《方法谈》回应蒙田的《散文集》,而笛卡尔同时也被认为是西方整个现代哲学之父。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了解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为代表的17世纪“大理性主义”,就无法了解西方哲学从早期现代哲学到后期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的历史进程。法国18世纪的启蒙哲学、19世纪的诸多哲学流派都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其独特地位。20世纪的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则把法兰西的感性哲学提升为了世界哲学的主导潮流之一。
人论 豆瓣
An Essay on Man
作者: [德]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李荣 2020 - 1
★ 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浓缩其毕生理论精华,从文化层面探究人类本质,独树一帜地提出“人是符号动物”这一洞见。西方学界公认的不可不读的经典,深刻影响苏珊·朗格、波兹曼等一代思想大家。
★ 哲学史上罕见的宽广视野,用二十万字的篇幅通览人类文化各个形态:神话、宗教、 语言、艺术、历史、科学……这不仅是一本对“人是什么”的解答之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化的百科全书
★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已再版数十次,销量超二十五万册;至今仍被各大高校人文学科列入推荐书单,论文引用率居高不下
★ 全新翻译,完整无删节,精编精校,经典收藏
———————————————————————————————————
《人论》是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其毕生理论的浓缩,在其著作中是最为著名、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本。全书围绕“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人是符号动物”这一观点,指出“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物质宇宙中,还生活在符号宇宙中”的事实。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人是什么”着力探讨了人与动物的分野以及人的符号创造性特点;下篇“人与文化”则对人类文化各个形态与现象,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探索,自“符号”出发解读人类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神话 豆瓣
作者: [德]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于晓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 6
本书展示了卡西尔著名的“符号形式哲学”的成因和发展,力图把哲学引向语言神话思维,即扩大康德以来的以逻辑为根基的认识论,努力去理解语言、神话、宗教与艺术思维的功能,从而建设一种“系统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也就是“从理性的批判变成文化的批判”。
《语言与神话》预示了20世纪欧陆哲学的一个重要趋势,即语言的转向和对西方自柏拉图以降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乃至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接踵而至的便是将这种趋势推向彻底和极端的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在20世纪引起巨大震响的哲学与文化思潮。
现象学的方法 豆瓣
DIE PHANOMENOLOGISCHE METHODE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现象学的方法》一书由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赛尔所著。胡赛尔的著作卷帙浩繁,如果说《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是胡赛尔对现象学的总体介绍的话,那么本书则为读者提供与胡赛尔一同进行现象学操作的可能。德国现象学委员会主席黑尔德为本书所写的导言,真正把现象学的进程、发展以及重要问题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中国现象学第一诠释者倪梁康先生的翻译更是少有瑕疵,真正体现了现象学的精华。《现象学的方法》提供了打开二十世纪的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之门的钥匙。
生活世界现象学 豆瓣 Goodreads
Phanomenologie der lebenswelt
作者: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 克劳斯•黑尔德 编 译者: 倪梁康 / 张廷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埃德蒙德·胡塞尔在西方现代哲学中是一位非常严肃而富有责任感的哲学家。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人类思想史上创造一门新的哲学学科——现象学。他的学说不仅影响了许多哲学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宗教等领域。《生活世界现象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一书概括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所有基本问题:从感知行为类型的特殊分析到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核心内涵、从交互主体性的构造研究到生活世界问题的提出,对研究现象学的学者以及对现象学感兴趣的朋友很有启示,人们可从胡塞尔的学说中,依己所需,搜精取真。《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选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著作,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和借鉴。第33节意识流的统一与同时和后继的构造我们在前面已经探讨过①这种内在客体的构造、它们从一再更新的原印象中的生长和变异。在反思中我们发现一条惟一的河流,它分为许多河流;但这种许多具有一个统一,它允许并要求我们说,这是一条河流。我们发现许多河流,因为有许多原感觉的序列在开始和结束。但我们发现有一个联结的形式,因为对所有这些河流来说不仅分别存在着从现在向不再(Nicht-mehr)、另一方面从尚未向现在的转变规律,而且更多地还存在着一个现在的共同形式、一个完全在流动模式中的相同性。几个、多个原感觉是“一下子”(aufeinmal)存在的,而且如果一个流动,那么这些多数也“同时”(zugleich)流动,并且是在完全相同的模式中、带着完全相同的映射、以完全相同的时速:只是当一个原感觉在总体上停止时,另一个却还在面前具有“尚未”,即它的新的原感觉,这些原感觉继续着那些在它之中被意识之物的延续。或者,更好的描述是:这许多原感觉在流动,从一开始就支配着这同一些流逝模式,只是这些对于延续的内在客体来说,构造性的原感觉序列是以不同方式继续着,这种继续是与这些内在客体的不同延续相符合的。它们并不以相同的方式使用这些形式的可能性。内在的时间是作为一个对所有内在客体和过程而言的时间而构造起自身的。与此相关,内在之物的时间意识是一种惟一性。包罗万象的是现时的原感觉的“聚合”、“同时”,包罗万象的是所有刚刚过去的原感觉的“刚才”、“先行”,是原感觉的每一个聚合向这样一个“刚才”的持续转变;这个刚才是一个连续性,它的每一个点对于这个总体的聚合来说都是一个同类的、同一的流逝模式。原感觉的这个整体聚合受一个规律的制约:它自身转变为一个持续的意识模式的连续、已流逝性(Abgelaufenheit)模式的连续。在这同一个持续性中有一个一再更新的原感觉之聚合在本原地产生出来,而后又持续地过渡到已流逝性之中。无论一个聚合作为原感觉的聚合是什么,它都始终是在已流逝性模式中的聚合。原感觉具有其在连续流逝意义上的连续的“相继”,而且原感觉具有其聚合,具有其“同时”。同时存在的东西是现实的原感觉,但相继存在的则是一个感觉或一组现实原感觉的聚合,而其他的原感觉则已经流逝。但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无非只能说,“你看”:一个或一组为内在的现在所意识到的原感
现象学的观念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超越论观念主义者。
胡塞尔思想概论 豆瓣
作者: 鲁多夫•贝尔奈特(Rudolf Bernet) / 依索•肯恩 [耿宁](Iso Kern)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大的哲学思潮之一,其创始人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毕生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先验现象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塞尔思想企图将现代数学和逻辑学的严密性与形而上学传统相结合,其内容风格素以抽象艰涩著称。本书三位作者均为国际著名胡塞尔现象学专家,均(曾)在比利时卢汶胡塞尔档案馆长期工作,熟悉胡塞尔多达四十余卷的著作。本书紧扣胡塞尔著作本身,对胡塞尔一生主要哲学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论,非常有助于哲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研究者及高校师生对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系统而准确的了解。本书出版后,一直受到各国现象学学者的好评,其英译本前言作者Lester Embree特别指出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学术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