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 豆瓣
Structuralism and Since:From Lévi-Strauss to Derrida
作者:
[英]约翰・斯特罗克
译者:
渠东
/
李康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是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五位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和雅克・德里达的学术思想评论集。
这五位思想家堪称当今的人类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和哲学诸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书中收入由丹・斯皮尔伯等研究人士撰写的论文,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五位思想家各自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基本联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关联。不失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法国思想乃至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整体发展及其流变的基本著作。
这五位思想家堪称当今的人类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和哲学诸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书中收入由丹・斯皮尔伯等研究人士撰写的论文,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五位思想家各自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基本联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关联。不失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法国思想乃至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整体发展及其流变的基本著作。
自然的弃儿 豆瓣
Cosmos. Une ontologie matérialiste
作者:
[法]米歇尔·翁弗雷
译者:
缪羽龙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
-编辑推荐-
2009年降临节之夜,一位父亲在儿子的臂弯中安然离世。儿子说,这是父亲留给他“最好的礼物”。三年后,儿子结发37年的爱妻溘然长逝,留下这个世界让丈夫独自面对。
这“500多页”的文字记录了这位“儿子和丈夫”将“灾难化为坚贞”的时刻——为他自己,也为赞美死亡 这份遗产。
“进行哲思就是练习死亡。”至亲至爱之人的死检验着我们对“死亡”的所思所想,但哲学在这个主题上似乎缺乏真正有效的安慰。我们要如何自处?
● 水流千川归大海。这是——
作者最私密的“第一本书”:一种过哲思生活的示范,一种真正的哲学的慰藉。
○ 始于将生命切成两半的父亲之死,完成于让生命飘摇不定的爱妻之死。这是——
向天地万物寻求安慰的哀悼之书:让苦难变得有意义,正是哀悼创造了我们。
● 自然无需拯救,文明只是过客。这是——
回应现代“文明人”生存困境和焦虑的启示之书:文明不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是对自然的升华、对自然之力量的雕琢。
○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这是——
击碎人类的自大与傲慢,重返自然之书:我们不在自然中,我们就是自然。
品评美食、分享游记攻略、窥视哲学家的肚子、数落弗洛伊德……这位法国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写作者米歇尔•翁弗雷践行着他的享乐主义宣言。这一次,他开启了雄心勃勃的“世界百科全书”计划,呈现在此的首部力作展开了他对自然、文明、生命的哲思,带领我们重新发现世界的意义、重新定位我们在天地万物中的位置。
你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淹死在难以理解的哲学黑话和文字游戏之中,相反书中那些朴实易懂、感性诗意、最具法兰西风格的文字会让你领略到翁弗雷的箴言:思考生命、践行哲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生活。
-内容简介-
◇ 一瓶葡萄酒中蕴藏了多少值得我们去追忆的时光?
◆ “明天之后,明天将成昨天”——什么样的时间值得去经历?来看看流浪的茨冈民族的生存之道。
◇ 斗牛士桃花心木,这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藤本杀手,给了我们对生命善恶的理解哪些启示?
◆ 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循环中,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 素食主义者、纯素食主义者和素行主义者,他们在对待动物的立场上都说了什么?
◆ 斗牛术展现了文明的强壮还是文明的虚弱?
◇ 教堂的设计和建造与原始的太阳崇拜有哪些对应关系?
◆ 以拉斯科洞穴壁画为代表的史前绘画,它们散布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却展现出相似的表现形式。这隐藏了哪些人类起源的秘密?
◇ “三句十七音”的日本俳句蕴含着哪些东方智慧?
……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一种自然和生命的哲学。作者哀叹“哲学的堕落”,因为人类开始摆脱恐惧,不再将生命理解为一个循环:出生、活着、死亡——一切都将终结。他认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天地万物的感觉。因此,在本书中,他试图通过对世界的沉思,重新恢复我们对时间、对生命、对天地万物的直觉,以此理解它的神秘性以及它给予我们的教诲。作者讲述了诸多亲身经历和观察,进而探讨了自称“文明人”的人类在当下如何处理自身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并与之和谐相处。作者将哲学沉思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地重新连接起来,以此回应有关“天人合一”的人类理想。
本书采用五个部分每部分五章的形式。第1部分是对时间的拷问,讲述了作者父亲的时间,一种平静安详的时间,一种遵从大自然节律的时间。作者以一种有别于“科学”对时间的探讨,来描述一种时间的诗学;
第2部分反思了作为力量的生命,这种力量超越善恶,我们服从这种力量,直到死亡。作者把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学说用于描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现象,给予我们很多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第3部分思考了达尔文理论的后果,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有程度的差异。作者着重讨论了素食主义、动物权利保护的议题;
第4部分把目光转向了我们身处的宇宙苍穹,作者反思了西方宗教传统对天空的“污染”:没有所谓的天堂,也没有所谓的天使。为了让自我与自我,并因此与他者能够相遇,为了让智慧能够显现,必须还宇宙苍穹以本来的面貌;
第5部分邀请读者进入崇高之境,去体验崇高感的降临。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诸多当代艺术实践。
2009年降临节之夜,一位父亲在儿子的臂弯中安然离世。儿子说,这是父亲留给他“最好的礼物”。三年后,儿子结发37年的爱妻溘然长逝,留下这个世界让丈夫独自面对。
这“500多页”的文字记录了这位“儿子和丈夫”将“灾难化为坚贞”的时刻——为他自己,也为赞美死亡 这份遗产。
“进行哲思就是练习死亡。”至亲至爱之人的死检验着我们对“死亡”的所思所想,但哲学在这个主题上似乎缺乏真正有效的安慰。我们要如何自处?
● 水流千川归大海。这是——
作者最私密的“第一本书”:一种过哲思生活的示范,一种真正的哲学的慰藉。
○ 始于将生命切成两半的父亲之死,完成于让生命飘摇不定的爱妻之死。这是——
向天地万物寻求安慰的哀悼之书:让苦难变得有意义,正是哀悼创造了我们。
● 自然无需拯救,文明只是过客。这是——
回应现代“文明人”生存困境和焦虑的启示之书:文明不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是对自然的升华、对自然之力量的雕琢。
○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这是——
击碎人类的自大与傲慢,重返自然之书:我们不在自然中,我们就是自然。
品评美食、分享游记攻略、窥视哲学家的肚子、数落弗洛伊德……这位法国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写作者米歇尔•翁弗雷践行着他的享乐主义宣言。这一次,他开启了雄心勃勃的“世界百科全书”计划,呈现在此的首部力作展开了他对自然、文明、生命的哲思,带领我们重新发现世界的意义、重新定位我们在天地万物中的位置。
你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淹死在难以理解的哲学黑话和文字游戏之中,相反书中那些朴实易懂、感性诗意、最具法兰西风格的文字会让你领略到翁弗雷的箴言:思考生命、践行哲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生活。
-内容简介-
◇ 一瓶葡萄酒中蕴藏了多少值得我们去追忆的时光?
◆ “明天之后,明天将成昨天”——什么样的时间值得去经历?来看看流浪的茨冈民族的生存之道。
◇ 斗牛士桃花心木,这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藤本杀手,给了我们对生命善恶的理解哪些启示?
◆ 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循环中,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 素食主义者、纯素食主义者和素行主义者,他们在对待动物的立场上都说了什么?
◆ 斗牛术展现了文明的强壮还是文明的虚弱?
◇ 教堂的设计和建造与原始的太阳崇拜有哪些对应关系?
◆ 以拉斯科洞穴壁画为代表的史前绘画,它们散布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却展现出相似的表现形式。这隐藏了哪些人类起源的秘密?
◇ “三句十七音”的日本俳句蕴含着哪些东方智慧?
……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一种自然和生命的哲学。作者哀叹“哲学的堕落”,因为人类开始摆脱恐惧,不再将生命理解为一个循环:出生、活着、死亡——一切都将终结。他认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天地万物的感觉。因此,在本书中,他试图通过对世界的沉思,重新恢复我们对时间、对生命、对天地万物的直觉,以此理解它的神秘性以及它给予我们的教诲。作者讲述了诸多亲身经历和观察,进而探讨了自称“文明人”的人类在当下如何处理自身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并与之和谐相处。作者将哲学沉思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地重新连接起来,以此回应有关“天人合一”的人类理想。
本书采用五个部分每部分五章的形式。第1部分是对时间的拷问,讲述了作者父亲的时间,一种平静安详的时间,一种遵从大自然节律的时间。作者以一种有别于“科学”对时间的探讨,来描述一种时间的诗学;
第2部分反思了作为力量的生命,这种力量超越善恶,我们服从这种力量,直到死亡。作者把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学说用于描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现象,给予我们很多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第3部分思考了达尔文理论的后果,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有程度的差异。作者着重讨论了素食主义、动物权利保护的议题;
第4部分把目光转向了我们身处的宇宙苍穹,作者反思了西方宗教传统对天空的“污染”:没有所谓的天堂,也没有所谓的天使。为了让自我与自我,并因此与他者能够相遇,为了让智慧能够显现,必须还宇宙苍穹以本来的面貌;
第5部分邀请读者进入崇高之境,去体验崇高感的降临。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诸多当代艺术实践。
沉重的肉身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15
- 6
《沉重的肉身》一书收录了作者刘小枫随笔8篇。本书所谓现代性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时下人们正身不由己地从人民伦理脱身出来,转向个体自由伦理。本书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这部著作中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沉重的肉身》自1999年初问世以来,即引起学界关注,上市未及一个月即再版,至今已印六版,一时成为热门书籍。本次再版,订正了个别词句,使用了新版式,从而不同于以往的绿色封面,变为红色封面。
世俗时代 豆瓣
A Secular Ag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查尔斯·泰勒
译者:
英译:张容南、盛韵、刘擎、张双利、王新生、徐志跃
/
法译:崇明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生活在世俗时代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人(至少是西方人)都会同意我们活在世俗时代。而且在过去几个世纪,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本对于我们的时代具有定义性的巨著中,泰勒探讨了这个问题。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是如何从一个不可能不信仰上帝的社会,走向一个即便对最坚定的信仰者来说,信仰也只是诸多选择之一的社会?
在这些问题上,泰勒一直是最具洞见的思想家之一。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他考察了现代性的世俗化面向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发展。事实上,他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连续的转变,而是一系列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宗教生活形式逐渐消融或不再稳定,新的形式被创造出来。在此我们看到,今天的世俗世界不再由宗教的缺席来刻画——尽管在一些社会宗教信仰和实践出现了显著衰退——而是由(宗教的、灵性的、反宗教的)新选择的持续增加来刻画,个人和群体根据这些新选择来理解他们的生活并塑造他们的灵性渴望。
在这本书中,查尔斯·泰勒试图把握世俗时代对这个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包括它所鼓励的集体宗教生活的新形式,以及由这种大规模的动员趋势所滋生的暴力。这本书既及时又恒久。
推荐语:
查尔斯·泰勒以前论述过世俗主义的问题。但没有料想到,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一部了不起的新著。这本书具有双重的写作目的: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秩序的世俗化给出一种历史的阐述,并指出成为一个世俗的人和在世俗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什么。任何总结都无法概括泰勒处理细节的高超技艺,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整体画卷……对于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进行的世俗化争论,泰勒的著作作出了重大且极具原创性的贡献,很难有哪本书能与之媲美。它是一本必读的、不可错过的书。
——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
《追寻美德》(After Virtue)的作者
这是我有生以来读到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我仰慕泰勒已久。但我认为这是他具有突破性的一本书,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因为他在书中成功地重塑了有关世俗主义的全部争论。泰勒关注的是能将我们这个时代称为“世俗时代”的“灵性的体验和寻求的状况”……很难在此领域找到一本争议如此之小的书,它宽厚地理解所有可能的立场,包括与其自身相去最远的立场,且不去表明在这一多面向的转变过程中,哪一方比其他任何一方更具美德。
——罗伯特·贝拉(Robert N. Bellah)
《心灵的习性》(Habits of the Heart)的作者
这不仅是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生工作的总结,而且关涉很多学科一直争论不休的世俗性兴起的问题以及个人相对于“共同体”的意义问题。泰勒从容地、清晰地、仔细地、一步一步地讲述了这个故事,迄今为止,读者可以通过对这一旅程的完整总结而稳步前进。因此,这本书就其自身而言具有教育意义,如果你正在思考西方对待“世界”的态度之社会和理智基础,那么它是少数几本你现在可以着手阅读的书。这本书,神学家应该读;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应该读,以了解围绕宗教性质的争论的极度复杂性,以及他们向世界公布他们的研究结论之前应当先知道什么。
——大卫·马丁(David Martin)
《论世俗化》( On Secularization)的作者
在这些问题上,泰勒一直是最具洞见的思想家之一。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他考察了现代性的世俗化面向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发展。事实上,他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连续的转变,而是一系列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宗教生活形式逐渐消融或不再稳定,新的形式被创造出来。在此我们看到,今天的世俗世界不再由宗教的缺席来刻画——尽管在一些社会宗教信仰和实践出现了显著衰退——而是由(宗教的、灵性的、反宗教的)新选择的持续增加来刻画,个人和群体根据这些新选择来理解他们的生活并塑造他们的灵性渴望。
在这本书中,查尔斯·泰勒试图把握世俗时代对这个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包括它所鼓励的集体宗教生活的新形式,以及由这种大规模的动员趋势所滋生的暴力。这本书既及时又恒久。
推荐语:
查尔斯·泰勒以前论述过世俗主义的问题。但没有料想到,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一部了不起的新著。这本书具有双重的写作目的: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秩序的世俗化给出一种历史的阐述,并指出成为一个世俗的人和在世俗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什么。任何总结都无法概括泰勒处理细节的高超技艺,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整体画卷……对于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进行的世俗化争论,泰勒的著作作出了重大且极具原创性的贡献,很难有哪本书能与之媲美。它是一本必读的、不可错过的书。
——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
《追寻美德》(After Virtue)的作者
这是我有生以来读到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我仰慕泰勒已久。但我认为这是他具有突破性的一本书,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因为他在书中成功地重塑了有关世俗主义的全部争论。泰勒关注的是能将我们这个时代称为“世俗时代”的“灵性的体验和寻求的状况”……很难在此领域找到一本争议如此之小的书,它宽厚地理解所有可能的立场,包括与其自身相去最远的立场,且不去表明在这一多面向的转变过程中,哪一方比其他任何一方更具美德。
——罗伯特·贝拉(Robert N. Bellah)
《心灵的习性》(Habits of the Heart)的作者
这不仅是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生工作的总结,而且关涉很多学科一直争论不休的世俗性兴起的问题以及个人相对于“共同体”的意义问题。泰勒从容地、清晰地、仔细地、一步一步地讲述了这个故事,迄今为止,读者可以通过对这一旅程的完整总结而稳步前进。因此,这本书就其自身而言具有教育意义,如果你正在思考西方对待“世界”的态度之社会和理智基础,那么它是少数几本你现在可以着手阅读的书。这本书,神学家应该读;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应该读,以了解围绕宗教性质的争论的极度复杂性,以及他们向世界公布他们的研究结论之前应当先知道什么。
——大卫·马丁(David Martin)
《论世俗化》( On Secularization)的作者
时代的精神状况 豆瓣
Man in the Modern Age
9.0 (23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雅斯贝斯
译者:
王德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该书虽然写于1930年,但是它对西方人在当代的精神状况及其所由形成的历史根源与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背景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动入微的演述,至今仍未过时。”
“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这一切虽然谈的都是西方人的‘家务事’,但是,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不拿来研究一番的。”
“该书虽然写于1930年,但是它对西方人在当代的精神状况及其所由形成的历史根源与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背景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动入微的演述,至今仍未过时。”
“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这一切虽然谈的都是西方人的‘家务事’,但是,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不拿来研究一番的。”
斜目而视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文字的凭据 豆瓣
le titre de la lettre
作者:
[法]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
[法] 让-吕克·南希
译者:
张洋
漓江出版社
2016
- 7
拉巴特和南希均为法国当代一流的批评家、哲学家,二人合著的作品中,这本关于拉康
的批判性研究虽是早期著作,却已深具大师风范,既是文本批评也是表达自身思想的途径。本书从拉康的算法、运算、能指、镜像等重要理论和概念入手,对拉康的《无意识中文字的迫切要求》文本进行了细读,揭示出其能指理论所具有的内在悖论,深刻挖掘了哲学、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紧密关系,并对拉康的文字风格和思想风格作出了分析评注,展示了两位学者强大的文字解剖力和哲学思辨力,是拉康研究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必备文献。
雅克•拉康(Jacaueo Lacan,1901—1981)是20世纪法国最具独立见解又最有争议性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从语言学出发重新阐释弗洛依德理论,提出的镜像阶段等学说对当代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拉巴特和南希均是法国当代人文学科领域的翘楚,具备法国当代思想家的突出优势,即学科交叉性,在文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织中寻求自己独特的学术路径。拉康本人曾表示,在批评他的著作中,只有这本书击中了要害。
拉巴特和南希的解读谨慎而犀利,对哲学语言的张力的把握尤为出彩。译者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在必要之处作了细致入微的注释。在拉康研究的著作中,这显然是颇为值得一读的文献,对于了解这三位学者的思想路径也都有切实的帮助。
本书属于“子午线译丛”,同系列已出版的菲利普•拉古-拉巴特的著作有《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让-吕克•南希的《肖像画的凝视》,可参考阅读。
的批判性研究虽是早期著作,却已深具大师风范,既是文本批评也是表达自身思想的途径。本书从拉康的算法、运算、能指、镜像等重要理论和概念入手,对拉康的《无意识中文字的迫切要求》文本进行了细读,揭示出其能指理论所具有的内在悖论,深刻挖掘了哲学、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紧密关系,并对拉康的文字风格和思想风格作出了分析评注,展示了两位学者强大的文字解剖力和哲学思辨力,是拉康研究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必备文献。
雅克•拉康(Jacaueo Lacan,1901—1981)是20世纪法国最具独立见解又最有争议性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从语言学出发重新阐释弗洛依德理论,提出的镜像阶段等学说对当代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拉巴特和南希均是法国当代人文学科领域的翘楚,具备法国当代思想家的突出优势,即学科交叉性,在文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织中寻求自己独特的学术路径。拉康本人曾表示,在批评他的著作中,只有这本书击中了要害。
拉巴特和南希的解读谨慎而犀利,对哲学语言的张力的把握尤为出彩。译者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在必要之处作了细致入微的注释。在拉康研究的著作中,这显然是颇为值得一读的文献,对于了解这三位学者的思想路径也都有切实的帮助。
本书属于“子午线译丛”,同系列已出版的菲利普•拉古-拉巴特的著作有《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让-吕克•南希的《肖像画的凝视》,可参考阅读。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豆瓣
8.8 (1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7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第二版)》介绍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影片,从瓦格纳的歌剧到海因莱因的科幻,从拉康到福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重大政治事件到犹太人的笑谈,从狗智主义到排犹主义,从排泄问题到神学思辨……齐泽克娓娓道来,令人尽享阅读的快感。在这部极具原创性和挑衅性的著作中,齐泽克概括了欲望的原理,把握了无意识的特质,解剖了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洞悉了“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的秘密。《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第二版)》是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开山之作、种子之作和奠基之作,是了解其全部思想的门户和索引。他后来的思想皆源于此,均为《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第二版)》的扩展和注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校本)——北大学术讲演丛书之四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詹明信
译者:
唐小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1985年来,杰姆逊教授在北大开设了西方文化理论专题课,本书是这次讲课的翻译记录。
杰姆逊教授这次专题课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是一个过错全商品化了的、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产生了新的变化,历史的深度消失了。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等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是对这些特征的概括。本书的“引论”和第一至第四章是作者研究工作的理论框架,他在讨论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与叙事分析等问题时,对当代西方思想界的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做了评述,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运用到新的理论阐述中。第五章“后现代主义文化”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他结合对建筑、文学、绘画、摄影、广告等文化工业的精彩分析,对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做了理论的总结。
本书是杰姆逊教授学术著作中唯一没有英文版的作品。直到1991年,杰姆逊教授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集大成的著作《后现代主义,或日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出版,名著中的理论分析和论断,其实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早已有所披露。
杰姆逊教授这次专题课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是一个过错全商品化了的、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产生了新的变化,历史的深度消失了。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等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是对这些特征的概括。本书的“引论”和第一至第四章是作者研究工作的理论框架,他在讨论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与叙事分析等问题时,对当代西方思想界的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做了评述,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运用到新的理论阐述中。第五章“后现代主义文化”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他结合对建筑、文学、绘画、摄影、广告等文化工业的精彩分析,对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做了理论的总结。
本书是杰姆逊教授学术著作中唯一没有英文版的作品。直到1991年,杰姆逊教授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集大成的著作《后现代主义,或日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出版,名著中的理论分析和论断,其实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早已有所披露。
西方哲学史 豆瓣 Goodreads
Filosofihistorie
9.2 (21 个评分)
作者:
[挪]奎纳尔•希尔贝克
/
[挪]尼尔斯•吉列尔
译者:
童世骏
/
郁振华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经典长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史作品。初版于1972年,以后屡次修订、充实。除了两个挪威语版本(尼诺斯克语和博克马尔语)、三个北欧其他语言的版本(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之外,还相继被译成德语、俄语、英语、乌兹别克语、汉语、塔吉克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法语、阿拉伯语,最近还推出了波斯语和阿尔巴尼亚语的版本。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该书已得到数十年时间和近二十个语种的检验。
本书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通过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的背景来勾画各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全书围绕哲学核心问题,不仅着眼于历史语境,与过去的哲学家展开对话,而且将视线延至当下,与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进行对话。
本书的中译本(2004,2012)根据2001年劳特利奇出版社的英译本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译出,并根据作者建议,把2000年挪威语版所收原著的中译附在各章末尾。2015年作者对原书有关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译者也梳理了读者对前两版中译本的反馈意见,对有关译文作了仔细修订。
本书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通过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的背景来勾画各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全书围绕哲学核心问题,不仅着眼于历史语境,与过去的哲学家展开对话,而且将视线延至当下,与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进行对话。
本书的中译本(2004,2012)根据2001年劳特利奇出版社的英译本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译出,并根据作者建议,把2000年挪威语版所收原著的中译附在各章末尾。2015年作者对原书有关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译者也梳理了读者对前两版中译本的反馈意见,对有关译文作了仔细修订。
遥远的救世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8 (65 个评分)
作者:
豆豆
作家出版社
2005
- 5
这是一部可以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
豆豆,以她的才华,探索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豆豆,以她的才华,探索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不思之说 豆瓣
作者:
黄作
人民出版社
2005
拉康主要不是一个哲学家,不过他终生都在谈论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哲学核心问题,即主体问题。一方面,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
本书主要从两条路线展开,一条是时间的路线,另一条是拓扑空间的路线,最终汇集到主体的真相即无意识是主体之家。关于时间的路线,书中所说的时间主要指主体的发展历史。精神分析学强调的是,无论是镜像时期还是奥狄浦斯时期,都不应该把它们理解为人类成长或成熟过程中的阶段——弗洛伊德的性欲三阶段则是典型的阶段说——而只能把它们当作具有某种意义的转折点。另外,自我是后来形成的,无疑应该从发展或时间的角度来看。至于主体问题,曾经来华讲授精神分析学的巴黎精神分析师Simone女士认为拉康主要是从拓朴形态的角度来谈论主体的问题,并不是从时间维度来谈论的。三界结的拓扑学理论是拉康后期重点关注的领域,似乎并不像索卡尔所嘲笑的是一种伪学问,因为,据说后来与拉康共同工作的是两位法国顶尖的拓扑学家。拓扑学强调连续性,不容许撕裂或分离。
本书主要从哲学角度深入系统地解析了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理论,角度新颖,论说通透。
本书主要从两条路线展开,一条是时间的路线,另一条是拓扑空间的路线,最终汇集到主体的真相即无意识是主体之家。关于时间的路线,书中所说的时间主要指主体的发展历史。精神分析学强调的是,无论是镜像时期还是奥狄浦斯时期,都不应该把它们理解为人类成长或成熟过程中的阶段——弗洛伊德的性欲三阶段则是典型的阶段说——而只能把它们当作具有某种意义的转折点。另外,自我是后来形成的,无疑应该从发展或时间的角度来看。至于主体问题,曾经来华讲授精神分析学的巴黎精神分析师Simone女士认为拉康主要是从拓朴形态的角度来谈论主体的问题,并不是从时间维度来谈论的。三界结的拓扑学理论是拉康后期重点关注的领域,似乎并不像索卡尔所嘲笑的是一种伪学问,因为,据说后来与拉康共同工作的是两位法国顶尖的拓扑学家。拓扑学强调连续性,不容许撕裂或分离。
本书主要从哲学角度深入系统地解析了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理论,角度新颖,论说通透。
寻找斯宾诺莎 豆瓣
作者:
(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译者:
孙延军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 1
快乐、悲伤、嫉妒和敬畏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素材。他们通常被认为是过于私密以至于科学不能对之有所解释;同时也被认定为,对我们理解认知活动并非不可或缺,而被忽略。但斯宾诺莎和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此并不认同。在本书中,达马西奥作为世界公认的神经科学院就领域的领袖运用他创造性的科学探索以及他与神经病患者接触所获得的经验,验证了人类得以生存并能够创造最伟大的精神产品的情绪和感受的基础。
《寻找斯宾诺莎》是对一位思想家的重新发现,斯宾诺莎的工作于是了现代神经科学,这不仅表现于他对情绪和感受的研究,而且体现在他对分裂身心关系观点的拒斥。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努力有助于我们领会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何以在此。
《寻找斯宾诺莎》是对一位思想家的重新发现,斯宾诺莎的工作于是了现代神经科学,这不仅表现于他对情绪和感受的研究,而且体现在他对分裂身心关系观点的拒斥。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努力有助于我们领会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何以在此。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