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雅克•拉康 豆瓣
9.2 (15 个评分) 作者: 吴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5
雅克•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和理论煽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其理论不仅在今日的文化研究及艺术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有深刻影响。本书既结合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及拉康学派的传奇,也对拉康本人庞杂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目前国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专著。
吉尔·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7.9 (23 个评分) 作者: [瑞典]芙丽达·贝克曼 译者: 夏开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德勒兹,作为一个人和一名哲学家,独特且多面。他的生活和哲学离不开他与彼时最具影响力的几位思想家的友谊、合作与冲突,更不用说他与作家、艺术家和电影创作者的关联。芙丽达·贝克曼跟随德勒兹,从他青葱学生时代受邀去过的沙龙出发,走过他广受欢迎的青年教师时期,最后梳理了其哲学作品的演变。贝克曼考察了德勒兹的哲学发展如何与历史、政治、哲学实践发生共振,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巴以冲突等。德勒兹以令人耳目一新且必不可少的方式与哲学中某些最根本的问题角力。本书强调了德勒兹的遗产如何影响了当代哲学的众多分支,为这位当代哲学家描绘了一幅形象丰满的画像。
2020年3月31日 已读
又是一本只说生平和八卦,而几乎不解释概念的哲学家传记。
传记 哲学
导读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8.3 (27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 译者: 廖鸿飞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
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
在本书中,克莱尔·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 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
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导读齐泽克 豆瓣
Slavoj Zizek
8.4 (31 个评分) 作者: (英)托尼·迈尔斯 译者: 白轻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斯拉沃热·齐泽克不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家。他把精神分析、哲学和政治引人注目地融为一体,他的方法总是新鲜而令人着迷的。他的话题范围同样令人振奋,从当代生活的政治冷漠,到一个认为自己会被鸡吃掉的疯子的笑话,从《生死时速》中基努·里维斯的道德英雄主义,到厕所设计对民族心理的揭示。
在这本书中,托尼·迈尔斯给出了齐泽克关键思想的一个清晰而迷人的指引,并解释了齐泽克思想的主要来源,包括他对拉康精神分析的重要参与。运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例子,迈尔斯第一次概述了齐泽克作品所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
• 主体是什么并且它为何如此重要?
• 后现代性为何如此可怕?
• 我们如何区分现实和意识形态?
•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种族主义为何总是一种幻想?
《导读齐泽克》是任何一个想要理解这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近几十年来欧洲出现的在精神分析界,诚然也是一般文化理论界的最令人敬畏的杰出倡导者”——的思想的人的必要读物。
洞见 豆瓣
Why Buddhism is Tru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人生难得是心安 豆瓣
作者: (法)吕克·费希 译者: 孙智绮 / 林长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4
从永恒的古希腊智慧到基督教、人文主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吕克·费希及时写就的这部经典之作,从“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如何与他人一起生活”“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去考察哲学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出色地阐释了哲学中那些经久不衰的教导,包括哲学与我们当下生活的深切相关性,以及哲学在帮助我们获得幸福和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趟与伟大哲学家同行的令人兴奋的趣味旅程,将会给每个读者都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启发,不论他们是年轻人,还是已上岁数者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豆瓣
作者: 邓晓芒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年来的传统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一致),在哲学史中寻求哲学规律,在哲学中奠定哲学史的根基。本书是在邓晓芒先生主讲本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来的课程是十六讲,但由于篇幅、录音设备及其他的原因,此处有两讲内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讲”。在本课程中,邓晓芒先生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且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观点。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中西比较的方法。
生活的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for Life:And Other Dangerous Situations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尔斯·埃文斯 译者: 贝小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6 - 11
我们都在练习,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生活路上,我们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生活的哲学》提醒我们,如果你已经有些迷茫、甚至陷入恐慌的话,不必心急,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一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可能正好点出了你的迷津。
这本书中,“街头哲学家 ”朱尔斯•埃文斯找来了人类历史上几位最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十二位古典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一起探秘人的心灵和情感,教给我们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面对波折等各方面的生活智慧。况且,生活的满足远不止感官的享受,思考生活、领悟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快乐。哲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畅谈人生哲学的同时,埃文斯还讲述了那些被哲学拯救的人们的真实经历:心理崩溃的大学生、精神过度紧绷的上班族、忍受痛苦战争记忆的老兵、总忍不住想花钱的白领、受幼年创伤折磨的青年……哲学帮助他们荡涤信念上的灰尘,走出各自生活的窘境,让心灵强大起来。
我们可以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过上自己希望的生活——《生活的哲学》传播着苏格拉底式的人性乐观主义,让人类古老的智慧再次照亮我们的生活。
——————————————————————
【编辑推荐】
◆哲学,其实是人生旅途上的医药箱
苏格拉底认为,照顾好自己的灵魂,这是我们的责任。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爱比克泰德……其实这些古希腊哲学家们在人的心灵中得到的发现,是人类生活智慧取之不尽的宝库。《生活的哲学》一书把十二位古希腊哲学家聚成梦想中的人生学园,来帮助人们打开心结、舒缓忧郁,探讨生活的意义。
◆这会是一次遇见更好自己的哲学之旅
《生活的哲学》传播着哲学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把握自己的生活。生活中不时困扰我们的坏情绪、负能量,它们很多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有害的信念。这本书教你反思的艺术,把内心阴郁的念头拿到理性的阳光下。
◆书里,也许你会巧遇令人终生受用的哲学金句哦。比如说:
★那些放错地方的控制欲★
爱比克泰德说,大量挫折来源于我们的两个错误:我们妄图完全掌控某些外在的、不在我们掌控范围内的东西;同时,却又没有承担起管理自己内心信念的责任。这样,我们会把自己内心的不周全,归罪于外界,归罪于父母、爱人、同事、老板,似乎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失控、被外在环境摆布。
★ “过于乐观的期待”是一种陷阱★
塞内加提出,也许导致愤怒的主要谬误是,我们会对事情的结局有过于乐观的期待。愤怒的人对世界欠他们的非常敏感,对他们得到的却视而不见。
★不让过去和未来毁掉了现在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识到,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是那么的天才。我们告诉自己,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快乐:当我们升职的时候,当我们有了钱的时候……同时,当下未被察觉、未被享受就流逝了。
★与社会、世界和宇宙相通★
人类是自然之道构成的肉身。我们的理性本质跟宇宙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这意味着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发现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就是去发现一个人本性中的宇宙。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人生的意义”,我们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理由,就是去壮大我们意识的火焰。
★我们有不止一个自我★
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的个性就像处于内战中的社会,或者一艘没有船长的船,每个船员喊着朝向一个方向。但是,柏拉图坚持认为,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理性,使之凌驾于其他声音之上,去努力做出更加智慧和长远的决定。
————————————————————————————
【赞誉推荐】
如果今年我们只想读一本书,我觉得应该就是这本了。
——《心理月刊》主编,苏西•格里夫斯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哲学并非思想的推理判断,而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关乎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
——《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引人深思……证明了哲学并不只存在于一本正经的课堂上。
——《金融时报》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著名英剧演员 亚德里安•埃德蒙松(Adrian Edmondson)
我非常喜欢《生活的哲学》。我可是古典哲学的死忠粉,这本书将古典哲学运用得严谨而又完美。
——英国新锐魔术师 达伦•布朗(Derren Brown)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简单的哲学 豆瓣
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作者: Julian Baggini / Peter S. Fosl 译者: 陶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2
《简单的哲学》从论证的工具到评价的工具,教你如何运用哲学进行有效又健全的思考……它用凝炼概括的术语,辅以生动有趣的插画,结合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辩论话题,为你一一解析论证推理的秘诀,可谓哲学入门工具书的不二选择!
在《简单的哲学》和《好用的哲学》里,我们将高深莫测的哲学知识简单化,把触不可及的哲学工具变得好用,不管你是刚刚拜在哲学门下的菜鸟,还是哲学大师的骨灰级粉丝,都会让你爱不释手!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1
牟宗三先生不但十分准确地分判出中西哲学文化的异同并揭示其理性的根据,且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指出两种文化相会通的哲学基础。其学说绝非是泛泛而论,而是建筑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上的。本书中举凡从古希腊到西方近现代哲学都有论及且每有高见,并与中国哲学儒、佛、道诸家相比观,究明分际 与会通处。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 豆瓣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
作者: [美] 亨利·E.阿利森 译者: 丁三东 / 陈虎平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4 - 6
本书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本书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 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已经被忽视了很久的德国观念论,是康德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著作。第二版于200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部有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的著作,激起了文本上和哲学上的诸多评论。第二版相当于阿利森对这些评论做出的详尽的、令人赞叹的回应,结果这几乎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如初版一样深刻、充满创见、至关重要。阿利森还做了许多修订,他对人类认识的曲行性、人类理性的本性以及第三类比的论证所做的讨论都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成功地以新颖而有益的方式重述了基本论题,同时忠实于康德的文本与精神。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芝加哥大学
本书第二版非常显著地扩展了初版经典的内容,讨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大幅度扩充了对先验辩证论的讨论。必读之作。
——卡尔·阿美瑞克斯(Karl Ameriks),圣母大学
本书极可能是迄今为止由美国哲学家所写成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
——刘易斯·怀特·贝克(Lewis White Beck),罗彻斯特大学
一部才思敏捷、组织严密并在哲学上富有创见的、不可或缺的著作。
—— 阿瑟·麦尔尼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中文版导言一:陈虎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初版于1983年,它“标志着英语康德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伽德纳(Sebastian Gardner)语,请参见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5.9.4: http://ndpr.nd.edu/news/24853/?id=3761。]。在此书中,阿利森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哲学史上最艰深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他生动地诠释了一种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应有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康德的解读充满了同情,针对诸多评论者的批评,努力为康德辩护;另一方面,他对于康德论证中的困境也毫不隐讳。阿利森的出色研究激活了英语哲学界对康德观念论的兴趣。[ Tom Rockmore, Kant and Idealism, p. 19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再则,塞拉斯(Wilfried Sellars)在1956年的著名论文“经验论与心智哲学”一文中对意向性问题采取了一种康德式的处理,其后二十多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早期的这种康德哲学取向。两者的影响共同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哲学界从分析哲学向康德、黑格尔回归的进程。
——中文版导言二:丁三东《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
现象学运动 豆瓣
作者: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 译者: 王炳文 / 张金言 商务印书馆 2011 - 2
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一书是专为英美读者写的一部现象学入门书,完成于1959年,多次再版和修订。本书是根据1982年第三版译出。作者是按照现象学运动的历史向一般读者介绍现象学运动,对现象学运动的起源、成长和繁衍加以简明易懂的叙述。著者认为,现象学运动并不是胡塞尔一个人的现象学的发展史,这个运动的多样性比起他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更为突出。本书从现象学纵向的历史发展方面和横向的传播方面,展示了现象学运动丰富多彩的内容,是迄今为止介绍现象学的一部最全面、最完整的著作。
哲学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国] 威尔·杜兰特 译者: 刘彬 时事出版社 2016 - 2
本书不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史,更不是一部艰深的晦涩之作。相反,你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是如何把那些哲学大家们的生平,用夹叙夹议、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像在讲故事一般,每位哲学家的生活背景、境遇情感犹如电影镜头深深地嵌入你的大脑。可以说,作者把冷静理性的哲学思想与热烈的情感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更难得是,一些貌似刻板的哲学语句被作者巧妙地做了幽默表达,让你在会心一笑间体会了哲学原来可以如此有智又有有趣。
中国哲学史大纲 豆瓣
作者: 胡适 2016 - 4
在《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著作中,胡适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系统的梳理,重点论述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阐释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流变。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哲学史。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有很重要的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经典著作。
哲学的历程 豆瓣 Goodreads
The Voyage of Discovery: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Fourth Edition)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威廉·F. 劳黑德 译者: 郭立东 / 丁三东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 3
书名:哲学的历程:西方哲学历史导论(第四版)简介:严谨而不失生动的西方哲学史作者:(美)威廉·F. 劳黑德(William F. Lawhead);郭立东,丁三东 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3月装订方式:平装-胶订分类:哲学/宗教|哲学|世界哲学
公正 豆瓣 Goodreads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8.9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朱慧玲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导读萨特 豆瓣
Jean-Paul Sartre
8.5 (13 个评分) 作者: (加)克里斯汀·达伊格尔 译者: 傅俊宁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编辑推荐
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和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改变了批判思想的路径,为知识分子定义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角色。
克里斯汀•达伊格尔还原了萨特思想的语境,并且细致地讨论了一系列萨特的重要观点,梳理了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等一系列文本中所谈及的关于意识以及存在和自由的理论
•关于本真性以及绝对自由的伦理学
•人与人之间具体的关系、性的关系以及性别差异,特别关注了他者使人异化的注视的重要性
•作家的社会和政治职能
•萨特理论的遗产及其和结构主义还有心灵哲学的关系
本书介绍了萨特的文学和哲学作品,把萨特的思想变得前所未有地平易近人,适合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学生以及从事大陆哲学和法语的学生阅读。
·内容简介
在《导读萨特》中,我会重点讨论我眼中萨特对哲学和文学所作出的最主要贡献:他的存在主义和关于自由的哲学。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解释了存在主义把人的主体性作为其哲学的始发点。因此我们会以审视占据萨特哲学核心地位的关于意识的理论来开始我们对萨特的关键思想的探索。
第1章会解释这一关于意识的理论,并展现出萨特的观点和他之前的哲学家截然不同之处。
第2章会检视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所勾勒出来的本体论,或者说关于存在的理论。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萨特的无神论以及无神论对他的自由哲学的影响。接着我们会检视萨特在他的哲学作品以及他的小说戏剧中所展现的自由这一概念:存在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之一是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这也是萨特在他的作品中一再论证的。
这将是第3章的主题。
第4章会通过讨论“本真”(authenticity)这一概念及与其相对应的概念“自欺”(bad faith)14来讨论萨特哲学所蕴含的伦理立场。
这一讨论会延伸到第5章关于萨特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的探讨,并最终让我们思考是否就像萨特在《禁闭》这部戏剧中所说的那样:“他人即地狱!”。
第6章会总结之前讨论过的概念,并讨论在萨特关于存在主义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状况(human condition)和自由的伦理观。
在第7章,我们会看到萨特关于自由的观点是怎么发展成文学必须是介入的这一看法,即文学要扮演一个政治的角色。作为一个作家,萨特认为他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责任。我们会看到他是怎么解释这一点的。
第8章会探讨萨特的理论立场是怎么和他具体的政治介入联系起来的。
最后,在终章“萨特之后”我们会检视萨特对他同代人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他的追随者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思想如何能帮助我们思考当今世界。
转变之书 豆瓣
Transitions: Making Sense of Life's Changes
作者: 【美】William Bridges 威廉•布瑞奇 译者: 杨悦 王茜 南方出版社 2015 - 7
从学校毕业、换工作、搬家、结婚、离婚、宠物去世、家人往生……都是人生的改变,布瑞奇用这本书提醒我们:别让这些生命中的改变困扰你,相反,积极把握这些机会,好好与过去告别,迎接一个重生后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吧。这部《转变之书》是作者最受肯定的作品之一,出版三十余年来,始终广受读者欢迎,曾获选为“史上最重要的五十本成长经典”,是美国历年来最畅销的成长书之一,帮助了数以万计读者面对生命中的转变,顺利渡过人生的难关。
福柯看电影 豆瓣
Foucault va au cinéma
7.1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斯·马尼利耶 / [法] 道尔·扎班扬 译者: 谢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电影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别样地书写历史?电影是否可能评判和揭示构成福柯称之为“权力技术论”齿轮的那些既意外又必然的微小元素?电影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现在的批判?
《福柯看电影》一书通过福柯关于电影的若干访谈以及马尼利耶和扎班扬的两篇研究论文,在哲学、历史和电影的交叉中,向读者揭示了福柯对电影评论、对电影理论与美学、对哲学实践、对历史调查等的影响,在另一种情境下重论了福柯曾经阐释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