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贤良 豆瓣
9.0 (124 个评分) 苏阳 / Su Yang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十三月音乐独立厂牌
《贤良》是这样一张专辑,从文化切入,它秉承了西北千年民歌的精髓,字里行间都包含着远离家乡的赤子对故乡风沙与乡土的眷顾。而在表现形式上,除了最为简化的木箱琴,对于那些根本无须伴奏就能被唱的或高昂亢奋或者阴沉情迷的古调,因为西式乐器的加入, 因为结构的修整而显得别有风味,在不同耳朵前,它呈现出不同的品位与美学标准。
苏阳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西北版的另类摇滚,以煤油炉式的、以红辣椒式的分散与跳跃性手法,结合西北民歌宏大与苍茫的音律杂交的母语摇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期,以任何的动作、心态去倾听这样深厚的,包含着激动的音乐。在更高的层面面,这种尝试的意 义在于一个中国音乐家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探索。而对苏阳来说,10年的艰辛与磨难化做十首通达古今,音盖江河的诗唱。
不以种族的名义,不以地域的名义,不以文化的名义,不以立场的名义,仅仅以音乐的名义,用音乐标准去检验音乐品质,苏阳和他的《贤良》等待着你的检验。伪装的人会很快死去,赤子会不朽,并一直被人们所铭记。
“有一天,我们发现从小熟知的几句民歌,永远不知她的整首是什么样的了,有些时候我是奔波在找寻民歌的路上,我讨厌采风这个词,我更想看到他们的生活,他们在生活里歌唱的态度,他们怎样用身体来完成歌唱,而不是用五线谱或者阿拉伯数字来记下他们的旋律,其实我们不必去过访找寻所谓的艺术梦想,在很多那样的地方,贫瘠但是倔强地长着我们的父辈,苍凉的黄沙滩和土房,黄色的村落,没有一点绿色,冬天枯草边那结实的冰,和来来去去相处一辈子的人,他们能把村子里每一家了解得很熟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叔叔和阿姨们,忍受贫瘠,在这里建工厂,造化肥,他们为忙碌后的低工资无法维生而争吵,哭,为生活的一点点改善而从心里笑,我们,还有后来的少年,同样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那样倔强,我们的生活在发生改变,跟随逐渐起来的小城镇。
日出的时候,各种街心公园,伴随忙碌起来的汽车喇叭声,老人们把迪斯科等音乐开得天响,在跳舞。夏利牌出租车,和拖拉机还有摩托车擦肩拥护,夜晚来临的时候,站街女和加班辛苦一天的女职员擦肩在并不宽的街道,不远处,即是一大片充斥各种化肥的田野,哪里不是这样呢?一切虚幻而真实,我们的生活更多的由此组成,我们说什么原生态?我们的血液在悄悄地丢掉,回禀我们想要换成统一标准的所谓世界化,换成向前看齐的统一姿势,社会上统一品牌的职业白衬衣,我们手里的一块要用统一经典的音色来衡量优劣,并以各种套路来分类,在此包裹下的喉咙和心脏渐渐随着改变,但是,街道的两边,依然结集了各地的方言,陕西人的面馆,乡音明显的宁夏人,甘肃的面馆伙计,新疆的羊肉串,河南来的真假和尚,在西北各种装修得很爆发的酒吧里,深夜的划拳声,沉重的西北口音,依然像在战场,这是我们加快脚步的结果,新世纪的新民间,在新的音乐形式下,曾经发出了鱼鼓书、贤孝、秦腔的声音的人群,在今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语言吗?可以有自己的习惯吗?能发出离人群最近的歌声吗?能在生活中歌唱吗?能让眼泪和笑都在歌唱里更直接吗?能尝试让血液回到身体里来吗?通过喉咙,可以有自己身体发出的歌唱吗?希望能听我们掩盖的笨拙的表达下的声音,有关逐渐被公路和楼宇吞噬的土地,有关简单卑戝的像蚂蚁一样奔波惶恐繁衍生息的人群,有关我们血液发出的哭和笑,有关变了形的家乡的消息,有关生活的细节,更多,但,不仅如此。
总之,我希望在生活里,快乐地歌唱!”
——苏阳 2006.10.15
回到你身旁 豆瓣
8.9 (14 个评分) 杭盖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4年4月4日 出版发行: 视袭音乐
杭盖十年·回到你身旁
苍狼白鹿的子孙从没料到,蒙古民谣可以飘扬到那么广阔的地方,在世界音乐的版图上播种下满地的种子,走的比骏马还远,飞的比雄鹰还高。那种源于草原深处的音乐血脉从没发生过断裂,这远比马奶酒跟弯刀骑射还要让人着迷。如果你还没有领略过这股猛烈彪悍的蒙古新民乐之风,那么杭盖这张《回到你身旁》会令你通体酣畅。
近年来杭盖乐队游历世界各地,以一种融合的音乐形态在一场接一场不遗余力的现场演出上,将蒙古民歌的声名传播到五洲四海。而在这些音乐的旅途中,杭盖自身也发生了自然的蜕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草原之心,这张新唱片《回到你身旁》也将向昭示他们向草原深处回归的决心。正如专辑主打曲目的歌名《拜访》一样,是杭盖的回归拜访之作。依然是由马头琴催动的摇滚乐战车,依然是强劲的草原之风,依然是杭盖自己最独特的风格。
于2008年推出首张专辑《介绍杭盖》以来使得杭盖获得了来自世界的关注,蒙古民歌被杭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全世界唱响,2010年发布的第二张专辑《远走的人》也非常成功,作为唯一入选亚洲地区唱片被英国著名权威音乐杂志《MOJO》评选为年度十大世界音乐唱片第6名,乐队也借这张唱片在由《Songlines》举办的“SONGLINES MUSIC AWARDS 2011”获最佳乐队提名。2014年乐队在经历了数百场大小演出之后,以更为成熟的姿态推出了这张新作《回到你身旁》,成军10年之际回顾来时的路,这张唱片算是乐队送给陪伴乐队一起成长的歌迷们的一份礼物,也是杭盖式的真情流露。
足迹·蜕变
自乐队成立至今,杭盖的足迹已经遍布全世界6大洲70多个国家,自乐队成立至今,杭盖的足迹已经遍布全世界6大洲70多个国家,在伦敦的皇家大剧院、在纽约的林肯中心、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在Sziget、Bonnaroo、Roskilde、Lowlands、FujiRock及WOMAD等音乐节的舞台上,杭盖一次又一次的让观众们醉心于蒙古民歌并为之疯狂,而杭盖也在这些经历中成长为沉稳干练又极富力量与激情的成熟乐队,身经百战的乐手在台上能够自如的演奏和表达,主唱煽动性极强的舞台表演,乐队整体严丝合缝的配合,让音乐的律动和旋律的变化都极富色彩,杭盖通过专业的演出水准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国际认可。
《回到你身旁》与前两张专辑相比,体现出了乐队在创作理念上的变化,融合是手段、民歌是核心,杭盖用自己的解读演绎出了民歌的情怀,并赋予了这些歌曲新的生命力,而杭盖本身的气质上的变化也在这些歌曲中有所体现。以音乐游牧于世界让杭盖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并且直接转变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杭盖的音乐在保留了民歌的神韵的前提下与摇滚乐及更多音乐形式和元素进行了自然而完美的融合,从何形成了杭盖独特的风格,一种无法被标准定义、只能被称之为“杭盖”的风格。
制作·创作
《回到你身旁》仍然由乐队上一张专辑的制作人JB Meijer担纲,他非常熟悉杭盖的音乐,并且曾与REM等众多大牌乐队合作,制作经验非常丰富。录音在北京的百花录音棚进行,制作过程中JB Meijer在编曲和录制上为乐队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参与了部分乐器的录制。与前两张专辑的合作模式不同的是,这张新专辑的制作其实是由杭盖主导,从选曲到编曲都由乐队所有成员共同完成,制作的过程也即是创作的过程,乐器上也加入了蒙古筝、苏尔等新的元素,并邀请了大忘杠乐队宋雨喆录制了部分弹拨乐器。
前期录音工作在北京完成后,制作人将母带带回欧洲进行后期缩混,期间经历了两版混音的修改终于完工。2月3月乐队在欧洲和澳洲巡演期间,新唱片已与知名厂牌Suburban合作发行,国内版本将由星外星在大陆、香港、台湾3地同时发行。
音乐·故事
与之前着重表现根源民乐的执拗不同,杭盖在新作品加入了新的尝试,也可以说显得更为西化,现代化;噪音吉他,雷鬼,弹唱,手风琴与呼麦马头琴彼此遥相呼应,拉伸出作品的广度,全新的编曲对传统蒙古民谣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解构使其迸发出高能。新作似乎有意将以往的酒神狂欢精神束之高阁,苍凉的长调吟唱与对故土的思切成为了主基调,任何身淌草原血脉的儿女会被轻易触发情感,进而引亢高歌捧起酒杯。所以这必然是一整张献给草原骑士与任侠风骨的赞歌,杭盖在少有秉承着蒙古音乐内核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但却难得的紧贴着游牧民族滚烫的时代脉络。
专辑里的歌曲在时间和地域上跨度都很大,有3首由舞蹈家周格特力加念诵的佛经,有来自青海德都蒙古地区的传统民歌,也有来自蒙古国的7、80年代的经典创作,每一首歌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那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缺失了的东西;每首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更是耐人寻味,这些都有待听者们自己去挖掘。杭盖将以音乐为旗,引领着听众们进入蒙古文化和历史。
十年·经历
2004年成立之初的杭盖,拥有对音乐无限的热爱,凭着一种执著一路走来,期间经历了成员的更替,每位曾经参与其中的艺术家都为杭盖奉献了心血和才华,他们是杭盖成长路上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是共同经历风雨的兄弟。乐队现在的7人阵容也已日臻完美,每个人在乐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杭盖的音乐游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0年间经历的辛苦和磨难成就了这样一支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乐队。在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之后,也从未抛弃对音乐的执着,在创作和表演上每个人始终都200%认真对待,有着更高追求的杭盖也一直坚守着音乐品质的底线。
10年后的杭盖已经成长为一匹骏马,自由的驰骋在音乐的国土之上,在他们的身上发生的惊喜蜕变也足以让我们对他们的这一张新专辑充满期待。
回到你身旁
时至今日,当我们感受到所谓进步或者进化的“威胁”时,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什么颜色来自哪里说什么语言使什么品牌用什么货币,你也一定渴望一个可以称为杭盖的地方是你随时可以回去的故乡。杭盖的音乐里既能够听到历史尘烟未能掩盖的金戈铁马,又能够听到流转在时空里的那些古老吟唱,亦仿佛一张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那上面刻画着民族历史变迁,也展现了古老文明中的智慧及对现世的重要警示,长生天的眷顾之下我们需心怀感恩,找回人与自然之间最自然的相处方式。
杭盖想用这样一张专辑表达对故乡草原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展现出更为广阔的胸怀,杭盖希望通过音乐能够唤醒那些深藏于人们心中对于自然、自由和美的渴求,通过音乐这种共通的语言,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彼此有更多的了解,在现代文明的“野蛮、粗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回地去的“杭盖”。
走的路太长,离家又太远,难免会肝肠寸断,仰望心所属的方向。在骏马上,我的好安达,我的好姑娘,我们就唱起这首永不会终结的民歌吧。
不论你身在何处,杭盖将带着这张充满了草原情怀的新专辑,回到你身旁!
杭盖十年·兄弟Brother
胡日查 主唱
义拉拉塔 主唱/吉他手
巴图巴根 马头琴/呼麦
钮鑫 贝斯
艾伦吉他/三弦
蒙大 鼓手/打击乐
伊立奇 队长
陶布秀尔/班卓琴/萨满鼓
四季 豆瓣
8.7 (18 个评分) 杭盖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2012年5月1日 出版发行: 星外星唱片
国外最知名中国乐队
来自蒙古的世界音乐
欧美发烧级录音品质
“杭盖”,一个古老的蒙古语单词,它的意思是,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和树林的世界。杭盖乐队成立于2004年,是当今国际音乐节舞台上最富盛名的中国乐队,足迹踏遍近40个国家,演出近250场;他们的表演也出现在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荷兰、墨西哥、新西兰、中国等国家电视台演播厅。
杭盖乐队专辑《远走的人》在英国著名权威音乐杂志《MOJO》评选的“2010年度十大世界音乐唱片”获得第6名;该专辑同时还被欧洲著名音乐杂志《Songlines》评选为“2010下半年最值得收藏的十大世界音乐唱片”,专辑《远走的人》中的歌曲《希格希日》也同样获得该杂志评选的“十大世界音乐”排名第五。
杭盖乐队作为当下时代的中国青年,怀着对自然和生命的信仰,追求大于听觉美感的音乐内涵,将蒙古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融于现代音乐创作和表演,以极富渗透力和感染力的音乐现场、狂放内敛并在的雄性力量和真诚魅力,征服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及世界各地的媒体。
杭盖 豆瓣
9.1 (30 个评分) 杭盖
发布日期 2007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北京东方影音公司
杭盖,一个古老的蒙古语单词,它的意思是,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和树林的世界。 杭盖由五个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年轻音乐家组成,一支投身蒙古音乐的乐队。乐手由蒙古族和汉族构成,乐器包括马头琴、陶布叔尔(蒙古的弹拨乐器)、吉他、贝司、鼓等等,也许还应该算上那种奇特的“乐器”——呼麦,同时用嗓子发出两个甚至三个音的演唱法。通过汲取、融合、发展不同地区的蒙古传统音乐,杭盖正在从最现代的一端迈向最古老的一端,而对经过了长时间摇滚乐和地下文化磨练的他们来说,这两个极点之间的距离,也许是最近的。“城市里长大的蒙古人,还想念他们的草原吗?”其实,这个问题属于所有的当代人,那些开始想念根的孩子。有时候,人们会提起这支乐队的前身,它曾经批判、咆哮,出版过新金属风格的唱片,但那已经是过去,而杭盖是今天,也是未来。(颜峻文)
独家发行代理:白糖罐
咨询/业务:010-66406620
网络预售:


现场销售:
请到“杭盖乐队”演出现场和“水陆观音”系列活动现场购买
全国销售网络:

欢迎加盟 中国独立音乐传播网络
乐队成员:
伊立奇:主唱、歌词创作/蒙古族/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
徐京晨:吉他、三弦、陶布叔尔/汉族/来自北京
呼格吉乐图:马头琴、低音四胡/蒙古族/来自内蒙古科尔沁
苏涌:贝斯/汉族/来自新疆石河子
陈昆:鼓、打击乐/汉族/来自贵州遵义
注:陶布叔尔(蒙古的弹拨乐器)
封面摄影:阿鲁斯
封面设计:西西
敕勒川 豆瓣
9.3 (22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4年8月27日 出版发行: 树音乐
“野孩子”巡演在即 全新单曲《敕勒川》首发
今年是民谣乐队野孩子组建的第十九个年头。虽然因为成员之一小索在2004年逝世,“野孩子”曾经一度面临解散,不过到了2011年,“野孩子”的另一位创始人张佺,又携手张玮玮、郭龙于云南重组了这支具有传奇色彩的民谣组合,并于2014年年初签约独立厂牌“树音乐”。如今,野孩子乐队补充加入了乐手马雪松,组成四人固定阵容,继续将野孩子的质朴民谣吟唱下去。
签约之后,“树音乐”为“野孩子”做出的第一步演出规划,就是将乐队的“大河之上”系列演出,由原来的小体量专场升级为剧场式巡演。“大河之上”是野孩子乐队每年中秋举办的民谣聚会,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有四届。他们的歌中有着流浪者浓烈的思“家”之情——那是在这个漂泊无定、流离迁移的时代和国度里,人们心中对于最古老的“根”的渴望、质疑、眷恋、沉吟。“野孩子”民谣本身质朴且敦实的凝聚力,正好吸纳了漂泊外乡的乐迷每年一次尤为难得的相约和聚首。今年中秋,“野孩子”将于9月6日、9月8日、9月13日分别登陆成都-华美紫馨国际剧场、兰州—金城大剧院、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开启三地剧场式的全新巡演,让更多观众现场听到“野孩子”质朴、纯粹的声音。
此次巡演,“野孩子”除了带来《黄河谣》、《眼望着北方》、《早知道》、《伏热》等传唱度颇高的经典歌曲外,还将演唱乐队全新创作的新歌。其中根据南北朝时期敕勒族民歌改编的《敕勒川》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得益于敕勒族歌谣的传播力,我们如今能够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的诗句中,感受到曾经的大漠、曾经游牧祖先的生活。只不过,这首古老的歌谣最终只以文字的方式流传,后人并不知该如何哼唱。于是,擅于从民间音乐取材的“野孩子”借用图瓦族民歌的曲调,通过冬不拉、手鼓、口琴、手风琴飘渺、悠扬音色,以及高低交错的和声对古诗句的反复吟唱,使得曾经的大漠和敕勒川,通过旋律而复活。而据称图瓦人的祖先恰恰有敕勒人的血脉,两首不同时期的民歌可以合二为一,或许原本就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渊源。
“野孩子”的民谣既是古老的民歌,还是贤良的歌谣,其身上不仅流着传统的血脉,更有着现代的刻痕。这也是野孩子乐队的歌谣总能引发现代人内心共鸣的深层原因。他们此次“大河之上”之行,会精心准备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还将邀请到打击乐手武锐加盟演出,另有树音乐同门音乐人罗琦作为乐队成都站特邀嘉宾助阵。今年中秋,来和“野孩子”一起过吧,为漂泊的心灵找一个故乡靠岸!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平等路 豆瓣
8.8 (50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4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北京树音乐公司
野孩子乐队 新专辑《平等路》终于由树音乐出版发行。这张迟来的专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录音棚录音专辑,更像是他们送上的一份特别的声音纪录片,记录了他们最自然的排练状态,还有录音棚最容易丢失的人与音乐,环境,共同的呼吸。
In The Loft 豆瓣
9.3 (65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独立发行
2000年8月24日,野孩子乐队在北京“藏酷”酒吧作了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一张现场演出CD《IN THE LOFT》。
野孩子历史:
“野孩子不是一个有名的乐队,小索也不是一个追逐名利的人,他们打动人,是因为他们热爱音乐。他们是用最慢的方式制作音乐的人,但这种牢固的方式也是最好的,就像他们的人一样。”——悼词
野孩子乐队于1995年2月在杭州组建,有张佺、小索两名成员。同年5月他们回到出生地兰州,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对西北民间音乐进行了考察,其间包括从延安出发沿黄河步行至内蒙古,并进行了一系列创作活动。
1996年3月,张佺、小索来到北京,先后和一些乐手合作排练。
1997年元月1日和张健(口风琴),岳浩昆(贝司),于伟民(鼓手)一起在大西俱乐部作了野孩子乐队来北京的第一场演出;同年3月,来自四川的鼓手周国彬加入乐队,首次使用了由中国民间鼓改制的手鼓;8月23日在兰州举办了野孩子乐队专场演出;同年10月,鼓手周国彬离队。张佺、小索二人继续在北京排练,作过一些非正式的演出,其间鼓手由叶鸿明代任。
1998年6月,鼓手高辉加入乐队。
1999年初,野孩子乐队录制了第一张小样《咒语》,并于2月6日在北京作了样带发行演出;11月,野孩子乐队参加英国当代艺术学院(ICA)举办的“北京在伦敦”艺术节;同年,鼓手高辉离队。
2000年6月,与鼓手周国彬再次合作,参加了在北京法国学校举办的“法国音乐节”。李正凯(贝司)和冬子(沙棍)参加了此次演出;同年7月,张玮(手风琴)、陈志鹏(手鼓)和李正凯(贝司)正式加入野孩子乐队;8月24日,乐队在北京“藏酷”酒吧作了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一张现场演出CD《IN THE LOFT》。
2001年,野孩子乐队在北京创办“河”酒吧,并每周固定在河酒吧演出;同年5月18日,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青年新音乐”活动。
2002年5月,野孩子乐队参加北京迷笛音乐节;同年6月,地下发行首张CD《咒语》;8月,参加在云南省丽江举办的“丽江雪山音乐节”;11月在上海“ARK”酒吧作专场演出,并录制了第二张现场演出CD《上海ARK现场》。
2003年2月,野孩子乐队特邀张蔚担任打击乐手并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香港艺术节“北京谣滚”单元。
乐坛回应:
野孩子-发自内心的歌唱(原载于2001年4月24日《中国日报》)
文/穆谦 翻译/封杰西
他们不追逐流行时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过时。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
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文/周云蓬
2003年7月,与小索曾有一面之缘.说来话就长了.之前两年,我一直没日没夜在网上打桥牌,疯狂程度令所有朋友望我而叹,认为我已经废了,搞音乐已没指望.当时在佛山老蔡琴行上班,据说老蔡曾通知所有认识我的朋友,严禁让我去他们家上网.结果没曾想我在网上打牌居然打出名堂来.北京一牌友见我身手不错,且善于组织活动,便聘我去他公司当专业牌手,每月包吃包住八百元,下午才上班,工作内容是代表他们公司出去参加比赛顺便教他打牌.对于当时贫困潦倒的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这对任何一个桥牌手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好事情,既能玩牌又能赚钱,世界哪还有比这更称心的工作.
4月过完生日后启程赴京,随身只带一把破琴和一张最粗糙的吉他弹唱小样.心想着万一混不下去了再去音乐圈混.眼看着幸福生活已经要降临到我头上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命运跟我开了一大玩笑,刚到没几天,非典好象就是我带去的一样,追着尾杀到了北京.于是乎,所有的聚会活动一率取消,比赛已不可能了,只好天天在公司呆着上网打牌,白吃饭拿工资,当时也是吃得好,每天不是下馆子就是老板亲自下厨做饭给我们吃,老板一手好厨艺,几个月吃下来还真没几个菜式是重复的.加上他对所有的油米酱醋菜肉米饭都很精挑细选.兼之对营养方面研究不浅,原来一百挂零的我立马长了十来斤.可光吃没用,没有比赛就等于没有展现自己水平的机会,呆了三个月后,比赛还是没有开禁,实在不好意思这样厚颜呆下去了,于是离开了公司.当时便住到通县现在客串我和声歌手的黄旋哲家里,本来想着在北京好好混一段时间.可盘缠很快花完了,北京还一个人不认识,后来根据朋友给的电话找了颜峻,约他在河酒吧见面把小样给他,也是这时候和小索有了一面之交,还给了他一张小样,希望能在河酒吧演出.当时那小样里已经有敕勒歌漂泊手记太阳墓地这些我最重要的作品,不过看来这小样录得真的不是一般的烂了,小索最后也没找我.现在回头想想,除了记得他很瘦之外,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当然可能他也不会记得我这个人.那时因为一直迷恋桥牌,对音乐的事情并不上心,没听过野孩子的歌,也不太清楚野孩子有多牛.所以那时还对他挺有意见,觉得他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这么好的作品他居然看不上眼,现在想想确实好笑.
听野孩子的第一首作品内在王国电台上选播的<<小马过河>>,这首非常NB的纯乐曲让我对他们大感兴趣,到现在他们的歌都基本上熟之能详.最能打动我的是他们<<黄河谣>>(我原来以为这是兰州的民歌,好象听张炜炜说的,现在知道是张全写的,唯有抱歉兼佩服),,这是一首不需要任何伴奏的歌,真正达到了民歌那种自然随心的境界.可惜天妒英才,小索已随风而逝.为了这一面之交,也为了他们如此动人的音乐,我决定给他写一首歌,为了不偏离他们的风格太远,我先用黄河谣的歌词谱成另外一首曲子,然后这两个月一直在想怎么填上自己的词,昨晚通宵弹着琴,到早上七点半了,忽然间灵光一闪,出来了第一句歌词,后面也就应声而出,这是我所有作品中作词速度最快的一首.也是今年最重要的第一首作品,而且这歌名起得实在是很让我满意.真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写出比这更好的作品.
唱到黄河停下来(纪念小索)
--送给小索及所有热爱野孩子的人们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月亮长出来
唱到黄河停下来
唱到星星掉下来
你把歌儿唱起来
唱到翅膀长出来
唱到风儿停下来
唱到眼泪掉下来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咿呀嘿咿呀喔
嘿呀啦嘿咿呀嗬
嘿咿呀嘿呀嗬
//-----------------------------------------------------------------
李文峰:(《音乐天堂》主编)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人,都是无怨无悔的,只是希望家人不要太难过。虽然小索离开了,但剩下的人应该用音乐的方式继续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
//-----------------------------------------------------------------
颜峻:(乐评人)野孩子是新民谣比较早的尝试,他们把民间的一些音乐在形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保存了民间的本质。与创作方式投靠盲目与抄袭的乐队相比,野孩子先是用做人的方式树立了乐队的气质。他们的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生活。
咒语 豆瓣
9.0 (62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河音乐
他们不追逐流行时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过时。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野孩子是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上述的特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
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
“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青春圆舞曲”也是一首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由民间音乐家王洛宾(1913-1996)传播到全国各地。
“太阳下山明天依然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地开,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在野孩子的“青春圆舞曲”中,旋律背后是强劲的鼓声,不是对已逝去的青春的感伤,而是用音乐和美酒赞美生活。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黄河谣 豆瓣
9.4 (112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10月5日 出版发行: 河音乐
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雨来 豆瓣
9.2 (46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9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MidNight Productions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杜甫只身由蜀地抵京。长安城中秋风离离,落叶萧萧,满目秋索,连呼吸都透着彻骨的风寒。诗人衰骨支离,病卧旅次。时紧时疏的秋雨,凄迷不绝,更显得周天寒彻。屋外,逆旅的地上已积起一汪汪水潭。屋内,湿冷的木榻长出了一串串青苔,仿佛都要蔓延到身上了。“那一二旧友故人会来看我的吧”,诗人看着窗外那迷濛的雨幕想。这样想的时候,那颗枯冷的心似乎暖暖地跳了一下。
此后,雨来,便是故友,是知交,是冷寂秋夜里熨帖离人孤单的心的一壶热酒。
今春三月,我南下江城与白水、赵先生等故友相晤。我们白日放歌黑夜纵酒,荒唐恣肆癫狂顽劣,很是快意。临别的前日,白水陪我再去看一看岷江。那天阴霾深重江风刺骨,川南的初春竟好似北国的深秋。空旷的江畔只有一个瘦削的小姑娘在独自跑跳着玩耍,那孤寂的身影充斥于天地间,化为离愁别绪层层压在我们心头,仿佛浓浓的秋意。我们无语泪先流,如天空淅沥飘起雨来。归途中,我对白水说何不记录下这些呢,人生中此刻的友谊彼时的情绪。白水点点头,说“我也正在想这个”。
于是,有了《雨来》。所以,《雨来》是友情的寄予,是世间爱的承载,是漫漫人生中我们对当下春喜秋愁欢聚伤别的珍重。
花落春仍在。花开花落,流年似水,如花美眷于花落无声静水深流里成为鹤发鸡皮,心也在此间变得宁静岑寂,如呼吸里悠然淡远的花香。江对岸昂藏吼起的山歌惊飞了驻足窗台的雨燕,她们在微雨里呢喃盘旋着远去,在天空剪下依稀的翼影。是那个潦倒浊酒醉情山水交游禽鸟的痴汉吗?亦或那个狷狂落拓执著柳岸冥顽桃源的少僧呢?都是这一角南国水土孕育出的灵魄吧,他们驾御竹风飘逸雨中,是神仙的后代。
雨似乎从那个秋夜起就没有停过。夜如秋水,那寒意层层浸濡而来,仿佛要把人拉落水底。玉谿生独对烛光,恍如身在水中摇曳的孤筏。锈痕满布的铜镜里隐约的身影鬓已星星也。蹭蹬半世,如今又流落这巴山蜀地。院内池中干枯的荷叶被雨击打得噼啵作响,好似那日暝寂的花台寺里寥远的木鱼声,交织耳际,回荡在心底,一时烦嚣一时清宁。北国是否皓月当空,还是夜雨如斯?西窗烛影烁烁,你是否又弹起那具锦瑟,还是已经安睡?你的手冷吗?这缠绵的阶前雨该是你枕边滴落的相思泪吧?
春之落花与秋之夜雨都坠入在《雨来》里。《雨来》有魏晋风度,有晚唐气蕴,她是缱绻千年的一帘幽梦,是绵延古今的一曲骊歌。在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无论繁星满天,无论残月半弯,无论灯火璀璨,无论晦暗无边,夜阑人静时,她都会在耳边响起,从时光之海的彼岸,轻轻地一遍遍地吟唱,她唱着:雨来,来,来,跟我来……
文:雨来
豆瓣
8.6 (23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8年11月1日 出版发行: Midnight Productions
他们说人的一辈子都行走在路上
一天,我停下来脚步,看了看身后的路
在路的那边,有着你我共同拥有的故事,于是我就记下了.
碎音杂记 豆瓣
8.8 (16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空白聲
作曲:白水
all music by baishui
器樂,音效,编混:白水
instruments,sounds,produced,mixed by baishui
母帶:羅可居
mastered by luo keju
設計,繪畫,人聲:袁田
vocal & artwork by yuan tian
另一些地方 豆瓣
8.9 (20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12年1月12日 出版发行: 独立发行
作曲:白水/All Music Written by Baishui
器樂演奏:白水/Instruments by Baishui
鋼琴演奏:Lamia/Piano:Lamia (6,7)
電子打擊樂:羅可居/Electro nic percussion by Luo Keju (Outro)
人聲:袁田/Vocal:Yuantian (7)
封面設計:袁田/Cover designed by Yuantian
在線試聽:
游记 豆瓣
8.4 (30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idnight Records | 子夜唱片
作曲:白水/All Music by Baishui
器樂演奏:白水/All Instruments by Baishui
人聲:袁田/Vocal:Yuantian(Track.4)

遊,是生命的天性。無論鳥飛魚翔狼奔豕突,還是楊花逐水柳絮隨風。至於人,從追獵禽獸採摘蔬果,到遊山玩水上天入地,根子都是性之所至。遊途中,囿於自身局限,縱能假車馬舟楫之便,也難免望崖羨鳥臨淵羨魚。於是,暢想鯤鵬水擊三千里扶搖九萬裏,傳說列子禦風而行,乃至幻化出藐姑射之山上 的神人,乘雲氣禦飛龍遊乎四海之外。神人不拘形迹無所憑藉,心無挂礙神與物遊,而能任性自在,逍遙遊於無窮。
白水,川南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一村氓一農夫一頑民一癡人爾。據言曾行萬裏路,並作歌以詠之,傳爲《遊記》。人以是癡而不信也。或如莊生曉夢迷蝴蝶,白水的遊是他嚼得菜根飲罷粗茶,恬然自足,寢臥於無用樗樹下的翩然一夢。白水遊於天下還是遊於夢中,無可分辨亦無需分辨,可能白水本身即是一只徙鸟小憩时的夢。而夢,撲朔迷離,似有若无,本是竹葉的清香,青草的顔色。
雨來
声动:拼图 豆瓣
白水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16年9月26日 出版发行: 空白聲
白水『声动』计划之第二辑《拼图》,是一部为单一声音材料所作的组曲。作者尝试使用相对简单的器乐演奏、人声材料、实地录音架构出一本无字的叙事组诗。
全本《拼图》分三章,包含五首器乐曲和三首人声曲。在器乐曲目中,《四弦道》、《暗杀》、《石蛙川》的主要声音材料分别来自中阮、吉他、洞箫的即兴独奏,而《偏头痛》和《怪蛾》的材料则是采自铜铃、镲片等金属打击乐器,及部分日用金属器皿。三首人声曲目《五粒沙》、《矮人》、《此心》由姚春旸、袁田、安娜等三位女声演唱,是演唱者分别对应每章中的器乐曲目所作。另外,在部分音乐中,作者还使用到了实地录音素材及少量软硬件合成器的声音采样。
作曲:白水
composed by baishui except vocal performance (#1, 3, 8)
制作:白水
produced by baishui
阮、吉他、洞箫、铜铃:白水
ruan, guitar, bamboo flute, bells by baishui
镲片:陈冉 (#7)
cymbals by chen ran (#7)
人声:姚春旸 (#1)、袁田 (#3)、安娜 (#8)
vocal by yao chunyang (#1), yuan tian (#3), anna (#8)
实地录音:白水 (#2, 5, 6)
field recording by baishui (#2, 5, 6)
编混与母带:白水
edited, mixed & mastered by baishui
照片:邱俊松
original photo by achiu
艺术设计:袁田
design & layout by yuan tian
封面人物:张典凌
cover artist is zhang dianling
花拾叁樓主人 豆瓣 Discogs Spotify
9.2 (58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idNight Records | 子夜唱片
詩作者:鳥癡、白水
曲作者:白水
書法:鳥癡
編曲及器樂演奏:白水
錄音及制作:江南閑人居
客座人聲:袁田(中秋、美人吟、清風沐雨、花拾叁樓主人、白癡人)、孤島(中秋、清風沐雨)、遊淼(中秋)、羅可居(中秋、清風沐雨)、佳汶(中秋)
翻譯:雨來
封套設計:灰燼設計
出品:子夜唱片
当我在这里 豆瓣
7.2 (18 个评分) 陈粒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6年11月23日 出版发行: 趣果工作室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主题曲《当我在这里》姚谦先生作词并担任制作人,陈粒作曲并演唱,刘胡轶担任编曲,更是邀请到了钢琴家黄裕翔。这是陈粒继《大梦》影像作品之后再次与姚谦先生合作,两位被电影所打动,为电影定制主题曲《当我在这里》。全身心地付出,数年不变的坚持,细微中见伟大,匠人精神由此爆发。为你唱首时间的诗歌,带你看过岁月的痕迹,留给你的会是什么?
Jacky Danny 豆瓣
9.4 (19 个评分) Jacky Danny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3年1月31日 出版发行: jacky danny
<Jacky Danny>是Jacky Danny乐队官方正式发行的第一张同名数字音乐专辑。此专辑于首发于"milepub.com(弥勒发布)"及“Bandcamp.com”平台,提供付费下载(整盘或单曲);并将陆续登陆iTunes、Spotify等全球数字音乐平台。
Jacky Danny(杰克丹尼)是一支来自中国北京的摇滚乐队。音乐风格为经典摇滚乐、布鲁斯硬摇滚为主。如同那支著名的威士忌酒Jack Danials一般,他们的音乐飘散着几十年来欧美传统摇滚乐和摇滚文化积淀的陈香。音乐风格深受Guns N' Roses、AC/DC、The Rolling Stones等传统老派摇滚乐队的影响,具有国际化的音乐作品和舞台表演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