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一堂课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5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
《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
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陇关道 豆瓣
5.7 (7 个评分) 作者: 胡成 商务印书馆 2020 - 8
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以为世人所知,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勾沉前尘旧事,勾沉或有或无的旧物,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以志岁月云」。
城市发展史 豆瓣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倪文彦 / 宋俊岭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 10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著作之一,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古希腊-罗马城市,中世纪的基督教、巴洛克和商业城市,近代和现代工业城市。作者从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本书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立体的历史 豆瓣
作者: 邢义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9
所谓立体的历史,是三度空间整体的历史画面,由(1)文字和非文字的材料,经(2)历史研究和写作者的手,传递给(3)读者,三者互动而后产生。历史学家是画面的生产者,也是传递者。读者心中能有怎样的画面,是否生动立体,一方面取决于读者自己,一方面也取决于传递者的喜好、能力、训练、眼光以及据以建构的画面。希望读者们阅读本书时,能够看到一些不同于过去、富于纵深的历史画面,尽情遨游于“立体的历史”中。
全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分四讲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增订本新增了《再论“中原制造”》一文,并增补图片七十余张。
《立体的历史:从图象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增订本)》是改写增补自二〇一二年应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之邀,担任“光华杰出人文讲座”的四次演讲。这四讲是:
一讲“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
第二讲想象中的“胡人”:从左衽孔子说起
第三讲希腊大力士流浪到中国?
第四讲他山之石:古希腊陶片流放制与罗马帝国禁卫军
原本的演讲是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关系为主轴,综合若干自己过去的研究,作一次简单的报告。演讲虽曾增补了一些材料和想法,但基本上是旧说的重述。这回利用改写的机会,进一步作了思考和修补,甚至稍稍挪移了重点和扩大了范围,尤其是头两讲。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何在?奠定于何时?
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赵鼎新以社会学的方法切入中国历史研究,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试图回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拣选的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的却是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并由此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作者以形塑中国历史模型的关键时期——东周至西汉前叶为研究对象,分析此一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爆发的战争如何驱动国家集权化进程,此后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郡县制、科层制、强国家等特征,皆起源于这个关键时期。
在东周的尽头,一个儒法帝国冉冉升起,至今仍然笼罩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
1、大历史观的回归
中国为何是所谓的儒法国家而不是简单的儒学国家?
两千年的中国帝制史中,为何基本历史模式始终稳固不变?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
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从起源出剖析中国帝制的政治基因。
2、开辟中国历史转型的动力机制
为何中国逐步转型为一个以儒士为主导的科层制帝国?
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究竟如何形成?
以社会学家的视角切入历史,将战争作为推动中国历史转型的基本动力。
3、建立透视东周历史的新框架
打破传统的春秋—战国二分法,首次提出将东周政治进程分解为三段:霸主期,转型期,全民战争期。
霸主时期(前770—前546年)
转型期(前546—前419年)
全民战争期(前419—前211年)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 豆瓣
作者: 何兹全 2010 - 4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记录了作者研究中国社会史的行踪,集中体现了我的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主要学术思想。全书内容包括《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等。
魏晋南北朝考古 豆瓣
作者: 罗宗真 2001 - 6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魏晋南北朝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书中文字翔实,并配有彩图7幅,插图45幅。
魏晋南北朝考古 豆瓣
作者: 韦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按照城址、墓葬、手工业,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五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考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各类考古学遗存的发展演化规律,揭示了考古现象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描绘了汉晋传统文明、胡族文明、外来文明碰撞融合的状况,以考古学方式展示了秦汉文明经由魏晋南北朝演变为大唐文明的具体过程。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豆瓣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宿白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是位开创范式、建立体系的大家。这本《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
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 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宿白先生用一以贯之的考古实践与历史、文献互证的方法,为大量零散考古素材搭建了一个分类、分期明晰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观点,尤其是“城市考古”概念与方法的问世,影响并指导了大批之后的考古工作者。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豆瓣
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魏根深 译者: 侯旭东 / 孙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2014年儒莲奖得主。
魏根深的《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要资源和困难,同时还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20个辅助学科的权威指南,涵盖了从历史语言到人物传记,从古代文书到统计数据的广泛内容。我强烈推荐这部反映了国际视野下最新学术成果的指南。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历史巨细靡遗的指南,涵盖了从中国人的命名习惯到当今学术出版信息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也绝非仅仅一部参考书目,而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所有课题做出了清楚、流畅的考察与讨论。
——席文(Nathan Sivin),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独一无二的指南。每一位严肃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梅维恒(Victor H. Mair),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多年来一直被用于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不仅是因为它在这一领域中出类拔萃,而且因为作者始终与时俱进,紧跟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潮流。
——包弻德(Peter Bol),哈佛大学教授、副教务长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是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是欧美研究生的必读向导,也是资深学者重要的案头书。作者既是中国研究的引领参与者,也是对于丰富知识门类的全面观察者、对于学术研究脉络的冷静思考者。本书是严肃厚重的读物,却又洋溢着幽默与灵动。相信中文读者在阅读查询中,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鲜体验,既可享受知识的盛筵,也会沉浸于比较与反思。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煌煌巨著……博大精深。
——《纽约书评》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旨在向读者介绍自史前时代到21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以比较的方法审视她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呈现传世资料、考古发掘和人工制品资源,以及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关的资料等,考察它们产生、保存和被接受的背景,检讨相关研究及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最优秀和几乎最 新的中、西、日文研究成果。对语言、地理、文献、经贸、法律、文学、艺术、科技、思想、信仰、农业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均进行了详尽搜罗及点评,成为相关学者从事研究的便利出发点。
汉书补注(全十二册)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班固 / 校注 王先谦 译者: 王先谦 注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在中国史学史上,《汉书》是与《史记》地位并隆的史学名著,历来研习注释者代不乏 人,最负盛名者,前有唐颜师古,荟萃先代23家注疏,参以己意;近有清王先谦,征引注解百余家,亦加精辨。王氏之集注多吸收清代如王念孙父子等训诂大家之精良成果,不但能发前人所未发,亦能纠正颜氏之失,诚为研读《汉书》者之首选。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汉书》标点本,用《汉书补注》本作为底本,惟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仅收入颜师古注而未收王先谦补注。今则汇集专家,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吸纳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百衲本、中华书局标点本以来的研究成果,将《汉书补注》全本予以整理标点出版,以惠学者。
制造汉武帝(增订本) 豆瓣
8.2 (14 个评分) 作者: 辛德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8
本书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
《制造汉武帝》的研究是颠覆性的,作者从史料撰写的时代与作者意图出发,细致爬疏、层层深入,从根本上否定了汉武帝晚年政治路线转向的存在。作者的结论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深入,作者的方法提示史学研究中史料精研的重要性。
本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既有认同,亦有商榷。今日之学术著作能获得如此热烈反响的,实不多见。本次增订,增加一篇作者回应性的文章《汉武帝太子据施行巫蛊事述说》及增订本后记。
“山中”的六朝史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3 个评分) 作者: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0年12月27日 已读
看完序言,不得不感叹这个题目兼具学术价值与趣味性,实在不可多得。孟老师前几年也让我做类似的题目,操作起来真的非常困难,没想到魏斌老师06年就开始做了…学术上想要有创新点真的太困难了…
2019 中古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方术正考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郑岩 文物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增订版加入《北朝葬具孝子图的形式与意义》及《前朝楷模 后世之范》两文,并补记了2002年以后出土的新材料。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森安孝夫 译者: 石晓军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
本书从七世纪初唐朝建国开始写起,直至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的发生。这段时间内,唐帝国与境外诸多国家的冲突、往来不断。在此背景下,作者讲述与丝绸之路历史一体的粟特人的东方发展史、唐朝的建国史与建国前后突厥的动向、安史之乱为唐帝国带来的变化与回鹘的活动,并以此定位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唐王朝。本书特别关注唐帝国与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突厥、回鹘的关系,以及唐帝国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探讨丝绸之路这条人、事、信息、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的重要性。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4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作者: [奥] 阿洛瓦·里格尔 译者: 劉景聯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8
藝術史研究名著。本書收入奧地利藝術史家裡格爾的兩部身後出版的手稿。在這些手稿中,作者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藝術風格的發展與文化史之間的深刻關係,試圖將整部藝術史歸結為人類“與自然競爭”的歷史,而基於人類對於自然的觀念的改變,這種“競爭”的形式亦隨之改變,從而形成藝術發展的歷史。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 豆瓣
作者: 杨振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利用新出简牍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秦汉史研究中长期争论不决、关系秦汉社会结构与性质的三个重大问题——秦汉法律体系、战国秦汉土地制度,月令与秦汉政治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的论点或为作者首次提出。如秦汉律二级分类构造说,或为作者重新诠释和论证,如战国秦汉名田宅制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引发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热烈讨论。
目录
序/1
第一章 出土法律文书与秦汉律二级分类构造/1
一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1
二 《二年律令》二十七种律均属九章/7
三 从睡虎地秦律到《九章律》/13
四 从魏晋以后律的演变看战国秦汉律/19
五 汉律正律与旁章/29
小结/34
第二章 《二年律令》的性质与汉代律令法系/36
一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36
二 《二年律令》诸律令制作年代考/45
三 《二年律令》为吕后二年修订的法典辨/52
四 汉代的律令与法典的编纂修订/56
五 汉代法典体系的形成/68
六 汉令新识/76
小结/81
第三章 汉代法律体系及其研究方法/83
一 萧何“次律令”、“作律九章”的时间与汉二年萧何“为法令约束”/84
二 《二年律令》的性质与汉代法典的编纂修订/94
三 关于正律、旁章、傍章、单行律、追加法、律经等概念/97
四 秦汉律典构造与秦汉律二级分类说/109
小结/122
第四章 《二年律令》与秦汉“名田宅制”/126
一 《二年律令》所反映的“名田宅制”实态/126
二 战国秦汉土地制度形态的反思与重构/146
小结/163
附:龙岗秦简诸“田”、“租”简释义补正
——一结合张家山汉简看名田制的土地管理和田租征收/164
一 “行田”/165
二 “田实”/168
三 “田籍”/169
四 “程田”与“程”、“程租”、“租”及“匿田”/173
五 “盗田”/182
小结/185
第五章 月令与秦汉政治——兼论月令源流/187
一 关于尹湾《集簿》“以春令成户”与“春种树”/188
二 出土秦汉律令与月令/201
三 月令与西汉政治/211
小结/228
主要参考资料/234
后记/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