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观看之道 豆瓣
所属 作品: 观看之道
7.8 (58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戴行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艺术入门经典,改变西方几代人的观看方式。1972年,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观看之道》所普及的观念,是普通读者了解和观看西方艺术的重要手段,本书既是艺术欣赏入门经典,同时,它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部分的内容,亦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文本。
2.收录艺术史经典名作两百余幅,当代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权威解读。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从1952年起,就开始为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本书精选艺术经典名作两百余幅,由约翰•伯格权威解读,精装再版,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阴影 豆瓣
Shadows: The Depiction of Cast Shadows in Western Art 所属 作品: 阴影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1995年,为了向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的故事》和《世界小史》作者E. H. 贡布里希爵士致敬,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别邀请他来策划一次展览。贡布里希将此次展览的主题锁定在艺术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阴影。而且,在此次展览中,他尤其关注阴影中的一个类别:投影。本书即是贡布里希亲自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导览。在其一贯具有亲和力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精彩文笔引领下,我们可漫步踏入西方艺术史中“投影”这一较少为人窥察的区域。恰如作者所说,这部导览主要是为了“能够鼓励参观者制订自己的观展路线”,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一点上,此书“起着引导宏大主题的宝贵作用”。同时,本书配有71幅高清画质精美插图,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
图像与意义 豆瓣
作者: 沈语冰 商务印书馆 2017 - 9
《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是沈语冰教授继《20世纪艺术批评》出版十三年后,进一步深化、细化现代艺术史论研究的成果。在独立或合作翻译欧美艺术史经典十二种的基础上,沈语冰教授广泛搜求,剔抉爬梳,将原作的学术渊流、内在理路、方法新变以及后世接受等,简洁明快地呈现出来,堪称十年磨一剑的佳构。
除勾勒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基本地形图的“导论”外,本书主体部分由罗杰·弗莱、格林伯格、施坦伯格、夏皮罗、T. J. 克拉克、乔纳森·克拉里等六个专题组成,涵盖了现代艺术史写作中的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现代图像学、精神分析、艺术社会史与视觉考古学等重要理论和方法。
立体的历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立体的历史
作者: [美] 邢义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本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前两个讲题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后两个讲题则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竞争的艺术 豆瓣
所属 作品: 竞争的艺术
作者: [澳] 塞巴斯蒂安·斯密 译者: 程雪 / 董欣然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8
这是关于两个杰出的灵魂相遇的故事。当最可贵的知音亦是自己最强劲的对手时,会发生什么?艺术评论家塞巴斯蒂安·斯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这样的故事。
马蒂斯与毕加索,马奈与德加,弗洛伊德与培根,波洛克与德·库宁,八位现代艺术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画家。他们曾彼此亲近,相映生辉,也曾相互疏远,相互怨怼。《竞争的艺术》探寻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步步成就自己风格、发出自己声音的道路——这几乎总是伴随着对他人期待的有意背离。
作者并不探讨苦涩嫉妒和仇恨攻击,而是试图分析艺术界本来就脆弱易感的创作风格,在人际关系亲疏影响下所产生的景仰、模仿、退让,和愿意“接受风格相互影响”的开放性,探寻被吸引和保有独特性之间艰难的平衡。
自我的界限 豆瓣
所属 作品: 自我的界限
作者: [美] 文以诚 译者: 郭伟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8
《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一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明清时期的肖像画,通过辅助画作题字、画论和文献等文本资料来探究其功能和重要性来细察隐藏其后的观念革新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全书分为四章,以丰富的资料研究了陈洪绶、项圣谟、曾鲸、禹之鼎、罗聘、石涛、金农、任伯年诸大家的肖像画中对于自我形象的建构及其内涵。本书聚焦于多样化的中国肖像画中的一些具体面貌,重点在于17—19世纪末的肖像。在这一时间段中,非正式肖像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这些作品出自业余画家之手—相对于那些绘制祖先像与宫廷肖像的无名职业画师而言,这是他们在现成艺术史中的身份。艺术家的肖像与自画像则是本书进一步的关注点。自始至终,本书关注肖像画的基本观念,并与自我及身份的问题密切相关,这些观念和问题显示于具体图像之中。最后,这一研究还涉及作为事件的肖像:一种艺术家与像主相遇的活跃情境,有时这些反响与效果可见于肖像图像以及相关文本之中,与之媲美的则是当时及后来的观者对肖像的积极探索。
脸的历史 豆瓣
作者: [德] 汉斯·贝尔廷 译者: 史竞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系列讲座采用 “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这个反思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把全球美术看做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许多即独立又互动的地区性美术传统,每个地区传统都对人类美术的整体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二是这些地区性的贡献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造成了人类美术的无比丰富。
讲座的核心问题因此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对这个问题的注视点不一定一样,回答也不必相同。本系列讲座的关注点是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类似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其它地区美术传统中可能也存在,但不具有在中国美术中的持续性和深刻性。
2017年10月27日 已读
除了开篇,“全球景观”这一概念并没有被凸显出来,图像研究本应该和全球性的景观社会概念结合起来,可惜巫老师未做这方面的思考。古代的图像是怎样呈现在当今的景观社会的,这其中是否存在政治经济学的可能,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四讲中“山”的意象被形容为“超级符号”把我笑到了😂
新书记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艺术 艺术史
图说中国绘画史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所属 作品: 图说中国绘画史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居翰 译者: 李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唐韵胡风 豆瓣
作者: 程旭 2015 - 8
《唐韵胡风》以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资料为切入点来,探讨唐代民族关系史。在系统总结唐墓壁画分布、出土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神灵世界、皇家礼仪、世俗生活、建筑、艺术、民族往来以及星象等方面,对唐墓壁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总结。本书还分析了唐代民族关系演变的背景,并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动态演变脉络、唐代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等问题进行了着重研究。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所属 作品: 现代艺术150年
9.2 (1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2017年8月31日 已读
非常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而且前面一幅由伦敦地铁线路改造成的现代艺术关系图,或许其本身就构成了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唯一的不足在于图片不够,应该给每件涉及到的作品都配一张彩图,或者二维码,可谓点睛之笔。
文化/生活 现代艺术 艺术 艺术史 艺术史书单
现代主义 豆瓣
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 所属 作品: 现代主义
8.0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盖伊 译者: 骆守怡 / 杜冬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万卷 豆瓣
所属 作品: 万卷
6.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北宋(960—1126)由于印刷的大规模使用及随后书籍生产的繁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之一。诗人黄庭坚(1045—1105)活跃于这一转型的鼎盛时期,其诗歌和诗学既受这一转型的影响,也影响并奠定着这一转型的方向。
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黄庭坚以技法为中心、以阅读为根基的新诗学,体现的既是十一世纪总体思想文化中对方法和规范性指导原则的向往;对隐藏在外表下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追寻,也是对当时新生的印刷文化的一种反应。其诗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试图找到一种新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既对这一急剧变化了的物质文化现实进行有效地因应,又能使其所继承的文学传统得到延续和发扬。
Home and the World 豆瓣
所属 作品: 家园与天下
作者: Yuming 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 - 6
China's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saw an unprecedented explos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woodblock-printed books. What can surviving traces of that era's print culture reveal about the makers and consumers of these books? Home and the World addresses this question by carefully examining a wide range of late Ming books, considering them not merely as texts, but as material objects and economic commodities designed, produced, and marketed to stand out in the distinctive book marketplace of the time, and promising high enjoyment and usefulness to readers. Although many of the mass-market commercial imprints studied here might have struck scholars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n as too trivial, lowbrow, or slipshod to merit serious study, they prove to b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ir readers' orientations towar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global stage of early modernity and to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ions of textual, political, and moral authority. On a more intimate scale, they tell us about readers' ideals of a fashionable and pleasurable private life. Through studying these works, we come closer to recapturing the trend-conscious, sophisticated, and often subversive ways readers at this important moment in China's history imagined their world and their place within it.
艺术的力量 豆瓣
所属 作品: 艺术的力量
作者: (英)西蒙·沙马 (Simon Schama) 译者: 陈玮 / 黄新萍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 3
《艺术的力量》促使我们踏上一段大开眼界又激动人心的复归之旅,从卡拉瓦乔的《大卫与歌利亚》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全书聚焦于八件非凡的杰作。  这些处于困境的英雄,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透纳、凡·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每一位都以极为自我的方式,在面对危机时怀着坚定的反抗、战斗的激情和对抗一切嘲讽与短视的信念。他们创造的杰作,挑战了习俗,打破了人们的自满,转变了认知,并改变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述,这些强有力地唤起人们记忆的文字描述,沙马探索了这些艺术家多变的人格及其时代的精神走向。他捕捉到阿姆斯特丹中产阶级那瑰丽的剧院生活,革命年代里巴黎所弥漫的激情与猜疑,以及西班牙内战的屠杀与悲凉。
最吸引人的是,《艺术的力量》追溯了八件“令人瞠目”的世界级艺术作品的非凡发展。这些作品诞生于灵光乍现的时刻,它们“告诉我们,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外表下的内在世界是什么样的,那些平淡的知识资源无法让我们知晓这些。同时,它们也在不容置疑且庄严地回答每一个被迫接触艺术的人提出的问题——‘好吧,好吧,可艺术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怎样阅读照片 豆瓣
所属 作品: 怎样阅读照片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伊安·杰弗里 译者: 毛卫东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4 - 8
在《怎样阅读照片》一书中,伊安·杰弗里展现了一部摄影的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最早的肖像和风景,涵盖了整个现代时期。循着这一路线,他对该领域的重大成就,乃至影响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展开了讨论。
从多萝西娅·兰格的赤贫移民工人肖像,到欧洲和日本战时的视觉记录,本书尤其着眼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有助于使摄影返归其自身。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用视角、焦点和尺幅进行实验,照片同时记录了富有而大权在握者以及不幸者的生活。从中呈现出来的,是真正捕捉到人类生存状况高峰和低谷的唯一媒介所传达的故事。
《怎样阅读照片》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导读,收录了一百多位重要摄影师的传略,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塞尔·亚当斯、比尔·布兰特、沃克·埃文斯等。传记、历史和技术细节将他们的作品置于更广泛的语境之下,而对重要图片所做的分析,则把每一位艺术家的视野联系起来,为观众提供了发现一幅照片真正内涵的一条路径。
犍陀罗美术寻踪 豆瓣
作者: 宫治昭 译者: 李萍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 1
《犍陀罗美术寻踪》通过精炼的选材、缜密的阐述、科学的分析,从纷繁的印度、犍陀罗美术作品中理清出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阐明了佛教美术、佛像、大乘佛教美术起源和发展序列。同时,不单纯是作品的记述,而是试图从某个视角来考察;笔者所说的某个视角亦即“起源”“起始”,换言之,笔者试图从“起源”这一视解来进行研究。
艺术的终结 豆瓣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所属 作品: 艺术的终结
作者: (美)阿瑟・丹托 译者: 欧阳英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写作起源于哲学发动的两场对艺术进行剥夺的运动。作者试图解说有关艺术和阐释、艺术和哲学、艺术和历史意识的主题,其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时期,对艺术不断的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阅读此书就像阅读一部独立的哲学史话。
美的历程 豆瓣
所属 作品: 美的历程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