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认识建筑 豆瓣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8.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卡特 / [芬] 尤哈尼·帕拉斯玛 译者: 宋明波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6
全球首部以体验为核心的建筑类入门读物
精选五千年来72座建筑典范,开启环球云游建筑之旅
👩 编辑推荐
🌟以体验为核心,提供理解建筑的绝佳途径
两位作者均为执业建筑师,同时又都在欧美知名高校从事建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他们从自身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坚信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本书以体验为核心,以文字、照片和平面图三者结合的方式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
🌟12个建筑主题,72座伟大的建筑
全书以空间、光线、地景和场所等12个和建筑密体验密切相关的主题为框架,精选72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杰作,涵盖全球各种建筑风格。既有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也有现代化的悉尼歌剧院,既有装饰华美的神圣家族大教堂,也有纯几何形的流水别墅,既有非洲的多贡人村落,也有富有东方风情的伊势神宫。
🌟近400张建筑照片,80余幅建筑平面图,搭配精心绘制的路线图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的体验这72座建筑,作者精选了大量建筑照片,既有宏观的全景图也有微观的细部图,再搭配大量标有参观路线和照片拍摄位置的建筑平面图,让读者不用到现场也能领略建筑的全貌,打造沉浸式的纸上建筑之旅。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建筑入门读物,目的在于为他们提供一种理解和体验建筑的全新的途径。全书根据关键的建筑主题划分为12章,精心挑选包括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剧院在内的72座代表性建筑,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每章有一篇简短的引言介绍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然后用6个建筑实例详解该主题,搭配精美的建筑照片和带有观赏路线的平面图,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身临其境的在场感。
✨ 媒体推荐
本书带你参与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之旅,重新认识伟大的建筑。
——《天窗》,美国建筑师协会期刊
2021年2月24日 已读
没话说,好书就应该让人产生生理反应。每次看到路易斯·康的作品都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热泪盈眶。有两次没看作者就先看到作品,正要惊叹“卧槽绝了”的时候,一看作者就是路易斯·康,心里就咯噔一下,默想“害,这就该是他的作品”。这本书里选的其他建筑也都太好了,让人彻夜难眠。
2020 入门 后浪 建筑 文化
極度疼痛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蘇菲.卡爾(Sophie Calle) 译者: 賈翊君 大家 2014 - 10
失戀越糟糕,藝術越完美
Douleur exquise,一個無法翻譯的法文詞彙。
在醫學上,指局部的劇烈疼痛。
在情感上,指失去一個人,或明知愛一個人而不可得,卻仍無法割捨,無時無刻不渴望待在對方身旁的椎心之痛。
視覺藝術通常無法像文學或電影那樣,激起觀者強烈的情感及共嗚,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的作品卻是例外。她以攝影與文字敘事並行的手法,從個人的生命經歷出發,剖析現代人的脆弱、親密感與自我認同,開創了一種描述人類感情的新形式,被譽為「將個人私密性推向藝術高度的操控大師」。
蘇菲.卡爾自曾述:「在我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文字,然而,影像卻是一切的開端。」 在這部《極度疼痛》中,她將自己及別人生命中最劇烈的傷痛經驗扒開、晾曬,既拍出自己失戀之痛的所有證據,也把她的失戀故事重述了三十六遍,同時也請三十六人講出生命中最痛苦的一刻。
在一次次的重述與聆聽中,她的話越來越短,字跡越來淡,心境也從炙烈的痛苦慢慢冷卻,直到漫不在乎。幾乎如同文體練習般,她在書籍的左頁上演了由深至淡的三十六種悲傷心境,而書籍的右頁,卻在一則則新加入的故事中,構成越來越龐大的劇痛,而讀者也在一頁頁的翻動中,參與了這場集體驅魔。
藝術家將二十年前的一場心碎分手,變成一部詩意、動人,甚至帶著幽默的藝術作品。這既是一場藝術演出,也是女性以精神及想像克服傷痛的計謀。
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疼痛發生前」是作者搭火車從巴黎一路經西伯利亞到北京、上海、香港,再搭船抵達日本的遊記,以照片為主⻆,構成一部思念情人的記憶拼圖。第二部分「痛苦發生時」,期待了九十二天的相會落空,一通簡短的電話宣告情人的分手,而客房中的一切,包括那部紅色的電話,也構成了作者痛苦的框架,在之後如影隨形。第三部分「痛苦發生後」是本書最重要的精神旅程,作者終於在三十六次的重述和三十六次的聆聽中,完成了痛苦的淨化。
名人推薦
黃亞紀、徐堰鈴、聶永真
重要事件
莎士比亞的姊妹劇團以本書為藍本,於2013年推出舞台劇《不在.致蘇菲卡爾》,在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三周連演二十一場,挾國外好評回台連演二十六場。
艺术精神 豆瓣
The Art Spirit
作者: [美] 罗伯特·亨利 译者: 张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每个人都可以做艺术家吗?艺术大师罗伯特•亨利又是如何度过学生时代的?他对广大艺术学子有着怎样的建议和希冀?在他的眼里,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艺术家、艺术生与大师、艺术家与颁奖活动、艺术家与艺术家……从社会到个人,艺术网络中的各个要素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完这本“艺术家的成长手册”,你或许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作为美国20世纪新现实主义绘画的领袖人物,崇尚表现绘画对象内在精神的艺术家罗伯特•亨利对艺术生的绘画实践有何具体的指导与建议?对初入门的绘画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或许不是种种高妙、复杂的技法,而是作者所倡导的对本真自我的表现,对丰富个性与真实内心的表达。就像作者所说的:“我能想到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头脑清醒,奇迹发生时知道它在发生。我能想到的最真实的生活,莫过于活在当下、喜欢当下并为之欢呼的冒险生活。”一起去生活中冒险吧!
★这本颜值超高的精装小书,收藏、阅读两相宜,置于案头或床头,常翻常新。内附14幅相关画作,图文共赏,别有趣味,是艺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书目。
★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弥久不衰,是一部经典的艺术类随笔著作,至今仍被视为艺术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
“我能想到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头脑清醒,奇迹发生时知道它在发生。我能想到的最真实的生活,莫过于活在当下、喜欢当下并为之欢呼的冒险生活。”
从构图到调色板,从委拉斯开兹到惠特曼,从巴黎岁月到对“我的人民”的追寻,在《艺术精神》中,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之父罗伯特•亨利用简洁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其绘画理论和艺术哲思。这些并不是对系统的技法和理论的探讨,而是由亨利的信件、论文、讲课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汇集而成的小书,全书通俗易懂,却处处闪现智慧光芒,直击心灵。本书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弥久不衰,成为众多艺术大家的灵感来源,至今仍被视为艺术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傅山的世界 豆瓣
9.6 (16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2021年2月7日 已读
以前草草翻过,这些天又好好读了一遍。在这之前实在无法欣赏支离丑拙的书法,碑学的作品也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是深入到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史背景中理解这一现象,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分量。作者的语言与叙事都没的说,傅山写给傅眉的那几幅行草实在绝妙。
书法 书画 傅山 傅山的世界 历史
永不褪色的时光 豆瓣
INSTANT: THE STORY OF POLAROID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博纳诺斯 译者: 胡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本书讲述了宝丽来的诞生与发展历史,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诸多艺术家,时尚icon如何用宝丽来创造了历史,记录了每个精彩的瞬间。《永恒的瞬间:宝丽来的故事》将带你领略前数码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摄影故事,探索后数码时代宝丽来摄影艺术的崭新未来。
宝丽来相机无疑是艺术家、摄 影师、以及时尚达人心中的最佳答案之一。1970年代,每年有十亿张照片由宝丽来拍摄而来,其风靡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的iphone。
宝丽来改写了摄影文化史,生活照不必再送进专业暗房经过长时间的洗冲,只要十几秒的聊天时间,照片就显像完成。而且宝丽来 不只是拍摄生活照,摄影家和艺术家——Andy Warhol、Ansel Adams、David Hockney、Walker Evans、William Wegman、Robert Mapplethorpe、André Kertész都以宝丽来创作过伟大的作品。
数码相机当道的今天,宝丽来虽然不再是使用最广泛的相机,但它早已由相机升华为一种独特摄影文化,与当今的复古潮流和各种及时网络分享应用融为了一体…
365日创意文案 豆瓣
毎日読みたい365日の広告コピー
作者: [日]WRITES PUBLISHING 译者: 尹宁 2020 - 10
《365日创意文案》,一本由文案组成的人生之书。
不仅仅是创意文案,更是满满的生活小哲学。从家庭、职场、爱情、处世,全方位给你人生启迪的名言集。
在日本发售三个月内疯狂加印5次,两年累计印次超过10次。
被日本各大媒体争相推荐,在书店占据黄金位置。
由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诚意推荐的长销图书。
--------------------------------------------------
★内文采用12种专色印制,裸脊装帧可平摊置于桌面,给你每日不一样的心情★
⭐︎封面可供DIY。在新年伊始的时候,作为一本崭新的日历,送给珍贵的人也可以⭐︎
--------------------------------------------------
文案,是文字的精华,人生的浓缩。
语言的使用方法,即心灵的使用方法。
文案,是为了传达某一商品或企业的魅力而被创造出来的词句。
它们 不仅能勾起我们的消费欲,更能点破我们的人生困惑,启发我们的处世智慧。
很多优秀的文案,只能在一定的期限内被看到。并且,当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通常是在刊登广告的位置,这太可惜了。因为这么想,所以《365日创意文案》诞生了。
把这么多优秀的文案做成一本书,为的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作为与生活相关的、身边的名言集,给予更多人以慰藉。
365日,收集符合当日、当季的“文案”,组成一本唤醒你珍贵回忆的精彩名言集。
今天的日期、生日、偶然翻开的一页……什么都好,请翻开自己喜欢的那一页吧。
将语言与灵感当作送给平凡日常的礼物,从细小之处品味生活的本质,精彩开启每一天。
--------------------------------------------------
这本书教会了我心灵的“使用方法”。——松浦弥太郎
知名企业委托一流的创意人才写就的文案,将它们集合在一起制成的书不可能不有趣。阅读精彩的语言能够激发人的灵感。一句优秀的文案,能令人在脑海中形成影像、描绘事业、享受想象中的企划。语言的力量,即为想象力的基础。——朝日新闻
2021年1月31日 已读
大部分是商业文案,能清晰感受到这些文案中的每个字都是资本堆出来的,这些短短的文字因而得以生产、审核、印刷、流通,所以文案本身营造出的恬淡闲适氛围与刺激消费欲望的商业诉求构成极有意思的反差。挺让人感慨的是,不少文案都透露出现代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一种孤独绝望的感觉,散发出日本文学独有的物哀感。对了,有些文案里那种色眯眯的猥琐凝视也非常有特色。
文化 文案 日本 浦睿文化 生活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豆瓣 Goodreads
Janson’s History of Art: The Western Traditio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H. W. 詹森 / [美] J. E. 戴维斯 译者: 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10 其它标题: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随即占据艺术史书籍畅销榜的位置,长达30年之久,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 1450 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绝佳书籍。

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在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的论述。
永生或猝死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間 章 / 灰野敬二/ 坂本龍一 / 浅川マキ / 大友良英 译者: 脑震荡 镇痛艺术┣▇▇▇═— / 赋格 2014 - 3
有关29岁早逝的传奇自由爵士/即兴萨克斯手阿部薰的生与死。
载入坂本龍一、灰野敬二、大友良英、村上龍、若松孝二、浅川マキ等50余位艺术家关于阿部薰的酷评及追忆文,并配有阿部薰生前珍贵图片。
总之,这是一本妙不可言,又残又酷的毒物。
简体中文版 地下发行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2013) 豆瓣 Min reol TMDB
Jodorowsky's Dune
8.8 (178 个评分) 导演: 弗兰克·帕维奇 演员: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 阿曼达·李尔
其它标题: Jodorowsky's Dune / 曠世奇片之死
影史传奇中的传奇。《圣山》后佐杜洛斯基誓要改编科幻小说《沙丘》,目标远大到要改变世界,改变思维。他筹组史上最强战队,作实参演有奥逊威尔斯、米积加,甚至达利! Moebius 当年的分镜图接成一个长镜头,满足何止影痴,更可确定随后而至的,从《异形》到《普罗米修斯》,都活在 那巨大魂魄下。佐杜洛斯基激情澎湃现身说法,「我强姦了原著」,谈组班过程奇情过瘾。筹备两年大洒金元,荷里活却步,巨作成泡影。献身的幕后战士,尔后在无数科幻片大放异彩。影痴必修的一课。
电影配乐传奇 (2016) 豆瓣
Score: A Film Music Documentary
8.1 (16 个评分) 导演: 马特·施拉德 演员: 马可·贝尔崔米 / 莱纳德·马尔廷
其它标题: Score: A Film Music Documentary / The Score: A Film Music Documentary
囊括50年内好莱坞所有经典电影配乐故事的纪录片,收录了包括《007》、《星球大战》、《夺宝奇兵》、《加勒比海盗》、《泰坦尼克号》、《社交网络》、《疯狂的麦克斯》、《惊魂记》在内的多部影片的配乐师的采访,汉斯·季默、詹姆斯·卡梅隆、约翰·威廉姆斯、托马斯·纽曼、詹姆斯·霍纳等人出镜口述一部影片配乐的诞生,如何让一部片子的配乐深入人心?配乐创作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挑战?此纪录片将悉数解答
谁在看中国画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nd Its Audiences
作者: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 译者: 梁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2021年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在《谁在看中国画》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看者如何无可争议地塑造了“中国绘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他认为,中国境内的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演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描绘观看绘画的场景的作品,他向读者介绍了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在讨论中 国艺术观看者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使我们对“中国绘画”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
--------------------------------------------
★从全球史看200余幅传世画作,中国画的观看之道。柯律格以纵贯500年、横跨东西洋的广博识见,从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五类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出发,探讨不同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形塑。他不打算为“中国绘画”下定义,正相反,他揭橥“中国绘画”在跨文化、跨国交流过程中内涵与实践方法的变动不居。
★士绅、女性的观看如何塑造中国画。对明代士绅来说,“中国绘画”不是一种艺术实践,而是观看、欣赏的文人雅好;是他们的观看创造了“中国绘画”,而不是画家。与士绅不同,十八世纪后,女性不仅观看、欣赏“中国绘画”,更创造“中国绘画”。
★帝王凝视下的“豪横风”。不同于士绅观看“中国绘画”的社会性集体雅好,帝王是“中国绘画”单独的观看者。帝王的凝视威严专横,他声称自己是“中国绘画”的创造者。此外,在中国艺术史话语中,绘画一旦被认定有西方风格,如郎世宁的作品,如广州的外销画,它们通常会在“中国绘画”的话语中销声匿迹。
★雅好变商品,商贾眼里的中国画。中外商业活动不仅将士绅阶层的“中国绘画”带入明、清商贾之家,带入日本、朝鲜、美国,以及欧洲诸国的市场,更将西方的新技术,以及西方绘画的理念、媒材、技法等带入“中国绘画”。
★浮夸危险的观看者:近代以来的中外民族主义者。晚清、民国动乱频仍,对于“中国绘画”,中外民族主义者成为虽赤诚创新,但浮夸危险的观看者。
★新中国新变化:人民创造的中国画。观看“中国绘画”,从未把你我包括在外,一部共有的“中国绘画”史。
--------------------------------------------
纵观长时期各种媒材的嬗变,《谁在看中国画》一再暴露意料之外的讽刺,打破人们对中国和欧洲艺术传统的轻率预设。通过这项创新工作,柯律格为全球艺术史设定了一个新标杆。
——包华石(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史荣休教授,两届20世纪前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得主)
以优雅热情的对话文风、清晰明确的论辩,本书探索“中国绘画”这一现代概念的生发演变。在本书中,柯律格匠心独具,将他渊博的学术造诣、对研究对象的精深识见,以及对艺术市场的历史和中国艺术收藏情况的把握熔于一炉。
——白瑞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艺术史荣休教授)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适用于绘画史所有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此,任何领域的艺术史学家都或许可以恢复无法言说的艺术史。
——裴珍妮(多伦多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他眼中的中国艺术史是世界性的领域,不是西方论述里的附属品,自然也不专属于中国。研究者若也将中国艺术史视为世界性的领域,则柯律格在本书所意识到的问题,自然难以回避。
——刘宇珍(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世界设计史1 豆瓣
作者: [美]维克多·马格林 译者: 王树良 张玉花 安宝江 王星伟 张明山等 2020 - 11
作者维克多·马格林教授,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为起点,开启世界各地设计思想和实践的学术考察。第1卷(第1章-第19章)涵盖了人类社会初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间段的设计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最早的石窟艺术和手工工具,人类文明第一个阶段出现的视觉和物质文化的关键事例,工业革命及其后果,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设计。第2卷(第20章-第37章)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设计历史。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产品和大众传播设计扩散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第2卷也记录了这一时期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的设计,主题如德国1890年至1914年间艺术与工业的关系,1917年至1930年间的东欧先锋派,1918年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设计,1929年至1939年间的美国顾问设计师等。(第3卷讲述二战结束到当下的设计历史,后续推出)
陈规再造 豆瓣
作者: (美)巫鸿 译者: 郑岩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 编辑推荐
清宫帝王的化装肖像,身份扑朔迷离的“十二美人”,屏风上绘屏风的“画中画”……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串串趣味密码,由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悉心破解。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程式,充满“陈规”,控制着作者、读者和观众的自我想象与自我表现,然而,相似的图像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旧传统和新创造之间时时进行着对话。理想化的美人登上深宫的屏风,就成了异域风情与文化权力的象征。
◆ 内容简介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继2019年出版的《传统革新》与《超越大限》之后,《陈规再造》为文集的第三卷,收录作者1995年至1998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艺术等主题,持续探讨图像内容与空间、媒材的关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会》《屏风入画》《陈规再造》等一系列论文,围绕清宫旧藏文物和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传统展开,选择了雍正乾隆变装画像、十二美人图、屏风文化等精巧的切入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引人入胜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阐释了“图像”与“原境”互动的美术史观,是为后来《重屏》等专著的雏形与先声。
“巫鸿美术史文集”下一步即将推出卷四《无形之神》与卷五《残碑何在》,敬请关注。
◆ 专业评论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 媒体评论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最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文化系のためのヒップホップ入門
9.4 (38 个评分) 作者: 长谷川町藏 / 大和田俊之 译者: 耳田 拜德雅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6
- 编辑推荐 -
★嘻哈不是音乐,是游戏。
★人气作家×大学教授带你入门,一部划时代的嘻哈书,不管乐坛怎么变天,也经得住时间考验。
★原书第11次重版出来!
★RHYMESTER・宇多丸 力荐!山下达郎 绝赞!
★小老虎×袁越×池子 联袂推荐!
★小老虎:“没想到关于嘻哈的所有秘密,被两个日本人用聊天的方式讲得明明白白。”
★袁越:“日本一直是西方音乐和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桥梁,那就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理解嘻哈的吧。”
- 内容简介 -
划时代人气嘻哈入门系列“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第一辑!
1970年代诞生至今的嘻哈史,100张唱片指南+8部影片指南+6个专栏。
一位从嘻哈黎明期开始一路听过来的人气作家,一位在摇滚音乐节上骨折后除了嘻哈之外其他什么音乐都听不了的大学教授,带你翻越嘻哈的高墙,让你彻底搞懂嘻哈这种文化,“现在开始也不晚!”
本书所涉音乐播放详情请见译后记。边读边听,乐趣何止加倍。
建筑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buildings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帕特里克·狄龙 著 / [英] 斯蒂芬·比斯蒂 绘 译者: 姜南菲 / 吴婧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一部手绘全球建筑史: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为你讲述建筑的前世今生;
剖面图大师图解16座传世建筑。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与剖面图大师联袂创作
该书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
☆ 俯瞰建筑3000年,了解人类磅礴历史的另一面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了人类建筑3000年,从原始人寄居洞穴躲避野兽袭击开始,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草砖房以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暗含了建筑史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命运。
金字塔、帕特农神庙、万神庙、巴黎圣母院、水晶宫等16座传世建筑宛如群星闪耀在古典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包豪斯等建筑流派的银河里。每座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再次将读者拉入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俯瞰建筑流派的演化、时代变迁。
☆ 宽幅全彩剖面图图解建筑,用建筑的语言去读懂建筑
16座传世建筑,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16次深入建筑肌理的抽丝剥茧,16次全程私人导览。等比例绘制的建筑剖面图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精心插入的图例解密建筑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建造者的天才灵感。
建筑是凝固的时代音符,掌握建筑的语言,去读懂我们生活的世界。
☆ 在宏观视角中穿针引线,呈现关于建筑和建筑史的惊人细节
书中既有气势磅礴的宏观叙事:波谲云诡的大时代背景、建筑流派的螺旋式演化、16座传世建筑的前世今生、文艺复兴、美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建筑影响,也有微观细节的铺陈。技术的进步:砌砖方式、罗马时代的空调地暖、下水道系统、拱券、混凝土、电梯、网壳结构等,影响建筑流派的关键人物:伊姆霍特普、莫里斯主教、安得烈亚·帕拉第奥等,几次影响巨大的文化变革运动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将带领读者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建筑世界。
☆ 人类缔造了建筑,同时建筑也改变了人类
每一座建筑都寄托了建造者的梦想和希望。人类既是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也为建筑所改变。建筑一经建造,便拥有了自己的命运。它们承接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历史的纵横捭阖、帝王将相成王败寇。读懂建筑的故事,读懂我们人类从哪来,又将到哪里去。
◎ 内容简介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建筑的故事》带我们进行了横穿世界大洲穿越数十世纪的建筑之旅。帕特里克·狄龙(Patrick Dillon)选择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学校,水晶宫,悉尼歌剧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
斯蒂芬·比斯蒂(Stephen Biesty)细致微观的剖面图让我们看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并欣赏建筑的创作者的天才灵感。图例和拉页中还详细解释了结构名称和建筑术语,本书末尾还附有一个索引与建筑大事记时间表。
这是一部真正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建筑史,展出来自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亚的经典建筑。
◎ 媒体评价
该书既有基本建筑概念的清晰解释,例如拱券、拱门、圆顶、钢筋混凝土等等,也有对称、几何、建筑模式等抽象原理的阐述。斯蒂芬·比斯蒂精心描绘、图例清晰的剖面图将每个章节做出划分,剖面图让读者有了一个如万花筒但又紧密集成的视觉维度,为读者进行了知名建筑的翻译解读。——《美国图书馆期刊》(School Library Journal)星级评鉴
世界上16座传世建筑的高光时刻……斯蒂芬·比斯蒂用彩铅画出了更细腻的线条,丰富的细节。如果愿意的话,读者甚至可以精确数出紫禁城太和殿的阶梯数。每张剖面图都有详尽但丝毫不破坏构图的图例解释……文本部分讲述了建筑营建过程中的故事,将读者重新带回了那些遥远的时代。引人入胜的剖面图和明晰的章节划分让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喜欢的部分开始阅读。图书末尾还附有索引和建筑大事记时间表。——《号角杂志》(The Horn Book) 星级评鉴
这本书对世界建筑进行了入门介绍,非常适合有志成为建筑师的孩子,书里还有比斯蒂引人注目的剖面图。——《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这本大开本、美观、内容丰富的图书用历史逸闻和精美的剖面图,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建筑完美呈现。剖面图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的彩色铅笔图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完美在纸上再现建筑的宏伟壮观。通过他标志性的剖面图,还可以看到室内和建筑的细节。——《书单杂志》(Booklist)
最经典的建筑从来不仅仅是粗糙建筑结构的总和,它们满足着建造者的实用需求,更承载着建造者的想象和梦想。斯蒂芬·比斯蒂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建筑物所具备的难以捉摸的特点,用精美的插图再现了这些传世建筑的辉煌。在精心绘制的页面上,10~16岁的读者(以及他们的父母)可以沿着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线探索著名建筑。这本书是献给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建筑颂歌,极具可读性。——《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武梁祠 豆瓣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9.0 (6 个评分) 作者: 巫鸿 译者: 岑河 / 柳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第一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敦煌 豆瓣
樊锦诗
9.3 (6 个评分) 作者: 樊锦诗主编 / 吴健摄影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4 - 9
敦煌研究院出品,包含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榆林窟、东千佛洞和肃北县五个庙石窟的主要石窟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十六国北凉时期(421)到元代时期(1386),每幅图片配有文字说明,是欣赏莫高窟艺术很好的参考导读。此书仅在当地由敦煌研究院出售,不公开发行。
艺术社会学三论 豆瓣
9.2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艺术社会学三论》汇集了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具体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和《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