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摄影师手册 豆瓣 Goodreads
On Being a Photographer 所属 作品: 摄影师手册
8.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大卫·赫恩 / [英]比尔·杰伊 译者: 纸上造物 新星出版社 2019
【如何如摄影师一般思考与行动?】
【摄影是关于人生的。】
【通过镜头,摄影师将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但摄影是关于人生的。
从给摄影术语下定义入手,大卫·赫恩着手指导年轻摄影师如何高效、实际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拍摄主题,如何拍到满意的单幅作品乃至完成整个专题,甚至如何挑选完美的鞋子和摄影包。你会发现,真正的摄影绝非仅仅是拿着相机在街上转悠,而是涉及列表、做计划、阅读、研究、分析、建立编档系统等大量艰苦的工作。可以说,摄影师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拍摄开始前和拍摄结束后完成的。
除了指导读者“如何成为摄影师”,大卫·赫恩与比尔·杰伊还探讨了摄影的未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字化影像,传统纪实摄影将如何定义自身?赫恩在九十年代提出的观点依然直指要害。此外,两人共同厘清了摄影师基本都会遇到的九个误区,切实为读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帮助。
本书不涉及摄影的具体技术及操作,而是告诉读者“如何如摄影师一般思考与行动”。换言之,《摄影师手册》不教方法,而是传授方法论。
大卫·赫恩与比尔·杰伊试图找出所有摄影师都通用的基本原则,无论其摄影风格如何,属于哪一摄影流派。
赫恩认为,人生的目标是成为潜在的那个自己,而摄影提供了通向这一目标的完美工具。对他来说,摄影与人生无法分离,摄影师并非无形地躲在相机背后,而是通过镜头,将自己的人生态度投射至作品,并留下个人印记。
光景宛如昨 豆瓣
Dear Old Days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日]秋山亮二 青艸堂株式会社 2020 - 6
又称《你好小朋友》第二部。摄影家秋山亮二在1981-1982年五次来中国各地拍摄孩子们,于1983年结集出版《你好小朋友》后,余下约8000张底片,距今38年从未公开面世。2019年,他与青艸堂在制作《你好小朋友》复刻版的过程中,重新整理底片,也萌生了要将余下照片出版为一部新摄影集的想法。这便是《光景宛如昨》的由来。
2019年6月1日由青艸堂出版的《你好小朋友》复刻版,时隔36年后在中国首发,发行首日即告售罄。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举办的签售及展览活动,各有超过500位读者参加、请秋山亮二签名留念的队伍大排长龙。同期在网络进行的、由多家媒体携手的“寻找秋山亮二镜头下的小朋友”活动,至今找到10位已长大成人的“小朋友”。秋山亮二与他们再度相见的场景也引发了众多讨论,不仅仅是在中国媒体上,日本NHK也将相关内容制作成了纪录片并进行了播出。
《你好小朋友》复刻版是在完全尊重1983年版的基础上进行再版,原样呈现了当时的视角与思考。时隔多年,77岁的秋山亮二看着仿佛昨天还站在自己镜头前的中国孩子们的笑脸,忍不住发出了“Dear Old Days”的慨叹。他也以这样的心情投入到《光景宛如昨》的选片编辑工作。他认为《光景宛如昨》与《你好小朋友》是互为阴阳的关系,《光景宛如昨》有着他在《你好小朋友》中未曾言尽的内容。
以独特视角选取的、极具图形设计感的构图,可以感受到温暖的氛围,一如既往展示了秋山亮二独有的世界观。拍摄了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之前的、中国孩子天真无邪之姿的这本摄影集,既让许多人产生了“追忆过往时光”的一面,另一面也可说因为秋山亮二对孩子的独特视角而诞生出了这些几乎可称之为治愈奇迹的瞬间,超越了时代而抓住了读者们的心。不仅仅是“怀念”,其作为摄影作品的卓越品质,比作品本身更能让人有所感触。
与此同时,本摄影集也将焦点放在了让人产生时代感的背景、物品、庇护孩子的大人们的姿态、学校生活之中,似乎也可以由此更为近身地去俯瞰当时孩子们心中丰富的精神世界。老式自行车、洋铁皮的热水瓶和铅笔盒、露天的租书摊、幼儿园的攀爬梯、中山装、竹编的购物篮、漆着绿墙的教室和理发店、格子路和水泥地。它们无一不唤起了让人怀旧的心情。以及,虽然有的照片中仅有一个孩子,但也是和祖父母、双亲、兄弟姐妹或朋友、邻居们在一起的。这也重新让人感觉到只有在人与人的关联之中才能养育出,一直被守护着的、一直相依相伴着的孩子的笑脸。
本摄影集发行的2020年6月,因为COVID-19,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剧烈变化,现在正呼吁着社交隔离。而在此时能让许多人切身感受到,可以触碰到他人的温暖,对人类的生存生活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期望,从秋山亮二照片中酝酿而出的体温般的温柔与安稳,能再度治愈大家的内心。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所属 作品: 视觉艺术的历史语法
作者: [奥] 阿洛瓦·里格尔 译者: 劉景聯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8
藝術史研究名著。本書收入奧地利藝術史家裡格爾的兩部身後出版的手稿。在這些手稿中,作者的研究重點在於揭示藝術風格的發展與文化史之間的深刻關係,試圖將整部藝術史歸結為人類“與自然競爭”的歷史,而基於人類對於自然的觀念的改變,這種“競爭”的形式亦隨之改變,從而形成藝術發展的歷史。
画见 豆瓣
所属 作品: 画见
作者: 止庵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6
说是看画,实在读人心,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本书是一本长篇艺术随笔。一场关于自我审美教育的成长之旅,一场美术馆畅游的时光回顾,一场人与画穿越时光的交流,一场充满情感的自我审视。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涉及高更、梵高、马克、杜尚等现代艺术史不可错过的艺术家,是止庵这几年游览欧美日本博物馆看画的心得。
在色彩和线条缤纷交错的世界中,作者借绘画作品谈了许多人生、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见解,使“观看”的理念不再是束缚于“绘画艺术”题目之下的狭隘画论,而是从“视觉”到“情感”的深度开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现代审美意识和人生体验。不肯重复网上随处可查的美术史和画家生平的常识信息,而是观者作为充满情感和感受的“人”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是深刻、深厚的私人审美体悟。
中国艺术精神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 徐复观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 - 8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本书与作者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一起,被认为是“已成为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比读的经典”。
中国绘画的深意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绘画的深意
作者: [日]宫崎法子 译者: 傅彦瑶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8
《中国绘画的深意》是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解读中国绘画的经典之作。
作者选取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类别——山水画、花鸟画,作为其研究对象,以这两类画的兴衰史为切入点,一一剖析画中的表现的主题与其背后蕴含的意义,结合艺术和社会史,解读一代代中国古人在绘画中编织的思想与梦想。既是艺术作品的赏析品味,更是社会学及人文精神的阐述。
全书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两卷。卷一山水画梳理了对山水画的确立、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文人文化的普及;例举自五代以来到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详述了山水画中的旅人、渔夫、奇石与庭院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文人阶层的隐逸理想;重点解读文人山水画这一派系,论述其创作背景、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心主题的变迁,从北宋的实景山水画慢慢过渡到元明的山居图、别业图、行旅图、仙山图等的过程。
卷二花鸟画结合大量作品展示,概括从古至宋的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重点详述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典型主题的绘画内容,解析画中常见的意象如鱼、莲花、鸳鸯、白鹭、葡萄、竹雀等,表明花鸟画相比山水画承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之外,更多包含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幸福的天真追求。
中国绘画史纲 豆瓣
作者: 傅抱石 北京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收录了绘画大师傅抱石的三篇重要著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这三篇中国绘画史领域的奠基之作,深入浅出,首次勾勒出中国绘画的历史沿革和个性特点,迄今仍具有极高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画法要录 豆瓣
作者: 余绍宋 2016 - 6
《画法要录》初编十七卷,二编十卷,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余绍宋先生辑撰。余绍宋幼承家学,长于书法,中年后始从事绘画,为‘新传统派’之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代书画著述及理论颇加留意,其研究著作之最著者《书画书录解题》,系中国古代书画典籍目录学开山之作。
《初编》专为摹习山水画而作,分类辑录中国古代画学专著的相关论述,依次编排,凡有观点近似或不同者,则以注文形式附后,间有余氏所加案语,考订精当。《二编》则为除山水画之外的其他画学分科,体例与初编相似。另有颜料和点缀两部分,加上《初编》中的纸绢、题识二部分,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方面面,尽收于一书之中,非但便于初学,即使从事绘画多年者,亦可从中大获禆益。职是之故,该书一经问世,大受欢迎,曾多次影印再版。
本书首次加以校点整理,除分段标点外,对原书的讹误亦详加校勘,俾其更加完善,以便读者。
残酷剧场 豆瓣
Theater of Cruelty: Art, Film, and the Shadows of War 所属 作品: 残酷剧场
7.2 (8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周如怡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6
“全球顶尖思想家”写给残酷世界的理性建言
直面人性与历史的暗黑时刻,深入探究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
二十世纪的强权与战火又催生了怎样的艺术花朵?
《残酷剧场》是伊恩·布鲁玛多年来在《纽约书评》发表的艺文评论和历史散文精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地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种族灭绝。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邪恶的纳粹,只等着适当时机爆发。伊恩·布鲁玛则想问:究竟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民族?国家?信仰?理想?或只为了满足变态快感?为了追根究底,布鲁玛带领读者探索纳粹的宣传影片、德国占领下的巴黎、犹太人的命运、被盟军炸成废墟的柏林、争议不断的《安妮日记》、珍珠港事变、神风特攻队、堕落艺术、冷战下的东德、巴以冲突、战后的日本的前卫艺术等等,从电影、文学、绘画、音乐、剧场、舞蹈的表现中,重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场以及战后重建的世界,试图找出答案。
艺术家为了回应强权的压迫与残酷的现实,在作品中揭露文明行为背后的黑暗面,直视人性中邪恶的冲动。赫尔佐格、法斯宾德、马克斯·贝克曼、乔治·格罗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卫·鲍伊、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岛渚、村上隆、克鲁伯等,都试图探究人类处境的深渊,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布鲁玛从不同的人物切入战争,结合对作品的分析、对历史的洞察,辅以敏锐的美学判断,提供读者一个理解人类当前处境的面向,让我们对生活中所见之美、暴力和残酷,有更深刻的体会。
★ 直视人性中的邪恶深渊,剖析暴力、残酷、权力与艺术的神秘联结。从电影、摄影、绘画,到文学、音乐和舞蹈,谈论备受争议的纳粹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德国新电影代表者法斯宾德、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马克斯·贝克曼、美国西部片精髓象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被称为“摇滚变色龙”的大卫·鲍伊等艺术家,到德布林、永井荷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文学家,见证他们如何回应强权与战争、对抗残酷的现实,最后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
★ 以史实和理性,取代狂热与悲情,探讨20世纪影响全人类命运的战争与种族屠杀。本书从不同艺术家和烽火下的“普通人”的经历,切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和巴黎的惨况、犹太大屠杀的悲剧、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攻击、《安妮日记》的争议、冷战下的东德、巴以冲突、美国帝国主义等,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事件背后的权力机制与人性冲突,分析人们对20世纪动荡时代的历史认知与解读。
★ 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到作品的时代精神,理解人类当前的处境与危机。布鲁玛不仅仅聚焦于“二战”,其关怀扩及今日世界的认同危机、找寻历史真相的无力感、底层社会的暴力、年轻世代的虚拟世界生活、当代新闻媒体怪象、亚洲国家经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的迷惘等,重新赋予20世纪的经典电影、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全新的时代意义。
★ 美国笔会“迪亚蒙斯坦—施皮尔福格尔艺术评论奖”(Diamonstein-Spielvogel Award)得奖作品。
布鲁玛的兴趣广泛,并对此充满热情,勇于批判……尽管他剖析的创作者天马行空,他的见解评论却总是鞭辟入里。
——《书单》
布鲁玛写作风格行云流水,探讨题材广泛多样……展现一般文化评论者缺乏的器度……在艺术作品分析上多有着墨,虽然世道日益艰难,但他在字里行间仍对历史抱持正面态度。阅读他的作品,是一趟独树一格的知性之旅,与艺术文化独一无二的邂逅。
——《科克斯评论》
艺术论 豆瓣
The Fine Arts: Their Nature and Relations
作者: 弗朗索瓦·基佐 译者: 冬初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内容简介
基佐,不仅具有作为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敏锐,同时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修养。这是一部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各种神奇的艺术品过程中所作的笔记,关于艺术理论、艺术鉴赏方面的经典著作,书中探讨了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同时又因包含了对某些历史细节的描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 意义。
他在本书中对自己曾研究的各位大师的作品进行了筛选,只保留了那些他认为或是因为画中的名人要事,或是因为其在艺术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仍然使人感兴趣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他颇具个性地阐述了绘画、雕塑与雕刻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其中主要评述了意大利流派和法兰西流派的画作。
本书插图丰富,同一幅作品,分别配有版画和原画,在这种对比之中,令人仿若置身于一座美术馆,亲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作中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次翻译选择的底本为基佐的助手乔治•格罗夫翻译的英译本,是在基佐的指导下译成英文的,经基佐认可的权威英译本。同时本书为中文首译本。
▼编辑推荐

为什么最为出色的雕像都没有瞳孔?为什么复杂的动作不适合雕塑?
古代雕塑家们,即使是米开朗基罗,往往会表现悲伤的感情,为何从不表现愤怒的情绪?
米开朗琪罗说“油画是为妇人和懒鬼所作的艺术”?
为什么《圣母的婚礼》深受大师级画家们的钟爱?如何欣赏《维纳斯与丘比特》?
雕塑和绘画,各自的独特领域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又是什么?还有它们各自应致力的特定目标是什么,它们各自不能熟视无睹的特定目标又是什么?

“天才历史学家”、法国史学奠基人、法国首相基佐亲自为你解读艺术的故事,甄选10余位大师,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朱里奥•罗马诺、尼古拉斯•普桑37幅经典画作,全四色印刷《维纳斯与丘比特》《圣母的婚礼》《女巫瑟茜》……
中国书画浅说 豆瓣
作者: 诸宗元 中华书局 2010 - 1
本书是近代书画名家诸宗元先生所撰《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的合集。诸宗元先生认为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两种艺术,而历代作者论书,往往“陈义过高,不切今用”,或者“词旨渊雅,难于通俗”,论画则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也难于为后学提供借鉴,故他起意以浅近文字编写这两本《浅说》,“意在便于实习”,而他本人又精于书画,其研习心得融入其间,使得这两本书不失为中国书法、国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此次重刊,将两书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书画浅说》,希望能为今天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一册完整的学习指南。此书为1949年后首次再版。
【跟大师学国学】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由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的版本繁杂,错漏时见。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这些学者名家、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我们所选书目,大多数是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有的多次重印,但1949年以后未再重印,借此次整理出版的机会,我们将之重新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些书,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我们希望,本书系在新的时代,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自己的经典,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跟大师学国学”第一辑作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朱自清《经典常谈》、闻一多《唐诗杂论》、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三国史话》、孟森《明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跟大师学国学”第二辑于2010年1月推出,包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孟森《清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清代学术概论》、曹伯韩《国学常识》、胡朴安《文字学常识》、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俞陛云《诗境浅说》等八种。
中国绘画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绘画史
作者: 陈师曾 中华书局 2010 - 8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的记录稿。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术史普及读本。
此次出版,我们对字句、标点等进行了仔细的检核、勘误,对一些沿袭已久的错误予以更正,希望为读者提供一册较完善的美术史读本。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豆瓣
作者: 李长之 2017 - 8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就的美学批评著作。是一种采用西方哲学视角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从中国绘画发展的主观人格、艺术对象和创作用具三个方面分析评述了中国绘画的系统特性。本书篇幅不长,清晰简练,常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摄影哲学的思考 豆瓣
Für eine Philosophie der Fotographie 所属 作品: 摄影哲学的思考
9.0 (12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 毛卫东 / 丁君君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照片的定义:是在一个基于偶然性的游戏过程中必然由程序化的装置自动生产和流通的影像,一个表示魔法般的情境的影像,它的象征符号为其接受者采取的难以想象的行为赋予了信息。摄影哲学的任务,就是思索在一个被装置支配的世界里这一自由的可能性及其意;思索人类如何能够在面对死亡这一偶然的必然性面前,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摄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哲学,人类却能够借助摄影哎思考自身存在的处境,在机械和技术包围之下,与装置博弈,让偶然性和必然性服从于人类的意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
2017 哲学 威廉·弗卢塞尔 巴西 技术哲学
中国音乐美学史 豆瓣
作者: 蔡仲德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 9
通过研究与写作,本书对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分期与特征,对贯穿中国音乐美学史中的主要思潮与基本问题,对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作了研究。本书认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音乐书谱志 豆瓣
作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 3
《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年音乐书谱全目)(增订本)》内容简介:斐雅尔(Louis R.Feuillard,1872~1941)是著名的法国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作为法国大提琴学派的卓越代表之一,他在世界大提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斐雅尔早年师从巴黎音乐学院德塞教授,后在巴黎、科龙等地德交响乐团任大提琴独奏家,同时致力于室内乐演奏。
重组的眼睛 豆瓣
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
作者: [美]威廉·米切尔 译者: 刘张铂泷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美化还是伪造?如今,数字图像处理和合成技术的出现对摄影准确性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照片可以随意改变,逼真的合成图像越来越难以与实际照片区分开来。传统摄影工具所具有的高度现代主义的意图——寻求客观真相,在数字成像工具的广泛应用中已经土崩瓦解。“摄影已经死了。或者说已经被数字影像生产彻底取代了。”
在此背景下,威廉•米切尔在本书中探讨了应该如何理解和使用图像,并首次提供了一个系统,批判性地对数字成像革命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数字图像的技术,并仔细研究了它如何改变我们探索思考的方式,它的美学潜力,以及它提出的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