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5 - 11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何谓艺术 豆瓣
What Art Is
作者: [美] 阿瑟·C.丹托 译者: 夏开丰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针对“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概念”这样一个流行的观点,丹托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始终都是由两个重要标准来加以定义的,即涵义和呈现,此外还有一个由观看者给出的附加标准,即解释。
在本书中,丹托置身于哲学和艺术,从柏拉图的艺术定义出发,探讨了艺术发展中的一系列发现,包括透视法、明暗法和人相学等,其中还不乏对米开朗琪罗、毕加索、马塞尔·杜尚、安迪·沃霍尔等人的精彩讨论;通过对沃霍尔作品的分析,回答了为什么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差别的东西,一个是艺术作品而另一个不是;同时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思考了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贡献,以及从米开朗琪罗、普桑到杜尚、沃霍尔等艺术家的成就。
寻常物的嬗变 豆瓣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9.6 (5 个评分) 作者: 丹托 译者: 陈岸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内容简介: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在《汉译精品•思想人文•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中,一位从事艺术的愤青JSeething先生愤然质问,凭什么杜尚拿来的小便池是艺术品,他拿来的小便池就不是?通过J先生,丹托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杜尚的小便池之后,艺术与实物究竟有何区别,艺术是否仍然有其边界。
艺术的终结之后 豆瓣
作者: 阿瑟·丹托 译者: 王春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就是关于艺术史哲学、叙事结构、艺术终结以及艺术批评原理的。它要问的是像里德那样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地成为历史可能性、这样的艺术如何地具有可批评的思辨性。我的文本始终是关注现代主义的终结,而且它致力于减轻最终已经适应了侮辱的敏感性,现代主义不断施加给艺术的传统美学姿态以这种侮辱。本书还力图讲一讲在后历史现实中寻求快乐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知道它一直朝前走的方向,那么我们会有一定的满足的。如果赞美以前各时期的艺术,无论它的确有多么光荣,都是在展开一种有关艺术的哲学本质的幻觉。当代艺术的世界就是我们付给哲学闸释的代价,但是当然了,这仅仅是对哲学的贡献之一,就这种贡献而言,后者欠了艺术的债。
艺术与物性 豆瓣
Art and Objecthood:Essays and Reviews
作者: 迈克尔·弗雷德 译者: 张晓剑 / 沈语冰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 1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是美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评论文集。他的艺术批评构成了晚期现代主义的核心文本,包括为“三位美国画家展”所写的雄心勃勃的导论,初步反思极简主义的《形状之为形式》,代表其批评顶峰的《莫里斯·路易斯》,以及划时代的《艺木与物性》。这些论文不仅确立了了里解盛期和晚期现代主义的基本术语,而且也开启了批判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大门,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激发人们关于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此中译本根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译出。在长达74页的导论与新近撰写的“中文版序”中,弗雷德详尽地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批评生涯,澄清了广泛的议题,尤其是阐述了他与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分歧,明确了他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他在近几年当代艺术研究中所捍卫的价值。
藝術的法則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译者: 石武耕 / 李沅洳 典藏藝術家庭 2016 - 2
布赫迪厄討論文化生產最重要的作品,
為其藝術社會學理論集大成之作。
透過科學分析,對於作品的感性之愛,就能實現在某種對事物的理智之愛。——布赫迪厄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Félix Bourdieu, 1930-2002)是法國當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
本書是布赫迪厄以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文學場域為起點,所展開的一場對於文學與藝術場域的深刻分析。書中,他企圖在場域系統中把社會結構與複雜的情感心理連結起來,並以福樓拜的《情感教育》作為一個寫實主義文本裡的社會生活寫照摹本,深入發揮他的場域理論。
全書共分為〈前言〉、〈序曲〉和三個部分。作者分別在〈前言〉指出當代學術研究問題所在,並提出解決之道;〈序曲〉主要針對《情感教育》的分析;〈第一部〉,以法國19世紀中葉以後的文學與藝術現象,討論了文化生產場域中的自主性問題;〈第二部〉,為藝術作品的系統科學分析設立了基本原理;〈第三部〉,則是對純美學的分析。
布赫迪厄首先提出一個對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質疑,亦即「為什麼那麼多人宣稱藝術作品的體驗是不可言喻?為什麼人們會表現出抗拒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對此,他認為社會學家對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並不會破壞閱讀或觀賞文學與藝術時的愉悅感受;此種科學分析看似消解了創作者先驗的特殊性,但這全是因為要重建那個圍繞著作者、將作者「像個點一樣地包含進來」的社會權力場域空間,並且在重建工作的最後,再找回這份特殊性。
而福樓拜與其小說《情感教育》即是布赫迪厄實踐此種科學分析的楔子。透過對於《情感教育》當中各個角色的討論,布赫迪厄指出,小說此種文學類型——如同《情感教育》所顯示出的那樣——之所以如此迷人而深具魅力,就在於其呈現了一個「真相」,亦即作者在小說當中所架構出的某種社會世界結構,也即是某種權力場域,在其中,每個角色及其之間,都象徵了在場域當中受到秉性(disposition)與各種慣習(habitus)影響的各個位置(position)、及所佔位者之間的關係。布赫迪厄繼而論證了,無論文學或藝術,所有社會場域的運作,其根源皆是一種「幻象」、一種對於場域內「遊戲」的潛心投入,亦即一種集體生產與複製的集體信仰價值,藉此交織建構出社會世界的意義,同時,也是各個位置之間的認證權力的壟斷與鬥爭。
由此,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在那些由文學作家所打造的幻覺形式(小說),又或者是藝術家所拋出的關於藝術作品的體驗當中,究竟是什麼樣特定的構成條件,使得這些作品得以成立,並受到讀者與觀眾的認可。
本書可謂讓藝術從純粹藝術、美學的探討角度,轉而去分析作家、作品、團體和社會場域之間的關係。
本書特色
1.百年來不可不讀的當代社會思潮經典。
2.布赫迪厄討論文化生產最重要的作品。
3.內容廣博精深,可說是布赫迪厄藝術社會學理論集大成之作。
名人推薦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林盛彬
艺术的法则 豆瓣
5.8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后现代书系•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新修订本)》这部作品清晰的显示了布尔迪厄立足于文学艺术领域对整个社会结构与认识结构的深刻分析,以及他将社会理论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理论的抽象性与经验的具体性之间游刃有余,把表面上关联不大的想象领域和分析焦点有机结合。虽然他有很深的学院素养,但他提倡实践的方法,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所主张的知识分子的自由政治上。无疑,这在当今世界具有重大意义。他认为,无论什么领域,都受到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控制和影响。在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复杂化的今天,各个领域,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将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个领域的人深思的问题。
现代艺术 豆瓣
Meyer Schapiro Modern Art:19th and 20th Centuries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译者: 沈语冰 / 何海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15 - 1
本书研究了从库尔贝、修拉、塞尚一直到毕加索、蒙德里安、夏加尔等现代画家的作品,也讨论了抽象艺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史课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超越方法论樊篱,不拘一格探究现代艺术的不倦兴致和深刻洞见。其中《库尔贝与大众形象》等篇什早已成为艺术社会史研究的典范,而《抽象艺术的性质》又构成抽象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关于印象派的区区几个小节,不仅被后来的艺术史家T.J.克拉克目为印象派研究的杰出桥段,而且直接启发了他写出了洋洋洒洒的艺术社会史名作《现代生活的画像》。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 豆瓣
作者: [英]罗杰·弗莱 译者: 沈语冰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3 - 1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首次将弗莱的重要文章汇于一集。这些文章极大多数属于第一次结集出版,因为它们原先都发表于现在较难找到的专业杂志上。还有一些则从未发表过。这些论文再现了这位批评家长达40年的艺术生涯,覆盖了从弗莱对后印象派极富影响力的提升,到艺术教育、博物馆业、建筑、设计艺术乃至文学、舞蹈对视觉艺术的意义等广泛的主题。里德还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背景介绍,评价了弗莱的遗产对当代艺术的贡献
艺术与文化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译者: 沈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本书系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出版于1961年的艺术评论文集,系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的结集。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5部分,计收文37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现代性的五个悖论 豆瓣
作者: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 译者: 许钧 商务印书馆 2013
本书集中讨论了有关现代性研究的五个悖论:对新的迷信、对未来的笃行、对理论的偏好、对大众文化的呼唤和对否定的激情。作者认为,现代传统由一个死胡同走向另一个死胡同,不断背叛自身,背叛真正的现代性,因为现代性是这一现代传统所拒斥的东西。凭借这些所谓的转折点或这一标志性人物的长廊,可以理出一段现代传统的悖论史。作者对正统的历史叙述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试图揭示现代性被遮蔽的面孔。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豆瓣
8.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泰·卡林内斯库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豆瓣
作者: 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0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精选波德莱尔的文艺批评论著27篇,内容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诸领域,基本囊括了其美学思想的方方面面。波德莱尔具有相当精细的鉴赏力,突出地反映了时代思潮的更迭,既上承浪漫主义传统,又蕴含现代主义新观念的萌发。
空间的敦煌 豆瓣 Goodreads
Spatial Dunhuang: Approaching the Mogao Caves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铁袈裟 豆瓣
作者: 郑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塞尚书信集 豆瓣
作者: [法] 约翰·雷华德 编 译者: 刘芳菲 2010 - 10
《塞尚书信集》内容简介:塞尚,法国现代绘画之父。从他的绘画土壤里滋长、盛开的现代绘画大师不可胜数,马蒂斯、毕加索即名列其中。然而,塞尚有生之年都在顽强地坚守并不为人理解的绘画理念,顽强到决绝,甚至不惜与年少时的好友左拉断交。
《书信集》收录塞尚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通信,以零落的篇章连缀起塞尚的一生,呈现出一个鲜活、真实的塞尚:踌躇但不甘于平庸,焦虑但对艺术满怀热望,狂躁但执着地表达自我。《书信集》里挣扎的塞尚远比完美的塞尚可爱。
也许,最令我们惊讶的是,他对文字的热情。他一度痴迷于作诗。他的文字比画炽烈,字里行间,闪现的不只是画家的内心,还有他在不断作画中耗尽的生命和生命燃烧时留下的光芒。
批评与意识形态 豆瓣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段吉方 / 穆宝清 北京出版社 2021 - 9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今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激进的理论家之一。他对当代文化和社会诙谐而尖刻的抨击广为人知和欣赏。在这部开拓性的文学理论著述的新版本中,伊格尔顿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纵览雷蒙德·威廉斯、列宁、托洛茨基、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和萨特的主要著作,伊格尔顿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论,同时对意识形态做出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
伊格尔顿利用这一视角,提供了对经典作家精彩的分析,其中包括: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约瑟夫·康拉德、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W.B.叶芝、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
伊格尔顿新加的引言,将这部经典之作置于其初版的语境,提供了对多年来文学研究的发展颇具启发性的反思。
绵延之维 豆瓣
作者: 丁宁 1997 - 8
自序
有必要对本书的书名《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吏哲学》作一点简略的说明。应当说,“绵延”(duree;durarion)直接和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所谓“变的哲学”的创始人H·柏格森有关。虽然他的创化说也是从生物学出发的,但却修正了对历史研究(包括艺术吏)素有极大影响力的、达尔文式的进化论学说,其主要原因正在于他强调了发展、变迁、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绵延”。作为—个与空间相对应的重要概念,它的特殊性在柏格森哲学中显得尤为明显,因为他认为,在所有重大的哲学问题中,对时间的理解最为关键。那么,“绵延”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这里不妨转录一下贺麟先生的一段精到理解。他指出,“绵延”便是:
所谓内在的自我之流,也即若干繁复意识状态的交融贯通,互相渗透,这种意识情态一而不单纯,事而不复杂,如万灯交映,如百音共振,造成一条活活泼泼无拘无束的前后有着不可分的关连的意识之流。这里面的每一个意识状态就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境界。丰富,但不是量的堆积,自有它的有机统一性。每一个意识状态都是承前启后的,承继了包括了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而又宣布下面有一新的意识状态将要产生,一面是结束,一面又是开始,中间有过渡,每一状态都伸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中,这就是帕格森所谓真我,也即真时、本体,他的纯粹的“绵延”。
移之以论过程、时间或历史,人们所看到的将是两种“绵延”的意义:—是同性同类的绵延,也即单纯的时间性延续。例如,此时与彼时,此秒与彼秒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这就相当于一个工具论的概念,一个实用的符号,由于它借用了空间的量度,因而又是可以加以切分的对象;是异性异类的绵延,就是许多不同的刹那汇在一起,互相贯通,互相渗透。比如现时,即有过去的一切累积、凝聚于其中,而且未来的一切(包括发展趋向以及人所寄予的期待等)也蕴蓄在现时之中。柏格森所强调的恰是后一种绵延之义。这就自然而然将我们与艺术史的理解与把握引向一种更加具有辩证色彩的“维度”(即方向、方面、范围和领域等):每一种艺术现象及其历程都应是(—)彼此间的交融贯通;(二)彼此间内在的有机联系;(二)内在的量的大一高深;(三)内在的质的多——丰富。尽管柏格森的哲学在强调生机上义、生命冲力等时走到了诸如神秘主义、非理性主义之类的某种极端,但是他又确乎为我们在研究既生动具体又复杂更微的艺术史时摆脱生物学化的进化理论和机械化了的“科学主义等提供厂绝好的启示性思路,至于“走向艺术吏哲学”, 除了“走向”之谓表明的是本书所论只是—种尝试、开端而不是完美、总结或体系化之外,则确定了本书的特殊性质乃是—种关于艺术吏的哲学。
雕塑的故事 豆瓣
Shaping the World
作者: [英]安东尼·葛姆雷 / [英]马丁·盖福德 译者: 王珂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碰巧的杰作 豆瓣
作者: 迈克尔·基默尔曼 译者: 李灵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5 - 4
在艺术的领域里,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故事,通过它们可以道出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本书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或是无名艺术实践者,他们都对艺术深情而专注,艺术也为他们更加充分地体验生活提供了一些线索。作者通过对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家细致入微的感悟,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从中得到的体验。艺术是一段旅程,能为每一个人开启出乎意料的新天地。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