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云冈石窟(第二期) 豆瓣
作者: [日]水野清一 / [日]长广敏雄 译者: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2016 - 3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在中国石窟寺雕塑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系统地整理了1938~1944年云冈石窟的调查实测资料,完成了16卷32册大型考古研究报告,惜当时未公开发行。今观之,该报告内容虽存在一些遗憾,但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迄今尚无大型石窟寺报告与之比肩。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决定联合整理、编译为中文版、日文版《云冈石窟》(中文版主编王巍;日文版主编冈村秀典)。该书不仅完善了上世纪50年代的16卷32册,还新增加17~20卷,形成共20卷的大型学术全集。1~16卷还附有英文译文。
20卷本的《云冈石窟》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以及美术史、建筑史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料。
《云冈石窟(第二期 8-16卷 套装18册)》是20世纪50年代整理的云冈石窟考古调查资料,包括大量图片及现场实测图,京都东方文化研究员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撰写的研究报告。其中的图片是20世纪30~40年代在石窟现场拍摄的,十分珍贵。这些资料在云冈石窟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豆瓣
作者: WEI-CHENG L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4 - 5
By the tenth century CE, Mount Wutai had become a major pilgrimage site within the emerging culture of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Buddhism. Famous as the abode of the bodhisattva Mañju r (known for his habit of riding around the mountain on a lion), the site in northeastern China's Shanxi Province was transformed from a wild area, long believed by Daoists to be sacred, into an elaborate complex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Wei-Cheng Lin traces the confluence of factors that produced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argues that monastic architecture, more than texts, icons, relics, or pilgrimages, was the key to Mount Wutai's emergence as a sacred site. Departing from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cholarship, Lin'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goes beyond the analysis of forms and structures to show 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n work in tandem with practices and discourses to provide a space for encountering the divine. "A well-researched, serious, significant book on fascinating subjects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ivilization."-Nancy Steinhard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豆瓣
作者: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译者: 林雅琪 / 鄭惠雯 麥田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是當代美國哲學家兼藝評家,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是一位強烈主張終結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其於1984年發表的論文〈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宣稱藝術歷史告終,或更確切的說,指的是大論述或藝術進化觀的終結。
此爭議性命題一出,自然引發諸多熱烈討論。本書主要架構源自作者於1995年春天,受邀至華盛頓梅倫講座的講稿,除了對先前「藝術終結」的概念作進一步延伸和說明外,作者更以此帶出當代藝術發展的種種現況,剖釋藝術歷史結束和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藝術終結」的概念不可謂不是了解全書的一把鑰匙。
丹托的終結乃是對大論述的批判,企圖回歸藝術本質,從哲學角度審視藝術,或許正如丹托所言,整個當代藝壇的發展或許正是藝術哲學化的結果:傳統論述築起的高牆倒下,現代主義奉為圭臬的純粹性消失,藝術活動不再定繪畫於一尊,連帶地美術館的定位都要重新調整,當代藝術世界所展現出來的是前所未見的多元化,不但是題材多元,使用的媒材也多樣,而且更要和社會脈動或大眾文化結合,反映人類存在的真實面貌。
綜觀全書,讀者不難發現丹托念茲在茲的問題即為「何謂藝術?」,尤其在藝術多元的今日,視覺或感官刺激已經不是判斷藝術的唯一條件,勢必更加依賴「思考」,方可決定何謂藝術何謂非藝術?「兩件外觀完全相同的事物,如何判斷一為藝術品另一為非藝術品」,丹托對藝術展開全面的哲學探索,便是受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盒」(The Brillo Box)所啟發,與此觀點相關的子題是單色畫的實質內涵,丹托亦有相當精闢之探討。
歷史論述既已遭處決,藝術世界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各國或各地藝術家紛紛起而創作「自己的」藝術,當代藝術家所處的年代究竟是金色年代還是灰色年代?這樣的發展動向是悲劇亦或是喜劇?實在無法一言以蔽之,現在藝術家可以任意佔用現存的各種風格,但僅止於討論的層面,一切創作都要落實在我們自己的時代,方才算數。
二十世纪艺术之书 豆瓣
The 20th Century Art Book
6.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费顿出版社 译者: 邵沁韵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1
现当代艺术是一面现实之镜,镜子里是每一个“你”
全景式现当代艺术图鉴,尽览莫奈、毕加索、弗里达、霍克尼等500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45种风格流派,来自26个国家、超过90个艺术机构提供的500幅作品高清大图……
👩‍🎨 编辑推荐
☆ 全景式现当代艺术图鉴,美学爱好者的灵感之书
500个艺术家,42种风格流派,来自26个国家、超过90个艺术机构提供的500幅作品高清大图,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波普……20世纪的艺术创新颠覆传统美学,突破大众想象,每翻开一页都是一次新的头脑风暴,足不出户领略世界艺术风潮。
☆ 费顿出版社精心打造,再版十余次的“艺术经典”
国际艺术出版领导者费顿出版社重磅打造,“艺术之书”经典系列之一,继《艺术博物馆》《艺术三万年》之后的又一本重量级大开本艺术出版,全球现当代美术馆热潮下的看展必备书目。
☆ 文字精简、功能性强,现当代艺术不再是“看不懂”的艺术
每幅图片配有艺术家的风格解读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附录部分帮助读者轻松梳理繁杂的艺术主义和流派,注重全书呼应,完美的图文比例打造轻松阅读体验,人人都可看懂20世纪艺术。
🎨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艺术之书》是对二十世纪艺术的一个全方位记录。它在包含标志性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未来艺术方向的一种指引。500位艺术家按字母顺序并列,每一位艺术家配都有其权威作品的彩色图版,并附上精辟的文字,阐明了图像和创作者的情况。书中的交叉引用帮助读者建立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书最后的博物馆和画廊目录列出了向公众展出的作品。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邀请大家探索艺术不断扩展的边界的书。
💥 媒体推荐
“这本图文并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500位现代艺术家的庆典,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
——《泰晤士报》
“揭开了20世纪艺术的神秘面纱。作为一本有用的基本参考书,它以易于使用的A—Z格式记录了你可能需要了解的每一位艺术家。”
——《家居廊》
2022年1月26日 已读
按照人名排列了500位现代艺术家,给每个人分别列举了一件“代表作”,一页中的内容包括作者姓名、作品信息、图片、作者与作品解读、关联艺术家。但翻译错漏百出,几个重要的艺术家的名字都没有根据较为普遍的说法来译,比如“博伊斯”(Beuys)翻译成“博伊于斯”,“布尔乔亚”(Bourgeois)翻译成“布儒瓦”,“苏拉热”(Soulages)翻译成“苏拉吉”。另外不少作品的选择都并不具代表性,比如蒙德里安、霍克尼、莫兰迪等等等等。以人名进行排序,表面上的所谓“平等”使得作品的创作时间跳来跳去,掩盖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然而现代艺术本就与“时间性”息息相关),关联艺术家部分虽有心但很粗糙。总体而言,这本书只能被视为一本极其通俗的读物,闲来翻翻可以,真想了解现代艺术,还得看《现代艺术史》。
文化 艺术 设计
艺术的力量 (2006) 豆瓣 TMDB
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Season 1 所属 : 艺术的力量
9.4 (80 个评分) 导演: Carl Hindmarch 演员: 西蒙·沙玛 / 安迪·瑟金斯
八集BBC年度巨献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将为您详细讲述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雅克、透纳、梵高、毕加索以及罗斯科八位艺术家的生平,重现这八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历程。八位艺术大师拥有自成一派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本片将全面剖析艺术大师们孕育和诞生艺术品时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主持人西蒙‧沙玛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叙事下,这将是一次饱览艺术大师们所创作的最伟大作品的饕餮盛宴。戏剧化的艺术重塑,壮阔华美的摄影画面,八位艺术界巨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被刻画得曲尽其妙,或扼腕叹息或拍手称快,这便是艺术的力量。
这部独特而极具震撼力的纪录片《艺术的力量》,荣获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2007年第60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实类等多项国际大奖。
隳三都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1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将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最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书末没有采用元好问的怀旧之作,而是用黑泽明《蜘蛛巢城》片头哀歌作为结语“看那充满欲念的古城遗址,游魂野鬼仍然徘徊不散。人的欲望,就如惨烈的战场。不论古今,都永不变改……”这一不落窠臼的做法很好地象征了作者对这段惨烈历史进行的灵活处理,即用一种既符合大众总体接受能力又尊重学术界研究成果的表达重塑了这段精彩的历史。其中对史料的处理尤其灵活,将大段文言史料适当地转化为简练的大白话,的确是一种可以采取的方式。不过这样的历史写作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不得而知了。
2021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徐冰:思想与方法 Goodreads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徐冰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
这本书是以时间线索为主轴,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40余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为形式的60余件作品,以勾勒出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展示艺术家的思想与方法。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徐冰出国之前,1977年到1990年;第二部分为徐冰出国后,1990年到2008年;第三部分为徐冰回国后,2008年到2018年。这三个阶段都包含了徐冰重要的并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同时在这些重要的作品之间又包含了两个重要作品之间存在上下文关系的,以及对发展脉络的梳理起到说明性与实验性的小型作品。丰富的图像和作品文字描述,使得本书对研究者而言是具有艺术家个案研究价值的工具书;同时,也能够让普通读者真正理解艺术家的工作——“其实是在创作一个属于艺术家自己的闭合的圆”,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对时代的敏感而导致对旧有方法论的改造”。
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 豆瓣
作者: [中] 黄雅峰 2011
《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中介绍了汉画像石、画像砖因其特殊的石、砖质地,与用于构筑地下墓室的用途得以流传至今。其分布地域之广阔、数量之众多,艺术表现力之丰富,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汉代的帛画、壁画、漆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相提并论。可以说,汉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顶峰,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汉画像石、画像砖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豆瓣
Art History after Modernism
7.2 (5 个评分) 作者: [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 苏伟/译、评注 / 卢迎华/评注 金城出版社 2014 - 3
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撰写的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而是一部以艺术史本身为论述对象的文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贝尔廷第一次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的论题,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延续着这一思考。本书是国内首次完整授权翻译版,书中作者引领读者重新进入艺术史的历史,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艺术史如何成为一个学科的真实进程。贝尔廷在质疑一种已经视自身为典范和标准的艺术史话语的同时,向它为了自身缘故而确立和熟用的时代、地域和风格的划分发出挑战。他激进的、以平等为诉求的艺术史观是以艺术创作本身为基础而展开的,并希望由此建立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之间真切的、艺术的关联。正是基于这一点,本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践者而言也许尤为特别:在我们不断更新的艺术史叙述中,这种关联往往在艺术史学科、文化身份和消费的种种不同形态的压力下不断地被丢失。因此,书中每个章节之后由卢迎华和苏伟结合各自当下的工作和观察而针对贝尔廷观点进行的评述与阐发,不仅会引起读者对本土当下状况的反思,同时也揭示出这一讨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禪與現代美術 豆瓣
Zen in the Fifties: Interaction i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
作者: 海倫.威斯格茲 Helen Westgeest 译者: 曾長生 / 郭書瑄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9
絕版再現!
●出版10年,好評迴響不斷。
●廣大讀者要求,請讓本書重出江湖!
●2018年重購版權,全新上市!
國內第一本關於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研究之論述
當西方碰上東方
當現代藝術碰上禪…
何謂禪與禪的藝術?
禪無可言喻,只能心領,它訴諸一種生活態度與「空」的美學。
當西方五○年代抽象藝術碰上禪時,是怎樣地直接或間接的產生創作上的化學效應呢?
本書為荷蘭藝術史學者海倫‧威斯格茲所撰寫的一份嚴謹學術論述,語言涵蓋英、法、德、日,歷時將近兩年的時間,經由多名學者審查,才將中文版完整呈現出來。又因為禪與現代藝術具有的抽象思維,極不易去求證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作者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與藝術家訪談、收集與解讀文獻,企圖驗證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的感通與關聯。其主旨在於探討二十世紀五○年代東西方藝術與文化間的交融和感通,尤其是禪文化,更是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趨之若鶩之精神境界。
書中討論了禪文化從東方轉嫁到西方的歷程,並將焦點鎖定在創作與禪意相關的美國、法國與德國藝術家之探討:馬克‧托貝(Mark Tobey)、約翰‧凱吉(John Cage)、艾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皮爾●亞勒金斯基(Pierre Alechinsky)、依夫‧克萊茵(Yves Klein)和禪49((Zen 49)團體。
除了禪對西方藝術界的衝擊與影響外,一些日本藝術家也不免受到西方現代藝術之洗禮與啟發,並對禪文化與現代藝術間的微妙關係產生好奇與探索之熱忱。而複雜的藝術與文化面向,就在如此的抽絲剝繭中,豁然開朗。
画影江山-郎静山摄影作品特展 豆瓣
作者: 湖北省博物馆 2012 - 4
郎静山先生(1892~1995年),浙江兰溪人,自幼喜爱中国传统书画。中学时代开始接触摄影。1911年后,进入上海《申报》、《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郎静山先生在其长达8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以相机为画笔,塑造出中国画悠远冲淡的意境,将西方的摄影技术与中国山水画完美地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水墨渲染美感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
摄影大师郎静山 豆瓣
作者: 郎静山 / 陈申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3 - 7
金波泛筏
三清道士
吴门归棹
寒风岚光
万瓦层层
华溪盐井
千手观音
古刹扫尘
桅影轻舟
静观自得
山径归樵
临流独坐
虎视耽耽
春江水暖
绝嶂回云
春树奇峰
坐看云起
晓汲清江
雁荡鸣春
芦岸轻舟
晓风残月
烟波摇艇
孤亭
艺术史的终结? 豆瓣
作者: [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 常宁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西方学术大背景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艺术史研究对象不再限于“高雅艺术”,而扩展到“低俗艺术”;艺术史研究范围不再限于西方艺术,而扩展到非西方艺术;艺术史研究方法不再限于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扩展到吸收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体系,如阐释学、符号学、女性主义等。这意味着,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将终结,一种“泛文化主义”的新艺术史正在形成。本书选编了20位欧美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对艺术史学科的历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论述。
摄影美学七问 豆瓣
作者: 阮义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享有“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和传道者”之名的摄影家阮义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花一年时间访谈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三人,探讨摄影的本质。三位受访者: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传兴、著名建筑师及建筑学家汉宝德、台湾重量级小说家黄春明,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享有盛誉。这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跨界访谈碰撞出火花,讨论摄影而不限于摄影,涉及个人、社会、历史、科技、文化、传播、建筑、文学等层面,拓宽了摄影的文化视野,也为摄影在人文地图中的定位提供了更准确的坐标。
本书为著名摄影家阮义忠代表作,与《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一同被视为华人世界的摄影启蒙书。曾获陈丹青、顾铮、吕楠等人力荐。陈丹青曾说:“阮义忠的言说侧重摄影的社会与道德立场,陈传兴的表述则把握摄影的文化涵义。我相信如阮义忠那般热情,陈传兴那般冷静的有志于摄影启蒙的人物经己出现并散布在我们周围… 我愿预先向他们表达或者说,追致敬意。”
当代西方艺术哲学 豆瓣
作者: 朱狄 2007 - 6
《朱狄学术论著六种: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的书名已表明作者的一种愿望:想对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以便把艺术哲学与美学趋同倾向更明确地表现出来。在西方美学史上,艺术与美学的关系曾被看作是一种从属关系,即美学包括了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从属于美学的,是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从属关系今天已名存实亡。作为一种当代倾向,艺术哲学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了,和过去相比,艺术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性正在被颠倒过来。
文化就是身体(修订版) 豆瓣
作者: [日] 铃木忠志 译者: 李集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日本国宝级戏剧大师、导演铃木忠志 一生创作总结
译文全新修订、增补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先生序言
表演是什么?
导演主要做什么?
如何成为一名演员?
舞台表演需要经受怎样的训练?
如何使高层次的艺术能力持续一生,怎样才能造就一朵持续盛开的花? ——“演员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将决定他是一名专业演员,还是一名业余演员。”
铃木忠志的影响跨越文化和政治边界,从日本山区的利贺小村辐射全球。他对戏剧是什么、戏剧能做什么的鲜明观点,坚决而包容。铃木利贺剧团开创性的作品和训练方法,影响并持续激励着一代代的戏剧人和观众。见到铃木忠志先生的第一天,我的生命轨迹就不可逆转地发生了改变。萨拉托加(SITI)剧团的存在正缘于铃木先生的真知灼见、大气雅量和坚持不懈。
——安•博格(Anne Bogar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导演系教授、前卫戏剧导演
铃木忠志对时间和空间处理之精微准确最让我惊叹。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他以特有的导演手法,运用声音、精准的场景转换,将巨大的能量压缩,创造出持续的力量——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风格。铃木忠志对演员独特严格的训练方法使他成为当世罕见的大师,引领他的剧团不断地激励着当代戏剧的变革。
——尤里•留比莫夫(Yuri Lubimov),俄罗斯戏剧导演
美国戏剧大部分是自然主义的,观众希望舒适,希望能立即识别规定情境,希望一切皆已完成,能打包进盒子,再扎上个蝴蝶结。但是,我坚信理想的戏剧是,你仍然能带着思索的余味离开剧场,继续质疑。我惊喜地发现铃木忠志的作品就是这样。因此我认为某种意义上,我的工作和铃木忠志所做的是一样的——戏剧必须让人重新思索,戏剧必须提出更多的问题,而非答案。
——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美国戏剧导演、剧作家
被壓迫者劇場 豆瓣
Teatro do Oprimido
作者: Augusto Boal 译者: 赖淑雅 揚智 2000
本書作者以戲劇美學論述觀眾在劇場中的位置,積極鼓吹戲劇活動是每一個人(尤其是被壓迫的人)都可以掌握的表達工具,並藉由此書大力撻伐了影響當時主流戲劇理念甚鉅的亞里斯多德《詩學》,認為亞氏的戲劇觀念裡所提供的悲劇移情作用是服務於當時雅典政治的一套壓制系統,在戲劇活動與人民百姓之間築起一道阻絕的高牆……這是一本寫於1970年代的民眾戲劇經典,值得您細細閱讀。
人造地獄 豆瓣
Artificial Hells :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
作者: 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 译者: 林宏濤 典藏藝術家庭 2015 - 8
由藝術家策劃、群眾來協作
人類對社會系統、存在境遇的另類對峙
一條必須深刻檢視的特殊取徑
參與式藝術對參與者以及觀看者傳達在日常生活裡被壓抑的種種弔詭,
並誘發出變態的、讓人不安的、愉悅的經驗,
讓我們得以重新想像世界以及我們的各種關係。
它既是世界裡的一個事件,同時也脫離世界。
自從1990年代以來,評論家和策展人大抵上都認為,參與式藝術究其極是個政治藝術:他們鼓勵觀眾和藝術家合作,而促進新的解放式社會關係。在世界各地,這種表現形式的捍衛者不可勝數,從諸如格蘭.凱斯特之流的史學家、布西歐和納托.湯普生(Nato Thompson)之類的策展人,到諸如夏儂.傑克森(Shannon Jackson)的展演理論家。
《人造地獄》是關於社會投入的參與式藝術的第一部歷史性和理論性概述,在美國稱為「社會實踐」。克萊兒.畢莎普探索二十世紀的藝術軌跡,檢視參與式美學發展中的各個關鍵時期。這個旅程遍歷了未來主義和達達派;情境主義國際;東歐、阿根廷和巴黎的偶發藝術;1970年代的社區藝術運動;以及藝術家安置團體。它以當代藝術家倡議的長期性教育計畫作結,例如赫胥宏、布魯格拉、阿塔莫和陳佩之。
自從2006年在《藝術論壇》(Artforum)發表的爭議性論文以來,畢莎普一直是少數勇於挑戰參與式藝術的政治和美學野心的人。在《人造地獄》裡,她不僅仔細檢查這些計畫的解放性主張,對於這些藝術作品所引發的倫理(而非美學)判準,她更提出了替代方案。《人造地獄》呼籲一個關於藝術和政治沒有那麼規範性的進路,提出一個更引人入勝的、讓人不安的、大膽的參與式藝術和評論的形式。
本書特色
1.「人造地獄」出自布賀東,針對1921年由達達主義者發起的一連串「遊覽和參觀」活動所寫的同名的遺作,在其中,他提出公領域的社會瓦解的劇烈位能。畢莎普以此為書名是要作為參與式藝術正面和反面的描述符號。
2.作者試圖找出對參與式藝術負責任的方法,關注它產生的意義、而不是只看過程。
3.本書為參與式藝術提供一種評論的進路以及對作品品質(社會影響)的判準,解決一直以來此類藝術缺乏評論距離的窘境。
名人推薦
「當代藝術家的好意經常是鋪了一條通往地獄的路。克萊兒.畢莎普追蹤他們的墮落直到煉獄,邀請讀者分享她如何為一路所發現的事物驚豔不已。《人造地獄》結合了大量的歷史知識和個別藝術實踐的準確分析。以致於到了她的新書末了,我們開始愛上地獄──條件是它始終是人造的。」──《藝術力》(Art Power)作者 葛羅伊斯
策展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兼主任 林宏璋──專文導讀
山鸣谷应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9 - 11
山水画拥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与社会、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亦涉及人们内在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层面,故而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发众多讨论。
作者一面回顾始于10世纪、止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种山水画变化的历史之余,更着重于在此过程中绕过传统画史独 尊“画家”的迷思,转而揭示“画家”与“观众”间互动关系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于各个时代、甚或中日韩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家们如何与其特定的社群观众建立起互动关系,促成各种值得注意的新主题诞生,于山水画史上带引出新的画意、新的境界。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豆瓣
Lives of the Artists, Lives of the Architects
作者: [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译者: 王乃竹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面对当代艺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
策展人奥布里斯特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有意识地采访接触到的艺术家,并记录下来,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0小时的录音素材。谈笑中,他本书收录的是他与19位(组)当代重要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对话,其中包括大卫·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双人组、格哈德·里希特、路易丝·布尔乔亚、雷姆·库哈斯、奥斯卡·尼迈耶、扎哈·哈迪德,等等。他们都是(或生前曾是)当代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被誉为“英国艺术教父”的大卫·霍克尼,当代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建筑风格独特又备受争议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曾参与修建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奥斯卡·尼迈耶,等等。
在轻松的谈话中,艺术家与建筑师阐述了自己创作中面对的个人及社会问题,具体作品的创作思路,未来的创作计划,乃至对年轻艺术家的建议,等等。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看到他们的灵感来源,了解背后的创作故事。
本书的写作方式,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家乔尔乔·瓦萨里《名人传》的启发,没有区分艺术家和建筑师,而是将这些同代人视作历史人物进行记录。而事实上,当代艺术家和建筑师早已突破学科的藩篱,在多个领域进行着跨界实践。无论从写作方式还是内容来看,这本书都“很当代”!
19篇对话,19位(组)艺术家,浓缩了当代艺术的19种面貌,折射出当代艺术的丰富形态。我们亦可以通过艺术家之眼,审视我们生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