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豆瓣
作者: 颜娟英 /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论文集为2012年6月25至26日“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转折”国际学术研讨会之成果集结而成。本次会议之目的,在于推动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
魏晋时期为中国图像文化史中所谓“艺术自觉”诞生的关键阶段。过去由于材料的限制,相关讨论多集中在东晋顾恺之的传世画作或是画论著述研究。在新出土考古材料的辅助下,若能将墓葬图像材料与传世画作、文献相对照,重新审视汉末至魏晋时期绘画发展的过程与变迁,当有助于扩展学界对于这一转折时期的研究。
唐宋变革在性质、内容与涵盖的层面都与魏晋变革有本质上的差异,向来为史学界所重视,相形之下,目前仍然缺乏关于唐宋转折的艺术史研究。本论文集即希望能由汉唐之际的佛教相关图像变迁、唐宋之际“绘画”图像呈现方式的革新等方面切入问题,为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提出新见。
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 ) 译者: 黄金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重返风景》以十五世纪以来在西方一直是重要艺术表现的风景创作为题,探讨从古至今,从风景绘画到地景创作、现地制作等不同表现形式。
本书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从风景的表现手法、风景的创造,以及当代艺术家本身备受争议的立场来着手进行主题式分析,同时夹杂着历史和社会学的分析,目的是为了呈现与作品有关的背景,以及某些风景图像最原始的含义。
在第二章中,作者讨论风景的取景、装框、限制和结构。风景中道路或线条的规划,往往提供了导引的作用,因为从这些线条可以着手了解其与透视法的关连。
第三章直接透过主题、感受和与世界的各项关联来探讨一些概念,从中介入个人历史、集体历史和悲剧历史,以及它们对风景的影响。
第四章的重点则以地景的呈现和身体倾听经验为主。
造型艺术的历史语法 豆瓣
Historische Grammatik der bildenden Künste
作者: [奥地利]阿洛伊斯·里格尔 译者: 杨轩 译林出版社 2020 - 11
★ 奥地利形式主义美学专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里格尔集大成之作
★ 一部由艺术史洞悉世界观发展史的美学巨著
★ 阐明新锐艺术概念,以多元化、开放性思路叩开艺术史大门
-
本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美术史专著。里格尔考察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史,以独特的视角阐明自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指出了造型艺术中的核心元素:图像产生的目的、主题以及平面和形态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些元素根据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里格尔的观察从艺术史延伸至世界观的发展史,因此,本书不仅为理解艺术提供了新颖的方式,还给斯宾格勒、德勒兹、帕诺夫斯基等哲学家带来了启示。
-
【专家评语】
里格尔作品的睿智、个性与视野,在艺术-历史学研究这一领域,至今还鲜有人能与之比肩。
——本杰明·宾斯托克,柯柏联盟学院教授,《维米尔的家族秘密》作者
-
里格尔对艺术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他提出的“艺术意志”概念,既有理性和科学的解释,又允许人们充分自由地欣赏艺术史和建筑史上的各种现象。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里格尔强调了把历史看成高潮期和低潮期的谬误,认为不该对不同文化的优劣妄下断言。即使在今天,“艺术意志”这个概念仍然值得探究,因为它打开了一扇通向多元文化、世俗和开放的艺术史概念的大门,这或许是艺术史上的第一次。
——托马斯·欧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伟大的电影 2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II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李钰 / 宋嘉伟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
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再见,西贡 豆瓣
Adieu Saigon
8.0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雷蒙·德帕尔东 / Raymond Depardon 译者: 吕俊君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3
玛格南资深摄影师回忆到访西贡的三次经历
从战火纷飞中的异国风情到标准的全球化大都市
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越南1964—2014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推荐
◎ 战场内外的现实
德帕尔东用尊重且带有同情的镜头,力图贴近在越南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又不让他们变形失真。战场上神情紧绷的越南士兵,村庄里镇定自若的老太太,安静撤离基地的美军士兵,练习过马路的失明的战争受害者……他冷静地展示多年的战争给越南平民和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 越南城市面貌的变迁
与其说本书是一本战地摄影集,不如说是越南战时生活图景集。德帕尔东的图像印证了西方游客对许多热带殖民地的想象,西贡街头身穿传统白色长袄的年轻女性、东西方风格混杂的建筑、聚在一起闲聊的三轮车车夫等,被摄影师一一收入镜中。这些异域风情后来被摩天大楼、航空公司广告牌、连锁餐饮店稀释,西贡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
◎ 摄影师的难忘回忆
德帕尔东第一次到访西贡时年仅22岁,已经历过三场战事,呼啸的子弹声依然让他紧张,目睹士兵伤亡令他惘然。他在西贡与心仪的女孩去电影院约会,与同行的摄影师彻夜畅谈,享受战争边缘的悠闲。50年后当他旧地重游时,每一个熟悉的街口都有了新的面目。他用这本书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同行、朋友,也纪念自己曾经的岁月。
内容简介
雷蒙·德帕尔东在他的摄影师生涯中曾多次前往越南。他目睹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西贡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南越政府治理时期,再到被解放与更名,直到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本书按时间顺序呈现了在法越战争结束后的1964年、1972—1973年越战末期、2014年西贡解放40周年之际德帕尔东在越南拍摄的照片。这些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过去几十年里越南翻天覆地的变化。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豆瓣
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作者: [美] 罗纳德·博格 译者: 刘慧宁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为美国知名德勒兹专家罗纳德·博格关于德勒兹的系列专著之一。全书分为音乐、绘画和艺术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章先是概述德勒兹与瓜塔里有关宇宙音乐的论述;接着重点分析了法国音乐家梅西安等人的作品, 以此阐释德勒兹有关解域叠歌的思想;最后从音乐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考察音乐和艺术的关系。第二部分转而探讨绘画艺术的问题和母题,指认德勒兹将绘画的问题建构为解域面孔-风景。作者重点阐释了面孔-风景这一概念,并以弗兰西斯·培根、塞尚、凡·高等著名画家的画作为例,指出画家的任务是打破面孔性的模式,脱离现行符号的控制,捕捉贯穿面孔、身体和风景的不可见的变形力量。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对德勒兹《什么是哲学?》一书中的艰涩段落进行了推测性的解读。
图像理论 豆瓣
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美] W. J. T. 米切尔 译者: 兰丽英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 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W. J. T. 米切尔的经典代表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视觉艺术领域的必读书目,时隔15年重译出版。
☆ “图像转向”时代的理论宣言,为三个简单的问题提供多种答案: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引起任何实践或理论上的兴趣?
★ 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杰作,在从古至今的媒介和再现模式中打开“形象/文本总问题”。
-内容简介-
什么是形象?它们与语词有什么不同?更确切地说,W. J. T. 米切尔所追问的是,在20世纪后期,在人们普遍认为视觉力量空前强大、文化研究中“图像转向”已经取代了“语言学转向”的时候,图像(及图像理论)在起什么作用?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图像在关于文化、意识、再现的理论中的作用方式,并将理论自身视为一种图绘的形式。本书的目的不是要生产一种“图像理论”,而是要将理论图绘为再现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活动。借用当代有争议的电影,比如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和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以及媒体对国家新闻的报道,米切尔考察并说明了视觉形象在唤起或压制公开辩论、集体情感与政治暴力上的塑造性力量。
作为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之一,本书作者为贯穿文化(从文学到视觉艺术再到大众媒体)的可见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解释。
-媒体/名人推荐-
这是最精彩的作品……米切尔分析和评论的深度及敏锐的洞察力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可以说,没有其他作者能够如此特别地切入形象与文本之间的缝隙,如此出色地使作品生机勃勃。
——爱德华•萨义德
这本书十足是一个巧克力盒子,装满了成熟的思考……对外行读者来说容易理解,对研究者来说非常迷人,对课堂来说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图书馆杂志》
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东西都消融在这场令人着迷的讨论中,这场讨论或者也可以被命名为“图像意欲何为?”它们是想与文本和平相处,还是要把文本推开?在这个能从微软公司获取全部艺术画廊作品、字母的多样书写不再是能指的必然选择的时代,米切尔“将威廉•布莱克、维特根斯坦与斯派克•李相联系”这一戏谑而广博的尝试正当其时。
——《村声•文学副刊》编辑精选
灰色的狂欢节 豆瓣 谷歌图书
9.1 (7 个评分) 作者: 朱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并附高清作品图片近两百张,构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现世艺术景象。
本书介绍了数百位优秀当代艺术家,收录了近三百张由艺术家本人提供的高清作品图片,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各种艺术门类,全面记录了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全书四色印刷、锁线精装,陆智昌操刀设计,是记录当代艺术乃至当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和权威文本,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说,都是最值得珍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史著作。
2011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获奖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奖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客先生于1997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次,专门授予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优异才华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以表彰他们杰出的创作和评论。本书作者朱朱凭借《灰色的狂欢节》提案或2011年的评论奖,经过两年多的资料搜集和艰苦写作,本书终告完成,并获得了乌利•希克先生极高的评价:“这本书充分佐证了设立CCAA评论家奖的原因:中国艺术虽呈现一派富有生气的景象,但仍极度缺乏如此类型的独立艺术评论。”
艺术史导论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德]汉斯·贝尔廷 / [德]海因里希·迪利 译者: 贺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9
这是一本艺术史学科导论性质的著作,也是一本艺术史学习经典指南。此书对学科内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清晰而不流于表面的概述,其所关注的不是包含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
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最早于19 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的顶 级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关于神经学、图像媒介,以及后现代和国际化的新艺术史等章节,关于性别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较大修订。可以说,此书迎合了德语区艺术史学科巨大的改革热望,也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诸多权威的艺术史推荐书单。
我国目前有诸多艺术史研究与教学机构,以及艺术史专业学生与跨专业学者,此书可作为一本常备的方法论手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艺术史学科全貌。
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 豆瓣
作者: 沈语冰 / 张晓剑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8 - 2
本书萃取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献之精华40篇,其中近一半为新译,涵盖罗杰·弗莱、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迈克尔·弗雷德、T.J.克拉克、罗莎琳·克劳斯、本雅明·布赫洛、哈尔·福斯特、伊夫-阿兰·博瓦、格罗伊斯等重要批评家的名篇佳作,包罗形式分析、图像学、艺术社会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前卫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主要批评方法。选集以各个时期的典范之作呈现20世纪艺术批评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凝练艺术批评的基本范畴,反思艺术批评写作的基本理据,为深入认识艺术批评的方方面面提供参照。从批评的典范,到批评的理论,本选集涵摄内容宽广,进阶层级有序,体现了编辑体例上的创新。既适合一般艺术爱好者收藏翻阅,也适合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史的专业学习者用来作为参考书。一书在手,可总览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的“地形”概貌。
茶与茶器 豆瓣
作者: 静清和 2017 - 10
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今天,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本书的知识构架较为完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不仅对各个时代的茶与茶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中国艺术与文化 豆瓣
Chinese Art and Culture,2e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杜朴 / [美] 文以诚 译者: 张欣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豆瓣
作者: Robert McCarter / Juhani Pallasmaa Phaidon Press 2012 - 10
Intended both as an introductory text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as well as an accessible read for the general public,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addre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e. The volume is organized in 12 series of chapters based on a key architectural themes - including space, time, matter, gravity, light, silence, dwelling, ritual, memory, landscape, and place. Each chapter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and includes a wide variety of historical exampl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followed by in-depth analysis of 6 key buildings that further exemplify the theme of that chapter. By combining a broad historical sweep with a jargon-free architectural study of space and 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this volume is a unique introduction to the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知觉的悬置 豆瓣
Suspensions of Perception: Attention, Spectacle, and Modern Culture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沈语冰 / 贺玉高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 9
《知觉的悬置》考察了现代注意力的悖论性质,一方面它是个人自由、创造力与经验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它又是经济及规训体制有效发挥效力的核心因素。克拉里论证了我们有意识地观看或聆听事务的方式,来自人类知觉性质的关键性演变,这一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别以马奈、修拉和塞尚的作品为例)深深地卷进了欧洲视觉机制的这场深刻变革。
艺术社会史 豆瓣
作者: [匈牙利]阿诺尔德·豪泽尔 译者: 黄燎宇 2020 - 8
阿诺尔德·豪泽尔(1892—1978),匈牙利艺术史家,艺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艺术社会史》是豪泽尔的第一部作品,在他的著述中享有核心的地位。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在博览各种原始资料和专业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将跨学科方法应用于艺术史研究,通过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跨学科的考察和分析,对艺术社会学、音乐社会学和文学社会学的成果做出了清晰且有说服力的总结与概括,由此为艺术史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
艺术社会史 豆瓣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作者: [匈] 阿诺尔德·豪泽尔 译者: 黄燎宇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阿诺尔德•豪泽尔是匈牙利艺术史家,艺术社会学家的创始人之一,与卢卡奇、阿多诺并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社会学家”。《艺术社会史》在豪泽尔的著述中享有核心地位,它是豪泽尔的第一部著作,此后的四本著作都是对这部著作的补充、总结和提炼。1979年,该书被收录于《艺术社会学经典》中。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安•格诺伊斯(Christian Gneuss)把《艺术社会史》比作“启示录”,称赞该书促使人们再度关注“宏观历史问题”。
本书不仅对从石器时代到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发展史进行了笔酣墨饱的勾勒和阐释,讨论了包括造型艺术、文学、音乐、建筑、戏剧、电影、综艺演出在内的形形色色的艺术现象,更为重要的是,系统地将跨学科方法应用于艺术史研究,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跨学科的考察和分析,在哲学、美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思想史、文化史、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等十来个领域纵横捭阖、来回穿梭,为艺术史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
先锋派理论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比格尔 译者: 高建平 商务印书馆 2002 - 7
《先锋派理论》作者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本书是西方探讨先锋派理论影响最大的专著之一。 “就其对先锋派所作的准确而带有历史性思考的界定而言,比格尔《先锋派理论》一书的价值是怎么会计也不过分的”。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双志 / 苏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今日艺术理论 豆瓣
作者: 诺埃尔·卡罗尔 译者: 殷曼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本书讨论了当下美学研究中一个极受关注和颇具争议的问题,即何为艺术?这一问题促使我们思考:"艺术"概念是否有一个真正的定义,以及"艺术"是否需要一个真正的定义。就此课题,本书的编者诺埃尔·卡罗尔做了相当重要的工作,其他作者都是该领域内有突出成就的学者,所选择的作品皆代表了当下该领域内最具权威性、最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