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二十世纪艺术之书 豆瓣
The 20th Century Art Book
6.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费顿出版社 译者: 邵沁韵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1
现当代艺术是一面现实之镜,镜子里是每一个“你”
全景式现当代艺术图鉴,尽览莫奈、毕加索、弗里达、霍克尼等500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45种风格流派,来自26个国家、超过90个艺术机构提供的500幅作品高清大图……
👩‍🎨 编辑推荐
☆ 全景式现当代艺术图鉴,美学爱好者的灵感之书
500个艺术家,42种风格流派,来自26个国家、超过90个艺术机构提供的500幅作品高清大图,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波普……20世纪的艺术创新颠覆传统美学,突破大众想象,每翻开一页都是一次新的头脑风暴,足不出户领略世界艺术风潮。
☆ 费顿出版社精心打造,再版十余次的“艺术经典”
国际艺术出版领导者费顿出版社重磅打造,“艺术之书”经典系列之一,继《艺术博物馆》《艺术三万年》之后的又一本重量级大开本艺术出版,全球现当代美术馆热潮下的看展必备书目。
☆ 文字精简、功能性强,现当代艺术不再是“看不懂”的艺术
每幅图片配有艺术家的风格解读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附录部分帮助读者轻松梳理繁杂的艺术主义和流派,注重全书呼应,完美的图文比例打造轻松阅读体验,人人都可看懂20世纪艺术。
🎨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艺术之书》是对二十世纪艺术的一个全方位记录。它在包含标志性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未来艺术方向的一种指引。500位艺术家按字母顺序并列,每一位艺术家配都有其权威作品的彩色图版,并附上精辟的文字,阐明了图像和创作者的情况。书中的交叉引用帮助读者建立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书最后的博物馆和画廊目录列出了向公众展出的作品。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邀请大家探索艺术不断扩展的边界的书。
💥 媒体推荐
“这本图文并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500位现代艺术家的庆典,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
——《泰晤士报》
“揭开了20世纪艺术的神秘面纱。作为一本有用的基本参考书,它以易于使用的A—Z格式记录了你可能需要了解的每一位艺术家。”
——《家居廊》
2022年1月26日 已读
按照人名排列了500位现代艺术家,给每个人分别列举了一件“代表作”,一页中的内容包括作者姓名、作品信息、图片、作者与作品解读、关联艺术家。但翻译错漏百出,几个重要的艺术家的名字都没有根据较为普遍的说法来译,比如“博伊斯”(Beuys)翻译成“博伊于斯”,“布尔乔亚”(Bourgeois)翻译成“布儒瓦”,“苏拉热”(Soulages)翻译成“苏拉吉”。另外不少作品的选择都并不具代表性,比如蒙德里安、霍克尼、莫兰迪等等等等。以人名进行排序,表面上的所谓“平等”使得作品的创作时间跳来跳去,掩盖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然而现代艺术本就与“时间性”息息相关),关联艺术家部分虽有心但很粗糙。总体而言,这本书只能被视为一本极其通俗的读物,闲来翻翻可以,真想了解现代艺术,还得看《现代艺术史》。
文化 艺术 设计
画影江山-郎静山摄影作品特展 豆瓣
作者: 湖北省博物馆 2012 - 4
郎静山先生(1892~1995年),浙江兰溪人,自幼喜爱中国传统书画。中学时代开始接触摄影。1911年后,进入上海《申报》、《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郎静山先生在其长达8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以相机为画笔,塑造出中国画悠远冲淡的意境,将西方的摄影技术与中国山水画完美地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水墨渲染美感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豆瓣
作者: Robert McCarter / Juhani Pallasmaa Phaidon Press 2012 - 10
Intended both as an introductory text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as well as an accessible read for the general public,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addre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e. The volume is organized in 12 series of chapters based on a key architectural themes - including space, time, matter, gravity, light, silence, dwelling, ritual, memory, landscape, and place. Each chapter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and includes a wide variety of historical exampl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followed by in-depth analysis of 6 key buildings that further exemplify the theme of that chapter. By combining a broad historical sweep with a jargon-free architectural study of space and 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this volume is a unique introduction to the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设计心理学 豆瓣
7.2 (9 个评分) 作者: 唐纳德·A·诺曼 译者: 小柯 / 张磊 中信出版社 2015
《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
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楚怎么开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虽然拙劣的设计俯拾即是,但是设计出易于理解、方便使用、令人愉悦的产品并不困难。《设计心理学》增订版对好设计具有强大的作用,不断提醒我们为什么有些产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有一些产品却让用户非常受挫。
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导入到设计之中。不仅着重于反思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的困扰,更着重于解决问题,用这些基本原则帮助设计师找到真正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一方面诺曼博士从多个角度分析,更新了大量的案例提醒设计师关注,并找到人们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诺曼也试图将大众转变为优秀的观察者,不仅能观察到糟糕的设计,也慢慢学会欣赏优秀的设计。将优秀的设计原则与优秀的观察能力结合起来是非常强大的工具。
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诺曼博士增添了超过一半的内容,每章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两个全新的章节,即第六章“设计思维”和第七章“在商业世界里的设计”。在这两个章节里,诺曼博士从两个角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诺曼法则、设计面临的挑战、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优劣以及设计的未来。诺曼还在个人主页开设了Mooc课程,邀请业内*专家逐章讲解本书内容。
《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
在本书中,诺曼博士探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作者以清晰而又轻松的行文,为读者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渴望的不是简单。当物品的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易于管理的、令人愉悦的,在适度的情况下,在适合的时间里,我们渴望的是复杂。实际上,通过基于良好沟通的设计,复杂可以被管理近而生产出*实用的产品,形成理想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诺曼博士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着眼于自然中的、现实中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人类活动的全景,才能观察到在真实、自然环境中做实际工作的真实的人。*终,《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是一个人的宣言,即希望通过设计获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为了解释情感因素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本书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层面:包含本能的(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设计的服务产业来说,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诺曼博士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1 :日常的设计》中说明了:为什么生活用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赏心悦目,以及充满乐趣。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本书是唐纳德?A?诺曼继《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和《设
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讲述了未来的产品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话唠”GPS系统到“坏脾气”的冰箱,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大胆预测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未来产品设计的六大法则。本书可以启发到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设计,并揭示了在未来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设计师阅读,同样也适合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兴趣了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世界设计史2 豆瓣
World  History of Design
作者: [美]维克多.马格林 译者: 陈红玉 张玉花 王丹杰 孔铮桢 柳沙 王树良 李晗 汪星宇 张朵朵 王春雨 王薇 2020 - 11
作者维克多·马格林教授,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为起点,开启世界各地设计思想和实践的学术考察。第1卷(第1章-第19章)涵盖了人类社会初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间段的设计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最早的石窟艺术和手工工具,人类文明第一个阶段出现的视觉和物质文化的关键事例,工业革命及其后果,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设计。第2卷(第20章-第37章)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设计历史。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产品和大众传播设计扩散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第2卷也记录了这一时期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的设计,主题如德国1890年至1914年间艺术与工业的关系,1917年至1930年间的东欧先锋派,1918年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设计,1929年至1939年间的美国顾问设计师等。(第3卷讲述二战结束到当下的设计历史,后续推出)
千万别用Futura 豆瓣
Never Use Futura
作者: [美] 道格拉斯·托马斯 译者: 厉致谦 / 俞佳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 - 11
当保罗·莱纳在1924年绘制Futura的草图时,他想要设计一款符合时代的字体。Futura问世之后,经历可谓传奇。它曾登上月球,也曾被打成“堕落的字体”,曾风靡商业世界,也曾被竞品倾轧、取代……时代洪流裹挟着它经历了动荡变迁的一个世纪,而如今,它依旧是一款“代表今天与明天的字体”。这是一本Futura字体的“传记”,设计师、历史学家道格拉斯·托马斯为我们揭示了Futura在设计、商业、政治和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影响。从早期的前卫代表,到上世纪中叶的消费符号,再到近代的复古与批判,到今日再度成为先锋。无论你是设计师,学生,还是单纯的字体迷,这本书都将使你重新认识设计的功能性和社会性,以及,解答你看到书名时的疑问——千万别用Futura?不,除非……
写设计 豆瓣
作者: 何浩 2020 - 8
设计也是一种写作。从2003年起,何浩一直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合作,设计了超过百部的高品质艺术书籍与画册,他以独立设计师的身份,共同创造和书写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本书即何浩在当代艺术书籍设计领域的作品选集。

何浩的设计是从内容中生长出来的,它只关心如何发现和呈现内容本身的价值,却不露“设计”痕迹,这种设计理念不妨称为“元设计”。
——徐冰

何浩是一位迷恋时空对话的设计家,他敏感于历史的压力,万物的嬗变,他在沉思冥想中安身立命,成为商业化之外的独行者。
——北岛

何浩是个思想型的书籍设计师。他不喜小趣味、小机巧,而是直面内容,探究其内在纵深,并以自己专业的美学观念去思考和提炼,将之表达给读者。他的设计,常常有一种传统文脉下的当代精神,优雅、节制而特立独行。
——董秀玉

何浩的这些设计项目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卷入程度之深,可以说是在一条脉搏上律动,分享着彼此的养分和生命。我甚至感到我在看一部本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因其特殊视点和材料而尤为可贵。
——巫鸿
隐字上海 豆瓣
作者: 格里董 / 施佳宇 The Type 2020 - 9
倘若看得仔细些,上海的街头是有双重模样的。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时尚名品商店共存的,还有端庄的石库门,狭窄的小弄堂,以及旧时光里的店面招牌。曾经的十里洋场,有幸在这些隐秘的角落里得以重现。 时代变迁,许多城市正在改头换面的浪潮中迅速丢弃自己原有的景观。作为曾经的「东方巴黎」,上海的文字风景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消亡。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以「市容更新」为名的行动,拆除店铺和招牌,却偶尔揭开了隐藏在背后的年代更久远的老招牌或文字,犹如意外发现的考古现场,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隐字」风景大抵有两种:昔日落在街角或弄堂深处的烟杂店、酱油店、副食品店,柴米油盐酱醋茶,手写招牌显得朴拙而亲切;或是隐藏在拆除的招牌里层、新搭建的脚手架背后、碎石瓦砾间的「字体遗址」,其背后的空间早已易主或不复存在,但偶尔残留的招牌仍能带我们闪回到彼时的马路风景中——气味浓郁的是「永好理发店」,污渍斑驳的是「第一油酱店」,色彩分明的是「临青绸布店」,嘎吱作响的是「明峰维修店」……干净利落的手写字体未必出自名家,却别有风味,和周围的电线杆、自行车、晾晒的衣物、或悠闲或匆忙的行人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上海图景。 旧时的店名和字形,携带着抹不去的时代印记:丰润饱满的繁体楷书招牌,往往可以追溯到民国或清末;社会主义特色的语词、汉语拼音和二简字,见证了建国后的语言文字改革;带着行政区划名称和编号的粮油果品烟杂百货店,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将经营产品和广告语诚恳地写在街角旺铺的门檐上、墙身上或挂在门外,则似乎是跨越时代的招徕生意之道。已经归并至大区的南市、闸北、卢湾,尚属当代,它们的名称停留在还未破落的招牌上,不疾不徐地等待着与同代人一起走进历史。 隐藏的字迹是上海新旧交替的佐证,却也注定昙花一现。伴随着新店铺的开张、新招牌的安装、新街区的建设,露出的旧字很快又将回归隐匿,甚至彻底拆除。本书中收录了三位摄影师在过去六七年间记录的文字风景,如今也大多难以寻觅,幸而光影可以记录下这一道道风景,替我们唤起属于那个时代的独家记忆。
When you look closely, streets in Shanghai have two layers of appearance. Besides the towering skyscrapers and the boutique fashion stores, you will find the dignified Shikumen, the narrow alleys, and storefront signs from the olden days. The city’s colonial past is recreated through these hidden nooks and crannies. As time goes by, cities are rapidly discarding their original façade in the tide of urban regeneration. Likewise, Shanghai, referred to as “Paris of the Orient”, is undergoing a dramatic demise of its typographical landscap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ajor cities have carried out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in the name of urban planning to demolish shabby shops and remove worn-out banners, but occasionally they have uncovered even older sign boards or writing hidden behind the recent construction, like accidental archaeological mini-sites filled with surprises. There are broadly two categories of “uncovered signs”. One is the handwritten banners that are still visible at the streetcorners or deep inside the alleyways, in front of the stores that sell cigarettes, food, oil and sauce; the other is the “type relics” concealed under the removed banners, behind the newly erected scaffolding, or among the rubble of torn-down buildings. The original venues behind the latter have long since changed hands or ceased to exist, but the remnants of the signs project a flashback to the street views of the past – that gel smell from the Forever Good Barber’s Shop, that stain from the No.1 Oil & Sauce Store, that vibrant colours from the silk & fabric shop, and that squeaky noise from the repair shop. The simple and clean handwriting might not come from a master’s hands, but its unique personality is a missing piec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ccompanied by the surrounding telephone poles, bicycles, laundry hanging out of the windows, and strolling or hurrying pedestrians. The text and form of the uncovered signs carry with them indelible marks of yesterday.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plump calligraphy style can probably date back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 eve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ocialist vocabularies, Pinyin (romanised pronunci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second-level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witnesses to the social and language reform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od and commodity shops named after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with sequence numbers were the products of a planned economy; adorning the header of the corner store with menus and slogans, painting them on the wall or hanging them outside the door seem to be the time-transcending advertising tactics. While Nanshi, Zhabei and Luwan districts have already been merged into larger districts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ir names have been staying on the not-so-broken signs, uneventfully waiting to enter history alo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generation of citizens. Shanghai’s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in evidence of those rediscovered, yet transient typography gems. With the installation of new shops, new banners and new neighbourhoods, the uncovered signs will soon be re-covered or even dismantled. The images collected in this book were documented by three photographers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yet most of the scenes are already hard to find today. Fortunately, we are able to preserve and revoke the memory through their lenses.
抽象:设计的艺术 第一季 (2017) 豆瓣 Eggplant.place
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 Season 1 所属 : 抽象:设计的艺术
9.1 (130 个评分) 导演: 摩根·内维尔 /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Netflix最新制作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创意时尚工业领域的艺术纪录片《抽象: 设计的艺术(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探访全球创意艺术名家,分享这些活跃于世界顶级设计领域舞台的设计师所持的创意艺术理念。
园冶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明] 计成 著 / 李世葵 中华书局 2011 - 8
《园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的著作,它从选址、规划与设计建筑物、叠山理水、铺装地面、选择石材和借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造园的各环节都做了深入具体的总结和阐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本书注释力求详尽、准确,译文流畅,点评独到,并配以精美插图,美文美图相得益彰。
永不褪色的时光 豆瓣
INSTANT: THE STORY OF POLAROID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博纳诺斯 译者: 胡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本书讲述了宝丽来的诞生与发展历史,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诸多艺术家,时尚icon如何用宝丽来创造了历史,记录了每个精彩的瞬间。《永恒的瞬间:宝丽来的故事》将带你领略前数码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摄影故事,探索后数码时代宝丽来摄影艺术的崭新未来。
宝丽来相机无疑是艺术家、摄 影师、以及时尚达人心中的最佳答案之一。1970年代,每年有十亿张照片由宝丽来拍摄而来,其风靡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的iphone。
宝丽来改写了摄影文化史,生活照不必再送进专业暗房经过长时间的洗冲,只要十几秒的聊天时间,照片就显像完成。而且宝丽来 不只是拍摄生活照,摄影家和艺术家——Andy Warhol、Ansel Adams、David Hockney、Walker Evans、William Wegman、Robert Mapplethorpe、André Kertész都以宝丽来创作过伟大的作品。
数码相机当道的今天,宝丽来虽然不再是使用最广泛的相机,但它早已由相机升华为一种独特摄影文化,与当今的复古潮流和各种及时网络分享应用融为了一体…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世界设计史1 豆瓣
作者: [美]维克多·马格林 译者: 王树良 张玉花 安宝江 王星伟 张明山等 2020 - 11
作者维克多·马格林教授,以人类文明发展之初为起点,开启世界各地设计思想和实践的学术考察。第1卷(第1章-第19章)涵盖了人类社会初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间段的设计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最早的石窟艺术和手工工具,人类文明第一个阶段出现的视觉和物质文化的关键事例,工业革命及其后果,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设计。第2卷(第20章-第37章)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设计历史。在这一时期,大量的产品和大众传播设计扩散到世界大部分地区,第2卷也记录了这一时期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的设计,主题如德国1890年至1914年间艺术与工业的关系,1917年至1930年间的东欧先锋派,1918年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设计,1929年至1939年间的美国顾问设计师等。(第3卷讲述二战结束到当下的设计历史,后续推出)
景观笔记 豆瓣
作者: 王向荣 2019 - 1
本书是一本文集,作者是风景园林的教师、研究者和设计师,也是《风景园林》杂志的主编,《风景园林》是行业内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作为这本杂志的主编,作者要为每一期杂志写刊首语,本书中的多数文章就选自和改写于《风景园林》杂志的刊首语。另有一些文章来自于专业媒体采访的整理,还有一些文章来自于作者有感而发写出的一些文字。
意大利制造 (2019) 豆瓣
Made in Italy
8.2 (43 个评分) 导演: 阿戈·帕尼尼 / 卢卡·卢奇尼 演员: 赖求华 / 玛格丽塔·布伊
其它标题: Made in Italy
本剧由模特赖求华Greta Ferro领衔主演,是一部时尚年代剧。讲述了1975年的米兰,伊莲妮,一个来自意大利南部移民家庭的女儿,决定去时尚杂志《Appeal》应聘一份工作,以支撑自己的大学生活。从那一刻起,她的生活,将随着一代卓越服装设计师让米兰时装在世界各地声名鹊起,而发生变化。该剧将聚焦伊莲妮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活,同时也反映了米兰时装业的发展,新的高级成衣服装设计师的出现,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 豆瓣
Windfall Light: The Visual Language of ECM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拉尔斯·穆勒 译者: 张璐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1969年成立的德国独立唱片厂牌 ECM,在爵士乐与当代古典音乐领域建立了纯粹的音乐帝国,其极具辨识度的封套设计也成为ECM审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克制、简约,神秘而富有诗意。50年来,ECM 一直与商业保持距离,却在唱片界始终夺目,对全世界的音乐家和乐迷充满吸引力。
《风·落·之·光——ECM唱片的视觉语言》由知名出版人拉斯·缪勒主编,邀请了包括艺评家托马斯· 施泰因费尔德、禅学艺术研究者卡塔琳娜· 艾普莱西特、电影学者杰夫· 安德鲁、音乐家克提尔· 毕昂施塔德在内的多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探索 ECM 在1996-2010年间的视觉设计与音乐的关系。书中收录1200余幅图片,读者可从中了解这一伟大唱片厂牌的美学理念及幕后故事。
物象与心境 豆瓣
作者: 汉宝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5
为什么中国文化会产生这样的园林?
中国的园林何以成为读书人性格的写照?
在本书中,作者从古代绘画、赋文、器物以及现存名园中,寻找园林精神的蛛丝马迹,勾勒出中国园林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映射出中国文化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形之素 豆瓣
形と素
作者: [日]赤木明登 / [日]内田钢一 译者: 逸雯 理想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 - 2
▲75件珍贵收藏,纵贯古今东西的工艺世界
▲以制作者的视角,观看人类文明的遗产
▲精美的摄影传达器物神髓
三位日本顶尖手工匠人——漆艺家赤木明登、陶艺师内田钢一、锻金师长谷川竹次郎——分别从自己多年的收藏中挑选了25件精华以展示介绍。这些藏品跨越了文化和时间,在逐一的说明中,作者探索了自古到今人类“造物”时如何展现对“形”的理解。三人的制作者立场也渗透进论述中,讨论了生活在现代的工艺匠人如何从古代传承又超越古典。
大山里的小诗人 豆瓣
8.5 (43 个评分) 作者: “是光”的孩子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4
【内容简介】
·
《大山里的小诗人》是由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发起,果麦文化编辑制作的乡村儿童配图诗集,全书共收录了120首儿童手抄诗,配有73幅随书插画,由来自世界各地的31位画家分工完成。诗集中的作品,均出自7~15岁的留守儿童或乡村儿童。
·
这些作品有些字字感人、惹人落泪,表达了孩子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和爱;有些古灵精怪、天马行空,表现了孩子眼中充满童趣的世界。“是光诗歌”的故事在《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众多媒体的推荐下,已逐渐被更多人了解、熟悉。相信这本书中的诗歌可以唤起人心中最纯粹、最原始的感动,同时也能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儿童的情感世界。
·
编辑推荐:
 山里的孩子缺乏关爱,当他用诗歌说出心里话,却打动了所有人
 有眼泪,有温存,有爆笑,有脑洞……孩子心里的世界,比宇宙更大
 公益组织“是光诗歌”4年68020多孩子诗歌课的成果,从中精选120首小诗
 来自全世界500多位画家投稿,遴选出31位画家,为小朋友的诗“量身定制”
 人民日报、央视网、北京卫视、凤凰公益、腾讯大学……纷纷报道,百万网友转赞评
 给每位读者的“爱心天使证”,用公益诗集唤起社会关注,用购书捐款为更多孩子带来改变
·
据统计,中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近1/6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一面。
他们缺乏教育资源和物质保障,但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由于缺乏关爱,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不会表达,一些孩子误入歧途,更有一些孩子受到伤害却只会沉默。
·
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发现,写诗可以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内心,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爱与温暖。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为全国823所乡村学校,68020个山里孩子带去诗歌课,很多孩子发生了明显改变,有些甚至考上了很好的高中。
而即使永远走不出大山的孩子,他们也可以将诗意代代相传,温暖他们的孩子。
120首诗,73张画。用一首诗改变一个孩子,用一个孩子改变一个未来。因为他们什么样,中国的未来就什么样。
中国传统色 豆瓣
作者: 郭浩 / 李健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0
★《中国传统色》的两位作者查找中日色彩相关文献近400部,严谨考据384种中国传统色名;根据24节气72物候,在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从文物中提取传统色。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互为考证,最终完成这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色色彩体系的著作。
★漂是重要的基本色,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和《释名》。这种晴空之色,起于“天缥”,承之“沧浪”,转为“苍筤”,合于“缥碧”,古人以此留存春生之美——东风解冻,新竹破土,缥是山野间鲜冷的呼吸;漫走沧浪亭,春水濯足,缥从《孟子》延伸出触感;上品青花瓷“天青过雨”,精心烧制的浪漫等待,自宋时保存至今,缥成为一期一会的化石。最终,定格于清乾隆时期的“绿色描金松竹梅纹粉蜡笺”,藏于故宫,为今人提供一眼千年的想象。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书籍设计 豆瓣
Vom blatt zum balttern
作者: 弗兰齐斯卡·莫洛克(Franziska Morlok) / 米丽亚姆·瓦兹勒维斯基(Miriam Waszelewski) 译者: 黄舒梅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0 - 4
《书籍设计》曾获 2017年“德国最美图书”大奖,是一本为设计师打造的书籍设计与装帧工艺全能书。此书主要介绍了书籍设计的设计概念和设计工艺,介绍了来自全世界各种好的书籍设计的独到见解。
************************************
●曾获“德国最美图书”大奖
●多位专家及机构背书推荐:书籍设计泰斗、视觉艺术家吕敬人;莱比锡奖获得者、世界最美图书获得者、设计界奥斯卡奖获得者刘晓翔;印刷行业专家、中国南派印刷界代表精彩印冯子彧;北派印刷领军、本书印厂雅昌艺术网等。
●内容为西式书籍设计全书,符合当代图书设计形势,为高端设计图书,市面上无竞品。 ●全精装,工艺百分百还原德国原版图书,包含专红、专灰、压凹、UV墨点等领先工艺,是当代书籍工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