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2008年最佳跨界美声 豆瓣
Various Artists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9日
跨界音乐译自英文的“Crossover”。 在欧美乐坛,使用“Crossover”的说法比“Crossover Music”多一些,正式一些;在我们的媒体语境里,则“跨界”与“跨界音乐”会有动词与名词的差别。这倒也巧妙:先得“跨界”,才有“跨界音乐”。
Crossover大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它总是以一种音乐“风格”的身份出现,人们也接受了这个概念。实际上Crossover是唱片工业的一个“门牌”,不同类型的唱片都可以打上这个牌子。正如莎拉·布莱曼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跨界音乐其实是出于商业目的而被制造出来的叫法”。这个叫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义。
Crossover在美国是跟排行榜密不可分的。而排行榜不仅是唱片业的销量指针,也是文化生态的一种体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Crossover指某些在不同类别的排行榜上登榜的唱片。例如一张唱片既上了迪斯科榜,又上了节奏布鲁斯榜。而流行榜(pop chart)本身就是一个大的Crossover排行榜,因为那上面根本就是一个大杂烩,不管是爵士、古典、还是摇滚,只要热门起来,就都挤上了这个榜单。而那时候的排行榜类别,还体现出黑与白的种族划分。当一位黑人歌手的唱片打入白人唱片排行榜时,即便音乐风格差不多,也被认为是 “Crossover”。
到了70年代,Fusion Jazz(融合爵士)的商业成功启发了很多唱片制作者,他们纷纷把爵士乐与其他各类音乐进行“融合”,开发出很多新种类。而唱片公司则精明地把它们统一标称为“Crossover Jazz”。这类唱片听觉上非常讨好普通听众,后来事实证明,Crossover Jazz是爵士唱片市场复兴的一剂良方。
再后来又出现了“Classical Crossover”(古典跨界)之说,而且成为排行榜中的一类,非常热门。格兰美也在1998年设立了Best Classical Crossover Album的专属奖项。
及至今天,古典跨界已经成了最受瞩目的Crossover,有时候人们说到跨界,就是指古典跨界。而众多音乐家和表演家的参与也使这个领域变得精彩纷呈,并不能简单的评价为商业噱头了。
有些古典跨界音乐精致讨好,无涉现实生活,让人们在一定距离内欣赏其形式美感。像莎拉·布莱曼,她代表了广为大众接受的一种古典跨界模式:曼妙的美声,加流行的编曲。这个模式几乎成了速成手法,以致很多歌手竞相套用,大大降低了创造性。不过话又说话来,这类古典跨界并无太多创造诉求,它们看重的是某种手法对人们是否还有吸引力。 (节选“听一听“跨界/美声””,感谢原文作者!)- 转贴自Verycd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 豆瓣
大卫·贾弗斯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本片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女主角朱丽叶的扮演者、意大利著名芭蕾艺术家亚历山德拉·费里。这位芭蕾舞巨星以其接近于女主角的气质,美丽的容貌和无与伦比的舞 技,被公认为是世界舞坛上朱丽叶的最佳扮演者之一。

与费里搭档的是杰出的青年舞蹈家安杰尔·柯雷拉,他凭借出色的舞蹈技巧在众多男演员中脱颖而出,而在外型和气质上与角色接近,使他扮演的罗密欧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两位巨星的默契配合,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表现得尽善尽美,催人泪下。

优秀的表演,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本片成为这一经典舞剧最佳的收藏版本之一。

01 朱丽叶 亚历山德拉·费里
02 班伏里奥(罗密欧的朋友) 亚历山德罗·格里罗
03 罗密欧 安杰尔·柯雷拉
04 提伯尔特(凯普莱特夫人的侄子) 贾埃尼·吉斯莱尼
05 茂丘西奥(罗密欧的朋友) 米歇尔·维拉诺娃
06 帕里斯(朱丽叶的未婚夫) 布莱恩·休伊森

时长:131分钟
贝多芬:第五(命运)、七交响曲 豆瓣 Spotify
9.7 (105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一张唱片同时登上企鹅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留声机》百大、DG 100(英国的Gramophone杂志为纪念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岁生日,特别评选出的榜单,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Classic CD百大(由台湾著名古典音乐杂志《CD Hi》推出)五份权威榜单!这张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当录音技术发展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在那么多伟大指挥家都一再与一流乐团录过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谁能在这些音乐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奋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克莱巴的第五、七号交响曲录音出现了,这是一份真正伟大的录音!这张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你的唱片架只允许一张唱片,那么留下的一定是这一张!
维瓦尔第-四季 豆瓣
9.5 (13 个评分) Antonio Vivald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rchiv
这张唱片收录Archiv古乐版维瓦尔第《四季》,由西蒙·斯丹戴奇和英国音乐会乐团在演奏羽管键琴的平诺克指挥下录制的,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保留一星,这个版本的音响效果相对亲切,虽然他们的处理不无戏剧性,但独奏的品位与炫技令人印象深刻。整体效果精致优美,极具画意,并在生动的音乐形象与艺术氛围之间却得力自然的平衡。数码录音师一流的。持正统观念的人应该非常满意。
哥德堡变奏曲 / 佩莱希亚 豆瓣
9.5 (17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Murray Perahi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0月3日 出版发行: Sony
美国钢琴家 Murray Perahia 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比肩 Gould 的对这部伟大的键盘音乐的优异诠释,精准流畅,完美无瑕。
Paganini for Two 豆瓣 Spotify
9.3 (43 个评分) Gil Shaham / Göran Söll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整张唱片充满了轻松, 浓醇又香甜的旋律, 小提琴与吉他的合奏是那么的优美, 散发出缕缕不绝的espresso咖啡香, 曲目中的"摩西"变奏曲, 常动曲更是令你陶醉。而韩剧"沙漏"更相中了此CD中令人难忘的旋律----第八,九首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第六号, 为"沙漏"剧的主旋律
德国 DG 公司的"4D"录音张张优秀,但这张又是"王中王"。沙汉姆的小提琴演绎绝妙、动听,将帕格尼尼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的意大利名琴高频纤细、透亮,琴声共鸣异常宏厚,而索谢尔的吉它声如玉珠落盘,虽然只有二把乐器,但音场却非常之宽阔。此碟发烧友应人手一张!
这张唱片录制于柏林著名的耶稣基督教堂,在此曾完成过不少出名的唱片,如卡拉扬60年代的贝多芬交响乐、库贝利克和柏林爱乐乐团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等。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豆瓣
9.9 (41 个评分) Vladimir Horowit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8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986年4月20日的下午,4点,天下着雨。几百名莫斯科人打着伞在雨中,旁边,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礼堂里,正举行着一场音乐会。雨中的人们一个音符也听不见,他们站在这里只是为了以后能对别人说:“那天,我在那里。”
演出的时间已到,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一个瘦小的老人出现在台 上。他身穿着蓝状,打着蝴蝶形领结,掌声夹杂着欢呼声,老人不太灵便的走到舞台中央,对着狂热的观众耸耸肩,挥挥手,笑了笑。然后,他轻轻抚了一下钢琴,似把乐器和自己都安置稳当,等待观众沉静下来。
手放在了键盘上,按下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第一个音。历史,欢悦、激动的音乐从他手上流淌出来,仿佛宣示着:弗拉吉米尔 霍洛维茨,这位82岁的老人,在阔别祖国六十年之后回来了。
60年前的那天,当22岁的霍洛维兹在边境准备出关时,一位闻知这位年轻钢琴家大名的士兵,将手放在了他的肩上:“你走了,别忘了你的祖国。”霍洛维兹紧张的心放了下来,他知道,这位士兵不会再检查他了,而他的鞋里藏着几千美元,这是他出国后的全部费用。他的签证只有6个月,而他一去便是60年。1942年,他放弃了苏联国籍。他常说,他不想回苏联。
然而,时至暮年,他却开始生出了一个愿望:在死之前,再看一看莫斯科。1985年,随着美国与苏联间文化交流的恢复,他的回国之行安排好了。这年,他82岁。
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他的侄女艾莱娜马上激动的来信确证。他出国时,她才9岁。在莫斯科机场的休息处,叔侄俩不顾记者的闪光灯和提问就坐在椅子上叙开了旧。
在莫斯科,霍洛维兹拜访了斯克里亚宾的故居。霍洛维兹9岁时,斯柯里亚宾就听过他的演奏。在作曲家生前用过的钢琴上,霍洛维兹为作曲家的女儿叶莱娜弹奏他父亲的练习曲。。。。。。
莫斯科音乐学院贴出了告示,霍洛维兹将举行演奏会,惊喜传遍了莫斯科。。。。。。
正式音乐会即将开始时,200多名没有票的音乐学院学生,避开警察的防线,钻进礼堂挤满了边道。。。。。。
现在,欢悦、激动的斯卡拉蒂奏鸣曲结束了。可是这首四五分钟的小区还不足以宣誓老人登上舞台为乡亲演奏的欣喜之情,第二手接着是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清新、欢畅、纯净的莫扎特音乐,让劳热更透彻的艺术情怀。斯卡拉蒂、莫扎特的的这两首曲子,是霍洛维兹深为喜爱的,他谈了多少次,可他今天弹得甚至比年轻人还有活力,还要有灵性。82岁的高龄竟然没有在这里印下痕迹,而且,今天圆润、自然、优美达到了他一生从未达到的境界,美得让人难以按耐住心中的喜悦。
接下来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和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进入角色之后的霍洛维兹,要触及自己与听众共有的心魂了--俄罗斯的音乐。
第三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g大调前奏曲》。以往多少次的演奏中,霍洛维兹曾在这个美丽的曲子中倾注了无限的优美与幻想的。但今天,味道不同以往,这首小曲的优美与幻想中,精神头出了从未有过的宽阔深情与苍劲感慨。
台下观众的心肯定在为之颤栗,他们肯定从中听到了俄罗斯大地上的歌声,感受到了一个在海外漂泊了60年的老人对这个伟大而饱受磨难的祖国的无限的感怀。许多观众落泪而泣,在这个悲得让人充实、美得让人落泪的曲中哭泣,激动而又幸福。
演奏在莫斯科人的欢呼与泪水中继续前行:肖邦、李斯特、舒曼。。。。。。
大厅以外,世界并不安宁。四时,北非的利比亚遭到了美国空军的轰炸,美国此举也是向敌人苏联的挑衅。但在莫斯科这边,从美国回来的老钢琴家正在为俄国乡亲演奏舒曼的《梦幻曲》。西欧、美国都在转播这场演出,从银幕上关注战争情况的人们,此刻也正从银幕上观看这场音乐会。
远在万里之外的纽约,专栏记者安德鲁 卢莱写道:“看着演出,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悲伤,而是喜悦。当电视镜头从钢琴家的收益到一位苏联听众的脸上时,我发现,他的头正在微颤,笔者的眼中流下了泪水。他不像是敌人。而同时,我的泪水也流了下来。”
----------李清《音乐大师和唱片》
1988年格莱美奖最佳古典专辑,1987年法国唱片大奖
这场「霍洛维兹在莫斯科音乐会」在俄国唯一有的宣传是只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墙外一张小小的公告纸,上面写着「霍洛维兹将于此演出一场音乐会」。一张小小的告示,却在整个莫斯科引发有如被电电到般的喜悦和兴奋。所有看到、没看到那张告示,或只是听到这件事的人,口耳相传,光是霍洛维兹要来开音乐会的消息对他们来说就是永生难忘。1986年4月20日,星期天下午4点,霍洛维兹一样步上舞台,一个他久违了的舞台,对着台下音乐会还没开始,就已经如痴如醉的观众挥手致意,献上一个飞吻,再加上他著名的笑容,开始了这场传奇的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从一开始,许多人眼中就是含着眼泪在听霍洛维兹的演奏,对在场聆听的人来说,永远不会忘记霍洛维兹走上台时心中的快乐,这是他们人生中一段永远特殊的珍藏记忆。对于这场音乐会的成功,第二天纽约时报的以头版头条报导的标题是「霍洛维兹在莫斯科,喝采与泪水」,他也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更不提唱片及录影带的狂卖,霍洛维兹的旋风,从1928年开始吹袭全世界,到这时到达了最高顶点。
Pure 豆瓣
9.0 (10 个评分) Hayley Westenra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Hayley的首张国际大碟《PURE》一直冲到英国流行排行榜的第八位及古典排行榜的第一位。这使她成为有史以来首张专辑最为热卖的古典艺术家,排在Charlotte Church,Pavarotti,Bocelli和Russell Watson之前。该专辑在一周之内成为金碟,并凭借超过七十万张的销量已经打入了双白金碟的行列。
《PURE》是新西兰流行排行榜历史上连续排名首位最久的专辑!!该专辑已经超过了1000万的销量,并在流行排行榜第一位停留了18周。现在Hayley是迄今为止获得最多销量的艺术家。
《PURE》在澳大利亚打入了白金碟的行列。该专辑进入了流行排行榜的第七位,并在古典排行榜高居榜首。
《PURE》在香港和新加坡打入了金碟的行列。该专辑在HMV古典排行榜上排名榜首,并在流行排行榜前四十位里排名第六。
即使在全世界还将发行超过80%的数量,在发行刚过六个月时,《PURE》已经突破了100万销量大关。
Karajan Forever - The Greatest Classical Hits 豆瓣
9.7 (43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6月1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目录DISC 1 01 VIVALDI SPRING02 ADAGIO 03 VALSE FROM STRING SERENADE04 MENUETTO05 OMRNING MOOD06 SYMPHONY NO.40 MOLTO ALLEGRO07 VALSE TRISTE08 SYMPHONY"FROM THE NEW WORLD"09 NOTRE DAME:INTERMEZZO10 CARMEN SUITE:PRELUDE I 11 BOLERO12 THE SLEEPING BEAUTY:VALSE13 LA TRAVIATA:PRELUDE TO ACT III14 SYMPHONY"ORGAN":MAESTOSODISC 201 AISO SPRACH ZARATHUSTRA02 CAVALLERIA RUSTICANA03 EINE KLEINE NACHTMUSIK:ALLEGRO04 SWAN LAKE05 AN DER SCHONEN,BLAUEN DONAU06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ALLEGRO07 THAIS:MEDITATION08 BADINERLE09 BARCAROLLE10 PLANO CONCERTO NO.1 ALLEGRO11 SYMPHONY NO.5 ADAGITTO12 SYMPHONIE CLASSIQUE FINALE13 DANCE OF THE LESSED SPIRITS14 NUTCRACKER:DANSE DE LA FEE DRAGEE15 NUTCRACKER:VALSE DES FLEURS广告语: 卡拉扬超级精选2CD:收录《卡拉扬纪念典藏套装》精华曲目,包括:维瓦尔第、柴可夫斯基、马斯卡尼、格里格、西贝柳斯、德沃夏克等作曲家代表作。从一九五0年代到八九年,这一段期间,卡拉扬录制下无数经典的录音,留给后代无数的音乐宝藏,据一项保守估计,卡拉扬的录音,在全世界至少卖出了一亿张CD,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人能和他相互媲美。做为一位指挥家,卡拉扬对乐坛的影响就像他所说的:「我的笔在乐团团员的身上,留下痕迹……」而现在,我们则透过录音,捕捉到卡拉扬瑰丽深刻的音乐世界。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全集
9.8 (9 个评分) 海菲兹
发布日期 2004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BMG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全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小提琴演奏的圣经,吸引无数大师为其竞折腰"20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宗师"海飞兹名演,《企鹅唱片》评价"深思熟虑、富有灵感","梦幻一样的运弓手法产生出比巴赫时代更加变化多端的音色和微妙的力度变化"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宗师",海飞兹以技巧、速度及精确而完美的演奏著称他对此曲目的演奏,《企鹅唱片》评介为"深思熟虑、富有灵感","梦幻一样的运弓手法产生出比巴赫时代更加变化多端的音色和微妙的力度变化"。如d小调组曲的"阿勒曼德"和"吉格",著名的"夏康"细节完美,力度不减。这种十分自然的效果给人以无比的愉悦,而"吉格"舞曲轻快活泼得像水银柱。

目录
Disc 1
Sonata No. 1, BWV 1001, in G Minor/g-moll/sol mineur
g小调第一奏鸣曲,BWV 1001
01 Adagio 柔板
02 Fugue: Allegro 赋格曲:快板
03 Siciliano 西西里舞曲
04 Presto 急板
Sonata No. 2, BWV 1003, in A Minor/a-moll/la mineur
a小调第二奏鸣曲,BWV 1003
05 Grave 壮板
06 Fugue 赋格曲
07 Andante 行板
08 Allegro 快板
Sonata No. 3, BWV 1005, in C/C-dur/ut majeur
C大调第三奏鸣曲,BWV 1005
09 Adagio 柔板
10 Fugue: Alla breve 赋格曲:每小节二拍
11 Largo 广板
12 Allegro assai 极快板

Disc2
Partita No. 1, BWV 1002, in B Minor/h-mpll/si mineur
b小调第一组曲,BWV 1002
01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02 Double 变奏
03 Courante 库朗舞曲
04 Double 变奏
05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06 Double 变奏
07 Bourrée 柏雷舞曲
08 Double 变奏
Partita No.2, BWV 1004, in D Minor/d-moll/ré mineur
d小调第二组曲,BWV 1004
09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10 Courante 库朗舞曲
11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12 Gigue 吉格舞曲
13 Chaconne 夏康舞曲
Partita No. 3, BWV 1006, in E/E-dur/mi Majeur
E大调第三组曲,BWV 1006
14 Preludio 前奏曲
15 Loure 罗瑞舞曲
16 Gavotte en Rondeau 嘉禾舞曲
17 MenuetⅠ 小步舞曲Ⅰ
18 MenuetⅡ 小步舞曲Ⅱ
19 Bourrée 柏雷舞曲
20 Gigue 吉格舞曲"
天空之城 原声碟 豆瓣
9.4 (147 个评分) 久石譲(Joe Hisaishi) / 杉並児童合唱団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3年12月21日 出版发行: Studi
内容(「CDジャーナル」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大絶賛を浴びた前作「風の谷のナウシカ」から2年,宮崎駿の原作・脚本・監督による話題のアニメ作品「天空の城ラピュタ」がついに完成。久石譲の音楽は前作同様だが今回はぐっと明るく楽しい曲が多くハツラツとした少年少女の夢と冒険のドラマを謳う。
Capella 豆瓣
The King's Singers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人声,最美的人声则是合唱,或纯净圣洁、或瑰丽缤纷、或柔婉灵秀、或华丽壮阔,几副嗓子音韵珠玑、气象万千。

“国王歌手”合唱团堪称合唱之王。该团成立于1966年,是由六个男生组成的美声团体(高男高音/郝利、男中音/劳森、高男高音/泰森、男中音/克劳奇、男高音/菲尼斯、男低音/康纳利),两个高男高音有高音绕梁的本事,乍听之下以为是女高音引喉飙窜;男低音则作鼓声隆隆,引导音乐以各种节奏向前行进;六个声部变化多端的组合排列,听来宛如一个乐团的大合奏。他们音色纯净和谐,声部平衡,和声精妙,节奏精准,演唱表情丰富,极具感染力。自1968年推出首张专辑以来,他们一直以绝美的嗓音、绝佳的演出默契、绝妙的编曲创意,游走在流行与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不但获得电影配乐大师Michael Kaman等人的青睐,连男高音多明哥、女高音韩翠克斯、乃至流行音乐界的[披头四]大老保罗麦卡尼等等都是他们合作的对象,可说是跨界音乐的绝佳范例。

本专辑流行篇,包括西蒙与加芬克尔的名曲,日本偶像剧《海滩男孩》的招牌曲《Good vigrations》、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等经典。西蒙的民谣原本质朴纯真,无伴奏合唱自然天成,准确表现了民谣特质。U2献给马丁・路德・金博士的哀歌《MKL》,六个人唱的深沉辽阔,波澜起伏,哀而不伤、内含力量。他们唱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合唱技艺尤其震撼,人声模仿各种乐器,惟妙惟肖,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Schubert For Two 豆瓣
9.3 (41 个评分) Gil Shaham / Goran Soll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2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包括了舒伯特的14部作品。曲目范围从大型作品(D大调奏鸣曲)到迷人的小步舞曲系列、被改编的民谣抒情歌曲以及音乐的瞬间,甚至还有一首大型作品“阿佩乔尼”奏鸣曲。
现年32岁的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是活跃在世界乐坛上日程最繁忙的小提琴家,他穿梭于世界各个音乐大都会之间,与世界顶尖乐团和著名的指挥家、独奏家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并且在1998年到北京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深得中国乐迷的喜爱,也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楷模。沙哈姆的演奏技巧几近炉火纯青,正如权威评论家所赞誉的,“单就技巧方面而言,沙哈姆丝毫不逊色于海菲茨、帕尔曼这些大师。”在音乐表现上,沙哈姆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现代演奏风范,同时融合了丰富多彩、变化自如的表现力,相比起现时期另一位小提琴家克莱默来说,他的演奏更具绅士风度和吸引观众的气质。他在抒情性段落展示出的甜美、亲切的歌唱性具有沁人心脾的美。
专辑中几乎所有的曲子都是非常优美好听的,抒情的气氛充斥着整张唱片,当然技巧的含量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阿佩乔尼”奏鸣曲,原本就是舒伯特写出的为大提琴和钢琴的最完美作品,听了被改编成吉他和小提琴的演奏后,感觉更是把这种如胶似漆的意境融合进了如梦似画的梦幻中。一组15首的德国舞曲,把德国乡间的美丽景色镶嵌在了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中。当然,你在专辑中还能够听到几首非常熟悉的小品,最著名的《小夜曲》、《圣母玛丽亚》也在其中。在附送的小册子中,还有对于两位艺术家对于舒伯特音乐看法的采访。
沙哈姆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小提琴大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能够一直把持住自己的人生坐标相当不容易。这张唱片不管是录音(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格林·古尔德录音室中录制)还是后期制作,都是可以向发烧迈进的。我想,喜欢沉醉在梦境中的你,也应该有这份心境,随着沙哈姆一起,在琴弦上漫游。我相信,你会很甜。你的生活也会很甜。
Schubert: Symphonies 3 & 8 豆瓣
9.1 (20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舒伯特:第3,8交响曲》舒伯特是十九世纪的天才作曲家。其作品风格是以抒情性为主,结构较为自由,旋律性很强。在交响曲方面,舒伯特承袭和发展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