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极致立体声四号 - 夜莺 豆瓣
9.6 (5 个评分) 未知艺术家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BC唱片
如果你对音响的质量不太挑剔,基本上,你可能会漏失掉很多声音的细节。不论是录音中特别作出的人工音效,或者是讲究自然原音所录制出的临场感,一首失真的音乐,可能让你会感到头痛,这如果是录音师的问题,那当然就构不上称为一张好录音,但如果是你音响的问题,那就非常的可惜了。
一对不容妥协的挑剔耳朵?一套专属行家的顶级音响?一颗乐历丰富的澎湃真心?如果您拥有以上其中一点,那么恭喜您了。
这是张极致立体声录音的小夜曲专辑,名家的演绎,发烧的录音,曲调悠扬的古典乐,满足您最严苛的标准。首首严选精彩之作,在此献给每一双不轻易妥协的耳朵,感谢我们都是美乐的偏执狂。希望这不只是您耳里稀罕的录音,更是您梦寐以求理想的“夜莺”。现在,您准备好与音符一同晕眩了吗?
Schubert: Lieder 豆瓣
Elisabeth Schwarzkopf / Edwin Fi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5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曾经认为施瓦茨科普芙也许会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唱得太典雅华美,担心她可能会唱得太像会事儿的,不想她是唱得清丽无比,还带点儿幽峭的意味。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应该是林间小溪,应该是幽谷芳草,不该带上丝毫富贵气息的,否则真是抹杀了天然情趣。如果失去了阳光和清风的照拂,这里还能剩下什么呢?菲舍尔的钢琴,带点儿忧忧之息,然而却色彩多变,有时候还能把施瓦茨科普芙的声音托起,此时真有一种云霞拂身的感觉。
1952年菲舍尔已是到了他的黄昏岁月,然而却也被施瓦茨科普芙出色的歌声激发出难得的浪漫气息来,于是成就了这个珍贵的录音。施瓦茨科普芙恰像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神,她只款款站在那里,将舒伯特清幽的音乐之流潺潺引来,舒伯特那些流过无数不知名奇异胜地的旋律之溪仿佛因此而获得了清新的生命。而我们顺着这股溪流走过去,就看见了站在上游顶端的歌唱家本人。
能够得到爱德温·菲舍尔这样的大师来伴奏——其实在舒伯特的歌曲里,钢琴所占的地位之重要,已经不能用“伴奏”一词——当然是近乎奢华的了,当我们像是感觉到钢琴声与人声参差而飞这种情景时,谁能够不面对此种情景而生叹绝之感呢?
经典友友 豆瓣 豆瓣
10.0 (5 个评分) 马友友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9月8日 出版发行: Sony Music/新索音乐
SONY CLASSICAL最近特别从马友友历年获得格兰美奖与奥斯卡金像奖肯定的许多张专辑中,精挑细选出他最具代表性的精华曲目,完成了这张马友友20年来最完整的精选集。堪称是让乐迷接近马友友音乐魅力的最佳入门教材。
这张名为《CLASSIC YO-YO》的唱片中,除了有马友友的精彩炫技纵横全碟,更有他与当今乐坛首屈一指的音乐家的联袂演出。例如已故小提琴巨匠斯特恩、小提琴大师帕尔曼、电影音乐天皇约翰-威廉斯等,绝佳的默契搭配,让整张唱片的音乐可听性几乎无懈可击。
除此之外,这张唱片更收录3首从未发行过的全新作品:与小提琴民谣歌手艾莉森-克劳斯再度合作的“Simple Gifts”、探戈大师皮埃尔佐拉的名曲“Fear Tango”以及约翰-威廉斯的新作“American Collection Theme”(Extended Version)。“新曲+精选”的完美组合,使整张唱片更具新意,曲风也呈现出绝无仅有的多元化,完全超越古典的限制,恣意挥洒出无限可能的音乐创意。
这张唱片中的曲目虽然大多数取自已以不同的专辑,但由于SONY工程师后期混音技艺精湛,16段录音竟然无一不呈现出乾净细腻的音质、饱满丰润的平衡度,以及迷人鲜活的现场空间感,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发烧友可以透过此碟领略到马友友所使用的两把名贵大提琴奇美绝伦的音色。这两把一直陪伴在马友友身边的名琴,一把是出产于1733年威尼斯的“蒙塔那那”(Montagnana);另一把是1712年由意大利克莱莫纳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大卫多夫”(Davidoff)。后者曾经为英国传奇女大提琴家杜普蕾所拥有,音色苍劲透明,琴腔共鸣之美妙,所弥漫出的“木头味”之浓烈,实在令人难以抵挡。据悉马友友为配合其专辑《繁花似锦巴洛克》中的古乐录音,还特别邀请英国著名古乐器制造家将这把“大卫多夫”名琴改回巴洛克时期惯用的琴型。琴弦间距拉大;琴码变厚;四弦拉在一个平面上;琴弦改成羊肠弦;弓改成大弧度的古弓;最特别的是将琴身下的支柱拆除,悬空以双脚夹住演奏,完全符合巴洛克时期的演奏特色。
大提琴 豆瓣
刘蔓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8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博影视
中国首张大提琴纯独奏发烧天碟 大提琴
大师倾情的演绎 无与伦比
如歌似泣的旋律 直指人心
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刘蔓纯独奏专辑
大提琴(Cello)是提琴家族中的低音乐器,室内主奏的重要乐器和富有特性的独奏乐器,是管弦乐队的重要成员。4弦定音为c、g、d、a,比中提琴低8度,音色丰厚优美,兼有人声男高音及男低音特色,演奏时夹在两膝之间,为后世大提琴的制作标准。
本专辑是中国第一张大提琴纯独奏发烧天碟。汇集了大提琴史上最经典的十二首传世名曲,由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刘蔓独奏,她的演奏深情委婉,柔美纯净。细致入微的超级录音,空灵通透,层次清晰,动态逼真传神,极具发烧品味。
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刘蔓独奏
著名音乐家 臧云飞制作
著名录音师 万小元数码合成
Recital 豆瓣
9.6 (11 个评分) David Hoff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5日 出版发行: Self-released
This album represents what is akin to a piano recital. As a piano student I never participated in this standard ritual (the recital). The pieces that I choose are not ones that are terribly difficult to master and typically serve as pieces that I play to "keep my fingers nimble". I felt compelled to try a project recording classical music, by the masters; such as Mozart, Bach and Beethoven. I learned much more from the process of recording these pieces than I had anticipated. With all that being said, here it is, for your listening pleasure, completely free of charge. Download, listen, relax, take a walk in the park with this music, or fall asleep to it. Whatever your application of these songs, I hope they offer something to you.
credits
2018年1月8日 听过
Mozart 的 Sonata No 1 in C 这首曲子的旋律变幻听着真神来之笔 当然还是归功于那位永远的天才 XD Bach 的几首也相当动人
2011 bach classical mozart piano
The Very Best of Bach 豆瓣
9.4 (10 个评分) Northern Chamber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0月18日 出版发行: Naxos Best Of...
2018年1月8日 听过
这张选的也太好听了吧?!小步舞曲 G 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前奏 Cantata 这几首尤其 其它的也不坏
2005 bach baroque classical german
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Spotify
9.5 (32 个评分)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Chaill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8月1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拉赫曼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号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指挥:夏伊(Riccardo Chailly)
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 1873-1943)
录音时间:1982.12
录音地点:柏林(Berlin)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指挥: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录音时间:1980.2
录音地点:慕尼黑(Munich)
本辑从发行以来就深受好评,尤以阿格里奇的狂魔般演绎与弹奏速度,更令人咋舌称奇。她的触键与诠释将永远被列为"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首选推荐盘。一九八二年底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在柏林现场演出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当时透过电视及电台的转播,使得全德国人为阿格里奇著迷不已。但也因此很多品质不良的侧录有声产品也充斥市面。本辑除了收录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三年德国唱片大奖)以外,最值得期待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二年现场实况经过飞利浦唱片公司的数码技术重新呈现原有的亮丽风貌。
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组曲 & 拉威尔-鹅妈妈 豆瓣
Martha Argerich / Mikhail Pletne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阿根廷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无需过多介绍。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唱片,在世界各地被抢购一空,令其名扬全球。只要是她的演奏会,音乐厅内便座无虚席,到处是鲜花和掌声,她录制的唱片也受到热烈欢迎。
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于一身的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精通7国语言。16岁被派往参加1973年巴黎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赢得了他的第一个冠军。参加1977年第五届全苏钢琴家比赛,和1978年第六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荣获两项的钢琴一等奖。1990年苏联解体不久,已有10年指挥经验的普列特涅夫,在艰难中创建了俄罗斯国家乐团。
能把当今琴坛上的两位钢琴名家Pletnev和Argerich拉拢在一齐录音,看来只有DG公司才最有可能实现的了,因为两位都是DG旗下的签约艺员,这样的一个录音是一次难得的盛会,也是世界首度录音。Pletnev与Argerich都以高超的技巧而闻名,在《灰姑娘组曲》快乐章中,我们听到的是绝妙甚至叫人透不过气的合奏,那些梦境般充满炫目色彩及旋律的乐章中更令人迷醉。另一首《鹅妈妈》同样展示出了两位钢琴家超凡描绘及想象力。
2018年1月9日 听过
两位大师的双钢琴曲啊...还有 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 演奏得很明亮
2004 classical dg piano us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 20 & 25 豆瓣
9.0 (8 个评分)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11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在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中,这首完成于1785年2月10日的第20号作品,最受浪漫乐派作曲家喜爱。它表现出的骚动不安及抒情风格,让十九世纪人视莫扎特为前浪漫乐派的革命先锋,也是贝多芬及其他突显自我风格的音乐巨人之先驱。但如果不以十九世纪的观点,而以独特的纯熟技巧与集当日音乐风格之大成等特色来评断莫扎特的音乐,这首作品确实是革命之作,与莫扎特先前任何一首协奏曲相比,无论是严肃性或主观性,都大不相同。从此曲开始,莫扎特在两年之内,以同样的形式创作出六首杰作,在器乐作曲上攀上另一座新的高峰。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K.466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第一乐章以带着不详预感的主题揭开序幕,而这个主题既是伴奏也是旋律,其中心则是压抑的切分音音型,由小提琴及中提琴奏出,具体地将恐惧的感觉表现出来。从一开始,乐曲就传达出不安感,到达高潮时,汹涌的D小调暗示了歌剧《唐乔万尼》的阴影。随着暴风雨过去,钢琴登场——这段钢琴的表现也是非常特别的,在抒情的气氛中传达出一股深沉的焦躁不安。旋律方面大幅度的变化,突显出强烈的情感。整个乐章中,莫扎特都以上述的手法来表现。大调及小调微妙穿插,营造出一种焦虑难安及强大的张力,知道乐章终结。

第二乐章的浪漫曲,开端的特色就是一种与上述乐风成强烈对比的纯真感觉,如歌似的主题先由钢琴唱出,然后再由乐团延续。旋律本身的单纯无邪,与莫扎特编曲偏爱木管营造出来的温顺和缓,让听众得以放松。但是钢琴又弹奏出旋涡似的三连音,完全破坏了这种悠闲的气氛,所幸随后又回到开头时的旋律,让第二乐章平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回旋曲登场,像晴天霹雳似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钢琴弹出“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而乐团在一边唱和——让乐曲回到第一乐章的情绪与气氛。弦乐奏出热烈如火的乐段,预示了《唐乔万尼》倒数第二幕如魔鬼般的气氛,即使是钢琴奏出的抒情第二主题,亦在大幅的音程表现中遭扭曲。莫扎特在最后的乐段中,让D大调取代d小调,顿时让紧绷的情绪舒缓下来。不过即使如此,终乐章仍然是充满爆炸性地嘎然而止。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是音乐古典期和浪漫期的代表。这两时期的音乐有重大的改变。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创作年份只相隔二十年,但音乐风格已由保守矜持转为个人激情的表达。C大调第 25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在这部作品中少有地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他对人生和艺术成就的自豪感。有音乐评论家誉之为莫扎特最雄伟堂皇的钢琴协奏曲;这虽然可能是个人喜好,但亦反映此曲有其吸引人之处。

C大调第25钢琴协奏曲,K.503
Piano Concerto No.25 in C major

第一乐章的快板类似于《第41号交响曲》。主旋律具有号召性,激情飞扬,神思悠远,乐队奏出的辅助旋律内涵非常丰富。这个乐章构思庞大,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 ,但丝毫没有重复累赘的感觉,而显得感情充沛,厚积薄发,这一点,只有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能比拟。这个乐章贯穿始终的主题,令人想起他第41交响曲第四乐章里那个反复出现的固定音型。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有这种构思,两个乐章虽然规模宏大却都显得前后一贯,流畅而且简洁。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恐怕也是借鉴了这种写法。

第二乐章的构思宽广宏大,意境高远,具有他晚期协奏曲不事雕琢的技艺和流畅风格,旋律就像凝神冥想中的思绪绵绵不绝,节奏也非常自由。讲究旋律“可听性”的莫扎特在这里出格地发挥了一回,主旋律如果你想要跟着哼下去,恐怕都不可能。在内容上,带有哲学沉思的意味,自由而自在。过去在他慢板乐章中常见的那种忧郁被一扫而空。相对其他乐章而言,这个乐章的创造力稍弱。

第三乐章稍快而活泼的旋律又恢复了极具“可听性”的莫扎特风格,沉着、节制、欢快、灵巧,但旋律变化丰富,如中国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美不胜言。中部加入的管乐器,大管、双簧管、长笛,在主旋律的背景上,划出了几道蓝色的弧线,灵动飘逸,漂亮极了。可以想象:在创造这个乐章、特别是写到这一段时,莫扎特内心该充满着怎样的狂喜!对人生快乐不敏感的人,不可能很好地演奏这个乐章。布兰德尔和乐队演奏得棒极了。这个乐章表现的灵性、才情,在莫扎特音乐中属于上品之列。
这首协奏曲情绪如此喜悦,与刚创作不久的第24号钢琴协奏曲简直是有天壤之别。莫扎特在同一人生时期,用不同作品表现他不同的感情,具有如此多的身手,真让人不可思议。
2018年1月9日 听过
钢协 K.20 及 K.25 现场录制 演奏得很平稳有力 要说可能存在的不足 当然 莫扎特应该更灵动一些?
classical concerto dg mozart piano
Ultimate Mozart Classic performances of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 豆瓣
9.6 (14 个评分)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ALBUM WORKS: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
Conductor: Sir Solti
Ensemble: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Period: Classical
Form: Symphony
Written: 1788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K 551 "Jupiter"
Conductor: Sir Solti
Ensemble: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Period: Classical
Form: Symphony
Written: 1788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Pian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Performer: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Conductor: Vladimir Ashkenazy
Ensembl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85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Amsterdam Mozart Ensemble
Rondo in A Minor, K. 511
Performer: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Conductor: Vladimir Ashkenazy
Ensembl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Pian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Performer: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Conductor: Vladimir Ashkenazy
Ensembl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85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Clarinet in A major, K 622
Conductor: Neville Marriner
Ensembl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91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in C major, K 299 (297c)
Conductor: Neville Marriner
Ensembl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78
Country: Paris, France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Horn no 4 in E flat major, K 495
Conductor: Neville Marriner
Ensembl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86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
Conductor: Peter Schreier
Ensemble: Leipzig Radio Chorus
Period: Classical
Form: Requiem
Written: 1791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Mass in C major, K 317 "Coronation"
Conductor: Peter Schreier
Ensemble: Leipzig Radio Chorus
Period: Classical
Form: Mass
Written: 1779
Country: Salzburg,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Ave verum corpus in D major, K 618
Conductor: Peter Schreier
Ensemble: Leipzig Radio Chorus
Period: Classical
Form: Motet
Written: 1791
Country: Baden,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聆听音乐(第五版) 豆瓣
Craig Wrigh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Wadsworth Pub Co
More than any other music appreciation text, LISTENING TO MUSIC, 5th Edition, helps students to develop and refine their listening skills. Wright covers traditional Western music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and integrates non-Western music throughout the text where appropriate, drawing comparisons between Western and non-Western musical cultures. Concluding chapters discuss popular music and its impact on musical globalization. Musical examples from each historical period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ir social context, giving students a broad sense not onl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iece, but also of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 This chronological text offers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particular help in developing listening skills in three ways: First, a free "Introduction to Listening" CD comes packaged with each student copy of the text. This CD plays all of the music discussed in the music fundamentals chapters in Part I of the text, providing numerous demonstrations and quizzes, as well as an audio guide called "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 Second, Wright's text is the only one to provide Listening Exercises built into the book; a total of 47 Exercises delve deeply into the core repertory. Third, computer-enhanced Active Listening Guides and listening quizzes for all of the music in the text are available at no extra cost from the Thomson Schirmer website to further challenge and test your students.
2018年1月10日 听过
Listening to Music 配套的 CD 都是小段落 还是很棒的。后边把书再好好翻一下 古典还是得补一下常识才能听得更明白一点
2007 classical pop
卡农全集 豆瓣
9.2 (5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发布日期 1991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RCA
"Canon(卡农)"这个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Canon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Canon曲".我们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Canon曲的一种.
《Canon》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Billboard)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Canon》版本达2000余种!而实际上,《Canon》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327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Canon》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无缘听到,但后世名家的不断演绎却不时推出《Canon》的绝美乐章.
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Canon》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Canon变奏曲》等.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Canon》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Canon》的浪漫风广为流行. 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Canon》新版,甚受推崇.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版,佛拉门戈版,爵士版等各种《Canon》.无论忧伤还是快乐,总有适合各种情绪的《Canon》版本能满足双耳与心灵的需要.
但在历史上所有的Canon曲当中,Pachelbel's Canon最为著名,一般人说起《Canon》都是指这首.这首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个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个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以说已臻化境. Canon最原始的版本就Pachelbel先生的《Canon In D 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