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Bach Concertos 豆瓣
8.9 (36 个评分) Allan Vogel / Hilary Hah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9月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aphon
Hilary Hahn (born November 27, 1979) is an American violinist. She has performed throughout the world both as a soloist with leading orchestras and conductors and as a recitalist. She has also built a reputation as a champ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Several composers have written works for her, including concerti by Edgar Meyer and Jennifer Higdon, partitas by Antón García Abril, and a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by Lera Auerbach.
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瓦格纳 豆瓣
哈拉兹
介质为1CD!

瓦格纳对于歌剧的态度最容易从他为歌剧所写的管弦音乐中听出来,他将这些音弦乐曲拥有最多的戏剧关联,在本片中我们将要听到三部瓦格纳著名歌剧中的管弦乐序曲与管弦名作,是认识瓦格纳音乐的最佳入门片。

瓦格纳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最重要的作曲家和歌剧创作者,他对于十九世纪音乐的影响,不只是在于改良歌剧的创作重心,同时也在于他所标榜的新音乐形式,他让管弦音乐与声乐作高度结合,同时也为世人开创出一种新的聆乐经验,这使得整个十九世纪后半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前的音乐都笼罩在他正面影响之下,许多后世纪的作家脱胎于他所显示的新音乐风格,找到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观,德彪西、李斯特、甚至大思想家尼采都曾在他的影响之下获得全新的意念,这可以说是音乐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位音乐家,也是最发人深思的创作者。

曲目
漂泊的荷兰人 The Flying Dutchman
01 序曲 Overture
汤豪舍 Tanhaeuser
02 序曲 Overture
03 维纳斯堡音乐 Venusburg Music
04 宾客入厅(选自第二幕) Entrance Of The Guests From Act II
05 唐怀瑟的朝圣之旅(选自第三幕) Tanhaeuxer's Pilgrimage(Introduction To Act III)
罗恩格林 Lohengrin
06 前奏曲 Prelude
07 第三幕序奏 Introudction To Act III
托斯卡纳的天空 豆瓣
安德烈.波切利 / Andrea Bocelli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黑龙江音像出版社
2001年波切利推出了全新的跨界专辑《Cieli Di Toscana》,英文名称为《Tuscan Skies》,中文直译为《托斯卡纳的天空》。通过这张唱片,波切列再次展现了他那无与伦比的漂亮嗓音,而在演唱这类流行与跨界作品时游刃有余的技巧表现,更让唱片获得良好的口碑和销量。显然高难度的正歌剧并不完全适合波切利的声音条件,听众更喜欢演唱跨界作品时的波切利。整张专辑充满着浓重的意大利风味,配器结合了电子合唱器与小型管弦乐团,虽然是两支名不见经传的乐团,但对于这样一张充满着通俗气息的音乐专辑而言应该已经足够。主打歌曲《Melodramma》充满着拿波里民歌特色,波切利深情动人的演绎让这首主打作品得以成为其演唱生涯中的经典力作之一,而着名乐团U2的主音歌手Bono在《L'Incontro》一曲前深情朗诵波切利亲自创作的诗句,更为专辑增光添彩。环球公司为这张专辑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甚至专门出版了DVD影碟,将唱片曲目的MTV视频、制作花絮等等统统收罗其中,只等波切利忠实歌迷们收藏。
The Best of Andrea Bocelli: Vivere 豆瓣
9.8 (12 个评分) Andrea Bocel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0月30日 出版发行: Decca Records
典藏不凡 精选一生 安德烈波伽利
全球累积6000万张销售天量;全世界最畅销古典跨流行、媲美上帝嗓音。
1996-2007奇蹟人生一次典藏:精选莎拉布莱曼合唱原曲Time to Say Goodbye、席琳狄翁合唱金球奖作品The Prayer、气势磅礡Sogno,到奥运主题曲Because We Believe等生平最重要经典。
超值加收五首全新作品、世界级音乐大师共同合作:义大利罗拉普西妮、中国钢琴家郎朗、与葛莱美奖得主肯尼吉、全球知名金奖製作人大卫佛斯特。
1996年,德国拳王亨利马克斯,精心筹备个人拳击生涯的告别赛,然而就在现场以及全球观眾面前,他输了这场比赛,此时灯光暗去,计划中的压轴歌手携手登台缓缓唱出:“time to say goodbye,告别的时刻到了…”这是波伽利与莎拉布莱曼的经典演唱,也是波伽利歌声横扫全球的经典时刻。
经典的来临,并非一蹴可及。出生於义大利托斯坎尼,12岁失去视力,但他却从比萨大学法律系毕业,并成为获得国家资格的辩护律师。虽可执业,但他心醉於歌剧与传统义大利音乐,拜师於义大利传奇男高音Franco Corelli门下,学习声乐。92年帕华洛帝初闻波伽利歌声,对世人推荐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伟大男高音的诞生;次年,波伽利以破纪录高分赢得义大利 Sanremo(圣雷莫歌唱节)比赛冠军,自此奠定了波伽利的音乐地位。
从1996年百万单曲开始,《Romanza》、《Sogno》、《爱慕Amore》的倍数累积专辑千万销售,迄今突破6000万总销售天量,波伽利成为史上最成功之男高音。金球奖最佳歌曲、葛莱美奖与奥斯卡奖的提名、世界音乐奖等多项荣耀下,波伽利的歌声也开始响彻国际盛会,从梵蒂冈的新年礼讚,在艾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等著名地标所举办的慈善义唱,还有世足赛、雪梨奥运、悼念911遇难者的音乐会、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纽约感恩节大游行、Live 8义唱会到2006年义大利冬季奥运盛典,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声力量。
波伽利从不是个畏惧挑战的人,他对生命所展现出的热情,让他能一再的创造奇蹟,就如同他所说:“我最渴望的、我最想做到的,是和聆听我的人沟通;去感动他们,如同我在孩提时代被我所喜爱的歌手们感动一样,他们让我流泪,也让我对生命充满梦想”。西洋天后席琳狄翁曾说:“如果上帝会唱歌,听起来应该就像波伽利。”这个上帝般的嗓音,以及奇蹟般的人生,在2007首度交集,成为安德烈波伽利个人生平首张精选天碟“Vivere生命奇蹟”,一次囊括撼动人心经典代表以及五首全新作品,全新合作对象从中国钢琴家郎朗、葛莱美奖得主肯尼吉、到义大利女歌手罗拉普西妮。告别的时刻尚未来临,但可以肯定的是,波伽利的经典珍藏,已经降临。
ref:
Shine 闪亮的风采 豆瓣
David Hirschfelder
发布日期 1996年11月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50年代时,少年戴维就已显露钢琴家的才华,她的父亲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时时督促他勤学苦练。戴维的琴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之后,接到赴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深造的奖学金,带着父亲“永远不许回家”的禁令离开了澳大利亚。在皇家音乐学院,他师从塞西尔教授,并继续与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时废寝忘食地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于精神负担太重,他在演出结束时晕倒,被送进医院。后来,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励下,他终于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本片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一个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认真向观众交待父亲彼得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这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令人畏惧的人。出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一份美国留学邀请书,强迫他留在悉尼郊区的家里。他最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豆瓣
9.4 (7 个评分) Andrea Bocel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4月6日 出版发行: Insieme Srl
Celine Dion说过,如果上帝也能够歌唱,那么Andrea Bocelli便是上帝。

Celine Dion和Andrea Bocelli合作了一曲《The Prayer》,Andrea Bocelli如丝绸般顺滑的声线犹如太阳的光辉一般光芒四射,温暖听者的心田,同Andrea Bocelli比起来,Celine Dion甚至显得有些生硬和黯淡了。媒体称Andrea Bocelli时,使用的是这样的赞美词:“被上帝亲吻过的嗓子”。

Luciano Pavarotti和Zucchero Fornaciari的门徒Andrea Bocelli曾被冠以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美誉。这位著名盲人歌唱家1999年偏向于流行的专辑《Sogno》因百万的白金销量而获得了金球奖,以及格兰美奖的提名。可见他在流行音乐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全球经济不景气,唱片市场迫切需要制造新偶像以求刺激。流行乐坛需要,古典乐坛同样需要。来自意大利的盲人歌手安德烈·波伽利躬逢其时,横跨古典、流行两界,近年来成为在欧美人气最旺盛的男歌手。

唱片公司对波切里的包装可谓极其成功。古典歌唱家出身的他,已不再是为一席小众唱唱咏叹调,他的歌声已突破古典与流行的藩篱,既博得艺术界的交口赞誉,亦倍受普罗歌迷的大声喝彩。其个人专辑每张均有超过百万的销量,并在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先后打入流行排行榜的榜首。过去的两张专辑《浪漫情事》和《真爱情声》在“壁报”大碟榜上分别有66周和47周的记录,去年更获得跨界类及古典类艺人双料冠军。

今年,波切里更因一曲《 The Prayer 》再获葛莱美与奥斯卡的提名,歌声触动了亿万人心

此张全新流行专辑《 Sogno 》除收录有他和天后女歌手塞琳。迪翁合唱《 The prayer 》;更有十多首作品,首首散发男性魅力与温柔情调,那浓浓而有回味的歌声仿佛令人尝到一杯上等的意大利“卡布基诺”咖啡,意犹未经,如果您正徘徊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如果您一直追求梦一般的音乐享受,不认识波切里,没有这张《 Sogno 》必将抱憾三生!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Artist Profile: Leonid Kogan 豆瓣
9.6 (11 个评分) Leonid Kog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5月2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相当可惜的是,Kogan在西方留下来的录音相当少,据我查证在EMI仅有这套唱片里的4首小协+一首小提琴小品,还有另外一首室内乐录音;在RCA只有Khachaturian小协录音——除此之外就只能找苏联的录音了。考虑到苏联的旧录音效果参差不齐效果不好,所以目前来看如果想真正去领略Kogan的风采,主要就靠EMI这套2CD的唱片了。
对于Brahms小协,Oistrakh/Klemperer版当然是不可少的;但是我觉得Kogan/Kondrashin的这个录音同样也不能少。这是Kogan 1959年和Kondrashin指挥下的爱乐乐团的录音,录音地点是EMI著名的阿贝路录音室,效果可以说是惊人的。对于乐曲本身来说,我觉得在以前的Oistrakh那篇文章里已经说过了,所以这回就偷偷懒。不过大家听这个录音的时候,一定要听Kogan的琴声中体现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韧性,还有在第二乐章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我觉得这是Kogan能够从一大批技巧超强的演奏家中脱颖而出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不要忘记欣赏Kogan的过人技巧,须知他是公认的约阿西姆式炫技型小提琴家呢——尽管明显Kogan的看家宝不止在于技巧,但是听唱片的时候欣赏演奏者的技巧却是最直接也最有感受的。
Oistrakh和Klemperer的录音,浓郁芬香,声势宏大;Kogan和Kondrashin的录音却细节清晰,线条顺畅,动态也相当大。单论清晰度,Kogan的录音还要比Oistrakh的好——幸亏Oistrakh的录音堂音异常丰富,声场够开阔,否则的话他可能要败在Kogan的录音手下了。不过如果现在问我,在我听过的小协录音里哪个演绎+效果综合来看是最好的,我的回答却会是Kogan这套唱片——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但我可以说我觉得这个录音里每种乐器的声音都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太美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里Brahms小协录音的风格特别像CBS的那批Walter立体声录音,声音清爽宜人。这套唱片,我真是越听越有味,比如说这首Brahms小协吧,我连续一星期,每晚听几遍都觉得意犹未尽;这套唱片上有四大小协中的三个,听完Kogan的演奏后,每一个都能引起我深思,进而重新审视以往的理解。因此如果EMI能够再版这套唱片,这无疑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喜讯。

——转贴
Hayley Sings Japanese Songs 豆瓣
Hayley Westenra
发布日期 2008年6月4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Japan
Special limited SHM-CD remastered edition pressing of the Japanese-only 2008 release from the New Zealand vocalist features one additional track 'Irolro Ha Koibito No Iro'. Hayley Meets japanese Songs is a collection of classic Japanese songs covered in English. Also includes the bonus track, 'Amazing Grace', a duet with singer Honda Minako. 12 tracks. Universal.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豆瓣
9.7 (72 个评分) Anne-Sophie Mutt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作曲家及曲目介绍:
韦瓦第( Antonio Vivaldi,1675-1741)这位意大利作曲家,他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威尼斯,其中有50年的时候他都在担任一个孤儿院的神父。他最受大家所熟悉的曲子就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了,他以春夏秋冬分别作了四首,每首都有三个乐章。他是个多产的作曲家,有人就说他的每首曲子好像听起来都很像,就如同一首曲子把它作了400遍。其实不然,虽然风格差不多,可是都不是很容易演奏呢。
在《四季》里,用弦乐创造出了丰富的效果与娱乐特质,令人叹赏不已。曲中的意象——春天的小鸟`夏天的雷雨`秋天的猎人和冬天的冰雪,鲜明生动。维尔瓦第为每首协奏曲各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乐曲说明:《春天》 以鲜亮的E大调赞颂“愉快的鸟鸣”声,不时被“当微风转变成一阵短暂的暴风雨”打断。在缓慢的乐章中,有一个牧羊人在“繁花盛开的怡人的草地”上睡觉,旁边则有狗吠声(中提琴独奏)。终乐章中,山林仙女们跳着优雅的基格舞曲,太阳也从云的背后露出脸来。《夏天》 带着正午烈日的酷热到来,太阳光以具威胁性的G大调“灼烧着松树”。这时可听到杜鹃`斑鸠与雀鸟的啼声,还有微风轻拂的悉悉声,直到北风袭来。第二乐章里,牧羊人在“闪电雷鸣”中惊慌失措,各式各样的昆虫也因为热烈躁动的气氛而“被鼓动得狂乱不安”,这里的音效无懈可击,弦乐低音以非常靠近琴桥的方式演奏颤音以代表雷声,而小提琴伴奏的断续节奏则代表牧羊人的颤抖。终乐章里,暴风雨突至(下行音阶与弦乐的强烈颤音,代表倾盆大雨),冰霰重重的落在熟玉米田里。《秋天》 是田园式的F大调旋律。第一乐章中,有个农夫唱着歌跳着舞,庆祝丰收,美酒满溢,很快的,这些饮酒狂欢的乡下人便睡着了,他们的“恬静安睡”表现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终乐章描绘的是破晓时分的猎人,从音乐中可以想象到号角声`狗叫声`吆喝声,还有他们追捕猎物时嘈杂零乱的枪声。《冬天》 变成了荒寂的F小调。根据作曲家的诗看来,第一乐章描绘我们在寒风中打哆嗦(弦乐尖锐`反复的乐音以不和谐的方式相互冲击)与跺脚(是较强有力的段落,乐音明显增强),最缓板中,我们“在火边满足的沉思”,而外头的人早已被结冰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又站起身来,忍受着寒风的吹袭。维瓦尔第说“这就是冬天,而冬天的乐趣也就在这里。”
指挥家介绍:
赫伯特·封·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年),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7年的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并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卡拉扬曾先后向20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着称。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卡拉扬是20世纪最着名的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和惊人的指挥技巧,以及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同时他是一位录制唱片的指挥大师,一生留下了800多张唱片,总销售量已超过一亿张。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唱片就有300多张,仅1971年一年就录了31张唱片。每部作品都要反复试奏几十遍,前后花费一年多时间录制而成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他的第一张唱片是1938年Polydor公司出版的《魔笛》,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奏。歌剧则有:莫扎特的《魔笛》(维也纳爱乐乐团,EMI)、《女人心》(柏林爱乐乐团,EMI)、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柏林爱乐乐团,EMI)、瓦格纳的《特里斯坦》(柏林爱乐乐团,EMI)、《名歌手》(德累斯顿爱乐乐团,EMI)、《帕西法尔》(柏林爱乐乐团,DG)、威尔第的《阿依达》(维也纳爱乐乐团,EMI、DECCA)、《奥赛罗》(柏林爱乐乐团,DECCA、EMI)、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 (EMI)、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德彪西的《佩里利斯与梅里桑德》(柏林爱乐乐团,EMI)等。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为此他于60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
演奏者介绍: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Pachelbel Canon in D 豆瓣
Johann Pachelbel / Hari Singh Khals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Invincible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 (Canon and Gigue in 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 (Pachelbel's Canon)》,作品编号:T. 337。
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 (Pachelbel's 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10 Ways of Canon in D by Johann Pachelbel 豆瓣
Johann Pachelbel / Michael Silverman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1日 出版发行: Time Machine
Time Machine Classical has compiled 10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renditions of Pachelbel's famous (infamous?) classic, Canon in D, and put them one disc for your listening pleas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contemporary, the Canon has received a wide range of treatments, and it works in every one of them!
安可!安可! 22首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安可曲 豆瓣
10.0 (6 个评分) Jaime Laredo / Margo Garre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orian
☆德国Fono Forun表演/音效满分?黑星奖最高荣誉
我个人觉得美国dorian公司在台湾的代理权一直没有「根」的感觉,也就是不够稳定,历年来已转换了多次代理,对乐友而言,每转一次那么dorian的价格在市场就大崩盘一次,目前新任代理以稳建的方式来慢慢经营这个厂牌,希望能改变乐友对DORIAN老是换代理的印象。
虽然Dorian在台湾换了几次代理,但有一些录音好且音乐又好听的经典名盘还是列为我们唱片行在专换代理之后,优先考虑进货,像这一张dorian著名的小提琴小品「安可! 安可!22首最受欢迎的安可曲」就是其中之一。
本片的演奏者杰米?拉雷特出生于波利维亚,杰米四岁开始习琴,八岁在加州山克拉门都美术馆演出,并于三年后与旧金山管弦乐团同台演出,当时旧金山的评论家曾作出以下的报导--1920年是曼纽因的天下,1930年是艾萨克.史坦的,昨晚则是属于杰米?拉雷特的。1959年杰米在布鲁塞尔夺得伊丽莎白女皇首奖,同时也是此奖最年轻的得奖者,目前是担任苏格兰室内管弦乐团的指挥。他在dorian另有一张著名的专辑是「舒伯特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本店已向唱片公司下了专单, 希望不久的将来会到货。
专辑中担任伴奏的钢琴家玛歌?加瑞特是现今钢琴家中以室内乐、乐器独奏和声乐伴奏闻名的一位钢琴家,他经常与小提琴家拉雷特、小提琴家诺包尔、大提琴家罗宾森、和女高音西泽琳.芭托、唐.阿普萧作钢琴搭挡演出, 1989年获得美国作曲家与出版商协会所颁发的「最具挑战性的当代音乐曲目奖」,现任教于茱利亚音乐院、新英格兰音乐院和田格坞音乐中心。
本片收录了22首十九、二十世纪小提琴小品中最受欢迎的曲目,如德弗乍克「幽默曲」、舒伯特「圣母颂」、马斯奈「泰綺斯冥想曲」德布西「月光」和「棕髮少女」、克莱斯勒「悲歌」、「爱之喜」及「爱之悲」。 出生於波利维亚,杰米四岁开始习琴,八岁在加州山克拉门都美术馆演出,并於三年后与旧金山管絃乐团同台演出,当时旧金山的评论家报导「1920年是曼纽因的天下,1930年是艾萨克.史坦的,昨晚则是属於杰米?拉雷特的。」1959年杰米在布鲁塞尔夺得伊莉莎白女皇首奖,同时也是此奖最年轻的得奖者。目前是担任苏格兰室内管弦乐团的指挥。 玛歌?加瑞特(Margo Garrett) 钢琴家玛歌?加瑞特是现今钢琴家中以室内乐、乐器独奏和声乐伴奏闻名的一位钢琴家,他经常与小提琴家拉雷特、小提琴家诺包尔、大提琴家罗宾森、和女高音凯撒琳.芭托、唐.阿普萧作钢琴搭挡演出, 1989年获得美国作曲家与出版商协会所颁发的「最具挑战性的当代音乐曲目奖」,现任教於茱利亚音乐院、新英格兰音乐院和田格坞音乐中心。
这些曲子都是古典音乐之中非常优美动听的小提琴小品,再加上本片的录音充份把史特拉瓦底名琴的优美音色发挥出来,好听的音乐和优秀的录音和演奏,难怪音响论坛 刘总编在测试音响时也常以本片当作测试片,也曾在内文之中将本片推荐给乐友。
转自天易娱乐论坛,感谢原作者xuchuan011
平诺克:帕海贝尔 卡农 和 赋格 豆瓣
9.8 (13 个评分) The English Concert / Trevor Pinnoc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5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帕海贝尔·卡农·巴洛克
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从海因里希·施韦默学习,1674年起从维也纳的克尔为师。1677年任爱森纳赫宫廷管风琴师,与巴赫之父相识。先后在埃尔富特(1678)、斯图加特(1690)、戈塔和纽伦堡(1692)的圣塞巴尔杜斯大教堂供职。在羽管键琴组曲与小赋格曲风格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的领域中,他是巴赫的重要先驱者。
《卡农》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複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限延伸的感觉。《卡农》虽然是一首精美的小品,却让帕海贝尔一辈子名留古今,如果他还在世的话,那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旋律简单朴实,可是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低音部只有八个音符组成同一组旋律,从头到尾重複了28次,不但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除了《卡农》以外,这张唱片还共收录了亨德尔的《示巴女王莅临》以及阿尔比诺尼、维瓦尔第、普赛尔、阿维森、海顿等作曲家的巴洛克名曲作精华。大约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被人们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Baroque),原指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被用来表现一种建筑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相对而言,巴洛克风格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它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兴起。巴洛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在《卡农》众多版本中,特雷沃·平诺克指挥的这一版可能是最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
平诺克
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1946年生于英国坎特伯雷。自幼进入坎特伯雷教堂唱诗班,饱受音乐传统熏陶。1963-1967年间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主修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均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1966-1972年间他自组了Galliard三重奏团(包括长笛、大提琴和大键琴三件乐器),这个以17、18世纪欧洲宫廷舞蹈命名的团体的演奏也以那一时期的作品为主。此后的平诺克,迅速在大键琴领域崛起,他频频登台,或独奏或重奏或与大乐队交相辉映,还随著名的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到欧洲各地演出。其精湛的琴技远近闻名,很快便跃居英国大键琴界的第一把交椅。
七十年代初期,英国的古乐器演奏风潮正兴,平诺克看准这一契机,于1973年联合一群有志从事古乐器演奏的年轻乐手组建了英国协奏团,自任指挥兼羽管键琴手,仍然以演绎17、18世纪的巴罗克音乐和早期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为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得到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支持,得以使用这两家博物馆多年珍藏的古乐器。适逢这一年英国隆重举办巴赫音乐节,平诺克和他的乐团在音乐街上崭露头角,即使是苛刻的英国乐评界也给给予他们相当的好评,从此逐渐奠定了平诺克和英国音乐会乐团在巴罗克音乐演绎方面的权威地位。作为一名羽管键琴家,他经常通过键盘指挥他的乐队(这种方式对于早期音乐的演绎是常见的),使他能够运用精密的低音线条把乐队的演奏紧紧凝聚在一起,显示出严整的构筑力。
和当代其它的古乐器演奏团不同,平诺克手下的这支古乐团只演奏18世纪以前、特别是巴罗克时代的作品,追求的是旧瓶老旧式的原汁原味。而同样是古乐团,加迪纳的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不仅回朔前古典的拉莫、巴赫、亨德尔,还观瞻晚近的柏辽兹、马勒、德沃夏克,这旧瓶里面新旧兼收,也就多了几种不同的颜色。至于诺灵顿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则主要演奏贝多芬以后的作品,这又该是“旧瓶装新酒”的音乐风味。
作为英国协奏团的灵魂和指挥,平诺克坚持"原本"的真实和演奏风格的纯正。对所演奏的每部作品,从乐谱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以求揭开尘封,获得其音乐上的真髓。20多年来,这支古乐团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除每年定期到欧美及亚洲等地举行的音乐会外,还经常在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节上登台。像雪斯维格—霍斯坦音乐节、圣西西里亚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等。1988年,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亨德尔的《弥赛亚》,受到好评。此后,便成为该音乐节的常客。而平诺克本人除主盟自己的古乐团之外,也涉足歌剧或客座于其它的乐团。1988年,他首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亨德乐的《弥赛亚》。近年,与英美各大交响乐团也多有合作。1991年,他又出任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
1978年开始,他与德国Archiv唱片公司长期签约,至今已录制出版了近百张早期音乐作品唱片,并多次荣奖。譬如分别获1988年和1989年Gramophoneug唱片大奖的海顿《纳尔逊弥撒曲》,柯莱里的《十二首大协奏曲》,获1990年日本唱片艺术大奖的普塞尔的《颂歌》,获1990年法国唱片大奖的海顿《圣母悼歌》等等。
总而言之,平诺克的指挥和演奏既具有德国式的严谨,又具有英国式的清新和优雅。作为深受60、70年代风行欧洲的古乐运动影响的一员,平诺克在组建英国音乐会乐团之初就确立了仿古乐器在乐团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使用仿古乐器,他们还尽可能使用古代的演奏方式(例如很少使用跳弓等近代弓法),追求一种真实而质朴的演奏效果。和哈农库特一样,平诺克认为仿古不是为历史服务而是为音乐和艺术本身服务。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历史是有趣的,但在舞台上历史几乎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而对于我们音乐家而言,古乐器已经超越了历史而成为音乐表情的有机成分。当被人问及为什么他坚持使用仿古乐器时他回答:"原因是很简单的.我们需要找到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古乐器对巴赫来说是最合适的,对演奏巴赫音乐的我们来说当然也就是最合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发掘那些失传的演奏技法,来展现古乐器特有的色彩和感情。当仿古乐器的秘密大白于世之时,我们就会对被近代乐器和演奏方法掩盖起来的古乐精髓产生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