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倾城之恋 豆瓣 Goodreads
9.0 (18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6
繁體中文版

―★◎在《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成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曾被改编成热播影视作品 《倾城之恋》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等
2019年11月19日 已读
满纸皆是算计,只有一座城市倾倒才能换来美满么,是否可说张爱玲对爱情再不信纯粹?
唉好累好累何苦来哉,一人快活似神仙。
张爱玲
透明社会 豆瓣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6.6 (19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译者: 吴琼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当今社会,到处洋溢着“透明”的热情,而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下对距离的热情。
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透明”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透明”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是不会执意要求透明的。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意义。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2019年11月18日 已读
“身体的性感之处在于衣衫开口的地方,在于两片衣料之间闪现的肌肤,情欲的张力并非来自长时间地展示裸体,而是源于一出名为忽隐忽现的戏码。”
色情社会一章很精彩,其他乏善可陈。监控社会提到一个很好的观点:如今的监控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以侵犯自由为目的,反而是人们自愿把自己交付给全景注视。通过不断的自我展示为数字化全景监狱添砖加瓦。
哲学 韩炳哲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丝绒陨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2017年3月8日,一首名为《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的诗经和菜头朗读推荐,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短时间内拥有了数十万的阅读量,这首诗以绵密奇崛的意象、诚实丰沛的情感,说出了一代人共同经历过却又没有人真正诉说的隐秘生活。然而,丝绒陨的能量远不止如此,在这本同名诗集中,回忆、情感 、经验伸展向更广阔的时空和更复杂的维度,百余首诗歌以稳定的节奏塑造出一个当代年轻人的形象,他成长、迷惑、忧郁的瞬间与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相似,而当你深入他的内心,发现一切又都似乎神秘难解。写诗的人很多,却少有人能在表达自身的同时,构建时代形象并使其广为流传,丝绒陨做到了。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是诗人丝绒陨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精选诗集,共收录2012年到2018年创作的诗歌一百余篇,并特别收录作者的摄影作品二十幅,诗集分为四辑,每辑各有主线,诗篇犹如分镜,以蒙太奇的方式构成了一部瑰丽又敏感的作者电影。
【评论】
诗歌一直都有,但读诗的心情却少有。昨天很偶然看到一首诗《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看完之后不由自主地读了一遍,突然就有了读诗的心情。这是一首给都市里漂泊的人的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和菜头
丝绒陨的诗是中国现代诗中意象最密集的,密到水都泼不进。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上,已不能用跳跃来形容,大部分意象都是偶发的。而一群意象出现在同一首诗中的,似乎也纯属偶然。丝绒陨不呈现必然性。
而他的写作从来没有因为偶然性的爆炸而失去性格。丝绒陨的诗总是很容易辨认的,而且,读者可以完全抛开偶然性爆炸这个特征,照样能够一眼就认出来,通过句法、构词法和他诗中的氛围。可以说存在着一个可称为“丝绒陨系统”的东西。只要有一个很小的触发点作为原料,“丝绒陨系统”就能够开动,做出成品,而且都写着“丝绒陨制造”。
——昆鸟
丝绒陨有这样的能耐,一面接收这个世界的信息,一面在潜意识里加工,把它们变成看不出原料的琳琅的菜肴。就像他生活在一个城市,在内心就3D打印出另一个如绘本中的城市,而他自己有时也难辨,好像走进内心的城市不再回来了。因此无论在网上看还是翻开他印好的诗集,满眼斑斓而失却道德的奇幻世界,词语精致的生涩造成小调性的阴郁氛围。如果你能在他反复出现的东西中找到破译的钥匙,你会发现他写的其实不都是想象,甚至都是现实。
——张杭
2019年11月17日 已读
恋人必须分手!
诗歌
中國現代小說史 豆瓣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9.1 (18 个评分) 作者: 夏志清 译者: 劉紹銘 /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 11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的名著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译本。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上,这部小说史可谓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作者夏志清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1960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更超越政治立场及门户之见,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夏志清语),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同时对许多现代小说家作了重新评价。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和钱锺书。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学术地位历久不衰,至今仍是有关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权威著作。原著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面世三十多年后,第三版1999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翻译本自从于1979年出版后,随即成为港台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此中文大学出版社重新印行之版本,乃在1979年香港友联版的基础上,增收王德威教授《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一文及刘绍铭教授的新序而成。
2019年11月15日 已读
非常赞同“一个批评家如果没有偏见,就等于没有文学上的趣味”,夏志清从不避讳他的反G立场,批判意识形态浓厚的革命文学意义也无可厚非,很多左翼文学抛开这一层意义实难登大雅之堂,但其中对老舍的一段评价实在令人不适,夏对那一时期大陆文人的生存状况确实缺乏理解和关怀。
夏否定了旧批评主义里对文学的时代意义、政治目的,倾向于新批评主义的关注文本本身,独立于时代的意义。这其实更注重文学在历史长河里的影响,而不是脱离时代就一无是处(对,就是某些名著)。
对鲁迅的评价真就有点苛刻了,钱吹令人胡适,而我又看了一个张爱玲吹可是我怎么还没开始读张爱玲……
夏志清 文学史
知識的不正義 豆瓣
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
8.4 (5 个评分) 作者: 米蘭達.弗里克 Miranda Fricker) 译者: 黃佩玲 八旗文化 2019
內容簡介
不正義的另一種面貌
貶低一個人的人性,
並且剝奪一個人的力量的最好方法,
就是剝奪他的發言權
正義是哲學裡面最古老、最核心的主題,人們總以為只要了解正義是什麼,便能以否定的方式來理解所謂的不正義。然而,本書作者弗里克透過揭示認知活動的倫理向度,將焦點從正義轉向了不正義,藉由不正義開展的空間,更深刻反思正義是什麼。
在不正義的範疇中,除了女性和少數群體所面臨的社會或政治不正義之外,還存在著一種獨特的認知類型的不正義,叫做知識的不正義。
這種不正義又分成兩類。
證言不正義:我們常因一個人的身分,而貶低了他話語的可信度,這樣是對那人作為一個「認知者」的不尊重和傷害,更會產生不正義的後果,比方說那人無法伸冤。常見例子是兒童對於性騷擾的指控常遭大人漠視,或是警察因為你是黑人而不予採信你的證詞。在無法伸冤下,他們往往會繼續被騷擾或欺壓,因此可能懷疑自我的價值,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不值得被人所相信。
書中舉了哈波.李(Harper Lee)所著的《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為例說明。小說場景發生在1935年阿拉巴州馬州梅岡郡的法庭上。一個年輕黑人被控強姦白人女孩。儘管被告辯護律師已證明,年輕黑人湯姆無法毆打這女孩並造成她受害當天留下的傷口,但審判過程中,證據的力量與種族偏見的力量直接交手,清一色白人組成的陪審團所做出的判決最終屈服於後者。
小說場景呈現了作為一名發言者,湯姆如何被陪審團所認識,這個過程中有著相當複雜的社會意涵在運作。最終,陪審團成員堅持他們對被告所持的偏見,而這類偏見主要來自當時的種族刻板印象。
詮釋不正義:是指我們受了冒犯或者經歷痛苦,但因為集體詮釋資源的差距導致的認知劣勢,以致我們不屬於社會關注的團體,對相關經驗的語言甚至概念都還未形成,於是我們受苦但講不出來,講了別人也聽不懂,甚至有時自己也不太能理解。比如說,年幼的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性侵,深感困擾,卻無法明確了解自身的經驗,而誤以為是愛情。又如一個人若不瞭解醫療相關用語與自己的身體器官部位,去看病時完全無法跟醫生溝通,就可能在很危急的狀況下,卻不理解自己情況危急。
書中以埃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成長故事的自傳體小說《一個男孩的故事》(A Boy’s Own Story),呈現了在當時的詮釋資源下,一個男孩以扭曲方式理解自己的慾望,而覺得自己不正常。由於當時集體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理解如此強大,而個人經驗卻是如此孤獨和不明確,導致他覺得自己的欲望很可恥。
這本開創性的著作為這兩種知識的不正義清楚定義和命名,帶給我們的深層啟蒙。這本哲學界的重要著作,將有助於社會各界提升理解彼此的能力,並重視不正義的認知歧見,並消弭社會偏見,深具意義。
審定
賴天恆 (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
名人推薦
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林雅萍(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好評推薦
◎整體來說,《知識的不正義》是對一個很少用清楚概念來談論的普遍問題所做的檢視,當這些問題可以被理解、被傳達,真是令人感到興奮,最終期盼能獲得解決。——女性主義評論
◎對當代知識論做出了原創且刺激的貢獻…….弗里克的書中有許多令人欽佩的東西。它清晰、流暢、結構合理、論證嚴謹、不流於資料堆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透過密切關注我們的經驗,豐富了當代的知識論,並調遣倫理學、政治理論和女性主義哲學,深化我們對認知問題的理解。因此,知識的不正義不僅對知識論卓有貢獻,而是對所有學科都做出了重大貢獻。──Michael Brady,分析評論
◎在這個優雅且具開創性的作品中,弗里克為這種不正義現象命名,並分成兩類型,並針對每一種提出了相應的補救措施。正如書名所傳達的,弗里克在價值理論和知識理論的嶄新肥沃邊界地帶,積極地耕耘開闊。我們是社會性的生物—─在傳統的分析知識論中這常常被忘記;我們也是認知者——這則在癡迷於權力的後現代理論中常常被遺忘。這本書不僅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倫理學和知識論結合起來,一個美妙且雄心勃勃的嘗試,也是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進行命名的美麗的有力嘗試。要有所進展,必須能命名敵人!管它是性騷擾還是知識的不正義!——Rae Langton, Hypatia
◎弗里克以經常會令人抓狂的方式,跨越了哲學的分支,揭露我們認知活動中某些更險惡的面相。任何對道德、哲學、社會和政治哲學感興趣的人,這都是一本必讀之作。──Francesco Pupa,Metaphilosophy
2019年11月13日 已读
当教育、信息、环境等资源的差异存在时,附加以情感偏见,对于真相与谣言的判断就极难客观可靠。熟悉的话就是你只看到你相信的。应景啊
社会学
近代能乐集 豆瓣 Goodreads
近代能楽集 [Kindai nōgakushū]
9.6 (4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玖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 三岛由纪夫戏剧代表作
☆ 爱与美与死的永恒角力
☆ 传统能乐故事×现代戏剧形式×日本战后社会
☆ 在现实与梦境的交缠中追寻不屈而永恒的青春
◎ 编辑推荐
★ 三岛由纪夫戏剧代表作,“三岛”美学的戏剧呈现:
《近代能乐集》以戏剧形式展现了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作品中一再出现的爱、美、死的主题,体现了对极致之美、永恒青春的无限追求。
★ 传统能乐故事的现代演绎:
三岛由纪夫以传统能乐故事为蓝本,以日本战后社会为舞台,将故事发生地设置于法律事务所、公园、医院、公寓、家庭法院,通过对梦枕、女御、蛇妖、怨灵等元素的现代化改编,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大胆尝试。
★ 书末附有译者解题:
译者玖羽结合能乐剧目,参考多方研究,撰写作品解题。
◎ 内容简介
《近代能乐集》是三岛由纪夫对传统能乐剧目进行颠覆性改编的戏剧集。作者自幼喜爱能剧,在本书中,他着眼于能剧自由处理时间与空间的手法,大胆尝试将能剧外在的形而上学式主题在现代世界的环境中重现,创造出独特而前卫的舞台世界。相对于以现实主义为信条的现代戏剧,作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古典文学的永恒主题以“现代能剧”的形式展现,使其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适性,在各国上演时备受好评。
◎ 名人推荐
★ (《卒塔婆小町》是)日本新剧的最高峰之一。
——唐纳德·基恩
2019年11月12日 已读
太过精彩。没看过原作,但改编的方向带有明显的三岛烙印。偏爱《邯郸》《道成寺》《熊野》。译者解说好评!
三岛由纪夫 日本
恍惚書 豆瓣
作者: 鄧小樺 時報出版 2019 - 7
活躍於香港文化界的青年女作家鄧小樺,文筆時而瀟灑快意,時而恍惚詩意,十分具個人風格,對文化和社會種種現象、個人生活面向皆有獨到感想。她戀書,也分析書,這個清醒做夢的過程,是愛書人會流連往返的境地。
輯一「書的剩餘」是在《聯合文學》的專欄,兼具感性與知性,記錄了與書息息相關的生活,帶書旅行、為書失眠,因為念及舊情或精美包裝而捨不得丟棄的書們,甚至也寫點關於偷書的幻想或歷史,讓愛書人備覺性命相見,無比契合。
接下來脫離夢幻慵懶氛圍,以文化評論為主,輯二「小看書巿」是在香港經濟日報的專欄,寫當時一些書巿與出版的趨勢。「書展逆行」中的文章則面向兩岸三地媒體,談各種書展和閱讀文化。下一輯「書店存沒」也是極具臨場感,愛讀書,愛泡書店,也經營過書店的鄧小樺寫了不少她對台灣與香港獨立書店的認識,比如香港的長青獨立書店「序言」,也聊聊來台灣參訪「飛頁書餐廳」驚喜感到老派文藝之必要,以及對斗轉星圖的香港書業轉變之觀察。輯五「書的流連」集結其它書評與文化評論,如草叢中散落閃眼珍珠,俯拾皆是驚喜。
全書以閱讀為主軸,兼及文化評論,談書店、書展,也分享個人的閱讀品味和書單,時而抒情,時而犀利精闢,值得愛書人細細品賞。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马家辉说邓小桦的画像大概是:一个东方女子,戴眼镜,笑眯眯,脸容优雅,但左手持一把机关长枪,右手抱一台MacBook,身穿旗袍,左脚高跟鞋,右脚运动鞋,头上梳着发髻。非常形象了。
极大的遗憾,上周没去序言书室。
邓小桦 香港
猴杯 豆瓣 Goodreads
8.0 (7 个评分) 作者: 張貴興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7 其它标题: 猴杯
出版20週年全新增修紀念新版,新結局,獨家新序!
書封內頁全新設計、特別收錄《野豬渡河》出版相關後記三篇!
張貴興:新版的《猴杯》,我做了一些更動……二十年前寫《猴杯》前,心裡已潛伏著一個結局。……二十年後重讀,發覺種種舖排和暗示,都指向那個結局。……新版《猴杯》恢復了這個結局!
潮濕霧鎖的雨林、原生奇詭的野獸、陰暗的家族歷史、殖民地鬥爭陰謀……一場溯流尋人之旅,掀開了殖民歷史下不堪回首的恩怨!
雨林自然書寫 • 魔幻寫實史詩 • 華文小說經典
作家張貴興奠定華文文學里程碑之代表作
本書曾獲:
• 2001年開卷十大好書獎
• 2001年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
• 2001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 2001年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
名家推薦:
《猴杯》追溯華人墾殖者的罪與罰,時間跨度都延伸到當代。……則從國族認同移轉到人種與人/性的辯證,藉著進出雨林演義雜種和亂倫的威脅。
──王德威
閱讀《猴杯》,讓我們經歷了雨林魔幻的殘酷美學,也彷彿目睹掠食性的熱帶人文,它也讓我們逼問自己潛藏的獸是否就要甦醒,因之,也是讀者心靈溯源之旅,經由殖民情慾的挑動。
──瓦歷斯‧諾幹
《猴杯》處理華人和當地土著間的剝削關係,同樣深入有權勢華人的黑暗心靈,但最亮麗的還是小說的語言,讓人與百獸草木蟲魚均立體呈現如金絲銀線錦織,建立了個人品牌。
──黃錦樹
《猴杯》對我輩的小說選手而言可說是一本「鼎天之書」,某部分張貴興其實也深深影響了我。張貴興的小說寫得非常鬼氣,寫刀寫到出神入化,藏身各處細節的鳥雀、犬、蛇、鱷魚,萬物生死互纏的運鏡,其靈性、解析度皆不可思議。
──駱以軍
忘憂草,別名豬籠草,熱帶肉食植物,其捕蟲瓶裡的汁液,清涼可口,猴子愛喝,故稱猴杯。迷失熱帶叢林的西方探險家,恍恍惚惚、生不如死時,據說喝下豬籠草瓶子裡的汁液,可以忘卻精神和肉體的苦痛,幸運者重獲新生,不幸者快樂赴死。
雉循著河流深入雨林尋找麗妹,抵達上游內陸的濕瘴之地,探訪一棟棟土著長屋。雉與達雅克族女子亞妮妮的情愛糾葛隨之蔓生,如濃霧層層疊嶂的家族祕辛,也將一層層被撥開……
張貴興長篇小說《猴杯》裡,南國婆羅洲島密布潮濕霧鎖的雨林、日頭肥大,植物猙獰,葉子像刀劍鏢矢,花朵如血盆獸口,原生奇詭的凶猛野獸、陰暗的家族歷史、殖民地鬥爭陰謀……全書以亂針刺繡的手法,多線進行結構,催生大河盡頭,叢林深處,雨林裡欲望、性愛、屠戮、血腥、暴烈的濃稠氣息,殺戮、背德、亂倫的癲狂想像。建構出史詩格局,精緻宏偉。
2019年11月8日 已读
极其密集的词汇攻击,雨林的原始感扑面而来,立马想起读安部公房的那种粘稠。而猴杯里更多的杀戮和性,带来浓烈的腥臭,复杂的阅读体验。
台湾 张贵兴
他者的消失 豆瓣 Goodreads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7.4 (79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 译者: 吴琼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用他的文章和书籍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的书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
1.这本书讲什么?
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
(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
(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
(4)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
(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赞”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19年10月16日 已读
韩炳哲的书实在是太好读了,金句频出,一针见血指出即时社会问题。同质化全球化的问题,真实性的恐怖(自拍瘾笑死我)。但也真的很缺乏连贯性…
哲学 韩炳哲
網內人 豆瓣 Goodreads
8.6 (32 个评分) 作者: 陳浩基 皇冠 2017 - 7
殺死人的,從來不是凶器,
而是惡意……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書展大獎」、「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三大獎得主,耗費兩年心血,登峰造極的最高傑作!
超過20位各界名家毫無保留推薦!
面對蜂擁而來的惡意,
她想不到的是,
就算拔掉了網路線,
也逃不出這張人性交織出來的網……
小雯死了,從22樓墜下,摔得粉身碎骨。
警察說是自殺,但她的姐姐阿怡知道,小雯是被「殺死」的。畢竟她在去世前,才因為一起性騷擾案遭到網路霸凌,姓名、學校都被公開,每天忍受著網友不堪的辱罵、陌生人惡毒的眼光。為了不讓小雯白白犧牲,阿怡誓言揪出整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只要能揭開真相,她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她找上了神秘的無牌偵探阿涅,阿涅繭居在破落的舊大樓裡,生活邋遢、性情乖戾,卻擁有超凡的駭客技術。他很快地縮小了調查範圍,推斷幕後黑手就隱藏在小雯身邊的人之中。
但隨著真相一層層剝開,阿怡心底那個「妹妹」的形象卻漸漸模糊,不知不覺中,她陷入親情與謊言的迷障裡無法抽身,而罪與罰的天秤也開始傾斜,急速倒向難以意料的結局……
「復仇」是什麼?是彌補遺憾的救贖,還是人性陷落的深淵?「網路」又是什麼?它帶來更多的便利,還是更危險的紛爭?陳浩基繼《13‧67》後,傾盡兩年心血,以更臻純熟的敘事技藝,融合精湛細密的布局和深入骨髓的描寫,帶給我們一部有如鑽石般璀璨的極致傑作,也讓我們人在網中,身不由己,欲罷不能!
2019年10月11日 已读
要说出色的推理要素,可能是双线叙事下极易调入的误解,但其余就真的缺乏亮点。作为纯正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里面的科技就……显得挺无聊,故事也比较老套,主角光环强大得不真实。
推理 陈浩基 香港
十年一觉电影梦 豆瓣
9.0 (91 个评分) 作者: 张靓蓓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李安活得很明白。他说,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
2019年10月10日 已读
李安特别实诚,不过分谦虚,该说自己的天分也不含糊。估计当时觉得李安已经巅峰是时候总结一下了,谁想这才刚开始。推手里被砸坏的餐桌居然是李安自己家的,喜宴里的小孩原来是李安儿子
传记 李安
繁花將逝 豆瓣
散り行く花
8.2 (10 个评分) 作者: 伽古屋圭市 译者: Rappa 獨步文化 2019 - 6
愈是不甘凋零的花,愈要燦爛綻放。
世上最美的,不過是無懼禁忌的女人。
「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優秀獎作家──伽古屋圭市
承襲連城三紀彥《花葬》之魂,寫盡為愛而生的甜美與戰慄!
「若將女性之美比喻為明月,這部小說描繪的便是月下陰影之美。」
「血色中瀰漫著悖德、妖豔又頹廢的氣息,篇篇都有衝擊性的反轉!」
──日本AMAZON★★★★★推薦
照護久病丈夫的少婦、淪落花街的遊女、
遭父親虐待的女兒、全家離奇死亡的小妾,
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全遇上一名陌生的畫師,希望留下她們的倩影。
他,究竟是來揭發真相,還是另有所圖?
【故事介紹】
活著卻失去了心,形同死亡──於是她們選擇犯罪。
這是一條絕不會獲得原諒,也絕不算幸福的路。
直到遇見,那位自稱成為她們俘虜的畫師……
祕藏超過半世紀,以「美人畫」聞名的畫家茂次郎的最後真跡,擁有者決定捐贈給美術館。前往鑑定的館員,看到畫的瞬間幾乎忘了呼吸──一襲純白和服的女子,周身纏繞著禁忌的氣息,似娼妓,又似貴婦。教人不禁好奇,如何畫下這幅充滿複雜之美的作品?
然而,無論是女子或畫家的人生,皆未流傳後世,僅僅封印在畫中。於是,一切得回溯到大正時代,那個充滿新舊文化衝擊的浪漫,但女性仍備受壓抑、無法自由生活的時代……
〈杜鵑之毒〉
在雙親安排下出嫁的千佐,照顧久病的丈夫,一肩擔起生計,卻意外發現自己經商的才能,邂逅了真正讓她心動的人……
〈瓜之容顏〉
為家裡還債的鹿埜,大半青春困在花街,多年後竟偶遇當年的人口販子……
〈柚之手〉
從小承受父親暴力的柚子,在十六歲失身,得知父親又擅自決定她的結婚對象,終於忍無可忍……
〈蜜柑之籽〉
受人包養的雪江找畫師繪製肖像,途中忽然傾訴起「老爺」一家連續死亡的故事。道別後,畫師反覆咀嚼她的話,湧現不祥的預感……
無須語言或說明,畫家與被畫者的所有心意,全收藏在此。
只要真心以對,我們就能有所感受。
【名家推薦】
月亮熊(小說家)
左萱(插畫家)
徐珮芬(詩人)
晨羽(作家)
楊双子(小說家)
薛西斯(作家)
‧本書是一朵被女性哀愁灌溉的花,直到荼靡之時,自由終將得以綻放。
──月亮熊
‧時代下女性悲涼剪影的犯罪故事,宛如描繪風雨交加的夜裡,鮮花徒然綻放又凋零的姿態。但總有一日天會晴的吧!
──薛西斯
2019年10月10日 已读
接过连城大师衣钵,是当初初读《一朵桔梗花》的感受了!尤喜故事一、二,虽然都不是新梗,但点缀在每一朵凋谢中的女性之花上仿佛新生。侦探人设非常讨喜,故事承接之处稍有生硬,无限可期!
伽古屋圭市 推理 日本
人間失格 3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伊藤 潤二 / 太宰 治 小学館 2018 - 7
不朽の名作を鮮烈な恐怖描写で描く衝撃作。
日本文学の不朽の名作『人間失格』をトップホラー漫画家の伊藤潤二氏が
独自の表現で捌く衝撃作の完結編・単行本第3集です。
人間の営みが理解できない。なのに、周りの人間の目が
気になって仕方ない。都会の生活の中で多少図太くなった葉蔵 は
自分に絶対の信頼を寄せるヨシ子と世帯を持った。しかし、ヨシ子の心と体が
犯され、その苦しみから逃れるために、酒や麻薬の中毒となる。
治療のために入院した病院で、奇蹟的な出会いが待ち受け……
「世間と折り合いがうまくつかない」そんな読者に深く愛される名作に、強いインスピレーションを得た伊藤潤二氏。氏がホラーの要素を絶妙に取り入れ、
人間の業を深く掘り下げた新たな衝撃作を紡ぎました。
人間失格 2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伊藤潤二 / 太宰治 小学館 2018 - 3
人間の弱さを徹底的に描いた衝撃作!!!
日本文学の不朽の名作『人間失格』をトップホラー漫画家の伊藤潤二氏が
独自の表現で捌く衝撃作の単行本第2集です。
人間の営みが理解できない。なのに、周りの人間の目が
気になって仕方ない。そんな主人公・大葉葉蔵が必死で身につけたのは
道化だった。上京後、地下活動に参加して疲弊し、カフェの女給と心中するも
自分だけが助かってしまう。その後信頼の天才とでもいうべきヨシ子という
女性と出会い結婚。小さな幸せを手に入れるが、それは決定的な自己崩壊の始まりであった……
「世間と折り合いがうまくつかない」そんな読者に深く愛される名作に、強いインスピレーションを得た伊藤潤二氏。氏がホラーの要素を絶妙に取り入れ、構成した問題作です。どうぞ宜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2019年10月6日 已读
这一本太好了,完美融合太宰治,对幸福的惯性破坏,NTR幻想,地狱幻觉
伊藤润二 日本 漫画
人間失格 1 豆瓣
8.7 (19 个评分) 作者: 伊藤 潤二 / 太宰 治 小学館 2017 - 10
文学界の名作を独自の解釈で綴る異色作。
日本文学の不朽の名作『人間失格』をトップホラー漫画家の伊藤潤二氏が
独自の表現で捌きます。
隣人の幸福が理解できない。なのに、隣人の目が
気になって仕方ない。そんな主人公・大葉葉蔵が必死で身につけたのが
道化だった。上京した葉蔵は堀木に誘われ、非合法活動に参加する。
活動に疲れた葉蔵はある女給と出会うが……
「世間と折り合いがうまくつかない」そんな読者に長く愛されてきた
名作を、伊藤潤二氏がホラーの要素を絶妙に取り入れ、構成した
衝撃作です。是非手にとってください。宜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2019年10月5日 已读
把叶藏极其阴郁的讨好型人格刻画得很好,对于他的逐步厌世也抓得很妙
伊藤润二 日本 漫画
文人料理店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岚山光三郎 译者: 周圣翔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7
在谷崎润一郎《疯癫老人日记》里,充满官能享受的情色之梦。浅草什锦烧店染太郎,感受到坂口安吾《堕落论》的无尽沙漠。川端康成带着二十五岁的三岛由纪夫前往银座Candle,咬下当时最好高级炸鸡块。大口吃下山珍居肉粽,就会受到豪迈男子檀一雄的放浪诱惑唆使,飞奔出这个城市。京都上七轩 万春的苹果芹菜色拉中,交杂着担任典座时代的水上勉禅味… 在文士经常前往的料理店里,不仅仅只有绝佳的美味而已,故事的碎片成为粒子潜藏于其中。作家之舌敏锐地反映着当下的时代,饥渴、吼叫、嚼碎,定焦在当下的情况。引人欲望的食材气味、笔锋下的文学滋味,二十二位作家昔日品尝的陶然时光,饮食至今仍能饱腹的醇厚味蕾笔记。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配图是彩图也太犯规了吧
日本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19年10月3日 已读
关于口述史可信度的展开非常有意思,人们对所记得的事情的理解总是不断地重新排列,记忆的色彩也相对会改编。代与代之间、男人与妇女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只有将运动所牵涉的不同的人所持的各异的认识理解考虑在内,加之考证,才能理解真正的活动。
通篇下来,毛时代的农村女性碰上性别、时代、阶级的多重压迫,已经不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了。文中提到记忆年份的方式,你可能靠的是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位,信息时代可能是更大的社会事件,但毛时代的很多农村女性靠的却是孩子的生肖。
接生员一章看着忒可怕了。
头尾删减较多,感谢贺萧教授公布的未删全文。
女性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贺萧
在别人的句子里 豆瓣 Goodreads
7.8 (62 个评分) 作者: 陈以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8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译者陈以侃,接引英美文坛新风,挥洒一流文字趣味。
☆ 捕捉阅读时的每一次动心。投身字里行间,每一句都是热恋。
☆ Book-chat is still the best game in town.
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读过残留的快感。评判一个作者合不合自己的心意,先别翻那本大部头,找篇聊阅读聊作家的文章,要是读来还没有下楼取快递心潮澎湃,那就先搁置一旁吧。
前编辑、现翻译兼评论,总之靠写字吃饭的陈以侃,把阅读时的动心捕捉为文字,引诱我们直面文学、相信文学,再相信阅读。
---------------------------------------------------------------------
——你读过这本书吗?
——不算亲身读过。
写出这本《一年危险阅读》的安迪·米勒,如果跟我在一个单位,恐怕会成为饭搭子。我们不但都认清,“此生非读不可的书”,恐怕八十辈子都读不完;而且,那些我们骗人家读过的书,用余生去补也早已无望了。后来他也去做了编辑,但在儿子出生后的两年里,意识到工作之外,只读过一本书。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这就很严重了。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他要你相信,好书已经足够好了,你要舍得辛苦。我也认同,阅读的一大销魂之处,是某个从来没有想过要讨好你的作家,在熬到百来页的时候,突然跟你勾肩搭背引为知己,不管你朝哪边看,都是四目相接;不管你怎么跑,都跟他踩在同一个步点上。
---------------------------------------------------------------------
陈以侃在以一位真正的读者的身份,去创造一种作者文本,通过称叹、训斥与从不间断的调试,去接近那些难以言喻的瞬间,某个自我的核心。与此同时,他还拥有一副那么迷人的腔调:无比桀骜,又像在密谋。使人想要痛击,或者与之痛饮一场。——班宇,作家
陈以侃下笔有一种罕见的、时刻具有自觉意识的诚实——其实这很难,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被理解成自恋。读完这本书,在收获了无数让人为之击节抑或陷入沉思的见识之余,我也清晰地看到一个倔强的、试图从平稳持重中突围而出的写作者的轨迹。他熟读经典,却也质疑经典;他迷恋技术,却也解构技术——他永远更敏感于捕捉浩瀚文本里的那一点僭越的灵光。——黄昱宁,作家
我羡慕陈老师总是可以奋不顾身、毫无保留地投入他喜欢的作家和文本,也羡慕他转身又能找到描述和评价这种热爱的距离和准确性。他本质上和他写的那些有趣而有才能的灵魂是一类人。或者让我再诚实一点,这种羡慕其实已经严重到了嫉妒的程度。——吴琦,《单读》主编
任何编辑能够拥有陈以侃这样的作者,都是一大幸事。对我来说,拿到他的稿件之后,除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几乎不用任何改动,剩下要做的,无非就是欣赏他炼字锻句的工夫与推敲琢磨的巧思。我觉得他的这本文集,除了提示作者可以怎样写之外,更大的作用还在于提示读者可以怎样读。所以,任何作者拥有陈以侃这样的读者,也是一大幸事。——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你可真敢胡来,陈老师那是多厉害的人和书,要我多嘴。——苗炜,作家
2019年9月26日 已读
我还是喜欢这种比较主观的评论,谁都讨好的实在缺乏真情实感。写作课和文化课写得太有意思了。
王尔德说话才不是从来不错呢哈哈哈
文学评论 陈以侃
流亡与独立王国 豆瓣
L'Exil et le Royaume
8.2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丁世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19年9月24日 已读
册那加缪怎么被译得这么难读
加缪 法国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豆瓣
天才為何總是成群地來
8.1 (25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8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动物不需要历史感,而人类需要。
2019年9月17日 已读
杂文合集,选得一般,很多篇可读不可读,但没读过研究生的学渣如我也觉得《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写得真好,豆友若正处在这个阶段推荐一读。
他们做学问是一齐做的,一群人把一个人的学问功夫“顶”上去;在无尽的谈论中,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开发思路与知识,其功效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式”的。
王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