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2019年9月14日 已读
文字一般,但图非常好
香港
原初的激情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周蕾 译者: 孙绍谊 遠流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 1
在本书中,周蕾考察了令世界各地观众称羡的中国当代电影。她认为,中国电影属于某种从书写文字到技术化视觉意像的符号系统转型史,这一转型伴随着现代性历史,但却总是被压抑了。
在具体分析吴天明、陈凯歌和张艺谋的《老井》、《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前,作者以视觉性为切入点,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重新解读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主要事件。
当代中国导演们究竟是如何对待诸如社群、国族、工作、爱恋、学习、革命、自然以及性别等问题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对待电影制作经验本身的商品化这一问题?这些导演们的作品组成了周蕾所称的「新民族志」,它填补了本土与大都会市场之间的沟壑。
本书除了提供给读者以从未尝试过的对当代中国影片的分析之外,还对当代某些最紧迫争论的响应,这些争论包括跨文化研究、性别关系、民族性、身分认同、真确性以及商品拜物主义等。
理论性地徜徉在文学与视觉呈述之间、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以及第一和第三世界之间,作者勾划、批判了目前文化政治中各种流行的阐释类型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它们的实际用途。
最后,周蕾通过对华特·本雅明的论文《翻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特别解读,认为中国当代电影乃是后殖民世界文化翻译这一普遍议题内的某一事件。
《原初的激情》不仅是对中国文化和文化间「翻译」的及时民族志探索,也是对当代电影作了一番批判性考察,超越了任何单一学科的界限。作者将电影、文学、后殖民史、文化研究、女性研究以及民族志中的问题编织在一起,提供给读者跨学科的视野。本书不仅吸引对当代电影的理论问题感兴趣的人,而且能引起任何试图理解中国文化之复杂性的人的兴趣。
2019年9月14日 已读 太难了,满篇的专业术语和长句(跟某位友邻的短评一样),对我这样的羸弱工科生来讲真的太难了,明明都是中文,加在一起就是看不懂的不明觉厉。放以后再读吧
周蕾 海外中国研究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后的访谈 豆瓣
David Foster Wallace: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7.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徐阳子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本书收录的六篇访谈,包括他自杀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对谈,私密而内涵丰富。他谈到了当代美国的状况,娱乐、自律、成年人的生活、文学,以及他自己无法模仿的写作风格。
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他与戴夫·艾格斯、与母校的学生杂志所作的披露性问答,以及他在《无尽的玩笑》出版前,与著名的劳拉·米勒所进行的访谈。
这些对话展现了华莱士多年来受人喜爱的诸多特质:他无以伦比的谦逊、庞大的博学,他的智慧、敏感以及人文关怀。他生动描述了他的创作过程和动力,在访谈推进中展现他的好奇,并最终反转占据主动。他带来了在文学、政治以及当代美国现状等方面的热烈思考,观点深刻而独特,展现了这一优异大脑的全景图。
日常总是将人的想象力、语言和自主思考吞噬耗尽……在这种文化下,华莱士的复杂性无疑是天赐之礼。--扎迪·史密斯
华莱士 x 劳拉·米勒
华莱士的第二部小说《无尽的玩笑》厚达1079页,堪称鸿篇巨制。对于一个旨在捕捉时代精神的当代作家而言,小说中时而闪现的某种智慧令人振奋。
华莱士 x 《波士顿凤凰报》
对于我们这代人,或者比我再年轻几岁的人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没有代言人。我们这代人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华莱士 x 《艾姆赫斯特》
我是一个习惯写"五稿"的人--一份初稿、两份修订稿、两份打印稿。我总是能写出五份手稿。我写的次数越多,文字就会越简洁。
华莱士 x 《信徒》
华莱士已经证明,他有能力处理他选择的任何主题或题材。他的多才多艺以及对细节的关注,使他成为美国过去二十年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华莱士 x "尽我们所知"
办公室职员的生活,我们往往认为它非常枯燥和乏味。但也许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充满了可怕的厌倦与绝望,几乎没有什么成就能够对其他人诉说。
华莱士 x 《华尔街日报》
在华莱士看来,布什政府执政的这七年零四个月完全是一场充斥着贪婪、傲慢、无能、虚伪、腐败、玩世不恭和蔑视选民的恐怖表演。
冯内古特:最后的访谈 豆瓣
Kurt Vonnegut: 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李爽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冯内古特的小说、剧本和随笔获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在这本贯穿其一生的访谈录中,我们能够知晓是什么驱动了冯内古特去写作,他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他如何踏上写作之路,其家族和家庭对他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战争经历中的作家身份。
"他能够在二战中打仗,从恶名昭著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幸存,失去朋友、妻子和无数所爱之人,在经历美国历史最近二十年的动荡之后,仍然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伤害',并把这句话刻在了墓碑上,或许还伴随着大笑。上帝保佑您,冯内古特先生,无论您身在何处,谢谢您所做的一切。"
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格雷厄姆·格林
冯内古特 x 《巴黎评论》
身为二战老兵,冯内古特希望他死的时候能有军礼厚葬,号手奏乐,国旗盖棺,鸣响礼炮。这是他一直都向往的东西,然而,除非他战死沙场才能得到。
冯内古特 x 《国家》
德累斯顿的轰炸让我了解了一种现象,就是我的失忆和那些经历过雪崩、洪水和大火的人们一样,人的大脑里有某种装置,在灾难超过一定水平后,会关掉我们的记忆。
冯内古特 x 约瑟夫·海勒
我认为男性一直怀疑女性比他们更强大、更优秀,这是从他们母亲身上感受到的。
冯内古特 x 《别笑》
库尔特·冯内古特成长于大萧条时代,他的家庭并不鼓励艺术追求。冯内古特的父亲推动孩子们朝理性主义前进,他坚信科学是一切的答案,而非艺术。
冯内古特 x 《美国航空杂志》
冯内古特总是让我们尽全力去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不懈地敲打我们的笑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感激的事情。
2019年9月9日 已读 没啥意思,都是些普通场外信息。但五号屠场是真的真的很好看,
冯内古特 美国 访谈
一瓣河川 豆瓣
8.5 (19 个评分) 作者: 雨楼清歌 青马文化 新星出版社 2018 - 5
作家江南特别推荐
雨楼清歌是一位值得期许的青年武侠作家。——江南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作家六神磊磊、小椴、宝树、陈楸帆等的一致推荐
◎一场等待十二年的必死之约
一幅收入万里河川的梨花图
青眸映雪、云中一刺、涉川绝响……人心最是浅薄,几个痴念便能纠缠一 生。
◎第二届 网络文学双年奖优秀奖
◎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 大赛武侠组首奖
◎首届掌阅文学创作大赛长篇二等奖
◎该作品既有春风明月、红叶梨花的诗性之美,也有热血激荡的侠骨、悲伤孤寂的柔情,展现了一个不寻常的江湖,作者通过对各类刀意和剑境的描述,以及刀客剑侠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第二届网络文学双年奖优秀奖获奖词
◎有金古黄梁温等名家在前,后辈新人要做出些许突破都是难的。作者固然没有脱离前辈的路子,但他笔下的这一人一剑一朵梨花,却是丰满而有新意的。既让人看到了雕琢清丽的文字,韵味悠长的画意,也勾起了读者面对河川时的浪漫共情。——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武侠组首奖获奖词
=============================================================
本书收录8个中篇故事。8个故事既独立成篇,又草蛇伏线、隐约勾连。以云陌游、杨逊二人的际遇为主线,串起各色江湖客的故事。他们不管是绝顶剑客,还是宵小之徒,都一样有悟不透的世途,渡不过的河川,即便得见天地的云陌游也有如凡人茫然无着的时刻。志士凄凉闲处老… …写江湖实际也是写人生的困境。
2019年9月3日 已读
写意境优秀,核心打戏很明显受了不少新世纪武侠电影影响,很“仙”,对我来讲不够硬核。但传统武侠的精神气是在的,同名作和开篇两作好。
武侠
是枝裕和 豆瓣
またここから始まる
6.9 (9 个评分) 作者: [日]是枝裕和 译者: 匡匡 东方出版中心 2019 - 6
本书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从未面世的随笔,极私密的访谈,深入生命的六十六部电影,呈现是枝导演的创作灵感与电影世界。2019年戛纳金棕榈奖获得者奉俊昊、《小偷家族》主演树木希林、法国影后朱丽叶·比诺什,电影理论家莲实重彦等人特撰文推荐,讲述他们眼中的是枝裕和。 书中还有六十余幅珍贵照片,是枝裕和年表和最全的作品解说。
2019年9月2日 已读
这还不如直接做成16开的杂志,一篇篇噱头十足,读过《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足矣。
日本 是枝裕和
人行道王国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2019年9月1日 已读
用破窗型社会控制取代人行道上的自愿型社会控制是很傲慢的,也是相当偷懒的一种方式,但恰好是中国最普遍的方式,尤其以前两年北京小摊小贩的处理和招牌的统一,以破窗理论治理街道也许能快速地达成一个表面有效的结果,但埋下的根呢,可能与他们无关吧。
作者提出的修缮窗户理论很美好,但必须在有着信任他人的社会才会有所施展,如今大城市愈发疏离的陌生人肯定是与这条道渐行渐远的。
书中描述的人大概对标国内低端人口中的低端人口,这么一看米国还是很温和的。
附录的研究方法陈述非常值得学习,即使已经如此贴近这些边缘人士,作者依然认为并没有完全融入他们,也说无法抛开对研究者的感情,谦虚、真诚。
哈基姆写的后记真好。
似乎必须读一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了。
社会学 米切尔·邓奈尔 美国
王考 豆瓣
8.4 (122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7
一位难以解读的小说家
一部台湾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
联合报文学小说大奖得主,童伟格作品首次引进
◎ 编辑推荐
★ 童伟格是台湾六年级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文学金典奖等认可,被认为是袁哲生、骆以军之后“内向世代的集大成者”。
★ 魔幻写实、乡土主义、现代主义、内向世代……我们能从童伟格的书写轮廓中瞥见许多风格,却无法用某一个特定的形容词去概括他。如同骆以军所说:“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 作为童伟格首次引进的作品,《王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是童伟格25岁出版的首部作品,一出版便惊艳台湾文坛,在其中他将种种小说的技艺操练到相当的高度,如黄锦树曾言:“童伟格的小说写作,几乎是一开始就很成熟了,好似直接跳过了学徒的阶段,第一部小说集《王考》里的多个短篇就几乎是杰作。”
★ “我问祖父,爱情是什么?我问他,人怎么这么愚蠢?我问,我们活着为什么?”在《王考》中,童伟格用锐利的冷调文字捕捉生命中的神秘瞬间,讲述老灵魂不欢的童年故事。他拆解具体情节、冻结叙事时光,让人物直接和命运对话。故事仓皇流转,却始终覆盖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 内容简介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童伟格运用乡土、魔幻写实,甚至是历史与神话的嫁接等各种自由的叙事,拓展出九篇面貌繁复的作品,并在这些篇章以滨海山村为原点,反复书写来去其中的人。他们跨过山,越过海,穿行公路,去往城市,最终又回返山村。不断徘徊的人们,重复出现的场景,让小说展示出一幅幅时间冻结的画面,并且在一次次静止的瞬间之中,直面命运。
◎ 名人推荐
★ 我确实为童伟格这些篇优美纯粹的小说迷惑吸引。“怎么可能那么好?”那是一个比我的小说启蒙时刻上跳了几十年的,宽阔而完整的“人直接与命运对话”“叙事尚未被污染之前”的地貌。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 《王考》彻底的抒情风格,也道出童伟格与抒情主义的亲缘性。在这一点上,他的写作可说是位于其他两个早夭的同代人袁哲生(强烈的抒情性)和黄国峻(标准的现代主义)的延长线上,企图更远地朝向其消失点——那永远不可能趋近的可能性的尽头。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 老灵魂不欢的童年,这是我对童伟格的小说看法。他几乎用小孩“我”的口吻说故事,锐利而冷静,情节流畅,难得之处是他擅用人物的动作描摹内心状态,纯然带着说故事的本色。读他的小说,我想到的画面是:“乡村杂货店前的老人,讲着童年故事。”
——台湾小说家 甘耀明
★ 在《王考》这本小说中,处处充满了死亡与失落的阴影,仿佛是不可抗拒地陷入到一个时间与时间的夹缝之中,指针卡住,故人物仓皇流转在梦境与现实的边际,而生与死俨然成为一体之两面,记忆斑驳成为拼凑的残缺碎片。
——台湾作家 郝誉翔
◎获奖记录
★《我》荣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暗影》荣获2000年“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
★《躲》荣获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
★《王考》荣获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 作者以长篇小说《西北雨》成为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得主
2019年8月25日 已读
读童伟格的小说有很强的说书味,尤喜欢前三篇。二十五岁出的书,也真是够厉害了。
台湾 童伟格
在群中 豆瓣
Im Schwarm:Ansichten des Digitalen
7.1 (43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程巍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
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海德格尔曾经把人的生存状态描述为“沉沦”,亦即每一个个体失去了去存在的能力,置身于闲谈、好奇和两可的公众舆论之中,在这里貌似穷尽了一切可能性,而实际上没有给行动留下任何可能性。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扫一扫”跟扫没有任何关系,渐渐远离大地的我们,是否仍有力量的来源?迷恋于数字化的主动和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在被监视中迷失。也许已经没有“我们”,只有“群”。韩炳哲的《在群中》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2019年8月23日 已读
韩炳哲给人的感觉是强在理论扎实,擅用各种理论解释新现象,看着很受用,但总归还是浮于表面。
哲学 韩炳哲
尋路中國 豆瓣
Country Driving
9.0 (8 个评分) 作者: 何偉 译者: 賴芳 八旗文化 2011 - 2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2019年8月20日 已读
距离读完《甲骨文》居然已经五年之久,也许因为拖延症的这些年读了诸多非虚构作品,寻路中国带来的感触远不及当年读甲骨文,也可能相对平实的叙述我更喜欢私人化的记录。
何伟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纪实
猎人 豆瓣
6.8 (71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7
★2020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作品
双雪涛最新的短篇小说集,由十一篇小说构成。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有比较强烈的东北地域气息,这一本在创作题材、叙事方式上都更为开阔、自由。北方小城五篇,民国历史两篇,北京生活四篇,时间脉络从民国的北平贯穿到2018年的当下以及充满科幻感的未来。十一个故事,每一篇 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时空感受、气氛节奏截然不同。作者于传奇故事中书写日常生活中人的境况,在普通人的境地里寻找和构筑属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无论在何样的时空里,这种属于自我的精神质地都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无论风浪再大,也要把紧自己的舵。这本小说集关于普通人,也关于勇敢者,关于欲望,也关于慈悲。
【编辑推荐】
★ 小说家双雪涛继《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之后的突破之作,他创新讲故事的方法,打破时空界限,沟通古典与现代,为当代华语小说展示了新的可能性——从艳粉街到奉天城,从1932年的北平到不可知的未来,从八九十年代的北方小城到2018年的北京,十一个充满悬念的精彩故事,十一场紧张有趣的精神历险。作者极具现代感的表达格调、所关注主题的深度和硬度,奇异的文本内驱力,决定了他在当今汉语写作中的独特地位。
【媒体评价】
我们看见了作者展现他个人写作风格与品质的最新成果,现实生活也许是十一种,也许是一种。它是凛冽的、锋利的,也是热血的、动人的。它是我们的软肋与伤痛,也是我们的光明所在。
我们为作者的精神历险发出了共同的惊叹。感谢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学磁场,让我们获得了另一种旋转的方法或眩晕。
——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授奖词
双雪涛的小说创作已然成为文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他的小说常在奇异的修辞和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
小说《预感》也是一个“用言语证实存在”的故事,言语似乎在表明存在,但能否最终证实存在,这是小说带给读者的疑问。在充满了悬疑和张力的情节中,言语被寻找到了,但同时也被安德鲁带在身上的那封信中的语词消解掉了。言语、存在、死亡、预感,由此交织成一个纷繁奇异的大网,彼此证实,彼此抵消。
——《作家》杂志推荐语
(《武术家》一篇)人物生动,世情通透,离奇故事中富于日常生活气息。叙述语调老练,时而露出嘲讽的锋芒。国仇家恨,用一个武术家与其子的简短经历,说得轻盈流畅,一口气读完,仿佛真回到历史现场。小说家厉害的地方,在于不会限于要交代清楚的国族历史而损害了说故事的方式,却又事事交代清楚,洗练非常。……《武术家》里有传奇,有日常,人一面向往传奇,一面留恋日常,当传奇与日常同时很好地平衡在小说里,那么这个小说就不一般了,重要的是传奇与日常背后还有断代史,这样小说就更不一般了。
——“鲤·匿名作家计划”评委
在围剿现实的寒冷征途中,他在语言、结构、叙事节奏等方面,获得了愈发精巧、成熟的驾驭能力。身为小说家,他锋利地划开了阴谋之下的纯真,躲闪之中的深情,让衰落的城市、渺小的边缘人,双双收复他们失落的自由和梦想、爱与尊严。
——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年度青年作家颁奖词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岳小旗是东北人,但是因为在北京待的年头长,又演戏,学了一口北京话,见谁都自称弟弟,要不就是长叹一声,一晃脑袋,唉,谁叫我喜欢您呢?”
是走出了东北,所以就沾上了京味?序言里开始强调产出速度,无论什么行业,开始追求速度往往不是好事。
我,一个一本不落看完双雪涛的人,对新书是失望的。
双雪涛
爱欲之死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Agonie des Eros
7.3 (155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宋娀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
【名家评论】
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木心先生的诗歌里,“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爱很多人。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爱”,“爱”是如此唾手可得,却又难以企及,珍稀到难觅踪迹的地步。所谓“唾手可得”乃是因为爱早已成了一种个人性的消费商品,所谓“难以企及”是因为很少再有人愿意为爱牺牲自己,发现他人的存在。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个人主义曾解构了集体迷狂的权力话语,却又带来了现代性情感危机。自我与他者本是相互让度而实现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与重新建构人我关系。哲学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现实的淋漓,会带来一场新的头脑风暴吗?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爱欲牵引灵魂的爬升。“爱欲之死”是振聋发聩的低吼!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在消费社会,谁究竟在消费什么?爱欲被套上枷锁,妆成性欲;消费刺激,以思想埋单。《爱欲之死》的原作与译文俱佳,值得细细品读。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2019年8月13日 已读
韩秉哲的很多观点应该都会受到当今社会的认同,无论是爱欲、自我、新自由主义等等
韩炳哲
家離水邊那麼近 豆瓣
作者: 吳明益 二魚文化 2007 - 5
本書是自然寫作者吳明益繼2003年出版的《蝶道》之後的動人作品。喜歡自然寫作的人對《蝶道》應該不陌生,這是一本十分動人的生態散文,出版後即獲得讀者和書評家們的一致擁戴和好評,不但叫座也叫好。獲得該年度中時的十大好書獎同時也獲選為金石堂該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好書之一。
沈寂四年後再推出的《家離水邊這麼近》更是叫人驚艷。本書是吳明益這四年間,流連在溪邊、湖邊、和海邊的生活、行走、坐臥觀察、反思和記錄的動人創作。透過準確和動人的文字描述,及一張張與文字現場對話的攝影,吳明益寫出了一部詩意又充滿現實反省的「水鄉誌」。誠如他說的:
我以為人與人的創作都是自然物,我有理由相信,它們理應會一起演化,並且永遠對那個過去的自己提出謙虛而堅定的異議。
本書為全彩印刷,除攝影外手繪、排版皆為作者的創作。作者吳明益堅持用再生紙印刷,封面不上光,講求設計質感,用較低耗能、風格化的方式製作此書,期待最終能完成更抽象的物事,傳遞給讀者。
2019年8月11日 已读
书做得非常漂亮,但内容确实挺一般,早期作品了。
台湾 吴明益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豆瓣 Goodreads
Roberto Bolano: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3 (64 个评分) 作者: [智]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普照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1998年,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荒野侦探》发表,记者玛丽斯坦发现了这位"可以和自己的读者做朋友"的作家。几封书信往来之后,两人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就"真理"与"结果"进行了一场长久的讨论,也成为波拉尼奥生前的最后一次访谈。这次访谈首次译成中文,和另外几篇同时收录,其中包括波拉尼奥与南美的几位记者所做的访谈,为读者理解这位"拉丁美洲的T.S.艾略特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图景。围绕波拉尼奥的创作、奇书《2666》的诞生、作家与同时代作家好友的交往等,这些轻松而精彩的对话,都在他的巨著《2666》的写作期间完成,它们展现了作家的处世态度,对爱的追求,以及对致命疾病的现实最为深邃的个人忧虑。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甚至比阅读他的小说更有趣。
--《洛杉矶时报》
波拉尼奥 x 《首都》
我反对一切事物。我觉得自己像个幸存者,就是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我没死掉。我有很多朋友都死掉了,因为革命的武装冲突,吸毒过量,或者艾滋。活下来的一些人,现在都是杰出的西班牙语文学名流。
波拉尼奥 x 《炸弹》
每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传性的。《伊利亚特》中,我们端详两个同盟、一座城市、两支军队的命运,但我们也关注阿喀琉斯和普利亚姆和赫克托的命运,而所有这些角色,这些独立的声音,都反映了创作者的声音和孤寂。
波拉尼奥 x 《图里亚》
如果由我来决定,我愿意活到一百岁,这样就能永远保护我的孩子。我认为理性和亲子关系没有任何关系。也许从孩子的角度,理性确实会强加于自我,但从父母的角度,很难将理性强加于人。
波拉尼奥 x 《花花公子》
我为那些阅读科塔萨尔和帕拉的钢铁般的年轻人所感动,就像我阅读它们并打算继续阅读一样。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
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豆瓣
Jorge Luis Borges: 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4 (5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译者: 汤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本书收录了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任职期间与理查德·伯金所作的著名访谈,他曾说,"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访谈中,他给出了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真知灼见,并谈到了现在常常为人忽略的诸多政治主张。而辞世前几日,博尔赫斯和好友莱库比曾进行过一次私密的访谈,涉及他的生活、爱以及对自己作品和国家的种种思考,也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访谈"。这几次贯穿博尔赫斯写作生涯的访谈,为读者了解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文化巨擘打开窗口。
深入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会发现,它背后那个从世界文学和哲学中广泛摄取养分的人,同时有着否认自身见多识广的谦逊品格。这是一次相当私人的馈飨。通过这些访谈,博尔赫斯似乎在告诉我们,访谈本身就是一个自知的时刻,一个悬停在时间长河中的时刻。--《纽约时报》
博尔赫斯 x 理查德·伯金
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时,我与理查德·伯金有过很多次愉快的交谈。事实上是自我坦白,坦白的程度更甚于那些我在孤独中怀着过度的忧虑和戒备写下的文字。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连我自己对我真正的生活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博尔赫斯 x 《巧妙的回避》
与博尔赫斯面对面交谈,就是要沿着一座由他过往经历和情感体验构成的迷宫去追踪他。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绘着千奇百怪图案的围墙,它们可能是线索,也可能只是迷惑人的岔路。我们不能指望每次找到的都是同一个博尔赫斯。那里不仅仅只有一个博尔赫斯,而是许多个。
博尔赫斯 x 格洛丽亚·洛佩斯·莱库韦
失明之前,博尔赫斯最后能看到的颜色是黄色,而他生来第一眼看见的颜色就是虎皮的金黄。他曾说失明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却又坦白:如果还能看见,他不会离开屋子半步,他会待在屋里读手边满满的书。
SEX 豆瓣
SEX
作者: 石田衣良 译者: 賴芯葳 高寶 2019 - 5
★★★直木賞、《池袋西口公園》作者石田衣良,獻給所有男女,描繪身心靈到達頂點的感動短篇★★★
性愛,就像是身處黑暗時看到的一絲溫柔光亮。
而比起赤裸裸的視覺影像,鉛字更要好上數十倍。
文字不只是能觸動肉體的表面,更能自由來去內心深處;還能超越無法跨越的男女高牆。
若性愛只是單純的黏膜接觸,那實在沒什麼大不了。性愛最重要的就是,究竟能在那段時間裡,在內心與身體之間穿梭往返幾百次。
不論我們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不論我們身處何地,美好的性愛都像雨露滋養大地一般,飽滿我們的身心靈。
十二篇引領你走向溫柔感動的故事……夜晚的街燈下、圖書館的角落、住院時的病房、異國之地、最後一次約會時……在這同時,閉起眼向某個存在祈求著。當性愛盈滿之時,生命就會燦然閃爍,所以性愛才會如此美好。
〈夜間散步〉
在帶有涼意的夜裡散步是弘明與惠理子的祕密興趣,四面而來的微風吹起了體內情慾的躁動,在靜謐無人的小山丘上,替今夜的春宵拉開序幕……
〈絹婚紀念〉
結婚十年還未有過魚水之歡,甚至無法接受女性靠近他,因為母親說過,那不是人類該有的行為,不僅污穢、下賤,更與動物毫無兩樣。
尋求婚姻諮商幫助的夫妻兩人,經過兩年的治療,終於在結婚十二年紀念日這天,經歷了第一次美好的高潮。
〈白日夢〉
原來,天國搞不好是個充滿慾望的地方呢。
夜半醒來之時再次感受到妻子的氣息,心中與身體再次感受到了慾望的溫度。來回抽送之間,同時感受到男女雙方的美好高潮,是醒是睡、是真是夢,都不能抹去這個夜晚的美好。
〈二樓之夜〉
昂然挺立的男性驕傲究竟去了哪裡呢?
有沒有所謂禁忌、讓人心碎又興奮的性愛呢?
飯塚秀行飽受硬不起來之苦,每日都在疑惑自己的慾望去了哪裡。
那日,深夜的家中二樓傳來愛慾蕩漾的軟語呢喃,從門縫透出的燈光望過去,竟是與自己最親近的兩人正在結合,該是憤怒心痛的時候,秀行卻迎來了久違的硬挺。
〈純花〉
那天,純花走了。
這個悲劇,打碎了俊宏與純子的幸福生活。性愛的美好也就此成為過往。但是在天堂的純花,想看到的是爸爸媽媽相愛相擁的模樣啊!性愛之所以稱為性愛,就是在合而為一的同時,更是將滿滿的愛意投注給對方,兩人陶醉地刻畫相同的節奏時,心中都深信,純花會再一次回到這個家。
在這本書中,石田衣良用優美的文字描寫了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互動,突破了對於性愛框架的限制,重新給予性愛一個神聖的定義,深入所有男男女女中,心中最渴盼的那份感動。
2019年8月7日 已读
石田衣良浓眉大眼的写黄文这么厉害,还嘴硬说自己写的不是官能小说,呵
情色 日本 石田衣良
OPUS 作品 豆瓣
9.1 (219 个评分) 作者: [日] 今敏 译者: Mrs.X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8
动画大师今敏,漫画生涯至高代表作!
追悼纪念,遗作重见天日,首度作为单行本出版的蕞后长篇杰作!
完整收录生前被拒绝刊登的「神结局」
深具自传色彩,你所能想象的今敏风格之盛宴!
名作《千年女优》《红辣椒》的前身
中文世界初次正版引进
...................
📖 编辑推荐
是谁,创造了神的世界?
OPUS,是安放今敏导演虚拟灵魂的实体容器。
* * *
☆ 动画大师今敏,漫画生涯至高代表作,中文世界首度正版引进!
今敏,是继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之后蕞享誉世界的日本动画大师,具有强烈作者色彩、先锋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年仅46岁,却在10年间接连创作出影响世界影坛的重量级动画杰作——《未麻的部屋》《千年女优》《东京教父》《红辣椒》,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奥斯卡蕞佳动画长片、提名动画安妮奖蕞佳导演&蕞佳编剧。
2010年8月,今敏猝然早逝,世界主流媒体沉痛悼念:“今敏以小小的动画获得了蕞高的赞誉,是日本一位伟大的电影人,也是世界上蕞敏锐、蕞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时代周刊》;“今敏辞世以后,我们就觉得日本动画的未来没有了。”——电影杂志《CUT》
☆ 长篇遗作重见天日,初次作为单行本追悼纪念出版,完整收录生前被拒绝刊登的神结局!
《作品》(OPUS)原连载于1995—1996年,后因杂志社倒闭惨遭腰斩,在今敏生前未能结集为单行本出版。2010年今敏去世后,出于追悼纪念,从故纸堆中重新整理出遗稿,发现了已勾完线稿却被拒绝刊登的“幻影般的蕞终话”,故特别按照原样状态完整收录、以上下卷单行本形式出版,以完成今敏未尽心愿。
☆ 你所能想象的今敏风格之盛宴,漫画生涯蕞后一部作品,里程碑意义收官之作,转型动画导演的承上启下之作!
今敏漫画作品中有的是动画电影漫画化,有的是应邀参与的企划,有的是篇幅不长的短篇,而《作品》(OPUS)是较完整意义上今敏“自编自导”全身心倾注心血的长篇大作!在文集《我的造梦之路》中,今敏评价《作品》(OPUS):“在绘画方面,这是我风格蕞统一的作品。”
贯彻今敏毕生创作核心主题——当代人的心灵世界,梦境、现实与潜意识的交错,身份认同,后现代焦虑,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多重凝视的目光。《作品》(OPUS)讨论的议题,深深影响了今敏下一阶段的动画处女作《未麻的部屋》,以及后续的《千年女优》《东京教父》《红辣椒》。
☆ 对个人漫画生涯的总结,人物及场景设定具有自传色彩,不同角色身上多有今敏的影子。
今敏在《作品》(OPUS)中直接搬用、描绘了作为漫画家的生活场景,日常遭遇的种种职业焦虑,被编辑催稿、被读者评议等困扰,并且本人在结局中“真实出镜”。
参见今敏在《我的造梦之路》中爆料:“主角漫画家的工作场所,是完全按照自己当时住的房间画下来的。画自己身边的东西还真是有趣。”
☆ 剧情悬念迭起、气氛惊悚;叙事巧设伏笔,层层递进;角色性格鲜明,张力十足;动作场面密集,“加塞”中式元素,港片动作身手;有如电影的绝妙分镜与转场;充分调动拟声词表现力,用“音效”讲故事,阅读体验宛若观赏视听大片!一场跨次元的穿越大戏+高概念烧脑神作!
☆ “元叙事”“超小说”题材在漫画领域的先锋性探索,以严谨的脑洞打破虚构与现实的次元壁,打造双重嵌套文本,戏中有戏,梦中造梦!既有一口气追完的畅快感,又有可供反复琢磨的海量细节。
文本的企划设定,借鉴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等心理学理论,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间离美学和叙事实验,从主题到形式,皆体现今敏驾驭“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高超技巧。
书名“作品”(OPUS)——一语双关、套层结构,打通“漫画世界”、“现实世界”、“被创造的现实世界”三个时空。上下册封面,红蓝CP、镜像对位,上册的封面是下册的封底,上册的封底是下册的封面。
☆ 全方位复刻原版开本、设计,高质量还原细节,适合收藏。
虽然是单色漫画,但因为用墨多、印制要求高,特别采用了市面上少有的进口海德堡双色印刷机;为了方便阅读,采用了锁线装订。
☆ 长篇动画电影化企划进行中!
据官方证实,《作品》(OPUS)将被改编为动画电影,制片人仍然是今敏长期合作的至亲伙伴、生前挚友、日本动画界传奇制片人丸山正雄。今敏毕生蕞爱的音乐家、黄金拍档平泽进,于2018年新发表专辑《回=回》中,收录了已提前完成的、为《作品》(OPUS)专门创作的音乐。
☆ 《作品》(OPUS)之于今敏,犹如费里尼的《八部半》+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
其他可类比的相似题材、类型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危情十日》《闪灵》《童梦》《暗恋桃花源》。
☆ 影视、动画、漫画等艺术领域创作者,亦可以参考学习分镜技法。
...................
📖 媒体推荐
“今 敏的元小说式的叙事使得作品中充满了存在主义和宿命论式的疑问。”
——Fandom Post
“你所能想象的蕞具今敏风格!”
——美国杂志《The Comics Journal》
...................
📖 名人推荐
评论家保罗·格拉维特(Paul Gravett)将《作品》(OPUS)列为2014年10部最佳漫画之一,认为漫画中充满奇思妙想,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元漫画”,并表示这部作品与今 敏的动画作品风格相似,应该十分适合改编为动画。
...................
📖 获奖记录
荣获2013年度ACBD亚洲评论奖
入围2014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主竞赛单元
被评为2016年美国青年图书馆协会杰出图像小说
...................
📖 内容简介
漫画家“永井 力”笔下的人物竟破纸而出
盗走了原稿中蕞关键的一页!
截稿期限将至,他不得不一路追进自己所创造的世界……
“热血女警”“连环杀手”“时空穿越”“VR 洗脑”
无辜被害者的鲜血,并不仅仅是漫画家的“笔墨”而已
现实与虚构,交织成“作者”无法脱身的迷宫……
各路登场人物与他相遇,两个正在崩溃的世界,将会如何结局?
2019年8月6日 已读
烂透了!就是这些不靠谱的家伙在指引国家未来的方向。
一个次元壁不断破裂的故事在最后十几页到达巅峰。
今敏,你只是回到你的世界去当我们的上帝了吧,可为什么世界还越来越坏了呢。
今敏 日本 漫画
送行 豆瓣 Goodreads
靜止在:最初與最終
8.2 (37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8
袁哲生纪念文集,收录早期绝版作品、未发表小说与私人手札。
在《送行》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 编辑推荐
✨ 2005年,宝瓶文化为袁哲生出版纪念文集《静止在:最初与最终》;如今简体版《送行》面世,不只是一场纪念,更是一种传承,让这位小说家重新被认识,让他的 作品不断被重读。本书除了收录袁哲生已经绝版的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和未发表小说《温泉浴池》,更邀请台湾小说家童伟格为新版作序,将“一笔一画的希望”寄托给未来的读者。
✨我们会在《送行》中看到袁哲生用一种“轻短俏皮、厚积薄发的小说阅读术”去诠释沈从文、汪曾祺、海明威等经典作者;也会看到他书写出风格不同于小说的散文,谈论爱情滋味、服役经历与日常生活。袁哲生在小说之外的创作面向与内心世界,都珍贵地保存于本书。
✨ “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书写风格独特的袁哲生,最终也在《送行》里阐述个人的创作理念,以“收音机、温度计、灵媒、乩童”等关键字说明何为小说家,用“招魂、通灵”解释写作这项技艺。这些答复,为人打开新的视野,让以后的读者与创作者去往更远的地方。
◎ 内容简介
1995年,袁哲生出版首部作品《静止在树上的羊》,隐约展现日后的小说风格,本书“辑一”即来自于此作。在“辑二”文学评论里,我们则见证小说家与其他创作者的隐秘关联。到了“辑三”“辑四”,袁哲生书写出《温泉浴池》《偏远的哭声》等成熟之作。
从最初到最终,从袁哲生的小说到他的私人手札,我们得以见证一个经典作者的诞生。
◎ 名人推荐
✨ 小说家静停十年文学创作期,将最初与最终,叠合为本书。而倘若真如上述所言,只有作品,可能代替创作者长久地生还,那其实不无残酷地意味着:作品才是创作者的真切生命,因唯有它,有望背离死亡的单调复核,而将小说家自言的“萍藻”,寄托给未来的林泽——一字一句的未知,因此,也就是一笔一画的希望。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 “轻”与“抒情”的创作手法,袁哲生有意将自己与同时代的主流小说家进行区隔。他的写作手法刻意採取“轻”的技巧,美学则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特别是场景的经营、意象的捕捉、节制与留白的叙事手法、抒情的视野,还有现代文学传统裡审视关注的人类的普遍经验、共通处境,这些都在袁哲生笔下获得再次发挥与诠释的机会。
——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 刘乃慈
✨哲生的文,似乎比我们更早一步试着使用一种减法。他总努力要写得少,而不是写得多;写得轻,而不是写得重。许多小说,情节、高潮、转折、主题种种,都不是必然物,读者随着他的眼睛观看,随着他的耳朵倾听,悟得一个又有情又无情的世界,不堪处,与其大写反叛与轻蔑,不如代之以宽容与幽默。
——台湾作家 赖香吟
◎ 获奖记录
☆ 本书收录1994年台湾“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作品《送行》,以及1995年“中央日报文学奖”小小说奖第二名作品《雪茄盒子》。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2019年8月6日 已读
小说是对人生的一种猜测。用自己的方式算命。
写作就是为自己的灵魂看风水。
小说就是告别人世前,一声如释重负的叹息。
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
我好喜欢辑三叁的超短篇,更喜欢辑四的“呓语”,所以也那么喜欢加缪手记。
早期的作品有很打动我的,但还是有很多尝试性的东西喜欢不上。
台湾 袁哲生
高丘亲王航海记 豆瓣
8.8 (29 个评分) 作者: [日]涩泽龙彦 译者: 姚奕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高丘亲王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一位皇子,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的弟子。他从日本出发,经大唐,游历南方海上大小佛国,直向天竺。传说,他最终在星洲(新加坡)遭遇虎害。
涩泽龙彦的妙处,在于他用神话般的幻想延展了这段史书上的寥寥数语,赋予其曲折离奇、如真似幻的情节,又用丰富庞杂的历史知识为这个奇幻故事架设了真实的背景。他让高丘亲王的所有经历都在梦境和现实间切换,把读者置于《镜花缘》一般的奇幻世界中,又时时提醒读者,幻境和真实之间只有一墙之隔。
日本高野山上的金刚峰寺,南方海上的大小佛国,能作人言的儒艮,食人梦境的神貘,妙音悦耳的频伽,映不出人影的镜湖……现实夹杂着幻想,一同扑面而来。
2019年8月5日 已读
这真是一个诡谲的奇异旅行,梦境交织。陈家兰、食梦貘、狗头人、蜜人,太有趣了,涩泽龙彦脑子里都装了些什么奇怪的知识和淫靡的幻想!
日本 涩泽龙彦
灯塔 豆瓣
Tout Seul
9.1 (19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吕俊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2
若未知的世界让人心生恐惧,
我们是自我封闭,还是勇敢走出去?
欧洲著名漫画诗人夏布特
最敏感忧伤的“慢镜头图像小说”
讲述人类心底无法承受的孤独和渴望拥有的自由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探索现代人内在情感的图像小说,引导读者直面人生中的种种精神困境。故事讲述了一个被父母之爱所“禁闭”、只能靠想象力生活的畸形怪人,渐渐在词典的语言碎片和无名水手的帮助下,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作品以独特的“慢镜头”叙事方法勾勒出人性中的美丑、孤独、胆怯、恐惧……具有极深的哲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希望《灯塔》能为深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寻得一盏明净的灯光,照亮那被遗忘的自信、善心和勇气。也许,这里会成为你下一个独自出航的港口,夜色庇护,此处独明。
★ 《灯塔》是2009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入选作品,目前已有德语、日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等多国语言版本。它在2015年4月还被法国话剧导演搬上戏剧舞台。
★ 《灯塔》呈现了图像小说中独有的慢镜头叙事手法,用丰富的景别转换和对剪影、轮廓的细致描绘推进故事情节。同时,作品还巧妙捕捉了事物在各个角度呈现的情感意象,充满了神秘的哲学气质。
★ 《灯塔》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是曾两次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作家,画风干净有力又不失细腻。他曾改编过阿蒂尔·兰波、赫尔曼·梅尔维尔和杰克·伦敦等文学家的经典作品,被业界誉为“漫画家中的诗人”。其中,他根据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火》改编的同名漫画,也即将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敬请关注。
...................
※内容简介※
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里,住着一位畸形怪人。因为相貌丑陋,他自出生起就被藏在塔中,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五十年。父母留下的旧词典,是他认识外界的唯一窗口,在每个孤独的夜晚,点亮他想象中的世界。当他闭上眼睛、用手随意指向一个单词时,那些荒诞离奇的画面便接踵而来……
直到有一天,渔船上新来了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别样的方式,轻轻敲开了怪人心底紧锁的大门……
...............
※推荐语※
《灯塔》堪称一部发人深省的哲学漫画,作者创造了一个异化、空虚的独特空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作品的结尾正好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它在结束的同时又开启了比孤独更为深远的课题——无私与宽容。
——漫画家Joël Heirman
376页至纯至深的情感,温情和幽默,忧伤和欢喜,互相交错,如梦如幻,它让我思考,又让我心碎。感谢夏布特,带给我一段如此凄美的孤独旅程。
——日本读者
夏布特从来都不惧挑战,这一回他选择了大海作为故事背景,仅仅开头几页就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气。
——2008年法国《读书》杂志9月刊
一部极简主义的黑白作品,却绽放出如此强烈的人性光辉。
——法国漫画书评网
2019年8月4日 已读
灯塔中的1900。走出来未必是好的,孤独也未尝不好。
法国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