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天野喜孝原画集 豆瓣
作者: (日) 天野喜孝 重庆出版社 2019 - 1
★东方韵味与幻想文学特色的完美融合,体验不一样的全新色彩世界。
★收录日本插画奇才天野喜孝多幅作品,涵盖《最终幻想》系列、《豹头王》、《蔬菜妖精》、《吸血鬼伯爵D》等。
★同时收录访谈两篇和部分绘图技法过程演示。
★全彩精致印刷,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天野喜孝的画作被喜爱他的粉丝称为“天野流”。画面意境飘渺富有真实的动感,带有东方式的古典式的韵美与欧洲幻想文学情结的内涵。本书主要收录《最终幻想》《豹头王传说》《亚尔兰斯战记》《怪人二十面相》《蔬菜精灵》《HERO》等图画作品,同时收录了天野喜孝与宇野亚喜良的对谈、在日本东京麻布工作室对天野喜孝的采访、天野喜孝作品历史以及包括人物、植物、女性、男性等描绘技巧。
通过本书可以看到天野喜孝的画风相当独特。他擅长在画面中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对比色使用,以至于画面配置、人物造型等形成一种冷与热的气氛,此外,小道具的丰富程度也是令人为之钦佩的一部分。
福柯的生死爱欲 豆瓣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9.0 (28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E.米勒(James E. Miller) 译者: 高毅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哲学思考与“极限体验”交织,生活与思想的相互解读,在欧洲思想背景中理解福柯,20世纪西方思想的关键读本。
☆本书不仅是一部思想大师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人如何成为其所是”的伟大的尼采式探求。
☆北大高毅教授精修译文,作序推荐。
福柯是当代最出色、最具吸引力、最受关注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仅诉诸于文字,而且也在他一生都在进行的“极限体验”中得到了体现。同样使我们印象深刻、深受吸引的,不仅仅是福柯优雅、流畅的遣词行文,具有冲击力的思想观点,还有他独具特色、极为丰富、引人注目,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人生经历。作者詹姆斯·米勒具有深厚的哲学背景和优秀的写作能力,对福柯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读,整理并参考了大量材料,探访了各种相关人物,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这本优秀的作品,记述福柯的“哲学生活”。
------------------------------
孤僻怪异的少年,毕生的自杀准备,狂暴的生活偏好,山谷与车祸的神秘启示……
福柯的生活同他的思想一样丰富、迷人又充满争议:童年时期对同班男孩的别样情感;大学时期屡次的自杀尝试;初入学界,对笼罩学界的大哲萨特的反对与批判;在德里达当场批评《疯癫与文明》时的一言不发;对政治运动暧昧不定的靠近与远离;对伊朗革命的矛盾态度;与德勒兹的学术同盟及其日后的解体……在米勒的这本书中,福柯的这些经历,都与他的思想——对法国科学史与认识论传统的继承,对现代人道主义的反对,对非理性、异常、区隔的关注与考察,对现代社会中权力关系的揭示,对结构主义的抗拒,对死亡主题的迷恋——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福柯的生与死、爱与恨、行动与思考、体验与激情。——“从存在中取得最大收获和最大乐趣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
米勒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跃动、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诚然,它或许带有些许自我解构的意味,而且都太人性,但它永远不会被诟病为陈腐、平庸、无名和幼稚。——《纽约时报》书评
米勒这本颇有争议的书是严谨而繁复研究的产物……他讨论了疯癫、死亡和同性恋,尤其是用大量形象生动甚至近乎感官层面的细节描述了施虐-受虐文化。——《新共和》
这本书是对福柯的一生充满想像力的大胆诠释,人类三个世纪的现代性遗赠下来的道德和美学传统被这本书拓广甚至颠覆了。——《波士顿环球》
詹姆斯·米勒谈论性与哲学、尼采与艾滋等话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他建构出一种爱欲的人生。——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
这本惊人之作,因其思想的灵光极具启发力;反响之大,也与其讨论的对象极为相称,可以说是进入20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一本关键性读本。——萨义德
2019年7月28日 已读
如果说福柯是树的主干,那本书就把围绕着的枝干做了逐一叙述再回到福柯本身,相当多的八卦穿插读来确实过瘾,也让人怀疑作者猎奇向的刻意性,但会不会这种猎奇向更符合福柯那出格的一生?相比现代人动不动的嘴炮,福柯对于极限体验的身体力行令人折服,而这种实践主义的哲学家,脱离生活了解其思想绝对会是视角的严重缺失。
作者对福柯的书写应该是挺符合福柯想法的——理解一个哲学家著作的关键在于研究那位哲学家的“气质”,构想“说‘我’的那个人”的想象世界,有必要广泛考察论据,不仅要看作者的著作和文章,而且要看他的讲演和宣言书,他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他和朋友们分享的回忆,甚至有关他的性爱偏好的情况。
此书不应作为福柯入门阅读,我的错。
传记 米歇尔·福柯
海明威:最后的访谈 豆瓣
Ernest Hemingway: 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7.3 (32 个评分) 作者: [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译者: 沈悠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这是一份不同寻常的记录,收集了海明威与《巴黎评论》《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所做四篇访谈。访谈中的许多回答,刻薄、迷人而真挚,一如受访者本人。他凭借一己之力重新定义并改写了美国文学的面貌。
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状态的海明威,采访者多年坚持,多次碰壁,留下了宝贵的访谈资料。海明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处于怎样的生命状态?他对小说写作有什么见解?他的日常生活如何?从他对于作品的全身心投入中,可以瞥见一个与众不同的海明威。
最勇敢、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坚守原则,精于技艺,从未偏离他自己对写作的献身之中。对少数几个真正了解他的人而言,他本人正如他的作品一样优秀。他并没有死去。那些尚未出世的有志于写作的年轻男女将会拒绝宣称他的死亡。--威廉·福克纳
海明威 x 《巴黎评论》
海明威自写作伊始,就一直保持站立写作的习惯。他在一张大表上记录每天的进度,每天产词量不等,450,575,462,1250,然后又回落到512。《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他重写了三十九遍才满意。
海明威 x 《大西洋月刊》
哈瓦那的后港,停泊着一条顽固的废船"比拉号",海明威经常驶着它出海钓鱼。而十英里开外的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坐落着海明威长期居住的家外之家。他热爱大海,但书里写得很清楚了,大海就是个巨型的娼妇。
海明威 x 《多伦多星报》
海明威近五年来几乎可算是完全无法接近了。他的宅邸,门口的大标识写着,除非预约,闲人免进。"我对生活仅有的要求只是写作、打猎、钓鱼,以及隐姓埋名。名望让我郁闷难受。问题让我饱受折磨。"
海明威 x 《时尚先生》
我打包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访谈影像,带了一瓶最顶级的波尔多红酒,登上去古巴的飞机,敲开海明威的大门。一天结束后,海明威高兴地笑了,拍了拍我的肩膀,幽默地说:"你知道用一瓶酒是买不来人生原则的吗?"
2019年7月25日 已读
这也太水了,就没多少访谈内容,加上海明威本身就一股对访谈的排斥感
海明威 美国 访谈
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 豆瓣
Gabriel Garcia Marquez: Conversations
7.2 (44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汤璐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加西亚·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为世界上亿万读者所熟悉,深受各年龄层的读者喜爱,他或许是史上最受欢迎的小说家,哪怕在他最后一部小说出版的十多年之后,仍是如此。
除了首次译介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次访谈之外,本书包括了对他的首次采访,当时马尔克斯正处在《百年孤独》的艰苦创作中,这次采访展现了一个年轻作家在尚未闻名世界前的样貌,并揭示了马尔克斯对真爱以及对民间迷信的看法。本书另附两篇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记者斯特赖特费尔德的访谈,他也为这本访谈录撰写了富有洞见的导言。对马尔克斯的终生粉丝,以及那些首次接触作家作品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本广泛而深刻的必备书。
文学魔法的召唤师,20世纪的文学巨匠。--《纽约时报》
马尔克斯 x 《哥伦比亚人报文学版》
《枯枝败叶》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那些从未读过小说、只看报纸的人也熟悉马尔克斯的名字。小说的历史从此被划分为两个阶段,《枯枝败叶》之前,和之后。它超越了前人的一切成就。
马尔克斯 x 《危机》
每位作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创作自己的作品。《族长的秋天》这本书对我来说,比《百年孤独》更难写,因为我觉得每一本书都会比上一本来得更具挑战;文学就是一次比一次复杂的过程。
马尔克斯 x 大卫·斯特赖特费尔德
《百年孤独》的出版改变了我的生活。名气对我的个人生活来说是一场灾难。就好像你可以通过周围众多的人群来感知自身的孤独一样。围绕你的人越多,那种渺小感就愈发强烈。
马尔克斯 x 《先锋报》
马尔克斯最新的想法是一部短篇小说,《苦妓回忆录》。"我曾想象过写出一系列关于妓女的故事。但当我写了四个或五个故事时,我真正想要写的就是那最后一则故事。于是我决定放弃之前所写的那些,单独发表最后一篇。"
2019年7月23日 已读
没什么新东西,马尔克斯也是比较难得这么热爱电脑写作的老作家了吧。引言真是令人作呕,敢情您才是受访者?
哥伦比亚 访谈 马尔克斯
屍人莊殺人事件 豆瓣 谷歌图书
屍人莊の殺人
7.4 (14 个评分) 作者: 今村昌弘 / 夜汽車(繪者) 译者: 詹慕如 獨步文化 2019 - 7
東野圭吾花了二十年以《嫌疑犯X的獻身》奪得三冠王,
今村昌弘一出道就以《屍人莊殺人事件》追上天王!
21世紀日本推理腦漿沸騰之作!讀上30分鐘便顛覆你的世界
▍銀箔防雷謎封版.首刷限量作家印刷簽+日本夢幻插畫年曆珍藏海報 ▍
(2019-20雙面年曆海報,日本夢幻插畫家夜汽車插圖反轉設計,暗喻一體雙面燒腦故事)
神祕的詛咒信、自殺的女社員、拍出恐怖人臉的短片,
十三位各懷鬼胎參加社團聯誼的大學生,卻受困在古老別墅裡,
沒有任何對外聯絡的方式、存糧只夠維持短短幾日,
藏身其中的殺人魔快樂地打開了地獄的大門,
但就算逃出這個地獄,還有一個接一個的地獄等著他們……
作家 陳栢青
作家 張渝歌
作家 薛西斯
作家 misa尾巴
龍貓大王
新生代作家 Peter Su
作家 賴以威
作家 寵物先生
──地獄推薦
◆全日本讀者有志一同隱瞞故事中的關鍵祕密:一定要搶先讀完,不要被別人爆雷了!
◆本書成分:☑不能說|☑偵探&助手|☑殺人魔|☑完美犯罪|☑燒腦詭計|☑生存危機
◆《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週刊文春MYSTERY BEST10》、《本格推理BEST10》
三大推理媒體年度冠軍,出道作即追平東野圭吾二十年成就
◆2018年本格推理大獎、鲇川哲也獎、日本「書店大獎」第三名
◆火速改編真人電影及漫畫!日本奧斯卡男演員神木龍之介領銜主演,2019年在日上映
◆日本可沒有之台灣繁體中文版獨家收錄:
┏━━━━━━━━━━━━━━━━┓
┃日本插畫家夜汽車精心繪製書封插圖┃
┃讀完故事再看一次,挖掘更多祕密❤┃
┃國際級香港作家陳浩基精采剖析本作┃
┃今村昌弘&陳浩基日港連線暢談推理 ┃
┃今村昌弘獻給臺灣名偵探的作者自序┃
┗━━━━━━━━━━━━━━━━┛
◆只限首刷!首刷限量銀箔防雷謎封袋再贈:
┏━━━━━━━━━━━━━━━━━━━━┓
┃今村昌弘【龍飛鳳舞保平安】美術紙印刷簽 ┃
┃2019-20年【表裡逆轉】夜汽車插圖年曆海報 ┃
┗━━━━━━━━━━━━━━━━━━━━┛
◆日本文壇天搖地動,跨世代文學獎常勝軍齊力推薦「前所未見」的推理小說!
有栖川有栖(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綾辻行人(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北村薰(直木獎)、宮內悠介(直木賞入圍)、相澤沙呼(鮎川哲也獎)、加納朋子(京都水無月大賞)……眼睛一亮推薦!
【故事簡介】
「這個暑假,不能沒有事件發生。」
沒有事件可解,便無法稱之偵探──號稱「福爾摩斯」的大學生偵探明智恭介,不顧助手葉村讓勸阻,纏上電影研究社社長,因為社內怪事連連:社員自殺、短片出現恐怖人臉、即將舉辦的合宿收到恐嚇字條,令許多社員心生退意。然而,別人的麻煩正是偵探的樂趣,明智死纏爛打想參加合宿卻無法說服社長。苦惱時,神祕的美少女偵探劍崎比留子現身解圍,以「不問她目的」和「她一同參加」為條件,讓明智與葉村混進其中。
合宿地是深山別墅旅館,當晚烤肉派對,青春洋溢的十三位成員齊聚一堂,氣氛和樂,私底下各懷鬼胎、刺探彼此前來的理由;而任憑偵探百般試探,大家都閉口不談自殺事件。轉眼間到了試膽大會的時間,大家踏上指定路線,遠方森林卻隱隱傳來奇特聲響──仔細一聽,那是令人不安的尖叫、古怪低吟及雜亂的腳步聲,如暴風雨前的海浪般湧來……
偵探一直祈求的「事件」,這不就來了嗎?
短短半日,「溫馨」日常就成「溫腥」時光。
他們將被迫回別墅,參加更盛大愉快的活動……
十三人最不可告人的祕密,一、一、曝、光。
//
殺人序曲即將展開
但如果以為
接下來的發展只是
普通的殺人推理小說、
平凡的血腥大逃殺,
你就大錯特錯了唷❤
//
【作者致台灣讀者的祝福】
「期待台灣也能誕生出許多名偵探。」
我本身並非長年的推理迷,而是在立志成為作家的這幾年內成為推理小說的俘虜……身為推理小說愛好者,我敢向各位做出以下承諾:《屍人莊殺人事件》中發生了數起恐怖案件。其中包含您可能前所未見的事態。但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您都可以利用書中世界觀的邏輯找出真凶。希望您仔細留意,運用自己的力量解開真相。我很喜歡構思謎團,也樂見謎團被解開。期待台灣也能誕生出許多名偵探。──今村昌弘(本書作家)
【名家推薦】
閱讀時,以為自己在看普通的棒球比賽,沒想到轉眼間,棒球場上出現了鬥牛。
──有栖川有栖(日本推理作家)
《屍人莊》特別之處在於有「兩層外皮」……這種「變調」再「合調」的手法十分高明,讀者大概沒想到從棒球變成鬥牛後,竟然會再演變為鬥牛士和牛在打棒球。
──陳浩基(《13.67》香港作家)
想吃的明明是米血,端上來卻是鹹酥雞。誰知咬下去後又發現鹹酥雞是米血做的。雖然覺得哪裡怪怪的,但反正米血也好吃就不要計較這麼多了,大概廚師做起鹹酥雞時特別有幹勁吧!大概是這樣感覺的作品。
──薛西斯(《魔女的槍尖》作家)
嶄新、奇葩、令人目瞪口呆的超乎想像展開!
在眾多作品中,是鶴立雞群的超級有趣!
──加納朋子(《七歲小孩》日本作家)
情節很有趣,難以想見的演出也很有趣,最後的解題也很有趣,
實在是不可思議地厲害有趣的推理小說啊。
──辻真先(日本作家)
這本橫空出世的作品提醒了所有推理作家:本格還沒有死!
──張渝歌(《荒聞》作家)
前半段的爆點原本以為只是「超展開」,沒想到是從頭到腳、影響整個結構的「大支柱」。作者將古典推理元素包裹一層現代娛樂的外衣,且這「新瓶」不僅只是「舊酒」的容器,更將酒的風味整個改變,實屬高明的設計啊!
──寵物先生(推理作家)
雖然正在工作,但閱讀這本書的誘惑太強烈,一口氣就讀完。
啊,是的,太有趣了,這本書太有趣啦。
──相澤沙呼(鮎川哲也獎得主)
這是我理想的鲇川哲也獎。閱讀後花了一整天慢慢品味。
──青柳碧人(鮎川哲也獎入圍)
這真的是了不起!不管講什麼都會爆雷,但什麼都不講也讓人難以忍受!
──蘆澤央(山本周五郎獎)
熱門的特殊設定,和漂亮的推理故事,高明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
──綾辻行人(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讀者推薦】
‧打破窠臼,成就出很棒結果的推理小說,只要夠謹慎,還能從作家的精心布局中推測出詭計和犯人!藝術家製作出打破傳統、可稱之「超級歌舞伎」的作品,《屍人莊殺人事件》對我來講就是「超級推理小說」!
‧人物、犯罪動機、行雲流水的故事節奏,這位新人作家讓我想到剛出道的東野圭吾,雖然青澀,但有著凌駕一切、無比強大的寫作熱情,非常吸引我!好想讀到他的下一部作品!
‧我很少讀推理小說,不知道對熟讀推理的讀者來講如何,但《屍人莊殺人事件》超級有趣!
‧推理環節太優秀了,加入特殊設定的故事背景下,我煩惱著詭計閱讀,非常享受,收束伏筆,偵探解謎優雅美麗,而且提供足夠線索,給讀者公平的機會和偵探一同較勁。
‧《屍人莊殺人事件》作出「暴風雨山莊」的方式非常嶄新,令人欽佩,最後漂亮回收伏筆,設定出類拔萃。這是市場的暢銷話題作,故事到底值不值得配得上如此驚人的聲勢,值得大家眼見為憑。
‧確實有意思,一開始讀時覺得只是個主角是大學生的輕鬆推理故事,看到建築平面圖便想著「啊!是密室殺人嗎?」看著看著,居然出現了「那個」!怎麼這樣,非常有趣。
‧我剛接觸推理小說不久,沒足夠經驗判斷詭計厲害不厲害,但讀得十分著迷!
‧懸疑、驚悚、推理、生存遊戲、科幻、恐怖、娛樂!聚集太多元素了吧,非常豪華!
2019年7月21日 已读
终于看到了这本“神作”。僵尸围城+多密室很硬核,第二个密室手法令人拍案叫绝,第三个也很妙。
可能期待太高了,叙事推进上确实不够好,五星还是差一点,但作为出道作拿这么多榜第一没问题!
今村昌宏 推理 日本
冷雨 豆瓣
6.0 (9 个评分) 作者: 郭沛文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 为了突破成人世界的法则,每个少年都曾用尽一生
◆ 豆瓣阅读年度悬疑力作,社会派推理黑马!
◆ 《无证之罪》作者紫金陈、《无证之罪》制片人齐康、《暗黑者》作者周浩晖、《十九年间谋杀小叙》作者那多 一致力荐!
◆ 令读者“一口气看完”“泪崩”“后脊发凉”“特别有参与感”的原创悬疑佳作
郭沛文的《冷雨》,技巧娴熟、文笔不俗,通过外国悬疑推理元素本土化的操作,构建了颇具特色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我从他身上也学到了一些东西,看到了比我这根“老油条”更多的灵气。——紫金陈(《无证之罪》作者)
这部小说的独特视角让我印象深刻,一场阴郁的死亡被剖成许多切面,每一面都可能倒映出读者自己的人生。——那多(《十九年间谋杀小叙》作者)
“性”与“爱”萌生出的种种罪恶,在多年前埋下种子,在多年后生根发芽,随着一声枪响,全都消解在那冰冷冷的雨水之中。——如棋(豆瓣阅读读者)
======================================
在一次班级组织的春游中,优等生何娇坠塔。
塔高7层,每层都有人,却没有人看到她从第几层落下。
一名警察跪在尸体前面痛哭,那是何娇的爸爸何天奈。
他相信:何娇绝对不是意外身亡。凶手一定在这班少年里。
-------------
“你看见了吧?”
“看见了,是你把何娇推下去的。”
“那为什么……没有说?”
“不想说。”
-------------
追凶17年,悲剧在5个家庭陆续上演。
离真相越近,他越希望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2019年7月14日 已读
不断切换的视角虽然有点意思但阅读体验并不好,故事讲得挺好,逻辑却很头大口语化句子过多了
推理 郭沛文
着魔的指南 豆瓣
Îndreptar pătimaș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罗]埃米尔·齐奥朗 译者: 陆象淦 花城出版社 2019 - 5
《着魔的指南》是齐奥朗用罗马尼亚文写作而在生前没有发表的随笔作品,由罗马尼亚人文出版社根据他留下的两份手稿整理和编辑成书,一九九一年首次出版。书中抒写了他在游历欧洲特别是南欧和巴尔干的见闻,对于西方文明和宗教的随想。以随笔及散文诗的形式赞美蓝天、绿地、高山、大海的壮丽同时,深刻揭示西方传统文化和文明衰落的困境。
2019年7月11日 已读
“你比一个没有故事的世界中的一颗彗星更无用,比无法无天的世界里的一个大天使的剑更徒劳无功,陪伴着碌碌无为的命运,以知道万物缺陷的人的盲目举动忽视幻想的精髓。
你吸干欺骗的老根,沉醉于用头脑里的伪科学来寻求清醒。”
我极度享受在萧沆的批判当中,似乎在碌碌无为中获得了救赎。
法国 萧沆
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豆瓣
How to Read Foucault’s Discipline and Punish
9.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安妮·施沃恩 / [英]史蒂芬·夏皮罗 译者: 庞弘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规训与惩罚》——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者永远无法绕开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获得了无数的讨论和引用,相关的二手文献层出不穷。那么,时至今日,为什么还需要一本关于这部被频繁征引的作品的导读书呢?
★ 因为本书作者感到,现今有关《规训与惩罚》的论述已经尤为明显地被三个重要缺失所损害,它们在福柯的叙述中常常是沉默的,然而如果没有它们的话,对于《规训与惩罚》的清楚明了、令人满意的解读便不可能出现。这些缺失正是作者在这本导读书中致力于修复的。
★ 福柯是一位如此复杂的思想家,而《规训与惩罚》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够发现。本书的目标仅仅是通过忠实于福柯的实际文本而“推陈出新”。
-内容简介-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呈现了一段刑法和刑罚的变迁史,以此探究西方社会为何从一种酷刑所带来的躯体惩罚转向了一种判处监禁的“温和”惩罚,并最终揭示了知识、权力和主体性这些常常不为人觉察的规划。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使读者在第一次同这本充满挑战且令人激动的著作相遇时便倾注心力。本书将遵循《规训与惩罚》的章节结构,并时常引用福柯本人的话语,以便读者在原著中读到这些话语时,不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从理论上说,本书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读者迈出第一步。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2019年7月10日 已读
以惩罚方式的变化来探讨权力关系。读完两章读完几大篇信息量巨大的读书笔记,后面略读待读正主一并参考吧
米歇尔·福柯
清单 豆瓣
Lists of Note
7.0 (28 个评分) 作者: [英] 肖恩•厄舍 译者: 海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内容简介
清单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每个人大概都曾试图通过罗列各种条目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内心的情感。《清单趣史》中收录了124张风格各异的清单,每张清单后都附有相关的图片,其中大部分是清单原件的影印本。
这124张清单跨越古今,涵盖了许多历史事件,以及名人们经 历的奇闻趣事:古埃及人请假的理由,有些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适用;达尔文的父亲对儿子事业的质疑,全因担心自己的孩子再也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爱因斯坦要求妻子遵守的协议,让人看完不禁开始思考婚姻的意义;霍华德•洛夫克拉夫特心中总有些怪诞的念头,平常的文字读来却令人浑身发冷;梦露的新年决心,大概会让人想起自己每年都列下可最终没能完成的年度计划……这些清单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但是它们都独具魅力和趣味,值得大家细细品位。
▼编辑推荐
人类罗列清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清单会帮助我们记住那些不想忘记的、重要的事:我们的决心与渴望,我们喜欢和讨厌的东西,我们欢笑或哭泣的理由,还有那些,我们不曾说出口的秘密。124张风格各异的清单,124段迷人又难忘的记忆,带你走进清单背后那些理性的思考、巧妙的幽默,以及难以忘怀的痛与爱。

亚马逊畅销书榜作者肖恩•厄舍继《Letter of Note》(信件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力作。

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124张风格各异的清单,带你回到制作者们落笔的瞬间,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

上百幅珍贵原稿影印件,全彩印刷,真实还原清单作者手迹。
2019年7月7日 已读
形式主义书籍
冬将军来的夏天 豆瓣
6.4 (36 个评分) 作者: 甘耀明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6
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华语文学力作!
—— 一部关于爱与生命的治愈之书。
.
◎ 编辑推荐
不可不读的四个理由!
★ 华语文学力作!一部让人读完怔怔回味的温暖治愈的故事!
如果你曾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独自一人,甚至感到孤独、绝望,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冬将军来的夏天》一部关于爱与生命的治愈之作。
你,并不是孤身一人!
★ 中国台湾中生代代表作家甘 耀明全新突破之作。
联合报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台北书展大奖、红楼梦奖决审团奖,获奖作家甘耀明 全新长篇小说!入选2017法兰克福书展台湾馆书单作品。
★ 四位不同世代的实力派作家鼎力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著名作家梁鸿、 青年作家周嘉宁、 宝珀文学奖得主王占黑 四代写作者激赏 !
★ 创作多年,作家突破自我,首次以贴近普通人视角来书写这部小说。
甘耀明在字里行间的同理、纯真与暖意是盆炉火,而巧妙敲凿进小说里的各种社会现况,如老人共居、往生互助会、死亡与善终等,无时不在挑动着我们的心。
.
◎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集合了很多伤痛和残忍,却仍能让人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治愈故事。
“我被强暴的前三天,死去的祖母回来找我。”小说一开头,震慑人心。
“我”彷如破碎之人,失去工作,被恶人强暴、被同事构陷、被生母背叛、被歹徒追杀......
就在这时,我的祖母带着四个“老女人”和一条狗,突然闯入我混乱不堪的世界,就像一道光,照进我生命的裂缝......
甘耀明转型力作,他在字里行间融入魔幻现实主义的种子,展现出最真实的社会现况,关注边缘人群,深刻探讨“生与死”的意义——在被人从人生的垃圾桶中捡回来之前,我们都不晓得自己正被远方的人深爱着。
在《冬将军来的夏天》画下句号的那一刻,我们看见缓缓升起的一双手,用缀满温慰的情感与文字,承接起不断在荒原冻骨般的世界里坠落的我们。
.
◎ 名人推荐
被遗忘的和被损害的人结伴进行了一场末日狂欢般的旅途,而女性情感的共振像魔法一样改变着现实的轨道。这是对恶事物最坚定的反抗,那么好笑那么天真那么奇妙又那么伤心。
—— 周嘉宁(作家、英语文学翻译)
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拥有立于冬日的坚韧,它是幼儿园里的暗黑寓言,也是老年版的末路狂花。轻松而有力的“小魔”不仅仅关乎技巧,也关乎人对生活所发出的勇气,用来反击所有向“他”者低头的软弱时刻。
—— 王占黑(青年作家、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
故事并不一定就在远方,它可能也在我们生活内部,在我们精神内部。在我们的生活内部和精神内部,有无数被我们遗忘的远方还没有被挖掘。甘耀明正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挖掘者。甘耀明的作品更多的关乎想象和象征,他所关注的是关于人的存在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其作品中魔幻与现实相混合的形式,构成一个独特的象征世界,它是审美的,也是现实的。
—— 梁鸿(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019年7月6日 已读
确实是小魔幻作品,虽有性侵作为引子引出老年朋克姐妹花,但为什么要营销成房思琪姐妹篇?简直败尽好感。
没想到的是冬将军居然还真是色彩雫衍生出的,以及阿里布达原来是闽南语不伦不类的意思
台湾 甘耀明
苦雨之地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5 (17 个评分) 作者: 吴明益 新經典文化 2019 - 1 其它标题: 苦雨之地
暌違三年,吳明益最新小說
太古之初,人與動物說同樣的語言。
鳥鳴、遠方的星光、風掠過草跟海浪的聲音,與嬰兒的哭聲彼此啟發……
六個短篇,也是三個兩兩相關的故事
以六個近未來世界的故事,探討人、動物、自然、土地之間的關係,追索精神「演化」的軌跡。小說中共同的環境是臺灣的野地、臺灣的物種,許多角色是科學家、業餘科學家或冒險者,他們身上存有精神或肉體的痛楚,歷經滯留也嘗試出發,歷經迷失與清醒。這些故事兩兩相關,彼處的峰巒是此間的海溝。
共同事件是「雲端裂縫」
那把埋在雲深之處的鑰匙,將打開一道心之裂縫。
過去不再是已知,
但將來,又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前來?
六幅彩色手繪插畫,重現十八世紀科學繪圖風格
特製郵票式樣扉頁,增加收藏感
這部小說我把它取名為《苦雨之地》,用的是我很喜歡的一位美國自然作家瑪麗.奧斯汀(Mary Austin)的書名《The Land of Little Rain》。我借用奧斯汀書名的意象,譯成中文,名為「苦」雨之地。「苦」可以因為雨少,也可以因為雨多。
這本小說裡不少角色都是科學家、業餘科學家,或是冒險者,他們身上或存有精神或肉體的痛楚。小說的共同環境都是臺灣的野地,以及臺灣的物種,我並使用十八世紀科學繪圖的風格繪製插畫。
小說裡的共同事件是「雲端裂縫」。也就是在近未來的世界,所出現的一種病毒。它會破解中毒者的雲端硬碟,深入檔案,分析硬碟主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把這個雲端硬碟的「鑰匙」交給某個人。
〈黑夜、黑土與黑色的山〉是關於一位軟骨發育不全的蚯蚓科學家的故事,她童年時被收養到德國,後來她發現,她的養父曾在臺灣的奇萊山區獲救。
〈人如何學會語言〉是關於一個自閉症卻對鳥聲敏感的小孩,日後成為鳥聲科學家,在喪失聽力後發現聾人賞鳥的困難,決心鑽研一種形容鳥聲的手語的故事。
〈冰盾之森〉主人翁的情人是攀樹科學家,意外發生後她陷入憂鬱,求助於一種特殊的治療法,因此常進入一個南極探險的夢境裡。
〈雲在兩千米〉是妻子在無差別殺人事件後沮喪退休的律師,意外發現小說家妻子未寫成的小說檔案。因此開始一趟追尋雲豹、成為雲豹的旅程。
〈恆久受孕的雌性〉是四個不同領域的人,共同計畫駕駛一艘名為Zeuglodon研究船追尋滅絕藍鰭鮪的旅程。這個故事和我過去的長篇小說《複眼人》有關。
〈灰面鵟鷹、孟加拉虎以及七個少年〉則是七個少年在聯考前蹺課,意外發現永樂市場裡販賣野生動物,動念想買下一頭小老虎,主角卻買下一隻鷹的故事。
這些故事兩兩相關,彼處的峰巒是此間的海溝。
2019年7月4日 已读
吴明益啊,太温柔了,也太懂得自然之道了。
台湾 吴明益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7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9年7月2日 已读
确实是一本读来令人不太舒服的作品。关于各种不同的厌女症谈论得算是比较全面了,到现在其实相当多男性的厌女症已经逐步在批评中,但依然还有很多无意识的厌女症,而在女性的厌女症方面,至少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的认知还处于相当目盲的状态,潜意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女人”还任道重远。
很喜欢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一章,这是遭受不同厌女症侵害的女性非常需要警惕的一点。当然,我们男性是最需要反思的。
书本身由于是杂志连载的原因,篇幅展开都不算大,而“社会学”性也比较薄弱,有些许以偏概全。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日本 社会学
长安与河北之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其它标题: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布罗代尔认为,“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中晚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便在于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缓慢的“衰落”,甚至可以略带夸张地说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衰落”是后世史家提供的刻板印象。本书的讨论虽仍集矢于唐廷与藩镇这一旧议题,但观察的角度力求与前人有所不同,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2019年7月1日 已读
前段时间读罗新的新书也有不少从碑文作史料出发的论证,说新不新,但也是对传统史料的一大补充。中晚唐史在整个大历史中不能说不受重视,但确实因“中华主义”观念和“衰亡史”标签的支配,记录、研究都颇有偏见,作者以新史料、新视角结合传统史料结合讨论了燕唐民三方,而后再讲藩镇的演变及长安与河北的关系,最后一章的总结算是将前面未及表述观点重新梳理并串起来,集子的整体性也有了。
历史不仅是记忆之间的竞争,而且是遗忘之间的竞争。也许从非大一统观的新视角出发,利用不断翻新的“被遗忘”史料,很多历史都会有全新的认识。
仇鹿鸣 历史
動物化的後現代 豆瓣
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
6.8 (44 个评分) 作者: 東浩紀 译者: 褚炫初 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6
次文化研究的根基經典名著
你真的理解「御宅族」是什麼意思嗎?
從「理想的時代」到「虛構的時代」,人類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為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欲了解當代日本社會,必先了解御宅族系文化的來龍去脈!
御宅系文化研究第一把交椅──東浩紀,帶你一探究竟。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2019年6月25日 已读
对御宅族的消费行为研究算比较好,而其中写到抛弃大叙事,而以个人演绎的小叙事解构世界很精确。但写得真的太散了。。。
日本 社会学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7 (203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前几章非常、非常好看,虽说是写给历史研究者(也就是他自己)的反思,但对普通读者如何阅读历史类读物、如何选择性地接纳结论、如何筛选史料都是极好的建议。
“历史不仅是记忆之间的竞争,而且是遗忘之间的竞争。”
“语言不只是表意的交流符号,任何语言都内置有整套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传统,跨语言通常也意味着跨文化和跨历史。”
历史 罗新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4
8.6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马鸣谦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5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2012年,经《巴黎评论》授权,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正式推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是该系列的最新一辑,共收录以下十四位作家的长篇访谈:格雷厄姆•格林、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W.H.奥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E.L.多克托罗、威廉•特雷弗、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艾丽丝•门罗、若泽•萨拉马戈、萨尔曼•鲁西迪、哈维尔•马里亚斯、大卫•格罗斯曼、大卫•米切尔、米歇尔•维勒贝克。
2019年6月19日 已读
鲁西迪这篇采访太精彩了。再不读他实在对不起自己
访谈
袍哥 豆瓣 Goodreads
Violence and Order on the Chengdu Plain:The Story of a Secret Brotherhood in Rural China, 1939-1949
7.0 (46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2019年6月15日 已读
算是一篇70年前论文的考证和扩写,作为一本社会学著作太单薄了。
王笛 社会学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3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杨向荣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萨尔曼•拉什迪: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 《巴黎评论》的 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戴夫•艾格斯:《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科伦•麦凯恩: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 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2019年6月5日 已读
奈保尔果然不好搞
访谈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豆瓣
8.3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晓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2019年6月2日 已读
第二篇齐达内世界杯头锤展开的反主流对抗主流真是有意思,一阵激动。还有《金阁寺》。
哲学 法国 让·鲍德里亚
大河深处 豆瓣
7.4 (18 个评分) 作者: 东来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5
第六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
90后潜力小说家东来短篇力作
◎ 编辑推荐
★ 第六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东来首部短篇小说集。
★ 《大河深处》以极富质感的典雅语言打捞记忆,描画多种如梦的人生。现实题材的故事在东来的笔下流淌着超现实的韵律和色彩,通俗性与文学性实现了绝佳的调和。
★ 潮湿的爱情何以永恒?被自由“解锁”了的人生何以为继?小说试图把每个普通时刻装裱起来,让生活显现出其纹理与表征。
◎ 内容简介
外乡小囡穿林过河探险寻人,厂区女孩记忆深处诡异的人皮风筝,问题少女的身世纠葛,某个热天午后被淹死的男孩,亲密好友的漂流离散……过去总笼罩着一层滤镜,写作者不断为其增加细节,我们似乎也得以在虚构中追忆并挽回逝去的时光。
“很多过去之事,当时发生时,我漫不经心地放过去,不留心,可是一段时间之后,等它们在抽屉里待得陈旧发黄,变得不那么清晰了,我才会将它们重新拿出来,审视与注解,在一遍遍回味中,给它添加含义,普通的时刻也变得非凡起来,成为生活的一个个表征,但也因此,过去笼罩着一层滤镜,且在反复的审美中,不断添加虚构的细节,使得这层滤镜越来越厚,直至失真。”——《锦灰堆》
2019年6月2日 已读
几个短篇,有好有坏,有些新意,但也不够惊艳。我想说一下最后的中篇,读1/3觉得此书的评价大概是“短篇不错,中篇乏力,作者尚无法驾驭”,越读却越觉得好,读到最后,毫无疑问是我的差一点误判,最后一篇的情绪感染力太强了,我得去铲个屎倒个垃圾缓缓。
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