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2
8.7 (36 个评分) 作者: 《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仲召明 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为题,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多篇,囊括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大多数世界文坛最重要的作家,成为这份文学杂志的招牌,也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访谈者从准备到采访,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访谈也不是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出版而带上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如何克服困难,文坛秘辛……这些访谈妙趣横生的内容、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也成为一个传奇。有人说,这些访谈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2019年5月30日 已读
比第一本作家稍微逊色了点,但依然星光璀璨,问题出在好多愚蠢的问题……浪费了这样的采访对象。
访谈
上瘾五百年 豆瓣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7.5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绚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2019年5月30日 已读
题材非常棒,但写得太松散了
社会学
刺殺騎士團長 豆瓣
騎士団長殺し
7.7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賴明珠 時報文化 2017
在現實與非現實間穿梭 於意念和隱喻中尋找自我
自1Q84後睽違七年 村上本格長篇小說鉅作
從那年五月到第二年年初,我住在那狹小山谷入口附近的山上。
夏天山谷深處一直下著雨,但山谷外側卻大多晴天……那原本是段孤獨且靜謐的日子。
直到騎士團長出現為止。
「人相信他人的力量。這一點以前沒出現在我的結局裡。這也是我第一次讓家庭生活出現在我的小說裡。 村上春樹」
36歲前中年男子,在美術大學畢業後便放棄擅長的抽象畫,開始在家中接案以繪製肖像畫營生並負責打理家中所有事務。某日,結髮六年妻子柚子突然坦承外遇並要求離婚,男主角百思不得其解,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之後便獨自一人開車北上漫遊。歷時九個月,稍稍緩解情緒過後,住進大學同學雨田政彥其父雨田具彥位在小田原深山中的房子。此時男主角在畫作經紀人的牽線下,認識神秘多金的鄰居免色涉並接下代為繪製其肖像的委託。同時無意間發現屋主雨田具彥藏在閣樓裡一幅名為〈刺殺騎士團長〉的畫作,在遇見「騎士團長」之後,男主角的世界開始發生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
時隔七年經歷了兩本《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沒有女人的男人》兩本小說後,村上春樹這次以豐沛炫目的色彩與多元樣貌的構圖思維,化身為一位挺身面對生命危機的畫家,再次展現他筆下奇幻世界的獨特魅力。從不具名的畫家著手,對手的是在生命歷程中我們皆有可能面臨到的困境:婚姻愛情的渴求、事業創意的枯竭與再現、道德人性的糾葛抉擇、死亡疾病的恐懼、親人離世的釋懷寬慰,無一不是貼近切身的命題。
這是個迷人且容易閱讀的故事,猶如推理小說一般,令人迫切想得知隱藏在畫作背後的真相、推開畫家與委託人身邊的一團迷團,等到進入迷霧之中,這才驚呼我們進入了另外的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意念與隱喻的世界。在小田原深山的別墅中,進入了神秘未知的山洞,涉過危險隱喻的河流,面對那些困惑與恐懼,最終是否能尋回最真實的自我……。
名人推薦
「對村上而言,寫作小說就是不斷潛入自我內部,潛入意識洞穴的底部中,進而獲得昇華的力量。這樣強大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村上這次選擇回歸第一人稱的寫作……挖掘自我內在的黑暗,同時描繪外在社會巨大的邪惡。這兩者之間實質上互相關聯……要挑戰社會巨大的邪惡,不深刻了解自我內在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島京子(直木賞作家)
「能和村上春樹活在同一個時代,閱讀他的最新作品,這樣的喜悅是什麼事也比不上的……作為一個村上迷,隨著閱讀腳步的前進,腦海裡不禁反覆揣想作者想要敘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小說一邊寫到納粹進攻奧地利、南京大屠殺,甚至是日本東北大地震,眼睛看得到的世界裡,諸如此類的暴力無所不在。而另一方面,主角肖像畫家卻在看不見的世界裡同樣戰鬥著,追尋重生……村上春樹的小說,創造出一種「村上春樹式」的風格發明。就如同音樂世界裡,爵士樂的誕生。閱讀《刺殺騎士團長》如同聆聽優秀的音樂家游刃有餘地演奏自己的拿手曲目。」——窪美澄(作家)
「文體冒險大回歸。村上元素大匯集,村上春樹總決算。
村上這十幾年的作品裡,最有趣的一部。
回歸第一人稱,自我批判與幽默感也重新回歸。
與自我的陰闇與邪惡對峙,尋找抵達惡淵深處的通道,同時也開啟成為人父的新章。概念性的「殺」。戰鬥的不是世界巨惡,而是自我之中的黑暗、邪念、恐懼、嫉妒等等,與之對峙、超越並封印。回歸內省式書寫方式。」
——鴻巢友季子(名翻譯家、文評家)
「自《IQ84》以來睽違七年的大長篇,《刺殺騎士團長》可說是一如眾所期待的成功之作。肯定會催化村上迷更期待下一部作品的心理。這次新作,作家明顯開創出了新境地。
循著『喪失──探索──發現──再喪失』這一直以來的手法,但這次村上並未循老規矩收場。
有一件「完全不同的變化」發生在故事結尾處。」
——高澤秀次(文藝評論家)
「歡迎來到村上春樹的世界。村上關鍵字一個接一個登場:失去妻子、洞穴、高級車、古典音樂……,根本就是一片《村上春樹最佳專輯》。」——Nakamura Kunio(影像導演、村上春樹研究者)
「書中仔細描寫主角開的車子與特徵,我讀本書也覺得好像駕駛著一台『村上春樹最新款車』,駕馭感跟閱讀感受都很棒。」——小野正嗣(小說家、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
「逃離不是最終的目的,逃離只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沉澱。逃離是為了看清楚一些更深的事情。故事中的主角從東京出發往北邊走到了北海道,然後再繞回來。村上春樹這次用僕來做為小說主角的自稱,我相信這是尋找自己的隱喻。當然我也覺得這同時也是一個日本(這個國家或民族)自省的小說。主角從那麼邊陲的北海道最後回到日本中心東京,正好也對日本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想要找到自己是甚麼的一種象徵。」——王村煌(薰衣草森林執行長)
「《刺殺騎士團長》這個故事其實和舒伯特的蘿莎蒙弦樂四重奏相當呼應。如果你聽到這個作品的四個樂章的鋪陳,和讀這個小說的感想是相像的。另外羅莎蒙弦樂四重奏也有很多舒伯特之前作品的影子,就像我們在看村上春樹的時候,也會有很多他自己之前作品的影子。《刺殺騎士團長》裡面引用了蘿莎蒙弦樂四重奏和村上春樹怎麼用以前的東西再做翻新,創作出新的作品,是很相像的。」——焦元溥(樂評家)
「村上春樹一直努力處理的是日本的問題。他用他的方式去處理做為一個日本人,在幾次的日本的西化運動裏,他(或日本人)面對的困境。村上真正被日本接受其實是他在國外獲得成功以後,日本人才真正對他有印象。這跟莫札特的際遇很像。莫札特真正成為歌劇泰斗的地方並不是他的家鄉。莫札特的歌劇《唐•喬凡尼》首演是在布拉格。這也是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和莫札特《唐•喬凡尼》這個歌劇那麼緊密連結的原因。」——謝佩霓(藝評家)
「村上的主角(通常都是男性)都有一種淡然的與世無爭。他的主角中有一些性格會讓演員想要投射進去的,常常是男性的角色。比如說《刺殺騎士團長》裏面的免色涉會讓我很希望試試看那樣的人生。不需要背負太多的責任,事情就會自然地發生,然後一件一件地解決,最後找到生命中的答案。這是村上春樹描寫的男性角色中,常常都會有的一種性格和性格。」——謝盈萱(劇場女神)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对村上不太感冒的日本文学迷,此书是难得的感兴趣,但也是拖到最近才读的赖明珠译本。因为只是第二本村上,所以也感受不到很多豆友所说的无尽重复感,但其中的絮絮叨叨倒是扑面而来,我把它归咎于近70的村上更想去表达自己,那种长辈的絮叨。
很难说有什么触动,但里面在可能是和不可能是的两种可能性的微妙摆荡中寻找自己的平衡是个很妙的点。
日本 村上春树
O的故事 豆瓣
O Story
7.4 (9 个评分) 作者: 波琳.瑞 译者: 银河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8
法国女摄影师O小姐,被相恋同居两年的男友勒内先生带至一个神秘城堡,并被要求脱光衣服,接受十分严格的规则培训,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她成为——性奴。O小姐因对其的爱,由身体到灵魂完全臣服献身与她的主人勒内……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遺言
9.3 (32 个评分) 作者: 清水潔 译者: 王華懋 獨步文化 2019 - 5
我的女兒被殺害了三次--
第一次死於兇手的刀下;
第二次是被見死不救的警方殺死的;
第三次是被見獵心喜的媒體殺死的。
--豬野憲一(一九九九年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被害者父親)
她生前的求救吶喊,一直沒人聽見。
是什麼樣的社會,讓一名普通女性求救無門,慘死於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
又是什麼樣的黑暗,讓一名平凡的週刊記者,決心和國家權力與眾多同業站在對立面?
本書特色:
★榮獲日本新聞工作者會議大獎、日本編輯嚴選雜誌報導獎
★引發日本電視台深入專題追蹤,全日本注目並催生反跟蹤狂法案!
★被譽為「記者的教科書」,日本報導文學的扛鼎之作!
★長踞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高位,日本讀者★★★★☆震撼推薦!
★你絕對會希望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看過的一本書!
王立柔(前《報導者》文字記者)
李屏瑤(作家)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臥斧(文字工作者)
胡晴舫(作家)
神小風(作家)
張亦絢(作家)
張茵惠(MPlus主編)
蔡宜文(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楊子磊(卓新新聞攝影獎得主攝影師)
董成瑜(《鏡文學》總編輯兼總經理)
賴瑩真(律師)
--誠摯推薦
「如果我被殺了,那就是小松殺的--」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僅二十一歲的女大學生豬野詩織,
遭人於日本埼玉縣JR桶川站外刺殺身亡。
豬野詩織身前向朋友訴說,自己不斷遭到前男友小松的暴力恐嚇與跟蹤騷擾。
不願意和詩織分手的小松,總是將能夠簡單蹂躪殺害詩織的話語掛在嘴邊,
逼迫詩織聽從自己。
不肯坐以待斃的詩織,決心前往埼玉縣警轄下的上尾署報案,
卻被警方以不介入民事糾紛的藉口,給拒於門外。
詩織只能將與小松交往過程中的遭遇完整告訴好友,
並留下藏在房間角落的遺書給父母。
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年輕女性遭到殺害。
詩織的死亡引起媒體矚目,週刊記者清水潔也加入採訪行列,
在一路遭擋碰壁的追訪過程中,他自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讓他聽見了詩織的遺言。
透過縝密的調查、漫長的跟監,清水調查出詩織前男友小松的真實身分、
比警方更早鎖定兇手,掌握案發後即下落不明的小松行蹤……
起先認為這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社會案件採訪,
沒料到竟會踏上一段平凡人為平凡人討公道的孤寂旅程──
●相信警方能保護人民是我們的錯嗎?
比上百名刑警更早鎖定犯人,暴露日本警方嘲弄被害者的吃案醜態。
●當新聞媒體不再是揭露真相的正義之聲
批判依附國家權力生存的主流媒體,拒絕被害者一再遭受汙名化。
●過著平凡日子的你我都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當親密關係成為撼動社會的恐怖慘案,催生日本反跟蹤狂法案。
凶案悄然落幕二十年,但我們還能拯救二〇一九年的豬野詩織。
對本應保護人民,竟棄人民於不顧,
甚至試圖壓迫人民噤聲的警察機關提出嚴厲批判;
對本應傳達正確訊息,卻只在乎收視率及銷售量,
不惜扭曲被害者形象的媒體提出尖銳質疑。
事件真相揭露以來,撼動著一個又一個日本讀者,
清水潔孤獨卻執著的追尋,促使日本政府在二〇〇〇年通過「反跟蹤狂」法。
而距離桶川案二十年後的台灣,
我們同樣面對著因為缺乏情感教育,頻頻發生跟蹤狂犯罪的現況;
也同樣面對著只在乎數字,不在意事實的媒體。
此時閱讀清水潔這本充滿對被害者的同理心,及對記者生涯的自省之作,
將會是敲醒我們心中之門的一記警鐘。
【各界迴響】
我相信大多人聽到或閱讀桶川事件的資料時,
都會對兇嫌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也不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
但兇嫌敢發出「散布強姦影片」的威脅,正代表他有自信有人將替他撐腰。
他很靠勢,靠的不是他的小弟,他的金錢,也不是他的麻吉和親戚,
而是千千萬萬個面孔模糊,在平常生活裡可能都被稱為「好人」的平凡百姓。
我們一定都有對電視機裡各種犯罪案件痛罵的時刻,
但有沒有一時半刻停下來思考過,
某些傷害能夠被創造出來,被賦予破壞力,其中有多少是眾人授權?
--前《報導者》文字記者王立柔推薦序節錄
調查報導並非靈感乍現,然後華麗轉身獻上意外撞上的內幕。
調查報導是日積月累的耕耘,它來自勤奮的跑線與探訪,
甚至得埋首在枯燥的公文與判決書裡,拉出不尋常的線索。
清水潔就是這樣的一位記者,手機不離身,總是第一時間衝到現場。
他不滿主流媒體對政府機關訊息的照本宣科,
從眾人不假思索的「隨機殺害年輕女人」社會案件裡,
發現日本女性面臨情感報復後的孤立無援,
而真正該負責的不只是兇手,還有怠惰輕忽的警方。
清水潔在扭曲的新聞風向裡,試圖爬梳真相。
他告訴讀者,獨立思考和不輕信的重要,
也讓我們知道,調查報導這門課,是一門腳踏實地的技藝。
--《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
這個日本版的《預知死亡紀事》,沒有華麗的技巧與文學的野心——
但它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帶來震撼。
最使我百感交集的,是那份近乎傻氣的樸實,
我彷彿聽到作者清水潔在說:她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
如果只是用「人對人的在乎」,我們可以走到多遠?
權力機構的歧視與失格,導致平凡人為平凡人討公道。
悲劇在最初,看起來是如此微不足道。
全書幾無術語與理論,然而,但凡不識「制度失靈」或「親密暴力」者,
必能從這部寫實的守護性命之作,得到啟發與借鏡。
──張亦絢(作家)
清水潔雖自嘲為受人鄙夷的週刊記者,但透過此書,
他揭示了記者如何在社會新聞的採訪中讓被害人免於輿論成見的二次傷害,
並在追查真相的基礎上勇於挑戰公部門的陳腐,
進而讓弱勢者的處境得以被社會重視,最終促成了法律的修改。
──楊子磊(卓新新聞攝影獎得主攝影師)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某东事件也需要一个这样的记者,有勇气有魄力有坚持的记者。
日本 清水洁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 豆瓣
漱石の思い出
作者: [日]夏目镜子 口述 / [日]松冈让 整理 译者: 唐辛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这是一部妻子关于丈夫的深情回忆,一部日本“国民大作家”的婚姻生活史,温情,细腻,坦率,生动。讲述者夏目镜子,20岁嫁给当时还是普通英文教师的夏目漱石,至漱石去世,二人一同走过20年波澜起伏的生活。镜子见证了漱石成为一代文豪的全过程,了解他的性格好恶、社会交往,以及文学创作背景,漱石作品中的猫与人,在镜子的讲述中都能找到原型。镜子与漱石一起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艰辛与安适,心酸与释然,爱与恨,乐与痛。她是很多日本人眼中的“恶妻”,却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面对漱石的精神疾病,以及由此引发的粗暴行为,甚至离婚危机,理智且隐忍,一直陪伴在漱石身边。“我一生中遇到很多男人,最爱的还是夏目金之助。”
镜子夫人依照时间顺序,从相亲开始,至葬礼结束,回忆了与漱石有关的64篇生活故事,事无巨细,毫不隐瞒,发表之后,在日本引起轰动和广泛讨论,让日本近代文学第一人夏目漱石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起来,是理解漱石其人其文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简体中文译本首次面世。
2019年5月12日 已读
与其说镜子是“恶妻”,不如说漱石先生自己才是“钢铁直男”,相亲第一面就说人家人家牙齿难看,但也因为对方毫不隐藏这点反而心生好感,实在是妙人。
全书很流水,但也十分亲切,漱石先生确实是个怪人。最后几章写先生住院、去世、火化、解剖、葬礼真是字字仿佛杀人(我)。
传记 夏目漱石 日本
雷雨 Goodreads 豆瓣
雷雨
8.7 (233 个评分) 作者: 曹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5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豆瓣
8.2 (70 个评分) 作者: 许子东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6
理想国 × 许子东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
【本书看点】
★ 12堂“民国范儿”现代文学公开课——
民国还可以这样读: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 一条河;现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就比较保守,凡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就比较激进……20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早于京师大学堂,被誉为“南岭北燕”)中文系教书的许子东教授,首次出版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课堂实录,敞开“自己的园地”。所有课程由腾讯新闻直播,打开大学围墙,短期内滚雪球有几十万在线观看,网友点评:“听许子东老师讲课太有意思了!”
★ N+1次“开脑洞”的Open Mind——
打个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诺,老舍是红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龙井;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如果让李安来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可能比《色,戒》还好……经典课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现场。
★ 10位文学巨匠“打开”的现代文学入门书——
还原历史现场,现代中国文学的群星闪耀时,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是文学巨匠的发生时刻。重读经典,每一部经典里,都有一个今天的你,打开经典,打开你的世界。事关写作,本书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只是许子东的“一家之言”,讲国人国史,重温国语国文。
★ 1条“现代文学时间轴”拓宽视野——
张爱玲晚年凄凉地死在洛杉矶,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对照世界看中国,本书“时间轴”从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掀开世纪,到1949年奥威尔《1984》亮相上半叶,发现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34年有沈从文《边城》、米勒《北回归线》,1943年有张爱玲《倾城之恋》、萨特《存在与虚无》等等。
★ 11份“出色的”现代文学进阶书单——
鲁迅写过砍头,沈从文写的砍头你知道吗?为什么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还是高老太爷?附上书单,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汇集各时期同行出色研究,这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一群知识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内容简介】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名家评价】
最开阔的史观,最精彩的内容,最动人的表述。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引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科书,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绝对是我的首选。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生动的教材,内容别开生面,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博学和过人的机智,字里行间妙语如珠……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这本书也是一种纪念。──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本书从鲁迅、张爱玲到沈从文,林林总总写了很多人,是开启智慧的一本书。尤其对青年人,还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有这样的一个文学地图的绘制者在引领我们去造访这些奇妙的文本,我们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体味在里面。他带有温度的阐释,在目前的大学教学里面是少见的。——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少年中国精神史,所以大家要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现代文学史,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永远年轻的子东先生,这才能够充分体会他的魅力,他的人格的魅力,他的书的魅力。——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把最复杂的、最热门的学术界的内部讨论,全部消化成大一新生、刚刚入门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程度,用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个文学史、文学经典的介绍跟分析传递出来,我觉得这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好书。——梁文道(著名媒体人)
【网友点评】
网上随便找了一个许子东教授的视频,没想到是个讲郁达夫的文学课,也没想到我一看就看了120分钟……我想我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主要还是许老师语言幽默。
—— Pissenlit-lucie
开车放许子东老师讲课的音频,莫名的触动。我要去发朋友圈做自来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学课。
——苏清
腾讯视频居然有许子东岭南大学讲课直播,大学没有上过中文课好遗憾。大爱许老师。
——哐铛哐铛哐铛铛
这些日子在南院儿猫冬,很久没去北院儿了,错过了无数好讲座。好在有网络,捧一杯咖啡,听许子东讲鲁迅。讲的真好啊,真是无上的享受!
——布娜娜的战斗
在家待着,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听了一节许子东讲沈从文的公开课,这一个下午快过去了……不过这两个小时花的值,听他讲课太有意思了。
——冷门选手
能感受到许老师对文学是真的热爱,而不仅仅是职业需要。讲得很好,通脱幽默,非常好!
——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讲得引人入胜!很受益!大赞许老师!希望出更多的课!
——四月
2019年5月9日 已读
很浅,但很精彩(文学八卦)。可当做入门读物了解兴趣点再去系统阅读。
许子东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 豆瓣
7.9 (36 个评分) 作者: 陆秋槎 新星出版社 2019 - 4
“推理小说虽然是用自然语言写成的,却和形式系统具有相同的性质。”
文学少女陆秋槎,为探究推理小说的严密性,误闯数学少女韩采芦的寝室,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思维及身体的大冒险。推理小说的真相,能否像数学定理那样得到无懈可击的证明?困扰数学界三百五十八年的费马大定理,其证明史能否改写成一篇猜凶手谜题?看似条件不足无从推理的案件,又是否能另辟蹊径、直抵真相?最终,她们的友谊又会如何收场?
坏血 豆瓣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7.8 (79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rou) 译者: 成起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4
★★★
一滴血液如何创造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
“女版乔布斯” 如何利用欲望与贪婪打造出硅谷商业神话?
比尔·盖茨2018年度推荐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卡雷鲁纪实力作
纽约时报书评 时代周刊 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邮报 金融时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最佳书籍
原著改编电 影由好莱坞传奇影业制作 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主演
★★★
【内容简介】
2014年,伊丽莎白·霍姆斯所创立的企业希拉洛斯由于其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在一滴血上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十年间成长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跻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希拉洛斯的身后隐藏着豪华阵容的董事会成员——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奇创投家唐纳德·卢卡斯等。就在人们期待着希拉洛斯成长为下一个苹果或者谷歌时,一个真相逐渐显现——希拉洛斯所声称的革命技术是假的,这个商业神话内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谎言。
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如何被精心打造?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翰·卡雷鲁不畏威胁、追踪,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这个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骗案内幕。《书单》杂志盛赞道:“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
★★★
【媒体推荐】
"这个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疯狂,我发现自己一开始就无法放下它。 这本书涵盖了一切: 精心策划的骗局、企业阴谋、杂志封面故事、被毁坏的家庭关系,以及一家曾经价值近100亿美元的公司的崩溃。" ——比尔 · 盖茨
"在这部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的杰作中,犯罪小说家都没有卡雷鲁那种对悬疑节奏的掌控和人物性格多样性发展的敏锐感觉... .. 卡雷鲁费尽心思地投入于揭发霍姆斯的罪行,确确实实有拯救生命的价值!"——《书单》
2019年5月5日 已读
用一系列与女主有关的“大”人物视角逐步揭露、验证她的恶似乎是一种华丽的写法,实际上掩盖了作者没有能力采访核心人员的途径。诸多案例都在描述伊丽莎白如何毫不掩饰地造假不要脸地撒谎,但难道不要也展示一下她用怎样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人才和投资者吗?
挺失望的,没有看到所谓的“精心打造百亿骗局”,更别提这翻译了,好多句子说是机翻毫不为过,赶着上架也不用这么粗糙吧。
纪实 美国
现当代文学新论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
王德威编著的《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通过对域内、海外及东南亚等地域种不同时代和背景的华文写作,铺陈出有关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和编写的种种现象及思考,对构成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多种新元素和新角度,有深入的探讨。
2019年4月30日 已读
演讲稿显得更加举重若轻,好读。第三讲的“中国”文学地理和第四讲的冯至、沈从文文学伦理尤为吸引我。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五日
附录略水
文学研究 王德威
重审风月鉴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康正果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康正果的《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能够以相当坦率而又十分严谨的态度来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性现象,在论述演进的过程中始终秉有文本细读所要求的中立态度和常识理性,即如她自承的,“角度是中性的,视野是开放的”。-----刘铮《中华读书报》
2019年4月28日 已读
可以当做《中国古代房内考》的补充看,另一个角度的性文学细分详说,一三六章极为有趣,但遗憾于作者自述的因种种原因能接触到“淫书”的量和时间都比较有限,不够面面俱到。
康正果 性学
冒牌人生 豆瓣
作者: 陈思安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4
发生在光辉都市里的怪诞故事
独立艺术家徐冰好评推荐
◎ 编辑推荐
★ 十篇现代志怪小说,如同十道城市之光,划开机械冷酷的城市外壳,让不合时宜者出来透透气。
★ 作者陈思安兼具小说家、诗人、戏剧导演的多重身份,擅长将写实性与传奇性巧妙结合,抒写繁华都市中的荒诞人生。
★《 冒牌人生》试图抵抗城市生活对人的异化,以奇人异事来重绘城市的精神地图,小说中的人物能够直面孤独、平庸和无意义,最终通过某种荒诞的方式走出生活困境,正是这样一群人,丰富了城市生活的面貌,由此可见作者的社会关怀:所有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冒牌人生”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和记录。
◎ 内容简介
《冒牌人生》收录了十篇短篇小说。十个故事分别以城市中的怪人为主角,他们默默无闻地生存在城市主流生活的边缘地带:或是等待手术的性别认同障碍者,或是武艺高强而深藏不露的夜市摊主,或是卧底追凶的底层保安,或是甘于流浪生活的地铁游侠……无论是表面上的冒牌人生,还是暗地里的怪客人生,它们都是组成城市复杂面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故事内容充满戏剧性,写作手法上也有所创新。
◎ 名人推荐
思安的文字像自问自答,字句间有一种特别的节奏,这节奏,不知不觉就把读者带进去了,也跟着、舒服的、碎碎叨叨,自问自答起来。
今天的世界由微信、广告等各种碎语搭建,世界也变了成变成了碎碎叨叨的世界。有文化情怀的思安,却生活在了这个“碎阅读”时代,纠结于她的写作间,倒是让她的文字变得特殊起来。——徐冰
2019年4月26日 已读
有一些奇思妙想,但写得太稚嫩了
T. S. 艾略特传 豆瓣
The Imperfect Life of T. S. Eliot
9.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林德尔·戈登 译者: 许小凡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1
T.S.艾略特,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比起成为诗人更想成为圣徒的人;却因为无法成圣,而成了伟大的诗人。
他总是言说那些"不被言说的",在公众面具保卫之下的孤独里过着隐秘的生活。如果不是因为他是诗人,有探究并定义这种生活的需求,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了解他的生活。
他的诗从生活的酒滓里滤出一部结局早已注定的大戏,呈现的便是一部连贯的灵魂自传,诚恳,直接,比任何旁观者的考语都来得更洞明,更直指人心-——他的生活与作品就这样紧密相联,彼此创造。这部传记就基于这些由诗人亲自作出的表述,并与他实在的生活相印证。
林德尔·戈登考察了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一生,那游走于他身上的圣徒与罪人之间的深壑。她将艾略特的生平与作品互参,以理解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经受的试炼:他的缺陷与怀疑能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我们找到共鸣。
"艾略特是20世纪英语文学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这样伟大的地位,他在很短的时间、惨淡的境遇里,用为数不多的作品就已斩获。"——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纽约客》
"戈登以明智的同情,穿梭于艾略特的人生与作品,带着对艾略特诗歌与戏剧无懈可击的谙熟和深刻理解,刻画出了一个精妙入微的艾略特形象。他犹如詹姆斯笔下的人物,在记忆与欲望、世俗幸福与更纯净的精神世界间徘徊撕扯。"——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纽约时报》
"一部深邃、细腻、复杂的杰作。贯穿全书的是一个饱受折磨又毫不妥协的形象:他有着清教徒式的克己,在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世俗化时代里平庸地度过一生的图景令他恐惧。他奋力前行,觉察着那'平庸的人无法感知的颤栗'。"——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纽约时报》
2019年4月25日 已读
读戈登的这本《艾略特传》,非常自然地想到《维特根斯坦传》,都是只有对主人公的作品、思想、生活足够了解和热爱才能够写出的深刻传记。不同于一般传记的生平叙述,这一册大致沿着艾略特的创作年表逐步展开,当时的生活状态、他人影响、环境因素种种,都是理解一首诗极好的切入点,生活才是作品最好的注脚。
婚姻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朋友们慎重啊~
最后,这是一本主人公、作者、译者都值得给五星的传记。
传记 艾略特 英国
猴子·罗汉池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时间永恒地停了下来
深邃的爱情流转出更多面貌
我们却从不知道它有多美好
被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袁哲生首次完整探索爱情的突破之作
◎ 编辑推荐
☆ “我要赶在遗忘之前,抢救对爱情的记忆。”(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 》)经过长期“捕捉孤独的角落”,创作到后期的袁哲生首次将眼光转向另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爱情。他在《猴子》《罗汉池》这两部作品中,以书写追问:“爱情可以有多好?”爱情,是他的创作核心。可是当我们跟随着袁哲生,从小说的开头缓缓地走向结局,却能隐约感觉到,作品中还存在爱情之外的种种要素,让人无法明确地言说。作为后来的读者,我们无法知道小说家是否有意如此;但能肯定的是,袁哲生确实又一次在普遍的文学主题中,写出让人值得反复寻味的作品。
☆ “‘宗教’与‘爱情’同样追随者衆,同样‘层次’丰富。”袁哲生创作后期也越来越常在作品中加入宗教色彩,本书收录的《罗汉池》将十八罗汉、贵妃观音等宗教雕像与爱情、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入世的爱情”“出世的宗教”“艺术创作的本质”三者彼此结合,让《罗汉池》不同于袁哲生早期的抒情之作,小说具有的抒情意境犹如一则传说般格外深远。
☆ 一直以来潜藏在冰山下钻研短篇的袁哲生,在这部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集里,以短篇为基础,运用不同的视角、相同的人物、类似的句子和断裂的时间,重复书写同样的故事。同时,将许多冲突省略、掩盖,静谧的氛围弥漫全书。一部“小说”,没有大量明显的冲突,也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却在袁哲生的语言调动下,发展出更丰富的样貌。
◎ 内容简介
雨水不断降下,被隔绝在朦胧雨景中的爱情,让安静的眷村少年无数次来到心仪女孩梁羽玲的家门前。月亮重复升起,被笼罩在残存黄昏里的爱情,令雕刻匠建兴仔一直无法成功打造出庄严的佛像。他刻出的雕像轮廓始终近似倾心的对象小月娘,过于艳丽。
他们都是深情的人,但一往而深之后的爱情,究竟能多美好?若注定无法寻得,又能如何靠近?
◎ 名人推荐
袁哲生就像所有优秀现代小说家,尝试凭借个人语言劳动,孤自潜入存有的幽暗处,像一名最专诚的翻译者,以小说,译写出午后雨点,盛夏蝉鸣,与一切景象,所共同亲熟的本质性悲伤。使长久埋伏的,在小说里恍然兑实。另一方面,当这种纯粹悲伤,漫漶小说里一切人事时,袁哲生总使日常细节,对我们而言再度陌异了:因为袁哲生,我们竟不可能确知,人世里,什么可以“不孤独”。
——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猴子》《罗汉池》都是说故事,前者是较为“正常”的青少年世界(常见诸于小说);后者则回返早年的抒情诗手法,更扩大发展至寓言空间,较为精巧地设计隐喻象征,角色寓意与情节的对比,读起来与其说有沈从文的影子,不如说更接近汪曾祺——混合《受戒》与《大淖纪事》,却是台湾前现代的世俗空间——追求诗的审美意境与救赎,接近“京派”的教义。
——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社会规范、道德教训与“成为一个男人的必要条件”,皆透过成长小说偷渡、传播,投射出一般人的成长过程中匮乏且无从填补的幻想,《猴子》选取传统成长小说中不会被多加着墨的普通人为叙事者,呈现另一型态的,充满挫败、不满,对传统成长小说论述幻灭的过程。
—— 台湾小说家 张耀升
◎ 获奖记录
★《猴子》获选2002年第33届台湾“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同时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看牙等待时间又看了一遍猴子两篇,实在太喜欢了,里面的幻灭感令人牙疼。
台湾 袁哲生
度外 豆瓣
8.4 (55 个评分) 作者: 黄国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时间如此真实,真实如此短暂。
与袁哲生并称,被期待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作家
黄国峻惊艳华文文坛代表作
将一切担忧、恐慌、丧失感引爆的“时间痉挛”
◎编辑推荐
★ 黄国峻在台湾新锐作家中可谓备受期待,张大春说要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杨牧则表示“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度外》于2000年在台湾首次出版。其中《留白》一篇,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得到张大春、施叔青、钟阿城三位文坛前辈肯定。这次《度外》《水门的洞口》的出版,是在他辞世十五年后,作品首次引进大陆。
★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 骆以军为简体版撰写专序,对黄国峻的文学做了一次角度独特、内容丰富的评论。
◎内容简介
《度外》是作家黄国峻的短篇小说集。在这本小说集中,黄国峻运用实验性的文字,探寻小说艺术的新可能,他以不同一般的纤细灵魂,将时间打碎、拼接,将丰富的意义寄寓在“度外”的语言之中,带给读者完全不同于往昔的阅读体验。在中文写作的无数尝试当中,黄国峻的小说“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张大春语),即使到现在,仍然鲜有与之相仿的作品。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
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黄国峻的小说)自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此不但针对他文字处理的题材,更直接对他的文字所构成的风格,已经出现的“文体”而言。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一个心灵。
——作家 郭强生
●这篇小说(《泛音》)着重人物内心的流动,节奏沉缓,呈现屋檐下三人微妙的互动,仿佛在同一条弦上,振出三种不同波长的泛音(Overtones),奏出一首歌曲。
——作家 甘耀明
●作者的想象力与实验性,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使它有别于其他作品。
——作家 施叔青
◎获奖记录
☆《留白》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
2019年4月18日 已读
相比袁哲生风平浪静叙述下那股波澜,黄国峻则有着他独一份的敏锐感知力,如果你能找到一样的频率,你就走进去了。
台湾 黄国峻
82年生的金智英 豆瓣 Goodreads
82년생 김지영
8.2 (65 个评分) 作者: 趙南柱 译者: 尹嘉玄 漫遊者文化 2018 - 5
你們可以對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
我卻再也沒辦法繼續忍氣吞聲。
可是我只有變成別人,才能為自己說話。
我是金智英,1982年生。
★「BTS防彈少年團」團長南俊 網路直播推薦書籍
★最值得買來送給男性友人讀的一本書!
★韓國國會議員、政策立案者必讀的轟動之作!
★韓國正義黨黨鞭大聲呼籲:
文在寅總統,
盼您擁抱這本《82年生的金智英》!
「希望10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不再讓1992年生的金智英陷於絕望。」
․․․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生於首爾。
她有著那世代女生的菜市場名,生長於平凡的公務員家庭,大學就讀人文科系,畢業後好不容易找到還算安穩的工作,31歲和大學學長結婚,婚後三年兩人有了女兒。
接著,在眾人「理所當然」的期待下,她辭掉工作當起平凡的家庭主婦……
某天,金智英的講話和行動變得異常起來,與丈夫講話時,用的是自己母親的口吻,或者化身成已經過世的學姊,脫口而出驚人之語;到釜山婆家過節時,又有如自己母親上身般,以「親家母」的身分向婆婆吐露內心的不滿。
最後丈夫決定帶她接受心理諮商,就在與醫師的對話中,她慢慢揭露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 * *
弟弟的一切東西都無比珍貴,不是哪個阿貓阿狗都可以觸碰的,偷吃弟弟奶粉還會被重男輕女的奶奶打
高中時遭到補習班男同學跟蹤,反而被父親責罵,認為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免,否則問題出在不懂得避免的人身上
求職時被問過:遇到客戶性騷擾會做何反應;經常遭受面試官對她的外貌批評,甚至經歷不必要的肢體接觸
因為年紀最小又是女生,每天得負責幫其他同事泡咖啡,並忍受應酬灌酒
公司會優先提拔男性,而且他們薪水還比較高,但是難伺候的客戶卻會交給女職員,因為覺得「沒有必要把比較有可能長期留在公司服務的男同事逼太緊,叫他們做苦差事」
結婚後沒多久親戚長輩就開始關切何時生孩子,還一口斷定是她身體有問題才懷不上
生了小孩卻不得不辭職在家帶小孩,而且丈夫不能理解自己生兒育女會有的損失,認為他也會幫忙家事也會負責撫養就好
好不容易稍微脫離筋疲力竭的育兒生活,在外面喝咖啡喘口氣,卻聽到別人說:「命真好,我也好想用先生賺來的錢買咖啡喝、整天到處去閒晃……」
我是金智英,1982年生,
這是我的故事,或許也是妳們的真實人生……
* * *
這本書宛如人生現場直播,述說女性在社會中所感受到的一連串恐懼、疲憊、錯愕、驚嚇、混亂與挫折。透過女主角金智英的人生具體探討了社會對於女性的不公與偏見體現在哪裡?這些看不到的性別歧視如何制約和壓抑女性的人生?女性在家庭、職場、婚姻中到底犧牲了什麼?
全文以金智英的記憶為敘述主軸,偶爾引用了統計資料、文獻報導來支持那些記憶,意圖將她的人生刻畫得更為寫實、普遍,就是在這樣平凡有如紀錄片的人生中,蘊藏著令人心驚的現實批判。從小說主人公名字開始,到其經歷的人生故事,在她身上仿佛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的影子,讀來感同身受,也令人心痛。
【作者的話】
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到各種限制與差別待遇,
導致沒有辦法獲得付出後應有的成就,
甚至認為那是因為自己無能而深感自責的女性,
希望她們在閱讀完這本書以後,可以獲得一些安慰。
得獎紀錄
韓國2017年書店評選文學小說類年度最佳書籍
新書暢銷榜Top1,實體、網路書店小說類Top1
韓國2017上半年最賣座小說,上市至今累積銷量破60萬冊
阿拉丁書店暢銷冠軍,連續 23 週前十名
韓國最大網路書店Yes24 總榜第二名,並獲頒年度作家大獎
名人推薦
王春子(插畫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濠仲(《上報》主筆/作家)
林靜如(律師娘)
御姐愛(作家) 一致推薦
(姓名以筆劃排序)
韓國書評
那些至今被許多女性認為只是日常生活中會經歷的事情、不特別認為有什麼問題的事情、一些被忽略的議題等,統統都被這本小說點了出來。……作者在刻畫金智英這個角色人物時想要跳脫女性框架,不只停留在好像是為女性訴苦或者發聲的角色,而是獲得更廣、更普遍的共感帶(包括男性以及不同世代的讀者)。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會比其他女性主義書籍話題性十足的原因所在。――文化評論家張德賢
閱讀到最後,你甚至分不清自己究竟是金智英,還是金智英其實就是自己,因為她的人生正好如實呈現著「身為女性的人生」。……金智英的症狀雖然難用醫學角度說明,但是如果從「在對女性不友善的社會中消音」的角度來看,是可以充分理解的,她只是透過這些女性替自己站出來發聲罷了。――女性學者金高蓮珠
韓國網路書店讀者迴響
如果還有人沒讀過這本書,會想要強力推薦一定一要翻翻看,這是一本徹底點醒我的書,那些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原來一點也不合理。김상희
看著金智英的人生故事,彷彿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因為知道自己一定也難逃這樣的命運,所以讀著讀著默默留下了心有不甘的眼淚,這個世界一直在不停改變,但是要等到身為女人的我能徹底立足的世界到來,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정예린
我竟然花不到一天就看完了她的一生,因為那是非常熟悉、幾乎和我的人生一模一樣的故事。那些婚前不知道、生小孩前不曾想過的鬱悶與煩惱,以及可想而知的未來,這根本不是一本小說,而是我的人生報告書。보리숲
難以否定的事實,一旦開始閱讀便再也停不下來,身為出生在韓國的女性必讀,至少要先從我們開始改變。이한나
2019年4月15日 已读
很平铺清淡的小说,没什么技巧,当做纪实文学看更好,因为太真实了,大家身边都有着无数的金智英。
赵南柱 韩国
火车上的中国人 豆瓣
8.7 (44 个评分) 作者: 王福春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
车厢内外的人生百态
………………
※编辑推荐※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呈现人在火车这个特殊空间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 记录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特征:大哥大、烫发、印有电影明星照片的T恤、便携电视机等等,勾起令人难忘的记忆。
☆ 摄影师在混乱中寻找趣 味,用幽默化解现实压力,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看似平常,实则令人回味无穷。
………………
※内容简介※
王福春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十多万公里,拍摄万余张底片。《火车上的中国人》精选其中114张,包括37张以往画册中都未出现的作品。这些黑白纪实摄影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有些场景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打麻将、集体做广播体操、带宠物上车;有些场景似乎从来不曾改变:孩子送别亲人时的哭闹、站台上小贩的叫卖、情侣间的含情脉脉、车厢里的拥挤不堪……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迅速熟络起来,生活临时交织在一起。丰富的影像呈现一种久违的浓烈的人际关系,展示一个流动的中国。
………………
※名人推荐※
《火车上的中国人》展示的是流动的社会缩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也可以说这是他在用人类的第三只眼睛透视社会和人生。正因为它生动、真实,甚至很准确,所以它不仅很吸引读者,能够引起人们的欣赏和共鸣,而且具有无可争议的历史价值。
——杨绍明,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
王福春的生活是坎坷的,当它在他的影像表达中沉淀下来的时候,却结晶为温情与幽默。这是一种很值得尊重的性格特点与影像品质。因为这种品质,他的摄影在中国纪实摄影里独树一帜,耐人寻味。
——王诗戈,《中国摄影家》2012年第7期
2019年4月15日 已读
绿皮车和高铁的景象确实天壤之别
摄影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9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19年4月10日 已读
恭喜作者胜诉!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强奸行为的认识、事后的处理、某些国家缺乏的关注度、法律的不健全以及社会对事件的合理认识。是畸形的制度导致的畸形性教育还是畸形性教育导致的畸形制度?
日本 纪实
香港重庆大厦 豆瓣 豆瓣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7.5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麦高登 译者: 杨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其它标题: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2019年4月5日 已读
值得书写的选题,可读性虽然不错但也太碎片化了,最后两章尤其莫名其妙。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