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九王夺嫡 豆瓣 Goodreads
7.6 (14 个评分) 作者: 郑小悠 / 橘玄雅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4
内容简介:
帝制时代,皇位继承问题往往困扰着最高统治者,即使康熙这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也被弄得焦头烂额:老皇帝始终不放权,皇太子跃跃欲试;老皇帝疑惧被夺权,皇太子担忧地位不稳,不安全感笼罩在各自心头。其他皇子们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甚至拉帮结派。明争与暗斗纷起,阳谋与阴谋交杂……康熙年间的储位之争,是强烈牵动朝局的重大事件。本书展现的正是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皇嫡子允礽:两岁即被立为太子,做太子长达30多年,为何两度被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皇长子允禔:被康熙帝委以重任;才华横溢又“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的他竟用巫术诅咒太子,东窗事发,被幽闭高墙内长达26年。
皇三子允祉:能文能武,颇得康熙帝赏识;在太子二次被废后,成为储位的有力竞争者,为何最终还是落了下风?
皇四子胤禛:看起来势单力薄、一度地位相当边缘化的他,怎样不动声色地打造了政治班底,在关键时刻掌握优势?
皇八子允禩:被大臣誉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甚至获得了皇长子的保举。人缘如此之好,为何竟被康熙帝詈骂“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父子反目成仇?
皇九子允禟:心思机巧,善于收买人心,被人誉为“有帝王体”,为何终究难成气候?
皇十子允䄉:生母出身于满洲阀阅之家;优越感强,为何却沦为权力角逐中的二线角色?
皇十三子允祥:文武双全,原本是“太子党”的铁杆成员,为何突然成了胤禛的忠实盟友?
皇十四子允禵:“八王党”后期的代言人,被任命为大将军,战功赫赫,很多人期待其成为皇位继承人,为何他却在康熙去世之前被调离京师?
精彩看点:
◎依据被尘封的核心档案,还原康熙末年的“内卷化”储位之争,曝光夺嫡诸子错综复杂的“朋友圈”。
◎夺嫡之路,步步惊心!且看雍正如何谋取最高权力!
◎皇位之争,风云诡谲;成败之机,分秒即逝。抉择稍有不慎,便是通天坦途与万丈深渊之别!
——————————
◎收录精心梳理的人物关系图表,呈现康熙后宫集团等级,以及夺嫡诸王各派系成员关系。
◎本书除了从专业视角加以考量,还加入了对文学、影视剧流行说法的解读,以及对普通读者兴趣点的反馈,希望借此架起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的沟通桥梁。
——————————
◎完整叙述康熙末年夺嫡纷争的成因、过程、结果,以及这场残酷争夺在雍正、乾隆年间的后续影响。
◎细致分析争权漩涡中诸皇子的出身背景、性情资质、政治班底、人际网络、行事策略等,呈现了“太子党”“八王党”等势力集团的聚合分化与荣辱浮沉,讲述了由储位争夺而引发的一系列大案要案。
◎作者依据对清宫档案材料的条分缕析,严谨辨析康熙去世、胤禛即位前后的重重疑点,对康雍之际权力更替提出独到见解。
◎书中从侧面展现了君主专制如何在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步加强,以及在“帝王心术”统驭的政治生态中,人之生存处境的变幻无常、朝不保夕。
——————————
◎一个组织如何确保最高权力实现平稳交接?
◎康熙帝晚年二废太子之后,为何迟迟不再公开立储?
◎若论年龄资历、出身背景、人脉资源等方面,胤禛在参与夺嫡的皇子们之中,并不占据优势,甚至一度处境相当边缘化,为何却能“逆袭”成为最终赢家?
◎胤禛有何独特的识人眼光和笼络之术?登上权力巅峰成为雍正帝之后,他是怎样巩固地位的?
◎势力强大的“八王党”阵营中,谁是雍正帝最忌惮的对手?
◎原属于“太子党”铁杆成员、一度备受康熙冷落的允祥,为何后来受到雍正帝格外厚爱和重用?
◎雍正帝登基后设计的“秘密立储”制度,对于清代皇权交接,有着怎样的利与弊?
2023年7月9日 已读
小说影视剧为了凸显人物个性,对皇子的性格塑造显得“添油加醋”,也受限于篇幅把一些不重要的夺嫡分子删减甚至个性符号化,此书算是补充了厚重一笔,也纠偏了一些影视剧带来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关于胤禛原是八王党一点的佐证。
历史 清朝
翦商 豆瓣 Goodreads
8.2 (120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2023年1月24日 已读
人祭部分的分析十分详实,推断大胆但有迹可循,不过也有一些奇奇怪的推测(比如妇好的肩周炎是砍人过度导致),伯邑考之肉对文王三人造成的心理阴影解析虽然过于脑补但实在让人拍手称叹,周工改制的耐心和决心令人赞叹。
周易部分的解读还是有点emmmm
历史 李硕
漫长的余生 豆瓣 Goodreads
8.2 (106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7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入平城皇宫成了一名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的她,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2022年8月29日 已读
挂名王钟儿漫长的(见证历史的)余生。尽管罗新老师在关注宏大时代脉络之余驻足体味了远离历史舞台中心的普通人的人生,但受限于历史学古来以往对普通人无视乃知遮蔽的系统性缺陷,史料所及,对王钟儿的展开相当有限,大幕始终围绕因子贵母死制度激发的本就处处危机的皇家关系。在权力和活命的主旨下,似乎人人都被逼着走入猜忌和先下手为强的老路中,这一点上,无论重于泰山泰山轻于沙粒,都被时代裹挟着,也更需要敬佩每一代拼劲一切自救和改变的人。
罗新老师治史的着眼点还是蛮有趣的,写到汝南郡悬瓠城时引《水经注》,提到郦道元对于悬瓠的特产板栗非常的不屑一顾,个小,他老家范阳郡固安县的板栗才是天下第一!
历史 罗新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6.2 (23 个评分) 作者: 鲁西奇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6
喜,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是楚国故地的一个基层小吏。鲁西奇教授凭借众多相关材料,在考证与辨析的基础上,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借助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那个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代基层政治,也可以看到仅仅留下姓名的“黔首”,在战场给母亲兄长写信求助的士兵,抽丝剥茧侦破杀人案的基层官吏,承担沉重徭役的男女老少,到官府控告子女并威胁要杀死他们的“慈父”,等等。
2022年8月9日 已读
颇有史料堆砌感,是本通俗和学术两头都没钻好的尴尬作品。
历史 鲁西奇
失败者的春秋 豆瓣 Goodreads
8.2 (62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刘勃继《战国歧途》后的新作,依然关注古老中国的青春时代。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难以为继,新的集权制度亦未建立。
春秋是承前启后的时代。齐桓晋文称雄称霸,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响深远。乱世丛林,英雄伟人辈出。
一部春秋史,奠定了整部中国史的基础。
面对令人望而生畏的杂多人物和纷繁事件,作者刘勃抽丝剥茧,比勘真假莫辨的史籍记载,吸收新近的考古资料,以诙谐轻松的语言,化芜杂晦涩为起伏跌宕,勾画出一幅春秋时代诸国兴亡变幻的画卷,也留下贵族时代最后的背影,重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挣扎和奋斗。
与之前出版的《读罢春秋不成歌》截然不同,刘勃试图搭建新架构,再写春秋史。从地缘关系视角分析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本书写作的一大特色。
内忧外患中,周天子为何突围失败?齐、晋、秦、楚,大国雄主如何博弈?世家贵族,为何在春秋时代渐入黄昏?这些看似是古代中国的独有问题,实际也是现代世界面临的特有挑战。春秋史的激荡,依然能给予我们诸多灵感和想象。
2022年7月29日 已读
要脸总比不要脸好,政治正确总比政治不正确好。一个表面功夫都懒得做的肿脸胖子却热衷于嘲笑政治正确,荒谬如此。
刘勃 历史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2022年5月21日 已读
看到末尾罗新老师说走了一趟其实没什么新发现,但更庆幸自己这是一趟“为走而走”之路,恰和一些短评对上了。
历史 罗新
新史学(第七卷) 豆瓣
作者: 王奇生 主编 中华书局 2013 - 6
20世纪革命几乎席卷了全球。对中国来说,20世纪更是革命的世纪。如果要为20世纪中国寻找一个主题的话,那么这个主题恐怕只有“革命”最合适。避开革命而探讨20世纪中国历史几乎是难以想象的。革命不仅多次重构了最高权力结构,也全面重塑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价值伦理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革命成为当代中国人最强烈、最深刻的记忆。本辑《新史学》正是以此为题展开,收录相关海内外学者论述。
2022年2月3日 已读
为八卦特意读的此书,没想到王奇生的导言写得如此精彩!寥寥数页将中共对革命定性和革命实践拆解得十分清晰,“以自己代表无产阶级,让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将无产阶级转化为“穷人”,将资产阶级转化为“富人”,将社会人群简化为“有产”与“无产” 富人与穷人两大阶级,将阶级斗争简化为穷人造富人的反。”实在是高…张伟然的《私情·经济·政治》不必多说,八卦狗血精彩绝伦,忍俊不禁,上海轧姘头之风确实红火,难怪鲁迅要写“弗轧姘头,到上海来做啥呢?”最后的结论也比较有意思。冯筱才写的大饥荒时上海应对政策也相当值得细读,资源短缺的时候总是把精简城市人口放在优先政策的,时有遣返临时人口减缓粮食压力,近有北京清理低端人口,未来大概要劝返单身累赘人员。刘瑜一篇点好但缺乏实证,李里峰的群众概念史写得有趣,凌斌一篇啥玩意儿。
历史
热土荒丘五十年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 译者: 陈杰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2021 - 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瑞德维拉扎教授的学术生涯回忆录。从19世纪末开始,中亚地区有许多闻名于世的考古发现,这与享誉世界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如M. E. 马松教授、普加琴科娃教授等杰出学者的长期努力密不可分。他们是本书作者的考古学引路人和人生导师。这部回忆录反映出一个曾经辉煌的中亚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以及一大批优秀的考古学家是如何在考古实践中成长的往事。
作者的求学生涯、随后参与或主导的一系列考古工作,以及和师友之间的交往,构成了本书的主体。作者叙事简洁流畅,论述清晰缜密,书稿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通过本书,读者既能深入了解北高加索和中亚重大考古项目的发展脉络,也能走进考古学者的日常生活,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与趣味,更能切实体会到两代优秀中亚考古学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这是一部能够激励人们爱上读书治学、激发对考古学的好奇与兴趣的不可多得之作。
◎编辑推荐
考古可不是蹲在土坑里磨洋工,马松导师一天的行程安排会严格到连学霸都偷偷叫苦。
就算导师是世界闻名的考古专家,学生也会忍不住偷偷送他一个外号。
当画了三天三夜的古城遗址平面图被白蚁啃得七零八落时,谁都会被气到只想在床头痛哭。
在被导师抓到睡懒觉之前,捏着牙刷冲到考古场地需要几分钟?
未来的考古学家也会抱着偷摘的沙地西瓜,被骑毛驴的看瓜人一路狂追!
当天气变得寒冷,野外的考古学家,不要犹豫,像猫一样睡到厨房的灶台上去吧!
以上是瑞德维拉扎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考古场地的日常生活。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在这部回忆录里,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他最崇敬的导师马松教授,以及他的考古学同学们,都是有趣生动的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这是一部能够吸引你一直读下去的回忆录。书中的黑白老照片更是满满年代感,把读者瞬间带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亚考古世界。
本书属于《新丝路艺丛》。继《地中海城记》和《陌生人马可》之后,让我们跟随“中亚考古骑士”,从北高加索的切格姆出发,穿越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古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城,直抵帕米尔西部的巴克特里亚,探寻中亚考古的艰辛岁月和辉煌成就,回味两代学者的青春芳华和趣味日常。
2022年1月18日 已读
很快乐轻松的回忆录,特别是求学期间逐步走向考古方向的过程。那个时期的大学居然要参加强制性摘棉花,霍。
历史
战国歧途 豆瓣
8.0 (48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5
本书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晋国 的消失,强楚的一蹶不振,田齐的身死国灭乃至西秦最后定鼎天下,在史籍中多有自相矛盾的记述。本书没有照搬史书译文,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利用史籍、研究著作和舆地等资料上下引证,多方比勘,力求再现大变局时代的历史图景。
在这本书中,有邦国兴亡之道,游士沉浮之思,也有英雄失路之悲,展现了一幅革故鼎新的多彩画卷。
本书由读库出品,新版订正了个别讹误。购买请移步读库天猫旗舰店。
孔子的周公 豆瓣
作者: 吴钢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7
《孔子的周公-《尚书》中所见西周女王》,这本《孔子的周公(尚书中所见西周女王)》由吴钢所著,为了找到打开孔门的钥匙,我们不妨掀开孔学的内闱一探究竟,这是写作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希望这本书能对人们重新评价孔子之学有所帮助。希望作者的研究能够改变人们的一些常识,也许,最终什么也改变不了。
2020年12月11日 已读
本来觉得《易经》释梦的脑洞已经够清奇了,这一本直接滑到太平洋去了。行吧,你说周公是妲己就是妲己吧(明明对论证没啥用处完全就是作者恶趣味),避重就轻论证法满分。疯魔了疯魔了,但我还挺喜欢看奇怪吧唧的脑洞的…
历史
丘处机“一言止杀”考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杨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 2
本书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丘处机“一言止杀”的传说进行了质疑,认为“一言止杀”并非史实,从中更可见早期全真教的传道与后世的误读。本书对道教史研究界的非理性的“宗教情感”有所批评,对王重阳、丘处机等人的虚妄情节有所揭示,对陈垣、姚从吾等前辈学者之误读有所批判,以期还历史以真相。
2020年12月8日 已读
有趣的小书,打脸届的范本。但何止制造了一个丘处机了,我们还制造了很多xxx。
历史
《易经》释梦 豆瓣
作者: 吴钢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7
自由、自觉的学术气候在人文领域催化出许多新颖的成果,所谓国学也吸引了更强的研究兴趣,传统文化似乎显露出复兴的兆头,尽管如此,睛空的边缘依然飘荡着两朵乌云,分别笼罩着古史学和易学。
本书各标题之下的内容在结构上可以分解为引文、注释和正文三部分。除去《诗经》之外,被本书列为解读对象的引文都用仿宋标出,其中出于《易经》的封爻辞我们不再特别指明它们所在的封名和爻题,为方便读者查找,本书在附录中列出《易经》封名和爻题的次序以及封爻辞的全部内容。
2020年10月3日 已读
书名误人。完全没什么释梦,明明是根据《易经》考据出一个和口口相传的商周史大相迳庭的故事。软骨头姬昌,母老虎太姒,善良的纣王,小人帮凶-吕不韦始祖姜尚…… 当然,一切的强硬考据自圆其说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历史观,小人得志、篡改历史、农民当权后的粗暴执政、以德治国的倡导往往是一种衰退。
历史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李长之 商务印书馆 2011 - 9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史记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以章节体全面评介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对司马迁的评述,讨论了他处的时代,追溯了他的家学渊源,勾勒了他的生平、思想;对《史记》的评述,推测了各篇的创作顺序及缺补,内容分析从哲学、史学、美学、文学各个角度全面分析其内涵和价值。李氏对《史记》艺术的分析,独树一帜,获得了许多创见。他用统一律、内外谐和律、对照律、对称律、上升律、奇兵律、减轻律、建筑结构与韵律等美学律则分析《史记》的艺术成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李氏尤其强调《史记》的抒情性,称司马迁是一个不朽的抒情诗人,称《史记》既是史学,又是一部绝好的史诗和个人传记。它鲜明的表现了评论者的个性的一家之言,对读者深入体会司马迁的思想、风格也是有启发的。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其中很有一些敏锐的观察,并且作了专题的阐发。书中特别发扬李白的浪漫精神,他的狂与梦、他的寂寞与痛苦、他的一住情深……这一方面固是诗人生命异彩的真实呈现,另一方面也未始不是作者的主观渲染。比较《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或许本书少一些严整细密,却更有激情:这里边有学问,但更醒目的是才情。可以说,本书是作者的心灵与诗人的生命交会的结晶,而这交会处就在诗人的那些诗行间。所以作者在《序》里要求读者:"引的诗更要看。"毕竟,"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是一切有真生命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质素。
2020年8月27日 已读
李长之先生的序都十分的真,不是心怀怨气就是老师教导。"有人问我写作时的参考书怎么样?我很惭愧,一点儿也不博!有人有着《史记会注考证》,可是锁在箱子里,不借给别人看。学校里有一部,可是被一位去职的先生拿走了十分之六,我有什么办法?"“现在我请求读者的是,假若你根本不看这本书,我当然没有话说,如果你看,我希望顺次序看,而且不要跳着看,小地方也要看,引的诗更要看。”
至于正文更是激情澎湃,三十出头的作品,热情似火,浪漫之人虚配之以李长之的激昂文字(和频繁的叹号)。楚齐文化、儒道思想,父辈教诲、自身经历,诸多影响造就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肆意文章、大胆断言,是喜欢的评论家风格,但行文过于口语化,更像是师长于课堂上激昂文字。李白篇较为简练,可能是成书更早,精神风格承接司马迁倒是很合适。
历史 李长之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典藏版)》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2020年5月22日 已读
以义和团为例,阐释了历史真相上的事件、经历和神话三调。历史学家应该研究历史的复杂性、细微性和模糊性,而不是着力于片面的观点,带着观点去历史中寻找个别特性和模式,当作历史的本质。治学如此,读者又何尝不是呢?无论学者研究里的事件,还是当事人的经历,抑或后人的神话,历史的真相是不存在的,但这不确定性不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么。
第二部分写法和叫魂好像,但比叫魂更精彩。
历史 柯文 海外中国研究
被统治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7 (54 个评分) 作者: [加] 宋怡明 译者: 钟逸明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2020年4月2日 已读
用日常政治(大众接受、顺从、适应、挑战那些事关资源的控制、生产或分配的规范和规则,并通过克制的、平凡的、微妙的表达和行为完成这一切)和制度套利(利用规管体制之间的差异性或规管定位与现实处境之间的差异性,从中套利)两个绝妙的定义来阐释被统治的艺术。以观察军户的视角,却从军事史以外的角度解析明人与国家制度之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式互动,与户所当地文化的互相渗透,写古也写今。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施剑翘复仇案 豆瓣
The trai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7.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郁沁(Eugenia Lean) 译者: 陈湘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4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2020年3月4日 已读
“社会”这个新概念与“孝”这样的家庭道德情感的本质冲突,舆情影响判决。
公众同情,既是对抗威权主义的一种解药,能唤起对社会政治秩序的批评,也容易被操纵,成为民族主义的武器,以灾难的方式爆发出来。
转身看最近的事件,无论是疫情还是肖战,媒介变了,但是公众没有进步,媒体也在走老路。
作者多次提及李海燕,喜欢这本书的倒也确实基本喜欢《心灵革命》。
传播学 历史 林郁沁
木蘭與麒麟 豆瓣 谷歌图书
Multicultural China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作者: 陳三平 译者: 賴芊曄 八旗文化 2019 - 5
眾人咸知李白不是漢人,卻不知白居易也不是,劉禹錫、元稹都不是——
雖然他們聲稱自己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人。
「木蘭」本是雄性的鹿,「天子」來自伊朗;漢人討厭狗,蒙古語的「狗」變成「奴才」;「哥哥」的流行打敗了「四海之內皆兄弟」。
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色彩,絲毫不比近代中國的滿蒙色彩少。
只因唐並非本土王朝,而是具有突厥特徵的「鮮卑─華夏政權」!
中古時期的中國(北魏隋唐),影響力的中心來自北方,呈現出鮮明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國際化特徵。此外,許多深刻形塑未來東亞文明的事件也在這個時期發生。然而這些事實和真相,長久以來都因儒家壟斷文字記錄所遮蔽,簡化為「胡風」。
作者陳三平考察了中古中國時期數種「構築中國文化」的若干觀點,提出全然不同的解釋,而這些解釋一定令中國主義者非常的不愉快。列舉幾項如下:
(1)麒麟的傳說
(2)花木蘭女英雄的故事
(3)十二生肖為何流行
(4)「天子」概念(神事名)的起源
(5)唐皇室的出身
(6)白居易的出身
作者跳出儒家典籍,採用好幾種語言的比對和統計學,確定了這些概念或傳說的起源與演變。他用嚴密的考證和推理,揭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比如:「木蘭」這個角色並非起源於中國,而是來自中亞的鮮卑民謠。木蘭在漢語中是一種婉約的植物,象徵著女性,但它在鮮卑語中則是動物鹿,具有「男性、強大的」的意思。用動物命名,是阿爾泰語系族群中非常廣泛的文化傳統,而歐亞大陸和草原傳統向來將雄性和鹿科相聯繫。與之對照,一些在漢人文化中遭到厭惡或鄙視的動物,例如狼和狗,反而十分受到北方族群的尊敬。作者也令人信服的推導出,漢語中的「奴才」來自蒙古語,本意是狗。草原文化上勇敢而忠誠的動物在「懼犬性」的漢文化中演變為狗奴才!
本書也從各種史料中推論出白居易的中亞出身,儘管他自以為完美地把家譜接續到中國史上的秦朝名將白起。白居易之所以公然造假,因為這是當時普遍的風氣,許多非漢出身的重要人物都會聲稱其先祖為古代華夏名人。此外,白居易是中亞收繼婚風俗下的結晶:他的父親娶到自己妹妹的女兒,生下了他。這在中國文化中是亂倫行為。一般讀者熟讀《琵琶行》這首詩,該詩也被解釋為白居易對下層歌女的同情和自己被流放的身世自憐。「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然而在陳三平看來,他對同樣來自中亞的琵琶女之同情,也是深層次的緣故。此外,像白居易、李白這些中亞傳統深厚的詩人都是天生樂感非常好的詩人,和儒家中國傳統制約下的杜甫之苦吟的形象大為不同。
清大教授賴瑞和說:陳三平是個「隱世」的高人。他除了中英文,還精通多種歐洲語文和中北亞語文,是一位伯希和式、歐洲漢學家式的學者。「我最初注意到他,是因為他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就很嚇人,叫“Son of Heaven and Son of God: Interactions among Ancient Asiatic Cultures regarding Sacral Kingship and Theophoric Names"(談「天子」來源)。在此文中,他引徵廣博,一下子引 Pelliot, 一下子引 Levi, 一下子引阿拉伯文、伊朗文、粟特文,一下子又跳到阿爾泰語系,是位深藏不露的奇士。」
正因為作者熟悉漢語音韻訓詁學、還精通多種歐洲語文和中、北亞語文,所以他才能夠跳出像「木蘭」、「莫賀弗」這樣的漢字形體約束,而從語言上去解釋中古中國的「外國」的元素。而書中提到的源自「外國」的元素,大部分傳承自拓跋——包括在字義上被稱為「中國的」唐皇室,在血緣與文化上皆來自拓跋。
如此便可以解釋唐皇室的很多特徵。比如唐皇室從來沒有穩定的冊立太子制度,也沒有漢人習以為常的嫡長子繼承制,相反,唐朝前兩個世紀的皇位爭奪異常激烈,不斷發生手足相殘、弒父的情況。李世民便是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長兄李建成,迫使李淵退位。後來的武后甚至手刃自己親生的兒子。這樣的權力繼承過程,其實是源自草原上的遊牧民傳統,稱為「血腥的競爭推舉繼承制」(blood tanistry)。
作者論證出,李唐皇室並非傳統上中國人所認定的「本土王朝」,也不純粹是西方學者所稱的「征服王朝」(conquest dynasty),而是實際上具有濃厚突厥─鮮卑特色的胡人政權,或許稱其為「鮮卑─華夏」(Särbo-Chinese)政權更為適當。
但是,為了樹立政權的正統性,唐皇室費盡心力試圖讓自己成為如假包換的漢人皇室。有兩個歷史因素促使唐皇室幾乎成功地「在史冊中」保持漢人皇室的形象:第一,唐朝是廣袤東亞至中亞大陸上的統一政權,是歷史編纂唯一的監督者,因此幾乎沒有其他獨立的文化實體,能提出替代的觀點或視角。第二則為時間的流逝。
事實上拓跋的後代佔據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舞台將近千年。遠在蒙古出現之前,拓跋已立下「用文明來統治文明」的先例,從而吸引大批待在中亞的民族進入中國。而拓跋進入東亞,並非只是在當時的中國文化上強勢覆蓋一層前伊斯蘭的伊朗文化,而是開創了世界帝國治下之中國的黃金時代。
專業審定:
蔡長廷──政治大學民族學博士
專業導讀:
朱振宏──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名人推薦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隋唐史、中亞史地專家
2020年2月29日 已读
很多论点其实早已有学者提出,并不“ 不可思议”,但通过语言学论证确实非常有意思,严格讲不算实证,但是很有理的佐证。船新的史学考证角度。拳打根深蒂固的华夏中心主义。
历史
长安与河北之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其它标题: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布罗代尔认为,“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中晚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便在于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缓慢的“衰落”,甚至可以略带夸张地说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衰落”是后世史家提供的刻板印象。本书的讨论虽仍集矢于唐廷与藩镇这一旧议题,但观察的角度力求与前人有所不同,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2019年7月1日 已读
前段时间读罗新的新书也有不少从碑文作史料出发的论证,说新不新,但也是对传统史料的一大补充。中晚唐史在整个大历史中不能说不受重视,但确实因“中华主义”观念和“衰亡史”标签的支配,记录、研究都颇有偏见,作者以新史料、新视角结合传统史料结合讨论了燕唐民三方,而后再讲藩镇的演变及长安与河北的关系,最后一章的总结算是将前面未及表述观点重新梳理并串起来,集子的整体性也有了。
历史不仅是记忆之间的竞争,而且是遗忘之间的竞争。也许从非大一统观的新视角出发,利用不断翻新的“被遗忘”史料,很多历史都会有全新的认识。
仇鹿鸣 历史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前几章非常、非常好看,虽说是写给历史研究者(也就是他自己)的反思,但对普通读者如何阅读历史类读物、如何选择性地接纳结论、如何筛选史料都是极好的建议。
“历史不仅是记忆之间的竞争,而且是遗忘之间的竞争。”
“语言不只是表意的交流符号,任何语言都内置有整套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传统,跨语言通常也意味着跨文化和跨历史。”
历史 罗新
显微镜下的大明 豆瓣 Goodreads
8.6 (179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
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2019年1月19日 已读
写历史小故事才是亲王最擅长的路子,前两个故事写得可太精彩了。不少的网络词汇在公众号上也许会比较生动,但出现在出版物上还是不太舒服。
历史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