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真幌站前番外地 豆瓣
まほろ駅前番外地
8.1 (5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浦紫苑 译者: 李建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真幌站前番外地》讲述的依然是多田便利屋的故事。作为《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的续篇,多田和行天的便利屋在继续,他们与各色人等的相遇也在继续。
第一部中曾出现的年轻黑社会老大阿星,大福饼似的曾根田老太太,孤僻的小学生由良,有个偏执老伴的冈夫人,在本书中延续他们新的故事……真幌站前的便利屋也迎来了新客户:精明干练的丧夫女社长、对同事的钻戒恨之入骨的年轻女白领,斤斤计较着家庭健康管理的母亲。而在介入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生活的同时,多田与行天的关系也有种种微妙变化。
啜饮人世冷暖,守望幸福回归。弱小却闪烁着温暖微光的便利屋,驯养与被驯养的多田与行天,终将走向何方呢?
★两个背负过去的男人,一群各有缺憾的顾客。一出清淡却绝不平淡、痛切又痛快的现代喜剧。
★“真幌站前”系列三部曲之第二部,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本作品延续着第一部《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的幽默与犀利,温情与尖锐,怪诞与疏淡,在貌似平淡乏味的日常中孕育着极端戏剧性,在看似平凡无奇的普通人背后,敷衍出一段令人感慨的际遇与关系。
★藏匿钻戒,整理遗物,照看小婴儿,倾听罗曼史……便利屋迎来了更为多样有趣的委托工作,新老客户在本作中一起亮相:阿星、曾根田老太太、由良,还有年轻女白领、冈夫人、执着于家庭健康管理的母亲,以及貌似会与多田产生情感火花的女社长。而多田与行天的驯养与被驯养的关系,又走过了一段欢喜冤家模式全开的春夏秋冬。
★ 瑛太、松田龙平主演同名电视剧,被观众誉为“有惊人的疗伤功能”。
2015年11月19日 想读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俄] 曼德尔施塔姆 译者: 黄灿然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5 - 6
【大师推荐】
这是一个奇怪的、困苦的、命运多劫、而又非常具有天才的人!
——弗·什克洛夫斯基
对曼德尔施塔姆来说,诗歌是一个场所,可以通过语言感知和获得的一切都围绕着该场所的中心点聚合,围绕着一个向心跳和永世提出质疑的独特生命的存在聚合,并从那里获得形式和真理。
——保罗·策兰
他的诗歌变成一种高速和暴露神经、有时候隐秘的诗歌,带着多少有点缩略的句法,以无数飞跃越过不言自明的东西。然而,以这种方式,它反而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具歌唱性,不是吟游诗人似的歌唱而是鸟儿似的歌唱,带着刺耳、难以预料的措辞和音高,有点像金翅雀的颤音。
—— 约瑟夫·布罗茨基
即便在受斯大林压迫的时期,他的写作也有一种幽默感,能看到强烈的人性。他是个知识分子,不是个特别强大的人,但也很勇敢,不退缩。他对诗歌非常忠诚,知道自己会受到迫害,但还是为诗歌献出了一切,包括生命。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曼德尔施塔姆的脸乍看没有什么特出之处。他消瘦,五官有点儿畸形,整个形象使人想起夏加尔画中的人物。但是接着他便开始唱歌似地朗诵,并轻微地随着诗歌的节奏晃动。勃洛克和我并肩而坐。他突然轻碰我的衣袖,眼光指向奥西普·叶米利耶维奇的脸。我从未见过一张人类面孔这样被灵感和忘我所转化。曼德尔施塔姆那张普通丶不显眼的脸,已变成先知和预言家的脸。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也为之震惊。
——娜杰日达·帕夫洛维奇
【图书简介】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是俄罗斯最伟大、命运最为坎坷的诗人之一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精选,全书包括《石头》《哀歌》《诗1921—1925》《莫斯科笔记本》《沃罗涅日笔记本》五个部分,收录诗歌近两百首,贯穿曼德尔施塔姆整个写作生涯,是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在长期翻译、研究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的基础上甄选出来的最具艺术价值、最能代表诗人气质和水平的诗歌汇编。这些诗歌博采众长,形式严谨,以卓越的艺术表现力、独特的创作理论展现了对“世界文化的眷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明气息和深刻的道德意识,诗评家把他的诗称为“诗中的诗”。该诗选将为我国读者、研究者真正理解曼德尔施塔姆及其诗歌提供一个极为重要的读本,一种新的可能。
2015年11月19日 想读
传统十论 豆瓣 Goodreads
9.1 (47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2015年11月6日 想读
极限体验与书写 豆瓣
L'Ecriture et "L'Expérience des limites"
作者: [法]菲利浦•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 译者: 唐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5 - 3
《极限体验与书写》汇集了索莱尔斯1964到1967年间发表的六篇散文。在第一篇文章《但丁和穿越书写》中,作者推翻了但丁等于地狱,但丁等于幻想和恐吓的结合体,是表面和内容的结合这个传统理解但丁及其《神曲》的方式,提出了读者不易觉察到的但丁和书本维持的深层关系。第二篇文章《文本中的萨德》主要帮助我们认识“身体书写”这个概念。第三篇文章《文字与整体性》告诉我们的是诗作这个文学形式如何从无意识发展到失去自我的过程。第四篇文章《思想和散播符号》是作家对阿尔托思想观的思考,解答了我们对许多西方人认为“无意识”统帅文本的部分疑惑。第五篇文章《屋顶》通过对巴塔耶的分析,针对无意识的界定物性欲,将禁忌/违抗这个对立关系作为相悖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加以讨论。最后一篇文章《洛特雷阿蒙的科学》,探讨的是像洛特雷阿蒙那样的诗人在诗作中反映出的荒诞和颠覆,完全违背了传统的线形符号的文本结构,创建了一门新科学的书写方法。
在索莱尔斯看来,这几位作家跨越的是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障碍,进入的是灵魂和肉体的极限体验,要想获得的却是无限的、超越书写文本的快感和书写行为。这是一场有待时间证实和众人认可的文学革命。
2015年11月3日 想读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 豆瓣
作者: 李伯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5
本书是一本以江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地区经济史稿。时间跨度达六个多世纪,范围涉及人口、生态环境、农业、工业、技术、农民、妇女、文化等。
2015年11月2日 想读
纪德日记 豆瓣
Journals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李玉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一九四七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纪德的日记从一八八七年他十四岁写起,直到一九五○年他逝世前为止,在二十世纪所有的作家艺术家当中都堪称绝无仅有。从他的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道德观的形成、他的海量的阅读,他的著作的起源和经历,他的同性恋癖好甚至他数次猎艳的详细经过,这些内容都是他最少雕饰的“自传”,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成为另一位蒙田。
少女时代的桑塔格在某一天的凌晨看完纪德的日记后,这样写道:“我本该看得慢点的,而且我得一遍又一遍地看——我和纪德获得了极其完美的智性交流,对他产生的每个想法,我都体验到那种相应的产前阵痛!因此,我想的不是:“多么不可思议地清晰易懂啊!”——而是:“停下!我无法这么快地思考!或者确切地说,我长起来没有这么快!”“因为,我不只是在看这本书,我自己还在创造它,这种独特而巨大的体验清空了这可怕的几个月来充斥在我脑子里的许许多多的混乱与贫乏——”她从纪德身上找到了真正的志同道合,从此致力于反抗庸俗与愚蠢的艺术崇拜。
2015年11月2日 想读
人间食粮 豆瓣
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 Les nouvelles nourritures
6.9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纪德 译者: 李玉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9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而荣获一九四七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一八九三至一八九四年间,年轻的纪德与青年画家洛朗前往北非游历,纪德不幸在埃及染上了当时的绝症肺结核,万分绝望的他自以为命不久矣,结果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在纪德看来自己等于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人间食粮》是纪德游历北非和意大利之后,以抒情方式,糅合传统的短诗、颂歌、旋曲等形式写成的一连串富有诗意的断想。他以炽热的灵魂感应生命的花果,并将这赤诚之爱整个地化作颂歌、凝成诗语。此书可谓纪德本人最激越的精神独白,被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三十八年后,已进入晚境的纪德再次提笔写出《新食粮》,再度弘扬“感性”的力量,赞美如宗教般神圣的生命激情。
2015年11月2日 想读
万神殿堂 豆瓣
8.2 (22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5 - 3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万神殿堂》是该系列的开篇之作,原载于《读库1303》。王南用普通读者都能看得懂、看得入迷的文字,把古罗马建筑奇迹条分缕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采用舞台剧的写法,让罗马众多经典建筑依次粉墨登场,透过这些巨石营造的结构空间,遥想古罗马的日常生活与宏大事件。
在配角们的精彩演出后,主角万神庙低调而华丽地出场。万神庙是整个古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受其影响的建筑不计其数。
本书初版于2015年,现已售罄。现在的版本是2018年9月加印版。
2015年11月1日 想读
康德传 豆瓣
Kant: A Biography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曼弗雷德•库恩 译者: 黄添盛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如果你认为,哲学应该对于认识生命有所贡献,
那么,康德的生活定会让你拍案叫绝。
~~~~~~~~~~~~~~~~~~~~~~~~~~~~~~~~~~~~~~~
迄今最全面可靠、轻松易读的康德传记
告别刻板印象,颠覆传统认知,极致细节呈现
纪念康德诞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
~~~~~~~~~~~~~~~~~~~~~~~~~~~~~~~~~~~~~~~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本书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再现了一个多面向、真实的康德形象,从而打开了我们了解康德其人及其时代的有趣视野。
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并回应他的时代——西方世界发生最重要变化的18世纪。本书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是专注于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
~~~~~~~~~~~~~~~~~~~~~~~~~~~~~~~~~~~~~~~~
美国学者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将彻底改变康德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错误形象。从这部目前为止篇幅最大的康德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康德这个人的了解,实在太靠不住。
当我们忙于“形上”、“形下”,“先验”、“超验”的术语操练时,我们丢掉了哲学本身。归根结底,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的事业,而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这是那位哥尼斯堡哲人的伟大一生,给后来的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教训。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按着这本传记作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康德人格。当然,他是否大到了这个目的,恐怕不是他说了算。但是,至少有一点他说对了:我们必须让康德活起来。
——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文世界自梁启超引进康德的学说至今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像库恩这样一本论述完整详尽的康德传记。期待这部译著能够为国内的康德研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彭文本(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2015年10月24日 想读
亲爱的张枣 豆瓣
作者: 宋琳 / 柏桦 编 中信出版社 2015 - 9
张枣,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以一首《镜中》闻名。2010年3月8日因肺癌逝世。自从诗人张枣去世以来,最悲伤的除了亲人当属诗界朋友。各地自发的悼念活动络绎不绝,无不叹息他的早逝,激赏他的天才,外人或谓其影响程度为海子之后所未有。张枣是当代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英年早逝,是当代诗坛的损失,也是一件让他的朋友和他的读者扼腕叹息的事。本书就是他的朋友的怀念集,以诗的形式、以回忆和书评的形式。
诗歌部分选用柏桦、于坚、蓝蓝、南方、朱朱、傅维等13位诗人的怀念诗作各一首,算作心香之祭;回忆与评论部分包括柏桦、陈东东、北岛等人对张枣的生平追忆与诗歌评论,还原了种种场景、细节、内心感应、兄弟戚戚的侠骨柔肠、一些珍贵的场合与瞬间等等……柏桦的《张枣》、陈东东的《亲爱的张枣》、北岛的《悲情往事》、傅维的《美丽如一个智慧——忆枣哥》、宋琳的《精灵的名字——论张枣》、颜炼军的《鹤之眼》等文章。
2015年10月23日 想读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豆瓣
9.6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2015年10月19日 想读
北欧现代诗选 豆瓣
作者: 北欧五国近60位诗人 译者: 北岛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5 - 8
█编辑推荐
诗人北岛以独特的冷抒情及传神的译笔:
揭开北欧五国近60位诗人神秘的精神世界。
北岛翻译的北欧诗歌,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始终散发着玫瑰般迷人的色泽和芬芳,正是通过北岛的译介,中国读者感受到了拉格克维斯特的紧张和隐晦,哈里·马丁松的大气和警醒,特朗斯特罗默的纯粹和优雅,以及索德格朗的绮丽多变,北欧诗歌向中国读者展示了一个意象纷繁,格律优美的世界。
█内容简介
本诗集精选了两百余首诗作,涉及五十九位诗人,他们来自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冰岛五国;其中既有已经作古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尔·拉格克维斯特、哈里·马丁松,也有活跃在当下北欧诗坛,并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朗斯特罗默。诗集还收录了对北欧诗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却一直在人们关注之外的诗人及其作品,如芬兰的索德格朗、冰岛的斯泰因·斯泰纳尔等。本诗集不仅介绍了北欧现代诗歌的起步和发展,也展示了它的成就和将来。译者北岛1980年代初将北欧现代诗歌较为完整地译介到中国,对其诗歌神髓深有把握,他以传神的译笔展示了诗歌语言作为一种艺术的神奇和张力。
█相关评论
诗人(特朗斯特罗默)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年10月8日
有一些诗人,属于大众;有一些诗人,只属于诗人。特朗斯特罗默,就是属于诗人的诗人。
——翻译家李笠
在伊迪特·索德格朗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名字,一切都活着,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北岛
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特朗斯特罗默2011年诺奖获奖辞
他的作品能透过一滴露水反映整个世界。
——哈里·马丁松1974年诺奖获奖辞
能够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找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的独立的见解。
——拉格克维斯特1951年诺奖获奖辞
2015年10月18日 想读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全4册) 豆瓣 Goodreads
The Rising Sun: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作者: [美] 约翰·托兰 译者: 郭伟强 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 2015 - 9
【内容简介】
在这部“二战”史经典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述了日本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偷袭珍珠港,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最后被迫投降的历程。
本书史料极为丰富,许多材料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战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作者根据史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日本战犯制造战争的内幕,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此书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后即成畅销书,并获1971年度普利策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二战史经典著作,畅销欧美数十载
◎跳脱抗战叙事和盟军视角,更多的从日方角度、运用日本史料呈现日本法西斯衰亡的历史
◎对二战太平洋战场战况最详实、最客观的记录,战争场面精彩纷呈、人物饱满、细节丰富
◎百余幅珍贵照片,还原残酷的战争场面和人性的光辉时刻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后再反思。全面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总结教训
-------------------------------------------
【评论】
宏大、充满吸引力,且极为触动人心的太平洋战争史。
——《纽约时报》
具有与《第三帝国的衰亡》同样的视野和力度,并且自始至终保持趣味性和戏剧性。
——《芝加哥太阳报》
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易读、激动人心!最为精彩的部分还不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而是那些对日本高层神秘政治博弈的揭示。
——《新闻周刊》
2015年10月18日 想读
“神迹”概念的哲学探究 豆瓣
作者: 刘金山 人民出版社 2015 - 6
“神迹”(Miracle)是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十八世纪著名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论神迹”一文是讨论神迹问题的经典文本。本书以“神迹”概念为研究对象,围绕休谟的“论神迹”展开讨论,试图深入挖掘神迹概念所涉及的诸多哲学问题。
2015年10月11日 想读
巴黎的忧郁 豆瓣
作者: [法国]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9
本书收录《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私人日记》三部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代表作。
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把散文诗当作一种独立的形式并使之趋于完善的人,提出了他心目中散文诗的特征:“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相当灵活,足以适应灵魂的充满激情的运动、梦幻的起伏和意识的惊厥。”《巴黎的忧郁》仿佛“整条蛇”:“去掉一节椎骨吧,这支迂回曲折的幻想曲的两端会不费力地接上,把它剁成剁成的小块吧,您将看到每一块都可以独立存在。” 波德莱尔以描绘古代生活的奇特、别致的方式来描写现代生活,更确切地说,一种更抽象的现代生活。在《人造天堂》中,波德莱尔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2015年10月10日 想读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 豆瓣 谷歌图书
Cuentos de amor de locura y de muerte
6.9 (13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奥拉西奥·基罗加 译者: 朱景冬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6
爱伦·坡曾说:“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的效果。”作为爱伦·坡的嫡系传人,奥拉西奥·基罗加用看似幼稚拙朴、实则凛冽冷峻的犀利语言,讲述了一个个诡异、黑暗、恐怖的故事,带有一种浓郁的神秘色彩,让人窒息难忍,可这些诡异的字词背后却透着怜惜悲悯,包含着作家喷薄的情感和充沛的激情,闪耀着哲思的光芒,叫人又惧又爱、无法释怀,并惊诧于拉美那片神秘的土地,惊诧于拉美短篇小说的鬼斧神工。在这些作品中,基罗加总是以冷静的笔调描述人物的爱情故事、发疯或死亡的情景,通过人物悲剧揭露人的愚昧无知、丧失理智,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病,以及大自然的冷酷无情。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精)》是基罗加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中的不朽经典,历来受到文学史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推崇,自然也是历代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2015年10月7日 想读
没有被征服的 豆瓣
The Unvanquished
作者: [美] 威廉·福克纳 译者: 王义国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 10
这部“系列小说”对于了解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起了一个“入门”的作用。福克纳笔下南方人的种种矛盾都与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说从巴耶德十二岁写起,一直写到他二十四岁,主要写了沙多里斯家两代人的事。通过他、他的家族与他周围的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南方内战时期与重建时期的一幅幅图景。在南方战败的颓唐景象里,福克纳致力于发掘勇敢抗争的妇女和小孩,并歌颂了她们不畏牺牲的“没有被征服的”形象。
《没有被征服的》从叙述富于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开始,却以忠于现实、给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以来自营垒内部的严峻批判而告终。
1.美国的文学史星光灿烂、大腕佳作云集,在这璀璨的“星河”里,谁最能代表美国?一个是惠特曼,另一个是福克纳——无人质疑!
2.福克纳,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人的生存景象纳入他所创造的类似当代神话的小说中,形成了一座新的文学高峰。克洛德•西蒙、加缪、萨特、略萨、马尔克斯、莫言等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其推崇备至,视其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导师。
3.《没有被征服的》是了解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入门”作品,是福克纳最易懂、可读性最高的作品。在小说中,有着传说中的美国南方精神的展示,有什么是人的高贵的阐释,也有关于卑微、懦弱、残忍、贪婪等人性弱点不同一般作品的体现。
2015年9月29日 想读
黑洞 豆瓣
作者: 李洁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2
1644年4月25日清晨,崇祯缢死煤山,李自成占领紫禁城。6月7日,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6月19日,朱由崧在南京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南北两京遂展开了最终对垒。本书将仅存一年的南明弘光朝作为对象,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人事诸方面展开深入论述,作者秉承“史传叙事其表,思悟认知其里”的宗旨,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字,描述史事时大开大阖,奇崛跌宕,令人荡气回肠;又以有力的思想认识方式,清晰地梳理出历史表象后面的深刻内涵。
2015年9月23日 想读
水云楼诗词笺注 豆瓣
作者: [清]蒋春霖 著 / 刘勇刚 笺注 译者: 刘勇刚 注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10
蒋春霖是道咸时期著名的词人,一生仕途蹭蹬,落拓不羁。早岁工诗,中年浸淫于词。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太平天国战乱纷起,故作品多反映烽火乱离之痛,抒写个人身世之感,风格抑郁苍凉,时人以“倚声家杜老”称之。本书收集了现存作者的全部词作。
2015年9月22日 想读
象環寤記 易餘 一貫問答 豆瓣
作者: 方以智 著 / 張昭煒 整理 九州出版社 2015 - 3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易学大家,是象数、义理、先天三个易学传统的集大成者。《象环寤记 易余 一贯问答——方以智著作选》汇集了方以智最具代表性的易学、哲学著作,与《东西均》合璧,将能充分展现方以智深邃的易学、哲学思想,是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乃至易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015年9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