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
圣诞快乐 (2005) 维基数据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Joyeux Noël
8.4 (52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蒂安·卡里翁 演员: 黛安·克鲁格 / 纳塔莉·德赛
其它标题: 메리 크리스마스 / 戦場のアリア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的时候仍然处于胶着状态,不同阶层的人不断卷入到战争的漩涡之中,徘徊在死亡的边缘。终于,平安夜到了。应征入伍的德国男高音斯普林克(本诺·福尔曼 饰)的女友安娜(黛安·克鲁格 饰)在平安夜来看望他,斯普林克说服她陪自己离开明亮热闹的军官聚会,来到寒冷紧张的战场上为士兵们演唱。士兵们被安娜柔美天籁的声音所深深温暖,慢慢走出了封锁线,把圣诞树摆在了战壕上;英国牧师(卡瑞·刘易斯 饰)吹响了风笛,悠扬的笛声飘过寂静寒冷的雪夜,回荡在布满尸体的战场上。英法德三国的前线军官达成协议,要平安度过平安夜,快乐地过个圣诞节。于是,三国士兵走到了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平安的平安夜。自从那夜后,士兵们建立起了深深的友谊,不愿意任何人在战争中受伤:德军轰炸英军、法军的时候,德军就让他们躲在自己的战壕里,法军轰炸德军是就让德军躲在自己的战壕。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方军官很快就发现了情况,战争不可避免地又开始了……
影片根据1914年圣诞节前夕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荣获2006年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6年第63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2006年第31届恺撒奖最佳影片提名,2006年第19届欧洲电影奖观众奖、最佳影片提名等多项大奖。
谨以此片纪念1914年平安夜在前线联欢的那些德国、英国和法国士兵。
2011年9月26日 看过
片名很常见,这里指的是2006年克里斯蒂安·卡西雍执导的法国反战电影。影片改编自一战初期一段温情的真实事件,交战双方在圣诞期间突然放下武器,并一同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官兵此后都被本国政府进行惩罚和调离。尽管片尾注明事件为虚构,但事实上大多细节都可以找到历史原型,包括那只猫的搞笑结
9分 反战 德国 治愈系
无主之地 (200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Ničija zemlja
8.8 (136 个评分) 导演: 丹尼斯·塔诺维奇 演员: 布兰科·德约里奇 / 瑞内·比托拉贾奇
其它标题: Ničija zemlja / 三不管地带(台)
波塞战争期间。雾色中,一队波斯尼亚士兵向塞尔维亚阵地接近,不幸天明时被对方发现,波斯尼亚士兵西基(Branko Djuric 饰)中弹滚入战壕,战友则全部牺牲。塞方派出新兵尼诺(Rene Bitorajac 饰)在一老兵带领下检视战场,老兵将弹式地雷塞入波方士兵尸体下面充作陷阱,找到了武器的西基突然出现,击毙老兵后将尼诺俘虏。不久“尸体”突然醒转,西基看着地雷上的战友无能为力,只好与尼诺二人在波塞阵地之间的无主地带请求帮助。联合国维和部队接到求助赶到现场,维和高层领导本着避免麻烦的原则拒绝施救,英国女记者珍妮获得这一消息后借媒体力量对维和指挥部施压。但是维和部队与媒体的介入,并没能扭转混乱战争中的又一悲剧事件。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
2011年9月25日 看过
南斯拉夫内战期间的种族悲剧。影片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上,更多的是突出一种无力感,在抢救地雷受害者时,英国女记者、法国军士、拆弹专家都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他们的努力都显得很苍白。凯特琳·卡特利吉可谓女记者专业户,在另一种反映种族冲突的影片《暴雨将至》也有她的出演。
9分 反战
猎鹿人 (1978)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he Deer Hunter
8.2 (180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西米诺 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 / 约翰·凯泽尔
其它标题: The Deer Hunter / 越战猎鹿人(台)
越战期间,美国克莱顿镇5个经常一起打猎野鹿的好朋友中的三人尼克(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饰)、史蒂芬(约翰•萨维奇 John Savage 饰)和迈克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即将奔赴前线。离开前夕,史蒂芬和另一个好友兼女友安吉拉结了婚,婚礼就是他们的告别会。
三个年轻人在战场上被越军俘虏了,残忍的越军逼他们玩“俄罗斯轮盘”游戏,迈克尔乘机夺了越军士兵的枪。虽然顺利三个好友逃了出来,但在逃亡过程中他们失散了。迈克尔和史蒂芬最终顺利回到了美国,但史蒂芬终身残废了,住在疗养院不愿回家拖累家人。越战结束前夕,迈克尔从史蒂芬处得知他经常受到从西贡寄来的匿名的汇款,迈克尔断定一定是尼克。为了找回好兄弟,迈克尔决定再次冒险闯荡越南。
2011年9月24日 看过
没事玩下轮盘,有益身心健康~~~
7分 反战
天与地 (1993) 豆瓣
Heaven & Earth
8.2 (22 个评分) 导演: 奥利佛·斯通 演员: 黎氏侠 / 汤米·李·琼斯
其它标题: Heaven & Earth / 天堂与地狱
黎里(Hiep Thi Le 饰)是一个越南姑娘,虽然家中贫困,但一家人生活仍然幸福。但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她的灾难也将来临。
越战期间,黎里因支持越共游击队而被政府军抓走,经历了非人的对待。母亲(陈冲 饰)贿赂政府中人她才得以脱身,但此时她也被越共的人员认为她出卖了游击队,而她惨被强奸。她的母亲只好带着她到了一名富人家中打工,她竟爱上了男主人,更怀上了孩子。
她们被女主人赶走了,投靠做妓女的姐姐,但她实在看不惯姐姐的作风而离开了独自生活。儿子出生了,为了继续在街上当小贩。
当时很多女人都成为了妓女以赚得更多的钱。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不能过上堕落的生活。直到黎里遇到了美国军人史提夫(汤米•李•琼斯 饰),史提夫对她一见钟情,黎里最终被史提夫的真情打动。婚后他们又生了两名儿子。一家人回到美国后,由于价值观的不同,黎里与史提夫之间出现了矛盾,史提夫更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而自杀。
多年后,生活美满的黎里带着三个儿子再次回到越南,但已物是人非……
2011年9月24日 看过
叫这个片名的电影还真多……从越南人的视角看待越战,风格类似于《末代皇帝》,大有小人物被历史挟持的意味。镜头的表现形式很西化,很多剧情带有浓厚的佛教式说教(斯通是佛教徒)。
9分 反战
野战排 (1986) 豆瓣 TMDB I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Platoon
8.2 (146 个评分) 导演: 奥利佛·斯通 演员: 威廉·达福 / 查理·辛
其它标题: Platoon / 杀戮战场(港)
泰勒(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饰)是越战期间的一名美国大学生,他前往越南前线去服兵役,被分到了一个步兵部队。部队里有两个人一直对他影响颇大——伊莱亚斯(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和巴恩斯(汤姆•贝伦杰 Tom Berenger 饰)。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看法截然不同,前者不忍残杀无辜,而后者却杀人如麻,泰勒心里非常迷惑,到底谁对战争的看法才是正确。
巴恩斯展开了一场残忍的屠杀,越南整条村落都流血成河。伊莱亚斯力劝好友不要如此残暴,却遭致二人关系的裂缝。巴恩斯更怀疑伊莱亚斯向上司打小报告,友谊变为妒恨。于是,在一次丛林战争中,他背着所有人,向伊莱亚斯扣下了扳机。
泰勒却洞察了这一切,他心里终于有了答案。
2011年9月23日 看过
可结合《生逢7月4日》一起看。《野战排》讲述的是前线战场军人的非人性,《生逢7月4日》则重点批判发动战争的政府。
7分 反战
卢旺达饭店 (2004) IMDb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豆瓣 TMDB
Hotel Rwanda
8.6 (611 个评分) 导演: 特里·乔治 演员: 唐·钱德尔 / 索菲·奥科内多
其它标题: 호텔 르완다 / ホテル・ルワンダ
  影片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大屠杀,令世界震惊的人间惨剧拉开了帷幕。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广播电台也为大屠杀的行为煽风助阵,他们叫嚣着“让一切的郁积都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媒体的号召下四处搜寻和杀死图西族人,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唐·钱德尔 饰)的饭店经理却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苏菲·奥康尼多 饰)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他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为了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和与世界媒体的隔绝使得保罗夫妇二人和在饭店中避难的1268名当地居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我们一定让全世界都无地自容地去采取应有的行动”。事态越来越严重,百日之内竟有约100万人死于非命,但米勒·科林斯饭店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
2011年9月23日 看过
又一部反映种族仇杀的作品,但本片绝不是卢旺达版的《辛德勒名单》,主角固然是“辛德勒”,但他打交道的对象并不只有“纳粹”,还有“第三者”们。本片和《辛德勒》相比各有优点,但有共同的缺点是,对种族仇恨和人性阴暗面的剖析不够深入。
9分 反战
暴雨将至 (1994)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Пред дождот
8.5 (190 个评分) 导演: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演员: 格莱戈尔·科林 / Dzemail Maksut
其它标题: Пред дождот / 山雨欲来
在马其顿,战争中的波斯尼亚,东正教的一位年轻修士以沉默保护一位年轻女孩,这位阿尔巴尼亚女孩涉嫌杀害一位东正教徒。但其实只是误会。修士以自己的善良决定与女孩私奔。
在伦敦,一位摄影记者(凯特琳·卡特利吉 Katrin Cartlidge 饰)在餐馆与她的丈夫谈论感情变淡的问题,二人争吵激烈之时,一名种族主义者冲入餐馆开枪扫射。爱,在生死之间突然变得清晰。
一位离开好友的摄影记者(拉德·舍博德兹加 Rade Serbedzija 饰)从伦敦出发,回到16年没来的老家马其顿。这里有他的老朋友,他的东正教朋友们,还有与阿尔巴尼亚人的种族矛盾。摄影记者尝试通过和解的方式化解纷争,但是,这一切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圆圈不是一个圆。”三段相互交错的故事,不同文化、宗教、民族的误会造成的悲剧。
2011年9月21日 看过
三段看似独立但其实是紧密轮回的故事,反映了南欧地区种族冲突的悲剧。我很不幸,看的版本似乎是经过配音的,而且配得很差劲,影响观看心情。
7分 反战
奇爱博士 (1964)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Min reol DeaDvey's Reviews 豆瓣 维基数据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9.0 (790 个评分)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演员: 彼得·塞勒斯 / 乔治·C·斯科特
其它标题: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 密码114(港)
美国空军将领杰克•瑞(斯特林·海登 Sterling Hayden 饰)怀疑苏共的“腐朽思想”正在毒害“正直善良”的美国人民,他于是下令携带核弹头的飞行部队前往苏联,对敌人进行毁灭性的核打击。苏联方面得知此事,立即致电美国总统墨尔金•马夫雷(彼得·塞勒斯 Peter Sellers 饰),并威胁如若领土遭到攻击,苏联将不惜一切代价按下“世界末日装置”。该装置的威力足以摧毁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一场有关全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命运的战争就这样悄然且荒诞地拉开了序幕……
影片根据彼得•乔治1958年的小说《红色警戒(Red Alert)》改编而成,与《2001漫游太空》、《发条橙》并称为“未来三部曲”。
猛鹰突击兵团 (1976) 豆瓣
The Eagle Has Landed
导演: 约翰·斯特奇斯 演员: 迈克尔·凯恩 / 唐纳德·萨瑟兰
其它标题: The Eagle Has Landed / 纳粹16死士
故事发生在1943年9月,邪恶的希特勒(Peter Miles 饰)决定实施一个危险的计划——绑架丘吉尔(Leigh Dilley 饰)。瑞德尔上校(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饰)接受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选择了训练有素的戴福利(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 饰),同科特上校(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率领的伞兵队一同出发。
戴福利和科特潜伏在丘吉尔经常前往的农庄猎场之中,然而,一场意外却暴露了他们的真实身份,一时间,农庄里弥漫着危险而紧张的气氛。一位勇敢的少女将德军来袭的消息通报给了美国驻军,之后,农庄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死伤无数。尽管已经殚精竭虑,但科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然而,等待着他的,只有失败和审判。
2011年9月16日 看过
小时候看过,今天又重温了一遍。应该说影片其实还是很主旋律的,只是塑造人物时不像以往那么脸谱化,在歌颂盟军和英国替身一方的情况下,对德军和爱尔兰反英份子也有着理性的描述(英国电影向来很冷静,这是我钟爱英片的原因)。重看本片时惊讶发现独眼光头居然是罗伯特·杜瓦尔!
9分 反战
二号铁轨 (1962) 豆瓣
Das zweite Gleis
导演: Joachim Kunert 演员: Albert Hetterle / Annekathrin Bürger
其它标题: Das zweite Gleis / The Second Track
An attempted robbery from a railway freight wagon takes place in a marshaling yard in East Germany. The Yard Supervisor, Brock recognises the thief as someone he has good reason to hate from the wartime. But identifying him would bring all sorts of ghosts out to haunt him, so he denies knowing the man. Meanwhile his daughter and her boyfriend get curious about the past and when they investigate, they expose a history that is explosive. Can anyone put the genie back in the bottle?
肝脏大夫 (1998) 豆瓣
カンゾー先生
8.2 (51 个评分) 导演: 今村昌平 演员: 柄本明 / 麻生久美子
其它标题: カンゾー先生 / 肝病医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在冈山县日比海岸,赤城大夫(柄本明饰)继承父亲传下的开业医生必须鞠躬尽瘁的家训,终日奔走,四处出诊,却只收取微薄的报酬。他发现许多居民都出现肝肿大的症状,肝炎正在流行扩散。情势不妙,赤城开始全力探索肝炎的病原体,并需要借助显微镜研究肝炎病毒。
被雇来当看护助手的女孩园子(麻生久美子饰),是名从良的卖身女,她默默地爱着这位热心的大夫。在园子、受重伤的荷兰战俘以及其他朋友的协助下,赤城努力救治染病的人们。不久,广岛上空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隔海而望,那云的形状就如同肿胀的肝脏……
2011年9月11日 看过
今村昌平的黑色幽默之作,看似搞笑其实很悲凉(这点倒和《鬼子来了》很相似),不过敢拿广岛原子弹开刷的也只有本片的原作者坂口安吾了……(近期上传这部影片)
9分 反战
二十四只眼睛 (2005) 豆瓣
二十四の瞳
导演: 大原诚 演员: 黑木瞳 / 渡部笃郎
其它标题: 二十四の瞳
2005年,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周年之际,日本方面拍摄了不少围绕战争主题的作品,而名作《24只眼睛》也被重拍。该片是一部由NHK出品的电视电影,故事仍然改编自壶井荣的同名原著。该片讲述的是在战乱时期的一个渔村,女老师大石久子与其学生之间的浓厚情谊。 影片用一种平静的手法来反思战争,让人看到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其中学生的命运,更是一种对军国主义思想的控诉。
再多说一句谁说日本人没有在反思战争,一个不会反思的民族是不会拍出这种有深度的电影。
2011年9月10日 看过
这部是翻拍版的,很做作,很差劲
5分 反战
你逃我也逃 (1942) 豆瓣 I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TMDB
To Be or Not to Be
9.3 (407 个评分) 导演: 恩斯特·刘别谦 演员: 卡洛·朗白 / 杰克·本尼
其它标题: To Be or Not to Be / 生存还是毁灭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of Poland, an acting troupe becomes embroiled in a Polish soldier's efforts to track down a German spy.
2011年9月6日 看过
小时候最初看过的是彩色版的,当时没被笑个半死(尤其最后“希特勒”掉在英国的那一段)。刘别谦恶搞起自己的祖国也毫不留情啊……(剧中那段“我们同样需要吃食物……”,应该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反种族主义思想了。)
7分 反战 黑色幽默
光荣之路 (1957) 维基数据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Paths of Glory
9.1 (414 个评分)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演员: 柯克·道格拉斯 / 拉尔夫·米克
其它标题: Paths of Glory / Les Sentiers de la gloire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德法两军的战争如火如荼。值此关键时刻,法国陆军将军布洛拉德(Adolphe Menjou 饰)向陆军上尉达克斯(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饰)率领的部队下了一道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德军占领的安特山。军令如山,即使前方刀山火海,战士们仍拼死向前冲去。结局可想而知,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法军冲锋失败,伤亡惨重。为了掩盖自己的指挥失误,布洛拉德抓捕三名无辜士兵作代罪羔羊,以临阵脱逃等罪名将他们判处死刑。为了士兵的利益,达克斯上尉奋力争取,却在这一过程中渐渐看清军官和战争的丑恶……
本片根据汉弗雷·科比(Humphrey Cobb)1935年的小说《光荣之路》改编荣获1959年意大利国家影评人协会银带奖最佳外语片导演奖、1958年芬兰影艺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2011年9月4日 看过
经典反战片,重点批判政治腐败。和《现代启示录》一样,视角超越了主角所在的国籍和时代背景。
9分 反战
西线战场1918 (1930) 豆瓣
Westfront 1918: Vier von der Infanterie
导演: G·W·帕布斯特 演员: Fritz Kampers / 古斯塔夫·迪斯尔
其它标题: Westfront 1918: Vier von der Infanterie
According to Sadoul in his "Dictionary Of Films": "The life and death of four average soldiers attached to the same company on the French front during the last months of World War I. Karl (Diessl), from Berlin, goes home on leave and finds his wife (Hoessrich) in bed with another man. A Bavarian (Kampers) takes life as it comes, while the lieutenant (Clausen) sticks to his duty. Anex-student (Moebis) falls in love with a French girl (Monnier) but loses her when the company moves on. All of them, sooner or later, meet a terrible end. Best sequences: the men buried alive during a bombardment; the first romantic meeting between the young student and Yvette; Berlin in the midst of food rationing with queues at all the shops; the death of the student at the hands of a wounded soldier in no-man's-land; the tank attack; the lieutenant going mad; the wounded and the dying in the ruined church converted into a field hospital. "Far better than the contemporary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Westfront 1918 has little dialogue but gives tremendous dramatic force to natural sounds (Pabst refused to use music). As John C. Moore describes the final sequences: 'Pabst makes one last desperate effort to convey to us not only the horror of war but its futility and its gross stupidity as well.' Released to tremendous international acclaim, it still must be included among the finest war films ever made."
2011年9月2日 看过
德国本土出产的一战反思片。剧情和拍摄角度不如同一时期的《西线无战事》来得丰富,但不失为一部反战佳作。影片上映后不久被纳粹禁播,理由和魏巍批判《集结号》一样:丑化本国军队、瓦解本国军心。(在此感谢小易甫的翻译)
7分 反战 德国
无情战地有情天 (1958) 豆瓣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导演: 道格拉斯·塞克 演员: 约翰·加文 / 莉泽洛特·普尔韦尔
其它标题: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 战地情鸳(台)
1944年,一队德国士兵在俄国前线受尽惊恐与恶劣环境的折磨。大兵厄斯特·盖博经过漫长等待,终于盼到了假期。回到德国,他发现自己的家园被炸毁,他孤独地找寻着自己的双亲,途中邂逅了迷人的伊丽莎白·克鲁斯,一个政治犯的女儿。他们两人在充满仇恨的世俗中求生,努力使灵魂重新归正!
In 1944, a company of German soldiers on the Russian front are numbed by the horrors and hardships of war when Private Ernst Graeber's long awaited furlough comes through. Back home in Germany, he finds his home bombed. While hopelessly searching for his parents, he meets lovely Elizabeth Kruse, daughter of a political prisoner; together they try to wrest sanity and survival from a world full of hatred.
2011年8月26日 看过
《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的二战之作(近期可能上传本片,有需要的朋友请给我留言)
2011年8月26日 评论 《无情战地有情天》:东线有战事 -     《无情战地有情天》虽然是一部美国片,但剧组中的许多骨干是德国人。其中编剧不是别人,正是《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而导演则是德国名导道格拉斯·塞克。     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个讲述“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剧中以一条爱情线索串连起了整个故事,但又不像《珍珠港》那样让爱情喧宾夺主。爱情不是控诉战争的辅助,战争也不是爱情悲剧的布景,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让战争的残酷性得到了升华。所以这部作品不但适合喜欢战争片的男性观众,也适合喜欢爱情片的女生。     当年看了描写一战的《西线无战事》,深深地被影片折射出来的反战思想所震撼,一直就想着雷马克会不会也写过关于二战的作品,后来得知他不但写过,而且还被拍成了电影,我就毫不犹豫地网购了这部作品     雷马克不愧是真正体验过战争的人,他看待战争的角度不像其他人那样浮于表面的谴责,也不故作深奥地装逼,而是切切实实地描绘出了战争的非理性,甚至是以理性的方式去解读非理性。     《西线无战事》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地狱。保罗一行人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踏上战场,不料那里带给他们的只有恐惧和死亡,战友们一个个相继死去,到了最后他们都不知为何而战。 保罗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本以为脱离了战场到了医院,他就能获得安宁,可医院是一个更可怕地狱,到处是呻吟声,断手的、断腿的、失明的、终身残废的数之不尽,更要命的是因为伤员太多,床位经常不够用,而医生、护士、药品也严重缺乏,为了保持床位数量,一些伤势严重的人员被拉去特别室“处理掉”…… 保罗本以为到了“和平地带”,就能获得安宁,可这里比战场和医院更恐怕、更叫他恶心。从来没上过战场的市民们,一个个拿着地图“运筹帷幄”,争论着战争应该怎样怎样打,才能顾全“大局”。大人们正在用军国口号鼓动孩子们到战场上去送死,当保罗对此提出抗议时,孩子们非但不理解他,反而骂他不爱国、胆小鬼……     在现实中,雷马克也曾被人说成是胆小鬼,只因不敢上战场才喊反战,这话完全是井底之蛙的看法,雷马克在一战中数次负伤、还曾拼死抢救过战友,他这一生,无论是从军人、还是从反战的角度,都是一个英勇之人,绝不是懦夫、或者只会天天躲在安全地带喊爱国口号的小丑。 《西线无战事》对战争的态度并非“害怕”,而是“厌恶”。剧中保罗在一个法国士兵面前的自白,正是一种超越民族的世界观。 历经了战争带来的各种折磨后,保罗恨透了冷血的医院、恨透了这个病态的社会,他选择了重新返回战场,宁愿到前线去自取灭亡,那个当初令他恐惧不已的鬼地方,才是他的心灵寄所,至少那里有与他同甘共苦的朋友们。     小说版及79彩色版《西线》,保罗死后,因为那天德法“停战”,两军没有发生激烈战斗,只有零星的枪声(可有一枪却打死了保罗),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这就是作品名称的来源,对整个故事炮火不断的最大讽刺。     《西线无战事》当年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片尾的墓碑画面中间,死去的人们一个个一脸茫然地回头,当初的他们并不知战场的险恶。     这股震撼使得我对《无情战地有情天》有着特别的期待,整部片子看了下来后,它让我感到意外,但并没有失望。     《无情》的叙事风格完全不同于《西线》,它不再刻画血腥的枪林弹雨,格调更为平静。影片对德军的批评含蓄而尖锐。     《西线无战事》主要描写血淋淋的战场生活,而《无情战地有情天》则主要描写战场以外(实际不是“以外”)的生活。     说来也是,雷马克对战场的思考,在《西线》中已经得到了最大体现,并没有必要换个时代重说一遍,所以在《无情》中他换了个思考角度。     这两部影片都能唤起你对主人公的同情,但并不是那种拙劣的“德国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则是对小人物被整个历史所绑架的同情,个体的愿望在集体的失控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     《无情》的剧情中频频出现空袭警报和城市被盟军炸毁的画面,但它并不同于《再见萤火虫》那样一味地强调平民受到的伤害,这部影片的视角非常特别,更偏重描述警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工作、散步、吃饭、与女友约会,这种在和平时期让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情,总是被警报声中断,日常生活根本不得安宁,让人倍感和平岁月的珍贵。     《异域孤军》中,战友们在玩吹牛游戏的时候,邓克保“吹”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下泪的“牛皮”:在一个安稳平静的家里,每天都陪着家人一起吃三餐…… 比《异域》早拍几十年的《无情》,不也是传达了这种价值观吗?     大概也只有雷马克这种真实体验过战争的人士,才能在当时用这么“特别”的视角看问题吧,而他这种对战争时期日常生活的另类思考,往往被其他战争片所忽略,日本虽然拍过不少关于东京轰炸和原子弹的影片,却也没怎么触及到了这一点,即便有触及也显得概念很模糊。     《无情战地有情天》还有一点是很难得的,就是同情了苏联人。对德国人来说,这是对战争的反思,而对美国人来说,当时处于冷战期间,能够在普遍敌视苏联的环境中怜悯一下俄国人民,已属不容易。     而雷马克对战争中的仇恨和疯狂也描写得非常到位,苏联人不因你的拼死相救而不记恨你,德军士兵们对同伴的自杀表现得无动于衷,某些军官炫耀着自己对弱者的蹂躏,饱受空袭的普通民众变得麻木不已,深爱孩子的母亲们把眼泪挥在送孩子上列车、而不是控诉不义上……战争的疯狂已经将众人的心扭曲得不成样。     总的来说,雷马克的《无情战地有情天》和《西线无战事》,两者的叙事方式虽然不同,但却异曲同工,同样达到了反战目的,直视了人性的脆弱面。     纳粹上台后,实行(和谐字眼),对文化人进行(和谐字眼),许多文化人因(和谐字眼)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祖国,辉煌灿烂的魏玛影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毁灭。     雷马克因为宣传反战思想,被迫逃往国外(他的妹妹后来在战时因反对战争而被判处死刑)。导演塞克因其天才受到了小黄(戈培尔)的赏识,但为了保护犹太妻子,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国。     这两人只是德国本土受害人中的冰山一角,如果要列一个名单的话,它可以长到与我国的(和谐字眼)相比。从中你可以看到魏玛时代德国文化人的创造力、以及纳粹对德意志文明的破坏力。     可你要知道,用十几年的时间来破坏文化,不代表你只需十几年就能重新创造它,所以二战后德国电影的水平一落千丈,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恢复元气,极(和谐字眼)毒害之深一目了然。     有些人换了国籍,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雷马克和塞克就是这样。有些人留在国内,却干着卑鄙无耻的事,他们摧残着本国的文明,束缚着本国的思想,是文化上的卖国贼,戈培尔就是这样。     最后,就以《西线无战事》的一段名言来作结尾吧:     “这不是一次谴责,也不是表达内心的忏悔,更不是在描述一场冒险,对于那些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说,战争绝不仅仅是冒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侥幸从战争中生还,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战争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
9分 反战 德国
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1946) 豆瓣
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7.7 (6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福冈·施多德 演员: 恩斯特·威赫姆·博彻特 / 海蒂嘉德·纳福
其它标题: 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 刽子手就在我们中间
苏珊娜于二战后返回从集中营回到已成废墟的柏林,却发现她的公寓里住了其他人,即汉斯•默滕斯医生。他被战争弄得消极不堪,酗酒成性。苏珊娜叫他离开,但对方不想走,于是他们在苏珊娜的公寓里合住起来,甚至开始对彼此产生好感,直至相爱。这稍稍鼓舞了默滕斯,然后他得知布吕克纳上尉还活着,并且就住在柏林。布吕克纳上尉在二战中是他的头头,他在圣诞节那天曾经下令杀害一百多条无辜性命,包括许多妇女和孩子……
该片位列最伟大的一百部德国电影第六位。
2011年8月16日 看过
东德早期的作品,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斯大林主义,风格方面更接近魏玛时代。前半部有点闷,但仅凭后半部就值得我打一个高分(在此感谢晚安和翻译人员)。影片原定的结局是枪杀刽子手,但剧组后来接受了苏联官方的建议,于是修改了结局。
9分 反战 德国
施佩尔和希特勒 (2005) 豆瓣
Speer und er
导演: Heinrich Breloer 演员: 塞巴斯蒂安·科赫 / 托比亚斯·莫雷蒂
影片共三集,第一部:日耳曼尼亚《Germania》;第二部:纽伦堡《Nürnberg》;第三部:施潘道《Spandau》。分别是阿尔伯特•施佩尔人生的三个时代。
“日耳曼尼亚”是希特勒授命施佩尔设计的第三帝国新首都的名字。因此第一集讲述了施佩尔从第一次见到施佩尔,到如何受到赏识,进而成为希特勒的挚友。影片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施佩尔与希特勒之间的友谊。值得提出的是,虽然《第三帝国兴亡录》里说纳粹高层有一批“相公癖”即同性恋者。但施佩尔和希特勒的关系并没有这样。希特勒本人很讨厌同性恋,并因此处分过高层将领。
纽伦堡主要反映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战后如何审判纳粹要员。施佩尔并没有直接参与大屠杀和进攻其他国家,加上战争末期拒绝摧毁德国的工业设施,被判监禁20年。但在法庭上,施佩尔曾企图刺杀希特勒结束战争一事被揭露,导致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帝国元帅戈林等人与施佩尔决裂。
施潘道监狱是纽伦堡审判后专门用来关押7名未判死刑的纳粹最高领导的监狱。施佩尔等人在此不仅受到了屈辱的对待,也尝到了丧失自由的苦果。穿上了当初他们给犹太人穿的囚衣和鞋子。而且在监狱中,其他六人因施佩尔将达屠杀责任归咎希特勒而与他不和,特别是邓尼茨海军上将,一直到出狱都把自己入狱认为是施佩尔造成的。只因希特勒死前曾征求施佩尔继任者的人选,施佩尔觉得邓尼茨比希姆莱和戈林都要温和,而推荐邓尼茨。邓尼茨认为这是导致他入狱十年的原因。最后服刑20年的施佩尔未获一天减刑,刑满出狱,撰写回忆录《第三帝国内幕》,1981年终老伦敦。
整部影片,采用历史影像资料,采访当事人,和情景再现结合,衔接的非常艺术。所选演员与历史人物惊人神似,特别是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和帝国元帅戈林,采访 了施佩尔的子女,甚至莱尼•里芬施塔尔,重访历史故地,比如奥伯萨尔兹堡的元首别墅等地,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双重价值。演员塞巴斯蒂安·考奇表演亦刻画到位,十分出彩。(@Lancelot)
战争与青春 (1991) 豆瓣
戦争と青春
导演: 今井正 演员: 工藤夕贵 / 树木希林
其它标题: 戦争と青春 / Sensou to seishun
《战争与青春》 1991 日本
今井正 1921年1月8號出生於東京都涉谷區元廣尾丁
39年以<沼澤兵學校>的導演出道,從<再見相逢之日>到<小菊與小修>,在這十年裡一共獲得了五次電影院旬報第一名
91年<戰爭與青春>成為了他的遺作,因腦膜出血在同年的11月22日逝世。
《战争与青春》War and Youth (aka Senso to Seishun):1991
日本1991年日本社会派大导今井正遗作,工藤夕贵一人分饰两角,技惊四座,荣获蓝丝带最佳女主角奖。 简介:暑假将至,高中二年级的由香里(工藤夕贵饰)的暑期末珙O「战争再体验」。原来,由香里所住的地区是1945年美军空袭东京时受灾最严重的一区,老师要同学趁着暑假,向父母请教当时的经历,写成十页以上的报告。一直认为战争乃「事不关己」的由香里,想起经常呆坐在公园的早季子姑妈,可惜她只不停地凝望着电柱,哼着童谣,由香里无法与她沟通。后来,她从爸爸的口中得知年轻时的早季子(工藤夕贵饰)在二战的惨痛经历,而她那未满一岁的女儿就是于空袭当晚在那支电柱旁边失踪,而她四十多年来一直在守候在那电柱旁,期待女儿有一天会出现。可惜,早季姑妈不久便去世了。此时,从韩国来了一个会说日文的女士,她声称自己是空袭时的孤儿,可能正是早季子一直在找的女儿……
2011年7月4日 看过
今井正的遗作,片中批评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2011年7月7日 评论 真正的“再见萤火虫”——《战争与青春》 -     不明白这部佳作为什么在中国知名度这么低,同样是讲述东京空袭、同样涉及萤火虫,论故事水准《战争与青春》完全不比《再见萤火虫》逊色,论反战力度更是远非后者能比。可是在大陆网上却很难找到这部影片,就算在淘宝网上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家商店在卖。     (很遗憾,本文的完整版原本已经通过豆娘审核,但后来又被荷鞋掉了,不得不删掉大部分观点,重新发表这个太监版……)     东京大轰炸是日本二战书籍重点描述的事件之一,数量之多只有原子弹事件、以及南京大虐杀能够相比(日方认为1937年的南京惨案中,日军的暴行并不止有屠杀,也包括一些很残忍的虐待,故称作“南京大虐杀”)。     作为二战时期的一大悲剧,日本向来不缺乏以东京空袭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大家都知道,高畑勋老爷子的《再见萤火虫》,当然大家上豆瓣时也大概知道,尽管我个人很崇拜高老,但却一直对《萤火虫》持批判态度,有些观点现在改变了,“态度”则依然不变。     《批判&lt;再见萤火虫&gt;》是我好几年前写的文章,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观点还是显得很偏颇的,比如当时我认为凡二战片就应该提起战争原因,但事实上,有些不提战争起因的作品,同样可以拍得令人深省,比如以日军为主角的《海军特别年少兵》、以德军为主角的《从海底出击》、以意军为主角的《血战阿拉曼》。     这些佳作重在反思战争和军国主义的非理性,二战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而存在。叙事风格与《西线无战事》更为接近。     《战争与青春》不同于其他以东京空袭为题材的影片,不局限于描述“一场悲剧”,而是在描述“一个时代的悲剧”。     为了突出时代悲剧的特点,影片分成好几个片段来阐释。     其一:东京空袭事件本身的状况、及其影响。 其二:东京空袭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氛围。 其三:二战结束多年后,当代年轻人的心态。     对于第一点,也就是东京空袭这一事件本身,就不必我重复了,很多人都看过《再见萤火虫》,都知晓具体的过程。 《战争与青春》的导演今井正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所有战争受害者都给予了同情,将东京空袭升华为战争灾难而不只是日本自身的一次不幸。     剧中有句台词尤为难得,一位日本老人对由香里说:“孩子们,当你们在记住日本自身的灾难时,也别忘了日军在世界各地干过同样的事,制造着无数个‘早季子’,战争的残酷就是如此,记得要把这一点写到笔记本中去。” 早季子是本片的女主角之一,在东京空袭中逃到一根电杆旁时丢失了自己的孩子,母女俩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早季子因为受到打击变得精神失常,后半生一直呆呆地望着那根电线杆。     (此处删去N段原文)     第二点(即战争氛围的描述)无疑是相当有意义的,我个人批评《再见萤火虫》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该片少了这一点描述。 《战争与青春》提示了几段毫无人性的惨剧。 一是日本政府对外国劳工的虐待,以前凤凰卫视就曾花一期节目介绍了这些事件,许多中国和韩国(朝鲜)的劳工受到的对待可用奴役来形容,剧中登场的受害劳工主要为朝鲜人。 一是日本的极端右翼份子(俗称“五毛”)对反战人士的迫害。 大家也许看过《白玫瑰在行为》和《希望与反抗》这两部电影,这些作品讲述的是真人真事,二战时间的德国,有一些学生因为发了几张反战传单,就被纳粹政府的“银民法院”以“垫付郭嘉罪”的名义残忍地斩首(其中索菲·朔尔是只有二十来岁的女孩子)。这些遇害的学生大多来自有组织的反战团体,尤以“白玫瑰”最为有名。 我本来以为“白玫瑰”的遭遇已经够夸张了,没想到在日本更恐怖。 二战爆发前在日本反对战争的人其实还是不少的,但他们的下场都极其悲惨,军国政府什么样的酷刑都想得出来,虐待起自己的子民也是毫不手软,严刑拷打那只是属于“仁慈”级别的。 当然,单纯的刑罚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二战后军国份子使出了更恶毒的手段:谁喊反战谁到最前线去。 很多反战派就这样被当成了炮灰,而他们在战场上被打死后,又被军国份子以“光荣捐躯”的名义大肆宣扬,沦为法西斯“无言的工具”。     也许有人会疑问,既然这些人反战,为什么他们不逃,而是等着被充军呢?首先,你看一下地理位置就知道了,日本是个岛国,外逃难度很高,尤其你得想到,反战人士也是人,也是有家庭有亲人的,而带上家属,无疑增加了外逃的难度,独自一人逃的话,你别指望着那个年头他的家人会得到什么“人道”的待遇(若不明白,可参考我国的“XXX十年”)。 可以说二战时对于反战派而言,在日本有种无处为家的意味,所以像绿川英子、原清志、鹿地亘等反战等人,他们是干脆逃到中国再喊反战口号,因为在日本已经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地。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当时反战人士的主要外逃地点是中国东北(满州),该地区处于关东军控制之下危险程度不必多说,然后在满州地区再找机会逃往上海或香港,想参与政治活动的话就前往重庆或严安(不是我想写错别字,是……)。     (此处删去N段原文)     说到反战人士的家属,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他们的遭遇尤为凄凉,《战争与青春》和《我对青春无愧》都曾提到,反战人士被处死后,家属也会被有意无意地打上与“非国民”勾结的烙印。 “非国民”,这个词用中文念起来没什么感觉,但在日本那边可是很糟糕,严重起来的话“死啦死啦”,要杀头的,因为“非国民”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卖国贼”,而二战时期最卖国的行为,就是不响应政府的爱国号召。 何谓二战时日本的“爱国”。无条件听从政府的命令就是爱国,不质疑政府就是爱国,不批评政府就是爱国,不与政府唱反调就是爱国,坚信日本人民会在伟大政府的带领下走向富强就是爱国,鄙视一些外国人特别是“奴役亚洲人民的美英鬼子”就是爱国,光荣从军为国“捐躯”(“为国”很多时候是“为朝廷”、“为陛下”)就是爱国…… 敢胆对以上任何一条提出丝毫不同看法,就是卖国。 “爱国”是神圣的,政府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容质疑的,政府的任何命令,只要冠以爱国的名义,那就是绝对正确的,是要绝对执行的,是绝对不能作出否定的! 《战争与青春》中,早季子的丈夫就因为拒绝服兵役、不愿杀人,而成为了“非国民”,也就是卖国贼,很快就被日本五毛给“突突”了,而早季子则成了与卖国贼“通奸”的贱妇(他们是合法结婚),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国贼的孽种了,周围的邻居、大妈、孩子,没有一个不对这下贱的、不爱国的一家人投以鄙视的目光。而早季子的弟弟勇太,也为自己有这么一个“非国民”的姐姐感到难过。     (此处删去N段原文,总之我的原文意思就是,二战的日本把“军国”当“爱国”。)     第二点说得好长,现在来说第三点。     《战争与青春》一片采用插叙——也就是两个时空互相交替的方式来进展剧情。     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后,日本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和兴趣已经完全改变,对他们而言,父辈们的思想已和自己无关,时尚和娱乐潮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主题是反思二战时,学生们都觉得很无聊。 这点在十年前(1981年)山本萨夫的《阿西们的街》就已经得到了体现,片中一个日本老兵(故事的主要反派)对二战的失败耿耿于怀,但旁边的一个摇滚青年却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二战时日本没有言论自由可言,难道现在会比过去不如吗? 其实这种心态很正常,无关所谓正视或不正视历史问题,就像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关心历史问题,大多数人更在乎八卦新闻和娱乐,即便我能花大把时间写这种文章,我的本质还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一个腐朽的资产阶级,在工作时间之外,音乐电影动画肥皂八卦充斥着我的整个空闲时间。     如果今井正导演能多活二十年的话,那么片中的现代元素,大概就得换成萌妹子、BL、后宫、御宅文化……了。     在《战争与青春》中,随着作业调查的深入,影片“现代”线的女主角由香里开始明白,其实战争离自己并不遥远,战争的创伤还留在老一代人的心中,而新一代的人们的使命就是记住这些悲剧,记住战争中的受害者们(包括非日本人),避免战争再次吞噬人的生命。 我欣赏影片的这种格调,作为日本年轻的一代,他们的责任,并非自作主张地“代替”父辈们去道歉,而是记住并反思历史。 年轻的一代没有经历过二战,他们的“道歉”是没有意义、更没有代表性的,即便有意义,如果他们道歉,而当年的加害者却不道歉,那也不过等于毫无价值的自作多情罢。     (此处删去N段原文)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重点批评的是日本政府,尽管有些人提到日本政府曾公开致歉过,并非像大陆宣传的那样“不认罪”,但正因如此,我对日本政府更加持批判态度,我认为他们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恶,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他们一边道歉,一边参拜着靖国神社,不是说不能参拜,而是里边供奉着甲级战犯。强盗的后代固然无罪,但把老子放在公共场合大加歌颂就很无耻了。 这些甲级战犯不但是受害国所不能容忍的,就算对日本人而言,他们也是罪人,他们对自己的子民进行洗脑,剥夺人们的话语权,不允许有不同意见,把所有敢胆质疑政府的人打入地牢甚至处死,这样的一群鸟人,谈何“英灵”可言?凭什么被崇拜?日本政府祭拜他们是什么意思?(所以我顺道鄙视一下同样由一群鸟人、一群自称“左翼”的右翼份子组成的“鸟”有之乡) 日本政府的道歉,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民间道德,都毫无诚意可言,它不是用实际行动来履行歉意,而是我认错了,所以可以祭拜军国份子了。     不管国家的文化有多大区别,人性是共通的,任何地方都会有人唱反调,所谓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怎么处理这种现象,还是“态度问题”。 德国正视历史的作风赢得世人的敬佩,但德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无法办到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模一样、坦诚地承认二战时德国的错误(详见德国电影《过客》),甚至给纳粹翻案的亦有之。 我曾多次对比过德日两国处理二战敏感问题的手法,并盛赞德国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不允许否认屠杀犹太人的言论存在。因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否认犹太大屠杀,就等于鼓吹种族主义。德国法律的这种国家形式的尊重,是不能用所谓“言论自由”来否定掉的。我们一直强调言论自由,但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突破底线,不能宣扬杀人犯罪有理。 德国政府是做得很好的,他们的国式道歉并非浮于表面,而是用法律来作为后盾,强制履行这一义务。而在民间,德国一直很积极地参与各种反映受害国灾难的二战片。德国有新纳粹并不影响政府本身的贡献。 可是呢,日本右翼、以及讨好右翼的政府,却以所谓“参拜神社自由”为借口,去祭拜东条英机等人。日本政府既然要认东条这个爹,为什么不能批判他们?     不过,正如我以往反复提及的,看问题得广阔点。首先我们要知道,现在日本政府的暧昧态度,是因为右翼势力很大,然而右翼势力的上台,却是因为东京审判不够彻底的缘故。 回顾一下历史,是谁保护了这些右翼份子的火种?当时的美国都干了些什么?     (此处删去N段原文)     我早已过了愤青之年,对于再怎么叉蛋的事,我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谴责或泄愤。对于日本,我哈过,也反过。如今面对日本,已经无所谓爱与恨,日漫照看,日右照抗,已经成了我的生活片断。     我写这篇文章,意不在摆架子说教,文章中的很多观点,请当作“建议”或“意见”来看。 很大程度上,现在来审视愤青,我已经不想再像过去那样强硬地否定他们,谁人没有狂热过?有野性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只是,狂热几年后,还是回归正常人类吧,否则你只会落个没头脑的结果。     我认为多元化的国家才是有趣的,最好的中国并非只有左派存在、或只有右派存在的中国,而是一个有左派、右派、不左不右、忽左忽右、装逼文青、超女快男、网游族、御宅族、基佬、腐女……统统都存在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是健康的。     一个国家如果只允许一种价值观存在,那它一定很没趣,丫不灭亡没天理。二战时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无趣的国家、这样一个要别人当奴隶也要自己人当奴隶的烂国家。     日本人应该感谢战败,没有这次“该哥开饭”,哪有今日的盐轮基友,更别谈“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了(“腐”是腐女的腐……)?至少现在日本人发表什么观点,顶多就在网络上被口诛笔伐,不必担心被日本五毛们拉去“突突”了。     战争很无聊,让人不可理喻,这是《战争与青春》里由香理的感慨。战争的概念放在今天,就是让你丢下有温暖三餐有电视机的家庭、让宅男丢下萌妹子、让腐女丢下耽美图、让豆瓣网友丢下基情文……然后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在那个连厕纸都成问题的地带坑爹一阵,有时在战壕里还得不吃不喝不拉屎地蹲上好几天,这还好,一不小心还会有一颗榴莲把你丫给爆了,不死也得断手断脚断奶断第三只脚……     请问各位宅男、腐女、豆子们,请你们看着我的字句时顺便联想联想一下画面,你们受得了吗?“受”得了吗?兽得了吗?!     所以,战争是不好的。     《战争与青春》这部影片跳出了狭隘的“一场悲剧”,演绎成了战争的非理性、以及盲目“爱国”的毒害。     影片的最后,早季子还是没能看到与自己失散了的孩子,这不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场悲剧所代表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东京空袭这一事件的本身。正如剧中的人物所言,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战争的本性,就是在世界各地制造着一个个早季子。     我很喜欢今井正导演的冷静镜头,作为一名日本共产党员,他所呼唤的和平是以人类的名义、而并非只有日本,超出了纯粹的政党主义。     本片最牛的地方,就是“过去”线的主角早季子、及“现在”线的主角由香理,都是由工藤夕贵饰演,两种风格迥然不同,让人感叹演员和导演的功底。     今井正导演在拍完《战争与青春》不久后就去世了,今年正好是第20周年,在纪念七七事件的同时,也缅怀一下这位左翼导演。     这部影片的片尾曲《昭和》很好听,由谷村新司编曲,后来郭富城的《其实我真的爱你》,正是翻唱自这首歌。     工藤夕贵主唱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5hKyeoRcng/ 谷村新司主唱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x2Ejs6UnA/ ============================== 最后,截止至2011年为止,选出我最喜欢的十部日本二战片(排名不分前后): 《战争与青春》(今井正执导,工藤夕贵主演两角) 《战争与人》(总片长9个半小时,分三集播出,山本萨夫执导) 《何以为人》(总片长9小时,又名《做人的条件》,小林正树执导) 《大地之子》(CCTV和NHK合拍,分14集播出) 《望乡》(熊井启执导) 《川岛芳子》(黑木明纱主演) 《李香兰》(上户彩主演,分上集“满洲篇”和下集“上海篇”播出) 《溥杰与王妃》(原名《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分两集播出) 《虎!虎!虎!》(日美合拍) 《广岛之恋》(日法合拍)
9分 反战
姬百合之塔 (1953) 豆瓣
ひめゆりの塔
导演: 今井正 演员: 香川京子 / 藤田进
其它标题: ひめゆりの塔 / Himeyuri no tô
1945年(昭和20年)3月、米軍が沖縄上陸作戦に着手するなか、艦砲射撃と艦載機の機銃掃射が続く沖縄。ひめゆり部隊と呼ばれ陸軍病院に配属された女子学生たちは、黙々と任務を遂行していく。卒業式も壕のなかで行われる。いよいよ米軍が迫ってくるなか、軍はいち早く退却。女子学生たちは丸腰で逃げ続けるしかなかった。
2011年7月3日 看过
拿萌妹子当炮灰,日本果然邪恶啊…………(今井正曾两次拍过这一题材,中国大陆只能找到1953黑白版的,我个人想找1982彩色版。)
7分 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