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
施陶芬贝格 (2004) 豆瓣
Stauffenberg
6.8 (12 个评分) 导演: 乔·拜尔 演员: 塞巴斯蒂安·科赫 / 乌尔里希·图库尔
其它标题: Stauffenberg / 瓦尔基里行动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部分德国军官亦对希特勒(乌多·申克 Udo Schenk 饰)的残酷暴政感到不满,他们希望能够除掉纳粹党,同盟军和解。然而希特勒生性谨慎多疑,其行踪更是飘忽不定让人捉摸不透,之前的诸次暗杀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唯一有希望接近希特勒的,是一位名叫史道芬贝格(赛巴斯汀‧柯赫 Sebastian Koch 饰)的年轻军官,他战功赫赫,深得独裁者的赏识和信赖。和副官赫福特中尉(哈代·克鲁格 Hardy Krüger Jr. 饰)一起,史道芬贝格带着装填着炸药的行李箱踏上了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旅途。炸药虽然成功引爆,史道芬贝格亦顺利逃脱,但遗憾的是,希特勒并未丧命,这次暗杀计划的策划者们将要面对的命运,只有死亡。
2009年12月3日 看过
很久以前看过。

不如和美版比较一下吧
7分 反战 德国
红猪 (1992) Bangumi 维基数据 Eggplant.place Min reol 豆瓣 IMDb TMDB
紅の豚
8.4 (908 个评分) 导演: 宫崎骏 演员: 森山周一郎 / 加藤登纪子
其它标题: 붉은 돼지 / 紅の豚
罗森是一战中意大利空军的王牌飞行员,但却被施了魔法变了一头猪。虽然变了猪,但罗森还是继续他的老本行,成了一位赏金猎人,专门打击在亚地里亚海空域作恶的空中劫匪。红猪侠一时威名远扬,令劫匪们闻风丧胆。匪徒们为了对付罗森,请来了超级飞行员卡基斯。卡基斯在于罗森对决中趁他发动机故障将其击落。罗森把飞机送到老朋友比克罗处修理时,遇上了比克罗的孙女菲欧。菲欧帮罗森修好了飞机,两人一起再度翱翔蓝天对付空中劫匪。这时,卡斯基出现了,他对菲欧一见钟情。为了争夺菲欧的爱,卡斯罗向罗森提出决斗。于是两人再次浴血蓝空。
2009年11月30日 看过
(8/10)原作的女主角只有菲奥一个,动画版添加了吉娜这个新人物,并且还是动画版的女主,在剧中的位置比菲奥还要重要,但率真、聪明的菲奥,却没有因为故事地位下降而被掩盖了光芒,果然该发光的角色,还是会发光的。
8分 假小子 动画 反战 治愈系
李香兰 (2007) 豆瓣
李香蘭
6.7 (9 个评分) 导演: 堀川とんこう 演员: 上户彩 / 中村狮童
1920年,山口淑子生于奉天,在父母亲(桥爪功 & 名取裕子 饰)的影响下,她从小学习汉语,对中国存有深深的感情。为了治疗肺病,淑子同白俄好友柳芭向波多列索夫夫人学习声乐。其美妙的歌喉和流利的汉语引起满洲广播局“满洲之声”工作人员的注意,从此淑子用义父所赐的中文名“李香兰”(上户彩 饰)走进大众视野。
为进一步推广“五族协和”,正在北京读书的淑子在父亲的好友山家先生的引荐下(小野武彦 饰)走入满映的摄影基地。她在歌唱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很快得到中国和日本国民的认同,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然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双重身份令她备受煎熬,“李香兰”这个名字既是她的成功凭借,又是她的痛苦之源。随着战争结束,一代名伶的命运开始面临时代的审判……
改编自山口淑子(李香兰)的自传。
2009年9月18日 看过
长达四小时的宏篇巨作,分为上集“满洲篇”和下集“上海篇”播出,制作水准高超,一流的人物传记,遗憾的是纪实有余反思不足,但至少好过《男人的大和》之流。喜欢本片的人士可以结合《溥杰与王妃》、黑木明纱版《川岛芳子》、及意大利影片《末代皇帝》一起看,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伪满这个怪胎政权。
8分 反战
紫日 (200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紫日
8.3 (160 个评分) 导演: 冯小宁 演员: 富大龙 / 前田知惠
其它标题: Purple Sunset / 퍼플 선셋
二战即将结束时,忠厚老实的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富大龙)被苏联红军从日本人的屠刀下救出。向后方转移的路上,苏军误入日军军营,一场激战过后,杨玉福和女军医娜佳(安娜•捷尼拉洛娃)逃进林区,碰上与日军失散的少女秋叶子(前田知惠)。由于一直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秋叶子一心要置杨玉福和娜佳于死地。几次险境过后,娜佳无法忍受秋叶子的作为,让杨玉福杀了她,但后者不忍下手。
茫茫林区里,语言不通的三人经过一系列磨难,渐渐产生情谊,秋叶子意识到自己之前行为的荒谬,展露出纯真一面。然而,欢笑只是暂时,战争并没将他们遗忘,悲剧在不久后发生。
2009年9月3日 看过
很难想像这片的导演会和《一大坨狗屎(又名:超强台风)》是同一个人……
8分 反战
日本列岛 (1965) 豆瓣
日本列島
导演: 熊井启 演员: 宇野重吉 / 芦川泉
其它标题: 日本列島 / A Chain of Islands
1965年熊井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以写实的手法拍摄了政治纪实性影片《日本列岛》。这部改编自吉原公一郎文学作品的影片,通过对美国占领时期第9研究所丢失一台赞梅尔印刷机所引发事件的层层追查,深刻揭露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即美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秘密赦免战争罪犯,然后招募他们从事军事医学研究,日后把研究成果使用于发动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的军事进攻等。该片被《电影旬报》评为当年10大佳片第3名。有意思的是《日本列岛》完成后,日本警视厅曾强硬要求剪掉一部分带点性爱镜头的关键戏,理由是过于猥亵。
2009年8月19日 看过
改编自真实案件
7分 反战
欧洲特快车 (1991)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Europa
8.5 (60 个评分) 导演: 拉斯·冯·提尔 演员: 让-马克·巴尔 / 巴巴拉·苏科瓦
其它标题: Europa / 欧罗巴快车
“破浪而出"的丹麦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扬名国际影坛的代表作,曾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高等技术委员会奖。
男主角是德裔美藉青年凯斯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从未涉足的祖国。他原是一个和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希望以中立的态度来看待战后的欧洲人民。不料叔叔安排凯斯勒在一列火车上当列车长,使他有机会深入欧洲各地,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揭破了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而他爱上的铁路公司老板千金,更是一名纳粹主义的支持者,更使他陷入了两难之境。
导演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镜头运用大胆,使观众仿佛进入催眠状态之中,是一部个人艺术风格强烈之作。
2009年8月7日 看过
二战结束后,80%的德国民众依然支持纳粹
7分 反战 德国
希望与反抗 (2005)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8.4 (41 个评分) 导演: 马克·罗特蒙德 演员: 尤莉亚·延奇 /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其它标题: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 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
2009年8月7日 看过
可结合《白玫瑰在行动》一起看
8分 反战 德国
伯纳德行动 (200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Die Fälscher
7.7 (101 个评分) 导演: 斯戴芬·卢佐维茨基 演员: 卡尔·马克维斯 / 奥古斯特·迪赫
其它标题: Die Fälscher / 伪钞风暴(台)
20世纪30年代,二次大战如火如荼。而萨利(Karl Markovics卡尔•马克维斯 饰)凭借一手高超的伪造技巧春风得意,佳肴美女信手拈来,好不自在。但是他的好日子并为持续多久,很快他便因为遭罪被逮捕,随后投入毛特豪森集中营。
时德国纳粹图谋制造大量假币,以扰乱同盟国的经济。萨利的才能得到发掘,他成了这个秘密伪钞制造小组的头目,但良心却促使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本片根据阿道夫•博格(Adolf Burger)原著《魔鬼工厂》(The Devils Workshop),书中所述为作者亲身经历,影片荣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2007年德国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Devid Striesow)。
欧洲欧洲 (1990)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Hitlerjunge Salomon
8.2 (19 个评分) 导演: 阿格涅丝卡·霍兰 演员: 马科·霍夫斯奇奈德 / 朱莉·德尔佩
其它标题: Hitlerjunge Salomon / 欧罗巴,欧罗巴
影片根据Solly Perel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的13岁德国犹太男孩Solly在二战期间通过机敏过人的应变能力和绝无仅有的巧合,保全生命,并最终与集中营中的兄长团聚的令人惊叹的故事。片中年轻的Solly是苏联共青团员,是德军的战斗英雄,是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甚至还爱上了一个纯雅利安女孩,但犹太人的特殊标志——割礼,却无时无刻提醒着他的身份。从无所谓、迷茫到怨恨,战争让他承担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但最终他依然认同了自己的民族,并在成年后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儿子也实行了割礼。
2009年8月7日 看过
波兰名导的佳作,很人性的一部片子!
9分 反战 德国
海岸线 (2002) 豆瓣
해안선
6.6 (32 个评分) 导演: 金基德 演员: 张东健 / 朴智娥
其它标题: 해안선 / The Coast Guard
韩朝对峙时期,海岸线旁的两国军事状况高度紧张。
姜汉泽(张东健)是韩国海岸警备队尽职尽责的上等兵,他的职责是负责看守海岸线,以防可疑人士潜入。由于一心一意想抓间谍,他在工作时一丝不苟很是认真。某次,他将发现的可疑目标当场击毙,事后才知受害者不过是醉酒后与女友亲热的平民。自此,姜汉泽和受害者的女友美英(朴智娥)的生活进入绝境,两人心灵上都背上无法承受的重压,而此事件更影响到整个海岸警备队,尤其是该队成员金上士(金泰宇)。
2009年7月31日 看过
战争中哪来那么多狗屁的“人性光辉”?对“名”的追求、对“性”的渴望、自私自利、扭曲心灵、草芥人命、践踏尊严、还要忍受被抛弃、被“戴绿帽”……这才是战争的本来面目啊!

本片的名气不如五大韩战片,但制作水准绝不差,至少好过《生死谍变》。
8分 反战
间谍佐尔格 (2003) 豆瓣
スパイゾルゲ
7.3 (9 个评分) 导演: 筱田正浩 演员: 伊恩·格雷 / 本木雅弘
其它标题: スパイゾルゲ / Spy Sorge
筱田正浩导演一向追求理性的题材和电影画面的美感,长期处于日本电影界的先锋地位。他自称为“最后的作品”—历史大作《间谍佐尔格》将于14日公映。该片以“战争”、“日本”为主题,加上电影技术等,可以说是融入了筱田导演近年电影的集大成。

冷静地观察日本

《间谍佐尔格》这部影片是以即将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为主要舞台。该片通过对向苏联秘密提供日本军部和德国军事动向的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和向他提供情报的日本新闻记者—尾崎秀实的刻画,反映了“昭和”时代的情形。

14岁时经历过日本战败的筱田导演说:“自己也曾经是想为天皇献身的皇国少年。但读了佐尔格事件的资料后,对他们能够冷静分析当时情况深感吃惊。这两人对当时的日本看得很通透。”

在影片《濑户内少年棒球队》、《少年时代》等“少年三部曲”中也进行刻画的日本的战败成了筱田导演的核心题材。他的观点透视到现代,认为“8月15日是日本人的‘活断层’。那个时候,国家败亡,日本人至今都想找回自己的国民意识,却怎么也找不到。”

在影片中,佐尔格被描绘成抱着和平和国际共产主义理想从事间谍活动的人物,尾崎则被刻画成一名想为被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尽点力的人物。

渺茫的希望

“20世纪从共产主义开始,也以其崩溃结束。这两个人留的血有意义吗?再进一步说,人类为什么要战争呢?虽然我对人类实现彻底的和平已经绝望了,但是人类如果不继续走下去就不会找到出路。”在影片中插入的约翰·列侬的《想象》和鲁迅的话语中寄托了导演的愿望。

该电影从佐尔格和尾崎被逮捕的场面开始倒叙。不仅这部电影,筱田导演的电影中的主人公多数都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末路的人。

关于这点,筱田导演说:“我自己就是输给美国和美国文化的人。但是获胜的一方只会变得傲慢,而输的一方却能看清整体。从受到挫折的人身上才能归纳出整个状况。”

以数码技术作为突破口

从被称为“新浪潮派”的松竹时代到与已故的宫川一夫摄像师(注:黑泽明《七武士》等影片的摄像师)共同合作,筱田导演都以“映像派”而出名。在这部影片中,影片画面的数码化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筱田导演说:“电影的百年历史是通过胶片来体现画面的美感,如果只是拘泥于这种技术,那将是时代性的错误。我想,制作出一部不输给好莱坞电影的、场面宏大的电影,并且表现只有日本人才能作出来的世界,这样的电影只有通过数码化画面才能制作。”

不使用胶片,用数码高清晰度摄像机拍摄,并将画面保存在电脑里,这就是数码电影制作的主要过程。合成通过CG(电脑制图)再现的战前的银座街道等场景。在影片《写乐》中试验性的用了十几个CG片断,在影片《枭之城》中有一百多个CG片断,而在这部影片中CG片断增加到了980个。

筱田导演说:“这部影片中包含了日本现代史、数码画面、电影社会学等各种知识。以后再要创作电影的话,有必要进行新的学术研究”。他表示将在退休后回到母校早稻田大学培养下一代人才。
2009年7月30日 看过
很久以前看过,影片主题很好,但拍得不怎样,枯燥乏味,而且剧情稍显主旋律,对蒋的评价充满偏见。
6分 反战
共同警备区 (2000)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공동경비구역 JSA
8.7 (443 个评分) 导演: 朴赞郁 演员: 李英爱 / 李秉宪
其它标题: 공동경비구역 JSA / 共同警戒区(台)
板门店边界的共同警备区,一天,哨所里的朝鲜士兵(申河均饰)为来路不明的子弹所杀,引发双方枪战。而最有嫌疑的凶手是同在边界上的韩国士兵,但韩国一方却指责是朝鲜先调起事端,双方都认为对手应该对此负责。
为了解决这一无头案件,南北双方同意由一个中立国来进行调查协调。瑞士国籍韩国女孩苏菲(李英爱饰)受派前来调查事件,韩国这边的李秀赫(李秉宪饰)始终保持沉默,而朝鲜一边的幸存者吴敬必(宋康昊饰)却表现出敌意,事情扑朔迷离。随着深入了解,苏菲发现事情隐藏著内幕,现场还另有其人……
2009年7月28日 看过
野兽再温顺也有兽性,军人再手软也有杀意。

当友情被蒙上一层政治阴影时,只能酿成悲剧……
8分 反战
撒谎者雅各布 (1975) 豆瓣
Jakob, der Lügner
导演: 弗朗克·拜尔 演员: 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 / 埃尔温·格绍内克
其它标题: Jakob, der Lügner / Jacob the Liar
1943年的一个波兰犹太人隔离区,一个年老的犹太人雅各布每天向人们传播着关于未来的希望,他告诉大家这些美好的消息是他从广播中听到的,而实际上全部都是他自己编造的……
1943年德国占领期间的波兰,犹太人被限制生活在独立的隔离区内,一个叫雅格布的中年犹太人每天都向身边的人散发着盟军的推进和德军败退的消息,大家都以为这些美好的消息是他从自己私藏的收音机电台广播中听到的,但实际上雅格布却编造着一个个天大的谎言来鼓舞同胞们坚持下去。
2009年7月28日 看过
人是靠希望活着的,1975年版胜1999年版
8分 反战 德国
我当年19岁 (1968)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Ich war neunzehn
导演: 康拉德·沃尔夫 演员: 贾基·施瓦茨 / 瓦西里·利瓦诺夫
其它标题: Ich war neunzehn / 我十九岁
格雷戈尔(贾基·施瓦茨 Jaecki Schwarz 饰)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战乱跟随父母逃离了德国,当他再度回到自己的故乡时,已经是一位19岁的青年了。回归后,格雷戈尔以苏联军官的身份被任命成为了地方司令官。当地的市长是一名纳粹分子,当他的阴谋败露之后,他和格雷戈尔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
格雷戈尔和伙伴萨沙(阿列克谢·艾博贞科 Aleksey Eybozhenko 饰)、德辛吉斯(Jenny Gröllmann 饰)一起前往前线,向德国士兵劝降。哪知道在解放集中营的过程中,萨沙被受惊的士兵乱枪打死。眼前混乱的景象和好友的身亡让格雷戈尔坚定了信念,要拯救自己的国度。
2009年7月22日 看过
很难想像,在意识形态非常浓厚的东德、政策片屡出不穷的年代,竟能拍出如此冷静客观的作品!!

可惜我看过的DVD字幕特别烂!!
7分 反战 德国
何处是我家 (2001) 豆瓣
Nirgendwo in Afrika
8.3 (40 个评分) 导演: 卡罗莉内·林克 演员: 茱莉安·柯勒 / 梅拉布·尼尼泽
其它标题: Nirgendwo in Afrika / 情陷非洲
故事开始于1938年,即将爆发的战争阴影笼罩着每一个犹太人。为了避难,沃尔特(米勒·尼尼兹 Merab Ninidze 饰)带着妻子杰塔(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饰)和女儿雷吉纳(莉·克卡 Lea Kurka 饰)远赴非洲大陆,希望能够在那里躲避战火,开始新的生活。
刚开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杰塔感到十分不适,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她将怒火和怨气全部发泄在了丈夫身上,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岌岌可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二连三发生的意外,杰塔渐渐习惯了充满了辛苦但也洋溢着幸福的生活,亦懂得了珍惜眼前人。而年幼的雷吉纳更是融入了异域文化中,还在当地结交了许多好友。战争结束了,一家人的去留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2009年7月15日 看过
一家人不得不逃出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后来他们在非洲大地上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还有他们被勒令不准和其他白种人一起祈祷,因为他们还是犹太人……
7分 反战 德国
莉莉玛莲 (1981)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Lili Marleen
7.1 (42 个评分)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 汉娜·许古拉
其它标题: Lili Marleen / 莉莉·玛莲
二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德国歌女Willie(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饰)相恋,而Robert的父亲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领导,他反对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下圈套让Willie留在了德国无法回到苏黎世,想借此来拆散二人。滞留德国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维生,受到了许多德国人,甚至德国军官的喜爱。更得到了去电台录制音乐的机会,她唱的一首歌《Lili Marleen》更是让她成为了全德国士兵的梦中情人。这首歌曲陪伴着在前线的士兵们。而回到瑞士的Robert也没有放弃两人的爱情,他潜回德国和Willie相聚,不想却被纳粹所抓。而对Robert一往情深的Willie,又该如何利用她在德国的声望去拯救她的爱人呢?两人的爱情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2009年7月9日 看过
德国某BT导演的代表作,这家伙似乎不信任爱情,以致他的影片里的“爱情”总是残酷得叫人咬牙切齿……
8分 反战 德国
靡菲斯特 (198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ephisto
7.5 (13 个评分) 导演: 伊斯特凡·萨博 演员: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 / 克蕾丝蒂娜.扬达
其它标题: Mephisto / 梅菲斯特
1982 奥斯卡最佳外国语影片: 匈牙利导演萨博
本片以德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演员格斯特夫.古鲁丹斯真实的一生为依据电影《摩菲斯特》描述了一个在二战中与德国人委曲求全合作的演员,最后仍被德国人抛弃的故事。片名“摩菲斯特”本意就指的那些与魔鬼合作的人。主人公在心理上自始至终处于卑微懦弱的地位,虽然德国人也给了他很多的荣耀,但这仍无发改变其事实上和心理上的犹太人身份,但这一切并未得到深刻的体现。终于,在影片结尾处得到了一切都爆发出来,这也是本片的高潮。
2009年7月5日 看过
每个德国人心中,都有一头恶魔。
7分 反战 德国
男装丽人 (2008) 豆瓣
男装の麗人~川島芳子の生涯~
6.9 (11 个评分) 导演: 藤田明二 演员: 黑木メイサ / 真矢みき
描述川島芳子的一生~
2009年7月5日 看过
没有豆瓣网上显示的分数那样差,个人觉得本片真正的评分应该在7.3~7.8分之间。
2009年7月7日 评论 爱新觉罗·显玗:被“历史”绑架的小女人 - 豆瓣网上对本片的评分偏低,只有6.7分,这个分数使我在观看本片之前把期望值放得很低,也许正因为如此,结果观看完后反而没有感到失望,我个觉得本片的评分应该反过来,在7.6分左右才合理些。 细心的观众也许发现了,日本导演经常批判关东军,却不批判日本海军,他们觉得陆军(尤其是关东军)很野蛮,却又认为海军很理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当年关东军在苏军出兵东北时,抛下了当地还在做着发财梦的日本民众独自开溜了,所以日本人对关东军无甚好感。在日本“为数不多”关于“中日战争”的二战片中,以满州为主题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其次是上海,涉及其他地点的并不多(尤其是南京)。无论电影的性质是左翼亦或右翼,这一“共通点”倒是始终不变的。早期的《做人的条件》、《战争与人》是这样,近期的《赤月》、《溥杰与王妃》、《李香兰》、还有本文说到的这部影片《川岛芳子》也是这样。 伪满政权一直是中日两国民众的一块很敏感的心病,它的建立对中国人来说是“耻辱”也不为过,而日本人也总是对这块土地“耿耿于怀”,他们很认真地反省着“满州问题”,只是我不太明白,日本人的这种“反省”,是指“不该侵略中国”,还是“占领满州后不该进一步侵略中国”,亦或“侵略中国后不应该去招惹美国”? 伪满有三个所谓的“传奇人物”,即:溥仪、李香兰、还有川岛芳子。这三人是我们谈到伪满时绕不过去的。 川岛芳子——或者,我们应该叫她“金璧辉”?——关于她的影片,至今已经拍了不知多少部了,以她为主角的作品就至少超过三部,80年代末大陆就拍了一部同名电影,几年后香港又拍了一部,就是梅艳芳主演的版本,现在又有了黑木明纱主演的这部日本影片。 说起川岛芳子,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溥仪,还有他们所在的怪胎政权“满州国”。以这个政权为主题的外国电影,我至今看过了四部,分别是: 《末代皇帝溥仪》(以下简称《末代皇帝》); 《李香兰的一生》(以下简称《李香兰》); 《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以下简称《溥杰与王妃》); 《男装丽人:川岛芳子的一生》(以下简称《川岛芳子》)。 除了《末代皇帝》是意大利电影,其他三部都是日本片。 这四部影片,按客观程度排序,依次是:《末代皇帝》>《川岛芳子》>《溥杰与王妃》>《李香兰》 《末代皇帝》不用多说了,导演是意大利人,拍摄这个主题没有任何情感和心理上的压力,实际上这部片子也的确非常客观公正,大多数情节只述不论,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传记片。导演贝托鲁奇拒绝让一个人物主导整个历史,在他看来,人类只不过大历史当中的渺小生物,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尘。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下“神坛”的溥仪,文人们强加给他的“圣衣”和“魔衣”在这部影片面前都得灰飞烟灭。 《川岛芳子》的拍摄风格显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末代皇帝》的影响,本片我排在了第二位,我认为这不算过分,本片的确要比《溥杰与王妃》和《李香兰》更加正视历史问题。《溥杰与王妃》和《川岛芳子》都没有回避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但在处理敏感问题上,前者明显不如后者。就拿“七七事件”来说吧,《溥杰与王妃》对这个全面引爆中日战争的事件的介绍是,“在不知哪一方开了第一枪的情况下”暴发了军事冲突,这个说法简直是多此一举,显得扭捏做作,甚至可以说有为日军漂白的成分,结果本片在香港播出时,不少中国观众写信抗议了这个情节,认为是“篡改历史”。相比之下《川岛芳子》则是述而不评,只说到那天中日双方发生了军事冲突,导致战争全面扩大化。这种解说方式显然比《溥杰与王妃》画蛇添足的手法高明得多,简单地介绍哪时哪地发生了哪些事,剩下的由观众们自己去联想和评论。 《李香兰》在制作水准上要高于其他两部日本影片,但在思考历史的问题上就逊色很多了,有太多刻意回避的成分。 有位网友看了此片后评价道:“这犹如电影般细腻的日剧,给我一种莫名之感动。中日战争,中国和日本的民众都是受害人。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日本人,她又错在哪里?不过是在文化艺术上被野心者利用了么?她也是受害者,只有怨这个乱世了……” 针对这种观点,我觉得网友胤祥说的好: “(李香兰正如)《莉莉·玛莲》中的维丽,然而法斯宾德的诉求是对纳粹和德国民族性的反思,而《李香兰》的诉求则是将李香兰塑造成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抱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片中李香兰逃避矛盾的方法和她周围人劝她的方法都是“你应该给影迷带去希望和梦想”,这是再典型不过的日本逻辑了。当这句表述成为赦免李香兰的理由的时候,它同时赦免了殖民文化政策的罪责。” 这部以中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对日本“国策”的思考止于此,在描述战争对中国人的伤害上也只是如胤祥所说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处理是将李香兰遭受到的所有‘不公正’待遇推到国X党军部一方,让李香兰言辞拒绝国X党从事反X共活动的要求,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巧妙的修辞。但是又通过影片中的第三方——后来成为苏共的柳芭的遭遇和评价适度地表达了意识形态的分野,因为国X党和苏联都已经成了可以痛打的死老虎,却不见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影片只是说,战争很残酷,除了在拍摄《黄河》的时候遭到中国军队射击之外,全片没有任何战争场面,或是对战争的描述,更不用提‘反思’。” “只有怨这个乱世了”,这句话往往是推卸责任的最佳借口。我倒是想起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的最后,年老的琼格说当她看到就在自己成为希特勒秘书的那一年,索菲·朔尔被纳粹杀害了,这时她才知道“年轻不是借口”。(不知索菲·朔尔何许人也的人士,请去翻翻百度百科,或者看看德国电影《希望与反抗》) 日本早期的黑白电影《做人的条件》和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都没有回避侵略军给被侵略国造成的破坏,在这点上,《李香兰》显然不合格,不但不如这两部作品,也不如《溥杰与王妃》和《川岛芳子》。 综合以上,我个人对这四部影片的评分是: 《末代皇帝》:8.0分 《川岛芳子》:7.6分 《溥杰与王妃》:7.4分 《李香兰》:7.0分 我向来不反对以“反面人物”来作为影片的主角,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其实早在很久以前,西方人就已经在尝试这个了,例如以溥仪为主角的《末代皇帝》、以赫夫根为主角的《梅菲斯特》、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帝国的毁灭》、以戈林为主角的《纽伦堡大审判》……这些影片都办到了“正视”但不“美化”那些我们眼中的传统反派。 我反对《色戒》,不是《色戒》“以汉奸为主角”,而是“漫无目的”地“以汉奸为主角”,李安拍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观点呢? 各位看我之前提到的几部作品,无一不是能够起到令人反思的作用,描述反派,是希望能够令观众看到一个时代的疯狂、甚至是人性的扭曲,比如《帝国的毁灭》,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了孩子们的嘴里,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妻儿。再比如《纽伦堡》,呵护家人的“好父亲”、“好丈夫”——戈林,可以毫不犹豫地鄙视犹太人,而他自己却对此没有半分不自在。 这些冷静镜头下的疯狂,令人震撼不已,而《色戒》没有办到这一点,甚至结尾处易先生亲自将“深爱”的“情人”处死的悲剧情节,也改变不了整部片子对人性思考上的苍白。 再来说说《川岛芳子》吧。 诸多以这位女子为主角的书籍或电影,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奇妙的问题,就是川岛子——也就是金璧辉,迷茫于自己的身份,一下子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一下子又觉得自己是日本人,更奇妙的地方还在于她搞不清自己应该当个女人还是男人。 当年川岛芳子和日本关东军吵架时,说了句:“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 可后来金璧辉被中国军队逮住,即将处以极刑时,为了求生,她又说了句:“我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 为什么当年坚持自己是中国人的她,现在又要坚持自己是日本人呢?原因就在于如果她是日本人,那么她就没有犯“叛国罪”,她就有生还的希望,因为中国人以德报怨,不会为难日本人!! 这实在让我很无语,川岛芳子被处决,因为她是中国人,李香兰被放走,因为她是日本人……! 姜文的《鬼子来了》有一段剧情刺激到了我,是说某爷姓刘,斩人一刀即可,故称刘一刀。当年斩杀谭嗣同和八大臣的时候,他是一刀一个准,手起刀落,看得围观的民众们欢欣鼓舞,可后来马大三希望他杀日本军人时,他又感叹了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提倡以德报怨,要不然怨怨相报何时了呢?最后那个日本军人在他的侠义心肠下躲过一劫。姜文此举,莫非在讽刺我大天朝打外头人没本事,整自己人很在行? 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法西斯,纳粹的狂热份子们几乎被绞了个精干,甚至一些无辜的好人也被牵连进了这个旋涡里(如拉贝先生),而日本战犯则一个个被放跑,老蒋放走了岗村宁次,老毛也大笔一挥放走了沈阳审判里的数十个日军跳蚤,老美同样毫不含糊,除了那几个甲级战犯不得不判死刑以外,其他的全都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鸠彦放了,731部队也跟着一起放了,这些余孽在战后很逍遥快活地过完了余生,不少人还成为了现在日本右翼的“中流砥柱”。 继续聊聊川岛芳子本人。 话说她的名字还真TMD的多,最初的原名叫爱新觉罗·显玗,字东珍,是清朝的格格(清朝末年肃亲王的第14位女儿),后来又有了一大堆名字:金诚三、金梦芝、金璧辉、川岛芳子、川岛良子、川岛良辅……有这么多重身份,怪不得她老搞不清自己是谁。 这部影片和梅艳芳主演的版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单纯地去表现显玗在政治上的是非,而是尝试着走进她的情感世界,以一种感性的角度去了解这个惹人非议的女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表面上很要强的女子,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脆弱,她把自己扮演成“女强人”,声称要凌驾于任何男人之上,但从小缺乏正常的亲情之爱的她,其实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友情和真爱。她会为女仆的死亡而哭泣,会为养父的背叛而难过,会为自己没有受到“皇上”的信任而在雨中徘徊…… 她穿着男装,打着领带,却因女仆之死哭成了泪人,任由喷雾里的水滴打在自己身上,犹如一个任性的小女孩。 可她是“政客”,她想成为男人,成为强人,继续做着复兴“大清王朝”的黄粱美梦,于是她经常摆出一副骄横的模样,以此来掩饰自己“小女人”的本质。可是她越掩饰,越是暴露出了自己只是个天真的洋娃娃,只能被拿来欣赏,被当作棋子,而不能主导历史的发展,更不能主宰他人的命运,她只能被人主宰,被人利用,被人当作征服他人的工具或者掩盖自己无能的遮羞布。她自以为自己做了“大事”,却不料自己其实始终受人摆布。 末代皇帝溥仪和男装丽人显玗处在同一个环境,似乎注定了他们相同的命运。他们被无数文人套上一顶顶虚幻的帽子,被无数书籍雕像化,但实际上却也是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外表刚强,内心孤独,于是他们都结交了一个没有卷入历史纷争的另类知己——庄士敦、加贺美。这俩人就此走上了与己无关的历史舞台,但他们却又深深地影响着两位当事人。 溥仪和显玗向他们的知己倾诉着自己的心声,以缓解他们孤寂的心灵,他们的知己都静静地倾听着,默默地记了下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出版成书籍,让世人看到他们不愿亲口说出、但希望他人知道的心声。然而讽刺的是,谁也没有料到,正是这些书籍,后来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 爱新觉罗·显玗打从出生的那一天,就丧失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她是满族人,却偏偏必须是“大清皇室”的一员,必须在年幼之时被当作玩具送到日本去,必须认一个日本人作养父,必须接受日本军国文化的熏陶,必须忠实于自己效力的怪胎政权,而且必须与汉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尽管她并非生下来就认识和仇视汉人,于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时局的演变,她必须成为战犯! 不过,把溥仪和显玗称作“战犯”,似乎太抬举他们了。固然英雄和狗熊都是时势造出来的,但顺着时势爬上权力顶峰的人会成为英雄还是狗熊,却还得靠他们自己,比如法国大革命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拿破仑,但如果拿破仑没上台,换成是其他人,谁能保证他的才华是否像拿破仑一样出色?谁能保证他不会“一将无能”地将整个法国越治越糟?谁能保证他不会因为太过平庸结果让滑铁卢战役提前到来? 汪精卫是靠自己的“辛勤奋斗”才爬上了他的汉奸“宝座”,而溥仪和显玗更像是有名无份的可怜虫,日本人需要的只是他们的身份,最不需要的恰恰是他们的才能,试想想,要培养一个傀儡、一条忠实的走狗,怎能让其能力过高、权势过大,最后一得势了就反过来咬自己呢?溥仪一干人被日本人盯上,只是因为他们是“大清皇室”,换成任何人处在溥仪的位置上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只能当木偶、当玩具、听日本人发号施令,仅此而已。 把溥仪和显玗称作“汉奸”,恐怕他们自己会不同意,他们根本不是汉人,忠于“大清王朝”,而且与把他们赶出家园、并挖了他们祖坟的汉人有着血海深仇,谈何“汉奸”? 只是我们有个传统的思维,汉人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汉人,汉语、汉文化就是中国语、中国文化,所以背叛汉人就是背叛中国,就是汉奸。 溥仪和显玗的出身,仿佛就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他们“命中注定”必须得如此,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谁叫他们生下来就不是汉人、不是美国人、英国人、苏联人、南美人,而只能是满族人?我这样说倒不是在给他们作“辩护”,而只是发挥着有点“幸灾乐祸”的不良之心在对其给予“怜悯”,因为我只是一个比较自由、比较不愁吃穿、可以上网侃侃而谈的无聊现代人,在“怜悯”和“同情”溥仪等人的“不幸”时,也庆幸自己生对了时代。 只是,现在我们都吃饱了,也比较有人身自由,那不妨不腰疼地站在溥仪他们的处境上想一想,如果我们是溥仪、是显玗、是“大清王朝”中的任何一员,我们的江山被孙老总推翻了,整日得看着革命派的脸色行事,东陵大盗爬进来把我们的祖先的坟墓都给盗了个精光我们也屁都不敢放一声,再后来冯老总干脆撕破脸皮,把我们最后的一点家产也给揣了……在这种情况下,小日本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会不会像是看见了救命草“感激涕零”一番呢? 似乎找外人帮忙并非满族人特有的权利。孙老总倚仗日本铲除鞑子,蒋一世倚仗美国赶走鬼子,毛武帝倚仗苏联轰杀反动派……看来这类行为,与种族无关,所以我们不必“将心比心”,因为我们也这么干了,只是我们不会去承认,正如北朝鲜不愿承认是志愿军帮助他们保住了江山一样,至今谈判桌上的中国国旗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然,我们是“现代人”,比以前的人更“进步”,所以我们不必去想那么多,尽管我们很多时候比溥仪和显玗更可恶,但我们只需没事吃饱了撑着,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教育”别人——哪怕危难真的来临时我们溜得比范跑跑还快,然后死于安乐即可。 羊会吃人,历史也会绑架人。“大人物”玩弄历史,“小人物”则被历史玩弄。溥仪和显玗只是“小人物”,他们的才能和影响力并没有像他们的名气那么大,但许多人都非常“需要”他们。日本人需要他们来当傀儡,中国人又需要他们来当不算冤枉的替罪羊。前者获得了在满州的既得利益,后者则因他们受到了“正义的制裁”从而自认“消除”了罪恶感,并恬不知耻地认为自己很无辜。于是他们先被日本人的历史绑架了,然后再被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绑架了。 把功绩全数归结于一个伟人身上,是因为我们需要英雄;把过错全数归咎于一个罪人身上,是因为我们想推卸责任。我们骂强盗来抢劫自己,却不反省自己没有关好门结果让强盗闯了进来。我们骂强盗残暴凶狠,却不思考一匹狼为何能够追着一群羊到处乱跑。我们把自己装扮得很清高,哪怕事实上懦夫比英雄要多得多,但我们可以充当一回睁眼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并自欺欺人,极力地使自己相信历史上被当作贵宾一样遣返回国的趾高气昂的日本兵,是狼狈地逃回日本的。 一群人准备用石头砸死一个妓女,某君看见了后说道:“你们当中谁没有罪过,就朝她扔吧!”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举起手中的石头,最终都一一散去。因为他们知道,当年法西斯抓工会会员,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工会会员。后来,法西斯抓犹太人,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犹太人。再后来,法西斯抓天主教徒,他们不说话,因为他们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尚有羞耻之心,所以会感到脸红,但我们可不会,我们不但不说话,而且无数次抛下自己的同胞独自开溜,或者干脆跑去巴结侵略者,于是两个日本兵就可以押着几千个中国人走向刑场,于是抗战时期伪军和汉奸的人数比日本军人还要多,于是我们都学会了厚颜无耻,只会光着去指责别人,怨天、怨地、怨汉奸、怨国X党、怨共X党、怨美国佬、怨整个乱世……让这些活该倒霉的家伙承担起全体民众一起犯下的罪责,就是唯独从不敢去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战时充当了懦夫,战后又陶醉在自我YY之中,在文章里写上了“伟大”二字就觉得自己真的很“伟大”,在电影里自吹自擂一番就产生了自己很强大的错觉,在无数的文学和影视中歌颂着自己在二战时根本不存在的“英勇”。 至于上边提到的那位网友所言的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句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了,在此请容我抒情道: ==================== 我们热爱日剧,并为此深深地爱上了日本,却不敢大声抒发自己的哈日情结,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媚美一族对他们的美利坚主子歌功颂德,还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我们的哈日情结,使我们无法忍受别人对日本的强烈批判,每当有人骂日本时,我们就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感到自己受到了污辱,感到对方存心是想和自己过不去。 于是,为了不被扣上一顶XX的帽子,我们假装关心历史,假装对侵略者义愤填膺,假装关怀侵略战争中的幸存者们……我们给自己披上了一层高尚的外衣,于是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经过了这一切后,我们再擅自代表当年那些受到伤害的中国人“宽恕”了日本侵略者,并高呼日本人民也是人,也是受害者,也很无辜,我们闭上眼睛坚信:当初战争暴发的时候,那些神气的、拿着梨和苹果告诉孩子们想吃就打到枝那去、皇军攻克枝那首都南京时还不忘了上街大肆游行庆祝一番、将“百人斩”视为“杀人之美”登在报纸上大肆报道加以炫耀并制作成明信片出售、此后在英勇无敌的皇军的引领下全力地支持着军国政府的侵略事业、给政府和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亲手将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对孩子们说生命是不值钱的、叫孩子们必须战死沙场光荣地为天皇捐躯好让英灵飞到靖X神社内……的日本人民,的确是“无辜”的,的确也是“受害者”。恩怨已成过去,只有提倡中日友好才有美好的未来,至于我们国内那些幸存者嘛,别再提了,别再往伤口上洒盐了,他们老的老死的死,已经不再重要了,不如一部日剧、一个日本明星来得重要…… ==================== 我看过的二战片数量,就连我自己也数不清了,至少不下两百部,其中日本拍的也看过了数十部,我不敢说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专家”,但自信还是有“一点点”发言权的。我并不觉得《川岛芳子》有任何不如《李香兰》的地方,若要说有的话,大概就是某些拍摄技巧确实很一般(不过《川》末尾处从紫禁城切换到刑场的那一段,堪称神来之笔)。 我之所以对《川岛芳子》推崇有加,是因为本片在日本实在有着难得的坦诚。德国人拍的二战片并不避讳德军对他国施加的暴行,也不避讳战争是由德国挑起这一“基本点”,更从来不缺乏参与“犹太大屠杀”的影视作品的制作,相较之下日本的导演们实在不够爽快,我不是说日本“从来没有”反思历史,而是“极少”,也就是说,反思二战在德国是“主流”,而在日本只是“支流”。日本的“主流”无非是两种,一为强调日本军人面对的“残酷战争”(此类代表作:《男人的大和》),一为“日本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此类代表作:《再见萤火虫》),可问题在于,日本导演“谴责战争”,却拒绝思考战争是谁“挑起”的,拒绝思考是谁把老美的飞机“请”到东京上空,又是谁把上百万军队“请”到中国的?他们骂起德国人来显得“义正词严”,批评起自己来却扭扭捏捏、娇柔造作。他们装模作样地作了一点“自我检讨”,却又使劲地参拜靖X神社里的那14个甲级“英灵”。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日本除了《做人的条件》、《望乡》等少数作品,就很少有电影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反思。前几年我看了竹野内丰和常盘贵子主演的《溥杰与王妃》,尽管这部电影还有诸多我们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日方观点,但可以说已经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有诚意的一部日本二战片了,现在我认为《川岛芳子》在客观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溥杰与王妃》,尽管这部片子直接反映日军暴行的镜头并不多,但诸多的旁白都以严谨、中立的态度将日军在华的性质明确地定位为侵略。 因此,我觉得《川岛芳子》是日本近年来最出色的二战片之一。 我认为,日本最杰出的十部二战片,按我心中的地位依次排列是: 《做人的条件》 《望乡》 《虎!虎!虎!》 《广岛之恋》 《川岛芳子》 《溥杰与王妃》 《没有出口的海》 《我对青春无悔》 《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 《动荡的昭和史·军阀》
8分 反战
柏林的女人 (2008) 豆瓣
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7.5 (25 个评分) 导演: 马克斯·法贝尔布克 演员: 尼娜·霍斯 / 茱莉安·柯勒
其它标题: 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 A Woman in Berlin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第三帝国的心脏柏林在盟军的猛烈攻势下已化作废墟,在短暂的交火之后,成千上万的苏联士兵涌入这座颓败之城。躲在掩体下的德国百姓在步枪的威慑下乖乖走出地面,男人的犯下的罪孽转嫁到女人的身上。无数妇女被强奸,却没有任何一个苏联军官出面制止。
她(Nina Hoss 尼娜•霍斯 饰),是这群备受屈辱的德国女人中的一员,丈夫远在前线,生死未卜,惶恐无助的她只能一次次忍受屈辱。她将自己委身一位苏联军官,只为在这恶境中求得生存……
本片根据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
2009年6月27日 看过
“阳光法国”版字幕翻译很烂!最好看“威信”版的,切记!

本片在网上被宣传为“揭露苏军在柏林暴行”,但我看过后却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片中的苏军在西方电影中已经算够正面了,“暴行”只是他们个性鲜明的一部分,苏军也是人,也爱好音乐、跳舞、喝酒……

作品改编自一个柏林女人的日记
7分 反战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