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沉思录 豆瓣
作者: 马可·奥勒留 译者: 何怀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是一部写给自己看的书,是自己与自己的12篇对话。书中,奥勒留考察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信奉斯多亚学派哲学的奥勒留,强调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身体听命于心灵,感情服从于理智。作为人,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
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在政治上他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这本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沉思录》却被无数代人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该书一直被认为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高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
作者本人经历过不少磨难和痛苦。公共职责的沉重和个人的遭遇使他陷入了悲观之中,而他能坚强地生活下去,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哲学性的沉思。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日]中江兆民 译者: 吴藻溪 商务印书馆 1979 - 10
本书是近代日本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中江兆民(1847-1901)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一年有半》叙述作者的政治社会观点;《续一年有半》则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书中对宗教、有神论、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都作了批判,表现出唯物主义者的战斗的无神论的姿态。
本书是日本近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以前日本独特的唯物主义著作。中译本书后附有作者的著译目录和参考文献,可供深入研究时查考。
喂,有人在吗? 豆瓣
Hallo? Er det noen her?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刘泗翰 作家出版社 2000 - 9
一艘太空船穿越广袤的银河,向着一颗蓝蓝绿绿的星球一地球前进。来自艾尔乔星的男孩米加打开舱门,对着夜空大喊:“喂,有人在吗?”《喂,有人在吗?》是乔斯坦.贾德继《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之后推出的最新力作。故事场景从西方哲学的原乡欧洲大陆延展至无垠的外达空,叙述小男孩乔金和外星人米加的第三类接触奇遇。〈苏菲的世界〉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问题:〈喂,有人在吗?〉问的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可以说是一本“小苏菲”。作者透过深入浅出的童话形式,让奇遇之谜和哲学主题不断地碰撞,穿透梦境和现实,极具梦幻写实趣味,也展现出一个至为恢宏的地球观和宇宙观。
爱与生的苦恼 豆瓣
作者: 叔本华 译者: 金铃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 6
《爱与生的苦恼》是《西风译丛》系列之一,是一部融唯我主义、悲观主义、意志主义和虚无主义为一体的人生哲学著作。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是一切生物中需求最多的生物。当人的生命现象为人的生命意志所肯定的时候,人生就是不幸的和悲惨的。叔本华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抑称为痛苦或缺陷,把意志达到它目的状况称为幸福或满足。在这个意义上。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暂时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终目的,这种生命意志决定了痛苦和缺陷是人生的本质。本译著从叔本华哲学论著中筛选出有关“爱”与“生”的精辟论稿而合成,是叔本华的哲学精髓是矛盾与真理的大集结。
2010年6月29日 已读
叔本华在论述如何获得学术成就时,提到学术成就的获得在于理论的建构。

理论的建构来自于多事实的了解与认识。他认为从日常常见的事物中发现并建造理论要难于在一个专门的领域中有所成就。前者需要才华而后者只要中等心智加上努力就可以了。对于心智平庸的人,取得成就的法门在于在自己的专门领域中努力发掘,投入时间和精力。

他还引用ASMNA的话说“当有人远航归来,他总有故事要说”。
叔本华 哲学 意志 痛苦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Eugen Herrigel 译者: R. F. C. Hull Vintage Books 1999 - 1
Since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in 1953,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on Eastern philosophy, the first book to delve deeply into the role of Zen in philosoph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Eastern martial arts. Wise, deeply personal, and frequently charming, it is the story of one man's penet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Zen Buddhism.Eugen Herrigel, a German professor who taught philosophy in Tokyo, took up the study of archery as a step 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Zen.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is the account of the six years he spent as the student of one of Japan's great Zen masters, and the process by which he overcame his initial inhibitions and began to look toward new ways of seeing and understanding. As one of the first Westerners to delve deeply into Zen Buddhism, Herrigel was a key figure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astern thought in the West, as well as being a captivating and illuminating writer.
Homo Deus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Harvill Secker 2016 - 9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Yuval Noah Harari, author of the critically-acclaimed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and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Sapiens, returns with an equally original, compelling, and provocative book, turning his focus toward humanity’s future, and our quest to upgrade humans into gods.
Over the past century humankind has managed to do the impossible and rein in famine, plague, and war. This may seem hard to accept, but, as Harari explains in his trademark style—thorough, yet riveting—famine, plague and war have been transformed from incomprehensible and uncontrollable forces of nature into manageable challenges.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more people die from eating too much than from eating too little; more people die from old age than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ore people commit suicide than are killed by soldiers, terrorists and criminals put together. The average American is a thousand times more likely to die from binging at McDonalds than from being blown up by Al Qaeda.
What then will replace famine, plague, and war at the top of the human agenda? As the self-made gods of planet earth, what destinies will we set ourselves, and which quests will we undertake? Homo Deus explores the projects, dreams and nightmares that will shap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from overcoming death to creating artificial life. It ask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And how will we protect this fragile world from our own destructive powers? This is the next stage of evolution. This is Homo Deus.
With the same insight and clarity that made Sapiens an international hit and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Harari maps out our future.
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8.1 (463 个评分)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3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豆瓣 Goodreads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7.9 (16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 张国辰 重庆出版社 2011 - 9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作家榜经典文库 豆瓣
作者: [德]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木云 林求是 2019 - 3
《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是世界级哲学大师叔本华晚年心血之作,囊括一生思想精髓,一语道破人生智慧,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长久幸福的路线图,通俗易懂又透彻实用,让我们恍然大悟,帮助我们快速认清自己,获得终身成长!
叔本华审视世事明若观火,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别人到底怎么看你……这些曾经困扰你我的问题,叔本华都揭开了终极答案,带给世人心灵震撼,尼采、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薛定谔、弗洛伊德、普鲁斯特、莫泊桑、毛姆、卡夫卡、屠格涅夫、博尔赫斯等大师,都是叔本华的忠实读者。
歌剧宗师瓦格纳说,叔本华如同上苍的恩赐般降临到了他的孤独之中,尼采赞叹:“我一翻开叔本华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诺奖得主托马斯·曼称阅读叔本华是“绝对一流的灵魂体验”,“这样的阅读,人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绝无第二次的可能”。
编辑推荐
◆ 本书是哲学大师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通俗易懂、透彻实用的小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 本书娓娓道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享有持久的幸福,为你讲透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为人处世的法则。
◆ 哲学大师叔本华:“本书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将永世不忘的东西。”
◆ 作家榜经典文库版《人生的智慧》,连续3年全网销量爆棚,靠口碑热销10万册,2019年全新升级版四大特色:一,忠实还原叔本华的权威定本,保留底本全部注释,方便读者无障碍阅读;二,划分章节新增标题,全书精髓一目了然;译文生动流畅,极其好读;三,全新精装典藏,版式疏朗悦目,米黄色护眼纸张;四,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费勇教授,亲笔撰文导读,为你讲述叔本华的传奇人生和哲学脉络。
◆ 翻开本书,彻底读懂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别人到底怎么看你!从而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获得终身成长!
名人推荐
●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尼采(19世纪德国哲学家、诗人,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
●你知道这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从来不曾体验过的。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文豪,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在四年里,叔本华的书从未离开过我的头脑,到接下来的夏天为止,我从头到尾已研读叔本华的书四次。叔本华的书对我产生了强烈影响。
——瓦格纳(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歌剧宗师)
●在我们的时代,叔本华的哲学仍然产生着成熟的和人性化的影响。
——托马斯·曼(20世纪德国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文学巨匠,著有《变形记》)
●《人生的智慧》抚慰了我的心灵。
——阿兰·德波顿(当代英国畅销作家,著有《旅行的艺术》《哲学的慰藉》)
●我在日常生活中常运用本书中的原则。它见解深刻,振聋发聩,对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具有安慰。
——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西方哲学史 豆瓣 Goodreads
Filosofihistorie
9.2 (21 个评分) 作者: [挪]奎纳尔•希尔贝克 / [挪]尼尔斯•吉列尔 译者: 童世骏 / 郁振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经典长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史作品。初版于1972年,以后屡次修订、充实。除了两个挪威语版本(尼诺斯克语和博克马尔语)、三个北欧其他语言的版本(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之外,还相继被译成德语、俄语、英语、乌兹别克语、汉语、塔吉克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法语、阿拉伯语,最近还推出了波斯语和阿尔巴尼亚语的版本。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该书已得到数十年时间和近二十个语种的检验。
本书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通过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的背景来勾画各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全书围绕哲学核心问题,不仅着眼于历史语境,与过去的哲学家展开对话,而且将视线延至当下,与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进行对话。
本书的中译本(2004,2012)根据2001年劳特利奇出版社的英译本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译出,并根据作者建议,把2000年挪威语版所收原著的中译附在各章末尾。2015年作者对原书有关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译者也梳理了读者对前两版中译本的反馈意见,对有关译文作了仔细修订。
Maps of Meaning 豆瓣
作者: Jordan B. Peterson Routledge 1999 - 3
Why have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ras formulated myths and stories with similar structures? What does this similarity tell us about the mind, moral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itself? Maps of Meaning offers a provocative new hypothesis that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hat modern neuropsychology tells us about the brain and what rituals, myths and religious stories have long narrated. Drawing insights from the worlds of neuropsychology, cognitive science, and Freudian and Jungian approaches to mythology and narrative, Jordan B. Peterson argues that myths and religious stories have a structure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nd, 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human emotions.
Ambitious in scope and daring in its exploration of ideas, Maps of Meaning presents a rich theory that makes the wisdom and meaning of myth accessible to the critical modern mind.</P>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豆瓣
8.6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 B.欧文 译者: 胡晓阳 / 芮欣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 1
多数人向往良好的生活,却只有少数人了解它的前提。你的人生也许就差这本哲学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畅销哲学普及读物,不朽经典《沉思录》当下生活践行版。古老的斯多葛智慧赋予你全新的目光,让你重新审视和把握生活,增强行动力,获得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西方哲学不朽名作《沉思录》践行版! 像古罗马人那样高贵地生活!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我们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而在《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一书中,作者威廉· 欧文教授运用斯多葛主义哲学深邃的心理探索与有效的实践技巧,为我们描绘了新生命的路线图。
几千年来,世界改变了许多,但人类心灵的变化却非常有限,今日人们饱受各种消极情感之苦,和前人面临一样的羞辱、悲伤、衰老,我们甚至比前人面临更多的焦虑、诱惑、竞争,但我们仍然束手无策。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作为人类行为敏锐的观察者,他们深谙世事以及人性之幽明,因此斯多葛哲学家们的实践技巧和生活忠告对现代生活有着高度的适用性和神奇的指导性,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把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诱惑。我们从马可·奥勒留那里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当然,这种生活的艺术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本书虽是哲学读物,却没有学究气息,没有高言大志,没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简洁、明晰、流畅。因为建基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之上,因而它不提供廉价的励志泡沫,而把古圣先贤行之有效的深刻洞见一一呈现。斯多葛哲学家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本书即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阅读《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是一个不断与欣喜相遇的过程,先贤们所提出的疗治之法,简单明了,直击要害,代价微而功效巨,如消极想象、控制的两分法、宿命论等技巧,虽称为技巧,其实植根于深厚的人类心理,一见之下,便豁然开朗、永难忘怀。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还能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与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注意观察并基于观察反思自己,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到焦虑的源头,避免种种痛苦,真正创造快乐的生命。 你若渴望生活的改变,请拿起这本《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大多数哲学作品都将自己的内容定格在其理论介绍上,试图研究学派的逻辑性和实体性,而本书《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则更多地将关注点锁定在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实践应用上。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少焦虑,释怀过去,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财富的诱惑,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斯多葛哲学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本书即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诸如:消极想象(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控制的二分法(论变得无敌),宿命论(放下过去……以及现在),自我否定(论应对快乐的阴暗面),责任(论热爱人类),社会关系(论与人交往),侮辱(论容忍奚落),悲伤(论用理性战胜眼泪),愤怒(论战胜反快乐),个人价值观(论沽名钓誉),老年(论被赶到养老院),死亡(论良好生活的善终)……本书可谓斯多葛哲学不朽巨著《沉思录》的践行版。
2021年7月16日 已读
2021年7月16日 评论 如何感恩 - 以下是本书教会我的一小部分: 女儿上的学校,是合作社式的学校,需要父母在学校担任一些职务,承担一些工作。 妻子承担的是女儿班上的助教,每星期一次。 女儿的班上,每天都有一个Circle time,也就是大家围坐一起,彼此交流,其中的一项,就是每个人轮流说,今天你感恩些什么。我想,这目的是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发现惊喜,发现可感恩之事物的习惯。常怀感恩之心。 妻子觉得这是很好的仪式,于是决定把它带到家中,成为家庭就餐前的仪式。 妻子女儿在学校经常做这个练习,自然是很熟悉。就连儿子,也很快学会了,在生活中找到感恩的话题。 而我,一直觉得这对于我来说很难。毕竟,我的生活,并无波澜。我也不追求天天都有精彩事情发生。不追求,精彩的事情,就真的不经常发生。于是,我常常是觉得并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事情发生啊。每天起床,跑步,读书,洗漱,穿衣,吃饭,去工作,下班,陪孩子,吃完饭,读书,收拾厨房,洗漱,睡觉。我是很甘于这样的生活的。但,要从中找到的闪光点,拿到晚饭前的感恩分享环节,也确实没什么拿得出手的。 然后,我看了这本书,豁然开朗。 书中讲斯多葛学派的先哲们,有一个高招,能让人立即过上满意的生活。那就是消极想象。 消极想象书中有定义,有理论,想了解的,自己去看书。我这里只讲,这个方法是怎么能够让人我非常容易的在我的貌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找到丰富的可以感恩的事物的。 消极想象,就是想象自己过的更悲惨的样子。 比如,财务状况不佳的人,仍可以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感恩。比如,你经常为自己的财务状况而感到不满。不能躺平,没有赚够那些钱能支持我那样做。不能到处旅游,因为我还在为自己的房贷发愁。但是,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把你所有的积累的财富都失去了,那会怎样?你会连一顿饭都吃不上,你无法去为了自己的职业而考虑,而不得不为了下一顿饭去做一些马上能拿到钱却挣得不多的工作。怎么样,这样一想,你是不是会为你眼前的一碗热饭而感恩?为自己头顶有片瓦遮风挡雨而感恩? 就是这样的简单。消极想象,让我立即就注意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有贤惠美丽知书达理的妻子,有时而活泼的乱蹦乱掉,时而安静的看书画画的两个孩子;有房子,而且冬暖夏凉。家的附近有图书馆,提供给我看不尽的书。走不多远,就用公园,有湖,环湖跑一圈正好五公里。我还有可以跑步的身体…… 我要这么写下去,真的写不完。 我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却又真的是一天天变好。 我感谢这本书,交给我一个方法,让我在生活中发现如此多的值得感恩的事情。让人真的体会到幸福。 它值得我一读再读。
人生哲学 哲学
Lives of the Stoics 豆瓣
作者: Ryan Holiday / Stephen Hanselman Profile Books 2020 - 9
2021年8月3日 已读
这本书选取了26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对其生平,主要事迹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介绍。因为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所倡导的,并不只是做思想上的论辩,而是要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哲学,因此,介绍哲学家们的生平,可以让人们了解如何哲学地生活,以及判断一下他们是否知行合一。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其实并没有那么广为人知,甚至许多人的生活片段,只见于其他人的著作,书信。作者们做了许多研究,但并没有纠结于细节考证,反而选择高屋建瓴的总结和介绍。

值得一看。
stoicism 传记 哲学 英文原版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韩】黄珍奎 著 译者: 赖毓棻 译 2020 - 10
人生中有许多烦恼却怎样都找不到答案?
常常为生活中的琐事感到困扰?
回顾伤痕累累的过往,有没有哪些伤口是你拼命想要愈合的?
不论是在面对工作、人际关系、家庭甚至梦想时,人人都想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为此用尽各种方式却左支右绌、进退两难……本书将揭示以概念解决人生烦恼的哲学正确使用法。
Ancient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Julia Annas Oxford Paperbacks 2000 - 10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philosophy is a long, rich and varied one, in which a constant note is that of discussion and argument. This book introduces readers to some ancient debates to engage with the ancient developments of some themes. Getting away from the presentation of ancient philosophy as a succession of Great Thinkers, the book gives readers a sense of the freshness and liveliness of ancient philosophy, and of its wide variety of themes and styles.
人生有何意义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胡适 九州出版社 2013 - 1
《人生有何意义》内容简介:“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作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胡适
论幸福生活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译者: 覃学岚 2015 - 10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名篇,以斯多葛学派的智慧治愈焦虑,抚慰人心】
本书为塞涅卡的名篇欣赏,收录了八篇劝导性的文章,分别写给友人、兄弟、母亲,以及尼禄皇帝,主题涉及愤怒、悲伤、欢乐和恐惧等人类情感,表达了斯多葛派智者勇于直面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生活态度。塞涅卡极善于谈心,每篇从对方的处境出发,娓娓道来,层层深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对于幸福生活的含义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The Obstacle Is the Way 豆瓣
作者: Ryan Holiday Portfolio Hardcover 2014 - 5
We are stuck, stymied, frustrated. But it needn’t be this way. There is a formula for success that’s been followed by the icons of hist ory—from John D. Rockefeller to Amelia Earhart to Ulysses S. Grant to Steve Jobs—a formula that let them turn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 Faced with impossible situations, they found the astounding triumphs we all seek.
These men and women were not exceptionally brilliant, lucky, or gifted. Their success came from timeless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laid down by a Roman emperor who struggled to articulate a method for excellence in any and all situations.
This book reveals that formula for the first time—and shows us how we can turn our own adversity into advantage.
生活的艺术 豆瓣
作者: 爱比克泰德 译者: 刘树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 7
《生活的艺术》以格言体汇集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以精辟而又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传授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真义。书中处处闪烁着作者独到的智慧,相信这本小册子能让读者在当今这个混沌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生活秩序。爱比克泰德,一位介于古希腊古典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之间的过渡性人物,一位身为奴隶后在亚里士多德影响下成为斯多葛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一位对圣奥古斯丁产生过重要影响、并经由这位坎特布雷首位总主教将自己的许多思想渗透到基督教义中的哲人,一位让马库斯·奥勒留钦佩有加、并深深影响过这位古罗马国王创作出名著《沉思录》的教书匠,一生倡导依照自然律生活,即依照自然秩序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他训导人们追求理想的幸福,崇尚真正的自由。朴实地为家庭和社会服务,而非去操纵自然或控制人类。他将这种学说发展成一门指引生活的哲学。
第二座山 豆瓣 Goodreads
The Second Mountain: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
作者: [美] 戴维·布鲁克斯 译者: 刘军 CITIC Press Corporation 2020 - 10
戴维•布鲁克斯在本书中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提出了“双峰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登人生的两座山。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奉献的。如果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则是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手携手同行。
作者认为,如何判断你是处在第一座山还是第二座山的关键是,你的终极诉求何在?是外在之物,还是自身名利?攀登第二座山的方式,不同于攀登第一座山的方式。征服第一座山后,辨认第二座山的峰顶,然后朝它前进。你已被你的第二座山征服了。你屈服于某些召唤,你竭尽所能,回应召唤,解决面临的问题或不公正。在第一座山上,你雄心勃勃,高瞻远瞩。到第二座山上时,你已倾向于亲密、无私和奉献。第二座山上的人,过着更宏大的生活,激活了内心深处,并承担了更广泛的责任。
作者基于此,提出了本书的两个目的,以期能为读者有更多的帮助。
第一个目的是展示个人是如何从第一座山转进到第二座山的,并详尽、细致地逐步展示更深刻、更快乐的生活。包括我们应该怎样超越自我,并致力于更伟大的事业。
第二个目的是展示社会是如何从第一座山转进到第二座山的。我们的社会正遭受着一场团结危机。我们生活在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之中。自我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张的关系。我们能做的是重新寻求平衡,建立一种文化,并引导人们走向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