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The Optimistic Child 豆瓣
作者: Martin E. P. Seligman Mariner Books 2007 - 9
In The Optimistic Child, Dr. Martin E. P. Seligman offers parents, teachers, and coaches a well-validated program to prevent depression in children. In a thirty-year study, Seligman and his colleagues discovered the link between pessimism -- dwelling on the most catastrophic cause of any setback -- and depression. Seligman shows adults how to teach children the skills of optimism that can help them combat depression, achieve more on the playing field and at school, and improve their physical health. As Seligman states in his new afterword for this edition, "Teaching children optimism is more, I realized, than just correcting pessimism . . . It is the creation of a positive strength, a sunny but solid future-mindedness that can be deployed throughout life -- not only to fight depression and to come back from failure, but also to be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and vitality."
2022年9月21日 已读
2019年我读过了这本书的中文版。读英文版是复习。教出乐观的孩子,最好的就是家长本身乐观。身教的力量大于言传。如果家长和孩子都是悲观性格,这本书就重要了,它教你识别自己的悲观相仿,并通过一系列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认知改变技术去改变人的悲观解释风格,从而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从中学习,而不是因为失败就陷入焦虑,恐慌,抑郁状态,甚至引发心理生理疾病。当然,悲观不是只有坏处,也有好处。有句话说,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造成这种刻板印象的原因,大概是悲观者更少冒险,更少行动。悲观者变得乐观一些的意义,就在于使得悲观者面对失败时仍能行动,不仅仅成为智慧者,还要成为勇敢者。
psychology 心理学 思维 成长 积极心理学
Flourish 豆瓣
作者: Martin E. P. Seligman Atria Books 2012 - 2
From the author of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Authentic Happiness.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academic psychologists - and found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 - offers a new theory on what makes people flourish and how to truly get the most out of life. Flourish is a fascinating evolution of Seligman's thinking, and offers inspiring stori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action - innovative schools that add resilience to their curricula; a new theory of success and intelligence; and evidence on how positive physical health can turn medicine on its head. Building on his game-changing work on optimism, motivation and character, Seligman shows us how to flourish and bring well-being into both our personal live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Wellbeing is a way of thinking that the new coalition government is taking very seriously indeed.
2022年10月23日 已读
塞利格曼在10年写就,11年出版的书。在其《Authentic Happiness》的幸福理论上进行了扩充,产生了个人的well-being的PERMA模型。他认为个人的well-being的五个要素是积极情绪,投入,积极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其中投入和成就是新加入的要素。在介绍完PERMA模型之后,他又转而介绍了他实验室和领域内其他人的研究,着重介绍了宾州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硕士项目的影响、Grit对成就的影响、乐观对疾病以及康复的研究和他为美军开发的GAT。最后一章他回应了一些针对积极心理学的批评,其中reflective reality的提法对我很有启发。积极心理学着眼于使人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希望塞利格曼的到2051年使得地球51%的人flourish的愿景得以实现。
psychology 心理学 思维 成长 科普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豆瓣
作者: 郭召良 2020 - 5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是对《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内容的深入与升级,目的是增强读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内容侧重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一方面,为了教导读者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而详细讲解了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中的概念化、结构化、认知评估和干预策略;另一方面,强调实务操作,深入讲解了自动思维阶段、中间信念阶段和核心信念阶段会用到的各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应用。另外,能够恰当处理与来访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心理咨询师成长必须经历的,本书还安排了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方面的内容来讨论这些问题。
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帮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以及有自助需求的朋友掌握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在工作与生活中应用。
2022年10月29日 已读
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是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的续篇。它深入介绍了CBT的治疗流程,以及决定流程转换的标准。在每个咨询流程阶段,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类型,深入程度和难度,本书介绍了CBT所依赖的理论及相应的干预和评估方法与技术。这本书的假定读者实际上是学习心理咨询的学员,但也适合普通读者。作为普通读者,可以学习心理咨询的流程设置,消除心理咨询的神秘感。还可以通过练习和应用书中提到的各种技术,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当然,改变认知必须落实在行为上,才能解决情绪问题。“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bt 心理学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 7大心理问题 豆瓣
作者: 郭召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3
酗酒、游戏成瘾、拖延、失眠、孩子厌学、夫妻关系等一直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咨询问题。许多心理咨询师面对这些问题还是会有咨询方式与策略的困惑,对此《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 7大心理问题》设计了可操作的咨询方案。每套咨询方案都包括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评估诊断方法,并且详细讲述了如何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介绍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心理咨询干预的原理,如何明确心理问题的咨询目标和咨询计划,以及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时会用到的特殊技术等方面的具体实践。《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 7大心理问题》涉及的 7 大心理问题包含成瘾、失眠、拖延、考试焦虑、厌学、夫妻关系问题和亲子教育问题。希望《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方案 7大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各位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的学习者和爱好者以及有心理自助需求的朋友针对具体的心理问题设计出科学的治疗方案,有效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
2022年12月5日 已读
本文针对7中心理问题,给出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定义,成因解读,咨询解决方案,具体咨询技术。与儿童教养,游戏成瘾,考试焦虑相关的章节对于普通家长的育儿也有启发。
cbt psychology 心理学 思维 认知行为疗法
Aware 豆瓣
作者: Daniel J. Siegel / M.D. Tarcherperigree 2018 - 8
2023年3月24日 已读
觉醒之轮接启发了我的觉醒与开悟。Dr. Siegel在书中提出了两个视觉化了的模型,一个是简化人的意识与外界关系的觉醒之轮,一个是帮助理解人将能量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的Plane,Plateau和Peak的3P模型。觉醒之轮边缘是人的8种感知的内容,是色声香味触五感,加上第六感内部身体的感觉(也叫第六感疲劳轻松紧张之类的),第七感即思维和第八感人际关系。中心是我们的觉知或者意识,从意识指向边缘的则是注意。基于觉醒之轮,书中提出了一个觉醒之轮冥想练习,用于强化觉知,觉醒自身,让人活在当下。3P模型是解释能量世界的一套新工具,让我获益匪浅。作者在书中运用心理学,物理学,社会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来诠释灵修者追求的清醒和开悟,但却非常谨慎不用神秘学的字眼。有些复杂,但是值得推荐的好书
psychology 个人管理 心理学 思维 成长
Hard to Break 豆瓣
作者: Russell A. Poldrac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 5
Hard to Break offers a clear-eyed tour of what neuroscience tells us about habit change and debunks "easy fixes? that aren't backed by science. It explains how dopamine is essential for building habits and how the battle between habits and intentional goal-directed behaviors reflects a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brain systems. Along the way, we learn how cues trigger habits; why we should make rules, not decisions; how the stimuli of the modern world hijack the brain's habit machinery and lead to drug abuse and other addictions; and how neuroscience may one day enable us to hack our habits. Shifting from the individual to society, the book also discusses the massive habit changes that will be needed to address the biggest challenges of our time.
2023年4月11日 已读
我读研的时见过作者,跟他学过脑成像数据处理。本书中,作者把习惯性行为相关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做了非常全面的回顾,核心问题是回答习惯行为形成的脑机制以及行为改变的神经科学现状。习惯行为由一定情境驱动,无需意识参与就能自动完成。成年人养成新习惯,一般是从有目的行为开始,在多巴胺的作用下,前额叶皮层的参与下,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将情境与一定的思维、情绪、生理反应,行动等复杂的成份组成行动链。之后前额叶皮层会退出神经通路,行动链自动化。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练习。而习惯一旦形成,非常难于逆转。可能的方法有,避免引发习惯的情境,打破情境与行动链的链接,将行动力链带来的好处去除。神经科学家在实验一些药物,但距离在人的身上使用路途遥远。作者对冥想改变行为比较悲观,这与我不同。但他本人也开始冥想了。
psychology 习惯养成 心理学
金花的秘密 豆瓣 Goodreads
7.8 (16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荣格 / [德] 卫礼贤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7
本书为荣格对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的长篇评述,为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译成德文,荣格读后大为赞叹,声称此书帮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如荣格所说,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2023年4月1日 已读
本书从德文版翻译出,原书分为这样几部分:容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翻译者汉学家卫礼贤的纪念文章,容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述,卫礼贤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并简介和《慧命经》部分。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来自两本经书,读经读得很开心,不能说全读懂了,但《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讲的是冥想和运气的法门,技术的部分并没有特别难的地方,可以照着练。荣格的评述,对着西方人讲东方,无论是哪方的人,读起来都不容易懂。本书需要你懂些西方宗教,心理学,再知道些东方的智慧看得懂一些经文,才能看明白。我能读得开心,大噶是因为自己书读得杂,在东方文化中度过生命中的前二十多年,后又在西方生活。我对通过读西方人讲东方的书,教我认识自己的来处,有种回家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哲学 宗教 心理学 灵修
无限可能 豆瓣
Limitless
6.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吉姆·奎克 译者: 王小皓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世界公认的记忆专家&大脑教练吉姆•奎克(Jim Kwik)首部作品,书中介绍了关于升级大脑、快速学习、人生进阶的系统方法,帮助读者从思维、动力和方法三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力进行升级,唤醒超级学习脑,拥有学什么都会的“超能力”。
我们的头脑是我们积累的最大财富和资产。当你阅读《无限可能》的时候,不仅能变得更加聪明,还能够去完成你此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对于想要在学习中脱颖而出,打破思维惯性,加速自我发展的人来说,本书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指导作用。
也许你想学习一种新的能力,但笃定自己办不到;也许你想参加升职角逐,但是内心的声音一直在告诉你,你不行;也许你认为自己永远无法离开手机或者只能是那个照本宣科的无聊演讲者,那么,翻开本书的这一刻,你将挥手告别那个困在各种标签中的自己。
《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通过介绍世界级精英都在采用的脑力开发方法,帮助你获得以下能力:
自由穿梭书页的阅读能力;
如钢铁般牢固的记忆力;
像激光一样的专注力;
无垠无限的创造力;
清晰的思维、细致的洞察力;
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
※编辑推荐※
世界级大脑教练首部作品,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谷歌创始人、维珍创始人、漫威之父等世界级精英,联合国、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SpaceX等机构大脑教练作品
方法独特、科学、有效,众多科学家、医学专家以及其他各行业精英推荐,相关学习视频获数亿次点击
干货多、实操性强,书中包含大脑升级训练、十日突破、快速阅读、长久记忆、健脑食谱等,每年帮助20万人成功开发大脑。
传奇经历塑造出来的传奇方法,全球190多个国家都有人获益。
...................
※名人推荐※
我们每个人最亟待开发的地方,不在远处,其实是我们的脑。开发脑力,并不同于我们以为已经做得很好的开发智力。如果说这本书还可以做得更好,那么它应该给予感性更多的认可,给予高效的学习以更丰富的内涵,毕竟,中国人所说的“心”,亦是脑力。
——杨斌清华大学教授 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书中提到的关于学习的一种无限可能的境界,和我提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无为,都是某种“无所不能”又“随心所欲”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你能快速学会任何知识。
——万维钢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科学作家
这本书从开发大脑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开启无限可能的人生模式,作者提出了打破思维模式,点燃内在动力,掌握正确方法的3M方法,我学习后深受启发,推荐有自我成长需求的读者阅读。
——成甲《好好学习》《好好思考》作者
怎么才能让学习不断有效果呢?本书会从思维、动力和方法三个维度对你的学习力进行升级,帮助你唤醒超级学习脑。想拥有学什么都会的超能力,就请打开这本书吧。
——彭小六洋葱阅读法创始人游戏化创新教育专家
本书包含了快速阅读、学习和记忆的方法,实操性强,经过反复验证,值得一试!
——斯科特·弗兰斯伯格(Scott Flansburg)世界最强大脑“人类计算器”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超级英雄,你会从《无限可能》中发现释放自己超能力的方法。
——斯坦·李(Stan Li)漫威之父
2023年4月11日 已读
作者是个记忆专家,终身学习者。他提出的无限可能境界,我已经初窥门径。我相信自己的头脑有无限可能,我可以驯服它帮助我做事,突破限制性思维,祛除内心的自动负面想法(ANT),掌握学习超能力。认识自己的天赋,并用它去服务他人,找到可以同时服务许多人的方法,就不必担心收入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和思维习惯,学会专注与进入心流,就能焕发出影响力。作者提供的快速阅读法和记忆法,若专心练习,必能有所成。无限可能境界,其实挺接近于开悟境界的。一旦进入,世界开放给我们的,就是无限可能,无穷的创造力。书中充满了可行性的建议,按照你当下的能力,选择一个到三个,努力学会,再用到生活中去,必然会逐渐接近Limitness的境界。
psychology 个人管理 心理学 思维 成长
我就是你啊 豆瓣 Goodreads
Sept graines de lumière dans le coeur des guerriers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佩利西耶 译者: 张百慧 / 巩满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其它标题: 我就是你啊:走进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
比《非暴力沟通》更进一步!
来自古代禅师、国王的"自他交换沟通术",法国热销多年。
一个精巧而魔力的故事,助你学会“自他交换”,直达他人内心世界,化解潜在冲突,得到你想要的关系。职场、情场、生意场、亲友场都管用。
王朗当年如懂这本书,就不会被诸葛亮活活骂死!
-----------------------------------------------------------------
为什么你无比真诚、推心置腹、逻辑顺畅,仍换不来对方良好的回应?
为什么不管你怎么做,在他面前都是错?
为什么"换位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所有良好关系的建立,都源于对他人内在模式的正确理解。
-----------------------------------------------------------------
何时该读这本书?
当你用尽了共情、非暴力沟通的技巧,仍旧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你需要读读这个故事。
一个故事助你翻过偏见、情绪和行为三重山,学会自他交换,直抵他人内心世界,化解潜在冲突,得到你想要的关系。
-----------------------------------------------------------------
正确理解他人内心,需要这7项修炼:
1)修"小":缩小那个大得没边的"自我";
2)修"大":在一粒砂中发现"大世界";
3)修"偏见":拆除偏见的围墙;
4)修"情绪":洞见情绪的本质,善用它;
5)修"动静":在极静之处极动;
6)修"内在视角":发生冲突时,找到既不"认输"也不"对抗"的第三条路;
7)修"我就是你":高维度融合"你我"的技巧。
真正走进他人内心时,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
故事脉络:
从"我"到"你"到距离有多远?
从前有两个国王:蓝国王和红国王。
两位国王的人民以一条河为界,和平共处。
在一次大地震中,河道偏到了红国的国土上,导致蓝国百姓无法进入河道取水。
两个国王本着友好协商的初衷互通书信,不料越沟通火药味越浓,最后引发了一场残酷的战争,给两国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蓝国王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便将拯救人民的重任托付给他的儿子奥姆。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奥姆在在一位老智者的帮助下踏上寻找神奇智慧的修炼之路,最后成功化解了两国之间的矛盾,恢复了和平。
本书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以一种神奇的方式,提出了"自他交换"这一古老的处世智慧,教会我们走进他人内心、化解人我冲突的7种方式。
本书还邀请我们在书中进行思想、言论和行动的实战培训,堪称一本修炼自我、化解人我冲突的实用手册。全书末尾设有一个记忆锦囊,概括出故事的精髓和主要方法的结构,便于理解记忆。
2023年4月23日 已读
用童话的形式讲述心理学知识。作者是高手,能把人际沟通的道理化作儿童都能懂得得语言和剧情,让学习变得毫无负担。

书中对情绪的见解深得我心,愤怒和恐惧这些情绪,我们不能简单的去压抑它。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掌握它们,在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守。面对分歧时,是绝对不要使用它们的。

先学会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冷静才能沟通。不被别人激怒的要诀:对方不是针对你。安抚对方情绪的要诀:不反对、不评判。用“为什么”明确分歧点,让对方充分表达,倾听对方需求和复述对方观点的,确认你理解了对方。用“和”代替“但”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强调对方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同样重要。最后,双方共同努力去寻找双赢的方案。

本书传达了与《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同样的知识,但能做到老少咸宜,了不起!
心理学 情绪管理 沟通 谈判
Looking at Mindfulness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 Andre Blue Rider Press 2016 - 7
Illustrated in full colour throughout, this book draws upon art a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Expert practitioner Christophe Andre invites us to consider paintings while practicing mindfulness techniques. With stunning simplicity and clarity, he sets out 25 lessons that could change your life - from understanding what it means to live mindfully, to useful tips for everyday situations.
2023年6月19日 已读
通过西方绘画艺术阐释东方正念概念。

此书每章都遵循统一结构,先展现一幅名家画作,略用文字描述观画的感受,之后顺着观画感受,写于正念相关的一些心得,文中的文眼,往往也是名家之言。

作者引用名画,名言,配上散文,对正念冥想做面面观。本人最喜欢文章开篇的伦勃朗名画《冥想中的哲学家》,此画的意向丰富,有内有外、有动有静、有明有暗、有阴有阳,结构暗合道教太极图和《太乙金华宗旨》所授的静坐修炼的要义。

读此书,可通过艺术认识正念,也可通过正念欣赏艺术。也可由东方入西方,或者从东方入西方。由此入彼门,或有彼入此门,可知二者互通。

有能力合二为一者,见大智慧。
冥想 心理学 正念 绘画 艺术
亲密关系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Relationship
8.9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译者: 王伟平 译 / 彭凯平 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6
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米勒教授在《亲密关系》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尤其澄清了通俗心理学所宣扬的经验之谈,甚至某些错误观点。
《亲密关系》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亲密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处理得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处理得不好则会造成重大创伤,因此科学地认识亲密关系,攸关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本书既适合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能给他们带来启发与灵感,也适合每个想爱情甜蜜、婚姻长久、人生幸福的普通读者。
2023年5月12日 已读
亲情友情爱情,即为亲密关系,是人际交往在一般人情之外涉及感情的部分。书中主要内容讲爱情与婚姻,少量涉及友情,在谈论依恋类型时稍稍涉及亲子教养。

这是一本美国大学精品课的教材,成书于2012,材料主要是2010年及以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十年前的前沿。

人是社会性动物,很难独活。想要有质量的生命,有质量的人际互动,亲密关系必不可少。书中从人的相互吸引,沟通了解,互相依赖,共同进退的亲密关系的这一系列过程,描绘出人类交往的复杂图景下,人们亲密关系的类别,特征,发展方式,影响因素。接着又把友谊、恋爱和婚姻做了具体的观察分析。

在介绍学术知识的同时,作者还注重引导读者,通过正确的思维去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通过有效的行动去扩展、延长、维持积极的关系,并修护受损的关系。

所有的言论都言之有据
人际关系 友情 婚姻 心理学 爱情
睡眠与做梦 豆瓣
Sleep and Dreaming
作者: [英] 雅各布·恩普森 译者: 陈养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昼夜的划分,必定是地球生活中最深奥的奇事之一。总而言之,它是一种仁厚的安排,既令我们得以借助自己设定的短暂木憩来恢复活力,免于劳顿而无法自拔,也不至于因为时光的不断飞逝而受到责难。我们是间歇性的生物,总是黎明即起、日落欢息。我们的意识会很快疲劳,因此要间歇地运作,而翌日的世界将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或者令我们舒服,或者令我们不安;同样地,夜晚与睡眠相伴随,以甜蜜的影像巧妙地满足我们之所需。这一切令人类惊叹不已。生物时常不知不觉地进阙如少觉的暗黑梦乡,去体验大量的幻象,连天使都为之惊叹。我们的主命如此之脆弱,却能够经受这样不同的极端,从来不曾有任何哲学家对此给出过解释。                 ——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
无聊与兴趣 豆瓣
作者: 维蕾娜·卡斯特 / Verena Kast 译者: 晏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2003 - 1
编辑推荐:心理自助丛书。 真正的兴趣是生活的灵丹妙药。兴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绪:如果我们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我们不仅会因此对一项具体的工作产生兴致,而且还会投入我们的整个身心。我们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融合到一起,这就使我们觉得自已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使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自我、我们的现实存在,使我们敢于尝试我们所坚信的与自我有关的东西,于是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当我们对某事物怀有狂热的兴趣时,特别容易体会到
认知神经科学教程 豆瓣
作者: 罗跃嘉 2006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发展意识科学寄予了厚望,正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一方面期望能够逐步了解人脑的这种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功能,同进也期望由此带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脑型计算机等第三代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脑和意识的关系,实质上是要回答从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这样一个最根本性的科学命题。因此,这是一项极其困难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如果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神经科学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那么毫无疑问,在今后的100年内,更令人鼓舞的突破必将出现在对脑的认知、注意和思维等意识过程的认识方面。智慧的人类将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揭示智慧的奥秘。
本书的作者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日本、英国、丹麦等国家和地区,都是科研一线的研究骨干、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其中包括若干位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百入计划”入选者,也有在欧美知名大学担任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实验室主任者。作者们挤出时间认真完成了写作,其中三位作者还承担了两章的撰写。从2003年初收到第一篇稿件,到2005年6月收齐最后一篇,经过整整二年半的时间,可见者的艰难。
MRI Atlas of Human White Matter (精装) 豆瓣
作者: S. Mori Elsevier Science 2005 - 6
" In this atlas, Mori and colleagues provide a much-needed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wishing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rain white matter. This boo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a wide variety of audiences including radiologists, neurologists, neurosurgeons and neuroscientists from a number of diverse disciplines.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may use the atlas both as a benchmark to which they can compare tractography results and as a reference map for determining normal fiber orientation. The book is organized into 4 chapters that provide detailed explanations and high-quality illustrations. In summary, this atla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wishing to further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rain white matter and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that exist among the white matter tracts." CONCEP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PART A, Vol. 28A(2) 180-181, P.R. Szeszko, The Zucker Hillside Hospital, Dpt. of Psychiatry Research, NY, USA and P.B. Kingsley, Dpt. of Radiology/MRI, 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 Manhasset, NY, USA "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books to provide highly detailed illustrations of human white matter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high-resolutio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and 3D tract reconstruction. The atlas takes the reader on a journey through the 3D anatomy of the major white matter fiber bundles of the brain. The authors give a concise and helpful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main categories of white matter tracts.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atlas is comprised of detailed, good-quality, high resolution consecutive DTI color maps in each orthogonal plane, accompanied by color-shaded parcellation maps highlighting the major white matter tracts. Summing up: Scrolling through the atlas was truly pleasurable." CONCEP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PART A, Vol. 28A(2) 181-182 (2006), Chan Ling Ling, M.D., H. Rumpel, Ph.D., Dpt.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Singapore

" In this atlas, Mori and colleagues provide a much-needed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wishing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rain white matter. This boo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a wide variety of audiences including radiologists, neurologists, neurosurgeons and neuroscientists from a number of diverse disciplines.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may use the atlas both as a benchmark to which they can compare tractography results and as a reference map for determining normal fiber orientation. The book is organized into 4 chapters that provide detailed explanations and high-quality illustrations. In summary, this atla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wishing to further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rain white matter and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that exist among the white matter tracts."
CONCEP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PART A, Vol. 28A(2) 180-181, P.R. Szeszko, The Zucker Hillside Hospital, Dpt. of Psychiatry Research, NY, USA and P.B. Kingsley, Dpt. of Radiology/MRI, 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 Manhasset, NY, USA
"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books to provide highly detailed illustrations of human white matter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high-resolutio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and 3D tract reconstruction. The atlas takes the reader on a journey through the 3D anatomy of the major white matter fiber bundles of the brain. The authors give a concise and helpful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main categories of white matter tracts.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atlas is comprised of detailed, good-quality, high resolution consecutive DTI color maps in each orthogonal plane, accompanied by color-shaded parcellation maps highlighting the major white matter tracts. Summing up: Scrolling through the atlas was truly pleasurable."
CONCEP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PART A, Vol. 28A(2) 181-182 (2006), Chan Ling Ling, M.D., H. Rumpel, Ph.D., Dpt.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Singapore
I'm Still Here 豆瓣
作者: John Zeisel Avery 2009 - 1
A glass-half-full look at Alzheimer’s that reveals how to connect with someone through the fog of the disease.
As many as five million Americans are living with Alzheimer’s. The popular perception of the disease is that people who receive an Alzheimer’s diagnosis are lost to themselves and to those who love them—and that they have no future. But as John Zeisel, an innovator in nonpharmacological approaches to treating Alzheimer’s, makes clear in this book, this view is wrong. The disease often lasts ten to fifteen years—a time span that definitely constitutes a future. In I’m Still Here , Zeisel shows that during the course of Alzheimer’s, caregivers can have a vibrant and meaningful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who have the disease.
I’m Still Here focuses on connecting with individuals with Alzheimer’s through their abilities that don’t diminish with time, such as understanding music, art, facial expressions, and touch. Zeisel demonstrates that people who have the disease are highly creative and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By harnessing these capacities, and by using other approaches to treatment—such as building memory cues in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encourages independent movement and helps eliminate sources of frustration—it’s possible to offer them a quality life with connection to others and to the world.
心理学职业发展之路 豆瓣
作者: 罗伯特·摩根 译者: 吕晓薇 2007 - 11
《心理学职业发展之路》每一章的作者都是他所在行业中的优秀人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可以指导读者的职业发展和所需的训练,并为在21世纪建立一份心理学事业做准备。每一章都提供了对某个特定的心理学职位的深入观察,包括:领域概览;雇佣环境;职业责任和预期;特定的一日和一周活动;以及优势和劣势。
Brain Architecture 豆瓣
作者: Swanson, Larry W. Oxford Univ Pr 2003
Depending on your point of view the brain is an organ, a machine, a biological computer, or simply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rvous system. How does it work as a whole? What are its major parts and how are they interconnected to generate thinking, feelings, and behavior? This book surveys 2,500 year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bout these profoundly important qu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damental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and then proposes a new model for the basic plan of neural systems organization based on an explosion of structural data emerging from the neuroanatomy revolution of the 1970's
The importance of a balance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morphology is stressed throughout the book. Grea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brain's basic plan brain have come especially from two traditional lines of biological thought- evolution and embryology, because each begins with the simple and progresses to the more complex. 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tion of brain circuits, which contain thousands of links or pathways, is much more difficult. It is argued here that a four-system network model can explain the structure-func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ural networks and gene networks revealed by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re explored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book is written in clear and sparkling prose, and it is profusely illustrated. It is designed to be read by anyone with an interest in the basic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from neuroscience to philosophy to computer science to molecular biology. It is suitable for use in neuroscience core courses because it presents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nervous system in a systematic way.
积极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美国] 卡尔 译者: 郑雪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 1
《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在内容上,以幸福感为核心,系统介绍积极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一章幸福,探讨幸福与幸福感内涵、产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的测量与促进方法。幸福与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作为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和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并准确地预测影响它们的因素。作为一种临床实践,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而不是矫治心理缺陷。因此,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临床心理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第二章沉浸体验,沉浸体验是人们在受其内在动机驱使从事具有挑战性且可控的任务时所经历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本章介绍了与沉浸体验现象密切相关的内在动机理论和逆转理论,以及“手段一目的思维方式”和“活动取向思维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第三章希望和乐观,探讨希望与乐观产生的心理机制、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有关希望与乐观的理论及其对促进乐观、希望与快乐的启示。第四章情绪智力,探讨情绪智力的内涵、情绪智力的年龄发展、影响因素,以及情绪智力研究对于增进幸福感的意义。第五章天赋、创造力与智慧,阐述了天赋的涵义,天才儿童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家庭背景和心理调节能力以及神经生理学基础;介绍了Sternberg和Lubart的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创造力的发展阶段及其相关因素;描述了理解智慧的不同概念模型,包括在人格和认知发展成熟阶段的智慧以及智慧的平衡理论。第六章积极特质与动机,描述了人格特质的五因素理论,积极品质的毕生发展及其遗传和环境基础,评估方法,特质型动机和状态型动机及其促进幸福感的临床意义。第七章积极自我,阐述了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概念,自尊的测量,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作用与评定;阐述了各种心理应对策略、适应性防御机制的发展和相关因素,以及应对方式和防御机制的评定方法。第八章积极关系,讨论了在家庭、婚姻与友谊中社会关系的积极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以及对于促进幸福的社会生活的临床意义。第九章积极改变,描述了在咨询与治疗等临床实践中,积极改变的过程、阶段与技术,及其对于促进幸福感的意义。《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既可以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医学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又可以作为广大普通读者开发自身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获得幸福生活的自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