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豆瓣
作者: 彭凯平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幸福的,物质充盈、信息发达……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也因此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结合2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实践,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看待幸福的差异性,为当下的中国人重新解读幸福。幸福不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理性思辨的语言、丰富接地气的实验案例,揭开关于幸福的六大谜题、28条法则:
 幸福的陷阱:驱除心灵雾霾
 积极的力量:拯救“不开心”
 职场幸福:如何过有效率的人生
 人际心理: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
 寻找真爱:生活不是偶像剧
 积极养育:为孩子注入王者基因
书中还提到了应对挫折的独门绝招“五施理论”。彭凯平教授认为,刻意练习这五个简单的行为,你就能从日常小事中持续获得幸福。
言施:积极地表达和交流
身施:用触摸和运动激活身体
眼施: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美好
颜施:经常微笑
心施:培养内心的感受力
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会重新审视自我,过一个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2021年3月8日 已读
语言上,感觉读了一本翻译的书。

书的目标似乎不清。既想做科普,又想给建议,结果两方面都做得不够。

内容撑不起野心。涵盖个人生活,职场,两性,婚恋,育儿,但哪个方面都没有太讲透。

也没什么从一而终,一贯到底的主线。个人故事穿插其中,感觉有一点儿尴尬,不如不讲。

彭教授能从繁忙的学术,教育,行政等工作中,仍能有时间写书,饶实让我敬佩。
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豆瓣
supernormal
作者: (美)梅格·杰伊 译者: 蒋宗强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父母离婚,亲人离世、酗酒或成瘾,家庭暴力,冷暴力,校园欺凌,各种程度的虐待,等等,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以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除了少数人有条件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大多数人即便长大成人,依然将童年遭受的黑暗当作自己秘不可宣的隐私,不能与人言说,甚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们只能在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而这些人当中,有些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本书将他们称作“超级常人”。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的作者梅格·杰伊博士,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经手的案例故事,剖析了这些“超级常人”是如何应对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的。梅格博士在书中指出,战胜创伤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即使是那些“超级常人”一路走来也是充满了各种艰辛,但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以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终将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
这本书将会给那些曾经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带来巨大的心理认同。
怪诞脑科学 豆瓣
Kluge: The Haphazard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Mind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瑞·马库斯 译者: 陈友勋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这本书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
作者通过对人类经验的主要领域进行解读,如记忆、信念、语言、幸福等,展现了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认知缺陷都与“进化惯性”有关。如:
为何人们经常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
为何金钱买不到幸福?
为何领导者通常坚持错误的决定?
……
他向读者清晰地阐释了“进化惯性”,说明大脑的进化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面对不完美进化,作为思想者的人类,是否就真的束手无策?显然不是这样。
作者在文中也建设性地提及了应对方法,改善我们的认知缺陷,从而战胜我们内在的健忘、焦虑、混乱、拖延……进而改善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社会。
---------------------------------------------------------------------------------------------------------------------
【编辑推荐】
1.作者师从史蒂芬·平克(TED演讲人、世界超级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23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从人类大脑进化的视角提供出了认知心理学的独特视角。
2.渐忘、焦虑、混乱、拖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临到的困扰。作者通过著作向读者清晰地阐释了“进化惯性”,说明大脑的进化本来就是不完美的。面对不完美进化,作为思想者的人类,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可以区分出哪些缺陷是可以置之不理,哪些是可以改善的。
3.作者在文中建设性地提及了应对方法,改善我们的认知缺陷,从而战胜我们内在的健忘、焦虑、混乱、拖延……进而改善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社会。
Beyond Order 豆瓣
作者: Jordan B. Peterson Allen Lane 2021 - 3
The long-awaited sequel to 12 RULES FOR LIFE, which has sold over 5 million copies around the world
In 12 Rules for Life, acclaimed public thinker and clinical psychologist Jordan B. Peterson offered an antidote to the chaos in our lives: eternal truths applied to modern anxieties. His insights have helped millions of readers and resonated powerfully around the world.
Now in this much-anticipated sequel, Peterson goes further, showing that part of life's meaning comes from reaching out into the domain beyond what we know, and adapting to an ever-transforming world. While an excess of chaos threatens us with uncertainty, an excess of order leads to a lack of curiosity and creative vitality. Beyond Order therefore calls on us to balance the tw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reality - order and chaos - and reveals the profound meaning that can be found on the path that divides them.
In times of instability and suffering, Peterson reminds us that there are sources of strength on which we can all draw: insights borrowed from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humanity's greatest myths and stories. Drawing on the hard-won truths of ancient wisdom, as well as deeply personal lessons from his own life and clinical practice, Peterson offers twelve new principles to guide readers towards a more courageous, truthful and meaningful life.
思维的囚徒 豆瓣
作者: [美] 亚历克斯·佩塔克斯 / [美] 伊莱恩·丹顿 译者: 赵晓瑞 中信出版社 2019 - 7
本书作者亚历克斯·佩塔克斯师从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本书与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脉相承,将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应用到了现代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启发读者发现工作和生活当中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来对抗焦虑、抑郁和空虚。
本书提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7原则: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实现有意义的目标,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千万不要违心做事,从远处审视自己,改变你的关注焦点,要敢于超越自己。
意义疗法从集中营应用到当下的工作环境中,它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在影响着个人、公司甚至我们的社会。
2024年5月29日 已读
第二次阅读此书。

人生难免虚无,面对虚无,人类行动。由此,弗兰克尔认为,人类的心理原始动力,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追求享乐的力比多,不是阿德勒的权力意志与自卑,而是对意义的追寻。找到意义,人就能过良好生活。他把意义定义为“与自己的本性或核心本质达成的共鸣”,且认为意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要找到意义就好。

本书作者,试图做的事,是总结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学说,并帮助读者找到工作和职场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他俩做的不错。除了总结出意义疗法的七条原则之外,还提出了可以指导生活和工作OPA原则:O = Other, 和他人建议有意义的连结;P = Purpose,做有崇高意义的事儿;A = Active,积极热情的去拥抱生命,拥抱生活。

弗兰克尔是个挺厉害的人物,曾师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但之后自创门户,十几岁就发表论文,二十几岁就在当时欧洲心理学界出名。让他更为出名的是,他在二战时被关进集中营,并在其中完善了自己的学说。之后的一本《Man searching for Meaning》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这本书的确有疗愈作用。意义非常重要,追寻意义,过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摆脱虚无的重要方法。书中的一句话对我很有帮助,大意是,当你还没有找到你生活的意义,继续寻找意义,就是你的生活意义。

当然,现在我的看法不同了,但那不是该写在这本书的书评里的。
个人成长 个人管理 心理学 思维 成长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豆瓣
作者: 尹建莉 2014 - 8
本书是尹建莉的第二部家庭教育著作,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妈的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自驱型成长 豆瓣
The Self-Driven Child: The Science and Sense of Giving Your Kids More Control Over Their Lives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 / 奈德·约翰逊(Ned Johnson) 译者: 叶壮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 5
本书提供脑科学的前沿知识、行为疗法的最新发现、来自数千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案例研究,以及读者立刻可以采取行动的具体建议,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父母能为孩子做的事永远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孩子必须自主行动。如果孩子从小没有自我驱动力,他在日后的生活中可能被压力蚕食,面临更高水平的身心健康风险。本书会给父母所需的工具,帮助你的孩子自信地生活,找到自己的道路。
2022年1月29日 已读
这本书也是二刷。非常有收获。给孩子以掌控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是父母能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亲子 心理学 思维 教育 育儿
The Self-Driven Child 豆瓣
作者: Stixrud PhD, William / Johnson, Ned Viking 2018 - 2
2021年5月19日 已读
这本书大概营销做得好,居然能在亚马逊育儿书里进前十。不如去读尹建莉的书。核心知识点,就是对孩子要多爱少管,做孩子的顾问和后盾,让孩子掌舵自己的生活。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对学龄孩子的焦虑抑郁问题的。而这两位作者,由于工作关系,接触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他们的问题已经形成了。如果孩子在学龄前就一直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大概率不会出现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如果孩子已经有问题了,可以读一读,学一些。如果孩子还小,去读尹建莉的书吧,至少可读心比这本书还好一点。
儿童教育 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 教育 育儿
Maps of Meaning 豆瓣
作者: Jordan B. Peterson Routledge 1999 - 3
Why have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ras formulated myths and stories with similar structures? What does this similarity tell us about the mind, moral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itself? Maps of Meaning offers a provocative new hypothesis that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hat modern neuropsychology tells us about the brain and what rituals, myths and religious stories have long narrated. Drawing insights from the worlds of neuropsychology, cognitive science, and Freudian and Jungian approaches to mythology and narrative, Jordan B. Peterson argues that myths and religious stories have a structure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nd, 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human emotions.
Ambitious in scope and daring in its exploration of ideas, Maps of Meaning presents a rich theory that makes the wisdom and meaning of myth accessible to the critical modern mind.</P>
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 豆瓣
作者: Susan Jeffers Hay House UK 2007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2021年7月28日 评论 要迎难而上 - 人为什要有恐惧? 按照达尔文主义的理解,恐惧害怕这种情绪情感状态,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过去的演化过程中促进了现在人类的生存机会,因此才以基因的形式被保留遗传了下来。对新事物的敬畏心理,可以使人少采取冒险行为,从而降低因为冒险儿送命的机会。 然而,这种基因的作用很难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改变。于是,现代人们就因此有了困扰。在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时,遇到需要作出改变,去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恐惧心理就会出来阻止,全然不顾实际的危险已经不是会丢命,会受很大伤害的程度了。 好在,人们还有理性思维,可以用以分析具体情况,去说服或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只要我们利用理性,先把恐惧的情绪安抚。 本书,就讲了许多道理,提供了很多方法和工具,来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恐惧,驯服自己的恐惧,从而踏出迈向目标的步伐。 其主要方法,就是用积极想法去代替消极想法,调教自己头脑中的自说自话从否定转向肯定与鼓励。有意识的从心理的内部和外部,建立一系列的提醒系统,支持系统,来降低自己的恐惧,感受自己的恐惧。让自己认识到,其实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其后果是好还是坏,其实我们都是可以承受的,解决的。 感受到害怕,但仍去做。这就是勇敢。 而且,即便什么也不做,其实也是作出了选择的。而且无论我们选择怎样做,生活都会我们抛来一个接一个的事情。但是,无论生活跑给我们什么,我们其实都是可以解决的。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所以,与其被动的接受,不如知其难,但仍迎难而上。主动做出选择,主动出击,并享受我们的行动带来的成果。即便出现不如人意的后果,我们仍可以主动承担,因为无论怎样,我们都会收获经历,有所学习。 道理是这个道理。方法书里都有,读者诸君,自己去书里取一些,用它去掌控自己的人生吧。
励志 心理学 英文原版
活出生命的意义 豆瓣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8.3 (102 个评分) 作者: [奥]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 吕娜 华夏出版社 2010 - 6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 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有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心理抚养 豆瓣
作者: 李玫瑾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6
【编辑推荐】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大人只有好好学习 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 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人们一直认为“育”只是用嘴给他讲道理,却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即“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
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种社会行为确实需要学习,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养他的这种行为,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内容简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2022年4月16日 已读
养孩子,做父母,看两种人。一种是你想成为的,一种是你不想成为的。李玫瑾老师的书里,是通过给你展现你不想成为的样子,来反观如何做好父母。
儿童教育 家庭 心理 心理学 犯罪
象与骑象人(更新版) 豆瓣
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8.2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译者: 李静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 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智慧之作。《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 完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让这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
★ 湛庐文化出品。
2022年7月22日 已读
这是一本充满心理学发现,哲学思考和灵性启迪的书。它的目的,是探讨人类如何生活的更好,更好的生活。非常值得一读。

我很高兴看到作为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左派自由主义者的作者,在探讨人类幸福问题时,能跳出自己的专业与政治立场,从哲学中,宗教中去汲取洞见,能看到左派和右派各自的来处与去处。

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同丹尼尔 卡尼曼的 慢系统快系统,大我小我等等的比喻类似,但也十分贴切。

看到作者对东西方的,哲学的宗教的与科学的引用广泛,足见作者所下的硬功夫。而语言上也比较通俗,这应该有赖于作者教授课程的功底。
心理学
正义之心 豆瓣
The Righteous Mind: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8.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 舒明月 / 胡晓旭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内容简介]
☆ 一个你认为颇有价值的决定在别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一个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个人心中的自由战士——为什么人与人、群体、党派、政府与民众、宗教派别、甚至国家之间总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道德阵营,但人们真的就不能好好相处吗 ?
☆ 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认为,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正义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有时会是制造纷争的根源,因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这让我们轻易去批评、厌恶、甚至干涉相异于己的信念,这也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冲突的原因。
☆ 在《正义之心》中,海特教授从道德的社会直觉模型讲到道德的6个基础,继而详细阐述我们具有群体归属性的正义之心,书中立足于详尽的科学研究回答了人们该如何跨越宗教与政治分歧,从而达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会的建立这一目标。这是一本令人惊奇又极富挑战性和说服力的经典著作,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瞠目结舌,最后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编辑推荐]
☆ 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畅销书《象与骑象人》作者、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最新力作。
☆ “人类认识自我本性的里程碑著作。”——《纽约时报书评》
☆ 道德心理学的革命。
☆ 为什么人类会因政治与宗教产生分歧?人类的正义之心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 涵盖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系统学、遗传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经典著作,汇集了这些领域中最新的科学研究与成果。
☆ 湛庐文化出品。
2022年7月26日 已读
最令我有所收获的,是作者发现的道德的六个基本模块,关爱,公平,自由,权威,忠诚和圣洁。这分别对应人与弱小,同侪,强者,群体和超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

他应用这六个模块的道德框架到政治派别的分析上,又给政治心理学做出了贡献。
结合着道德的直觉先行和美国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区别,海特解释了美国政治派别的道德地图和权重,以及弥合两党分歧所面临的困难。

海特的写作,挺善于运用比喻的。在 象与骑象人中 他把人的 理性控制过程 和 情感反应过程 分别比喻为骑象人和大象,对于他阐述幸福假设就非常有用。本书里,他又将人类的个体性群体性的双重性,用了蜜蜂和黑猩猩做比喻,也非常生动的描述了人类时而自私时而又陷入“群体欢腾”状态为集体风险的状态的图景。
2022年7月26日 评论 道德的六基模型很有启发 - 本书里,他讲述了自己研究道德心理学的过程,包括他的阅读和实验的发展过程,借机介绍了他如何将哲学问题转化为心理学问题并通过心理学研究方法给予解答的。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和他人的学术成果,让人么对道德心理学近几十年的走向与发现做了总结。最令我有所收获的,是他的发现的道德的六个基本模块,关爱,公平,自由,权威,忠诚和圣洁。 他应用这六个模块的道德框架到政治派别的分析上,又给政治心理学做出了贡献。 结合着道德的直觉先行和美国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区别,海特解释了美国政治派别的道德地图和权重,以及弥合两党分歧所面临的困难。 一如既往的,海特在这本书里也是从不同学科里汲取营养,为搭建自己的学术框架做了广泛的阅读,思考和实验。政治,宗教,人类学,哲学,都是他的涉猎的范围。 海特的写作,挺善于运用比喻的。在 象与骑象人中 他把人的 理性控制过程 和 情感反应过程 分别比喻为骑象人和大象,对于他阐述幸福假设就非常有用。本书里,他又将人类的个体性群体性的双重性,用了蜜蜂和黑猩猩做比喻,也非常生动的描述了人类时而自私时而又陷入“群体欢腾”状态为集体风险的状态的图景。 本书里非常有理有据的论述,表现出作者杰出的科学素养和对生活热切的关注。
心理学 道德
Focus 豆瓣
作者: Heidi Grant Halvorson Ph.D. / E. Tory Higgins Ph.D. Hudson Street Press 2013 - 4
“A must-read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why they behave as they do.” —Art Markman, Ph.D., author of Smart Thinking
Do you play to win? Or do you play not to lose?
As Tory Higgins and Heidi Grant Halvorson have discovered in their work at Columbia University’s Motivation Science Center, everything we do is motivated either by a desire to be better off or to simply hang on to what we’ve got. And understanding the simple but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an empower you to motivate yourself and influence everyone around you. Examining how promotion/prevention focus applie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situations—from selling products to managing employees to raising children to getting a second date—Halvorson and Higgins show us how to identify, change, and use focus to get the results we want.
2022年7月27日 已读
做过管理的人都知道,要想激励人,基本上就是两种方法:胡萝卜和大棒。一种是奖赏一种是惩罚。因为人类的行为动机基本上就是获取奖赏和避免惩罚。
但是究竟是惩罚有用还是奖赏效果好?这得看人。
本书的要点,就是指出人,按照动机的偏好,大致可以分为进取型(promotion focused)和防御型(prevention focused)。

进取型的人的行动理由,是积极的获取。满足他们的激励方式,是奖励,获取好处,优点。
防御型的人更愿意因为避免犯错、损失、缺点、惩罚而采取行动。
对人进行激励时,最好满足和符合他们的激励偏好,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动机 心理学 激励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tarianism 豆瓣
作者: Mattias Desmet ‎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22 - 6
2022年8月15日 已读
没想好怎么评论这本书。它的确给出了Mass Formation的定义和出现的条件以及出现之后的表现。Covid强制政策以及之后某些群体出现的盲从,被作者拿来做Mass Formation的例子和佐证,似乎缺乏说服力,至少比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例子要缺乏说服力,虽然Covid之后的强制措施和某些“自由派”为了“安全”而摒弃自由,的确可以用Mass Formation来解释,但总有感觉有不尽之处。
心理学 极权主义
走出剧情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李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你敢不敢这样活着——对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
不再妄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停止所有的要求与内心戏码。只是去看,看真相是什么,看“你是什么”,而非“你应该是什么”。
当下的身心渴望,是你唯一的上师。不再定义好坏对错,允许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慢慢地向内观看,释放掉你所有的固守,你就会看见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伴侣、真正的孩子,以及所有真相。
2022年8月15日 已读
所谓的剧情,大概就是人们处理各种情况各种关系时的默认模式。人来到世界,就在不停的学习,尤其是生命早期经验的积累,就几乎是不分对错的模仿与吸收。长大之后,学到的东西成了我们的默认模式,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前行,同时也是限制我们自己的枷锁。走出剧情,就必须先看清我们的自我是怎样的构成,从何而来,再学习其它的可能性,摆脱痛苦的来源,重构自己的自我版图。听起来简单,过程却注定艰难。作者用自己的经历,教人认清自我,摆脱限制,面对真相,重获新生。有一部分算是作者的自传,讲述她如何从物理转心理再转设计创业等等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感悟。
心理学 成长 觉知
Feeling Good 豆瓣 Goodreads
8.8 (8 个评分) 作者: David D. Burns Harper 2008
在线阅读本书
Book Description
The good news is that anxiety, guilt, pessimism, procrastination, low self-esteem, and other "black holes" of depression can be cured without drugs. In Feeling Good, eminent psychiatrist, David D. Burns, M.D., outlines the remarkable, scientifically proven techniques that will immediately lift your spirits and help you develop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Now, in this updated edition, Dr. Burns adds an All-New Consumer's Guide To Anti-depressant Drugs as well as a new introduction to help answer your questions about the many options available for treating depression. - Recognise what causes your mood swings - Nip negative feelings in the bud - Deal with guilt - Handle hostility and criticism - Overcome addiction to love and approval - Build self-esteem - Feel good everyday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7.1                 width:(cm)10.6
2022年11月4日 已读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底层操作系统由一些关于自我的能力,价值和是否被爱的核心信念组成,围绕这些核心信念会在各种心理场景,比如家庭,学校,职场,社会的各种情境和关系中发展出一些中间信念和相应的行为策略,根据这些策略,在遇到具体情境和事件时,头脑会产生自动思维来解释它们,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由情绪驱动行为。我们对外界时间的反应,取决于我们内在的思维。情绪障碍的的出现,是因为思维出现了扭曲。本书就分析了引起情感障碍的十种思维扭曲及其对应的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并且介绍了应用认知改变技术改善抑郁情绪治疗情绪障碍的方法和案例。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这些技术,深入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甚至可以自己治疗自己。
cbt psychology 心理 心理学 英文原版
真实的幸福:央视《读书》五天力荐;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作序推荐 豆瓣
Authentic Happiness
作者: [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译者: 洪兰 2020 - 9
● 《真实的幸福》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集大成之作,是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的作品,是每一个人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
● 过去的几十年,心理学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心理疾病,而且做得不错——我们可以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问题做出非常精准的描绘,并且已经有很多心理疾病可以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有效医治。但是,谁都不愿意糊里糊涂地度过一生,我们更需要的不是一天天地减少痛苦,而是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而现在,心理学已经走到了了解积极情绪、建构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时候了。
● 《真实的幸福》以一种通俗而又不失科学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幸福。如果你想变得更幸福一些,不妨照着书中的建议来试试,相信幸福一定就在你的眼前!
[编辑推荐]
● 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读物!
●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塞利格曼集大成之作,塞利格曼幸福经典系列之一。
● 建立优势、实现自我的心理学箴言,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
● 全球畅销近20年,销量达到200多万册。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作序推荐。
● 给所有人的幸福课:
在哈佛,这是一堂听课人数zui多、zui受欢迎的课程;
在IBM、通用电气、壳牌、宝洁、谷歌,这是一堂平衡成功事业和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在英国贵族名校威灵顿公学,这是一堂提升人生品质的素质课。
● 湛庐文化出品。
2022年9月5日 已读
本文用积极心理学研究,论证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了解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与美德,并通过在生活中应用自己的优势获得满意感,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六种美德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比起斯多葛主义者倡导的四个美德多了仁爱与精神卓越。优势则有24个:分别是获得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和洞察力,实现勇气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实现仁爱美德的仁慈与爱,实现正义美德的公民精神、公平和领导力,实现节制美德的自我控制、谨慎和谦虚,实现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和热忱。书中提供了问卷帮助读者发现并判断自己的突出优势。书的后记,讨论了非零和双赢,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一种神性且乐观的未来图景,非常有启发。
psychology 优势 幸福 心理 心理学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豆瓣
Learned Optimism
作者: (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译者: 洪兰 2021 - 6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扛鼎之作,是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的作品,是告别抑郁,从根本上改变悲观人生,提升幸福感的必读作品。
●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Di一部分探讨了人们为什么会抑郁;Di二部分讲述了乐观的人具有哪些优势?第三部分探讨了人们应如何从悲观思维转变成乐观思维。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思维可以帮助人摆脱抑郁、正视挫折、改善健康状况,而通过运用“ABC”模式,你就可以习得把悲观思维变成乐观思维的方法。
● 乐观和幸福是成比例的,乐观有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概念。我们要通过学习方式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新奇的、美丽的、善意的东西,培养愉悦的心情,才能在生活中活出乐观的自己。
● 如果你是企业家,你需要学会乐观,能抵挡住每一次公司发展带来的压力;如果你是职场人士,你需要学会乐观,扛过每一个难关和挑战;如果你是家长,你需要学会乐观,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榜样;如果你是学生,你需要学会乐观,以应对学业的压力;如果你是运动员,你需要乐观,抓住每1秒的胜利机会。
2022年9月2日 已读
一句话送给悲观者:不要因为悲观而懦弱。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他早期通过研究习得性无助而声名鹊起,但却在职业生涯后半段注重研究人如何能获得心理健康。从习得性无助开始,逐渐转向习得性乐观。

乐观有诸多好处,乐观的人身体更健康,工作更投入高效,更乐于助人表达善意,更抗压力。对于悲观想法,作者提出了ABCDE法来改变,可以使人更加乐观的面对人生。

当然乐观并非百利无害,悲观也并非一无是处。悲观者常常正确,却较少行动;乐观者常常犯错,可往往成功。所以,在犯错代价低的时候要保持乐观,在犯错代价高的时候适当悲观。
心理学 思维 成长 科普 积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