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ly - 标记
女生徒 豆瓣 谷歌图书
8.1 (35 个评分) 作者: [日]太宰治 译者: 陆求实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1
“在这泥沼般的人世间,好想美丽地活下去。”
——————————————————————————
太宰治"女性独白体“短篇小说集
野间文艺翻译奖得主 陆求实全新译本
——————————————————————————
本书选取太宰治作品中以女性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10 篇作品,以其中的名篇《女生徒》为书名,并对照各个故事中女性的人生轨迹——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追忆 少年时光,对各篇顺序做出梳理。
·
他以沉郁细腻的笔触,完美展现女性内心
以一双敏锐善察的眼,看尽人间炎凉悲喜
这是太宰治对女性、对自己所做的真挚告白
“在这泥沼般的人世间,好想美丽地活下去。”
·
——————————————————————————
◇可悲,可怜,可敬,可爱——太宰治笔下的女性众生相
太宰治以他敏感善察的心和细腻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笔触,写出女人那如万花筒般变化无穷的多面性。
《女生徒》中的我既觉得年老色衰的母亲令人厌烦,又觉得与母亲相依为命,应该好好照顾她;
《发妻》中的我一直卑微地注视丈夫,却也看透他的虚伪和懦弱;
《好客的夫人》中的我一边为夫人感到痛心,却也不禁折服于她的温柔;
这些被时代洪流无情冲刷的女人们,她们既浑浑噩噩,也通透无比;既卑微似尘埃,也坚韧如蒲苇。在她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人性的卑微无力,也能看到其中最温柔最美好的那一部分。
·
◇写尽世人幽微不可解的伤痛和欢喜
与《人间失格》中那份浓烈到叫人喘不过气的丧失感相比,《女生徒》中的悲喜更像是针刺般的切肤之痛——它微小,且往往没有缘由地突然到来,但你就是能切实感受它的存在。太宰治正是把人这份微妙的心绪写到了极致。
《女生徒》中的我会为衬衣上绣有一朵白蔷薇暗自开心,《皮肤与心》中的我会为鼻尖上长出一粒脓包突感光火,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但同样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喜笑颜开、雀跃不已。这很矛盾,也很滑稽,但这就是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为无数幽微不可解的悲喜所苦,同时又被它们救赎。
·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人生困境
《皮肤与心》中对相貌的自卑,《千代女》中江郎才尽的悲剧、《发妻》中爱的求而不得、《叶樱与魔笛》中独自面对病痛的孤独,这些是太宰治笔下人物的困境,是太宰治自己的困境,同时也是如今大多数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会有的经历和心境。数十年前太宰治书写的困境,如今仍存在于在我们中间。
——————————————————
太宰治一生辗转在各种女人之间。他之于女人,就如同萤火之于飞蛾,众多女人愿飞向他,与他赴死,而他终其一生也与这些“飞蛾”共舞,过着朝生暮死、放浪形骸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不难寻觅到这些女人的身影。
更进一步说,这些女人成为了太宰治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其中以女性第一人称“我”写就的女性独白体作品。细细读来,他笔下的这些“我”既是他喜爱的、敬畏的、鄙夷的、同情的女人,同时也是在写他自己,是以女性视角
去剖析自己那颗脆弱、善感、柔软、自卑的心,并对当时的世间人情做出敏锐的体察。
这一点既让人感觉到些许奇特,也让人不禁感叹“不愧是他”。
所以,希望通过这样一本太宰治“女性独白”的短篇集子,从这样一个稍显微妙的角度,和读者们一起再次阅读太宰治。
——————————————————
能读到女生徒这样的作品,是时评家偶然的幸运。
——川端康成
2021年4月28日 想读
读库0602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同心出版社 2006 - 5
本期主打《启蒙年代的歌声》、《故宫改造计划始末》。
《启蒙年代的歌声》
前溯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当沈从文还叫沈岳焕的时候,当胡适胡洪骍的时候,当冰心还叫谢婉莹的时候,当凌叔华还叫凌瑞棠的时候,当丁玲还叫蒋冰之的时候,当吴宓还叫吴陀曼的时候,当邹韬奋还叫邹恩润的时候,当曹禺还叫万家宝的时候,当茅盾还叫沈德鸿的时候,当沙汀还叫杨朝熙的时候,当郭沫若还叫郭开贞的时候……他们童年时学的歌,唱的歌,接受的教育。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四十多年前,一个改建故宫的计划在神秘地进行着。涉足其中者,有政治家,有读书人。故事以一些人的悲剧收场,使一些人的声名流传。故宫就这样与一个灭顶之灾擦肩而过。

《小话西游》
本文是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重新解读,而最有价值的是插图,收入了著名画家刘继卣先生的代表作品《闹天宫》。《闹天宫》创作于五十年代中期,共八幅,1956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年画条屏形式出版,为刘继卣先生工笔重彩作品的代表作。本辑读库中的这八幅作品得以彩色原貌展现,印刷精美。

《十七年间的爱情》
十七年,用来指称从1949年到1966年的国产电影。那个年代的电影中爱情是稀罕物,惊鸿一瞥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性感。相较而言,爱情在我们最近二三十年的电影中逐渐丧失了。

《享受优秀的好莱坞烂片》
美国电影“金酸莓奖”是与奥斯卡奖针锋相对的一个电影奖项,专门评选年度最差电影和各类单项奖,配以刻薄有趣的评论。《享受优秀的好莱坞烂片》是该奖创始人约翰•威尔逊去年写的一本书,本文对其精华部分进行了摘译,并补充了大量与中国观众有关的内容。

《非洲,我的非洲》
旅行文学逐渐兴起,但这类文章最不好写。罗列些掌故逸事,赞美一番大自然美景,再呼唤纯净心灵天人合一,大多文章都难脱窠臼。而柳桦先生的非洲系列,写出了人味和趣味,别有意致。

《戌年记忆》
大型专题片《甲子》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三年,为当代中国梳理出个人历史,留存下一些民生图景的切片,构成一幅时间跨度达六十年的清明上河图。《戌年记忆》今年春节在央视播出,本辑《读库》收录的是《戌年记忆》的文案,和总导演陈晓卿的创作谈《我们没有失忆》。

《读库》丛书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为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采用陆续出版的方式,每两月推出一辑,2006年六辑分别为《读库0601》、《读库0602》……《读库0606》。继第一本《读库0601》在3月出版后,第二本《读库0602》在5月出版。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上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上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有趣,有料,有种”,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读库0602》目录

特稿

启蒙年代的歌声 李太山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王 军
人类不可能再发生这等奇迹
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展来华前夕 陈丹青

人物

一个人、一份报纸和一个时代 梁由之
附:张季鸾文两篇
蒋介石之人生观 张季鸾
我们在割稻子 张季鸾

书乡

小话西游 刘 勃

乐坛

几个女生的欢喜悲
台湾校园歌曲三十年(上) 公 路

影苑

十七年间的爱情 小 于
话外之音 魏君子
享受优秀的好莱坞烂片 赵 强/编译
对手戏 杜 嘉

札记

非洲,我的非洲 柳 桦
历史的短信息 程灵素
另一种翻译 老 六
语词笔记
隐秘的心酸 黄集伟

文本

戌年记忆 影像志
我们没有失忆 陈晓卿
2021年4月23日 想读
20世纪90年代北京东村行为艺术 豆瓣
作者: 段君 香港四季出版社
《20世纪90年代北京东村行为艺术》以“东村概况”、“90年代前卫艺术的喊叫”、“浪漫的主体”、“东村的生命政治“、”东村与西方行为艺术的异同”、“东村的意义”六大部分,并配以近百幅由几位著名摄影师当年拍摄的东村行为艺术现场和东村生活环境的照片,向读者全景展现出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一批前卫艺术家在北京东村创作行为艺术的过程与生活状态。
段君一直致力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北京东村行为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并在各大美术专业期刊上发表《东村的生命政治》《倒视:1993-1994年间的东村》等论文。
2021年4月21日 想读
Take Control of the Mac Command Line with Terminal 豆瓣
作者: Joe Kissell Take Control Books 2021 - 3
If you’ve ever thought you should learn to use the Unix command line that underlies macOS, or felt at sea when typing commands into Terminal, Joe Kissell is here to help! With this 221-page book, you’ll become comfortable working on the Mac’s command line, starting with the fundamentals and adding more advanced topics as your knowledge increases.
Now includes complete coverage of Big Sur, Catalina, and zsh!
Joe includes 64 real-life “recipes” for tasks that are best done from the command line, as well as directions for working with permissions, carrying out grep-based searches, creating shell scripts, and installing Unix software.
I found answers to many questions in your book, and I enjoyed reading it. I am definitely more confident now in facing the Mac command line. Thank you for the time and art that you spent to create such a clarifying text.
—Mona Hosseini, grad student in Genomic Medicine and Stat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book begins by teaching you these core concepts:
The differences among Unix, a command line, a shell, and Terminal
Exactly how commands, arguments, and flags work
The basics of Terminal’s interface and how to customize it
Next, it’s on to the command line, where you’ll learn:
How to navigate your Mac’s directory structure
Basic file management: creating, copying, moving, renaming, opening, viewing, and deleting files
Creating symbolic links
The types of command-line programs
How to start and stop a command-line program
How to edit a text file in nano
How to customize your prompt and other shell defaults
The importance of your PATH and how to change it, if you need to
How to get help (Joe goes way beyond telling you to read the man pages)
You’ll extend your skills as you discover how to:
Create basic shell scripts to automate repetitive tasks.
Make shell scripts that have variables, user input, conditional statements, loops, and math.
See which programs are running and what system resources they’re consuming.
Quit programs that refuse to quit normally.
Enable the command line to interact with the Finder.
Control another Mac via its command line with ssh.
Understand and change an item’s permissions, owner, and group.
Run commands as the root user using sudo.
Handle output with pipe (|) or redirect (> or <).
Use grep to search for text patterns in files and filter output.
Install new command-line software from scratch or with a package manager.
Use handy shortcuts in the Terminal app itself and in zsh.
Questions answered include:
What changed on the command line in macOS 11 Big Sur? (Very little, unless you have an M-series Mac with Apple silicon!)
What changed on the command line in macOS 10.15 Catalina? (A lo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zsh shell and the bash shell?
Which shell am I using, and how can I change my default shell?
How do I quickly figure out the path to an item on my Mac?
How can I customize my Terminal window so I can see man pages behind it?
How can I make a shortcut to avoid retyping the same long command?
Is there a trick for entering a long path quickly?
What should I say when someone asks if I know how to use vi?
How do I change my prompt to suit my mood or needs?
What is Command Line Tools for Xcode?
When it comes to package managers, which one should I use?
Very good! A pleasure to read, the right balance of coverage and clarity.
—Brian G.
Finally, to help you put it all together, the book showcases 64 real-world “recipes” that combine commands to perform useful tasks, such as listing users who’ve logged in recently, manipulating graphics, using a separate FileVault password, creating and editing user accounts, figuring out why a disk won’t eject, copying the source code of a webpage, determining which apps have open connections to the internet, flushing the DNS cache, finding out why a Mac won’t sleep, sending an SMS message, and deleting stubborn items from the Trash.
2021年4月13日 想读
中式英语之鉴 豆瓣 Goodreads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8.5 (31 个评分) 作者: Joan Pinkham / 姜桂华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5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2021年2月18日 想读
文化失忆 豆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澳] 克莱夫·詹姆斯 译者: 丁骏 / 张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
充满格言警句、极具启发的文明史速成课程。——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颗惊人的星星迸发出炽烈的光辉。——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詹姆斯获得“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这一声誉,当之无愧。——《洛杉矶时报》
詹姆斯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而且还拥有非凡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激情。——《观察家报》
当英国失去克莱夫·詹姆斯,就好像一架有五六名最优秀的作家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德怀特·加纳(评论家)
诙谐、深刻、博学,关于二十世纪文化与政治丰富驳杂的一流文集。——《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具天赋,博学多才到令人嫉妒,他慷慨的书写包罗万象。——约翰·班维尔,《纽约书评》
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博识地,用这样幽默、精简的文字去写出他所见证过的这个逝去的世纪……他对于古典自由人文主义的信仰,使得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在晚年经历了许多病痛的阶段,仍然持续创作。这部书虽然是在他得悉自己生病之前就开始的,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些看来非常轻简的文字,有时候非常有趣的段落之外,背后持续关注、持续投入的热情,那种不可能失去焦点、不可能转移视线的洞察的持续。我想这就是克莱夫·詹姆斯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教益。我们在《文化失忆》这部书里面读到的,是前几个世纪持续的声音跟倾向的一种回响。——梁文道
虽然需要相当知识储备,但本书极具可读性:不仅构思颇为用心,文辞(因为翻译)亦美轮美奂,几乎可以说 ,从头至尾洒满了警句、金句。可惜作者去年11月底在伦敦去世,否则我差不多敢说,这本《文化失忆》,是在世作家写出的不朽经典。——刘苏里
作者推崇古罗马的塔西佗,他说塔西佗是他这本书写作的源头,正是这位古罗马的历史书写者,在一个专制恐怖的时代,发展出一种新的文体,来容纳他的绝望,一种坩埚般熔化一切的文体。这种文体会在专制恐怖的时代之后依旧长久地存活下去。他说,自己这本书里写到的这些现代和前现代的英雄们,从孟德斯鸠到戈洛·曼,正是以塔西佗凝练的表达能力作为标杆,来衡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我想,克莱夫·詹姆斯本人,在这本书中也完成了这个任务。——张定浩
克莱夫对于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化名人有一个评价的尺度,那就是面对权力和恐怖时表现的勇敢、独立和良知。他深知我们时代的健忘并不是因为大脑记忆能力的退化,而是因为文化的话语权从来都是在隐而不显地将一些东西秘密排除到我们的记忆之外。打败文化失忆症,当然最好要有克莱夫·詹姆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无法在智识和阅读面上效仿他的这种才子风格,那起码可以认真抱起这本他花了四十年写的书,让他带我们去进入一个有着无数秘密分岔的花园。——但汉松
这是我最向往的一种读者跟书籍、跟文字、跟思想相处的方式:分心与专注之间的悖论。首先他是贪得无厌的,任何形式的才华都能吸引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尽情纠缠;更为重要的是,在享受这种脆弱的才华的时候,时刻担心着毁坏它的力量。克莱夫·詹姆斯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自我教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以后看到不是这样看书、这样写作的人,总觉得有什么缺憾。——陈以侃
2021年2月12日 想读
行业神崇拜 豆瓣
作者: 李乔 北京出版社 2013 - 8
《行业神崇拜 中国民众造神史研究》以中国行业神崇拜为研究对象,对大量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及调查采访材料进行了分析、整理、考辨和理论概括,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各行业从业者所奉诸神的基本面貌及从业者造神的心理、方法和文化底蕴,阐明了与行业神崇拜有关的中国民间信仰、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许多特点和规律。
2021年1月27日 想读
The French Laundry Cookbook 豆瓣
作者: Thomas Keller Artisan 1999 - 11
Thomas Keller, chef/proprieter of the French Laundry in the Napa Valley--"the most exciting place to eat in the United States," wrote Ruth Reichl in The New York Times--is a wizard, a purist, a man obsessed with getting it right. And this, his first cookbook, is every bit as satisfying as a French Laundry meal itself: a series of small, impeccable, highly refined, intensely focused courses.
Most dazzling is how simple Keller's methods are: squeegeeing the moisture from the skin on fish so it sautees beautifully; poaching eggs in a deep pot of water for perfect shape; the initial steeping in the shell that makes cooking raw lobster out of the shell a cinch; using vinegar as a flavor enhancer; the repeated washing of bones for stock for the cleanest, clearest tastes.
From innovative soup techniques, to the proper way to cook green vegetables, to secrets of great fish cookery, to the creation of breathtaking desserts; from beurre monte to foie gras au torchon, to a wild and thoroughly unexpected take on coffee and doughnuts, The French Laundry Cookbook captures, through recipes, essays, profiles, and extraordinary photography, one of America's great restaurants, its great chef, and the food that makes both unique.
One hundred and fifty superlative recipes are exact recipes from the French Laundry kitchen--no shortcuts have been taken, no critical steps ignored, all have been thoroughly tested in home kitchens. If you can't get to the French Laundry, you can now re-create at home the very experience the Wine Spectator described as "as close to dining perfection as it gets."
2021年1月19日 想读
政治是什么?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蔡东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如果政治是精英的游戏,蚁民何以自处?
如果政治是大国的刀俎,小国何以求存?
如果政治是世界的命运,未来,会怎样?
穿透概念术语,跳脱“左右”纷争,热血政治冷思考。专为普通中国人撰写的常识读本。陈嘉映、许纪霖等联袂推荐
~~~~~~~~~~~~
面对两个候选人:一个主张优先发展经济,一个主张优先保护环境。手中的那张选票,该支持谁?
面对一场战争:一边是美国总统布什,一边是独裁领袖萨达姆;一边是背井离乡的美国大兵,一边是无辜被戮的伊拉克平民。其中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断?
面对一些争论:一边是民主,一边是独裁;一边是金钱政治,一边是权贵当家;一边是现代的文明病,一边是原始的野蛮生活……其中的好坏优劣,该如何分析?
面对一些纠结:当生态问题突破国界,当战略资源宣告枯竭,当非政府组织指责你的祖国,当有人说,民族国家主权即将终结……你会不会感到迷惑?
你是否怀疑自己被误导?
你是否厌恶自己被利用?
你是否想告别政治菜鸟的生涯,振翅而飞,去追逐理性的自由?
台湾中兴大学政治学教授蔡东杰的《政治是什么?》一书,是一位华人政治学者专为普通中国读者准备的政治常识读本,没有艰涩的理论,没有无聊的说教,也没有预设的立场,穿透概念术语,跳脱“左右”纷争,还原被意识形态遮蔽的政治世界。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搭建政治世界的基本框架,让读者掌握最基本的政治常识,明了政治游戏的源起、演变与规则。中篇引领读者介入当下最受关注的政治话题,例如“民主与独裁,人治与法治的界线何在”“左派与右派,面对环境挑战时该怎么办”“全球与区域,人类的政治疆界将如何变迁”等,进行有趣的思辨之旅。下篇讲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挑战。作者希望“轻松而简单地带领大家进到政治的世界,也期盼能传授一点政治防身术,让各位不会随便被巧言令色所迷惑”。
2021年1月19日 想读
勘破狐狸窗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吴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1
狐狸窗,是日本民间至今流传的一种手诀。当人类遭遇狐狸嫁女、妖怪作魅等怪异现象时,赶紧用八根手指头搭成一个菱形的狐狸窗,置于眼前。透过狐狸窗你就能看见,那些粼粼点点的鬼火,其实是朝圣的狐狸们拿着提灯,列队前往狐狸王国的首都,东京王子稻荷神社。作者十年来,多次往返中国、日本,实地考察、调研日本民俗,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并且寻访珍本善书。因此,名为“勘破狐狸窗”,是回到历史现场,看破被既有历史叙事遮蔽的迷雾,形成一种“祛魅”的视角。书中,作者分梳了“人事”与“书事”两个范畴,在细密寻访中,将它们各自奇妙的经历与发现,呈现给读者。在书中,既有寻访“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也有“饮食中的夏目漱石”;既有“日本早的中国道观实地调查”,也有中国民俗学鼻祖钟敬文留日生活的一览与“日本民俗调查计划”。
2021年1月12日 想读
紫禁城的黄昏 豆瓣
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作者: (英国)Reginald F.Johnston庄士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 10
《紫禁城的黄昏》一书是帝师庄士敦对清朝两百多年统治的“黄昏时期”的记述。作者将其在华经历放到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中,从一个外国人的特殊视角,怀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详细描述了“清廷”内部的明争暗斗、自己的随机应变、居中调解以及他与溥仪之间的深厚交谊。
《紫禁城的黄昏》与一般来华的西方人士的著述不同,庄氏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酷爱和中国应该保护儒家思想传统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的保守观点,对某些西方人企图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做法提出“抗议”,这是庄氏特立独行之处。
Preface
Translation of Preface
Introduction
Chapter I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Chapter II The Collaps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Chapter III Reaction and the Boxer Movement, 1898-- 1901
Chapter IV The Last Years of Kuang-Hsti, 1901 -- 1908
Chapter V The Empress-Dowager, T'zu-Hsi
Chapter VI The Revolution, 1911
Chapter VII The "Articles of Favourable Treatment"of the Manchu Imperial House
Chapter VIII The Ta Ch'ing and the Hung Hsien Emperors
Chapter IX Chang Hsti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1917
Chapter X Autobiography of the Old Man of the Pine-tree(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Chapter XI The Forbidden City, 1919-- 1924
Chapter XII The Imperial Tutors
Chapter XIII The Manchu Court in Twilight,
Chapter XIV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Nei Wu Fu)
Chapter XV The Dragon Unfledged
Chapter XVI Monarchist Hopes and Dreams
Chapter XVII The Dragon Restless
Chapter XVIII The Dragon Flaps His Wings
Chapter XIX Dragon and Phoenix
Chapter XX Plots and Stratagems
Chapter XXI The Imperial Garden
Chapter XXII The Summer Palace
Chapter XXIII The Fifth of November
Chapter XXIV The Dragon Caged
Chapter XXV The Flight of the Dragon
Epilogue: the Dragon Goes Home
The Pedigree of the Manchu Emperors
2020年12月29日 想读
笑之大学 豆瓣 谷歌图书
三谷幸喜 創作を語る
作者: [日]三谷幸喜 / [日]松野大介 译者: 林煌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1
日本喜剧之王,编导演全能的娱乐巨匠
陈道明、何冰主演人气话剧《喜剧的忧伤》原版作者
日剧学院赏最佳剧本七冠王、日本奥斯卡最佳编剧
木村拓哉、堺雅人、天海祐希、小栗旬、深津绘里……作品演员表永远明星云集
从《古畑任三郎》《新选组!》《我家的历史》
到《有顶天酒店》《魔幻时刻》《大空港2013》
专攻喜剧30年,横跨舞台剧、电影、电视剧
畅谈创作生涯“一路开挂”的故事
全面揭晓制造欢笑与感动的秘诀
「毫无保留,我道尽了自己的工作。」
📖编辑推荐
说起日本乃至世界级的当代喜剧大师,三谷幸喜可能是影迷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名字。他凭借天赋、热情和技艺,横跨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等领域,执笔/执导了众多打破常规、机敏睿智、令人捧腹又温情脉脉的喜剧杰作,成为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一代国民喜剧巨匠,在中国也人气颇高、拥趸甚众。
如此成功的三谷喜剧,搞笑的秘诀是什么?他有哪些编剧法则和风格偏好?多年来是怎么保持旺盛创作力的?不爱回顾过去的三谷在本书中首度揭开自己喜剧的帷幕,挨部细数入行30年来20余部作品苦乐交织的创作历程,相信读者会从中发现这位宝藏创作人诸多不为人知的惊喜。
◎ 创作生涯全回顾,天才般地将喜剧融入推理、职场、大河剧等各类型
从儿时独自玩的人偶游戏,到大学时代组建的剧团,内心一直潜藏着渴望:打造符合自己想象的世界;编剧生涯起步于为综艺节目写台本,搞笑短剧、电视剧集、电影剧本……稳扎稳打、精益求精,只想写“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医疗剧、法庭剧、推理剧、大河剧、人偶剧……浪漫爱情、科幻奇幻、家庭伦理、职人困境、多线群戏……挑战众多类型题材,但“最后还是会回归喜剧”;不具备领袖气质的“社恐宅男”,当剧团团长都勉为其难,居然还得亲自执导筒!导演心路满布矛盾,“以影迷编剧的身份执导电影才是原本该有的样子”。
◎ 在娱乐圈“搞事业”,凭实力一路避坑,收获豪华演员班底,终成喜剧之王
在影视圈的摸爬滚打,宛如真实热血职人剧:临危受命、爆肝赶稿的刺激,被制片人逼到绝境更激发出潜能;工作人员对剧本胡乱删改,气到想亲自拍片示例节奏把握;现场拍摄者对剧本的思考浮皮潦草,因缘际会上阵执导,观众纷纷买账真是莫名其妙~
作品与演员互相成就,凭尊重和才华揽人心:在《古畑任三郎》中尝试“对号入座式写作”,以田村正和为原型,塑造时髦有品位的侦探形象;与《了不起的亡灵》女主角深津绘里有表演趣味上的共同语言,从不NG的她在三谷作品中尽显喜剧天分;《新选组!》起用很少有机会演大河剧的新人——堺雅人、小田切让、藤原龙也……因为“他们10 年后会成为引领时代的演员哦!”
◎ 迷影彩蛋连环抛,考古三谷欢乐多,揭秘一位“geek”型影人的奇趣脑洞
喜欢好莱坞电影和美式情景喜剧,向伍迪•艾伦“隔空喊话”;喜欢“无能之人重新振作起来”的故事、“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挑战”的设定、“冒牌货反过来压真家伙一头”的情节;喜欢制片方强人所难的离谱要求,障碍越大越来劲,“因为有限制才能创作”;喜欢历史,想写天才身边的普通人,在书里翻翻找找来寻获灵感;喜欢以“形式之美和理科思维”来创作剧本,愿意做技术型编剧;喜欢用长镜头乃至一镜到底,充分发挥舞台剧出身的优势;喜欢挑战新类型、新想法,凡事只要有趣都想试试看,至今仍在等待“直播剧”的邀约……
◎ 台湾知名设计师操刀装帧设计,精致内外双封,Pantone专色油墨印刷;全书内页甄选高品质纯质纸,内文双色印刷、版式友好,开本轻巧便携,诚意满满,值得影迷珍藏。
* * *
三谷创作秘语
✍ 喜剧、密室、群像,作品里的三个重要元素
✍ 写剧本是从“脑海里冒出某个画面”开始的
✍ 坚持让每个角色都有存在的意义,为此下足功夫
✍ 用纸人和心理图表思考每个出场角色的心情
✍ 99%的逻辑为的就是突出那1%破绽的魅力
✍ 个人理解的幻想类作品里,出场人物都必须穿着鞋子
✍ 写剧本时一定会把“广告”的存在考虑进去
✍ 不会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不把剧本打印出来就很难客观看待
✍ 编剧如果太过坚持自己的意志,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别别扭扭的
✍ 只要是自己写下的剧本,就应该负起责任,亮出自己的名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国民喜剧大师三谷幸喜关于舞台剧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访谈录,由日本知名搞笑艺人、作家松野大介采编而成。
“不爱回顾过去”的三谷,首度完整畅谈自入行以来共20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心得和创作故事,谈及自己写作的灵感来源、坚持何种编剧法则和风格偏好、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有哪些苦与乐、对合作者和演艺界有怎样的看法、多年来如何保持旺盛创作力……本书揭开了三谷喜剧的帷幕,把目光投向幕后,对于所有从事创意工作、身处娱乐行业的人,这本制造欢笑与感动的秘籍都值得一读。
2020年12月11日 想读
一百个人的十年 豆瓣
9.4 (126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4 - 6
文革”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是什么?“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文革”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个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这本《一百个人的十年》将使“文革”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文革”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2020年12月7日 想读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7.4 (30 个评分) 作者: 李录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其它标题: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增订版)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是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查理·芒格家族资产管理人、价值投资思想第三代代表人物李录的文集。
全书包含上下两篇,上篇脱胎于在投资界口耳相传的“现代化十六讲”,作者提出了人类社会从1.0文明到3.0文明演化的思想,讨论了现代化的诞生、本质与铁律。作者站在全体人类的角度,思考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同时,对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演进进程做出了预测。下篇收录了作者二十余年来的重要演讲、思考与书评,其中包括作者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等的几次著名演讲,除了涉及价值投资的观念、方法与实践外,作者还对人类与人性、时代与未来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2020年12月2日 想读
Permanent Record 豆瓣
9.0 (77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Snowden Macmillan 2019 - 9
dward Snowden, the ma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US government’s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ory of his life, including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at system and what motivated him to try to bring it down.
In 2013, twenty-nine-year-old Edward Snowden shocked the world when he broke with the American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and reveal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as secretly pursuing the means to collect every single phone call, text message, and email. The result would be an unprecedented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with the ability to pry into the private lives of every person on earth. Six years later, Snowden reveal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is system and why he was moved to expose it.
Spanning the bucolic Beltway suburbs of his childhood and the clandestine CIA and NSA postings of his adulthood, Permanent Record is the extraordinary account of a bright young man who grew up online—a man who became a spy, a whistleblower, and, in exile, the Internet’s conscience. Written with wit, grace, passion, and an unflinching candor, Permanent Record is a crucial memoir of our digital age and destined to be a classic.
2020年12月1日 想读
神话修辞术 豆瓣
Mythologies
8.2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屠友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神话学家”罗兰·巴特在《神话修辞术》中破译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神话,探索将真实与人类、描述与阐释、对象与知识的重新和解。他试图向读者表达,我们不断地在对象与破除其神秘性之间航行,没有能力恢复全貌:因为,如果我们进入到对象之中,解放了它,但却摧毁了它;如果我们放任不管,我们尊重了它,但却又使其神秘化。
2020年11月30日 想读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 豆瓣
Heimliche Leser in der DDR
7.9 (12 个评分) 作者: 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 (Slegfried Lokatis) / 英格里德·宗塔格 (Ingrid Sonntag) 译者: 吴雪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0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介绍和还原了秘密阅读这一主题。这是一段有趣而惊险的东德社会史和文学史。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一书不仅仅是给图书收藏者的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对民主德国社会史的贡献。……该书的独特魅力在于,时代见证者们发言分享自己曾经缄口不言的许多内容。(阅读时)人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在俯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
——《德国档案》
该书不仅仅涉及文学,也描写了东德的反对派公众、反抗行为和媒体发展史。阅读后会觉得自己经历了一次探险之旅。
——《新莱茵报》
这本书中谈论了前海关官员、前国家安全部邮局审查员、反对者和书籍走私者,叙述了一个几乎不敢让人相信的德国-德语的文学关系。
——《文学世界》杂志(德国)
2020年11月30日 想读
第二座山 豆瓣 Goodreads
The Second Mountain: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
作者: [美] 戴维·布鲁克斯 译者: 刘军 CITIC Press Corporation 2020 - 10
戴维•布鲁克斯在本书中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提出了“双峰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登人生的两座山。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奉献的。如果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则是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手携手同行。
作者认为,如何判断你是处在第一座山还是第二座山的关键是,你的终极诉求何在?是外在之物,还是自身名利?攀登第二座山的方式,不同于攀登第一座山的方式。征服第一座山后,辨认第二座山的峰顶,然后朝它前进。你已被你的第二座山征服了。你屈服于某些召唤,你竭尽所能,回应召唤,解决面临的问题或不公正。在第一座山上,你雄心勃勃,高瞻远瞩。到第二座山上时,你已倾向于亲密、无私和奉献。第二座山上的人,过着更宏大的生活,激活了内心深处,并承担了更广泛的责任。
作者基于此,提出了本书的两个目的,以期能为读者有更多的帮助。
第一个目的是展示个人是如何从第一座山转进到第二座山的,并详尽、细致地逐步展示更深刻、更快乐的生活。包括我们应该怎样超越自我,并致力于更伟大的事业。
第二个目的是展示社会是如何从第一座山转进到第二座山的。我们的社会正遭受着一场团结危机。我们生活在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之中。自我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张的关系。我们能做的是重新寻求平衡,建立一种文化,并引导人们走向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承诺。
2020年11月30日 想读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卡伦·荷妮 译者: 陈收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 3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作者霍妮,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2020年11月27日 想读
东风 豆瓣
The Wind from the East: French Intellectual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Legacy of the 1960s
9.0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沃林 译者: 董树宝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2012年《金融时报》最佳历史类图书
◆托尼·朱特与迈克尔·沃尔泽一致推荐
◆解读6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 揭示“五月风暴”中的中国因素
···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最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
【学者及媒体评论】
对1968年“五月风暴”的写作大多数沉湎于怀旧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对这段往事的论述却秉持审慎、公正的精神。在关于1986年法国左翼运动的所有作品中,《东风》是我读到的最棒的一部……对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动荡局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作者
·
理查德·沃林引人入胜地叙述了法国左派的行为,对其蠢行与幻想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且还竭力去捕捉、评价其解放效果。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
理查德·沃林从一种复杂的问题意识出发,剖析了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本书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沉思——对政治见解之形成的沉思。《东风》堪称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
——迈克尔·拜伦特(Michael C. Behrent),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理查德·沃林记录了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有时显得荒唐可笑,却一贯秉持深刻和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并行动。因此,《东风》堪称一部具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著作。
——《华尔街日报》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