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讓自己適應壞世界 豆瓣
作者: 阮恩 译者: 沈維君 大寫出版 2010 - 4
*如果人生可能隨時轉彎,不要只押寶你有好運!
和50年前比,人們的擔心”緊急改變”的生活壓力升高了40%
預測未來,80%以上的企業主管認為「對問題的適應力」是以後個人與公司最重要的能力
對明天,你不能太樂觀;但今天開始,請先練習當個“變化來了能處理”的人!
*問題來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
面對快速變動經濟社會,美國成長類書暢銷作家寫給我們的無價生存指南
2005年,侵襲美國紐奧良的卡崔娜颶風造成上千人罹難。而很多人認為罹難者的最常見身份背景是「貧窮者」。但根據媒體的後續調查分析指出:罹難者最常見的因素其實是年紀。愈老的人,就愈容易選擇以不變應萬變;在這場風災中,四分之三的死者超過65歲,而半數的死者則超過75歲。他們的人生均曾經歷另一個超級颶風「卡米爾」侵襲紐奧良而倖存,但他們不認為自己這回還能再次生存,因此不聽從撤離的警告。
活在當下這個時代,沒人說得準你工作的產業有沒有可能一夕消失,失業率高昇,飯碗不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天災與社會的變動頻仍,經濟上,就如同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世界另一角的企業經營災禍,也會讓大家無可倖免捲入……。
享譽美國主流媒體的「應付改變專家」阮恩,將在這本書中教我們如何在壞世界中求生。方法是:讓自己更有適應力。
更有適應力,意味著更能在改變更多更快的時代中存活。而面對改變,我們一般人常見的問題有:
執著於否定改變中;
因恐懼和(或)羞愧而喪失行動能力;
花太多時間與精力在責怪和後悔上;
認定自己無能為力;
把注意力焦點放在「問題」上,而非「解決之道」;
採取過去成功的模式,來解決新問題;
對所有可能的選項都抱持著「好是好,但是可能會遇到……問題」的心態;
偏離了你所相信的意義與目的;
凡事單打獨鬥;
抗拒或拒絕學習新事物,因為那必須付出額外的努力。
請仔細想想自己曾遇到的重大改變時刻,是否也曾有以上的心態?要避免這些讓你缺乏適應力的陷阱,請把本書當作一部個人「急救應變手冊」,讓你以後在面對改變時,從探索事實、接受改變,到找到情緒出口與解決方案,成為一個高彈性、快樂處理際遇的機智求生者!
自然,誰都希望命運對自己仁慈,但這個時代不允許任何人一生中不接受至少一次的大改變;本書中你將可看到許多作者親身經歷、交流及她工作諮詢中的實際案例,了解當前世界中,個人會突然遇及的各式各樣實際困境,以及這些人處理變化的心態與行動。
這是一本每個人都該擁用的急難與備用手冊,讀過它,你就能有準備而不怕變化,讀過它,你可以在壞世界裡泰然自若,迎戰每次人生困境─
2020年4月15日 想读
真理是一颗日光下的珍珠 豆瓣
作者: [英]培根 译者: 张文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
编辑推荐
★《培根随笔》品质精装版,印金烫银工艺,工致手感,匠心呈现。影响每一代学人的思想巨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
★新课标初、高中语文课本收录,教育部重点推荐!
★许多时候,我们的心灵是关闭着的。于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阅读培根,就是发现真理之光在日光下璀璨闪烁的过程。
★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一。四百年来全球畅销,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影响每一代学人的思想巨著。思想者的深刻,哲学家的雄辩,历史学者的博学,文学家的表达!
培根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随笔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人们的心灵局限,带着大家的心一起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英)雪莱
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和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即通常所说的人世上。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
——(德)黑格尔
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尘世中的智慧,它让我们变得充满理性,并世事洞明。
——(美)房龙
《真理是一颗日光下的珍珠》是一本谈论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教育、伦理的随笔集。
培根作为英国随笔文学的鼻祖,其随笔行文紧凑,文字隽永,警句迭出,兼具哲思与诗意,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
2020年4月15日 想读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84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白兔玩偶 10 豆瓣
うさぎドロップ
作者: 宇仁田由美 译者: 尤靜慧 東立出版社 2012 - 10
《番外篇》本系列作品的最後一集!初見面時的凜&大吉、加入光輝的小學、中學時代、親生母親正子夫婦相識的過程,以及凜高中畢業後的「之後」等等,截取不可不知片段的短篇集。此外,卷末收錄了作者宇仁田由美老師的精彩訪問!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うさぎドロップ 7 豆瓣
作者: 宇仁田 ゆみ 祥伝社 2010 - 2
会ってみるか?お前の母ちゃんにダイキチのギックリ腰をきっかけに、今後のことや、自分のルーツが気になりだしたりん。ダイキチに秘密で戸籍を取り寄せようとしたけれど――!? 文化庁メディア芸術祭マンガ部門審査委員会推薦作品!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うさぎドロップ 8 豆瓣
作者: 宇仁田ゆみ 祥伝社 2010 - 10
大注目の第8巻!!
実母・正子の第2子出産により、
ダイキチとの繋がりについて
考え始めたりんは―――?
実写映画化!!
FEEL YOUNGで絶賛連載中!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うさぎドロップ 5 豆瓣
作者: 宇仁田 ゆみ 祥伝社 2009 - 1
第一部完結から10年後を描いた待望の第二部がスタート。
りんは高校生、大吉は40歳に。幼なじみのコウキとの関係も微妙に変化して…。
登場人物たちの成長ぶりは見ものです!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外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 2020 - 6
本书为外外的诗作精选,共有165首,系从他的全部诗作687首中选出,创作时间从2001年至2017年,均为精品、佳作,呈现了他在写作、生活与思想层面的逐年变化。选编这本诗选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外外的离世,更因为他的诗作本身是一脉极其丰富的宝藏。
.......... .... ....................................
【 我们眼中的外外】 (38人纪念外外)
读外外的诗就像侦探寻找被谋杀的遗物。他自己幸福地忽略了自己,不求闻达,诗是他的生活,他的细节,他的音容笑貌。他是那种温暖而深邃的诗人,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从不妄自尊大。新诗中那种普遍的地方性野心和自恋在这里消失了,仿佛过往的都是准备,现在我们才遇到一位现代诗人,他带我们去见证这苍茫人生、这张时代之夜的CD。
——于坚
都说有了互联网,有才华的人,再也不会被埋没。外外却是个例外 ,他的才华虽然一直在地下某处闪光,但却从未被时间淘洗出来。传说中的抽屉文学依然存在,依然被遮蔽。不管今天的网络已经连接到何地!外外只为朋友喝彩,对自己的精彩,却茫然不知!这真让人难过。唯感安慰的是,现在外外的诗集出版了,我们错过了一次,不应该再错过!
——翟永明
外外终于如他所愿,成为了一把明月的椅子。我想这把椅子上不单有明月,外外自己应该也会回来坐一坐吧。潦草地读着外外的这些遗作,我确信再次看见了他,他就坐在他自己肉身的这把椅子上,一如既往地谦和又骄傲。令人常感虚幻的写作,这一刻显现出了它直击人心的力量,如箭矢中的或时光荏苒。
——金海曙
如今我反复读外外的诗。在诗里的相见,远超出以往现实中的聚会。我感谢他留下这些诗句,这些灵动而意外的节奏,这些悲凉而璀璨的情感,并因此原谅他的不辞而别。
——鲁羊
我以为,可以轻松读完外外所有的诗,就像我们曾经轻松地面对他一样,这是一个假象一个错误!并且已不可弥补。作为一个隐秘的诗人,外外也许从未想过,要获取认同和赞美,其实,他完全做到了,却不自知,这真是一种洒脱,真实不虚,令人怀念!
——毛焰
外外的诗简洁,质朴,清澈,时而闪烁着严肃而纯真的光芒。这与其说是风格的代价,不如说是苦涩的交换:即为了保证诗的轻盈,一个人必须承担起所有不能进入诗的重荷。作为外外的好友,我珍视《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正如这本诗集可视为他隐秘的精神传记,这些诗同时也奇迹般地改写了他当他的身影渐渐模糊,他的声音却因此格外清晰。
——刘立杆
读了外外,他给了我一个郁闷的下午短暂的快活,是诗的快活,一如他的《木偶戏》。这种快活是内行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是庙里两个和尚的自我寻找,也是作者简单搭建的诗歌木偶的风行影动,而我们恰好在其中。2002 年也许对外外很重要,在“他们”论坛影响下,他开始写诗。这确定了外外的诗歌趣味和品质,至少是我所喜欢的趣味和我所追求的品质。但论坛太短暂,外外的诗歌刚开始,还未全面展开就结束了。不过,外外的诗歌却没有结束。相反,他离开喧哗,进入缺乏交流的写作中(这太难)。外外更大的优秀就在于不惧怕这样的艰难,也不受这种艰难的干扰,老老实实地保持着这样高绝的品质和趣味。我理解,并崇拜。
——杨黎
在外外的诗中几乎找不到宏言伟词,他避开常见的抒情格式,专注于日常生活并从中提取细节,因体验真切而可信。我发现我在阅读中感受到的忧伤奇怪地来自他的克制。这么说,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是不会错过的。
——宋琳
在一张十五年前的照片上,我看到外外,坐在人中央,温和,微笑,一如他平常的样子。我只认识这样的外外,一个随和的好人,讲的笑话也不很好笑,但是永远亲切。如今外外离开,读他的诗,才见到另一个外外,敏感,寂寥,深远,孤独地写着诗。他的离去告诉我们,在这世上,每个生命都不曾被真正理解。带着对生命的敬意,我们读他的诗,那些闪着光,如细雪纷飞,如雨滴落下,如黑暗降临,如昙花绽放的句子。
——尹丽川
非常遗憾,我们失去了外外这么好的一个朋友;非常幸运,我们依然可以在他的诗歌中继续拥有他。他是个见到好东西便忍不住要告诉朋友的人,一个热乎乎、温文尔雅的绅士。在生活中,我几乎感知不到他的愤怒,他的诗歌替他拥有了自己的全部的内心,那些曾经秘而不宣的丰富、孤独与纯正。
——巫昂
读外外的诗,除了他不一般的文学能力,也能感觉到他摇滚的经历,思维跳跃,很神奇地把一些东西思想在一起,文学一直贴在他的生活上。很多部分异常深重,一般人难以抵达,非常难得。
——于小韦
他白天在单位上班,到大学讲课,夜晚去电台当主持,与朋友把酒言欢到夜深,当人们熟睡时,他依然清醒,洞悉着星空下繁复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外外,一个从未在诗歌圈露过脸的诗人,却写下自由而卓绝的诗篇,让我等都感到汗颜和羞愧。
——朱庆和
在我心目中,外外一直就是个诗人,我甚至从来就没有关心过他电台音乐主持的身份。外外去世后,很多人惊讶于他的诗人身份,惊讶于他的诗歌,可对我来说,他本来就是个诗人啊。
在互联网的诗歌论坛时期,我们因为诗歌而认识。应该是在2001 年的诗江湖论坛,那时我们正在发起下半身诗歌运动,外外是最早与我们同气相求的诗人之一,我对他印象很深,见解独特,个性独立,艺术态度坚决,为人低调诚恳。那几年我经常读他的诗,不是那种峥嵘毕露彰显个性的诗,也不是璀璨夺目才华明亮的诗,是一种氤氲的、旋转缭绕着往内心里渐渐收去的诗,带有很强的文艺气质,内敛而湿润,如青苔生长。一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也建立了彼此阅读和沟通的友谊。他是一个好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朋友。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网上的沟通渐渐少了,也不大读到他的诗了。但我仍然时不时会想起外外,想起这个人和他的诗。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把他当作朋友,不知道他是否也如此看我。友谊这种东西,有时是需要互相做一些确认的,但年轻的时候哪顾得过来这些呢,走丢了就走丢了,失散了就失散了,随时重逢就好,没想到十来年后再次看到他的名字竟是噩耗!书架上仍然放着他当年寄给我的诗集,他一定是希望有一些对于他的诗的回应和交流的,但我好像并没有,只当是朋友寄来了他的书。
——沈浩波
我感觉外外的诗不是写给别人读的,而是写给自己,即一个诗人的外外跟一个普通人的外外的交谈。明知道这些诗不是为我们而写,但我却被这些诗特别的语调和节奏所震动,以至于失眠。大概好的诗就是这样的,写的时候向着自己,写完之后却又能直抵人心,引发共鸣。然而遗憾的是,我没能在外外生前读到这些诗,我的激动,我的喜爱,都无法告知已在天堂的这位朋友。
——何小竹
不仅外观,外外的内在也始终是一个青年形象。他无意于“求道”,鄙夷“通达”,对做一位“智者”似乎也毫无兴趣。区别于他人或奇异之处是,外外的青春有一种罕见的冷静和肃穆。
——曹寇
外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不把才情当回事儿,比更多人懂艺术,比更多诗人懂音乐,腼腆,有羞耻感;他做人简单,诗歌纯粹。
——左小祖咒
外外的诗歌,清冷多刺,大部分的刺是向内生长的。后来每次路过南京都会想到外外。他的诗歌越读越好,还有,没人组织酒局并且买单了!
——周云蓬
关于外外的记忆都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些年我们喝廉价的啤酒到呕吐,不着边际地聊文学理想,奋不顾身去写东西。这种文学的青春期随着外外的离世而宣告完结。幸好他留下了美好的诗,它们时刻提醒着我勿忘最原始的坚持和活着的底线。
——慢三
外外的诗堪称现代汉语诗文本典范,天然醇正且具有照妖镜般的魔力,让我看到自身诸多坏毛病;同时他的文本也让关于诗学、诗意、诗性的讨论和实践都相形见绌—“怎么舒服怎么写”(鲁羊语),在这一点上,外外的质量达到了某种极致。
——李樯
我很喜欢外外,他比很多人潇洒,过着他乐在其中的生活,并为此和另一种生活断然诀别。他羞于谈诗,乐于说音乐,慷慨于请酒。他言必称屌人,而我有一次因为他在我和某一位女孩的不可能的交往上过分热心而被我恼羞成怒地骂了句“傻×”,这是我唯一一次在朋友面前失态骂人,但他一直是我的兄长。相比于其他朋友的才情和高冷,他是唯一一位敢于投身他向往的生活,活得有滋有味,并充满人情味的嬉皮士,摇滚到骨子里的乐人,永远富有激情的诗人。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依然是他请我喝最好的啤酒。当时他戴着帽子,蓄着胡子,牛仔外套里面一件套头衫。他坐在阳光里,以他惯有的口气,说我是屌人,说北京这时的天气好极了,适宜写诗写小说。我一直很崇拜和羡慕他,可以吊儿郎当地尊贵地活着,那么年轻帅气而有活力,喜欢那么多人,并被那么多人喜欢着。生命和生活真是两个连接在一起像极了镣铐的谜团。我们更向往极乐和托起极乐的虚无。
——赵志明
我现在想起我认识的外外,坐在鼓楼区一个音乐餐吧的灯红酒绿中,和南艺附近某个小饭馆的二楼,他的一切,在我这里都成为好处。他的滔滔不绝使不爱说话的我不用说话。他陪我们吃喝总是请客说明他是个体贴的“大哥”。由于他又是那么的“帅”和“潮”,我没法当他是一个“大哥”,他很“年轻”,也许他是迷恋这“年轻”的。似乎他和他所有认识的人都是同龄人,他像是和他们都处得不错。我觉得他很亲切,和他在一起很随意,我很想多找找他的。多年前,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南京降温,他给我带来了一件卫衣。但我发现,今天发现,他好像很少主动找谁,都是我们找他。也许这就很片面。他认识很多人,他游走在这些人之间,呵呵大笑,滔滔不绝,像是藏起了自己,只是游走,游走。
取决于每一个人和他的缘分,他的离去如今留下无数个或大或小的伤口,我们珍惜这些伤口,需要在时间里观察、愈合,也是我们活着的营养,因为,我们都是变态的。因为他的这一死,对他有一种寄托,以后我们和他的联系就成为一种寄托了。
——司屠
广博的见闻、庞大的阅读量、滔滔不绝的输出,以及他那潇洒的风姿,似乎是外外给自己披上的一件漂亮外套,隐身其中的是一位气息纯正的作者,持续掘进在诗歌的内部和深处。我至今还记得他论坛时期(2003 年左右)的一首杰作:《发烧》。
——彭飞
在今天回头看看当年的西祠胡同、诗歌论坛、开心网,包括豆瓣,都有种发掘遗迹的感觉。早期互联网时代已经变得像史前时代一样模糊,吴宇清就是那个时代的生物,他的诗歌就是他的脚印,散落在即将消失的遗迹上。写诗是吴宇清二十余年音乐生涯自然的延续和扩张,有一种浓烈的抒情意味—就算一些受到某些诗歌力量影响的诗作,无论冷酷还是极端,再或者琐碎、废话,全部都是抒情诗,吴宇清自始至终是一位抒情诗人,始终徘徊在过去的岁月里。
——李黎
说句心里话,我曾想等你老了,途经南京,找你坐下来聊一聊。就一个下午,就我们俩。那时候,很多想法会改变的。我们也许先聊聊,这些年你怎么过的,我怎么过的。聊一聊当时正确、后来发现错误的人和事物,聊一聊当时错误、后来发现正确的人和事物,聊一聊那些不为人知、又是人所共知的人和事物。 作为你当年热心照顾过的一个小朋友,我曾经不声不响走了,和你不来往了。现在我回来找你,以你对朋友的热忱和好奇感,我们肯定有得聊。时间允许,我们可以撤。换个地方,继续聊。
——张浩民
吴宇清是个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人,有很多朋友围着他。可惜的是,任何圈子都没有给他足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他对自己自信又不自信。他一直有落差,别人把他当成了一个组织者,没把他当成艺术家,但他在参与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有自己的观点和标准。
——海洋
在我的记忆中,外外是诗人、音乐教父,是编剧和作家,但他还有另一个特别奇怪的身份,他是体制内税务局的一个公务员,这就好像一个隐藏在他生命里不协调和别扭的东西,他好像总是与这个世界,与现实别着劲儿,不肯和解和妥协,而大部分和他同龄的人,都已经与自己,与世界无奈地妥协或者和解了,成了抱着保温杯的平庸的中年男人,而他没有。
——姹紫嫣红
外外于我而言,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是不死的老朋克,永远愤怒的青年。但其实,熟悉他的人,看过他的作品的人,也能发现他的敏感,他的困惑,他的忧伤。
——黎姿
十来岁时第一次听到地下丝绒,就是通过南京电台吴宇清介绍的,到今天自己仍然用着香蕉封面的手机壳,觉得对你人生有关联和启示的人无非就那么多。
——Good2SeeU
我是吴宇清很多年前南京音乐台的听众,每个周末的深夜里,他是城市星空里的一个指引和导航,一些温暖和慰藉。
——绿皮火车
大家说外外是个好诗人,是在他去世以后,作为他的朋友,我深憾这个评价来晚了,因为我喜欢和感动的一首首诗,都是他生前写的,而不是去世后写的……
——吉木狼格
在我印象里,外外是一个非常温暖和亲切的朋友,每次见面他都特别热情,说话很多,传达大量信息。我现在回忆起他说话的神情,非常怀念。
我的片子《爬山小说》(2008),目前在豆瓣唯一一篇影评是他在2012 年写的。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6 年初,也是因为这部片子,受他的推荐在某个艺术空间做放映,那天南京下着大雪,我们在山上冻得瑟瑟发抖。晚上一直送我到机场,在机场又陪我坐到登机。
——乌青
我们面前的外外就像一张大声播放的摇滚乐唱片,热情,直接,永不冷场。而在这本诗集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独处的外外,敏感,柔软,意象纷呈。这互为表里的两面,同属于这个人,也属于他热爱的摇滚乐。
——卡列宁
外外总是悄悄地写,他似乎特别怕别人觉得他写诗是一个很正经的事情,如果有人问到关于写诗的问题,他总是开玩笑混过去,一方面会跟他聊诗的人,大部分都不懂诗,另一方面正在诗坛里的人,不会觉得外外是懂诗的,直到最近还有很多诗人说,没想到外外也会写诗。如果有人聊到关于写诗的问题,他总是说其实写诗这个事儿写得好和写得差,很容易看出来,因为只需要一个人做,不像拍电影或者排戏剧,如果搞砸了,谁都可以推卸责任。他送我们诗集的时候总是说,随便看看就行了,我就当留个纪念,他既不谈论自己的诗,也不同意别人介绍他是诗人,他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诗,我至今也没明白。
——孙浩然
我们在文字和音乐中寻找被你记住的痕迹,攥紧残片,活成各自心中的你的样子。
——郑冉然
你和我都有他的影子,或多或少,时隐若现,不承认也无济于事,只要光线与角度合适,他就如约出现。这么说吧,当你思考,当你沉浸摇滚乐,当你用诗歌剥离生活真相时,他,都在那里微笑。
——暗蓝星
无线电时代的《摇滚殿堂》《新乐天书》,互联网时代他的诗歌,对我都是一个开关,释放脑内的多肽,成为前往更多世界的药引,难以分享的隐秘,一道只能躲在冰箱里吃的冷盘。他有抓取世界隐秘的缠绕神经,将音符显影成底片的通灵,把日常痕迹重塑成文字奇观的刻刀。
——beringstrait
外外是一种奇怪的类型。有才能的人要么积极进取,以才能换取现世功名,要么拒绝合作,但自视仍会很高,要么就是怀才不遇,被动位于边缘且心有不甘。真的觉得没有写作才能的人干脆就不写了,或者离开圈子,或者只做一些和写作相关的事,流连忘返于某种氛围。外外几者都不是。他对自己的天赋并无正确的估计,但也不离开,更要命的是一直在写。
外外进入圈子比较晚,并且是以一个文学读者的身份进来的,年纪也有点大(35岁左右)。加之周边都是一些不无自负的家伙,眼界也高,开始进入时外外基本没有发言权。他又爱说,但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些知见信息。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外外自己,他自觉是一个爱好者,大家也就跟着这么看了。最重要的还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外外在写作这件事上太不自信,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他一直在写。但外外真的很看重写作,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圈子里近20 年滞留不去了。他始终在场,默默写作,说实话,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已经超出了我的经验。
就圈子而论,外外是某种背景性的存在。就像背景音乐一样,通常感觉不到,一旦关了音乐你才意识到刚才确有音乐。这个圈子还有另一种背景,喝酒、骂人、自我吹嘘以及棋牌之乐形成的嘈嚷。对以上这些外外没有兴趣,就此而言他可谓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外外也吃饭、谈女人,但在饭局上从不喝醉,谈论女性也是投其所好(投我们所好)。外外更愿意谈论的还是文学艺术,话题不离电影、乐队、光碟和书籍。可以说外外是圈子里的一股“清流”,与另一种背景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当然,外外的清新年少在圈子里是居于下风的,在我们看来他的表现过于幼稚和小资了。他那一套在我们这里完全吃不开。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外外热衷于谈论文艺并不是为了混世,他的诚恳在偏见下反倒显得虚假。有时外外也想聊点深入的,但无人接茬,因此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他也只会三缄其口。没有人觉得外外是一个可以讨论严肃话题的对象。我们对外外的忽略是双重的,既忽略了他的写作,也忽略了他在圈子里以特有方式的存在。作为一个诗人,外外于是便成了这样一种隐者,隐于圈子的最核心区域,并非隐于市井,更非山野或者庙堂。经过近20年如此这般的时光,连他也将自己骗过了。
——韩东
外外的诗,在平静的水下有一颗动荡的心,让人反复吟诵。读者有如潜入水底,体验绝望的孤独感—那是诗歌与生命的真实。
——北岛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豆瓣
作者: 潘绥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2
性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如本书就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展开如此系统、全面、细致的论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作者潘绥铭教授,长期从事性社会学研究,有多部相关论著出版。此次由他负责的课题组首次运用严格的社会学规范的实证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进行大规模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本书即是在这些科学调查得出的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人性行为与性关系的整体情况所做的分析研究。书中所论问题,不仅涉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往我们对这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采取回避态度,然而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个别突出的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个人生活,甚至往往形成社会问题。因此,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些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有其学术价值,也有普遍的社会价值。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信任 豆瓣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郭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福山以观察入微的笔触,逐一分析了美、法、德、意、日韩以及华人文化传统及其经济活动特色,详尽而细密地考察了社会信任度在各国经济生活上的角色,读者可以从中清楚地了解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性。经济行为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由各种习俗、规则、道德义务以及其他各种习惯连缀在一起,塑造着社会。本书将会证明,一个国家的繁盛和竞争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即社会本身所固有的信任程度。对于想了解经济而又能体会经济乃是大社会文化之一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综合防治儿童性侵犯专业指南 豆瓣
作者: 龙迪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 11
这是一部综合防治儿童性侵犯的专业工具书。作者基于丰富的研究文献、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以儿童权利和性别公正为框架,破解关于儿童性侵犯的社会迷思,从预防、制止和专业支援服务三个方面,系统、深入探讨设计和落实多部门跨专业工作机制的专业理念和实务工作技巧。专业助人者(社工、心理咨询师)、儿童保护工作者、律师、警察、检察官、法官、学校老师、医生等儿童权利相关责任人都可从本书中得到保护儿童免受暴力伤害的专业指引。
本书撰写历经五年时间,基于近千篇该领域中外文献及国际经验的系统研究,以及丰富的本土实践,呕心创作真正适合中国的保护儿童免受性侵犯伤害专业指南,还给中国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权利。
作者龙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研究服务中心主任。在儿童性侵犯领域一线潜心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本土经验和对中国儿童、对苦难的慈悲关怀。
本书由多家专业机构、多领域专业人士联合导读:
宋文珍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副主任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所长
赵旭东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副理事长
陈雪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儿童保护专员
郭瑞香 联合国妇女署 项目协调员
乔东平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刘文利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卜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研究员
佟丽华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主任
马丽庄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 教授
本书拥有强大的专业顾问团队,他们均为香港心理学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或香港资深注册社工。他们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提供了香港地区儿童保护工作先进的理念与经验。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性之耻,还是伤之痛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龙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今年5月,中国内地第一个儿童性侵犯的社会工作研究文本《性之耻,还是伤之痛》出版,其一面世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这也标志着儿童性侵犯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作者龙迪深入到中国北方一个乡村——柴胡营(化名),对6个曾遭受过老师长达两年性侵犯的女孩家庭进行跟踪研究,探索受害女孩及其家庭的创伤经验。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学会保护自己 豆瓣
作者: 龙迪 麦客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 1
市面上有一些低幼类防性侵绘本,但是并没有真正写给大孩子的防性侵读物。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如果你的孩子年龄不到18岁,且阅读能力达到小学三年级以上,就是这本书适合的读者。
很多家长想要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性侵犯的时候,都感到很为难,不知道从何讲起,不知自己讲得对不对。那么,你可以把这本书送给孩子。
这本书从认识儿童性侵犯、识别与防范、应对与保护几个方面,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赋予他们保护自己的意识与能力。
书中有以下为孩子量身定制的模块:
1.【自我评估测试】让孩子在简单的自测中,评估自己所处的现状是否存在危险。
2.【练习情景判断】在各种生活情景中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如何应对、如何求助、如何远离性侵犯伤害。
3.【纠正迷思与偏见】纠正儿童性侵犯的错误观念,为孩子建立正确的权利意识观念。
4.【检察官对你说】从法律角度,解读严惩重罚侵犯者、成年人有保护儿童的法定义务、报警须知等法律知识。
作者龙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研究服务中心主任,她拥有丰富的保护儿童免受性侵犯理论基础与一线工作经验,是心理学界很早站出来用扎实的研究呼吁社会关注儿童性侵犯问题的专家。
本书特别绘制三十余幅精美而富含深意的插画,加深孩子的理解与阅读兴趣;选用护眼的本白色纸张,让阅读的过程更加舒适。
远离儿童性侵犯伤害并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更多需要成年人的努力和支持。我们非常鼓励家长与老师也来阅读本书,用知识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孩子建立安全的成长环境。
本书由全国高检检察官王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专员陈雪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卜卫联合推荐。
这是一本远离性侵犯的未成年人行动指南。作者以儿童权利和性别平等为框架,邀请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儿童性侵犯现象,学习识别、防范与应对儿童性侵犯的方法,从而提升自我保护的权利意识。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老师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远离性侵犯伤害的专业指引。
不少家长、老师在给孩子们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时,感觉很为难,不知道讲到什么程度,不知道自己讲得对不对。的确,这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你可以把这本书送给孩子,让孩子在静静阅读中增强预防性侵犯的意识和能力。
——王海(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检察官)
预防性侵儿童的教育能促进儿童了解生命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但更多还是需要成年人的努力。只有当保护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暴力侵害成为社会共识,成年人能够为儿童建立安全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时,儿童才能免遭性侵犯。
——陈雪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儿童保护专员)
龙迪教授是我国心理学界最先站出来用扎实的研究呼吁社会关注儿童性侵犯问题的专家。在本书中,她用儿童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赋予他们自我权利意识之盾和自我保护能力之矛。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在需要时才会认真阅读这本书,但本书的理念是所有人都必须具备的——儿童身体的完整性和尊严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这是儿童的权利。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動盪 豆瓣
Upheaval: Turning Points of Nations in Crisis
作者: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译者: 莊安祺 時報文化 2019 - 11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商業周刊》1673期書摘報導。
★ 比爾.蓋茲指定必讀:「戴蒙擘畫出一條身陷危機時可以選擇的道路。」
★《21世紀的21堂課》作者大推:「本書是化解全球當前危局的希望。」
★ 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暢銷書。
// 有如《冰與火之歌》的動盪歷史,細說國家何以成為今日面貌。
自由民主國家芬蘭,為何對專制政權蘇俄敬畏三分,採行嚴格的言論自我審查機制?
原本篤信民主的智利,為何瞬間左傾,對政敵進行破紀錄的大規模虐殺?
西德總理布蘭特於波蘭首都猶太區一跪,何以能為外交局勢奠定決定性轉變?
賈德.戴蒙被喻為這個世代最具深度思考力、最具權威性的作家,他以個人的獨特洞見,抽絲剝繭國家面貌定型的軌跡。輔以 12 個化解危局成敗的關鍵因子,剖析何以有的國家能浴火重生,有的國家卻一蹶不振。
書中以七個國家(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澳洲和美國)遭逢的三大類危局(突發的內憂、外患和漸進型隱憂)為例:小蝦米芬蘭面對大鯨魚蘇聯的入侵、日本遭受美國培里將軍侵門踏戶、德國的新世代如何與犯下納粹暴行的上一代進行和解、智利皮諾契特總統的極權政體……等。對照分析各國的行動策略與結果,並以此檢視當前的世局。
// 歷史的傷口太沉痛,卻是指引未來方向的明燈。
日本與中、韓的歷史傷口未能有效化解,為何比人口老化更值得日本憂心?
在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潛在敵人之際,何以政治兩極化才是美國真正的頭號隱憂?
動盪,是世界的日常:國家的力量興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改變、甚或全球共同面對的環境議題,都是身為世界一分子的我們無法切割的課題。身處在前景未明的動盪中,借鏡歷史,我們可以找到前進的方向。
名人推薦
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詹宏志/網路家庭董事長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 節目主持人
蕭新煌/總統府資政、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好評推薦
生命的動盪,是危機,也可以是轉機。面對困厄險阻時所展現的彈性與堅韌,讓我們在流離的不安中,找回身而為人的價值與意義。――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這本書一再強調三個關鍵概念,亦即保有韌性、力求革新和求助盟友。運用到台灣當下面臨的危機和動盪,也很適用。――蕭新煌/總統府資政、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戴蒙講故事的本領尤其餘事――讀者輕易便能與時代、地理、文化都不同的社群產生共鳴、同其哀樂。――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光是閱讀這幾個國家的危機故事剖析就已經收穫豐富,再經由他的架構來梳理危機處理過程,讀者能對自己國家危機和現況有更具脈絡的理解和討論。――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
危機能否成為人類文明的轉機呢?端看我們能否正確地認識這些挑戰,並且能有先見之明地防範未然。――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本書提出十二個影響「國家危機」結果的相關因素,同樣適用於台灣的自我提問,而且在此時更加迫切。――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本書是一段精彩有趣的旅程,探討國家如何面對危機──是人類因應全球當前危局的希望。――尤瓦爾.諾亞.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人類大歷史》、《21世紀的21堂課》作者
在舉世各國都承受壓力,必須學習如何應對重大挑戰的今天,尤其是及時的重量級著作。――保羅.埃力克(Paul R. Ehrlich)/史丹佛大學教授、《人類的演化》作者
讀者有幸的是,戴蒙學習語言的非凡天賦使他一生能夠深入各種文化,在身心兩方面都行遍天涯,親眼目睹許多戲劇性的個人和國家動盪。――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園長夫人》作者
在舉世各國都危機重重之際,本書證明了他在分析國家歷史危機的先見之明。――麥可.薛默(Michael Shermer)/《懷疑論者》雜誌發行人、《地球上的天堂》作者
2020年4月14日 想读
自我、他人与道德 豆瓣
作者: 徐向东 商务印书馆 2007 - 3
《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上下)》试图从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给出一个基本的澄清和说明,它探究了道德哲学的基本观念和主要的规范伦理学理论,分析了当代伦理理论中对道德要求的本质的讨论,并试图揭示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道德哲学与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关联。
2020年4月13日 想读
愚昧者的愚昧 豆瓣
The Folly of Fools: The Logic of Deceit and Self-Deception in Human
作者: [美国] 罗伯特·特里弗斯 译者: 孟盈珂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
当我们坐在驾驶舱中准备奔赴战场,或是身处一段爱情关系,一场办公室纠纷中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机会欺骗和自欺,虽然我们也能意识到这么做有多么脱离现实,会带来多么可怕的灾难。但是我们还是会这么做。这本书主要是写自欺如何为欺骗打掩护的,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走向世界的人民币 豆瓣
Chinese Money in Global Context
作者: [以]荷尼夫 译者: 李守旗 鹭江出版社 2018 - 8
货币史研究领域开创性著作,中西对比视角下解读中国货币史。人民币能否成为代替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应该国际化到何种程度?追溯纸币起源,回顾中国历代货币制度,展望全球化时代人民币的发展前景。
1、货币史领域开创性著作,中西对比视角下解读中国货币史
两个维度解读人民币与中国货币史:
①横向:中西对照,展望人民币发展前景(政治经济学角度)
②纵向:自秦至今,梳理货币史演变脉络(历史学角度)
2、以中国为中心研究世界货币史,打通中国货币史与世界货币史区隔:
市面上大多是西方学者以欧洲为中心研究世界货币史,对中国货币史的研究是隔绝的。此书横跨公元前600年至21世纪,以中国货币为中心,把中国货币的发展置于历史时空和全球化背景下,结合世界货币发展的大格局进行分析。
3、挑战诸多已有的学术观点,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角度全面透视若干重要话题:
追溯纸币起源 回顾中国历代货币制度 洞悉货币背后的深层机制 找寻金融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观照当下中国经济改革与金融现象 展望全球化时代人民币的发展前景
4、荷尼夫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扛鼎之作。
作者是著名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经济、地区发展、政策及金融历史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教授埃里克·赫莱纳、美国马塞诸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亚洲史教授程麟荪等多名学者高度评价。
作者荷尼夫娴熟地运用了多种语言,将中国货币史置于世界货币史的背景下,对中西货币史做了比较研究,对中国货币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若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比如金属铸币的起源、纸币的出现、明代以来中国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清代以来中国货币体系在外来势力冲击下的演变以及英日等殖民列强控制下的丰富矿藏和在中国发行货币的情况。二战后,美元逐渐成为世界货币,中国重回世界舞台,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本书的研究横跨亚欧大陆乃至全球,纵跨自秦至今的两千余年,堪称货币史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在当今中国的全球影响力逐渐增大之时,本研究不仅为中国读者了解中国货币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加深了对世界货币及金融演化发展的认识,极具启发性。
2020年4月13日 想读
征服世界的人 豆瓣
作者: 哈罗德·莱姆 2009
《征服世界的人•成吉思汗》主要内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兼作家哈罗德•莱姆以其独特新奇的视角,给读者生动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史歌人生,《征服世界的人(成吉思汗)》以五十余年畅销不衰的历史纪录证明了这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2020年4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