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在西方目光下 豆瓣
Under Western Eyes
8.5 (8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赵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在西方目光下》在英美学术界被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姊妹篇。主人公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学高材生,厌恶革命。他的同学霍尔丁暗杀政府官员之后来到他的住处藏身,可是他害怕受到牵连而告发了霍尔丁,导致后者被政府处死。但是拉祖莫夫并没有因为告密而重新过上期冀的书斋生活,反而受到政府情报机构的胁迫,被派往瑞士日内外刺探俄国流亡革命者的情报。在日内瓦,拉祖莫夫巧遇霍尔丁的母亲和妹妹。在霍尔丁妹妹向其吐露爱意时,拉祖莫夫因不堪良心的折磨而全盘说出真相,最终遭到革命者的报复,遭殴打致聋,最终在俄国偏远地区的乡村和一个女仆度过余生。
2020年4月7日 想读
权力与荣耀 豆瓣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作者: (英)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格雷厄姆·格林所著的《权力与荣耀》讲述一场反教会的革命席卷了墨西哥,波及到了偏远的南方小州。当地教区的神父们被迫害致死,只剩下了最后一名神父过着逃亡的生活。《权力与荣耀》中在逃亡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不同的事物和人,心灵上受到强烈的冲击。最后,他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但此时,另一名神父又踏上了这片土地。
2020年4月7日 想读
小于一 豆瓣
Less Than One
9.2 (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黄灿然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9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
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先生历时三年精心译成
独家引进,简体中文版全译本在中国大陆首次面世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
——英国《独立报》
2020年4月7日 想读
我的世纪,我的野兽 豆瓣
9.3 (1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 译者: 王家新 花城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收入的曼德尔施塔姆作品,囊括了作者各个时期的诗作,有很大的代表性。曼氏摒弃了象征主义的梦呓及其对超验世界的迷恋,使诗歌回到了具体可感的现实中来。曼德尔施塔姆从一个诗人和独立知识分子艺术家而非具体政治的角度介入政治,写下一批“历史哲学家”式的诗篇,如《石头》等,诗人所持有的对语言、真理和星光的永恒信仰,与对灾难的与日俱增的预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如人们所说的“曼德尔施塔姆式的方程式”。他宣称,不,我不是任何人的同时代人。确实如此,他是“文明之子”,超越了他所处的国度和时代。
2020年4月7日 想读
基督教史 豆瓣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9.7 (6 个评分) 作者: 胡斯托·L.冈萨雷斯 (Justo L.Gonzalez) 译者: 赵城艺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3
本书资料丰富,笔触生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可读性极强,堪称当今最受青睐的教会史入门教材。作者摆脱了“西方中心”的倾向,站在普世的高度,对历史上的基督教做了整体、客观的回顾。修订版中,作者在思想时代变化和参考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将叙述时限延伸到21世纪最初十年,增加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和议题,如妇女在基督教会史上的重要作用、基督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最新发展、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话等等。
2020年4月7日 想读
喧哗与骚动 豆瓣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方柏林 译林出版社 2015 - 6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最著名的作品,几乎每个人都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它以四个人物的不同视角将一个故事讲了四遍,如同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构筑了一个立体主义的美国南方社会,其创作手法之大胆丰富,足以为一部“创作艺术教科书”,是现当代文坛罕见的大手笔。《喧哗与骚动》被福克纳认作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它也是公认的福克纳小说中最精美的一部。
《喧哗与骚动》书名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一句台词:“生活就像傻子讲的故事,满是聒噪和狂怒(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小说主题也在被这句台词说中。
小说分为四部分,分别由四个人讲述同一个故事。有智障弟弟班杰明完全时空错乱的心理活动;有昆汀在自杀前的种种臆想;有杰森有私利无亲情的所作所为;有黑人女仆眼中的烦扰家事。这些人以及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中的另外的人,如凯蒂、父亲母亲、毛莱舅舅,他们所有人似乎都在同时发出声音,急于诉说自己的欲望、困惑、愠怒和绝望。这些声音就如同现代派交响乐中的那种乐句,如低吟和嘶吼,倾诉着人在凝滞的时间中的窒息和苦熬,此起彼伏地充满整部小说的每一页,但没有一句是和谐和有意义的。
2020年4月7日 想读
古典传统 豆瓣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 Greek and Roman Influences on Western Literature
9.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吉尔伯特·海厄特(Gilbert Highet) 译者: 王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10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联合推荐
比较文学领域、古典文化接受史领域里程碑式著作
一部紧扣主脉、细节饱满、层次丰富的西方文学史
【推荐】
海厄特的大著是一部地道的欧洲文学史,它当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欧洲文明,但在我看来,这部出色的著作其实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文明。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我希望海厄特的中国读者通过这本著作,让“我们”的文化也“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思想生活的重要性……和唯一不朽的财富:灵魂”。
——雷立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海厄特不太可能把我看做他的天命读者,但在《古典传统》出版六十年后重读本书时,书中在记录古典作品对西方文学之影响时的出色编排和细节仍让我像当年一样钦佩。我与海厄特只有一面之缘,但暮年的我仍然对他的学识和热情心存感激。他的书仍然活着,并将继续活下去。
——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斯特林人文学讲座教授
重读海厄特的《古典传统》,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的魔力。与库尔提乌斯的《欧洲文学与拉丁语中世纪》一样,本书是古典学在20世纪中叶那个特定时代的一座丰碑,它饱含人文精神,立足保守态度,致力于复原遭遇纳粹暴行后显得分崩离析的西方文明。广博的内容和宏大的概览赋予了其力量。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哈佛大学约翰·科根校级特聘人文学讲座教授
自六十多年前海厄特的著作第一次出版后,它仍是希腊罗马文学在后世的全部故事的最佳单卷本指南。《古典传统》充分展现了这段千年历史的复杂性:海厄特不仅描绘了古典著作如何塑造了后世的读者,还告诉了我们中世纪及现代的作者如何利用古典元素创作出自己的独特作品。博学、妙语频出、恪守人文主义,海厄特的著作既全面又好读。
——安东尼·格拉夫敦,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校级特聘历史学讲座教授
【编辑推荐】
⊙ 本书出版以来60多年间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与日语,早已奠定了学术经典的地位。
⊙ 本书勾勒了古典传统影响西欧和美国文学的主要途径,范围宽广;重要作家和作品被放在与古典文化的关系下进行检视,具有其他文学史难以企及的深度。
⊙ 全书语言博雅晓畅,没有当代文学评论的学术黑话,稍具文学史常识即可顺利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自1949年出版以来,陆续被翻译为多种欧洲语言及日语,是比较文学领域赫拉克勒斯式的壮举,也是古典文化接受史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的主旨是勾勒希腊语和拉丁语传统影响西欧与美国文学的主要途径。以此为线索,作者带领读者对西方文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全书自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亡和日耳曼蛮族文学在“黑暗时代”破土而生写起,描绘了直到20世纪初西方文学的发展脉络,涉及众多的人物与主题。书中谈到了奥维德对法国中世纪文学的影响、乔叟对维吉尔和西塞罗的借鉴、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文学与“异教”文学对抗、巴洛克时期对塞内卡的模仿及讽刺作品的重生,经过革命时代灿若星河的天才,最终落脚在现代主义的诞生和成型。
全书以博雅晓畅的语言写成,没有现代文学批评中充斥着的学术黑话,作者以轻柔而富有魅力的语调,将贯穿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的核心主线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也许不是面面俱到的文学史,却是一部紧扣主脉、细节饱满、层次丰富的立体的文学史。
2020年4月7日 想读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 豆瓣
Homer on Life and Death
9.8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加斯帕·格里芬(Jasper Griffin) 译者: 刘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一部关于荷马研究中的经典之作,从生与死的主题切入荷马史诗的解读,引导我们进入荷马所勾勒的世界。
通过对《奥德赛》《伊利亚特》等荷马史诗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引导读者进入荷马所勾勒的世界。
1.作者是牛津大学古典系教授,荷马研究专家。
2. 聚焦于读者耳熟能详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经典文本,对其中涉及的人物性格、场景设定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绘与分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史诗画卷。
3. 为对荷马史诗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引与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荷马史诗的精彩专题研究。作者从史诗文本出发,从生存与死亡这一永恒主题切入荷马史诗的解读,对荷马史诗中的场景描绘、人物刻画等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史诗中有关神明和命运的重要问题。作者通过平易、细致的讨论,引导读者进入荷马所勾勒的世界。同时,作者也回应了一些荷马史诗批评中的重要问题,不仅适用于热爱荷马史诗的普通读者,也能为史诗不同阶段的研究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2020年4月7日 想读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豆瓣
Tolstoy or Dostoevsky: An Essay in Contrast
9.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斯坦纳 译者: 严忠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发表于1960年,已成为研究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托尔斯泰延续了从荷马以来的史诗风格,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延续了“悲剧世界观”。本书概括并比较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视角。作者着重分析指出了两位大师的文学观、文学作品在哲学、文化方面的深远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俄罗斯文化的机会。
2020年4月7日 想读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双志 / 苏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2020年4月7日 想读
宗教经验种种 豆瓣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作者: 詹姆斯 (James William) 译者: 尚新建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宗教经验暗示,我们的自然经验,我们严格的道德经验和慎行经验,恐怕都不过是真正的人类经验的一个片断。宗教经验模糊了自然的轮廓,开拓了最为奇怪的可能性和视野。
如果观察一下人的整个心理生活,观察一下脱离学问和科学的生活,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私人追求,那就不得不承认,理性主义论述的那部分生活,相对说来十分肤浅。它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它要求你拿出证据,它能诡辩,用言语将你打倒。但是,它还是不能说服你,让你信服。你的内心绝对有某个东西知道,这种结果肯定比与它相抵触的理性主义诡辩更真实,不管后者多么机智。
威廉·詹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之一。本书在从心理学角度对种种宗教经验的分析之中,实用主义观念贯穿始终,且思路清晰,洞见迭出,百年之后仍让人警醒。更让人震动的是,詹姆斯分析宗教情感既没有沾染宗教的情绪而陷于狂热,也没有因理智的分析而显得干枯,而是真挚情感与清明理性的完美结合。本书曾有中译本,但译笔古奥,现译者为实用主义研究专家,译笔精准。
本世纪有前宗教题材的著作,就最初轰动和持续影响而言,没有哪一部能与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相媲美。不过,詹姆斯的成功倒不是因为宗教思想领域后继无人,缺乏旗鼓相当的力作。相反,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关涉一个全球论题和东西方宗教经验的多维层面。他的生动实例加上他的精彩描述,激发了国内外好几代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八十年后的今天,《宗教经验种种》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
2020年4月7日 想读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 豆瓣
作者: [日] 佐野洋子 译者: 武琼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调皮的孩子同样优秀,佐野洋子用爱让自己的猴儿子发光发亮
书内插有佐野洋子一些随手涂鸦,文末代序由佐野洋子的儿子也就是书中的阿健完成。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收录了日本著名作家佐野洋子生前未曾发表过的一些记录自己儿子成长的散文故事,故事真切感人,充满母爱和生活气息。书后还有她儿子写的一篇后记,交待了本书的写作缘起和他对母亲佐 野洋子的“意见”。
本书对于亲子教育和亲子相处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是近年来少见的有真情实感的亲子类散文。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台湾的译法称为《我的猴儿子》,都是指作者有一个调皮的儿子,而本书则是关于调皮的猴儿子的生活和成长的点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和孩子为友,亲切自然知道自省,而不是一本正经正襟危坐的母亲。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中的这些文章之前未发表过,是首次结集出版,也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以期给读者奉献一点关于亲子相处的智慧和点滴思考。
2020年4月6日 想读
留苏岁月 豆瓣
作者: 邓守强 2007
《留苏岁月》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初,刚中学毕业的我就被选派去苏联留学。一个未曾有社会经历的20岁青年,一步迈入异国他乡,好像落入光怪陆离的多奇世界,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在苏联,语言环境、人际交往、居住条件、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都与中国有太多的差异,生活中有很多奇事至今仍保留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十分真诚友好,桩桩感人事例至今还存留于脑海。
30年后,我又以访问学者身份二进苏联,有机会对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一些考察,加深了对苏联的认识。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的冰冷阶段,我亲身体验了苏联人对中国的冷漠和疏远,以及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政治分歧和激烈的争议,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又几次随团去苏联考察访问,亲睹了苏联解体后社会出现的混乱局面和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痛苦过渡,对此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很多记忆依然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脑海之中。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有暇回顾往事,在苏联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每每跃然眼前,令我心情难以平静,萌生写作的愿望,把在苏联期间亲自经历、亲耳所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感受和思索用文字凝固下来,以供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们共同回忆,也为其他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些有益的参考。
2020年4月6日 想读
鲁迅的人际关系 豆瓣
作者: 朱正 中华书局 2015 - 6
《鲁迅的人际关系 从文化界教育界到政界军界》我们可以“看他(鲁迅)交往的是些什么人,看他为友为仇的是些怎样的人”(朱正语),我们就更加清楚地看到鲁迅的形象、性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朱正先生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来解读鲁迅的人际关系,这些文字可以看作其治史的结晶。读者喜欢的是材料说话,不会喜欢强作解人,《鲁迅的人际关系 从文化界教育界到政界军界》作者做到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2020年4月6日 想读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20年4月6日 想读
一个人的爱与死 豆瓣
作者: 林贤治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狂人所目睹的吃人的惨剧是在夜里展开的;单四嫂子的希望是在夜里破灭的;神往于革命的阿Q,是在夜里迷迷糊糊地被提到县城里去的。陈士成、祥林嫂、魏连殳、子君,还有范爱农,还有柔石,或死于阒寂之夜,或死于喧阗之夜,或死于余生者的无尽的怀悼之夜,总之是在夜里。整个吉光屯为夜——昏睡的白天——所笼罩,不然,何以要点长明灯呢?...
2020年4月6日 想读
什么是战略 豆瓣
作者: 杰克·特劳特 译者: 火华强 中国财政经济济出版社 2004 - 10
《什么是战略:摩根士丹利所推崇的商业战略管理》内容简介:《哈佛商业评论》在1996年的11月号上,发表了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一篇文章,叫做《什么是战略》。后来,这篇文章被商业界誉为是与杜拉克《经营之道》齐名的“管理史上的奠基之作”。
2020年4月6日 想读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前沿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豆瓣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8.1 (34 个评分) 作者: 彼得·德鲁克 译者: 许是祥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 6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基本观念:
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如此,一群平凡的人,就做出不平凡的事。
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这本书是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倾注了德鲁克极大的心血。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他极为审慎地设定自己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那些过时的任务,或者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他知道时间是他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作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作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我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的绩效。
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锐地感觉到为一个关键职务选用人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知道,还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他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他关心的是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致力于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2020年4月6日 想读
管理的实践 豆瓣
作者: 彼得·德鲁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 9
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而衡量一种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
2020年4月6日 想读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
瑞幸闪电战 豆瓣
作者: 沈帅波 中信出版社 2020 - 1
18个月实现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出3000多家门店,在数据驱动的新零售布局下,瑞幸的增长速度使之成为市场的焦点。
本书作者深入瑞幸咖啡内部,与一线员工及各部门高管进行访谈,将获取的一手资料融入书中,解读了瑞幸咖啡从0到1的经营哲学、运营方法、数据管理、人 员结构、供应链管理、营销战略、品牌策略。对于想要经营咖啡店、进军连锁零售业的创业者,亟须转型的传统餐饮企业主与运营人员,以及想了解瑞幸咖啡背后逻辑和真实数据的研究者,这本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020年4月6日 想读 心情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