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政治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美]乔恩·埃尔斯特 译者: 陈秀峰 / 胡勇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4
这本争议性的著作采纳并继续发展了在乔恩•埃尔斯特早期著作中的理性和非理性的主题。它有三重目的:首先,埃尔斯特展示了政治王国中的信仰和偏好结构如何被社会和政治制度所塑造;其次,他主张在社会科学中要对机制与理论进行重要的区分;第三,他通过对三位杰出的政治心理学家的阅读,举例说明了政治心理学的一些普遍原理。这三位政治心理学家是,法国古典史学家保罗•韦纳、苏联政治异议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和伟大的法国政治理论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2020年4月4日 想读
政治心理学 豆瓣
Political Psychology: Situations, Individuals, and Cases
作者: 【美】戴维•霍顿 译者: 尹继武 / 林民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本书非常精炼,却又富有逻辑地提炼了政治心理学的相关主题,文笔流畅,叙述生动……在政治心理学学科中,本书是目前最新的一本研究性教材,确实很难得。
菲德尔玛•巴特勒(职业心理学家)
这本书非常迷人地讨论了,对于政治行为和国际关系中的永恒问题,即冲突与合作问题,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是如何提供有益的洞见。
丹尼斯•庄(美国政治心理学家)
如果你要给新生教授政治心理学,那么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我推荐学生使用这本书,是因为它多元和包容,精炼却有深度。
戴维•威尔逊(美国政治心理学家)
2020年4月4日 想读
房间里的大象 豆瓣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7.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译者: 胡 缠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你,真的确定自己是个好人吗?
恶人的劣言坏行固然可憎,好人视若无睹的沉默更可怕。世上许多不幸,源自没有说出口的事。我们虽然自认只是不赞一辞的旁观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沉默的共谋者……
当我们眼见真理却不发一语,就是我们开始死去的时候。
日常生活社会学领域中,本书是关于集体沉默的第一本完整研究著作。
本书从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2020年4月4日 想读
中午的黑暗 豆瓣 谷歌图书
Darkness at Noon
9.0 (20 个评分) 作者: 【英】阿瑟·库斯勒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1999 - 10
前苏共中央委员、人民委员鲁巴肖夫是膺共产国际之命,在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家从事秘密革 命领导活动的老布尔什维克,曾为革命建下赫赫功绩,在斯大林开始党 内大清洗 之后,开 始对苏共党内的不政党现象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因为革命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使他的革命 良心深深感到不安和自责,从而招致斯 大林的猜忌,以致被捕入狱,经过疲劳轰炸式的狱 中审讯后,终于精神崩溃,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最后被处决致死。
2020年4月4日 想读
非人 豆瓣
Less Than Human
作者: [美国] 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 译者: 冯伟 重庆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探讨“非人化”,是一部涉及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的跨学科大众读物,阅读极富快感。
事实上,非人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极易左右个人和集体。“野兽”、“蟑螂”、“虱子”、“狗仔”、“畜生”等各式各样的骂人话在任何语言中都是高频词,人们使用这些脏词的理由也不一而足,政治、宗教、族群或性别差异等原因都可能让这些贬损他人的语言脱口而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将他们的同类视为低人一等的动物。
这种心理倾向,在历史上曾经导致了纳粹以道德责任的名义消灭被他们定义为劣等人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导致了卢旺达的种族灭绝,甚至导致二十世纪前的奴隶贸易,今天仍能够在加沙地带、阿富汗、利比亚等地看到它影子。事实上,除了这些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歧视、大城市土著对外地人的排斥、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还有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歧视,甚至对军事和战争的痴迷往往都根源于我们人性深处缺失的那一角,因为缺失了这重要的一角,我们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纵容自己做出不公平的判断,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
作者认为,人类的非人行为深植于人性之中,但他并不就此陷入对人性未来的悲观,因为在他看来,生物特征是可塑的,也就是说人性也可以变化。
本书是对人性的一个冷峻的指控。当今的人类,很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
2020年4月4日 想读
物质生活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物质生活》收有杜拉斯的48篇随笔、小说,长短不一,短文不过三、五百字,长的有一万字,大多与写作的事相关,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方面,有关与扬·安德烈结识之事,作者本人饮酒致疾等,也是书中记述的材料。
具体篇目包括《作家的身体》、《八二年10月》、《幻影纷至沓来》、《披巾的那种蓝色》、《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化学气味》、《话语的高速公路》等文章。
这本书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也没有中间部分。杜拉斯说,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存在的理由,如果这样,《物质生活》就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关于《物质生活》的笔法,杜拉斯用了一个词形容:“流动”。
2020年4月4日 想读
中国文化史(上下) 豆瓣
作者: 柳诒徵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的代表作首推这本《中国文化史》。本书创稿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可谓中国文化史的地位,更确立了文化史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资料详赡,含括极广,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至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广搜列举,力求使读者明了中国历史之真相及其文化之得失。
2020年4月4日 想读
放浪记 豆瓣
放浪記
作者: [日本] 林芙美子 译者: 魏大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1
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最钟情的作家,先后六度改编其作品
“日本的萧红”,郁达夫、谢冰莹、林海音、桐野夏生均推崇备至
《放浪记》,“昭和时期日本女性文学第一杰作”
八十年前畅销六十万册,奠定林芙美子的文坛地位
《放浪记》是“日记体”私小说名作,自然、如实地描绘了“我”长达十年挣扎于底层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历程。“我”因父母离异,自小辗转飘零,摆过地摊,做过女佣,在小酒馆中当过女招待,还先后遭到数个男友的折磨与抛弃,饱尝人世艰辛与屈辱。在饥馑困苦的境地中,“我”不甘沉沦,始终抱持粗率而真诚的生存态度,坚守文学梦想,直至迎来生活与创作的转机。
此作表现了女性顽强的求生意志和不屈的心路历程,特殊的文体和感受力,使其获得“昭和期(1925-1988)日本女性文学第一杰作”之美誉。最初(1928年10月)连载于长谷时川雨的杂志《女人艺术》,1930年改造社收入“新锐文学丛书”出版单行本,一两年间销售六十万册,成为当时的超级畅销书,并先后被木村庄十二、久松静儿和成濑巳喜男改编为电影。
2020年4月4日 想读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8.9 (416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2020年4月4日 想读
国家与牺牲 豆瓣
国家と犠牲
作者: (日本)高桥哲哉 译者: 徐曼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250万军人,包括日本在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及二战中甲级战犯的灵位。在日本,“靖国”问题是与其近代历史相关的国家与国民“为国牺牲”的关系问题。特别自日本一些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以来,“靖国”问题不仅引起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争议。
本书通过对欧洲和东亚国家历史上与此相似的事例进行比较考察,对日本在“靖国”问题上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对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的死者及战犯也应给予祭奠,甚至把他们作为作出“崇高牺牲”的“英灵”予以表彰,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探讨。
2020年4月4日 想读
第六病房 豆瓣
Палата No 6
作者: [俄罗斯] 安东·契诃夫 脸谱 2011 - 2
《第六病房》故事发生在某一省城的一所小医院,其中“第六病房”是监禁精神病患者的特别病房,由一位粗暴、动不动打人的退伍老兵看守,受监禁的病患共五名。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病人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是个被虐狂,出身良好,之前担任法庭传达员,此人脾气暴躁,言论尖利,他发病的起因系某个秋天早晨目睹两名戴镣铐的犯人被四名士兵押送,忽然神经质的想到自由的丧失,自己也极可能被捕被关监狱,陷入如此思维泥淖的格罗莫夫,最终因为一桩找不到凶手的双尸命案,担心自己被认为凶手而正式发疯,被送入第六病房。
另一方面,则是医院的负责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这是个好脾气、待人温和、有处世不争哲学的医生,他偶尔心血来潮巡视了这个被人遗弃的第六病房,被激愤的格罗莫夫所吸引,一方面同情他的处境,一方面也以为格罗莫夫是个可谈话的有意思对象,遂经常性的到第六病房来找他聊天,这个不寻常的举动马上在医院在、整个省城引发议论和猜疑,并很快传出叶菲梅奇医生也疯了的流言。
最终,叶菲梅奇医生被诱骗进入第六病房,当作精神病患禁锢起来,他愤怒抗议,却遭到老兵一阵毒打,不知幸与不幸,叶菲梅奇医生很快的就此死去。
《第六病房》是契诃夫少数较沉重、较纯粹悲剧的中篇小说,代表他小说创作的重大阶段性意义,刊出后普遍得到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喝采,托尔斯泰与列宁皆十分激赏这篇作品。本书另收录两篇短篇小说《捉弄》与《大学生》。
2020年4月4日 想读
恋爱什么的最讨厌了 豆瓣
作者: 昧昧 绘 2012 - 1
《恋爱什么的,最讨厌了!》,80后,巨蟹与双子的矛盾综合体。不纠结会死星入。习惯在睡前喝冰牛奶读查尔斯·舒尔茨的《花生》漫画集,对宠物、陌生人以及集体活动过敏。钟爱数学,却发现公式无法解读爱情、整理人生。试图用画笔在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夹缝间弥补一些空白。
2020年4月4日 想读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Ethnic America: A History
8.3 (5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沈宗美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作者在《美国种族简史》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各个种族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其本国固有的特质。和其他种族比起来,这些固有的性质也使其在众多种族共存的环境中凸显出来。肯远离祖籍国来到美国的人们,和他们周围的人相比,更具有进取心,在面对困境时更主动,因此凸现出来的种族特点就更加明显。虽然个性或者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阶级,但是依然呈现出很多通用的成功必备的品质,比如重视教育、勤奋、积极、重视经验的传递,这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在美国,种族成功的唯一出路是将自身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不懈地适应和改进。今天美国最富有的犹太人和日本人,无一不是这个经验的充分实践者。
本书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30年。美国种族史具有超出种族本身的内涵,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观点直到现在仍不过时,并且对于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4月4日 想读
神学政治论 豆瓣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
作者: 斯宾诺莎 译者: 温锡增 商务印书馆 1963 - 11
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本书于1670年匿名出版。作者在本书中用科学的、历史的方法,在历史上第一次批判并重新解释了《圣经》,驳倒了神学家们对《圣经》的各种歪曲和捏造,摧毁了教会统治的基础。该书是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之一,当时的出版给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同时,斯宾诺莎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后世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0年4月3日 想读 徐贲:《经典之外阅读》提及作品
重估价值 豆瓣 谷歌图书
Reappraisals: Reflections on the Forgotten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英] 托尼·朱特 译者: 林骧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这是“遗忘的时代”:我们简直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刚刚过去的昨日总是迅速被搁置到了一边;我们已经有三代人不接触国际政策争端、社会思想、具有公共精神的社会积极活动了;我们不再懂得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忘记了知识分子曾经为塑造他们时代的思想而成为争辩者、传递者、捍卫者。
托尼·朱特以其标志性的锐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之间建立起发人深省的联系——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化的经济到对大屠杀的记忆。他向我们揭示了在“制造神话”战胜“理解”、“否认”战胜“记忆”的过程中,真正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遗弃了,而那些被遗忘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对于我们的今天,对于我们的未来。
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
——《洛杉矶时报》
思考20世纪政治、外交、社会与文化之历史的最伟大著作。
——《福布斯》
2020年4月3日 想读 徐贲:《经典之外的阅读》提及作品
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 - 11
梁实秋,生于大陆,留学美国,战乱中颠沛流离,晚年寄居台湾,一生中很多时光都在流浪中度过。但是,心中对于中国的感情永远不变,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台湾,一颗心一直是中国的。
他的女儿梁文茜说过:“人不管流浪到多远,对于故乡的感情永远是割不断的。我父亲死的时候,穿着一身中式的长袍马褂,不要穿西装。他上美国去,人家让他入美国籍,他说我不入美国籍,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为自豪。他说如果中国和美国发生冲突,我必然要站在中国这边,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就是梁实秋所代表的流浪的中国人,人虽流浪,但是感情永远扎根在中国。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情,我们也都一样“流浪”在世界各地,孤独过,迷茫过,苦过累过,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感情——对故国故乡的眷恋,在这种感情的慰藉下,再多的颠沛流离,都是对人生的献礼。
本书辑选梁实秋论中国人,写中国事,念中国情的散文杂文,文中或戏谑幽默,或讽刺针砭,或优雅温和,其实都体现了他对中国的一种拳拳之意。
2020年4月3日 想读
哀愁的預感 豆瓣
作者: 吉本芭娜娜 译者: 吳繼文 時報文化 1999 - 7
那棟獨門獨院的房子坐落遠離車站的住宅區。由於位在大公園的後方出口,總是被一片喧嘩的綠意所包圍,雨後整個住宅區更會籠罩在濃厚的森林氣息中,教人喘不過氣來。我曾經在阿姨長期獨居的那棟房子裡,待過短短幾天。日後想起來,那真是最初也是最後的一段貴重時光。每次憶及,總是充滿莫名的感傷。才多久的時間,那些日子已經化作塵煙,成為夢幻般的存在。我悼念著與阿姨一起度過的那些透明時光。我覺得我們很幸運能夠共同擁有那段完全出之於偶然,由時光縫隙產生的空間。真是很好。正因為已經結束了才顯出它的價值,也正因為不斷地往前變遷才感到人生的悠長……。
芭娜娜作品的特色總少不了一些要素——如「家庭的分裂」:死亡(自殺)、離異、亂倫;和「個人的分裂」:超能力、變性、女同性戀等……。本書寫於作家生涯企圖心與能量最旺盛的第一階段(1988 年夏秋之間),而完成於準備走向第三階段的第二階段檢討期,標誌芭娜娜創作觀念上某種成熟與轉折,亦是作者投注深刻情感的作品之一。
吉本芭娜娜
1964年生,東京人,日本大學藝術學文藝科畢業。本名吉本真秀子,1987年以《我愛廚房》一文獲第六屆「海燕」新人文學賞,陸續又獲「泉鏡花」、「山本周五郎」等大獎。1989年崛起後,迅即成為日本當代暢銷作家,著有《廚房》、《泡沬/聖域》、《甘露》、《哀愁的預感》、《蜥蜴》、《白河夜船》、《蜜月旅行》、《無情/厄運》、及《身體都知道》等書。
2020年4月3日 想读
男性统治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布尔迪厄一直致力于揭露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男性统治》正是布尔迪厄为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努力。
2020年4月3日 想读
镜中恶魔 豆瓣
Hunger und Seide. Der Teufel sitzt im Spiegel
9.2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丁娜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这本书包含《饥饿与丝绸》和《镜中恶魔》两部散文集。
《饥饿与丝绸》由13篇文章构成,选自作者在1990-1994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公开演讲的演讲稿。
《镜中恶魔》是由作者在1989-1990年间的11篇演讲稿结集而成。作品中内在的、外在的紧张和冲突一以贯之,“魔鬼坐在镜子里”,是文集的核心意象。
2020年4月3日 想读
护士的故事 豆瓣
The Language of Kindness: A Nurse's Story
7.6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克里斯蒂·沃森 译者: 王扬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0 - 4
20年的护士生涯,我为此付出许多,但收获更多。我想同你分享这桩非凡事业中的悲伤与喜乐。跟我一起走进病房,历经出生到死亡;穿过儿童特护区,推开双扇门来到内科病房;响应电铃敲击的哔哔声,奔跑过走廊,路过药房和职工餐厅,来到急诊室。我们将探索医院本身,以及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沿途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有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你可能早已熟悉这些人,因为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我们都受到过他人的照护。我们每个人,都是护士。
2020年4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