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體物入微 豆瓣
作者:
余舜德
/
李尚仁
…
國立清華大學
2008
目錄
‧從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 .................................................................................. 余舜德 1
‧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 ....................................... 李尚仁 45
‧衛生、城市現代基礎設施與商品化過程中的身體經驗──
上海里弄住宅的社會形構 ....................................................................................... 郭奇正 83
‧脈,視覺到聽覺再到觸覺診查:
運用「身體感」對漢代早期醫學手稿的新解讀 ................................................ 許小麗 135
‧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的「煩」證的身體感 .......................... 蔡璧名 165
‧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 .................................................................................. 張珣 205
‧恩典的滋味:由「芭比的盛宴」談食物與體悟 ............................................... 蔡怡佳 241
‧食物、味覺與身體感:感知中國侗人的社會世界 .......................................... 林淑蓉 275
‧追求飲食之清──以《山家清供》為主體的個案觀察 ................................. 陳元朋 321
‧市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儀 ....................................................... 余舜德 355
‧專家、物性、身體感:茶葉比賽中的社會秩序 ..............................................
顏學誠 405
內容簡介
身體的感受同時包含意涵與感覺、文化與本性,既非純粹的身體感受,亦非單純的認知,而是兩者的結合,因而研究人與物(或物質環境)的關係需要同時從認知及人與物密切的交會、互動的過程著手。本書企圖結合人類學近二十年來相當受到矚目的身體與物質文化研究兩項課題,本書的作者們認為,各文化的成員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認識,不只源自於過去強調之宇宙觀的差異,更與各自體物的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本書同時提出「身體感」的研究取向,強調過去感官人類學的研究多以單一感官作為研究的單位,並以修正西方社會文藝復興以來過於強調視覺的現象作為研究的主題,乃錯失重點。人們隨時都在使用不同的感官,並結合不同感官所接受的訊息,而形成舒適、潔淨、骯髒、熱鬧、冷清等經驗的主題、焦點或「身體感」的項目,從感官訊息之間如何結合成身體感的項目及身體與物之間密切的互動,本書作者以不同的主題,提出身體感研究的見解。
‧從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 .................................................................................. 余舜德 1
‧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 ....................................... 李尚仁 45
‧衛生、城市現代基礎設施與商品化過程中的身體經驗──
上海里弄住宅的社會形構 ....................................................................................... 郭奇正 83
‧脈,視覺到聽覺再到觸覺診查:
運用「身體感」對漢代早期醫學手稿的新解讀 ................................................ 許小麗 135
‧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的「煩」證的身體感 .......................... 蔡璧名 165
‧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 .................................................................................. 張珣 205
‧恩典的滋味:由「芭比的盛宴」談食物與體悟 ............................................... 蔡怡佳 241
‧食物、味覺與身體感:感知中國侗人的社會世界 .......................................... 林淑蓉 275
‧追求飲食之清──以《山家清供》為主體的個案觀察 ................................. 陳元朋 321
‧市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茶交易中的陳韻儀 ....................................................... 余舜德 355
‧專家、物性、身體感:茶葉比賽中的社會秩序 ..............................................
顏學誠 405
內容簡介
身體的感受同時包含意涵與感覺、文化與本性,既非純粹的身體感受,亦非單純的認知,而是兩者的結合,因而研究人與物(或物質環境)的關係需要同時從認知及人與物密切的交會、互動的過程著手。本書企圖結合人類學近二十年來相當受到矚目的身體與物質文化研究兩項課題,本書的作者們認為,各文化的成員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認識,不只源自於過去強調之宇宙觀的差異,更與各自體物的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本書同時提出「身體感」的研究取向,強調過去感官人類學的研究多以單一感官作為研究的單位,並以修正西方社會文藝復興以來過於強調視覺的現象作為研究的主題,乃錯失重點。人們隨時都在使用不同的感官,並結合不同感官所接受的訊息,而形成舒適、潔淨、骯髒、熱鬧、冷清等經驗的主題、焦點或「身體感」的項目,從感官訊息之間如何結合成身體感的項目及身體與物之間密切的互動,本書作者以不同的主題,提出身體感研究的見解。
服装的罗曼史 豆瓣
作者:
罗玛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 6
《开花的身体:一部服装的罗曼史》讲述从巴斯尔的翘臀欲望到乔治·阿玛尼的柔软肩膀,从第一件比基尼到第一条牛仔裤,从东方的三宅一生到西方的范思哲……服装的历史里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都超科人们的想像,另有隐情,服装承载着人类最本原的欲望,同时与人类文明史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回顾人类的服装发展史,我们发现在道德的指向上,服装和肉体之间一直呈现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当肉体被视为不洁和罪恶的摇篮时,服装便充当起警察的角色。服装的压迫往往以束缚的姿态出现,带有明显的虐恋意味。虐恋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穿衣服的目的到底有哪些,你可曾想过?
禮敎與情慾 豆瓣
作者:
熊秉眞
/
呂妙芬 主編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1999
在台湾学术界,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文化史组为中心的一批学者,近年来在“情欲解放”的主题下进行的一系列明清妇女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同类研究的进一步阐释和发挥。这从二十世纪末由熊秉真、吕妙芬主编的一部论文集的题名——《礼教与情欲: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即可看出端倪。其中适成对照的是王鸿泰的研究[见王洪泰:《青楼名妓与情艺生活——明清间的妓女与文人》,载熊秉真、吕妙芬主编:《礼教与情欲:前近代中困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因为他恰好是从一个与高彦颐的研究相反的“man to women”的方向,用妓院这一家庭之外的“情艺世界”来论述同一个主题的。全文以晚明以来妓女的“文人化”为中心线索,铺排了一个超越传统男女关系的新的社会文化即“情色文化”的孕育成长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妓女和文人这原本等级分明的两大群体在社交生活上的互动愈益频繁,渐渐地在妓院这一礼教的化外之区营造了一个外在于功名征逐的,男女平等交往的“情感世界”;渐而又演变成明清士大夫的一种生活形式的选择,即以名妓为婚姻对象,直接将在妓院中发展出来的情艺生活纳入到日常婚姻的范围之内,在不对抗礼仪规范的情况下,于家庭生活之中另外分割出一片“情”的空间,形成一种“妻”与“妾”、“义”与“情”分立并存的局面。于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式便在旧有的婚姻关系之内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在作者看来,《聊斋》的人狐恋和《红楼梦》的情感纠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上述情感世界的翻版。
The Body Economic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Gallagh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1
The Body Economic revises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by demonstrating that political economists and the writers who often presented themselves as their literary antagonists actually held most of their basic social assumptions in common. Catherine Gallagher demonstrates that political economists and their Romantic and early-Victorian critics jointly relocated the idea of value from the realm of transcendent spirituality to that of organic "life," making human sensations--especially pleasure and pain--the sources and signs of that value.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this book shows, was not a mechanical ideology but a form of nineteenth-century organicism, which put the body and its feelings at the center of its theories,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built itself even more self-consciously on physiological premises.</p>
The Body Economic explains how these shared views of life, death, and sensation helped shape and were modified by the two most important Victorian novelists: Charles Dickens and George Eliot. It reveals how political economists interacted crucially with the life scienc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especially with psychophysiology and anthropology--producing the intellectual world that nurtured not only George Eliot's realism but also turn-of-the-century literary modernism.</p>
The Body Economic explains how these shared views of life, death, and sensation helped shape and were modified by the two most important Victorian novelists: Charles Dickens and George Eliot. It reveals how political economists interacted crucially with the life scienc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especially with psychophysiology and anthropology--producing the intellectual world that nurtured not only George Eliot's realism but also turn-of-the-century literary modernism.</p>
The Taoist Body 豆瓣
作者:
Kristofer Schipper
译者:
Karen C. Duv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 3
The ancient system of thought known as Taoism remains today the least well known of the world's great religions and one of the most inaccessible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is in large part because Western thought clings to the notion of the separation of matter and spirit, body and soul. Taoism refuses this dualism and considers the body's perfection as essential as the soul's redemption is to Christianity. Kristofer Schipper's elegant and lucid introduction to the traditions of Taoism and the masters who transmit them will reward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China and in religions. The result of over twen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including eight years of fieldwork in China, Schipper's book retraces, step by step, the way that leads from Chinese shamanism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life to the physical Tending Life techniques, which in turn lead to the mysticism of Lao Tzu and Chuang Tzu. Schipper shows the fundamental unity underlying all aspects of Taoism as Taoism considers itself to be. The social body - the community, the village, the land - corresponds in all aspects to the physical body in Taoism. In both of them the survival of humanity is decided here and now. 'My destiny is within me, not in Heaven!'
身體的語言 豆瓣
作者:
栗山茂久
译者:
陳信宏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01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關於身體,我們如何認識?如何陳述?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發展出來完全不同的認識與判斷,好比古希臘醫學與古中國醫學對人類身體的想像就大相逕庭,前者重視肌肉,後者強調穴脈。千百年來,中西醫各自對身體形成一套觀察與治療的語言,兩者間有何異同,演變至今是否有相互為用的可能?本書從典籍、學理爬梳中西醫源流,探索身體的語言,是一本特別的書。
Top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建民 導讀推薦 /中研院院士暨故宮博物院院長 杜正勝
是什麼造成了活人與死屍的不同?生命的存在可由感官察知,但卻也一直無法為我們所充分理解。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人在跑步、停下腳步、回頭、臉色轉白時之活力的變化﹔我們可以從明確的語彙、音調的暗示中聽出生命細膩的力量﹔我們甚至可以用手指在手腕上感覺到生命力的律動或流動。但是,生命的謎題依然存在。在醫學的歷史發展中,有個深邃的謎。我們通常認為人體結構及功能是舉世相同、全球一致的真相。不過,一旦回顧歷史,我們對於真相的看法便不禁有所動搖。不同醫學傳統對於身體的敘述通常有如在描述彼此相異、而且幾乎毫不相關的世界。本書就中國與希臘醫學在觀念與方向上的歧異,指出了一條清楚明確的道路。
Top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建民 導讀推薦 /中研院院士暨故宮博物院院長 杜正勝
是什麼造成了活人與死屍的不同?生命的存在可由感官察知,但卻也一直無法為我們所充分理解。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人在跑步、停下腳步、回頭、臉色轉白時之活力的變化﹔我們可以從明確的語彙、音調的暗示中聽出生命細膩的力量﹔我們甚至可以用手指在手腕上感覺到生命力的律動或流動。但是,生命的謎題依然存在。在醫學的歷史發展中,有個深邃的謎。我們通常認為人體結構及功能是舉世相同、全球一致的真相。不過,一旦回顧歷史,我們對於真相的看法便不禁有所動搖。不同醫學傳統對於身體的敘述通常有如在描述彼此相異、而且幾乎毫不相關的世界。本書就中國與希臘醫學在觀念與方向上的歧異,指出了一條清楚明確的道路。
乳房的历史 豆瓣
作者:
(美)玛莉莲・亚隆
译者:
何颖怡
华龄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被美国报刊称之为丰富的乳房历史之旅,处处充满惊奇!
作为女性身体象征的乳房,在人类的想象里拥有特别的地位.不同的历史时空里,特定的乳房意义会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支配我们对乳房首度成为基督教性灵滋养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与诗人为乳房涂上情色意象: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则将乳房打造成公民权利的来源。然而不论是文学、艺术与文献记载,都是经过男性眼光折射之后的想法;男人与制度,不断企图将女人的乳房据为已有。
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乳房,不仅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指标,也是女人总体地位的象征。二十世纪,女人终于夺回乳房的所有权。主流妇女杂志持续报道乳癌与乳房美容的最新资讯,女性主义的杂志与月历则企图打破美国人对乳房的执迷。我们对自己的乳房日感焦虑,正如我们忧心世界的未来一样。乳房再度以新的活力现身于历史舞台,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新世纪的今天走势强劲。
作为女性身体象征的乳房,在人类的想象里拥有特别的地位.不同的历史时空里,特定的乳房意义会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支配我们对乳房首度成为基督教性灵滋养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与诗人为乳房涂上情色意象: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家则将乳房打造成公民权利的来源。然而不论是文学、艺术与文献记载,都是经过男性眼光折射之后的想法;男人与制度,不断企图将女人的乳房据为已有。
女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乳房,不仅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指标,也是女人总体地位的象征。二十世纪,女人终于夺回乳房的所有权。主流妇女杂志持续报道乳癌与乳房美容的最新资讯,女性主义的杂志与月历则企图打破美国人对乳房的执迷。我们对自己的乳房日感焦虑,正如我们忧心世界的未来一样。乳房再度以新的活力现身于历史舞台,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新世纪的今天走势强劲。
饕餮之欲 豆瓣
Appetit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
作者:
[美]冯珠娣
译者:
郭乙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3
作者通过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挑战了“食色,性也”的论断,揭示了“快乐”的政治和历史本质。作者探讨了从对饥饿的记忆到经济发展时代的美食,从传统中药的香气到对古典文献的挖掘,从对集体身份的颂赞到对个人经历的关注诸方面,认为这些在当代中国被体现的存在都必然创造并存留于对个人和国家生活的公众反映之中。本书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生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她的解读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关注对象——家庭,也涵盖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繁盛之阴 豆瓣
作者:
(美)费侠莉(Charlotte Furth)
译者:
甄橙 主译
/
吴朝霞 主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7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是一部名闻国际医学史界、人类学界和汉学界的医学人类学名著。作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披辨大量的中医典籍、医案、秘方和手册式文献,完成了这部连一般中国学者都难以企及的中医妇科学著作。作者虽然选择的是由宋及明的700年历史,但由于把握的角度新颖,以“黄帝的身体”为研究的开始,论及到身体的阴阳和性别,发现宋朝的中医妇科所关注的是“妇女以血为统帅”,重视调经的治疗原则和单独处方的艺术,怀孕和分娩成为家庭中产科活动的核心;到明代以后,妇科关注的重点转向养阴为主,治疗的重点从外转向内,强调补充分娩后造成的气血双虛。《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仅仅从一般技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医妇科学的内容和历史,而是从社会与文化等角度,着力探讨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性别,在中医学中所承当的文化角色。所以《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传统的医学史著作,而是把与医学史相关的话题置于社会、家庭、性别中加以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熔医学史、疾病史、身体史于一炉的新风格。
身体 心性 权力 豆瓣
作者:
黄东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 9
作为“新社会史”系列的第二种,《身体·心性·权力》收入了11位学者在新社会史方面的新作,其中台湾学者潘光哲的《“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行》、海青的《论自杀———“五四”前后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与价值选择》、美国学者苏成捷的《作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现象》、台湾学者张哲嘉的《为龙体把脉———名医力钧与光绪帝》等,角度新颖,有深度却又不乏趣味性,的确是社会史领域的佳作。其中,最能让广州读者感兴味的也许是王晓葵的《革命记忆与近代公共空间———从“黄花岗公园”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文章剖析了有关烈士陵园的“公共记忆”之形成。至少,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原来该烈士陵园里曾矗立着一尊“自由女神像”。
Gender and Justice 豆瓣
作者:
Eliza Earle Fergus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 2
Historian Eliza Earle Ferguson's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study of domestic violence among the working class in France uncovers the intimate details of daily life and the complex workings of court proceedings in fin-de-siecle Paris. With detective-like methods, Ferguson pores through hundreds of court records to understand why so many perpetrators of violent crime were fully acquitted. She finds that court verdicts depended on community standards for violence between couples. Her search uncovers voluminous testimony from witnesses, defendants, and victims documenting the conflicts and connections among men and women who struggled to balance love, desire, and economic need in their relationships. Ferguson'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cases enables her to reconstruct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legal conditions in which they took place. Her ethnographic approach offers unprecedented insight into the daily lives of nineteenth-century Parisians, revealing how they chose their partners, what they fought about, and what drove them to violence. In their battles over money and sex, couples were in effect testing, stretching, and enforcing gender roles. Gender and Justice will interest social and legal historians for its explanation of how the working class of fin-de-siecle Paris went about their lives and navigated the judicial system. Gender studies scholars will find Ferguson's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particularly trenchant.
Growing Up in New Guinea 豆瓣
作者:
Margaret Mead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1
- 2
Following the sensational success of her first book, Coming of Age in Samoa, Margaret Mead continued her brilliant work in Growing Up in New Guinea, detailing her study of the Manus, a New Guinea people still untouched by the outside world when she visited them in 1928. She lived in their noisy fishing village at a pivotal time -- after warfare had vanished but before missions and global commerce had begun to change their lives. She developed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their family lives, exploring their attitudes toward sex, marriage, the rearing of children, and the supernatural, which led her to see intriguing parallels with modern Western society. Reissued for the centennial of her birth and featuring introductions by Howard Gardner and Mead's daughter, Mary Catherine Bateson, this book offers important anthropological insights into human societies and vividly captures a vanished way of life.
猿猴、賽伯格和女人 豆瓣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作者:
Donna J. Haraway
/
唐娜.哈洛威
译者:
張君玫
群學
2010
- 11
自然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不是被發現的——真理是被製造出來的,而不是找到的——乃是科學史研究近年來的基調。唐娜.哈洛威剖析近年來關於猴類和猿類科學研究的寫作,追溯了科學在文化的性別根源,堪稱這個傳統中的最佳典範。她對於靈長類研究的相關書籍、論文、通信,以及遠征與制度的歷史,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揭開了現存社會關係(包括對於種族、性和階級的自然化)的歷史建構的系譜。她在這本書中所分析的是,關於自然、活生生有機體和賽伯格(模控有機體:同時包含有機和科技成分的系統)的創造的相關說明、敘事和故事。她也批判檢視了免疫系統做為一個資訊系統,並指出,我們的文化預設如何穿入那些被假定價值中立的醫學研究。在部分文章中,她探討並發展了現今女性主義的相關爭議;透過刻劃兩個有力與曖昧字眼 ——「自然」和「經驗」——的命運,她揭開了新的願景,並提供一個新的希望政治的可能性。
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 豆瓣
作者:
David D.Gilmore
译者:
何雯琪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5
- 7
亞當被逐出伊甸園是夏娃惹的禍?一代名城特洛伊毀滅要歸咎海倫?子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不同時空的厭女心態北後,是女人的原罪?還是男人的構陷?作者的研究針對各種不同文化與時空的女性形象,提供了許多思考方向與深入觀察。本書開啟了厭女現象的研究,也讓我對自己如何看待女性的方式有更深切的了解。
金色梦乡 豆瓣 Goodreads
ゴールデンスランバー
8.9 (265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坂幸太郎
译者:
代珂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1
《金色梦乡》是日本知名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获第5届日本书店大奖、第21届山本周五郎奖,日文版销量突破114万册,堺雅人、竹内结子主演同名电影。对于《金色梦乡》的创作初衷,伊坂幸太郎在访谈中说道:“人类有多不成熟、这个世界有多艰辛,不用说也知道。如果读者读了《金色梦乡 》会感到‘虽然艰难,但明天也要努力’,我就满足了。”
==============================================================
日本新任首相在仙台街头被暗杀,凶器是搭载炸弹的遥控飞机。警方立刻认定一个叫青柳雅春的人是凶手。
青柳被迫逃亡,渐渐发现有人早已处心积虑地布下陷阱:
两年前,他做快递员时因救了女明星而红极一时,这成了被栽赃陷害的原因;半年前,恐吓电话持续骚扰快递公司,他被迫辞职;两个月前 , 他在乘车时被诬陷成色狼;案发当天,电视台播出监控录像显示,酷似他的人买走了一架遥控飞机;第二天,警方宣布他打来电话承认自己就是凶手。
青柳百口莫辩,陷入重围。
==============================================================
父亲:雅春啊,我们可以照顾好自己。你呀,就尽力而为吧!赶紧逃吧!
森田:如果被巨大的鲸鱼盯上了,最好的选择就是逃跑。青柳,快逃吧。跑远些,活下去。
晴子:这次我一定准时。去吧,青柳屋!
阿一:青柳学长,你赶紧跑吧!这些人绝对有问题!
切男:哎?小哥,你该不会就是那个刺杀首相的凶手吧?请跟我握个手!
七美:这个人感觉不像坏人,像个普通人,长得挺帅,是七美喜欢的类型哦。
青年:加油啊,大叔!反正也不是你干的,对吧?你不是正在逃命嘛,我们就不跟你合影了。
岩崎:青柳,你真摇滚!
==============================================================
我习惯以悲观的角度看待事情,同时也不想写让读者心情沉重灰暗的东西,于是决定去写“在悲观的舞台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我想象不出中国读者会对《金色梦乡》抱有怎样的感想,但如果您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可以稍稍忘记平日生活的艰辛,真正享受这个故事带来的乐趣,我就满足了。小说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伊坂幸太郎
我创作的时候有一种信念:想要给读者惊喜,希望读者读到的时候能够会心一笑。——伊坂幸太郎
伊坂幸太郎小说集大成之作,无论是伏笔、对白还是对时间线的驾驭,都非常高明,令人印象深刻。——新潮社
完美!我找不到《金色梦乡》不得奖的理由。——筱田节子(山本周五郎奖评委)
《金色梦乡》直面被现代人漠视的友情、爱情和信赖,高难度的设定与技巧令我惊讶。伊坂果然具有无法撼动的才能。——小池真理子(山本周五郎奖评委)
《金色梦乡》彰显在绝境中普通人的强大、友情的牵绊,我仿佛透过书页听到了最美妙的和声。——日本网站bookmeter读者イスカンダル
《金色梦乡》以纯真、信赖、活下去为主题,带给人温暖,填补人心中的空隙。——日本网站cinemacafe
==============================================================
日本新任首相在仙台街头被暗杀,凶器是搭载炸弹的遥控飞机。警方立刻认定一个叫青柳雅春的人是凶手。
青柳被迫逃亡,渐渐发现有人早已处心积虑地布下陷阱:
两年前,他做快递员时因救了女明星而红极一时,这成了被栽赃陷害的原因;半年前,恐吓电话持续骚扰快递公司,他被迫辞职;两个月前 , 他在乘车时被诬陷成色狼;案发当天,电视台播出监控录像显示,酷似他的人买走了一架遥控飞机;第二天,警方宣布他打来电话承认自己就是凶手。
青柳百口莫辩,陷入重围。
==============================================================
父亲:雅春啊,我们可以照顾好自己。你呀,就尽力而为吧!赶紧逃吧!
森田:如果被巨大的鲸鱼盯上了,最好的选择就是逃跑。青柳,快逃吧。跑远些,活下去。
晴子:这次我一定准时。去吧,青柳屋!
阿一:青柳学长,你赶紧跑吧!这些人绝对有问题!
切男:哎?小哥,你该不会就是那个刺杀首相的凶手吧?请跟我握个手!
七美:这个人感觉不像坏人,像个普通人,长得挺帅,是七美喜欢的类型哦。
青年:加油啊,大叔!反正也不是你干的,对吧?你不是正在逃命嘛,我们就不跟你合影了。
岩崎:青柳,你真摇滚!
==============================================================
我习惯以悲观的角度看待事情,同时也不想写让读者心情沉重灰暗的东西,于是决定去写“在悲观的舞台上努力活下去的故事”。我想象不出中国读者会对《金色梦乡》抱有怎样的感想,但如果您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可以稍稍忘记平日生活的艰辛,真正享受这个故事带来的乐趣,我就满足了。小说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伊坂幸太郎
我创作的时候有一种信念:想要给读者惊喜,希望读者读到的时候能够会心一笑。——伊坂幸太郎
伊坂幸太郎小说集大成之作,无论是伏笔、对白还是对时间线的驾驭,都非常高明,令人印象深刻。——新潮社
完美!我找不到《金色梦乡》不得奖的理由。——筱田节子(山本周五郎奖评委)
《金色梦乡》直面被现代人漠视的友情、爱情和信赖,高难度的设定与技巧令我惊讶。伊坂果然具有无法撼动的才能。——小池真理子(山本周五郎奖评委)
《金色梦乡》彰显在绝境中普通人的强大、友情的牵绊,我仿佛透过书页听到了最美妙的和声。——日本网站bookmeter读者イスカンダル
《金色梦乡》以纯真、信赖、活下去为主题,带给人温暖,填补人心中的空隙。——日本网站cinema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