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从格罗托夫斯基到全息影像 豆瓣
作者: 石可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2
- 编辑推荐 -
•从格罗托夫斯基到全息影像,现场艺术都发生了什么?
•本书理论密致,例证丰富,直抵现场艺术内核。
•如果您对现场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感兴趣,请一定不要错过这部条分缕析的前沿佳作。
- 名人推荐 -
此书涉及多学科,又不流于浅尝辄止,为关心相关问题的理论学者和艺术家、艺术管理者、策展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和信息资源。——朱青生
该书虽是理论著作,但密切联系实践,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探讨,所以很多基于理论分析而得出的美学结论,对于艺术实践者更加具有意义。——付晓东
- 内容简介 -
本书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对当代艺术中的现场性进行一次(理论意义上的而非实践或艺术史意义上的)全面考察。也就是说,通过考察当代艺术,尤其是现场艺术中的肉身化和非肉身化问题,给现场艺术一个现象学式的、表演性的定义,在这些理论推证的基础上,为相应领域的实践者提供一种相当个人化的实践方法。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 豆瓣 Goodreads
9.0 (22 个评分) 作者: 章奇 / 刘明兴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3
本书选取民营经济极为发达、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浙江作为分析对象,在考察了1949年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背后的政治逻辑之后,提出了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地方政治精英在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地方政治精英出于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而对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书中的逻辑不仅能够分析包括浙江在内的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绩效差异,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集权体制下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性质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2020年3月17日 想读
无伤时代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台湾多项文学大奖得主,一种作废的小说美学
童伟格首部长篇小说,留住过往时光的伤悼之书
✨ 编辑推荐
☆ 童伟格是台湾七零后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文学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认可。我们能从其书写中瞥见魔幻写实、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许多风格,却无法用一个特定的词去概括他,骆以军便曾言:“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无伤时代》是童伟格首部长篇小说,展示了作者从短篇到长篇的突破面向。它也是童伟格出版的第二部作品,许多存在于首部小说的隐秘痕迹,在《无伤时代》浮现得更完整,并且预先揭示第三部作品的部分轮廓。对于这部小说,张耀仁称之为“必要的过渡之书”,《无伤时代》在童伟格的创作历程中占据一个特殊位置。
☆ 童伟格的小说,人事物不时带着伤,其中以《无伤时代》最突出:主角是废人、主角母亲染病、他们生活的山村恍若被废弃,大规模的伤废败坏遍布文本,《无伤时代》仿佛一部伤痕累累的哀悼之书,并且如林俊颖所说,形成一种“作废的美学”,童伟格“以小说书写摩擦出即使作废亦有其神光”。
✨ 内容简介
或许是一个无法具体标示的年代,只能在一座滨海山村中,辨清一对母子的身影。儿子,自弃,始终回忆已经离开的一切事物;母亲,染病,却不断努力地自我突围。两人各自独语或彼此对话,诉说过往或虚构故事;话语不断蔓延,原本只停留一次的时间也因此漫长成永恒,让许多“伤废”的事景自由地铺陈开来,弥漫在那段曾经美好的时光里。
✨ 名人推荐
童伟格用滚滚滔滔的“败坏描写”,铺陈着一套价值——“废人”是“无伤无碍”的,“废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有什么伤害、什么妨碍,因为他们根本不活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的“废人”身份,是以在自我想象世界里的自由决定的。
—— 台湾作家 杨照
童伟格似乎在重建一个品特《今之昔》《重回故里》式的慢速伤害剧场……过往时光成为一个无穷大的“微物之神”小宇宙,所有的悠然、迷糊、良善小人物慢速进行他们坏毁命运的时刻,只有作者可以任意停住画面,勘微那经常是轻暴力对峙,或一种预言式对未来灾难将临竟如此蹉跎、无知之感慨。
——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未战已败的作“废”之说,恐怕大大违逆的不只是时潮,也是所谓的普世价值,童的此一背反毕竟有其悲凉。或者,他是以小说书写摩擦出即使作“废”亦有其神光。在那样敛静的文字,真正内蕴着的是稍稍有着上升出路的人子的深沉孺慕之情,父母、祖父母如同虫豸的一生,因着江以文字显象而如实存在了。
—— 台湾作家 林俊颖
✨ 获奖记录
★ 作者荣获“台北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等大奖
2020年3月17日 想读
電影I:運動-影像 豆瓣
作者: Gilles Deleuze / 德勒兹 译者: 黃建宏 遠流
這項研究並不是一套電影史,而是嘗試對屬於電影的影像與符徵進行分類。我們在此對第一類型的影像──即運動-影像,還有它的主要變化──感知-影像、動情-影像與動作-影像,以及構成上述影像特徵的各種(非語言學)符徵等等進行思考,有時是光與陰影的抗爭,有時又是光與白色的關係。這些質性與力量有時表現在容貌上,有時又展示在「任意空間」裡;有時揭示出原創世界,又有時實現於假定為真的地點裡。電影裡的偉大作者各有所長地發明並構成了這些影像與符徵,他們不只得以媲美畫家、建築師與音樂家,甚至可與思想家並駕齊驅。光是經由視聽效果而批判或讚揚是不夠的,而是應該說明思想如何用運動-影像,以及最深刻的時間-影像的聲光符徵來進行,以求偶爾能生產出偉大的作品。
2020年3月17日 想读
罪恶之城的骑士 豆瓣
Raymond Chandler: A Mysterious Something in the Light: A Life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汤姆·威廉斯 译者: 陶泽慧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3
【编辑推荐】
他是《漫长的告别》作者,他是硬汉派犯罪小说家,他是雷蒙德•钱德勒。
他何以坐拥粉丝无数?他何以被写入世界经典文学史册?村上春树、加缪、艾略特、奥登、奥尼尔、钱锺书等文学巨匠何以对他推崇备至?
-----------------------------------------
★钱德勒传记首度译成中文,披露大量此前未曾公开的资料。
搜集散落英美两国的私人信件与珍贵档案,完成钱德勒的人生拼图。
-----------------------------------------
★一次漫长的告别,与钱德勒耳鬓厮磨,读他不为人知的故事,陪他走完传奇的一生。
艰辛的童年,混乱的青春期,失败的诗人岁月;伦敦的文学失格者,洛杉矶的文学明星;奉行骑士精神的老派绅士,女性的守护神;害怕孤独却难以相处;腼腆却雄心勃勃……
-----------------------------------------
★一则硬汉派犯罪小说指南,勾勒钱德勒创作发展脉络,讲述钱德勒创作心路历程。
为《黑面具》杂志撰稿的岁月;《长眠不醒》《漫长的告别》等作品曲折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侦探菲利普•马洛的登场与改变;阐述创作理念的独创性信件;与“硬汉派”“犯罪小说”等标签错综复杂的关系;与达希尔•哈米特、詹姆斯•凯恩、克诺夫等人的故事……
-----------------------------------------
★一部罗曼蒂克史,写尽钱德勒的深情与多情。
他与茜茜的相恋、相守、死别;他与娜塔莎•斯彭德等众多女性友人的交往……
-----------------------------------------
★一段好莱坞往事,演绎钱德勒与众导演的戏剧性纠葛。
比利•怀尔德与《双重赔偿》;希区柯克与《火车怪客》……
-----------------------------------------
★一趟跨世纪城市冒险,跟随钱德勒的脚步,穿梭于欧美各大城市。
感受伦敦的安宁、巴黎的艺术气息,见证洛杉矶的非凡发展与黑帮故事……
-----------------------------------------
★装帧由屡获“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黑色印银,饰以钱德勒生活中颇具代表性的四种事物:烟斗、眼镜、黑猫、酒杯。
=======================
【内容简介】
我们对雷蒙德•钱德勒的了解总是掺杂着各类秘闻和真真假假的逸事,他的一生同他的代表作《漫长的告别》一样扑朔迷离。如今,“文学侦探”汤姆•威廉斯跨越大西洋两岸,吸纳大量新的采访、此前未曾公开的信件和档案,帮助我们剥丝抽茧地了解这位神秘的作家。
雷蒙德从小倍感孤独,他的童年笼罩在父母失败婚姻的残酷阴影之下,父亲酒后不断动用暴力,迫使他和母亲离家出走,先去了爱尔兰,后来去了伦敦。雷二十多岁时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回到美国。他在腐败丛生的洛杉矶遇到了毕生挚爱:比他年长十八岁的茜茜。人到中年,雷因酗酒葬送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直到这时才转向犯罪小说的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喜忧参半。他执着的写作理念、未竟的文学抱负,以及在茜茜过世后一度轻生的念头,都让他渐渐远离踏入文坛时的初衷。但是,他留下的文学遗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笔下的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激励着一代代犯罪小说家,奔袭在破败的街道上。
汤姆•威廉斯将一路追随这位文学巨匠,告诉你犯罪小说何以升华到艺术的高度。
2020年3月17日 想读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增订版)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5
自由和平等,是道德理想、是政治实践,而非自有永有之物。人类历史,充满奴役压迫,充满对自由和尊严的践踏。自由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人平等相待的社会。作者称此为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在自由主义传统,罗尔斯的《正义论》对这个理想作了最系统最深入的论证。本书的目的,是解读和评价罗尔斯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由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内涵。通过此书,可以对《正义论》的论证结构有更好的了解,同时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背后的道德基础有清楚的认识。作者回应了对自由主义的主要批评,并提出对这一政治理念的思考。
2020年3月17日 想读
親美與反美 豆瓣
親米と反米: 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
作者: 吉見俊哉 译者: 邱振瑞 群學 2013 - 2
曾經極度反美的日本,二次大戰後為何如此親美?
美國文化如何悄悄住進日本的日常生活、滲透日本人的意識?
文化研究巨擘吉見俊哉對「美國主義」的深沉剖析
《去帝國》作者陳光興強力推薦
本書回顧日本近代的歷史,剖析「親美」與「反美」意識的變化,指出日本最終被貼上「親美」的標籤,不只出於表面上政治、經濟或軍事的因素,而是在深層的日常生活與心理層面,早已將美國內化卻不自知。
在台灣同樣也常不經意地聽見或提起:美國月娘卡圓、卡大粒;沒那個美國時間、吃那個美國仙丹。曾幾何時,美國代表又大又強、人生夢想,已不知不覺成為我們意識的一部分。強權的極致展現,不是窮兵黷武、耀武揚威,而是滲透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連結人們的欲望和情感。
藉由本書的析論,必能讓我們產生自覺,擺脫內在的「政治的無意識」。
《親美與反美》序章概略描述世界上「親美」與「反美」的趨勢變化,藉以凸顯日本獨特的「親美」意識,並指陳以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地緣政治學等鉅觀層次,在解釋日本親美現象上的局限;繼而提出輔以大眾文化、消費主義等微觀層面來解釋的企圖。
第1章概灠從幕府到戰爭時期的近代日本如何接納「美國」,快速探討「自由」聖地的形象、大眾文化階次的美國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中性別議題的面向。接下來三個章節中,將以三個層次討論戰後日本如何接納「美國」:麥克阿瑟與天皇(國土空間)、鬧區與海灘(都市空間)、占領軍住宅與家電(居住空間)。
以時代而言,第2章屬於占領期、第3章是從1940年到1950年代、第4章則是以1940年代到1960年代為中心。全書瞄準的是,從占領期到1960年代,美國主義在日本的重層作用。在這戰後日本視線的重層變化中,被割捨與遺忘了什麼?之中又建構了怎樣的戰後日本主體?這一切又如何從戰前以連續的方式支持後帝國的秩序?是本書要回答的問題;最後由終章作總結,希望日本能真誠反省因日美「擁抱」所隱匿的各種問題,誠實面對亞洲人民與歷史,從而找回日本的主體性。
2020年3月17日 想读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Forbidden Best-Sellers of Pre-Revolutionary France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郑国强 / 洪庆明 校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 8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聚焦18世纪法国的图书出版业,在各种地下出版物中,分析了色情文学、乌托邦文学和政治诽谤文学三种号称是“哲学书”的文学作品,并对当时最为畅销的三种著作的文本进行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充斥着对等级制、君主制以及这些基本制度下各种现象的嘲讽,那些以色情与诽谤为主题的政治民间传说解构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剥去了皇权的神圣性,从根本上抨击了波旁王朝统治的合理性,从而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准备。
2020年3月17日 想读
疾病・開発・帝国医療 豆瓣
作者: 見市雅俊 [ほか] 編 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1 - 8
疾病・開発・帝国医療 : アジアにおける病気と医療の歴史学 /
Shippei, kaihatsu, teikoku iryō : Ajia ni okeru byōki to iryō no rekishigaku
著者: 見市雅俊 ... [et al.] 編. 見市雅俊, ; ; Masatoshi Miichi; et al
出版商: 東京大学出版会, Tōkyō : Tōkyō Daigaku Shuppankai, 2001.
2020年3月16日 想读
東亞醫療史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張哲嘉、祝平一等著 / 劉士永、王文基主編 聯經 2017 - 8
超越國族疆域,跳脫醫學史框架
以東亞整體為範圍,探討 18 世紀以來東西方醫療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全面關照東亞醫療、科技與社會之現代化歷程
科技部「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成果
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講座」計畫叢書
邀集中央研究院、陽明大學當代台灣一流學者撰述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共分四大領域,即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性別與醫療、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
本書第一篇以「醫學與東亞現代性」為題,介紹傳統醫學發展的特色,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代轉化。張哲嘉的〈近代早期的東亞傳統醫學〉一文首先透過介紹傳統醫學思想演變,官方對醫療的態度,醫者與社會的互動,乃至藥業的發展,醫療的國際交流等諸多面向,呈現出傳統醫學的複雜樣貌。祝平一的〈救人靈魂,非為肉軀〉一文,以十七、十八世紀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自然哲學書籍出發,討論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諸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哈佛大學栗山茂久先生選譯的〈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藉由梳理「風」在不同性質文本中的呈現及其轉變,強調傳統中國對於醫學與身體的認識如何與時空觀、自我觀、自然觀、宇宙觀等交雜,形成一概念相互穿透、支撐的認識與體驗系統。王文基的〈瘋狂、機構與民國社會〉一文則著重由「機構」的角度檢視現代醫學與中國的連結,試圖以中國的例子為基礎,與同一時期西方及日本的精神醫學發展進行比較分析。
本書第二篇以「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為題。李尚仁以〈帝國、殖民與西方醫學〉一文,評析西方學界對於相關議題的豐富研究成果。劉士永所著〈日本殖民醫學的特徵與開展〉一文首先以臺灣為例,探討日治時期醫療的諸多面向,包括以防疫為主的醫療公衛政策、醫療行政、護理與助產士之養成,以及醫師的社會地位。顧雅文的〈疾病與醫療的環境史觀點〉一文,特別從環境史領域研究的歷史、特色、引發的爭議,以及若干學者的修正看法,介紹晚近環境史關於疾病與醫療的討論。劉紹華的〈從國際衛生到全球衛生:醫療援助的文化政治〉一文,正是以跨國公共衛生體制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間的演變,審視殖民與後殖民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本書第三篇以「性別與醫療」為題。傅大為以〈「醫療化」論點的當代多元演化,與來自性別與社會研究的商榷〉一文,聚焦在「醫療化論點的當代演化」,並對「性別與醫療」這個議題再作思考,延伸論述亦涉及婦女健康運動的新發展情勢,乃至於性別與醫療的可能新研究策略。張淑卿與盧孳艷合著的〈性別與科技交會的護理史:本土案例〉從歷史角度出發,關注傳教事業與西方護理來臺的歷史脈絡,延伸探討臺灣護理發展中的性別與科技如何影響其專業發展,並探索其形成脈絡,及其對護理實務產生之作用。林宜平的〈賽伯格的悲歌:東亞性別、勞動與健康〉一文,企圖透過分享東亞年輕女工在工廠裡的歡聲笑語,以及感受隨之而來的猝死,或關廠、離職之後罹癌的各種職業災害,重新喚起讀者對於發展賽伯格理論的原始關懷。雷文玫的〈從臥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與人工生殖技術治理的法規變遷〉,帶領讀者思考幾個關鍵問題:作為一個決定權利義務與分配資源的公權力,國家面對不孕女性的抉擇時,究竟透過規範扮演了什麼角色?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共同形塑生殖技術的使用?以及不孕女性生育抉擇的主體性為何?
本書第四篇以「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為題。陳嘉新的〈生命政治與社會偏差:初探臺灣的鴉片類藥物治理史〉,由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理論興起與社會偏差之詮釋入手,進而闡釋倫理上的正當性如何在特定的政治運作邏輯下產生並維持。而這樣被界定的自我與他人的治理,又是在怎樣的權力與知識的架構下得以被操作。郭文華的〈在臨床試驗中的東亞族群〉,討論焦點置於日本與跨國藥廠交手的過程,而非針對日本藥物法規系統的概述。蔡友月的〈基因、祖先起源與科學爭論〉,再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方興未艾的醫學領域─基因科學,以及當前仍喋喋不休的政治爭論─臺灣民族的組成與科學定義。
全書四篇章的安排既有史學以時繫事的縱深,個別主題也不失橫向聯結、深入探討的廣度。第一篇提出的「東亞現代性」兩層面意義:西方科學帝國主義與醫療在現代東亞社會的特殊樣貌。第二篇針對東亞殖民經驗的各個分析,不僅幫助讀者掌握過去時空脈絡與醫療發展的關係,更提點反思當下醫療現象與文化中的殖民遺緒。第三、四篇的作者群就由不同的學科專業視角,在通論與個案間展現了參考西方理論、反思東亞現代性的運用價值。
2020年3月16日 想读
慢读漫笔 豆瓣
作者: 陈志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五年来撰写的一系列书评、笔谈以及回忆性的随笔。评论、追忆所及的对象,都是给作者的研究带来莫大教益的书和人。
2020年3月16日 想读
昭和維新試論 豆瓣
作者: 橋川 文三 講談社 2013 - 9
日本人は、はじめて差別に憤り、平等を希求した。本書は、忌まわしい日本ファシズムへとつながった〈昭和維新〉思想の起源を、明治の国家主義が帝国主義へと転じた時代の不安と疎外感のなかに見出す。いまや忘れられた渥美勝をはじめとして、高山樗牛、石川啄木、北一輝らの系譜をたどり、悲哀にみちた「維新者」の肖像を描く、著者、最後の書。(講談社学術文庫)
日本人は、はじめて差別に憤り、はじめて平等を求めた。
悲哀にみちた「昭和維新者」の肖像を描く著者、最後の書。
日本人は、はじめて差別に憤り平等を希求した。本書は、忌まわしい日本ファシズムへとつながった昭和維新思想の起源を、明治の国家主義が帝国主義へと転じた時代の不安と疎外感に見出す。いまや忘れられた渥美勝をはじめとして、高山樗牛、石川啄木、北一輝らの系譜をたどり、悲哀にみちた「維新者」の肖像を描いた、著者最後の書。(解説・鶴見俊輔)
朝日の遺書全体を貫いているものをもっとも簡明にいうならば、何故に本来平等に幸福を享有すべき人間(もしくは日本人)の間に、歴然たる差別があるのかというナイーヴな思想である。そして、こうした思想は、あえていうならば、明治期の人間にはほとんど理解しえないような新しい観念だったはずだというのが私の考えである。(……)私はもっとも広い意味での「昭和維新」というのは、そうした人間的幸福の探求上にあらわれた思想上の一変種であったというように考える。――<本書より>
※本書の原本は、1984年に朝日新聞社より刊行されました。文庫化にあたっては1993年に刊行された朝日選書版を底本とし、2007年に筑摩書房より刊行された、ちくま学芸文庫版を参照しました。
2020年3月16日 想读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6 - 9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有三個專輯,第一個專輯是「教科書中的歷史意識」,針對大陸和香港的三篇文章,剖析兩地歷史教科書與現實政治的糾葛,值得參考。
第二個專輯是「周邊反思中國:葛兆光《何為中國》的迴響」,葛兆光先生關於「中國」的歷史建構研究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去年香港浸會大學針對《何為中國》舉辦研討會,本期發表分別來自韓國、香港以及台灣的四篇論文。第三個專輯是「思想訪談」,一篇訪談和一篇紀念本尼迪克.安德森文章,對安德森容易引起誤解的幾個關鍵論點提供了解說與分辨,對讀者將有很大的幫助。
2020年3月16日 想读
论月面 豆瓣
作者: [希腊] 普鲁塔克 译者: 孔许友 华夏出版社 2016 - 7
《论月面》的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它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反射光学、物理学等多个自然科学学科。十七世纪大天文学家开普勒就盛赞这篇对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关于地球卫星的最 有价值的讨论”。
2020年3月16日 想读
巨浪下的小学 豆瓣
Ghosts of the Tsunami: Death and Life in Japan’s Disaster Zone
8.4 (78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译者: 尹楠 文汇出版社 2019 - 10
☆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 社科·纪实类 第一名
☆ 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 Top1
☆ 入选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季风书园年度书单 《晶报·深港书评》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 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
☆ 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撕开日本社会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 6年追踪调查3·11地震: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GQ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亚马逊 |《卫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 被誉为“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 | Amazon评分4.4/5 | Goodreads评分4.3/5
☆ 与《聊天记录》《一切皆有可能》角逐,因“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获福里奥文学奖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长期担任伦敦时报驻东京记者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很难想象有人能以如此洞察力讲述这一巨大悲痛及其骇人的经过。这本书将与约翰·赫西的《广岛》一同成为灾难新闻写作的经典。——《卫报》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2020年3月16日 想读
〈民主〉と〈愛国〉 豆瓣
作者: 小熊 英二 新曜社 2002 - 11
私たちは「戦後」を知らない。これまで語られることのなかった戦争の記憶を掘り起こし,戦後に流通した言葉や思想家たちの言説を丹念にたどることで,「戦後」の姿を生き生きと甦らせ,私たちの現在を照らし出す。いま時代が求め,時代を動かす本!
2020年3月15日 想读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豆瓣 谷歌图书
Decline of the English Murder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且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以谈文论艺为主,收入《狄更斯》、《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等名篇和《鲁德亚德·吉卜林》等备受争议的文论,加上《为英国式烹调辩》一类轻松的小品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奥威尔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风采。
2020年3月15日 想读
平常的恶 豆瓣
Ordinary Vices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丝·N.施克莱 译者: 钱一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在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指出人的七宗罪——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傲慢,是人类性格的深渊面,而施克莱在本书中提出了“平常的恶”的概念,认为残酷、虚伪、傲慢、背叛和愤世嫉俗等,不过是浅滩暗礁,以充满活力和野蛮的方式成为人类性格的瑕疵。 施克莱从一批伟大的作家的作品 的解读——莫利哀和狄更斯的虚伪,简•奥斯汀的势利,莎士比亚和孟德斯鸠的愤世嫉俗,霍桑和尼采的残酷,康拉德和福克纳的背叛——揭示了恶的本质及其影响。她审视了它们的破坏性影响,及其对政府和公民的影响。
《平常的恶》是一本智慧、聪明、心思细腻的书,它讨论了各种个人之恶——残忍、虚伪、势利等——的危害与价值。施克莱教授探究了这些恶的重要性,哪些恶比其他恶更坏,它们可以为社会作出何种积极贡献,以及在不同社会中,这些恶的含义有何种差别。 ——伯纳德·威廉斯
2020年3月15日 想读
没有国家的人 豆瓣
A Man without a Count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刘洪涛 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没有国家的人》是冯尼古特自1997年宣布封笔以来的第一部作品。它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特别是对美国现行政策的批判书,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性。这部书写作形式极其自由,作者在不同的话题之间来回穿梭,叙事、议论和抒情交织,字里行间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幽默感、洞察世事的智慧以及对世界的忧患意识,敏锐地把握了“9•11”以来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该书为河南大学出版社“冯尼古特作品”系列之一种。
谢天谢地,库尔特•冯尼古特未能坚守他永远封笔的誓言。在这部奇妙组合的微型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了他家族的遗产、他的固执,以及他不合时宜的人道主义。让这一切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大多数故事都发生在冯尼古特的家乡印第安纳州。——斯塔兹•特克尔(1986年普利策奖得主之一)
冯尼古特在《没有国家的人》中所做的仅仅是重申他多年以来的写作主题:智慧存在于常识与人的基本尊严之中,但人们一直忽于去寻找。
——《国际存在主义文学学刊》
2020年3月15日 想读
柏林苍穹下 豆瓣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意] 塞巴斯蒂亚诺·托马 / [德] 洛伦佐·托马 译者: 毛先勇 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 - 3
2019年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参与编剧的名作改编
同名电影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等多项国际提名
内文三色细密排线,黑白铺色,金色点缀
光影糅合诗文,向经典致敬
驻守柏林城的无翼天使,为了触碰所爱之人的脸颊
他放弃身份,坠落为人
———————————————————————
★ 编辑推荐
🎬 诺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参与编剧 ,电影史经典名作改编绘本
本书由同名电影《柏林苍穹下》改编。原作电影由导演维姆·文德斯与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共同编剧,获得多次戛纳电影奖提名,成为影史经典名作。作者将时空转换为现在的柏林城,用画面定格光影,同时加上可供阅读的台词,带领读者重新体会这部跨越了三十余年的经典名作带来的感动。
🔖 诗文与对话相糅合的唯美文风
作者不仅保留了原作中的经典台词,还加入了西莫纳·弗拉斯加的现代诗《候鸟》以及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充实人物感情,使得本就如诗一般的词句更具有艺术气息。书中出现的歌词也并非杜撰,而是取材于老虎与百合花乐队,以及梅赫特·贝克尔的几首知名歌曲。
🕴 多视角下跨越重重阻碍的寻爱之旅
书中玛丽恩、丹密尔、荷马等人对于自身生命价值的反思与对人生的考量饱含深意,让读者以不同的视角感受到了生活的多面性。诗句,歌词与画面的精妙融合将追寻人生意义的整个故事娓娓道来:
拥有无限生命的天使丹密尔倾听着柏林众人的忧愁哀怨,他不懂人间所谓的爱为何物,却在与人生失意的马戏团女演员玛丽恩相遇后感受到了爱情的萌动。人的一生虽然短暂,生活却能将这普通的一生充实成饱满的岁月。在倾听过百年的烦恼后,丹密尔终于以爱为契机下定决心放弃永生,为了玛丽恩和平凡的生活转化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类。伴着丹密尔内心的感慨,他们终于跨过人与神的距离相见并相爱。随着悠扬的歌声,丹密尔在结尾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生命不止有短暂的痛苦与循规蹈矩,选择自己想要的,勇敢为之付出也是一种幸福。
▫ 精心取材的真实场景,三种色彩的梦幻结合
本书中所有场景均取材于现实柏林,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将现代柏林的知名场景,如大屠杀纪念碑、勃兰登堡门等逐一呈现于画面之上。细密排线勾画出的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立体、真实。书中大量使用黑白进行铺色,并加入金色点缀,使画面光影更加灵动。作品中所有出场人物形象均参考还原自电影原作。这部作品可谓是两位作者以大胆创新向电影原作表达的真诚致敬。
★ 内容简介
守护柏林的天使丹密尔与朋友日日关注着人世间的一切,他们看着普通人的一生,寻找着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在一次观看马戏团演出的时候,丹密尔被马戏团的女演员玛丽恩吸引,逐渐走入她的生活,观察一个普通人的喜乐。丹密尔得知世界上有一种感情名为爱,他在注视与思考下终于明白了自己在经历漫长生命后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他决定放弃天使的永生成为一个普通人,与玛丽恩共度余生。
★ 媒体推荐
“这部杰作的意志被传承到现在,并且化作了这本诗一样的作品——如此美妙的精彩绘本。”
——新德报
“塞巴斯蒂亚诺与洛伦佐托马创造的这本极有诗意的作品,贴近现在的生活,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多。”
——此地报
“这本诗一般优美的作品也许是对于即将迎接自己70岁生日的导演最好的礼物。”
——柏林早报
“重温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收获最初的感动吗,塞巴斯蒂亚诺与洛伦佐托马的这部作品更加贴合我们的时代背景,能够触发我们心中更深层的情绪。”
——纽伦堡报
★ 获奖记录
电影曾获第4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第13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提名,第38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杰出故事片。
2020年3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