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五个街角 豆瓣
Cinco Esquinas
6.7 (6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侯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4
一则爆炸性八卦引发的政商暗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最新长篇小说
————————
小说讲述发生在现代秘鲁的一桩城市秘闻:八卦周刊《大曝光》的主编被发现死于秘鲁利马城最肮脏混乱的“五个街角”地区,就在不久前,该八卦周刊曝光了秘鲁最富有的矿业大亨在狂欢派对上的裸照。这桩丑闻轰动整个利马,连秘鲁总统顾问都被卷入其中。周刊旗下的主笔、绰号“扒皮女”的年轻记者胡丽叶塔被带到了总统顾问办公室,并被告知其前主编因涉嫌敲诈知名企业家而被秘密处死……一桩丑闻八卦引发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问题,多重立体地呈现了令人瞠目结舌、大开眼界的当代都市众生相。
2020年3月20日 想读
酒吧长谈 豆瓣 谷歌图书
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
9.0 (8 个评分) 作者: [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 译者: 孙家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9
“如果大火将烧毁我所有作品而只能留下一部,我希望是《酒吧长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高峰代表作
他的父亲富可敌国,他却选择做一个一事无成的倒霉小记者;他是富豪们共同的玩物,是司机、打手,是他们的泄欲工具,是受害人,也是凶手。两人偶然相遇,一起去酒吧饮酒忆旧。两个人都心怀鬼胎,都在向对方编故事,却又向对方求索真相……所有的一切都在谈话中展开,独特的“对话波”牵动一层又一层隐秘的故事和情感,如史诗般宏阔波谲,如戏剧般诡异。
2020年3月20日 想读
黑色之家 豆瓣
作者: 原著:貴志祐介 / 作畫:小野双葉 译者: 尤靜慧 東立 2001 - 5
一个由保险索赔引发的悲剧,揭露了一个黑暗的家庭中,背后毛骨悚然的真相。

贵志祐介,日本恐怖推理小说家,黑暗之家是代表作之一,原著小说曾获第四届日本恐怖悬疑小说大赏首奖。

故事开始就渲染一种烦躁的气氛,混乱和无力,让人渴望一种刺激。中间,随着调查的展开,黑色之家以及其真正主人的冷静,变态逐渐浮于纸上。但真正可怕的是,其行为顺畅而果决,残忍到赏心悦目。而在最后,最精彩也就是自以为正常的人初涉不正常的那一瞬间,伴随着快感,以及对自身的恐惧,故事戛然而止。
2020年3月19日 想读
黑暗之家 豆瓣
黒い家
作者: 貴志祐介 译者: 邱振瑞 台灣角川書店 2001 - 1
第4屆日本恐怖懸疑小說大賞得獎作品-銷售突破120萬冊
你的命值多少錢?當死亡與金錢掛勾時,人性也受到極大的挑戰,到頭來你會發現──人壽保險其實是一個暗潮洶湧的危險行業!
若槻慎二在一間人壽保險公司京都分公司擔任保險理賠的審核支付一職,工作相當忙碌。有一天當他到保戶家拜訪,卻莫名其妙成為一宗孩童吊死事件的第一目擊者,不久家屬提出死亡理賠申請,對方奇怪的態度更讓若槻確信是他殺,於是他獨自展開調查。沒想到竟身陷惡夢般的處境.
一連串的恐怖事件、曲折離奇的驚險情節,引導讀者進入一個衝擊不斷的顫慄境地。本書於1997年榮獲第四屆日本恐怖懸疑小說大賞的首獎,得到各方極高的評價。
2020年3月19日 想读
看不见的岛屿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 朱迪斯·莎兰斯基 译者: 晏文玲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2
2009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
2010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挚爱选书
2011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设计奖
2011年全球红点传达设计大奖
诸多荣誉成就孤独美学的典范之作
献给无法置身一探究竟却爱躺在沙发上阅读深思的书虫,
也献给一直在路上,热爱冒险的行者。
德国艺术家、作家朱迪斯·莎兰斯基,以精湛的绘图工艺和引人入胜的文字,描述五十多座你未曾到访也永不能游历的遥远孤岛,完美呈现地理、文学与艺术之美。
从孤独岛到鲁道夫岛,从圣保罗岛到特罗姆兰岛,展现了被遗弃到自生自灭的奴隶、梦想破碎的探险家、灯塔守卫自立为王、理想主义者建立微型社会等一个个故事。
每一个孤独的岛屿,以及每一个孤独的故事。岛屿无疑是最刺激旅行的终点与最不可靠的乐园。
2020年3月19日 想读
基因传:众生之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马向涛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基因传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020年3月19日 想读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豆瓣
Reading the Silver Screen: A Film Lover's Guide to Decoding the Art Form That Moves
6.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福斯特 译者: 沈悦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是全美备受欢迎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继《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之后,用二十堂课梳理电影的各种元素,带我们踏上欣赏电影之旅。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如何令故事扣人心弦?《复仇者联盟》中的打斗为何如此惊心动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许许多多的框究竟有何含义?全书从电影的“语法”写起,讲解电影的画面、框架、剧本、配乐等,并结合经典影片与流行影片论证,所选片目主要来自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部影片”。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从观影爱好者,升级为电影解读家,并获得丰富知识和奇妙体验。
2020年3月19日 想读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9.4 (8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侯世达 译者: 严勇 / 刘皓明 商务印书馆 1996 - 4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非小说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 学、可计算理 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2020年3月19日 想读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9 个评分) 作者: 李里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2020年3月19日 想读
Metaphor and Gender in Business Media Discourse 豆瓣
作者: Koller, Veronika 2008 - 7
'Corporate marriages', 'hostile takeovers' and 'the race for market domination' - this book looks at the metaphors used in business magazines and discusses their impact on readers' cognition and business as a social practice. Koller give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gendered nature of such metaphors and what they could ultimately mean for women in business. In doing so, the book uses a corpus of authentic dat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 larg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and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s into a number of sample texts present the reader with the cognitive and discursive underpinnings of business magazine texts. Koller's theoretical approach reconciles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th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discourse, and thus combines two important and much debated areas into an integrated research agenda. Of interest to students,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media discourse.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The Body Economic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Gallagh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 3
"The Body Economic" revises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by demonstrating that political economists and the writers who often presented themselves as their literary antagonists actually held most of their basic social assumptions in common. Catherine Gallagher demonstrates that political economists and their Romantic and early-Victorian critics jointly relocated the idea of value from the realm of transcendent spirituality to that of organic "life," making human sensations - especially pleasure and pain - the sources and signs of that value.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this book shows, was not a mechanical ideology but a form of nineteenth-century organicism, which put the body and its feelings at the center of its theories,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built itself even more self-consciously on physiological premises. "The Body Economic" explains how these shared views of life, death, and sensation helped shape and were modified by the two most important Victorian novelists: Charles Dickens and George Eliot.It reveals how political economists interacted crucially with the life scienc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especially with psychophysiology and anthropology - producing the intellectual world that nurtured not only George Eliot's realism but also turn-of-the-century literary modernism.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亲密关系的变革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陈永国 / 汪民安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2
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中阐述的是他所一贯追求的民主观:每个个人都应尊重他人的能力;不滥用权威和武力,以保证决策的协商性;个人参与决定相互联系的条件;个人能有效地实现其目标。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身体与性研究 豆瓣
作者: 章立明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 6
章立明所著的《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身体与性研究》以“认识身体了解性”作为引子,从梳理“身体/灵魂与身体/文化”入手,借助中西方文化人类学丰富的民族志文本,条分缕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体性化和性化身体”、“性成熟者的身体仪式”、“婚姻内外的身体实践”、“性释放方式”和“沉重的身体愉悦的性”等与身体和性密切相关的几个重点领域,最后,文章还回顾当前华语世界身体和性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国内身体和性研究转向人类学研究的可能性,并展望了华语世界身体和性人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国内身体人类学和性人类学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零星研究成果散见于学术刊物,并无成熟专著和教材,因此,《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身体与性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求问道于方家,共同促进这一新兴研究领域能够在国内散叶开花乃至硕果累累。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性别符号学 豆瓣
作者: (加) 尤施卡 译者: 程丽蓉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符号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对于意义与理解的探索研究之学科,更涉及了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研究。而《性别符号学》一书不仅通过符号学研究尝试了对古代及近代父权思想形成的解构,还通过女性主义思想对符号学理论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与归纳,对于符号学和女性主义领域的研究都极具参考价值。
《性别符号学》一书从女性主义小说、流行文化及古老的历史文本中的信仰与实践体系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性别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历史背景中的不同发展,并通过对人际交往和信仰与实践体系中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再认识及解构,在符号概念和女性主义研究方面做出了极富原创性的贡献。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身体、空间与科学 豆瓣
作者: 刘胜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
《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空间现象学专著。全书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性别、身体与医疗 豆瓣
作者: 李貞德 中华书局 2012 - 7
身体史的研究可以限于生老病死的基本经验,也深具潜力发展出对国家、社会乃至宇宙的各种譬喻。本书主要从性别化的身体观和医疗化两个角度,收录探讨性别、身体与医疗交互作用的九篇论文,其中虽涉及对性与美的欲望,但大多则专注于产育的母体。读者阅毕,或不难察觉,妇科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母体与欲望之体的斗争。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身体的历史(卷一) 豆瓣
作者: [法]乔治•维加埃罗 译者: 张竝 / 赵济鸿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身体的历史》第一卷主要论述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身体的历史。全书从宗教、医学、文学、性、体育锻炼等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现代”身体出现的过程,认为在这一时期身体经历了一种双重张力:既突出集体的强制性又强调个体的解放。束缚和解放这两种动力混合在一起,赋予现代身体一个合乎规格的清晰轮廓。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 豆瓣
The Body i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概述了身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创新框架来分析具身体现,融贯了有关该主题的古典探讨与当代研究,力主将身体解读为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并在此基础上铺陈一系列具体分析,从经济、文化、社交、工作到运动、音乐、技术,将身体与多个领域联系到一起,为研究者聚焦主题,引初学者进入殿堂。
2020年3月18日 想读
肉体与石头 豆瓣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是作者桑内特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结晶。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桨构。在作者筑立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2020年3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