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为生命而阅读 豆瓣
Books for Living
作者: [美] 威尔·施瓦尔贝 译者: 孙鹤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在这本书中有26篇阅读故事,翻阅,唤醒让我们激动的那部分,让我们狂热的那部分。
献给每一个在生命旅程里默默前行的你:阅读让生命充盈,让我们勇敢有力。
同时读一本书,为什么有的人不断精进,而有的人却只记住了书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威尔·施瓦尔贝在他的新书《为生命而阅读》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威尔·施瓦尔贝来说,阅读是一种重塑自我的方法,也可以了解世界,并找到生活中大大小小问题的答案。在每章中,他讨论了一本特定的书,以及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些书涵盖了几个世纪和诸多流派:从斯图尔特到《火车上的女孩》,从《大卫·科波菲尔》到《奇迹》,从《乔瓦尼的房间》到丽贝卡,从《1984》年到《大海的礼物》。
读完此书你会发现,刚开始读书的你和读完书的你已不再是同一个读者。因为读书为你开辟出新的道路,每本书都会改变你的生活。
2020年3月29日 想读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豆瓣 Goodreads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作者: [美] 丹尼尔·贝尔 译者: 严蓓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5
《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政治三个不同领域及每个领域的轴心原则,追溯了这些领域的冲突造成的文化矛盾,试图对这些矛盾作出解答。《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主张,在三个不同领域中适用不同的原则,即:在经济领域遵循社会公平原则,以共同体而不是个人的价值为优先考虑;在政治领域则遵循自由方针,个人而非任何群体才是政治的首要参与者,社会应有一定的奖赏标准来回报个人成就;在文化领域提倡尊重传统,相信对艺术质量的判断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和权威意见。在各种矛盾让资本主义社会似乎有陷入穷途末境之危险时,贝尔大声呼吁,以“一种关于超越我们的且不能被侵犯的事物的精神”来化解文化矛盾。
2020年3月29日 想读
理想的冲突 豆瓣
Conflict of Ideals: Changing Values in Western Society
作者: [美] L. J. 宾克莱 译者: 马元德 / 陈白澄 商务印书馆 1983 - 5
本书是一部评述现代西方哲学、社会思潮和伦理思想的著作。
2020年3月28日 想读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豆瓣
中国文学における孤独感
7.9 (7 个评分) 作者: 斯波六郎 译者: 刘幸 / 李曌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为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的代表作,选取“孤独感”这一关键词,遵循时代顺序,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细密的解说。尤为重要的是,斯波六郎通过细腻的文本解读,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对不同作家风格殊异的“孤独感”进行了对比,并且阐发了中国文学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过程。附录《中国文学中的融合性》通过中日文学对比,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质进行了深入阐发,是一篇备受赞誉的佳作。
2020年3月27日 想读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2020年3月27日 想读
爱伦·坡:有一种发烧叫活着 豆瓣
Edgar Allan Poe: The Fever Called Living
作者: [美]保罗·科林斯 译者: 王青松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2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一位严肃的诗人、侦探小说教父,也是一个死于贫困的醉鬼,是当时最成功又最臭名昭著的作家。他在四十岁时穷困潦倒,醉死在大街上。死前留下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伟大作品,从令人毛骨悚然的《告密的心》到第一部现代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再到标志性的现代诗歌的开山作《乌鸦》。
本书作者保罗•柯林斯是当今最活跃的历史学家之一,在他笔下,这个神秘而矛盾的人物以一个天才的形象出现,被艺术抱负和不世之才驱策,又毁灭。柯林斯阐释了坡的巨大成功和最大的失败,甚至挖掘出坡用神秘的匿名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埃德加·爱伦·坡活了四十年,每天都在发烧。这本书名带着“发烧”的传记,目光敏锐,富有同情心,构建的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曾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的男人。
2020年3月27日 想读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 豆瓣
作者: 王晴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的新作。书中收录了他的中文论文20篇,讨论范围广泛,从古希腊史学、对兰克学派的反思、米歇尔·福柯的史学思想,到近年出现的情感史研究、新文化史研究和以展望未来为主旨的“后人类史学”。《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处理西方史学的传统和转型,第二部分探讨西方史学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向。全书深入阐述了近代史学传统的产生、特点及发展,同时展现了当下史学研究的最新潮流。
2020年3月27日 想读
谣言心理学 豆瓣
作者: 奥尔波特 译者: 刘水平 / 梁元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 3
大部分日常社交谈话总包含着谣传。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聊天时,也充斥着各种有根据或无根据的小道消息。
这种社交谈话只是向我们的对话者表达一种含糊的友好感觉,避免沉默的尴尬,它们只是谣言传播的一种形式。
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
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都是非专业的,谣言就因此而产生。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检验我们所听到的是否背离证据的外在标准,即使有时这些标准存在,也能得到。所以我们抵御谣言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对所有道听途说的描述持普遍怀疑的态度。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形成谨慎的怀疑态度。
2020年3月26日 想读
文化与上帝之死 豆瓣
Culture and the Death of God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宋政超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上帝死后,如何在假定无信仰的世界生存?
伊格尔顿在本书中研究了现代社会寻找上帝替代者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困难与意义,并通过启蒙运动至今众多思想、思想家与事件,探讨了9/11事件前后的宗教状态、围绕西方资本主义的反讽,以及在后启蒙时代所创造出的并不令人满意的一系列上帝代理人。
如果特里•伊格尔顿不存在,就有必要创造一个他。
——西蒙•克里切利(《哲学家死亡录》作者)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豆瓣 Goodreads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the Germans 1933-45
7.3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顿·迈耶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金与铁 豆瓣
Gold and Iron
7.4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里茨·斯特恩 译者: 王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本书聚焦新德意志帝国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新精英阶层逐渐崛起,政治家俾斯麦与金融家布莱希罗德的关系成了这种重组的缩影。本书是对一系列事件和促成这些事件的利益与情感的当事人的记录,有益于读者深入认识和理解从普鲁士强盛到德意志崛起过程之中,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这两个历史人物对德国乃至欧洲历史的塑造作用,以及政治和经济如何左右历史的发展。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教宗与墨索里尼 豆瓣
The Pope and Mussolini: The Secret History of Pius XI and the Rise of Fascism in Europe
8.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I. 科泽 译者: 陶泽慧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6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7)
★抽丝剥茧,还原墨索里尼与庇护十一世的利益纠葛;尔虞我诈,真实版《达芬奇密码》的权谋再现
★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最新公开史料,揭开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
【本书看点】
①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7)——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透过历史迷雾,揭开意大利法西斯与罗马天主教会最高领导人的选择与沉默,如何将欧洲拖向深渊,改写数百万人的命运。
②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利用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最新公开史料,两万五千页文献,历时七年,挑战学界既定观念,颠覆性重写庇护十一世与墨索里尼的共谋故事。
③ 细致描写两位20世纪早期绝对权威的勾结、利用、制衡与背叛,生动刻画多位意大利与天主教会重要人物,重现二战前的暗流涌动,复原法西斯崛起过程中的危机与挑战。
④《出版人周刊》《纽约客》《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科克斯书评》等媒体齐声推荐。
【内容简介】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开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点。
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最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开始。
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相。
【名家推荐】
《教宗与墨索里尼》完全配得上“开创性”、“有胆量”和“引人入胜”这几个词,甚至必须用它们来描述之。本书明确挑战了学界关于庇护十一世和法西斯领导人关系的既定观念。简而言之,两人的关系绝非敌对,而是相互依存。多亏了作者深入、全面的研究,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才能这样毫不畏缩地提出大胆的结论,并确凿地予以证明。这本精良之作文笔优美、研究细微、内容新颖,令人沉迷其中,并予人极大的启发。
——凯文·马迪根(Kevin Madigan),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
《教宗与墨索里尼》讲述了两位巨人的故事,分别是教宗庇护十一世阿契尔·拉蒂和法西斯当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大卫·I.科泽前无古人地将两者并置在一起。梵蒂冈在2006年开放的档案,以及墨索里尼布置在梵蒂冈高层的间谍的海量档案被发现,为科泽提供了数目惊人的新证据。他对牵涉在这段历史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极其出彩的描写,令本书精彩得犹如一本伟大的小说。
——乔纳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无论是叙事功力还是对道德的精妙拿捏,本书都令读者印象深刻……科泽披露了两位脾气暴躁,常常丧失理智的统治者之间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双方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阴暗往事,并时常对权柄的运用展开令人惊异的调查。
——《卫报》
每当谈论庇护十二世时,我们总觉得庇护十一世的统治年代只是一种铺陈和衬托。科泽的这本上佳之所将改变这种观点……自开篇起,科泽为我们构筑了阿契尔·拉蒂(后来成为庇护十一世)和贝尼托·墨索里尼的人生轨迹,两人的起点都让人料想不到,1922年后的他们将扮演如此重要的历史角色。叙事随着教宗和领袖各自生涯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制度背景展开,以精彩详尽的细节描绘了双方利益的交汇与冲突……科泽的大作为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多年禁闭的窗,从今往后,它将大白于天下。
——《新共和》
引人入胜……《教宗与墨索里尼》的宏大与阴谋诡计,使我们对马基雅维利权术的冷酷再添新的理解……真实版《达·芬奇密码》……却运用了最规范的学术体例和最可靠的史料。
——《旧金山纪事报》
一项关于自私和投机的研究,描述了法西斯主义和天主教会相互勾结、共同起落的历史……《教宗与墨索里尼》为现代历史最具深远影响的一段时期翻起了一道令人不安的波澜。
——《旧金山书评》
科泽为我们阐明了20世纪欧洲极其重要的两位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他快节奏的文字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这绝对是一本必读之作。
——《出版人周刊》
振聋发聩……卓越非凡……数十年来,梵蒂冈一直否认与意大利法西斯有任何瓜葛,或对此事含糊其词,科泽以极其权威的方式,驳斥了这些不实的言论。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叙事生动……科泽利用了近期开放的关于庇护十一世的梵蒂冈档案,他缜密的研究彻底颠覆了既有的观念,天主教会并没有抵抗墨索里尼。
——《今日美国》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1924 豆瓣
作者: [美] 彼得·罗斯·兰奇 译者: 杨献军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8 - 10
1924年,对希特勒、对德国、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虽然希特勒还没有夺取政权,但正是在这一年里,希特勒发生了根本性的思想转变——他不仅将自己称为绝对正确的领袖,他还将自己称为人类的救世主!
实际上,当时的希特勒远离社会,因啤酒馆暴动失败而待在监狱里。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深入阅读、写作、审判和演说,造就了他后来的思想。目前为止,还未有人研究过希特勒一生中关键的这一年。在《1924》这本书中,彼得·罗斯·兰奇尽可能丰富地描述了这一年的故事和场景,这对我们理解战争狂人希特勒、他的作品和他后来种种残忍行径是至关重要的。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 豆瓣
作者: 古多·克诺普 译者: 王燕生 / 周祖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他们一生都将不再有自由”,1938年希特勒发出的这个阴森恐怖的威吓变成了几百万德国男女的命运。这们独裁者为“他的青年人”将“一体化”做了具体的规划:10岁参加少年队,14岁参加希特勒青年团,然后加入纳粹党,然后再参加青年义务劳动军以及应征参加国防军。战争中,这一代青年男子做出了无谓的牺牲,青年女子则在前线野战医院或者家乡做出了她们的贡献。

本书是第一本综合性介绍希特勒青年团运动和其他一些被希特勒第三帝国利用负责向德国年轻人灌输纳粹理论的青年组织的书。第三帝国通过这些组织将德国一代的年轻人牢牢地控制了,并对这代年轻人进行了精神压迫和剥削,直至今天,一些前纳粹青年组织的成员还无法忘记自己在那黑暗年代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


希特勒所设计的让德国一体化的目标将整个德国社会带入了纳粹的统治中。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受到国家的全面控制,并且被灌输加入纳粹党保家卫国的思想。上百万的德国年轻人被希特勒所鼓吹的扩大生存空间和种族主义理论所迷惑,纷纷加入纳粹青年团,而一小部分抵制纳粹统治的年轻人则被逐出德国并且受到种种迫害。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使许多的年轻人对纳粹的幻想一夜破灭。

本书的作者通过对近1000多名前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的采访,通过他们对那些可怕的,痛苦的过去的描述而攥写了本书。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纳粹的孩子们 豆瓣 Goodreads
ENFANTS DE NAZIS
作者: [法]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 译者: 徐丽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1940年,这群德国孩子只有4岁、5岁、10岁。他们在战争中备受优待,因为他们拥有身居高位的父亲。这些孩子分别是纳粹要员希姆莱、戈林、赫斯、法郎克、鲍曼、霍斯、施佩尔、门格勒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来说,德国的战败是一场风暴,是与家人的分离,是优越生活的终结,也是亲身感受希 特勒主义的恐怖。当时的他们天真无辜,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后来,他们逐渐了解了那些可怕的事实。成年后,他们中有些人谴责父辈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却无条件地怀念自己被全人类唾弃的战犯父亲。
本书回溯了这些孩子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年幼时的家庭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1945年以前,他们是英雄的子女,之后陡然沦为刽子手的后代。他们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父辈的错误如何影响着后代的人生?……
这本一流的图书成功完成了这一特别艰难的主题。——法国《费加罗》杂志
歌德伦•希姆莱、艾妲•戈林……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命运如何?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追溯了他们的命运。 ——法国《星期日报》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并没有对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行为做出个人评判。她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态度——明白该如何面对一段远超出自己命运的残酷历史。 ——法国《观点杂志》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深淵融接 BIORG TRINITY(08) 豆瓣
バイオーグ・トリニティ 8
作者: 大暮維人 / 舞城王太郎 译者: 賴思宇 尖端 2016 - 7
★因為戀愛而毀滅的世界...展開了超越華麗與常識的最終決戰!
獵人和生造人展開全面對決。
藤井被21星上位包圍,
穗?則和21星No.2‧參宿7對峙中,
戰況越演越慘烈...!?
因為戀愛而破壞、因為戀愛而毀滅....
雖然不想這樣、
雖然不想這樣...就是這樣的第8集!
芙三步…已經沒有任何人能保證,
這個世界「還有明天」了哦?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阿修羅女孩 豆瓣
作者: [日本] 舞城王太郎 译者: 張鈞堯 尖端 2007
[媒體推薦]
Book Review Guide b(日本書評調查網站)2003年度小說綜合排行榜 第28名
[得獎資訊]
第十六屆三島由紀夫獎得獎作品
[內容簡介]
暗戀小學曾同班過的同學金田陽治已經六年了,愛子正面臨荳蔻年華的煩惱。此時,街上則是陷入混沌的大輪迴!將小學生分屍而聲名大噪的咕嚕咕嚕魔人開始失控;班上同學被綁架;藉由《天之聲》的留言,孩子們開始上演著正邪大戰。這個世界,還有我的戀情將要何去何從?徘徊在東京與魔界之間,女高中生愛子所見到的是--
三島由紀夫獎得獎作品,另外收錄紀念得獎而發表的短篇「渡河而過的蛇」。
【目錄】
第一部 正邪大戰
第二部 三門
第三部 JUMPSTART MY HEART
附錄短篇 渡河而過的蛇
2020年3月25日 想读
黑暗中的孩子 豆瓣
作者: [日本] 舞城王太郎 译者: 涂愫芸 尖端 2006 - 6
延續《煙、土或食物》的震撼,奈津川家族血與暴力物語再度展開。
福井縣西曉町發生的連續主婦毆打活埋事件只不過是個起點!壟罩著奈津川家的血與暴力物語還沒結束,將陷入更絕望更深邃的黑暗。主婦毆打活埋事件結束後一個禮拜,奈津川三郎展開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恐怖歷險,到底那該死的三角倉庫中還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最兇惡的犯罪天才奈津川二郎會露出他的真面目嗎,奈津川系列的完結篇,精采程度保證無法想像!
2020年3月2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