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悉达多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46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 校注 丁君君 译者: 杨玉功 译 / 丁君君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2020年3月7日 想读
希特勒的试毒者 豆瓣
Le assaggiatrici
作者: (意)罗塞拉·波斯托里诺 译者: 雪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在战争面前,没有人是幸存者。
2018年意大利坎皮耶罗文学奖获奖作品。
版权售出英、美、法等22国,力压斯蒂芬·金、肯·福莱特,雄踞法国畅销榜18周。
-
【编辑推荐】
◎2018年坎皮耶罗文学奖获奖作品
一经问世便引爆全球,意大利国内狂销20万册。
作者作品首次走出欧 洲,打开英语文学市场。引起国际关注,入选多项文学奖项终选名单。
获得《纽约时报书评》《嘉人》《赫芬顿邮报》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版权销售至22国,卢米埃重金购得电影版权。
◎在死亡的阴影下探寻复杂的人性
她不是纳粹,却一日三次,日复一日地,拯救希特勒的性命。处在监视和死亡的阴影下,女性的秘密和友谊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与邪恶、内疚,以及生存的本能争斗。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作者用细腻、有力的笔触揭开一段尘封的残酷历史,反思战争与人类灵魂的复杂性。在战争面前,没有人是幸存者。
作者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罗莎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罪人。这正是历史和人性困境的迷人、复杂与伟大之处。她活下来了,却也只是活着而已——因为她时刻身处囚笼。”
-
【内容简介】
1943年,罗莎跟随丈夫来到他生活的小村庄,恰逢希特勒需要食物试毒者,以防止被谋害。在村长的推荐下,她成为了十多个食物试毒者中的一名。在封闭的环境和狱卒的监视下,十名年轻女子形成了联盟,秘密契约和友谊交织在一起。
作者由希特勒的最后一位试毒员玛格特·沃尔克的真实故事得到启发,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她用有力的笔触探寻了人类灵魂的复杂性,一段暴力又脆弱的历史,以及人在强压下强烈的求生欲望。
2020年3月7日 想读
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 豆瓣
作者: 格雷格•贝伦特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5
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ISBN:9787807637844,作者:(美)格雷格·贝伦特,莉兹·塔西璐 著,于依米 译
2020年3月6日 想读
战国歧途 豆瓣
8.1 (49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5
本书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晋国 的消失,强楚的一蹶不振,田齐的身死国灭乃至西秦最后定鼎天下,在史籍中多有自相矛盾的记述。本书没有照搬史书译文,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利用史籍、研究著作和舆地等资料上下引证,多方比勘,力求再现大变局时代的历史图景。
在这本书中,有邦国兴亡之道,游士沉浮之思,也有英雄失路之悲,展现了一幅革故鼎新的多彩画卷。
本书由读库出品,新版订正了个别讹误。购买请移步读库天猫旗舰店。
2020年3月6日 想读
出身 豆瓣
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
7.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劳伦·A·里韦拉 译者: 江涛 / 李敏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编辑推荐】
★出身不一定决定命运,但决定了改变命运的难度。
名校毕业、成绩优异,就能顺利获得高薪offer、进入精英阶层吗?这可能只是万里长征的起点。名企选拔的标准对家境优渥的学生更有利,招聘官眼中的“优秀”特质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熏陶和培养。看似公平的竞争,实则成为精英自我复制的助推,以及其他群体向上流动的壁垒。
★深入精英群体内部,揭开名企精英选拔的逻辑。
以美国三个高起薪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为例,详细分析了顶尖企业挑选新人的过程。招聘官更看重契合、光鲜、驱动力等主观因素,本质上是在挑选与自己合得来的“同类人”。
★详细呈现普通人跨越阶层要了解的内部知识。
《出身》细致考察了宣讲会、内部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的各个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披露了大量招聘的内部知识,为普通人打破文化壁垒、突破阶层天花板提供了可能。
★荣获美国社会学会马克斯·韦伯奖、玛丽·道格拉斯奖、法律社会学优秀图书奖、Axiom商业图书奖,《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泰晤士高等教育研究》等媒体齐声推荐。
【内容简介】
当我们谈论不平等时,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什么阻碍了穷人摆脱贫困,二是什么助力了富人维持富有。在阶层固化日益让人焦虑的今天,对后一个问题的探讨更为重要。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中,获得高薪职位的往往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是什么让他们顺利通过选拔?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劳伦·A.里韦拉深入美国起薪最高的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访谈上百位招聘官和求职者,详细考察了宣讲会、内部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出看似能力取向的选拔标准如何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除对选拔机制的分析外,书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内部知识,亦可作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2020年3月5日 想读
Censored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Margaret E. Roberts Princeton Univ Pr 2018 - 4
A groundbreaking and surprising look at contemporary censorship in China
As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develop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for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many observers have predicted that these controls would be ineffective because they are easily thwarted and evaded by savvy Internet users. In Censored, Margaret Roberts demonstrates that even censorship that is easy to circumvent can still be enormously effective. Taking advantage of digital data harvested from the Chinese Internet and leaks from China's Propaganda Department, this important book sheds light on how and when censorship influences the Chinese public.
Roberts finds that much of censorship in China works not by making information impossible to access but by requiring those seeking information to spend extra time and money for access. By inconveniencing users, censorship diverts the attention of citizens and powerfully shapes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When Internet users notice blatant censorship, they are willing to compensate for better access. But subtler censorship, such as burying search results or introducing distracting information on the web, is more effective because users are less aware of it. Roberts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hat online censorship is undermined when it is incomplete and shows instead how censorship's porous nature is used strategically to divide the public.
Drawing parallels between censorship in China and the way information is manipul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mocracies, Roberts reveals how Internet users are susceptible to control even in the most open societies. Demonstrating how censorship travels across countries and technologies, Censored gives an unprecedented view of how governments encroach on the media consumption of citizens.
2020年3月5日 想读
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 豆瓣
作者: 朱文 华夏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著名小说作家朱文长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小丁”的一段感情经历。作者以流畅的笔力在娓娓道来的情节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一片空灵静谧的如神境地。本书文字流畅、情节跌宕有致,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和愉悦性。
2020年3月5日 想读
冬日笔记 豆瓣
Winter Journal
7.7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6
一扇门关上了。
另一扇门打开。
你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冬天。
2011年1月3日,大雪纷飞,保罗•奥斯特坐在桌前,写下《冬日笔记》的第一行字,此时距离他六十四岁生日还有一个月,距离他第一部作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则已三十年。
这是保罗•奥斯特对自己一生的剖白。他以第二人称的方式、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审视自我、解剖自我;他以一种近乎随意而散乱的逻辑,组织起六十多年的人生碎片,描述了从童年到晚年之间的身体意识、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他与父母的牵绊以及对父母的探索与迷思,记录下从少年时代的性觉醒到中年深沉的婚姻之爱,以及他对食物、睡眠的思索和1987年他以作家身份开启的人生新旅程,而读者总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他小说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以及原型。
一部热情洋溢的回忆录……充满沉思默想,哀婉动人……一本优美的深刻之作。
——《华盛顿邮报》
生动地记录下思考的瞬间,反省了青春期和渐渐逼近的老年所感受到的屈辱,每一次都描写得诚实坦率,又透着优雅。
——《星期日独立报》
这是一本回忆录,但……它并没有如一般回忆录那样复述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相反,在生命即将迈入六十四岁之际,奥斯特思考了身体上的痛苦与愉悦、时间的流逝以及记忆的重量。
——《图书馆杂志》
2020年3月4日 想读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8.6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1
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寻。
2020年3月4日 想读
幻影书 豆瓣
8.4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孔亚雷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7
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个月后的某个夜晚,他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默片谐星海克特·曼的电影片断,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笑的能力——于是,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电影,他开始周游世界,那成了使他继续活下去的惟一动力。
海克特是谁?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剧天才,作为正在二十年代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六十年来,他的失踪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然而,在齐默教授撰写的关于海克特喜剧默片的书出版后,他却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正当齐默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2020年3月4日 想读
4321 豆瓣
4321
8.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李鹏程 九州出版社 2019 - 1
四重人生变奏,一个辉煌构想。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迄今最具雄心超级长篇。
如果人生不止一生。
.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全美独立书商》畅销书
.
1947年3月3日,在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间产科病房,露丝和斯坦利唯一的孩子阿奇•艾萨克•弗格森出生了。从那时起,弗格森的生活展开了四条彼此独立的平行路径。四个男孩是同一个男孩,由同样的DNA造就,却沿着四种轨迹经历了四重的人生。
四个弗格森在不同的城镇长大,有着不一样的知识激情、感情生活和社交圈,他们如影子般彼此映照,相互阐释,也走向不同的人生境遇。在美国社会激荡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弗格森们在各自的青春之路上奔袭,经历着伤痛、失去和蜕变……
一部全景式的社会写实作品,一卷奇特的史诗级成长小说,关于传统、家庭、爱情和现代生活包罗万象的故事,关于自我的禀赋与人生的可能性。“保罗•奥斯特是当代文学一个最为独特的声音”,《4 3 2 1》是一部精彩绝伦、感人至深的杰作。
.
★评论推荐
“奥斯特这部小说是一个辉煌的构想……关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出色汇编,点缀着许多叙述的珍宝。”——大卫•高见(著名评论家)
“具有超凡的野心和卓越技艺的作品,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视野广阔,全景式书写非常吸引人,可称为奥斯特最伟大的小说。”—— 《金融时报》
“二十五年来,保罗•奥斯特是当代文学中一个最为独特的声音。”——《纽约书评》
“保罗•奥斯特是一个文学天才。”——村上春树
“无论选择用何种形态发声,无论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保罗•奥斯特都是不容人忽视的声音。”——迈克尔•翁达杰
2020年3月4日 想读
政府监管的新视野 豆瓣
The Regulatory Enterpris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Legitimacy
作者: [英]托尼•普罗瑟 译者: 马英娟 / 张浩 译林出版社 2020 - 2
在危机四伏的时代,追问何为更好的监管。
-
食品安全危机、冻卵争议、环境污染,
英国监管机构怎样应对?
著名公法学家托尼·普罗瑟又一力作,
全面呈现英国监管事业的沿革、设计与运行。
-
从食品到环境,从医疗到互联网,监管如何影响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在行业与市场内外,复杂的利益关系网中,监管机构何去何从?
托尼·普罗瑟系统地考察了英国十大监管机构,涵盖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健康以及能源、铁路和饮用水等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领域。通过条理清晰的分析,作者试图阐明,当下各个监管机构并非孤立地运作,而是通过与政府部门、其他机构以及公众的协力,共同建立透明有效、可问责的监管网络。在经济性职责之外,监管机构还承担着社会性职责,包括保护公众权益、促进社会团结等。
同时,本书比较分析了美国、法国等国的监管制度,以广阔的视野考察了当前监管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
★ 全景式呈现政府监管与政治、经济、社会的交错关系,深度剖析英国监管机构的设计原则与运行方式
★ 融汇扎实理论与丰富案例,回顾英国重大监管事件,追溯法律法规、监管决策的制定与变革进程,探问监管的目标、意义与影响
-
这是一本在政府监管或者政府规制方面很好的前沿著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型开放中,明确包括规制或者这里讲的政府监管。为此我们有理由提高和加快在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本书恰好回应了这一需求。译者是长期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翻译的质量可称上乘。我相信,本书将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于安(清华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研究所所长)
本书选取十家英国监管机构,从机构间关系以及内部规范性运行两个视角,描述每个监管机构在“监管空间”中的设计和运行原理。全书视野开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从事监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同志都大有裨益。
——周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本书从监管作为一项合作事业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在梳理不同监管理由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种监管模式,并从中提炼了若干监管原则作为评估监管绩效的根据,进而讨论了如何通过制度安排解决这些原则之间可能的相互冲突。本书有助于人们透过监管的复杂性去把握监管的融贯性,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监管法理学的建构。
——李洪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
本书将监管机构视为合作监管和监管治理网络的组成部分,对监管机构的目标有着精深的理解。本书中文版的付梓,有助于我们丰富对政府监管和行政法治理论的理解,更为我国的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和治理创新提供镜鉴。
——宋华琳(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
2020年3月4日 想读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4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文 / 薇瑞娜.巴浩斯(Verena Ballhaus)圖 译者: 姬健梅 麥田 2018 - 6 其它标题: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4-「什麼是難民、族群融合、庇護政策或仇外心理? 」:看見他人困境的理解能力
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_流亡與融合篇
什麼是難民、族群融合、庇護政策或仇外心理?和你我又有什麼關係?
截至2017年,全世界因為戰爭和暴力共有6,560萬人被迫流離失,創新歷史高,
其中難民人數相當台灣的總人口,且半數以上是未成年孩童……
◎為什麼孩童會隻身一人上路?
◎哪裡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逃亡之路?
◎種族滅絕者與土匪主宰著何處?
◎氣候難民、戰爭難民與經濟難民:我們能否做這種區分?
◎造假的人如何挑起仇外心態?
◎曾經是外人,永遠是外人:什麼是移民,他們是否會永遠留下?
◎難民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嗎?
難民危機、人蛇集團、庇護政策……作者克莉絲汀.舒茲—萊斯以化繁為簡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當今複雜的難民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族群融合課題,讓人在清楚來龍去脈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對於這些主題的看法。如今全球有超過六千萬人流離失所,被迫遠走他鄉。但這一切又與我們有何關係?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認識相關事實、理解整體脈絡是十分重要的事。如此,我們才能在難民與族群融合的爭議上抒發己見、暢所欲言。
【全書共分成八個主題】
1、從驅逐與流亡的歷史說起;
2、介紹當今全球主要發生流亡現象的地區及其現況;
3、說明流亡現象的發生與全世界的關係;
4、分析難民和移民的種種類型及其處境;
5、闡述德國的難民政策和相關法制;
6、描繪仇外心態的形成與仇外者的面貌;
7、反思德國的主流文化與認同形塑;
8、講述族群融合在德國的實踐。
【本書特色】
◎本書承繼《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系列一貫風格,以簡單明瞭的語言,搭配生動有趣的插畫,在具體明白的提問中,為年輕讀者清楚說明和「移民、難民及族群融合」有關的種種事實及整體脈絡。
◎作者文筆流暢,內容難易適中,主題面面俱到;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處理這些嚴肅且複雜的題目時,仍能讓讀者不失閱讀的樂趣。這是本不僅適合在學的青少年,更是所有人的入門書。
◎德國銷售超過10,000冊,並被多家教育機構列為推薦讀物。
【各界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列)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周威同 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
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
林汝羽 英國發展研究院博士生、獨立評論@天下〈流亡與共生〉作者
邱伊翎 台灣人權促進會祕書長
胡培菱 外文書書評人
張翠容 香港獨立記者
黃奕瀠(阿潑) 作家、媒體工作者
黃哲翰 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蔡慶樺 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就像許多哲學問題一樣,愈是貼近遷徙、流亡、衝突、融合等問題的真實樣貌,我們就愈不清楚什麼才是最好的解答。我們必須時時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不能因為高舉了普世原則、或自認占到道德高地,就因此懈怠。
「流亡與融合」,或說「族群衝突」這個題目,對於公民思辨而言,是最棘手的議題,同時也是無可取代的試金石。這本書以清晰易讀的文字,翔實彙整了參與討論必備的各項基本事實,並且透過事實的鋪展,引導讀者逐步思考一系列的政治和倫理原則。
——udn轉角國際特約作者 黃哲翰
舒茲—萊斯針對難民問題的分析,奠基在一個基本命題:我們要什麼樣的共同社會生活?這也是這套「向下扎根」書系的核心關懷。難民衝撞的不僅是國籍限制,更是關於「我們」對自身的界定。一個能達到和而不同、容納差異的社會,就越能體現民主與人權的價值。對台灣社會而言,或許歐洲難民問題顯得遙遠,但是台灣歷史從不缺外來者融入當地的挑戰,不論成敗,終究每個人都得為共同社會生活負起一己之責。而正是負責的體認,讓「沒有人是局外人」這句話成為行動的開始。
——自由寫作者 陳中芷
2020年3月4日 想读
中国思想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pensée chinoise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程艾蓝 译者: 冬一 / 戎恒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兰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最高奖儒莲奖。此书源于作者的大学讲课草纲,以既历史又主题的方法来叙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精神历程。其中重点凸现了复杂整体中几个惊人的时刻,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为补充。
2020年3月3日 想读
漂泊 豆瓣
作者: 老威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 - 9
《漂泊》是近年来最有意思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原生态的采访记录,作者名之曰“边缘人采访录”。而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有些“问题”的。书中的几十个人物,表面上看确实都是社会的“边缘人”,但在更本质的意义上,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正是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的底座,构成了坚韧的、沉默的、卑微的中国“人民”。“主流”与“边缘”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按照我的理解,
“主流”是少数,而“边缘”却是多数。所以,这本书的副题与其叫“边缘人采访录”,不如叫“中国底层社会的真相”。
被采访的主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从杀手、神医到乞丐、酒鬼,从卖笑小姐、买欢客人到流浪画家、民间艺人……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不熟悉却又似乎很熟悉的世界。主人公也许离我们很遥远,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表达在我们听来,也许如同天外来客,也许如同家常便饭。他们或者愚不可及,或者绝顶聪明,或者年轻得像一张白纸,或者饱经沧桑像一颗老姜。当90年代的知识分子们悠闲地坐在咖啡馆里醉眼蒙 地看着玻璃窗外的灯红酒绿时,80年代名噪一时的诗人廖亦武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民间、走向底层,集数年之心血完成了这部“中国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采访”。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廖亦武(老威)一个,而是他与采访者们共同用心灵完成的。
《漂泊》中很大一部分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们只不过苟延残喘到了“这个时代”而已,他们的意义更多的是“文献学”和“考古学”上的。而我更加关注的是那些直接参与和创造这个时代的人们的表达。例如,所谓的“三陪小姐 ”,她们当然是“边缘人”,但从人数上看,她们已有数百万、上千万之众,绝非“一小撮”。而我们对她们除了蔑视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的态度。因此,我很敬佩采访者对她们的关注———她们与我们一样,是可怜又可悲的“人”。倾听她们的声音,比起飞天玄妄地在书本上谈论“自由”来,才是真正地向“自由” 表达敬意。书中有一位“三陪小姐”坦率地说:“我没文化,更没本事,大道理讲不出来,只希望平平安安度日,多挣些钱。”在谈到未来时,她说:“最理想的是在陌生的地方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那么我一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现在医学发达,要变成纯情少女容易。”看一个人如何理解“小姐”,就可以看出他(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有道德至上主义者的方式,有实用主义者的方式,也有人本主义者的方式。我能够感受到,老威采取的是后者。对于这样一些本真的表达,我们用不着进行任何价值评判和理论分析———我们面对的是生活本身。
时下,知识界津津有味地谈论关于后现代、后殖民、国学、全球资本主义等等宏大的话题。我毫无兴趣,因为这些大而无当的话题与特定时空中的“中国”无关。这些文章是夹杂着英文的方块字,印在苍白的纸上。相反,我愿意对老威的选择和实践表示衷心的敬意。这一“非新闻”甚至是“反新闻”式的记录,因为真实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在这个时代,写诗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所以天赋极高的廖亦武放弃了写诗。然而,这些底层民众充满悖谬的、最清晰却又最含混的表达,却在另一个意义上接近了诗歌。
2020年3月3日 想读
杀人的信 豆瓣
La lettre qui tue
作者: [法国] 保罗·霍尔特 译者: 王小妞 谜斗篷 2016 - 11
谜斗篷037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故事发生在1946年4月的伦敦,那是个空袭造成的恐慌还萦绕在伦敦人心头的年代。在空袭中痛失爱妻之后,拉尔夫•康罗伊终日靠赛马赌马打发时间。一天夜里,他收到一封来自朋友菲利普•麦克唐纳的奇怪信件,要他连夜前往伦敦一个偏僻的街区,赴一场莫明奇妙的约会,还要他“见机行事,不要和任何人对着干”。拉夫按照朋友信中的指示一一照办了……然后发现这一切完全是场噩梦。他的行为引起了一名警察的怀疑,不得不动手才得以脱身;一辆神秘的蓝色福特车上,其中一名乘客看起来就是……他死于五年前的妻子约瑟芬;最后,在这场约会的最后,约会地点的主人和客人却都将他当成了另外一个人……
2020年3月3日 想读
离死亡139步 豆瓣
A 139 pas de la mort
作者: (法)保罗·霍尔特 译者: 王宇琳 谜斗篷 2018 - 3
谜斗篷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Pitchford村的一座别墅已经五年没有人烟了,前主人在遗嘱里规定继承人要等到其过世五年后才能自由处理别墅。然而最近却有人在路过其墓地时听见一些奇怪的响动,周围的土似乎不久前也翻动过。Twist博士与Hurst探长一起进入别墅,竟然在客厅的一张椅子上发现了前主人的尸体 !但各处门窗上锁,地上一层厚厚的灰尘上没有任何痕迹,而别墅四处的地上摆放着一千多双各种穿过的旧鞋……
2020年3月3日 想读
疯子的房间 豆瓣
La Chambre du Fou
作者: (法)保罗·霍尔特 译者: 王宇琳 谜斗篷 2018 - 3
谜斗篷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索恩家族的三代人被诅咒缠绕着。19世纪末,家族第二代的一名成员怪异而孤僻,终日在自己的书房里研究预言术,他最终死于心脏痉挛,有一点奇怪之处是死者房间壁炉前的地毯是湿的,弥留之际他作出了可怕的预言:你们会被烧死。不久之后,家族几乎所有成员都葬身于一场火灾中!此后,那间不详 的书房被称为“疯人之间”而永久封闭。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家族第三代的族长无视其弟的反对,决定重新打开房间当作书房使用。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家主夫人在这间房间门口因惊吓过度而晕厥,然而房间里空无一人,只是壁炉前的那块地毯再次被水浸湿了。几分钟后,家主的尸体在书房楼下的石子路上被发现,死因是从高处坠落,而且已经过世超过半小时了。之后家主夫人醒来后却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然而一切还没结束,一年之后死亡的预言再次降临,这次的目标是家主夫人……
2020年3月3日 想读
原生家庭 豆瓣
Toxic Parents
8.3 (107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克雷格·巴克 译者: 黄姝 / 王婷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 2018 - 5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武志红
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全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
——读者评论
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
——读者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豆瓣网友
才看到前言就激动掉泪了,就好像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人写了下来。
——豆瓣网友
2020年3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