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 豆瓣 Goodreads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Tome 1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9.2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斯泰凡·厄埃 编绘 /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原作 译者: 周克希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1
《追忆逝水年华》图像小说
带你一口气读完普鲁斯特
周克希经典译本
程抱一推荐
...................
※编辑推荐※
◎ 打开普鲁斯特的正确方式是漫画:一口气读完《追寻逝去的时光》的机会来了。
◎ 周克希经典译本,法兰西院士程抱一推荐。
◎ 普鲁斯特是可以 被改编的吗?前半生出入社交名利场,后半生缠绵病榻。长期遭受慢性失眠症的折磨,他用这些漫漫长夜来追忆逝水年华。一部《追寻逝去的时光》,卷帙浩繁、文气绵密、句法精微,洋洋数百万言,写尽了爱的萌生和式微,写尽了名利场中的纸醉金迷、人情冷暖,是“一战”爆发前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和半上流社会芸芸众生相的一幅长卷。这样一部复杂、丰饶,扑朔迷离的文本,进入难,出去更难:要如何将它改编成漫画?
◎ 斯泰凡·厄埃交了满分卷:他正职是广告公司总裁,并非科班出身的漫画家,却出于对这部小说的热爱,揽下“改编普鲁斯特”这个西西弗斯式的任务。他伏案十年,将绵密文字抽丝拨茧,一一落实到图像叙事,水落石出,脉络显现,不失其精髓,就好比“将一部巨型交响乐改写成一首钢琴协奏曲”。
◎ 于极简处见繁华:厄埃的改编野心勃勃却又虚怀若谷,满怀敬意。对这部小说了若指掌的他,文本取舍极具匠心,不取则已,取则无一字增删,画风传承延续《丁丁历险记》经典“清线派”风格,十九世纪法国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普鲁斯特的“难读”与他的名气齐名。将文本图像化的尝试,可看作将普鲁斯特“民主化”的尝试,为读者指明了一条进入普鲁斯特文本的捷径。不管是将小说烂熟于心的人,徘徊门外犹豫不前的人,还是从来没有机会读完过它的人:这部漫画都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普鲁斯特天地的大门。
...................
※内容简介※
这部漫画是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著名小说《追寻逝去的时光》基础上改编而成,对话与旁白均摘自小说原文,无一字增删。原著小说共分七卷,讲了叙述者的童年记忆、出入上流社会的经历、友谊、爱情和回忆。它讲了上流社会和半上流社会的浮华和众生相,精确地描述了“一战”前夕法国的社会、经济与阶层。
漫画的第一卷乃是根据小说的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改编而成,讲述了作者对童年居所贡布雷和家庭密友斯万先生的记忆,以及斯万和奥黛特之间的爱情的萌发和式微。
...................
※媒体推荐※
文字与画面相得益彰,清线派画风继承了《丁丁历险记》传统,要改编普鲁斯特非此则不能妥。普鲁斯特被托付到厄埃手中,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他的改编尺度,增一分则太过,减一分则不足,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当厄埃悄然退居幕后的时候,普鲁斯特也就现身了。
—— 《费加罗报》
“……我享受了一番妥帖达意,甚至巧遇故知的情趣;庆幸中国读者从此得以进入普鲁斯特天地,尽情徜徉其间矣!”
——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François Cheng)推荐
普鲁斯特的文体,自有一种独特的美。那些看似‘臃肿冗长’的长句,在他笔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异常精彩的。因为他确实有那么些纷至沓来、极为丰赡的思想要表达,确实有那么些错综复杂、相当微妙的关系和因由要交待,而这一切,他又是写得那么从容,那么美妙……犹如一棵树分出好些枝桠,枝桠上长出许多枝条,枝条上又结出繁茂的叶片和花朵。
——本书译者周克希
感谢普鲁斯特和厄埃,让我们得以一睹昔日法兰西之美:家庭聚餐、玄关处铺地的彩砖、老式木地板、花园铁门挂的铃铛、桌铃……无比妥帖的乡愁。
——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2019年1月8日 想读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9.2 (503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2019年1月8日 想读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九州出版社 2018
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追寻与省思。
第一部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清点已故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桩近六十年前的凶杀谜案,由此揭示了父亲难以捉摸的性格的秘密,从琐碎的遗迹和片断式的回忆,重构了那个总是缺席的人。第二部分《记忆之书》,视角与风格陡然一变,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反思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通过十三段“记忆之书”,彼此相联的往日事件,在诸多文学作品的互文间,对孤独、偶然、父性,甚至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和评论,将讲述的故事变成了对于写作者自我意识的反思。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保罗•奥斯特的艺术宣告,也是他创作的基石,所有故事的原点。
2019年1月8日 想读
出版大崩溃 豆瓣
作者: 小林一博 译者: 甄西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 4
本书对上世纪末开始的日本图书业的崩溃作了详实的介绍和评述。其中有些情形与中国颇不相同,如作为出版社与书店之间的经济中介的“图书交易公司”,在中国就很少见,许多出版泡沫的出现恰恰与之相关。但也有很多情况与我们相似,如出书过滥,退货堆积如山,大书店挤垮小书店,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出版危机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2019年1月8日 想读
疯癫与文明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9.1 (8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人皮论语 豆瓣
8.1 (27 个评分) 作者: 冶文彪 作家出版社 2011 - 1
西汉景帝末年,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一批古简,其中有一部孤本古文《论语》,世称孔壁《论语》。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将之献入宫中,虽适逢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经籍也大多残缺不全,孔壁《论语》却深藏不见,从此失传……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月童度河 豆瓣
7.4 (37 个评分) 作者: 庆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 - 6
这是一种如实和行进的写作,如同灌注之前,把容器清洁。只愿在时间中慢慢成为单纯的人。
《月童度河》是继《素年锦时》后全新散文小说集,用清简的文字,记录了对生活的诸多观察和思省。阅读、写作、旅行、自我修习,对情感的体悟,与亲友共处的点滴,以及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在时间中累积的文字,如实展现了经由思考步步前行的心境,是对往日的梳理,亦是一路的探索与成长。正如书中所说:“把这几年的痕迹和记录,打包整理起来。在其中,可以看到盛放与凋谢过的花朵,结出的果实,以及坠落在泥土中的新的种子。”书中三篇未结集短篇小说与随笔相互映照,使创作版图更加完整。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阴阳师 豆瓣
8.4 (85 个评分) 作者: [日] 梦枕貘 译者: 林青华 南海出版公司 2005 - 1
《阴阳师》是梦枕貘最负盛名的作品,以幽暗遥远的平安时代为背景,虚构了一个神秘典雅的人鬼共处世界。相传,日本平安时代,世界明暗未分,人鬼妖杂相共处。阴阳师安倍晴明,白衣飘飘,儒雅不羁;武士源博雅腰悬长刀,淳朴耿直。一对挚情好友淡漠生死,游走于阴阳两界,在谈笑之间破解桩桩离奇事件,为人鬼解忧。
《阴阳师》中的很多章节见于经史典籍,书中多数鬼怪生前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阅读时,可从中找到许多著名人物生前的若干疑团。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小狗钱钱 豆瓣 Goodreads
Ein Hund Namens Money
8.8 (239 个评分) 作者: [德] 博多·舍费尔 译者: 王钟欣 / 余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2
《小狗钱钱》主要内容:吉娅是一个普通的12岁女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并给它取名叫“钱钱”。没想到,钱钱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理财高手,它彻底改变了吉娅一家人的财富命运……“欧洲第一理财大师”博多·舍费尔用生动的理财童话,教会你如何从小学会支配金钱,而不是受金钱的支配;如何像富人那样思考,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金钱;如何进行理财投资,找到积累资产的方法,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海报: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当呼吸化为空气 豆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8.5 (129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译者: 何雨珈 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5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硅谷革命 豆瓣
Revolution in The Valley: The Insanely Great Story of How the Mac Was Made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Andy Hertzfeld 译者: 薛命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9
大苹果机(Macintosh)是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它的出现永远改变了计算机这种工具的样貌。革命的背后当然不会只有一个推手, 而参与革命的人群也不会永远是固定的几个人。革命的结果固然光辉灿烂,革命的发端与过程中, 可不都是正经八百地迎着朝阳奔跑。本书作者安迪.赫兹菲尔德以参与者的身分,记录了大苹果机开发功臣们遇到的趣事、 难题、争执,与分裂,同时也带领读者一同经历充满奇想的麦金塔开发过程。 本书彩色印制,透过丰富的插图与记录着历史的照片,更可见识到一项划时代产品的孕育与成形。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 豆瓣
作者: 蔡颖卿 2017 - 4
相信“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的蔡颖卿,她以阅读为生命吸收养分,把坚持变为信仰,把聪明转为智慧。
每当生活出现难题,她自己会从看过的书中去寻找帮助,比如说对“生活处世”有疑问时,会去看丰子恺和弘一法师;对“努力”有疑问时,会反复读《亲爱的提奥》;如果时间紧迫,心里又觉得特别需要一点美与情感的营养时,就读汪曾祺和一点古诗……
愿亲爱的你: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在专注和安静中,发现一个让思想得以伸展获得智性和意志力的世界。
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让我们的生活能更加清澈透明,有完善自我的力量,有张望人生的勇气。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故道白云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法] 一行禅师 译者: 何蕙仪 线装书局 2007 - 6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的重新接触,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重步佛陀“故道”,领悟如“白云”的禅意。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同寻常的经历,由一个牧童傅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引述出了佛陀的事迹和言教。清晰而直白的禅理故事构成了这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陆犯焉识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8.7 (19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作家出版社 2011 - 10 其它标题: 陆犯焉识
《陆犯焉识》内容简介: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 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陆犯焉识》编辑推荐:被中西方文坛誉为;“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严歌苓颠覆性转型之作;当政治与人生相撞,孰是孰非……最大胆的笔触,直逼人类精神的灰色地带;最温情的回眸,抚摸岁月带给爱情的伤痕。
严歌苓近年来一直萦怀于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依此多年的功课,《陆犯焉识》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近当代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世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她的讲述,冷静与幽默同行,温情与练达并重,大有“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之概。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吃鸟的女孩 豆瓣
Pájaros en la boca
7.2 (2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萨曼塔·施维伯林 译者: 姚云青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吃鸟的女孩》共收录14则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极具爆发力。一声短促的尖叫,然后是水流声,离异的父亲多么希望听不到他十多岁的女儿吃鸟的声音;一群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一个父亲踩死了一只蝴蝶,然后从学校里飞出一大群蝴蝶;一个男人接受指令在广场上杀死了一条狗, 然而最后他发现自己要面对一群狗……萨曼塔•施维伯林善于将令人匪夷所思的幻想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中,用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在惊愕中回味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萨曼塔•施维伯林是西班牙语文学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之一。她会有远大前程,对此我毫不怀疑。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令人震惊,荒诞,自信,是一种我完全信任的声音,即使有的故事把我带去了我不认识或根本不可能想到的地方。萨曼塔的短篇小说大胆、具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美。她像诗人一样善于运用意象。
——丹尼尔•阿拉尔孔,《格兰塔》“最佳青年西班牙语小说家”专辑评语
萨曼塔•施维伯林延续了阿根廷伟大的短篇小说传统,其幻想式风格令人想起阿根廷那些最著名的作家对这个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她手中挥舞的带子很细很轻,其文学分量却很重。
——埃伯哈德•法尔克,德国《时代周报》
2018年11月24日 想读
红死魔的面具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爱伦·坡 译者: 陈良廷 第1版 (2001年12月1日) 2001
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但是,在美国文学界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坡更加命运坎坷的大作家了。他的一生大多在同命运搏斗的逆境中度过。一八四九年十月初,坡连续几天处于谵妄状态,弥留之际大呼“上帝保佑我!”就此饮恨以终。这一呼声凝聚了他对坎坷半世的悲愤。   坡的一生穷愁潦倒,不仅备尝辛劳忧患,而且受尽人间白眼,不断遭到明枪暗箭的中伤。无论在他生前也罢,死后也罢,在国内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了解他的人心目中,他是杰出的诗人,天才的短篇小说家;但在那些对他的作品、人格和私生活抱有成见的人眼里,他却是叛逆和疯子,甚至是酒鬼和瘾君子。其实根据大量材料看来,他对所爱的人始终和蔼可亲,一片至诚;只有对那些所恨的人,他才态度高傲,寸步不让。不管怎么说,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总是无可争辩的,他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的贡献也是抹杀不了的。   要研究美国文学,对爱伦·坡的作品不可不了解,而要了解他的作品,首先应该了解他的一生。   爱伦·坡于一八零九年十九日生在波士顿的一个流浪艺人的家庭里。母亲原籍英国,名叫伊丽莎白·阿诺德·霍普金斯,才貌双全,能歌善舞,演过不少莎士比亚名剧的女主角,如奥菲丽亚和朱丽叶等。父亲原籍爱尔兰,名叫大卫·坡,是巴尔的摩一个小商人的儿子,原学法律,爱上伊丽莎白后,改行演戏,夫妇双双奔走江湖,勉强糊口。他们生了三个孩子,埃德加是第二个儿子,最小的一个是女孩子。为了挣钱养家,伊丽莎白在生下埃德加还不满半月就上台演出。大卫平庸无能,演戏不受欢迎,一家五口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精神苦闷,就此喝上了酒,有一天喝醉了酒跟妻子口角,负气抛下妻儿出走,竟不知所终;一说他在坡周岁时死于纽约。伊丽莎白一个人拖了三个幼儿随剧团流浪四方。在一八一一年,她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就此凄然长逝。幸亏三个孤儿各有善心人收养。当时埃德加仅三岁,由他的教父,里奇蒙一个家道富裕的烟草出口商约翰·爱伦领养,并替他改姓为爱坡。但他对这个姓很不喜欢,成人后仍经常署名为埃德加·爱·坡。
2018年9月23日 想读
死了七次的男人 豆瓣
七回死んだ男
8.1 (7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西泽保彦 译者: 马杰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我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功能”——我可以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存档,读档,再存档……
每年的一月一日,渊上久太郎都会和家人到外公家过新年。由于遗产继承的问题,新年期间气氛搞得相当不愉快。
然而就在被灌酒灌到猛吐的夜晚,久太郎发现自己陷入了时空黑洞中,依照惯例,必须得重复九次这令人难熬的一天,时间才能继续前进……
当他这么抱怨时,却发现在这天第一轮活得好好的外公,到了第二轮却被杀死了!而外公要是在新年就死掉的话,遗产问题会引发更严重的家族冲突。
没办法,他只好找出犯人是谁,然后在最后一轮中让外公存活下来。接下来的七天,等着他的是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侦探之旅……
2018年9月1日 想读
语镜子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中信出版社 2013 - 11
《语镜子》是一本语言文化类杂文集。作者郑也夫自如出入于语言学、社会学、生物学、历史学诸多学科,语言材料随手拈来,从法国大革命对语言的大规模清洗,到“文革”贻害至今的语言烙印;从官腔、黑话、国骂粗口,到长满荆棘的民谣、具有美学意味梦幻般的儿歌等,无远弗届,全书用语言现象折射社会万象,从习语改动窥见世代人心价值变迁,既具独特的学术底蕴,又不乏趣味畅读性,是一部有趣有益的语言新知佳作。
2018年7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