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破茧 豆瓣
作者: 施展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突破信息茧房,看清世界真相
一位思想者视野中的当下与未来
★吴敬琏、许纪霖、刘苏里、高全喜、刘擎、曾鸣、徐小平、罗振宇 诚挚推荐!★
2020年,新冠疫情、贸易战、Tiktok禁令等“黑天鹅”事件仿佛一面面放大镜,暴露出诸多已经存在的问题,也加剧了各种持不同观点人们之间的争论,其中有些只是情绪化的立场之争。种种乱象折射出我们对真实世界认知上的偏差。而这些偏差,与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推荐算法等导致人们处于各自的信息茧房有莫大关联。我们该如何突破信息茧房,看清真实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在《破茧》一书中,外交学院教授、国际政治学者施展告诉我们,首先要破除各种观念对现实的遮蔽,在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深度相互依赖的前提下,看到经济空间与政治空间的不重合,进而审视民族主义“封装式思维”的不妥之处,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一致性,也正视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经济的成长是在世界创新经济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种种优势实现的,中国也当之无愧是超大规模国家,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
而在另一层面,人类秩序的每一次演化,都与技术的推动有关。在信息技术时代的背景下,字节跳动与华为等公司遭遇的困境,反应出各国深切关注穿透国界的数据带来的政治外溢效应,背后则是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捍卫。
深入理解技术时代的特点和国际局势的机理,突破信息茧房对视野和格局的限制,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看清全球治理秩序的演化方向,进而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2020年12月8日 想读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豆瓣
Imperien: Die Logik der Weltherrschaft - vom Alten Rom bis zu den Vereinigten Staaten
作者: [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译者: 程卫平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透过千年历史,看清帝国真相
.
帝国的特征是什么?帝国秩序潜藏着怎样的风险,又提供了哪些机遇?突然之间这些问题不再仅仅具有历史学意义。当今世界,美国所拥有的主导地位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威胁。规则由华盛顿的政治家们制定,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只管服从规则就是了吗?还是说存在一种连华府也不得不屈从的统治世界的逻辑呢?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在此书中向我们阐明,帝国如何运转,在历史的长河中又出现过哪些类型的帝国。作者游刃有余地穿行于千年历史长卷,同时对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做出了精湛的剖析。
.
帝国的时代最晚行至苏联解体时似乎已经永远地终结了。按照现在流行的看法,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国与国之间在诸多领域互赖互存,关系错综复杂,因而帝国的权力扩张已经没有空间了。此外很多人还深信,推行帝国政策从根本上也不符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然而这种看法在慢慢发生变化,特别是当人们看到美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屡屡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对盟友一次次蛮横地提出权力要求、施加压力让其追随的时候。而在美国及美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地区,还有另一种呼声也越来越大,那就是美国不但不应一直否定自己的帝国角色,而且为了自己和世界的福祉还应采取攻势来塑造这一角色。
.
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提醒我们审视所有这一切,并指出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中问题一般都出在哪里。很多作者和参与讨论的人常常对于帝国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帝国政策可能的意义和益处都很不明确。诸如帝国主义和霸权的概念也往往没能做出确切的区分,于是各种误解随之而来。 所以,明克勒,这位曾被《时代周报》称为“不断在转变的一个人的智库”的前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家,首先对帝国的概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 接着对帝国的统治类型进行简明而确切的划分;他通过援引历史上帝国统治的实例分析了帝国秩序的任务和使命,也为读者阐明了帝国究竟因何常常“败于弱者的权力”。
.
明克勒的《帝国统治的逻辑》一书独树一帜,因为他并不仅仅谈论了美国,而且对欧盟这个潜在的帝国也提出了引人入胜的思考。
——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
德国战略学家明克勒写作风格讲求实际,他在这部极有学术抱负的比较学著作中阐明了帝国的世界历史逻辑。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
尽管明克勒的关注点牢牢立足于当今世界,但其《帝国统治的逻辑》一书与其他试析帝国的著作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在论证时显示了远大学术抱负,展示了丰富的史学考察。明克勒挑战了关于这一主题的许多评论所特有的“现时论”立场,他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全景式史学之旅,从古罗马与秦帝国这两大“平行帝国”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海洋帝国与草原帝国,再到现在的“美利坚帝国”……这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
——《澳大利亚政治学杂志》(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明克勒将理论和实证严丝合缝地编织在一起,《帝国统治的逻辑》是一部卓越的史学分析之作。
——《政治研究评论》(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
明克勒一个人就是行走的智库。
——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
.
对帝国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考察。
——《论坛》(Tribune)
.
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在史料和政治理论基础之上做出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满足于那些在有关美利坚帝国的日常讨论中已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一读。
——安德烈斯•费尔埃克(Andreas Vierecke)博士
.
明克勒深入地追溯了古往今来各大帝国的兴衰沉浮,梳理了帝国主义与帝国的概念范畴,并对当今两大案例做出发人深省的持平之论:美国的帝国命运的矛盾因素,以及步美国后尘的欧盟——虽具有反帝国主义的特征,但出于客观必要将不可避免地采用帝国形式。在21世纪的今天,秩序和稳定话题成为安全问题的核心,这本书不仅构思精巧、行文优雅,也紧切时代脉搏,或可作为我们重要的指南。
——詹姆斯•高(James Gow),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关于古往今来各大帝国统治逻辑的最佳著作。实证的广度令人叹服,它丰富了国际关系理论,整本书行文雅正,思路清晰。
——约翰•A•霍尔(John A. Hall),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2020年12月8日 想读
鐵路現代性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李思逸 時報文化 2020 - 11
鐵路是為了讓人重新發現世界才誕生的!
★從「鐵路」、「火車」的命名故事,觀察語言概念的演變
★從吳淞鐵路的爭論,顛覆對晚清守舊派與洋務派的刻板印象
★從孫中山的鐵路夢,解析中華民國國族想像的建構
★從瞿秋白到張恨水,看鐵路如何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主題
長期以來,鐵路、火車作為現代技術文明最耀眼的產物,自然也就被當作是現代性的象徵。鐵路可以說是為了讓人重新發現世界才誕生的,它改變了我們感受時空的方式,重塑了我們對世界的把握;不僅在社會經濟中發揮著實際作用,也在歷史文化領域滲透著強力影響。
《鐵路現代性:晚清至民國的時空體驗與文化想像》依據晚清至民國的時間順序,以鐵路的命名故事、《點石齋畫報》中的視覺與圖像、吳淞鐵路到洋務運動的論爭、孫中山的鐵路擘劃與國族建構、民國時期的鐵路旅行與文學書寫、現代主體與陌生他者的鐵路經驗和文學表述等六個不同面向,在鐵路與火車所引起的時空體驗和文化想像這個主題下,重新思考現代性的諸多問題。
作者李思逸以鐵路為方法、為契機、為理解中國現代性的鑰匙,透過1840年至1937年約一百年間,鐵路進入中國之後發生的衝擊與適應,探討鐵路在晚清民國的具體情境中是如何與現代的想像與經驗勾連在一起。而當鐵路成為人與世界的仲介,「中國」、「現代的中國人」又是如何透過語言認知、視覺感受、事件話語,在「人—鐵路—世界」這樣一種同時並列、不可分割的圖示中於焉成形。
關於鐵路的故事是說不完的,而且背後另有文化和思想的洞天,值得深入研究。因為不論是鐵路還是現代性,我們都沒有自以為地那樣了解它們。
名人推薦
就我看來,文化研究存在兩大弊病:一是缺乏歷史的視野,二是達不到哲學思辨應有的深度。李思逸現在終於彌補了這個缺陷,而且猶有過之——寫出了一本獨特的跨學科著作。——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學榮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2020年12月7日 想读
昨日之岛 豆瓣
L’Isola Del Giorno Prima
9.4 (5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刘月樵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一六四三年的炙热夏天,一艘负有寻找一百八十度经度线位置之秘密任务的商船“阿马利丽斯号”在南太平洋某处遇难。船上唯一的幸存者罗伯托是个患有疑心病、妄想症、惧光症,而且不会游泳的年轻人。在遭遇海难之后,他又被浪潮冲上另一艘弃船“达佛涅号”,罗伯托依靠船上残存的粮食、果菜和家禽维生,坐以待毙之余,只能靠书写情书——以及回忆,最后演变成小说——打发时光。透过这些书写,作者埃科为读者交代了罗伯托的前半生——牵动全欧的卡萨莱城争夺战(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西班牙、教会悉数登场),各国以寻求经度的秘密为目的的间谍战,在那个世纪信仰与科学的激烈交锋……
2020年12月5日 想读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 孟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7
《浮出历史地表》是第一部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作家论形式深人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2020年12月4日 想读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
8.7 (278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陶玉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5
★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在问世之前就已经被我自己超越了。事实上,我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加西亚•马尔克斯
★《没有人给 他写信的上校》是一部完美杰作。——《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马尔克斯自认《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艺术成就要超越《百年孤独》。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一直等待退伍金的绝望生活。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2020年12月4日 想读
反思现代 豆瓣
作者: 黄克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
【编辑推荐】
◎历史研究的推动需要深入的史学反思。本书为知名学者黄克武深入反思探讨近三十年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实践,在近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方面贡献卓著。
◎本书涵及作者对从近代以来的史学研究典范转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论的再思考,及其民国史研究路径的检讨。所涉主题颇丰,视角新颖,打破学科壁垒,兼具思想性与方法论,展现作者深刻的逻辑性和反思力。
◎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国的典范,而这个典范过一阵子就又会受到批判与反省。每一次批判与反省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Lost History of Liberalism: Form Ancient Rom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海伦娜·罗森布拉特 译者: 徐曦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0
★ 自由主义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吗?
★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吗?
★ 本书反思和还原被扭曲的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
★ 破除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
★ 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
【内容简介】
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荣誉】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是迄今为止这一题材中极具洞见且非常细腻的作品。海伦娜•罗森布拉特的成果卓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塞缪尔•摩恩,耶鲁大学法学和历史学教授
这部系统化的概念史大胆且引人入胜,它展示了应当如何将自由主义不断演变的伦理特性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来讨论。这本“被遗忘的历史”回顾了自由主义传统与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与其他思想体系的交锋,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论述自由主义的起源、含义和发展的各种理论。
——艾拉•卡茨尼尔森,哥伦比亚大学拉格尔斯政治学和历史学讲席教授
这本简明且功力扎实的思想史透过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品格和公共利益的讨论回溯了自由主义传统的演变,法国和德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关注权利的当代英美自由主义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极权主义挑战的一种回应。
——威廉•A•高尔斯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罗森布拉特这部优秀的作品促使读者反思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它还原了历史中被遗忘的诸多元素,并展示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如何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作家对个人主义的认同所扭曲的。
——杰罗德•西格尔,纽约大学荣休教授
2020年12月2日 想读
回望一甲子 豆瓣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5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内容简介:口述历史的记录可以成为严谨的历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但还不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结果。历史学家的觉悟,在于高屋建瓴地审视那一时代,在于认真全面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体验,以“无己”的胸怀看待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从中找出经验教训。有心的读者在阅读了《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中那些专家学者的回忆后,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中国近代史研究与近代中国历史一样,也经历了相当多的曲折与艰辛,有成就,也有教训;有晴朗,也有阴霾;有喜悦,也有悲伤。前辈的学者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近代史研究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留给我们许多尚待解决和深化的任务。
2020年12月2日 想读
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 豆瓣
7.2 (84 个评分) 作者: [日]菊池祐纪 译者: 毛丹青 接力出版社 2020 - 11
2019年12月12日,日本漫画家菊池佑纪开始在推特上上传一组漫画,记录了一只鳄鱼平凡的100天生命倒计时。平淡的日常,没有任何预告的生命结束点,这只鳄鱼的100天真实存活在了每个人的生命里,这组漫画点击率累计已超1000万。截至现在,作者这组漫画点击率累计已超1000万,3月20日鳄鱼生命结束当天,推特上带话题讨论超过2亿次,高居热度排行榜全世界第一位。
2020年5月,《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销量突破40万册。2020年10月,接力出版社将正式出版简体中文版《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邀请北京大学客员教授、著名旅日作家毛丹青先生翻译这部漫画,毛丹青先生原汁原味的翻译,带读者体会日漫角色语言的生动含义。
2020年11月30日 想读
战争、枪炮与选票 豆瓣
Wars, Guns, and Votes
8.4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保罗·科利尔 译者: 吴遥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什么政治暴力在极端贫穷的最底层10亿人的社会里如此普遍,以及如何才能遏制它。在最底层10亿人的地区,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其国家结构性的缺陷导致人民除了依靠国际社会供应必需的公共物品之外,别无他法。然而最底层10亿人的小国政府对主权的激烈捍卫,再加上领导人的软弱和冷漠,彻底限制国际行动实际上能达到的效果。
2020年11月29日 想读
上海电影 豆瓣
作者: 沈寂 文汇出版社 2008 - 8
《上海电影》从类型片角度评说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电影,概述了上海电影(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仅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就摄制了约1800部电影。
《上海电影》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有关编导和演员的轶事,从中折射出时代特征和上海电影的独特风格。
2020年11月26日 想读
项塔兰2 豆瓣
Shantaram
作者: [澳大利亚]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 译者: 黄中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林巴巴能活下来,靠的是他遇到的人。
逃狱出来的林巴巴在孟买经历了贫民窟的慷慨收容,在这里邂逅了绿眼睛的神秘女人卡拉、总有着开朗笑容的朋友普拉巴克、有教父般地位的黑帮大佬哈德拜和与他惺惺相惜的打手阿布杜拉。他不但在孟买扎下了根,而且成为哈德拜重点培养的新人,跟着他的手下练 习生存的技能。
但当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相继离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摧毁。在安顿好朋友的家人之后,生活该怎样继续,他拿不出答案。
编辑推荐
♥《项塔兰》是一部传奇,一部经典。《项塔兰2》是项塔兰全三册的第二册。
大鱼读品将65万字的《项塔兰》原稿分为《项塔兰》《项塔兰2》《项塔兰3》三册上市,平装,32开本,重新修订内文,就是为了让这部长篇经典再次被阅读,再次感动读者。
♥谢谢读者对《项塔兰》的评论,虽然你们只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但已经可以看到大家get到这本书的好处了。接受别人推荐而读的人说好读好看,才是真的好。
“林巴巴的故事刚刚拉开序幕……
一翻开就被这本书浓浓的文字魅力吸引了。作者笔下的孟买,是一座充满了生命力的城市,有各式各样的角色散布于其中。这座不可思议的城市,是一个我无法想象的世界。有机会要去看看第二部的故事,第一部还有很多没有交代的,但已经很精彩。” 旖
“原本没有太大兴趣读下去,经人多次推荐,慢慢地就放不下了。感觉就像一幅真实反应印度人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在眼前铺陈开来。很有趣,你可以试试。” 匆匆过客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开始不想看这本书,可能是简介太‘庸俗’了,又是穷困又是犯罪又是爱情的。但这是书品很好的朋友推荐的,于是就先看最后一章,想着要是不喜欢就放弃。没想到写的这么好这么细腻,折服他对人世的观察。” Jane
“故事内容不叙述了,就看看如何能迅速火起来的:
一、小说的篇幅适中;
二、自传体小说,第一人称的写法更有代入感,拉近读者的距离;
三、小说没有写得过于晦涩,没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对话;
四、适度的情爱场面;
五、故事性强,不拖沓节奏感很强,加入一些悬念更吸引眼球;
六、人、景的局部刻画非常细腻;
七、整部小说在讲故事、心理描写、对白、抒情几个面有较好的均衡度。” 乔治他老爹
♥一个文艺大盗的十年流亡,成就一部传奇经典,人生低谷时必读的涤荡心灵之书。
作者罗伯兹的经历让人过目难忘,青年作家,因毒瘾抢劫被判入狱,后逃狱至印度孟买,流亡生活里进入了贫民窟体会过艰苦生活中的爱,进入过地狱般的印度监狱见过人性的美丽,九死一生后加入黑帮,在黑道营生中结识如父亲般的黑帮教父和美丽的神秘女子。生死之交的兄弟,如父亲般的老大,金子般的友谊,作者将这些都写进了一部逃犯流亡印度的小说里。
如果命运没让你大笑,是因为你根本没弄懂那笑话。
♥借用一句《纽约时报》的话描述《项塔兰》的好,
“《项塔兰》是如此出类拔萃,阅读体验无与伦比。一个伟大的故事!”
2020年11月24日 想读
现代性的隐忧 豆瓣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8.0 (7 个评分) 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译者: 程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成为你自己!”——用个人主义的本真性追求,对抗现代社会的忧虑
···
【内容简介】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怀抱本真理想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
面对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西方思想界的争论由来已久,也从未停息。但泰勒试图在这场“口齿不清”的混战中另辟蹊径。他通过分析批判两种流行的误解——貌似深刻的文化悲观论与肤浅乐观的放任主义,探讨如何才能恰当地理解和维护个人自主性的理想,致力于从幻觉与误会中拯救这一现代性的伟大成就。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作者查尔斯·泰勒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在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曾担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与政治理论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文理学院外籍名誉院士,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另有《行为的解释》《黑格尔》《黑格尔与现代社会》《自我的根源》《哲学论证》《今日宗教种种》《现代社会想象》《世俗时代》等。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倾情做序。
2020年11月22日 想读
全民寂寞的美国 豆瓣
The Lost Continent:Travels in Small Town America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Bill Bryson) 译者: 温华 / 张艳蕊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10
美国真的像电影里那样处处都是繁华吗?美国人的生活真的如美剧里那样丰富多彩吗?真实的美国到底什么样?
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亲身游历美国38个州,行驶 13978英里,考察上百个美国小镇的风俗、饮食、娱乐、交通,最后惊奇地发现: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似乎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灯红酒绿,而是在平凡真实中透露出淡淡的寂寞。
美国小镇之间遍布着长得望不到边的公路。你可能得一路和平淡无奇的玉米地作伴,直到迷迷糊糊开了几百英里后,汽车成了“铁烤箱”,你才从呆滞中惊醒:“仪表盘应该这么烫吗?”
美国小镇的娱乐活动乏善可陈。居民们仅有的乐趣就是听广播电台播音员说胡话,“打击手犯规了……打击手又犯规了”,半个小时内他们可以用理所应当的语气让棒球打击手击球犯规1000次。
美国小镇充斥着各种各样奇怪的口音。南方人讲话的方式就像挣扎在昏迷与清醒边缘似的,大多数人说话的速度比换鞋袜的速度还慢,“你……想看……早餐菜单吗……甜心?”“我想……我已经饿死了。”
翻开本书,领略美国繁华背后真实而平凡的小镇生活。
2020年11月22日 想读
成人漫畫研究史 豆瓣 谷歌图书
増補 エロマンガ・スタディーズ: 「快楽装置」としての漫画入門
作者: 永山薰 译者: 陳識中 台灣東販 2020 - 1
做為日本代表性文化的〈漫畫〉,其背後還存在著不被正視的成人漫畫。
可即便在主流價值觀中受到限制,包含各種「性愛場面」的「成人漫畫」,無疑依舊撐起了日本漫畫界的半壁江山。
蘿莉控、巨乳愛好、妹系與近親相姦、SM與性的少數派……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性癖。
成人漫畫正是容納這些既無法訴諸於口、也不被社會所待見之慾望的載體之一。
除了「色情」以外不存在任何規則的這個世界,孕育了許多超脫世俗良知,富含創造力的名作、怪作,同時也對一般漫畫界產生了絕大的影響。
而本書不但正視了被所有時代嫌惡與藐視的〈不可視王國〉,同樣也是本獨一無二、值得一讀的漫畫評論書籍。
2020年11月22日 想读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2020年11月21日 想读
凡人之心 豆瓣
Any Human Heart
8.1 (38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博伊德 译者: 王一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20世纪社会的历史,记录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乃至消隐与死亡。一本书,一面镜子,一颗烧灼的心,字里行间不断刺痛着读者: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 人生 ,该如何勇敢前行?
在伦敦初出茅庐,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在爵士时代的巴黎,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和海明威搭档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伊恩·弗莱明招募为间谍,又在异国他乡突遭背叛;在纽约,作为艺术品商人,经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运动。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和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有交集,几乎游历了世界各地,但和我们一样,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犯下各种错误。
※※※※※※※※※※※※※※※※※※※※※※※※※※※※※※
★ 也许我们最终都只是凡人,但至少曾追求过完美的一生
★ 属于21世纪的当代经典,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英国影星“抖森”至爱的名著
★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作品,同名改编剧集获“英国奥斯卡奖”
★ 英文原版在豆瓣已有近1000位用户标记
★ 《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书”
★ 和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被英国当代文学图景低看了的”实力派小说家威廉·博伊德核心代表作首次译介
★ 让·莫内欧洲文学奖、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获奖作品
★ 多次获《书店日记》《小说药丸》等著名“书单书”推荐
★ 《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牌专栏作家布莱恩·艾普亚德曾撰文称,相比共同入围2002年布克奖并最终得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凡人之心》更应获奖
※※※※※※※※※※※※※※※※※※※※※※※※※※※※※※
一部出色的流浪汉小说,风格自信而写意。一股老式但新奇的力量,从头到尾始终保持活力。这部小说是各类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也会是其中任何一个奖项当之无愧、炙手可热的得主。
——安妮塔·布鲁克纳(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
博伊德在全书开头的文笔是如此灵动,以至于读着读着,我们都忘了蒙特斯图尔特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凡人之心》也许是最多人向我推荐的书了。我倾向于避开任何一本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宁可天真地想象自己会发掘出属于我的文学金矿,不过这次她的热情实在令人难以拒绝,于是在晚饭后,我点上烧木炭的火炉,读了起来。到临睡前,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肖恩·白塞尔(《书店日记》作者)
这部小说比起一部世纪旅行见闻录来说可要丰富得多了。它映射出个人人生的轮廓:主旋律;反复无常;真诚与虚伪的友谊;没有能力完成自己人生设想的哀叹;几乎毫无意义的某些人生经历。小说名为“凡人之心”,然而,蒙斯图尔特并不代表每一个人。他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加慷慨、宽容,更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大西洋月刊》
这本书乐趣无穷……读来令人快乐极了。
——《华盛顿邮报》
博伊德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这使得他能通过描述丰富、真实的细节,刻画复杂、可信、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人物,最终讲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了,可能马上要再读一遍。而又有几本书能让你这样不住想要重读呢?
——《洛杉矶时报》
一个伟大的角色——以及一部伟大的小说……博伊德让你确信自己读到的正是一个真实、有缺陷、边缘化的角色,饱经20世纪历史中恶意和反复无常的创伤后,内心无尽的秘语。
——《西雅图时报》
博伊德所赋予主角的,如果不是精神,那也是声音的完整性,是对自己不恰当之处最轻微的嘲讽,是对句子和短语优美凿琢后呈现的一出戏剧。
——《纽约时报书评》
惊艳、动人,极为有趣。这既是一本记录逝去时代的精彩回忆录,也是一个有关平凡人的动人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博伊德的技巧如此令人信服,甚至在书刚出版的时候,使得许多读者以为主角蒙斯图尔特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
——《卫报》
博伊德惊人的叙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这是一部你难以预知结局的传记,让你深深着迷又不住猜想……这是博伊德迄今为止最令人愉快的小说之一:慷慨、机智,又悄然地别具深意。
——《标准晚报》
读到最后三分之一,似乎有点懂了说自己最爱这本书的抖森是怎样的人。LMS的一生,从二十年代的巴黎文学界,二战时期的间谍生活,五六十年代的纽约…一路下来,如果真能如《午夜巴黎》那样穿越,大概每个阶段都有人愿意穿回去,跟他交换吧。然而他那种一直追寻年轻时理想,回首时的无奈遗憾,却比那些传奇似的经历更直指人心,引人反思,我这一生,是否虚度? 回顾人生,如一条河,我只是疑惑了,究竟自己是河心小船上那个人,还是岸上观望那个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开始疑惑,开始思考,岸上的人变成了船上的人,这大概是本书最大的魅力吧。 如果能给六颗星星,我会毫不犹豫,逐一点亮。
——豆瓣读者Kathy
花几十天读完了小说主人公用一生写下的日记(虽是虚构但却真切无比),内心好像被一股巨大的虚无感吞噬。眼见主人公辗转于人生得意与颠沛流离间,世事无常,一路到最后,纵然有可被鉴定为传奇的经历傍身,还是抵挡不了衰老和死亡,抵挡不了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
——豆瓣读者sorrento
算不上成功,算不上传奇,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也不断失去所爱,但看到最后一直在被戳中,如果是自己,又能不能把这么一生过好呢?
——豆瓣读者with
读的时候,有许多回,威廉·博伊德写下的句子深中我心,牵扯出在那个时刻最本能流露的感情。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实在不多,而博伊德成功做到这点不止一次。《凡人之心》是我读过的博伊德的第一本书,但必然不会是最后一本。
——英国亚马逊读者Kundra
厚实、浓重、无限蔓延,并非我惯常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说,在读完之前我就是没法放下这本书。尽管篇幅不短,但《凡人之心》是那种能让你在翻阅繁多书页的过程中,持续且牢牢吸引住你的小说。博伊德有一项罕见的天赋,这让他写出充满力量、无比动人的散文文体。此外,《凡人之心》包涵这一切:爱、欢笑、痛苦、困顿、泪水,以及成功与失败。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Goodreads读者J. Kent Messum
※※※※※※※※※※※※※※※※※※※※※※※※※※※※※※
【对威廉·博伊德的评价】
他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之一。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英国作家)
伊夫林·沃和金斯利·艾米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博伊德似乎特别幸运,因为他天生就喜欢讲故事,而且有能力用迅疾、自信的散文表达这些故事。
——《纽约时报》
很少有当代作家能像博伊德那样有力地描绘出离我们很近的现代历史。他的人物和他的散文同样令人着迷。
——《华盛顿邮报》
威廉·博伊德可以说是英国在世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周日快报》
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博伊德可能比他的同代人写了更多真正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种难得而优雅的持久性。
——《每日电讯报》
他是最优秀的英文散文家和故事讲述者之一。
——《大西洋月刊》
博伊德是一个天生的讲故事的人,他清晰、紧凑的散文从来不会阻碍到他的人物和他们不可预知的命运。
——《华尔街日报》
21世纪的格雷厄姆·格林化身。现代英国小说家中写出最多令人不忍释卷的书的那个,具有以传统方式讲故事的美德——地点的唤起、节奏、戏剧性……天才的故事大师。
——《独立报》
博伊德是一个温文尔雅、多才多艺、随和的哲学式文学表演者,聪明而富有思想。
——《纽约时报书评》
读一本威廉·博伊德的小说,就像开启一瓶葡萄酒,点燃一架火炉,坐在你最喜欢的那把扶手椅上——相信大师会带你踏上一段充满趣味、不可预知的旅程。
——《旁观者报》
2020年11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