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穿透 豆瓣
5.2 (8 个评分)
作者:
严飞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1
社会学厉害,还是物理学厉害?
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为什么消失了?
为什么我们永远在“剁手”?
婚姻里真的是谁收入高,谁就更有话语权吗?
面包和理想,“社畜”的我们选哪一个?
人类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成为自己的“造物主”吗?
抖音、滤镜、后浪重新定义了这个世界吗?......
社会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社会运作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摆脱“理所应当”的思考方式。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严飞,以沉淀百年的经典社会学理论作地基,从构成社会的秩序与人性出发,探讨和理解当下中国。从社会学家的专业视角,视察最普遍、热门的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世界。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揭示背后的社会问题。以七位社会学奠基人的经典社会学理论,结合30多个案例现象与分析。让读者了解社会现象的核心本质,同时理解其中的社会学规律。带领读者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穿透生活日常,观察人性的幽暗与良善,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培养独立思辨的品质与勇气,从理解社会蕞终走向理解我们自己。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钱颖一,学者刘瑜,作家郝景芳推荐,媒体人梁文道作序。
【作品看点】
★ 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通识书——清华大学热门全校公选课主讲教师、看理想APP社会学第一课《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主讲人严飞作品。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故事,切入生活场景,以通识理论带你思考社会,用考察经验感受社会冷暖。
★ 7位社会学奠基人经典理论,带你解读30个你身边场景现象及问题——“手机上,如何相信陌生人?”,“办公室,996何时停止”,“电梯里,外卖小哥在哭泣”,“深夜里,双十一剁手开始了”。这些你熟悉的生活场景,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学问题,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们的沉淀百年的经典理论,又是如何可以解释并预言当下的。
★ 理性批判,感性共情,面对社会的真问题——社会学常对生活中广为接受的信念与日常实践常常报以批判。一针见血地穿透社会运作的基本逻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世界。
★ 收获一个更清晰、立体的中国社会图景——以田野调查、干预实验的故事分享,观察和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理解人性的幽暗与良善,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社会学家。
【名人推荐】
严飞的这本书,用社会学家的思考,去透视那些我们熟视但困惑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他讲述的故事都是中国今天的,却把其中的社会学思想脉络,一直追溯到100多年前的七位经典社会学家。这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现代解释力,也让我们学习到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钱颖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社会学家怎样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了解社会学家怎样思考?或许是因为,理解社会是通向自我理解的道路。我们的焦虑从何而来?我们的欲望是否是一种幻觉?我们为什么要被职业所定义?我们和邻居的距离是否自然?生活在现代世界,我们真的更自由了吗?或者,自由本身的意义被高估?......通过《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严飞像个耐心的导游一样,给我们讲解现代社会的“构造”。理解现代社会未必能消解我们的迷惘,却能给这种迷惘投射过去一丝光亮。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严飞老师这本书,用一个个现实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话题与故事,引出社会学理论中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一方面有理科的严谨逻辑,另一方面有文科的个体温度,是将个人体验与框架思维结合的最好中介。对于任何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切入路径,读起来感同身受,也不知不觉间理解了社会学经典理论,学会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郝景芳(作家,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童行学院创始人)
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为什么消失了?
为什么我们永远在“剁手”?
婚姻里真的是谁收入高,谁就更有话语权吗?
面包和理想,“社畜”的我们选哪一个?
人类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成为自己的“造物主”吗?
抖音、滤镜、后浪重新定义了这个世界吗?......
社会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社会运作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摆脱“理所应当”的思考方式。
清华大学社会学家严飞,以沉淀百年的经典社会学理论作地基,从构成社会的秩序与人性出发,探讨和理解当下中国。从社会学家的专业视角,视察最普遍、热门的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世界。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揭示背后的社会问题。以七位社会学奠基人的经典社会学理论,结合30多个案例现象与分析。让读者了解社会现象的核心本质,同时理解其中的社会学规律。带领读者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穿透生活日常,观察人性的幽暗与良善,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培养独立思辨的品质与勇气,从理解社会蕞终走向理解我们自己。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钱颖一,学者刘瑜,作家郝景芳推荐,媒体人梁文道作序。
【作品看点】
★ 一本写给每个人的社会学通识书——清华大学热门全校公选课主讲教师、看理想APP社会学第一课《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主讲人严飞作品。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故事,切入生活场景,以通识理论带你思考社会,用考察经验感受社会冷暖。
★ 7位社会学奠基人经典理论,带你解读30个你身边场景现象及问题——“手机上,如何相信陌生人?”,“办公室,996何时停止”,“电梯里,外卖小哥在哭泣”,“深夜里,双十一剁手开始了”。这些你熟悉的生活场景,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学问题,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们的沉淀百年的经典理论,又是如何可以解释并预言当下的。
★ 理性批判,感性共情,面对社会的真问题——社会学常对生活中广为接受的信念与日常实践常常报以批判。一针见血地穿透社会运作的基本逻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世界。
★ 收获一个更清晰、立体的中国社会图景——以田野调查、干预实验的故事分享,观察和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理解人性的幽暗与良善,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社会学家。
【名人推荐】
严飞的这本书,用社会学家的思考,去透视那些我们熟视但困惑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他讲述的故事都是中国今天的,却把其中的社会学思想脉络,一直追溯到100多年前的七位经典社会学家。这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经典社会学理论的现代解释力,也让我们学习到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钱颖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社会学家怎样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了解社会学家怎样思考?或许是因为,理解社会是通向自我理解的道路。我们的焦虑从何而来?我们的欲望是否是一种幻觉?我们为什么要被职业所定义?我们和邻居的距离是否自然?生活在现代世界,我们真的更自由了吗?或者,自由本身的意义被高估?......通过《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严飞像个耐心的导游一样,给我们讲解现代社会的“构造”。理解现代社会未必能消解我们的迷惘,却能给这种迷惘投射过去一丝光亮。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严飞老师这本书,用一个个现实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话题与故事,引出社会学理论中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一方面有理科的严谨逻辑,另一方面有文科的个体温度,是将个人体验与框架思维结合的最好中介。对于任何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切入路径,读起来感同身受,也不知不觉间理解了社会学经典理论,学会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郝景芳(作家,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童行学院创始人)
抗日战争战时报告初编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0
“直译”“意译”观念溯源 豆瓣
作者:
陶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在充分掌握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直译”和“意译”这组概念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考察,勾勒出这两个关键性的翻译术语及其所对应的翻译方法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的轨迹。第一至三章以佛教思想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为背景,研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中与“直译”和“意译”相当的两组翻译方法——“敌对翻”和“取意译”、“正翻”和“义翻”;又以格义佛学的兴衰为线索,解释注经家对上述方法的褒贬取舍。第四章考察日本的兰学医者如何在中西医学思想的博弈中,充分吸收中国古代的佛经汉译理论并加以改造,提出“直译”和“义译”两种翻译方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直译”和“意译”。第五章则检视“直译”和“意译”这组术语在清末民初输入汉语的过程。
绝望与希望之外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一般认为,《野草》是最能透见作者“灵魂的真与深”、最能揭示鲁迅个人真实的生命状态的作品,孙歌将鲁迅和《野草》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借助竹内好与沟口雄三的独特思想路径,来重新解读鲁迅与传统的关系,五四落潮后鲁迅的孤独、战斗与坚守,以及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外”追寻生命原点的深刻体验与人生思考。
通过逐一细读23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中间物”“明暗之间”“无物之阵”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 “求真”意识和他的“反传统”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传统”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求真”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
通过逐一细读23篇文章,作者重新阐释了诸如“中间物”“明暗之间”“无物之阵”等《野草》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对鲁迅的 “求真”意识和他的“反传统”思想做了独具匠心的体味。作者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反传统”,而是“一直在传统中用断裂、决绝的方式继承一些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传统”的多面性和多义性,又要辨析传统在现代的分解和转化,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求真”就与明末的李卓吾一脉相承,实际上他是“进入传统的脉络有选择地进行继承”。
互联网没有记忆 豆瓣
When We Are No More
作者:
[美] 艾比·史密斯·拉姆齐
译者:
史兵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1
一部人类记忆简史
信息膨胀VS数据丢失
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保证记忆不会消失?谁决定你能看到什么?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关注哪些信息?
◎ 编辑推荐
☆ 记忆不仅关于过去,还能塑造未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
☆ 从文字产生到印刷书籍,再到数字记忆,存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旧的问题:
数据到底属于谁的?
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膨胀,又如何看待数据消失?
谁决定我们看到哪些信息?
集体失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我们如何保证记忆的真实性、权威性?
☆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需要记忆新范式,也需要新的基础教育,学会对数字信息保持审慎和责任感。
◎ 内容简介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 名人推荐
如果我们要思考一千年或三千年后的事,那最好问问自己,怎样才能保证现在创造的数字设备在未来还能读取。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数据存储在这些数字设备中,但它们有可能是个信息黑洞。
——温特·瑟夫(Vint Cerf),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互联网之父之一
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科学》(Science)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技术使我们能够轻易地改写过去,本书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作品。
——《自然》(Nature)
这本有关数字思维的书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人类集体记忆的历史和复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奥利佛·萨克斯。
——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联网档案馆创始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一就是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东西。后代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本书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艾比·拉齐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优雅、清晰,在书中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越来越依赖搜索,而不是去记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布朗大学约翰·卡特·布朗图书馆前馆长
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书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据,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
——莎拉·托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学图书馆副总裁
信息膨胀VS数据丢失
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保证记忆不会消失?谁决定你能看到什么?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关注哪些信息?
◎ 编辑推荐
☆ 记忆不仅关于过去,还能塑造未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
☆ 从文字产生到印刷书籍,再到数字记忆,存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旧的问题:
数据到底属于谁的?
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膨胀,又如何看待数据消失?
谁决定我们看到哪些信息?
集体失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我们如何保证记忆的真实性、权威性?
☆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需要记忆新范式,也需要新的基础教育,学会对数字信息保持审慎和责任感。
◎ 内容简介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 名人推荐
如果我们要思考一千年或三千年后的事,那最好问问自己,怎样才能保证现在创造的数字设备在未来还能读取。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数据存储在这些数字设备中,但它们有可能是个信息黑洞。
——温特·瑟夫(Vint Cerf),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互联网之父之一
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科学》(Science)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技术使我们能够轻易地改写过去,本书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作品。
——《自然》(Nature)
这本有关数字思维的书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人类集体记忆的历史和复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奥利佛·萨克斯。
——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联网档案馆创始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一就是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东西。后代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本书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艾比·拉齐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优雅、清晰,在书中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越来越依赖搜索,而不是去记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布朗大学约翰·卡特·布朗图书馆前馆长
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书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据,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
——莎拉·托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学图书馆副总裁
欧洲 豆瓣
Europa: How Europe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西] 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
译者:
黄锦桂
中信出版社
2020
- 8
为什么是欧洲文明,而不是任何其他文明获得了全球霸权并塑造了现代世界?本书以整体性视角剖解西方文明,追寻过去,思考未来。
李宏图、刘擎、吕一民、俞金尧、殷之光联袂推荐。
在灿若繁星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为什么是欧洲文明造就了今日世界,由此问题出发,必须先回答,欧洲在过去,尤其是近几个世纪发生了什么?哪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能够解释今日人类社会现状?当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来自哪里?本书百科全书式地讲述了欧洲近5个世纪以来历史事件,从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到殖民帝国建立,从工业革命到社会革命,从思想复兴到经济发展从政治变革到建立全球霸权,事无巨细、抽丝剥茧。一方面,详实地记叙了欧洲在发现世界、主导世界的历程中经历的自身变革。另一方面,又站在“世界”的视角审视美洲、非洲、亚洲在欧洲的冲击之下经历的变革与挣扎。从历史事实来看,欧洲人创造了迄今为止最能释放人类创造力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使人类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人类解决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就是说,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看,我们不可否认——欧洲人塑造了今日世界。
过去,关于欧洲霸权时代的著述和视角多局限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之下,能跨越国族界限从全欧洲的角度做讨论的著作并不多,尤其是对比欧洲各殖民帝国的崛起,向世界扩张的历史过程有何不同,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萌生的,对现代欧盟的诞生,区域化世界组织的形成有何影响。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这些前人未能很好触及的问题做了阐释,对欧洲人的身份认同的形成,和欧洲各国历史间的复杂关系做了比较分析。从这一角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国家给世界其他地区文明带来的不同影响。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的领军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在欧洲近500年的扩张史中,每个欧洲帝国都对其殖民地造成了深刻影响,包括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等等,民族国家、市场经济、民主制度、共产主义等源自欧洲的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影响了全世界,也使得实现民族独立的后殖民社会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在后殖民时代带来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今日世界秩序的主体结构仍然是欧洲国家在百年前建构的,这些殖民扩张时代遗留的问题也一直充斥其间。
欧洲的国家、民族间,欧洲文明与其他传统文明和新兴文明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和张力,这正是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至少到今天为止,国际秩序的核心要素和架构都来自欧洲,也仍没有哪种文化具有足够的优势去挑战欧洲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欧洲国家、欧洲社会仍是众多后发国家发展的参照。虽然目前世界历史正处在一个新的关口,世界整体格局也许面临重构,但在走向新模式和未来以前,我们需要对过去几百年来的历史,对人类为何走到今天做一个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本书的可贵之处即在于此,在详书历史的基础上,作者在后半部分非常尖锐的指出了现代欧洲文明的存在的弊病,而这些弊病在欧洲过去500年辉煌的历史中也可以在找到诸多端倪,辉煌与没落,胜利与悲歌,自始自终都在欧洲文明迅速发展的几个世纪中相互纠缠,彼此角力。过去,世界历史给了欧洲那些具有好奇心和征服欲的水手、帝王们机会,今天,在历史的下一个关口,欧洲文明还会是全球未来发展的支柱吗?相信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清醒地认识现代社会从何而来,找到关于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答案。
李宏图、刘擎、吕一民、俞金尧、殷之光联袂推荐。
在灿若繁星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为什么是欧洲文明造就了今日世界,由此问题出发,必须先回答,欧洲在过去,尤其是近几个世纪发生了什么?哪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能够解释今日人类社会现状?当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来自哪里?本书百科全书式地讲述了欧洲近5个世纪以来历史事件,从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到殖民帝国建立,从工业革命到社会革命,从思想复兴到经济发展从政治变革到建立全球霸权,事无巨细、抽丝剥茧。一方面,详实地记叙了欧洲在发现世界、主导世界的历程中经历的自身变革。另一方面,又站在“世界”的视角审视美洲、非洲、亚洲在欧洲的冲击之下经历的变革与挣扎。从历史事实来看,欧洲人创造了迄今为止最能释放人类创造力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使人类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人类解决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就是说,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看,我们不可否认——欧洲人塑造了今日世界。
过去,关于欧洲霸权时代的著述和视角多局限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之下,能跨越国族界限从全欧洲的角度做讨论的著作并不多,尤其是对比欧洲各殖民帝国的崛起,向世界扩张的历史过程有何不同,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萌生的,对现代欧盟的诞生,区域化世界组织的形成有何影响。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这些前人未能很好触及的问题做了阐释,对欧洲人的身份认同的形成,和欧洲各国历史间的复杂关系做了比较分析。从这一角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国家给世界其他地区文明带来的不同影响。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的领军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在欧洲近500年的扩张史中,每个欧洲帝国都对其殖民地造成了深刻影响,包括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等等,民族国家、市场经济、民主制度、共产主义等源自欧洲的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影响了全世界,也使得实现民族独立的后殖民社会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在后殖民时代带来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今日世界秩序的主体结构仍然是欧洲国家在百年前建构的,这些殖民扩张时代遗留的问题也一直充斥其间。
欧洲的国家、民族间,欧洲文明与其他传统文明和新兴文明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和张力,这正是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至少到今天为止,国际秩序的核心要素和架构都来自欧洲,也仍没有哪种文化具有足够的优势去挑战欧洲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欧洲国家、欧洲社会仍是众多后发国家发展的参照。虽然目前世界历史正处在一个新的关口,世界整体格局也许面临重构,但在走向新模式和未来以前,我们需要对过去几百年来的历史,对人类为何走到今天做一个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本书的可贵之处即在于此,在详书历史的基础上,作者在后半部分非常尖锐的指出了现代欧洲文明的存在的弊病,而这些弊病在欧洲过去500年辉煌的历史中也可以在找到诸多端倪,辉煌与没落,胜利与悲歌,自始自终都在欧洲文明迅速发展的几个世纪中相互纠缠,彼此角力。过去,世界历史给了欧洲那些具有好奇心和征服欲的水手、帝王们机会,今天,在历史的下一个关口,欧洲文明还会是全球未来发展的支柱吗?相信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清醒地认识现代社会从何而来,找到关于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答案。
满是空虚之物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空っぽのやつでいっぱい
7.4 (37 个评分)
作者:
[日]阿伏伽德六
译者:
黄文娟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8
日本新锐天才影像作家阿伏伽德六(アボガド6)首部短篇漫画集。不可思议的设定,意料之外的展开,交错重叠的时间线里,我们的生活如此脆弱,如此疯狂,又如此需要珍惜。
'
突如其来的事故夺走了家人,孤独的男孩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一群在公园玩耍的孩子向神许下愿望:让大人都消失吧!
备受欢迎的少女,笑容在一个冬天戛然而止……
据说有个死神电话亭,会出现在想死的人面前……
由机器人抚养的女孩,进入了校园……
新出道的音乐人和落魄漫画家,一对好友的美梦快要成真……
破裂的生活碎片彼此重叠,拼凑出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
'
“但愿你我都能珍爱这样的生活。”——日本音乐创作人balloon须田景凪
'
突如其来的事故夺走了家人,孤独的男孩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一群在公园玩耍的孩子向神许下愿望:让大人都消失吧!
备受欢迎的少女,笑容在一个冬天戛然而止……
据说有个死神电话亭,会出现在想死的人面前……
由机器人抚养的女孩,进入了校园……
新出道的音乐人和落魄漫画家,一对好友的美梦快要成真……
破裂的生活碎片彼此重叠,拼凑出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
'
“但愿你我都能珍爱这样的生活。”——日本音乐创作人balloon须田景凪
散步的侵略者 豆瓣
散歩する侵略者
7.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前川知大
译者:
谷文诗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从忧郁的日常生活的裂缝,跌入异想天开的新次元
同名电影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清执导,入围戛纳电影节
长泽雅美、松田龙平主演
🚶♀️编辑推荐
“人是一种互相说着毫无意义的话,而且行为难以预测的东西。”
“我们人类不擅长谈论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东西。”
👽聊天,散步,追问,像哲学家一样侵略地球
占据了人类身体的外星人,通过与人类交谈“拿走”人类社会的种种概念。
小成本侵略地球,依托对话与独白,营造出不同于电影大制作的现实触感。
👽倦怠婚姻的荒诞变奏,主妇视角的科幻叙事
比起被出轨,似乎丈夫变成外星人更好接受呢。
锚定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在巨大的危机中弥合感情的裂缝。
👽碎碎念与冷幽默并存的语言风格
家庭主妇千回百转的内心独白VS.外星人简洁高效的思维方式。
从外星人的视角对人类社会种种概念追根问底,金句迭出。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清撰文解说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清将本书改编为电影,并以读者和电影导演的双重视角为本书撰文,解说舞台剧、小说与电影如何“从日常生活走入新次元”。
🚶内容简介
《散步的侵略者》是日本著名剧作家、戏剧导演前川知大改编自自己同名剧作的小说作品,后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清搬上大银幕。
宁静的滨海小镇,鸣海与丈夫真治的婚姻因为后者的出轨而陷入无解的冷漠。真治失踪三天后,鸣海将他从医院接回家,眼前的丈夫虽然仍保留着所有记忆,却不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抽象概念。真治去公园散步,通过陌生人交谈,重新建立认知体系,鸣海也在真治复健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己对丈夫的感情。然而与真治聊过天的人都出现了相似的精神异常,甚至小镇上的一起灭门惨案似乎也与真治有关。意想不到的真相即将刺破幸福的泡沫……
本书收录了黑泽清特别撰写的解读文字。
🚶名人推荐
文字的力量真的厉害极了。前川老师能够自由地操控这些文字,他的写作才能也真是令人惊叹不已。《散步的侵略者》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写给21世纪的、预言性的侵略题材科幻作品了。 ——黑泽清
同名电影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清执导,入围戛纳电影节
长泽雅美、松田龙平主演
🚶♀️编辑推荐
“人是一种互相说着毫无意义的话,而且行为难以预测的东西。”
“我们人类不擅长谈论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东西。”
👽聊天,散步,追问,像哲学家一样侵略地球
占据了人类身体的外星人,通过与人类交谈“拿走”人类社会的种种概念。
小成本侵略地球,依托对话与独白,营造出不同于电影大制作的现实触感。
👽倦怠婚姻的荒诞变奏,主妇视角的科幻叙事
比起被出轨,似乎丈夫变成外星人更好接受呢。
锚定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在巨大的危机中弥合感情的裂缝。
👽碎碎念与冷幽默并存的语言风格
家庭主妇千回百转的内心独白VS.外星人简洁高效的思维方式。
从外星人的视角对人类社会种种概念追根问底,金句迭出。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清撰文解说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清将本书改编为电影,并以读者和电影导演的双重视角为本书撰文,解说舞台剧、小说与电影如何“从日常生活走入新次元”。
🚶内容简介
《散步的侵略者》是日本著名剧作家、戏剧导演前川知大改编自自己同名剧作的小说作品,后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清搬上大银幕。
宁静的滨海小镇,鸣海与丈夫真治的婚姻因为后者的出轨而陷入无解的冷漠。真治失踪三天后,鸣海将他从医院接回家,眼前的丈夫虽然仍保留着所有记忆,却不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抽象概念。真治去公园散步,通过陌生人交谈,重新建立认知体系,鸣海也在真治复健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己对丈夫的感情。然而与真治聊过天的人都出现了相似的精神异常,甚至小镇上的一起灭门惨案似乎也与真治有关。意想不到的真相即将刺破幸福的泡沫……
本书收录了黑泽清特别撰写的解读文字。
🚶名人推荐
文字的力量真的厉害极了。前川老师能够自由地操控这些文字,他的写作才能也真是令人惊叹不已。《散步的侵略者》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写给21世纪的、预言性的侵略题材科幻作品了。 ——黑泽清
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中国 豆瓣
作者:
李忠杰
北京出版社
2019
- 8
生存还是毁灭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Human Predicament
6.8 (13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大卫·贝纳塔
译者:
张晓川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4
★理想国“现代人生”系列新作
★廓清你我的隐秘心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艰难苦恨、百无聊赖、拼命挣钱、花钱保命、日复一日、子子孙孙……这一切所为何来?今天许多人的心底都各自隐藏着某种若隐若现的答案,但不知如何或不敢明确表达出来。就让这本书来帮你表达。
★“你不是一个人”的慰藉——你分明感到是世界太过盲目甚至自大,希望如此稀缺,让你难有承诺,却又被周围的人纷纷指责太悲观、太丧?你不是一个人,错的也不是你。
★真正帮助人的辩论——没有进攻和煽动,没有话术和巧言令色,却考虑周详,滴水不漏,致力于讲清道理而非赢得面子,这样的辩论真正帮人理清思绪,启迪心灵。
★神秘作者,为自己代言——公众了解作者的信息很少,甚至不知他和“家人”的确切关系。他行走江湖,全凭著作:主题刚硬,论证严密,立场一贯,如处女作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本书继续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作者的话)
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说到底,不为什么。”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
书店里有整片的“自助”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无力自助”区和“悲观主义”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
一本悲观的书最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些看法有不错的论证来支撑,这些人或许能因此得到安慰。
……
无可否认,找到正确的道路很难,因为既要避免大而无当的宣言和过度修辞造成的故弄玄虚,也要避免深奥、乏味、细而又细的条分缕析。换言之,对复杂问题做出易懂、有趣而严格的探讨,并非易事。……不过,本书的写作确实有个目标,那就是既让有悟性的非专业读者能读、能懂,又足够严格,能满足构成本书期望读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专业哲学家(及有志于哲学专业的读者)。但愿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
★廓清你我的隐秘心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艰难苦恨、百无聊赖、拼命挣钱、花钱保命、日复一日、子子孙孙……这一切所为何来?今天许多人的心底都各自隐藏着某种若隐若现的答案,但不知如何或不敢明确表达出来。就让这本书来帮你表达。
★“你不是一个人”的慰藉——你分明感到是世界太过盲目甚至自大,希望如此稀缺,让你难有承诺,却又被周围的人纷纷指责太悲观、太丧?你不是一个人,错的也不是你。
★真正帮助人的辩论——没有进攻和煽动,没有话术和巧言令色,却考虑周详,滴水不漏,致力于讲清道理而非赢得面子,这样的辩论真正帮人理清思绪,启迪心灵。
★神秘作者,为自己代言——公众了解作者的信息很少,甚至不知他和“家人”的确切关系。他行走江湖,全凭著作:主题刚硬,论证严密,立场一贯,如处女作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本书继续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作者的话)
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说到底,不为什么。”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
书店里有整片的“自助”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无力自助”区和“悲观主义”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
一本悲观的书最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些看法有不错的论证来支撑,这些人或许能因此得到安慰。
……
无可否认,找到正确的道路很难,因为既要避免大而无当的宣言和过度修辞造成的故弄玄虚,也要避免深奥、乏味、细而又细的条分缕析。换言之,对复杂问题做出易懂、有趣而严格的探讨,并非易事。……不过,本书的写作确实有个目标,那就是既让有悟性的非专业读者能读、能懂,又足够严格,能满足构成本书期望读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专业哲学家(及有志于哲学专业的读者)。但愿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
國民政府北伐後中日直接衝突 豆瓣
作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輯部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2019
內容簡介
19 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勢力進入中國,因國力懸殊,中國頓成列強瓜分角逐場所,不平等條約既是帝國主義勢力的依憑,也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油然而生的根由。廢除不平等條約既是國民革命目標,北伐後爭取國際地位平等是國民政府外交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國與列強爭執的焦點。國民政府北伐進行過程中,發生若干涉外事件,本書所輯南京事件(1927-1934)、漢口事件(1927-1931)、日本第一、二次出兵山東(1927-1929)均與日本有關。
本系列蒐羅各方資料,亦對照原始檔案,以增加準確性。
19 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勢力進入中國,因國力懸殊,中國頓成列強瓜分角逐場所,不平等條約既是帝國主義勢力的依憑,也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油然而生的根由。廢除不平等條約既是國民革命目標,北伐後爭取國際地位平等是國民政府外交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國與列強爭執的焦點。國民政府北伐進行過程中,發生若干涉外事件,本書所輯南京事件(1927-1934)、漢口事件(1927-1931)、日本第一、二次出兵山東(1927-1929)均與日本有關。
本系列蒐羅各方資料,亦對照原始檔案,以增加準確性。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 豆瓣
作者:
魏思孝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8
这部小说集一共收纳了十八篇以小镇青年的生活为主题的小说,这十八篇小说可以视之为小镇青年的十八种生存的可能,他们无聊、无趣,甚至可能没有所谓的“上进心”,但他们依然想努力地把生活过得更好一些。青年作家魏思孝笔下的这些年轻人展现出了“北上广”之外的另外一种生存状态,他描写的小镇青年的生活姿态,也是当下中国千千万万个你我见到的城镇里的生活一种。
“跟大多数出轨、失控于自己的写作相比,小说家魏思孝的写作更接近自己和属于这个时代的诚实写作。”
“(这部作品)讲述了凡庸和百无聊赖的生活,忠实于自己的身体和感知,用回避先锋的姿态和放弃投机取巧的渠道抵达了一个生活于县城的当代年轻人的内心幽暗世界。”
“所谓真实,不仅仅单纯给不得志者树碑立传,也是一种对平庸大多数的溯本清源。”
“这个小说集的存在,是令当代汉语文学获得合法性的一种存在。它们用无聊打发了无趣,用荒诞扼杀了空虚,用自己身上的骨肉之痛诋毁了轻薄。”
——朱白(评论家)
“跟大多数出轨、失控于自己的写作相比,小说家魏思孝的写作更接近自己和属于这个时代的诚实写作。”
“(这部作品)讲述了凡庸和百无聊赖的生活,忠实于自己的身体和感知,用回避先锋的姿态和放弃投机取巧的渠道抵达了一个生活于县城的当代年轻人的内心幽暗世界。”
“所谓真实,不仅仅单纯给不得志者树碑立传,也是一种对平庸大多数的溯本清源。”
“这个小说集的存在,是令当代汉语文学获得合法性的一种存在。它们用无聊打发了无趣,用荒诞扼杀了空虚,用自己身上的骨肉之痛诋毁了轻薄。”
——朱白(评论家)
春藥 豆瓣
作者:
克羅迪亞˙米勒-艾貝林
/
克里斯欽˙瑞奇
译者:
汪洋
時報文化
1998
- 4
春藥的故事
印度女神燃燒大麻花,讓香味溢出,丈夫在恍惚中說:「從今我將只圍繞在你的周圍。」他們吸大麻的香氣,喝大麻種子泡的茶,一種風俗自此展開,這是人類最早使用春藥的故事。
肉桂胡椒可可咖啡薰衣草蕃茄菇類杏仁苜蓿紫蘿蘭靈芝薄荷曼陀羅……在所有文化早期,這些植物都與春藥同義:人類透過積極的性愛延續生命,證明宇宙陰陽的終極調和,協助性愛的春藥,因而是文明開展的確鑿證據。 研究春藥,我們尋回人類與天地自然的初始聯繫:了解春藥,從而可以理解一種源遠流長的天地觀、素樸的生命定義。
本書旨在探討各民族中看待、煉製及使用春藥的情形。內容包括中國男性經常隨身攜帶春藥,認為正如陰之隨陽而來,性愛隨春藥而來,對春藥可大方的討論;在非洲,作妻子的常祕密讓丈夫服食各種材料調成的藥劑,使丈夫言聽計從。禁慾的僧侶為緩和內心的鬥爭與痛苦,時常主動尋求制淫劑的幫助等等。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有許多植物、動物、礦物,先後成為春藥或魔術符咒,使用過量時甚至會成為毒品,鴉片、海洛英、酒精便是代表性物品。
本書內容「性」趣濃厚,展現一個新鮮的世界。
序
南方朔 從紙面研究到田野工作
保護環境,還是保護內在
序章 文化與情愛
第一章 從印度瑜伽說起 天賜悅樂之飲怛特羅阿輸輪與西藏醫學中國春藥
第二章 極品春藥 希臘的多樣性悅樂縱情聲色羅馬人千零一夜與天上的處女
第三章 煉金術與巫婆愛之術 絞刑台小鬼禁忌之血愛之祕藥從民間療法走向現代醫學
第四章 非洲的幻想 小人族的手指巫術
第五章 新世界的春藥 從詹姆斯鎮到卡斯卡拉魔術植物的國度歸依於諸神逼近現實媽媽.古柯與四方的風
第六章 永恒的愛之夏
印度女神燃燒大麻花,讓香味溢出,丈夫在恍惚中說:「從今我將只圍繞在你的周圍。」他們吸大麻的香氣,喝大麻種子泡的茶,一種風俗自此展開,這是人類最早使用春藥的故事。
肉桂胡椒可可咖啡薰衣草蕃茄菇類杏仁苜蓿紫蘿蘭靈芝薄荷曼陀羅……在所有文化早期,這些植物都與春藥同義:人類透過積極的性愛延續生命,證明宇宙陰陽的終極調和,協助性愛的春藥,因而是文明開展的確鑿證據。 研究春藥,我們尋回人類與天地自然的初始聯繫:了解春藥,從而可以理解一種源遠流長的天地觀、素樸的生命定義。
本書旨在探討各民族中看待、煉製及使用春藥的情形。內容包括中國男性經常隨身攜帶春藥,認為正如陰之隨陽而來,性愛隨春藥而來,對春藥可大方的討論;在非洲,作妻子的常祕密讓丈夫服食各種材料調成的藥劑,使丈夫言聽計從。禁慾的僧侶為緩和內心的鬥爭與痛苦,時常主動尋求制淫劑的幫助等等。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有許多植物、動物、礦物,先後成為春藥或魔術符咒,使用過量時甚至會成為毒品,鴉片、海洛英、酒精便是代表性物品。
本書內容「性」趣濃厚,展現一個新鮮的世界。
序
南方朔 從紙面研究到田野工作
保護環境,還是保護內在
序章 文化與情愛
第一章 從印度瑜伽說起 天賜悅樂之飲怛特羅阿輸輪與西藏醫學中國春藥
第二章 極品春藥 希臘的多樣性悅樂縱情聲色羅馬人千零一夜與天上的處女
第三章 煉金術與巫婆愛之術 絞刑台小鬼禁忌之血愛之祕藥從民間療法走向現代醫學
第四章 非洲的幻想 小人族的手指巫術
第五章 新世界的春藥 從詹姆斯鎮到卡斯卡拉魔術植物的國度歸依於諸神逼近現實媽媽.古柯與四方的風
第六章 永恒的愛之夏
中国政治文明的探索 豆瓣
作者:
孙关宏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 4
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是互动的关系,政治文化的更新推动了民主转型,而民主转型则激活了政治文化。形成互动关系的文化动力是世界文明。
一个国家的发展,从长远和根本来看,首先必须关注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中国特色是在与世界文明联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不应把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固定化、*化,不要把中国特色与世界文明对立起来。
政治学作为一门与政治变迁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科学,要成为一门具有充分人文关怀的科学,似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主政体的建立,这样才具有从社会立场从事研究的足够的政治空间;二是政治学者开始超越对国家建设、制度建设的关怀,转而关注人的现实政治处境,这样才能运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人的政治行为及其确切后果。
本书主要内容由孙关宏教授近十多年来在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的讲稿,以及在相关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经过系统整理和精心编辑而成,反映了他对政治生态、政治发展、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独到分析。
相信读者会从本书中获得启迪。
一个国家的发展,从长远和根本来看,首先必须关注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中国特色是在与世界文明联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不应把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固定化、*化,不要把中国特色与世界文明对立起来。
政治学作为一门与政治变迁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科学,要成为一门具有充分人文关怀的科学,似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主政体的建立,这样才具有从社会立场从事研究的足够的政治空间;二是政治学者开始超越对国家建设、制度建设的关怀,转而关注人的现实政治处境,这样才能运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人的政治行为及其确切后果。
本书主要内容由孙关宏教授近十多年来在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的讲稿,以及在相关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经过系统整理和精心编辑而成,反映了他对政治生态、政治发展、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独到分析。
相信读者会从本书中获得启迪。
From Voting to Violence 豆瓣
作者:
Jack L. Snyder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 1
From Publishers Weekly
In this acutely argued book, Columbia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tist Snyder challenges the American dogma that voting is a political panacea regardless of conditions or circumstances. Critically assess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90s, he argues that promoting free elections often produces serious conflict; he argues that where critical preconditions are not present (where there isn't, for instance, an adaptable ruling elite or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rule of law and a free press), embracing the popular ballot often leads to the rise of a noxious nationalism, conflict and war: "Democratization produces nationalism when powerful elites within a nation need to harness popular energies to the tasks of wa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yet "want to avoid surrendering real political authority." Snyder supports his theory with overwhelming evidence from a diverse array of historical situations--from revolutionary France to Nazi Germany, from Eastern Europe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to central Africa and central and southern Asia. His documentation suggests a pattern in ethnically divided authoritarian states: ethnic/nationalist conflict often bursts out just as efforts at democratization get underway. Drawing on his analysis, Snyder "prescribes ways to make democratic transitions less dangerous." The intellectual rigor of this important book distinguishes it from arguments driven by simple conservative longings for authoritarian rule; his analysis of the link between the initiation of democracy and resulting nationalism is far more convincing than the common reference to "ancient hatreds" as the source of conflict. Exceptionally well-organized and clearly written, Snyder's book provides a fresh look at the debate over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democracy into formerly authoritarian countries. (Apr.)
Copyright 2000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Review
A scholarly thesis about the perils and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yranny to participatory government. Snyder (Political Science/Columbia) finds a correlation between a collapsing central authority (followed by a quickly emerging but immatur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and the newly aroused ethnic conflicts that have sprung up in recent years. He suggests policies that would make such transitions safer, mainly by not rushing democratic political structures into place before the logical stages of progress have been achieved. Snyder also argues that a controlled media in the early phases of democratization may create national mythmaking, and that this may dete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s was the case in Germany before WWI and WWII). He bases his theories up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Germany, revolutionary France, Serbia, India, postcolonial Africa, and other nations with weak or nonexistent traditions of democratic government. Some of these nations democratic traditions were too weak to offset the powerful forces of ethnic nationalism that, once unleashed, brought violent conflicts against real or perceived enemies (as in Bosnia, Kosovo, Croatia, etc.). The refusal of discredited ruling parties to accept electoral defeat, combined with immoderate appeals to the old ethnic groups that were once held in check by a strong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inevitably present a real and profound danger to peoples not used to democracy. In contrast, Snyder argues, civic identity and civic nationalization divided people the least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 (as in Poland, the Czech Republic, Hungary, Ukraine, etc.). He believes that the preconditions of democracy must be in place in order for it to develop sanelyand in order to avoid the ethnic nationalism of hate and civil war that can be driven by manipulating political leaders. Snyder presents logical theories supported by historical studies that question the undue optimism of a rush to an immature liberal democracy at the tragic cost of bloody strife and loss of freedom. National leaders should take notice. (Kirkus Reviews)
In this acutely argued book, Columbia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tist Snyder challenges the American dogma that voting is a political panacea regardless of conditions or circumstances. Critically assess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90s, he argues that promoting free elections often produces serious conflict; he argues that where critical preconditions are not present (where there isn't, for instance, an adaptable ruling elite or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rule of law and a free press), embracing the popular ballot often leads to the rise of a noxious nationalism, conflict and war: "Democratization produces nationalism when powerful elites within a nation need to harness popular energies to the tasks of wa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yet "want to avoid surrendering real political authority." Snyder supports his theory with overwhelming evidence from a diverse array of historical situations--from revolutionary France to Nazi Germany, from Eastern Europe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to central Africa and central and southern Asia. His documentation suggests a pattern in ethnically divided authoritarian states: ethnic/nationalist conflict often bursts out just as efforts at democratization get underway. Drawing on his analysis, Snyder "prescribes ways to make democratic transitions less dangerous." The intellectual rigor of this important book distinguishes it from arguments driven by simple conservative longings for authoritarian rule; his analysis of the link between the initiation of democracy and resulting nationalism is far more convincing than the common reference to "ancient hatreds" as the source of conflict. Exceptionally well-organized and clearly written, Snyder's book provides a fresh look at the debate over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democracy into formerly authoritarian countries. (Apr.)
Copyright 2000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Review
A scholarly thesis about the perils and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yranny to participatory government. Snyder (Political Science/Columbia) finds a correlation between a collapsing central authority (followed by a quickly emerging but immatur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and the newly aroused ethnic conflicts that have sprung up in recent years. He suggests policies that would make such transitions safer, mainly by not rushing democratic political structures into place before the logical stages of progress have been achieved. Snyder also argues that a controlled media in the early phases of democratization may create national mythmaking, and that this may dete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s was the case in Germany before WWI and WWII). He bases his theories up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Germany, revolutionary France, Serbia, India, postcolonial Africa, and other nations with weak or nonexistent traditions of democratic government. Some of these nations democratic traditions were too weak to offset the powerful forces of ethnic nationalism that, once unleashed, brought violent conflicts against real or perceived enemies (as in Bosnia, Kosovo, Croatia, etc.). The refusal of discredited ruling parties to accept electoral defeat, combined with immoderate appeals to the old ethnic groups that were once held in check by a strong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inevitably present a real and profound danger to peoples not used to democracy. In contrast, Snyder argues, civic identity and civic nationalization divided people the least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 (as in Poland, the Czech Republic, Hungary, Ukraine, etc.). He believes that the preconditions of democracy must be in place in order for it to develop sanelyand in order to avoid the ethnic nationalism of hate and civil war that can be driven by manipulating political leaders. Snyder presents logical theories supported by historical studies that question the undue optimism of a rush to an immature liberal democracy at the tragic cost of bloody strife and loss of freedom. National leaders should take notice. (Kirkus Reviews)
女性与权力 豆瓣 Goodreads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8.6 (175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刘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
可能和你有关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刘玮
/
董源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0
六位女孩,讲述各自的爱情奇遇
七种画法,描绘奇幻的人生故事
只要听从宿命的安排,就一定能找到注定的姻缘?
明明幸福得无懈可击,为何仍然无法获得安全感?
精神与性,哪一端才是维持爱情稳定的根基?
开启一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旅,
进入耐人寻味的情感世界
👩 编辑推荐
三爷: 这个阿雄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我们甚至在同一个地方照了相,连角度都一模一样!
阿敏:当时我真切地感觉到有两颗犬牙扎进脖子……有个声音钻进我的脑海:从此以后,你爱的人不再是“他”!
小鱼:我知道大家都想问我在指什么,手为什么不放下来。答案很简单。他在那里 。
单身女孩:说起来有些奇怪。我保持单身的理由是因为……我总会与爱人交换身体。
……
🤳 愚人节的故事会
以古怪的方式吸引古怪的人,讲述古怪的故事。
愚人节之夜,一张莫名其妙的海报使六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冥冥之中聚在了一起,她们轮流以“奇怪的相遇”为主题讲故事。因为是愚人节,所以大家讲述的故事真假难分,而且越来越古怪,到最后一个故事结束时,女孩们发现,如果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话,那接下来可怕的后果,将“可能与你有关”……
👧 姐妹淘的真心话
爱情是两个人的相遇,有相遇就有故事。
六位女孩虽是初次见面,但她们讨论的话题却更像是闺蜜之间分享的小秘密。有的人因为从不曾与男友发生过争执,而怀疑当下幸福的真实性,总觉得男友对自己有所隐瞒;有的人期待缘分天注定,但又害怕月老的绳子系在错误的人的手指上;有的人觉得柏拉图式恋爱并无不可,因为它与欲望无关,反而能让自己备感轻松……
🗺 一本漫画七种画法
在这本漫画书中,作者别具匠心地采用了七种探索性的画法,为每个故事配以相应的绘画技法。有延自上一本漫画作品《不如,重新开始》的偏写实画法,有偏美式的大量压黑风格,有预示故事正在慢慢失控的淡墨画法,有代表故事似乎完全进入虚构的简化线条风格,等等,体现出了高超的绘画水准和驾驭各种绘制材料的精湛技艺。
💬 内容简介
一张名为“奇怪的相遇”的愚人节活动海报,吸引来六位性格迥异的女孩。她们分别讲述了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那些故事一个比一个古怪。但这场活动的背后,却有一个更离奇的动机……
💁♂️ 名人推荐
对我来说,绘制成人漫画的驱动力,是在成长中谈论人性的复杂。人生充满戏谑,真话假说,假戏真做。漫画与人的互动在于提供想象力,看过一个故事后,会幻想如果自己是故事主角将如何如何。这个故事希望也有这样的效用,让读者读后想想,如果在这样的活动里,你会讲出怎样的故事。
——刘玮
七种画法,描绘奇幻的人生故事
只要听从宿命的安排,就一定能找到注定的姻缘?
明明幸福得无懈可击,为何仍然无法获得安全感?
精神与性,哪一端才是维持爱情稳定的根基?
开启一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旅,
进入耐人寻味的情感世界
👩 编辑推荐
三爷: 这个阿雄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我们甚至在同一个地方照了相,连角度都一模一样!
阿敏:当时我真切地感觉到有两颗犬牙扎进脖子……有个声音钻进我的脑海:从此以后,你爱的人不再是“他”!
小鱼:我知道大家都想问我在指什么,手为什么不放下来。答案很简单。他在那里 。
单身女孩:说起来有些奇怪。我保持单身的理由是因为……我总会与爱人交换身体。
……
🤳 愚人节的故事会
以古怪的方式吸引古怪的人,讲述古怪的故事。
愚人节之夜,一张莫名其妙的海报使六位素不相识的女孩冥冥之中聚在了一起,她们轮流以“奇怪的相遇”为主题讲故事。因为是愚人节,所以大家讲述的故事真假难分,而且越来越古怪,到最后一个故事结束时,女孩们发现,如果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话,那接下来可怕的后果,将“可能与你有关”……
👧 姐妹淘的真心话
爱情是两个人的相遇,有相遇就有故事。
六位女孩虽是初次见面,但她们讨论的话题却更像是闺蜜之间分享的小秘密。有的人因为从不曾与男友发生过争执,而怀疑当下幸福的真实性,总觉得男友对自己有所隐瞒;有的人期待缘分天注定,但又害怕月老的绳子系在错误的人的手指上;有的人觉得柏拉图式恋爱并无不可,因为它与欲望无关,反而能让自己备感轻松……
🗺 一本漫画七种画法
在这本漫画书中,作者别具匠心地采用了七种探索性的画法,为每个故事配以相应的绘画技法。有延自上一本漫画作品《不如,重新开始》的偏写实画法,有偏美式的大量压黑风格,有预示故事正在慢慢失控的淡墨画法,有代表故事似乎完全进入虚构的简化线条风格,等等,体现出了高超的绘画水准和驾驭各种绘制材料的精湛技艺。
💬 内容简介
一张名为“奇怪的相遇”的愚人节活动海报,吸引来六位性格迥异的女孩。她们分别讲述了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那些故事一个比一个古怪。但这场活动的背后,却有一个更离奇的动机……
💁♂️ 名人推荐
对我来说,绘制成人漫画的驱动力,是在成长中谈论人性的复杂。人生充满戏谑,真话假说,假戏真做。漫画与人的互动在于提供想象力,看过一个故事后,会幻想如果自己是故事主角将如何如何。这个故事希望也有这样的效用,让读者读后想想,如果在这样的活动里,你会讲出怎样的故事。
——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