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和谐 豆瓣 谷歌图书
ハーモニー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藤计划 译者: 曲铭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11
21世纪后叶,世界陷入被称为“大浩劫”的混乱之中。人类开始建筑由虚伪的善良与理论构成的“乌托邦”。为了抵抗这样的社会,三名少女宁可选择饿死,结果只有一名少女成功。13年后,自杀未遂的雾慧图安看见同样自杀未遂的吉安拿起餐刀割破喉咙。同一时刻,全球约有6千多人自杀,其中一半死亡……雾慧图安为了解开这么多人自杀的谜团,只身前往巴格达,没想到竟然听闻了儿时伙伴——理应已经自杀了的米阿哈的消息。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幕?
2020年7月13日 想读
过去之死 豆瓣
The Death of the Past
作者: [英] J. H. 普勒姆 译者: 林国荣 华夏出版社 2020 - 3
本书是英国史学家J.H.普勒姆的名作。在书中,普勒姆尝试在过去和历史之间作出明确区分。他认为,虽然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过去就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解释人类生活之缘起和目的,令统治制度神圣化,让阶层结构获得合法性,解释未来,甚至将命运感赋予个人生活或者民族生 活;但是,古老的过去蕴涵了太多的顽固偏见、民族虚荣和阶级霸权。因此,普勒姆倡导以历史取代过去,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考察并理解事情,协助涵养并维系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信心。
本书篇幅虽小,但行文精炼,是普勒姆几十年历史研究和思考的结晶。其高徒西蒙·沙玛的长序和著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导言,既回忆了普勒姆的教学风格,又对书中主题做了精彩的阐发,为本书增添了不少光彩。
过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点总是提供形形色色的服务。普勒姆祛魅过去,使它摆脱各种社会和政治的职能,为实事求是的历史书写腾出空间。重读这本经典,依然感受到作者批判意识的锋芒。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教授
《过去之死》是一部虽然很小,但也颇具分量,甚至可以说是足以垂诸后世的论辩作品。
——西蒙·沙玛 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人民·民族·国家 豆瓣
People, Nation and State
作者: 爱德华·莫迪默 / 罗伯特·法恩 译者: 刘泓 / 黄海慧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 - 1
《人民·民族·国家》从族性、民族、民族认同、民族自决和公民民族主义角度,探讨了族裔认同的原生性与社会组织性、族体与民族性、社会性别与民族主义以及族性、民族认同与国家主权、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民、民族与国家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反对民族“原生论”的理由。创新性地提出,《圣经》和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民族”概念与我们“想象”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没有真正不一致的民族、民族特征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的基本前提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先于国家,国家属于人民。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作者: (英)安东尼·史密斯 译者: 叶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重点讨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但又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和象征性语言的民族主义,并且比较全面地探索各种民族主义的内涵、变种及来源。通过简要地概论民族主义的概念、评述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现存的学术成果,作者全面地考察了有关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和历史的不同棱面,以及在这一领域里的主要解释范式。同时作者还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乃至人类学的不同角度对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概念如民族(natlon)、族群(ethnic glroup)、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民族的国家(national state)等进行了颇为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性地阐释以作者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族群一象征主义(eth nic—symboIism)民族主义理论观点。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豆瓣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作者: 杜赞奇 译者: 王宪明 / 高继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2
本书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 豆瓣
作者: 昝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8
本书系统地考察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特别是凯末尔时代“土耳其史观”从提出到最终确立的过程,充分关注其内容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本书历史学的特色颇为突出,是一部细节丰满、启人深思的国别史研究。土耳其从奥斯曼帝国到共和国的革命,是现代史上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凯末尔主义者需要面对帝国观念、领土、伊斯兰教、民族等多重挑战,建国即是重塑民族的过程。作者昝涛在第一手研究之上,特别是对凯末尔思想和土耳其几位重要思想家的研究,颇为实证地论述了建构民族主义的观点。“土耳其史观”,作为土耳其官方史学影响至今,本书在于运用丰富细腻的论述和引证,说明“史观”的由来、争论和对抗伊斯兰传统的巨大作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诸多特征由此展开。此书可以说是以土耳其为个案,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相当深入的研究。作者大量运用土耳其文文献,并在与国际学界和土耳其学界的论辩和对话中展开,代表了此研究领域的一个阶段性的进步。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豆瓣 Goodreads
8.8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10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 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 豆瓣
作者: 方德万 译者: 胡允桓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以往欧美学术界在论述抗战前夕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的作用时,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本书作者认为应从中国社会本身来寻求答案,为此,在翻阅爬梳了大量原始档案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此项课题进行重新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看法,供中国学界和一般的文史爱好者参考。
“在我的分析中强调四个主题。第一,我把战事和军事置于国民党历史的中心,这段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附有武装力量的革命组织的崛起,直到1945年8月随日本投降而终止的抗日战争,到彼时为止,我相信其失败虽然不是不可避免的,却是可以预见的。……
第二,国民党民族主义的一项内容是驳斥将中国描绘成一种不尚武的文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认为中国不尚武、消极和落后的观点在中国内部被接受了。……
第三,虽然国民党人受到西方军事模式和文化批评的影响,他们并没有忘记中国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政策采纳了过去的传统。……
第四,我很重视地缘政治。一方面,这要求注意国民党自己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深谋远虑。在这一方面,从1935到1939年,国民党试图利用日本和中国东北有漫长边界的苏联之间的冲突……”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作者: (美)里亚·格林菲尔德 译者: 王春华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本书试图来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书中的基本假设是,民族主义是这个世界的根基。要想理解这个世界的意义,就非得阐明民族主义不可。
本书所用的“民族主义”是总称,它包括民族认同(或民族性nationality)与民族意识,以及基于这二者的集合体——民族——相关的现象;它偶尔也用来指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所依托的明确的意识形态,但除非特别说明,它与民族爱国主义的政治行动主义仇外变种无涉,虽然人们经常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
本书要探讨的具体问题是:民族主义为何以及如何出现;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的过程中它为何以及是如何转型的;不同形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为何以及如何转变为制度性的习惯与文化模式,并如何塑造了以民族自居的社会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主要关注5个率先如此的社会:英格兰、法兰西、俄罗斯、德意志和美利坚合众国。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比较的幽灵 豆瓣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甘会斌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本书分析了形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考察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并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为在冷战后遭受冷遇的民族主义正名,对东南亚、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有深刻的洞见。
“人文与社会译丛”秉承“激活思想,传承学术”之宗旨,以精良的选目,可靠的译文,赢得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社科丛书之一”。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民族与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7.8 (8 个评分) 作者: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c J.Hobsbawm) 译者: 李金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本书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民族新义:从革命到自由主义
第二章 民众观点: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章 政府观点
第四章 民族主义转型:1870-1918
第五章 民族主义最高峰:1918-1950
第六章 20世纪晚期的民族主义
英汉译名表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6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宗教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孙尚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教材将首先介绍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研究对象与范围,然后介绍几种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宗教进行界定。本教材将重点探讨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获得与维系,分析神义论在宗教性意义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并勘定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社会实在基础;以功能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宗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互动,及宗教的各种功能;就世俗化与去世俗化两种势力和趋势的对立与共存--此为该教材新增内容--等问题进行深入和广泛的讨论,展现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阐发授课者本人的理解;本课还将对举世瞩目的公共生活中的宗教(新增内容)、新兴宗教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将回归中国境遇,深入探讨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期昭示正确理解中国境遇中的宗教问题之路径与视野。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歴史学の思考法 豆瓣
作者: 東京大学教養学部歴史学部会 岩波書店 2020 - 4
東大生が入学して最初に身につける、社会を生きるための歴史学的思考法。「大学で学ぶ最初で最後の歴史学」を念頭に、じっさいに東大駒場で1・2年生向けに行われている全12回オムニバス講義。他大学の1・2年生はもちろん、歴史好きの高校生やビジネスパーソンも必読の、教養としての歴史学。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アスペル・カノジョ 1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森田 蓮次 講談社 2018 - 7
新聞配達で生計を立てている売れない同人作家・横井の家へ、鳥取から突然やってきたのは「ファンだ」という少女・斉藤さん。彼女は見ているもの・感じている事・考えやこだわりが、他の人と違っていて……。これはそんな「生きづらい」ふたりが一緒に暮らして、居場所を探す、日々の記録。
新聞配達で生計を立てている売れない同人作家・横井の家へ、鳥取から突然やってきたのは「ファンだ」という少女・斉藤さん。彼女は見ているもの・感じている事・考えやこだわりが、他の人と違っていて……。これはそんな「生きづらい」ふたりが一緒に暮らして、居場所を探す、日々の記録。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爱欲与启蒙的迷醉 豆瓣
作者: 贝尔格 译者: 乔汀 华夏出版社 2016 - 2
柏拉图的《会饮篇》是阐述柏拉图及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重要对话,其中借一次宴会上献给爱神的七篇颂词,探讨了对爱与美的认识。本书对《会饮篇》进行了重新解读,着力挖掘原文中较为隐微但不可小觑的重要主题,即雅典启蒙思想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冲突。雅典启蒙思想作为前苏格拉底时代流行于雅典的思潮,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诞生的重要背景。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受关注的是苏格拉底本人的思想,而雅典启蒙这一重要的思想背景却受到了弱化处理。本书按照《会饮篇》原文的顺序,详细整理了每位发言者背后所代表的雅典启蒙思想;在对苏格拉底的压轴发言进行详细分析时,明确指出了苏格拉底思想与雅典启蒙思想的根本冲突,并揭露了后者的局限性。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导致苏格拉底走向了遭受审判、欣然赴死的结局。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全球化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郭国良 / 徐建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本书是一本专论全球化问题的学术著作。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对我们的时空概念的影响。通过理性的、透彻的分析,作者断言,全球化既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日益趋同的世界。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她的審判 豆瓣
作者: 羅久蓉 中研院近史所 2013
本書以五位女性的戰爭故事為主軸,以性別、國族為經緯,透過夾議夾敘的書寫手法,從法律、政治、社會、經濟等不同角度,呈現近代中國女性面對日益高漲的政治意識型態,接受政治審判與社會審判的歷程。在「忠誠」與「背叛」交織的人生中,她們的女性意識受到壓抑,但也各自透過不同方式獲得釋放。
本書各篇在結構上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敘述五位女子的傳奇故事,第二層則從國族與性別的角度,解讀這些故事背後的時代意義,第三層將她們的故事放回近代中國「忠奸之辨」的脈絡之中加以檢視。除了漢奸審判,本書也試圖透過這個議題豐富的延展性,探討國族與性別論述中所涉及的忠誠與背叛問題。有關五位女性的生命書寫,提醒我們在思考忠奸之辨時,不僅須注意制度面的問題,更應該多一些從人的角度與以人為主體的反思。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殤魂何歸 豆瓣
作者: 何幸真 秀威資訊 2020 - 3
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從姪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成為後世所知的明成祖。這場戰爭不僅扭轉了大明帝國的發展方向,更使建文朝相關議題成為一種禁忌,仿如暗影般籠罩整個明代,既困擾著成祖以降的歷任統治者及其臣民,也深刻影響了明代政治、社會、文化的運作和發展。
從永樂到南明,明代的官方與民間如何記述建文朝?本書嘗試探討明人對建文朝的歷史記憶,隨著時間推移如何被形塑、操縱、延續和遺忘,及其於不斷演變下呈現的樣貌與時代特色。曾被政治力量壓制的歷史記憶,其復甦與再續從來都不只是單純因為「人民永不遺忘」,而牽涉種種當代的現實需求及所欲突破的困境。隨著官方控制力的減弱,許多聲音逐漸加入這個「搶救」與「修正」該段歷史的場域,而各方角力的勝敗消長,其實也是明人認知自身處境、建立自我認同的深層反映。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2號
2.朱鴻教授專序推薦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谎言的默许 豆瓣
作者: 韩松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谎言的默许》主要从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期刊、文学文体四个方面,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切片式和整体性观察。文学现象是辨析文学史进程的重要症候,不管是小说诗意、抒情传统的承继,还是古典精神和先锋潮流的混融,抑或寻根文学和南方精神的勃兴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奇幻而迷人的思想场域。而这其中,江南作家群独树一帜,引领中国当代文学之潮流,他们的文学共性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个性、审美、性情,是他们以及众多同时代人的写作,完成了与枯燥、概念、造作的主流意识的告别,并汇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旖旎多姿的“喧哗与骚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其起源地或发生地在文学期刊。因此,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离不开对文学期刊的研究。文学期刊与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文体之间那紧密而暧昧的“相关性”,是观察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侧面。新媒体时代,文学边界的拓展和文学话语的分化,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时代风向。对于文学各类文体的观察和研究,是本书探索中国当代文学新的可能性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2020年7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