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河正宇,有感觉 豆瓣
하정우, 느낌있다
作者: [韩] 河正宇 译者: 春喜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0 - 7
◆ 韩国最会演戏的“糙叔”个人经历中文世界首次披露。
◆ 河正宇业余画画并多次举办画展,他对艺术的认知和感悟,极具启发。
◆ 演技是什么?如何磨炼演技?河正宇个人经验和思考大公开。
◆ 全彩印刷,独家收录八十余幅河正宇精美画作。
本书收录了河正宇讲述个人经历、生活感悟、友情爱情、 演艺事业和艺术创作的散文22篇,另有10篇河正宇对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介绍和评论,均为中文世界首次出版,除此之外,更收录有河正宇画作八十余幅,全方位还原河正宇的人生和创作。
2020年7月9日 想读
活过,爱过,写过 豆瓣 谷歌图书
8.0 (25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其它标题: 活过, 爱过, 写过
★社会学家李银河新版自传——一位女性主义者的人生自述,坦荡、独立、勇敢、自由,一生所求不过爱与美。
生于1950年代,经历“文革”、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公派留学……李银河成长中的苦闷彷徨和命运转折,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从理想狂热走向独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缩影。成长、爱情、学术在李银河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人生的这三个向度上,她“像蜜蜂采蜜一样”,只采撷最精华的部分。
★李银河首次深入、完整回忆与王小波的爱情历程,呈现《爱你就像爱生命》背后的故事。
王小波是李银河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十分详细地记录了与王小波的婚恋故事,读来令人动容,仿佛斯人未逝。从手抄小说《绿毛水怪》结缘,到热恋时的情书互递,婚后出国求学并借机穷游欧美,再到回国共同生活,甜蜜、浪漫、诙谐有趣,呈现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王小波和一对精神伴侣的日常生活。
★借由李银河的回忆,一窥中国社会近三十年婚姻家庭、性别与性的观念更迭与变迁。
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领域的女学者,李银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揭示中国人关于婚姻、家庭、性的观念及其文化根源,并积极为中国社会的性少数群体发声,致力于扩大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与认知。她对学术生涯的回忆和梳理,清晰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三十年来在上述领域的观念变迁,以及与西方社会普遍认知的异同。
★李银河亲自修订,篇幅增补5万字。收录精选照片四十余张,首次曝光多张珍贵生活照。
特别增加了与年轻读者互动的一章,选取青年人普遍关心的有关婚姻、家庭、性的问题,逐一回答。
精选的四十余张照片,串联起李银河的一生经历:在北京度过童年、进内蒙古兵团、上工农兵大学、赴美国留学、与王小波相恋并一起留学、晚年与大侠相伴,等等。
★文字坦荡,率真。公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李银河,在她本人讲述下,却寻常不过,只是一位活出了自己所相信的一切的人。
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情感生活,我只要那一点点精华,最美丽的,最舒适的,最诗意的,最适合我的。 活着,就享受所有这些感觉;死去,就告别所有这些感觉。这就是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李银河
★知名设计师操刀,装帧风格新颖前卫,彩插版本,用纸精良。
内容简介:生于1950年代,李银河一生的命运转折和苦闷彷徨,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一代人从理想狂热到独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缩影。与众不同的是,她一生都坚定地追求真我与自由:不顾一切与王小波热烈相爱,全心投入中国婚姻、性与家庭研究,通过学术实践打破偏见、为少数群体发声……李银河在书中回溯近七十年的岁月流光,落笔坦荡,纯真率性。人们眼中特立独行的她,在除去种种标签之后,只是一个敏感、纯粹、为了爱和美而真实地活着的人。
2020年7月9日 想读
《奥德赛》中的歌手、英雄与诸神 豆瓣
作者: [美]查尔斯·西格尔 译者: 杜佳 / 程志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奥德赛》。美国著名古典学家查尔斯·西格尔倾三十余年心力研究和讲授《奥德赛》,为这部伟大史诗的诠释史注入了新的丰富内容。
通过西格尔的视角,我们看到的奥德修斯,是一位想要挽救同伴而无能无力的首领,一个机敏灵活坚强隐忍的英雄,一个善于讲述也懂得倾听的吟游诗人,一个历经磨难而雄风犹在的国君,一个忧伤的儿子,一个坚强的父亲,一个懂得和妻子分享的丈夫,一个恩怨分明有仇必报的男人。审慎和聪明没有消除其善良的天性和信任别人的能力,漫长的漂泊流浪也没有把他的心磨砺得太过坚硬而失去可贵的敏感与温情。最终我们将理解,奥德修斯的旅程就是人类自己人生旅程的一种代表和缩影。
在引人入胜的叙述背后,西格尔也密切关注史诗中的风格、构思和神话模式,思考了吟游诗人与听众之间的关系、荷马对诗歌本质的处理等诸多问题。正如Louise Pratt所言:西格尔帮助我们看到文本中最好的东西,也能让我们看到最有可能的潜在意义。
2020年7月9日 想读
“民主”与“爱国” 豆瓣
〈民主〉と〈愛国〉 : 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
9.2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熊英二 译者: 黄大慧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8
本书考察了战后日本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论说,梳理了其从战败到1970年代初的变迁。所用史料涵盖了日本战后主要政治学者、政治党派、政治运动的观点,不仅探讨了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竹内好、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等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还涉及了宪法问题、旧金山媾和、战后史学运动、战后教育运动、安保斗争、全共斗运动等领域。展示了日本人在战后如何面对自己的战争经历和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和政治。
2020年7月9日 想读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豆瓣
作者: 严耕望 著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钱穆的得意门生,胡适、杨联陞、黄永年、许倬云一致称许的史学名家严耕望,积二十二年之功,重现秦汉地方行政风貌!
-----------------------------------------------
★史学名家 严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钱穆为“四大家”。而有学者认为,严耕望于四大家的优点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宏大承自钱穆,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
★学术经典 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本书则另辟蹊径,对史料竭泽而渔,并运用归纳法,从众多零散的记载中归纳出通则,重建秦汉地方政府组织体系,成为中国行政制度史领域的典范之作。
★精校精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此次影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在台湾原版基础上,做了大量修版、重录及更正错讹的工作,改动达数百处,并适当增大开本与版心,力图以清朗悦目的形态呈现给广大读者。
★精良印制 本书圆脊精装,外有护封,内文以100克纯质纸印刷,整体设计端庄、厚重,与其学术经典性相称。
-----------------------------------------------
海外学术界二十余年来,真能潜心学术,有著作问世者,几乎无从屈指。惟(耕望)能淡泊自甘,寂寞自守,庶不使人有秦无人之叹!
——钱穆,著名历史学家
自古史家对中央政制颇多梳理, 地方制度的研究则不免是少所注意的园地。严先生为了重现这一制度的长期演变,取材不仅历史,还旁及碑传文集,可谓巨细靡遗,遂能成兹巨构。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先生之著作偏重归纳法之应用。搜集所有能见到之资料,以归纳法抽绎其共通性,往往有重大发现。
——廖伯源,历史学者,法国儒莲汉学奖获得者
-----------------------------------------------
◎ 内容简介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大一统之中央集权式政府,并推行郡县制,是为政治制度史上一大典型。
本书首先追溯郡县制度之渊源,再由秦汉地方的统治政策、行政区划,论及官吏之组织结构、考核监察、任迁途径、籍贯限制等诸多层面,述其沿革,评其得失。作者先以微观之考察,遍搜散见众书的驳杂史料,再以宏观之通识,将复杂的地方行政制度条理化,得出众多扎实而富有新意的结论。
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本书以其系统、精深的研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领域的开山力作,对学界影响深远。
2020年7月9日 想读
熟悉的陌生人 豆瓣
作者: 李洱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5
作者获茅盾文学奖后的第一本新书。也是作者真正意义上的首部散文集。可谓集才华、才气于一身的智性写作。全书分为五辑,“读与评”“讲与说”“问与答”“序与跋”“人与物”,精选了近年来作者在一些重要论坛的精彩演讲,与批评家、记者的深刻对话,自言自语的序跋,影响至深的一些人与事。其中包括茅奖热点《应物兄》的答记者问,披露写作秘闻与内幕,颇有看点。李洱多年致力于写作技巧与文学理论研究,拥有渊博的学识修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其散文焕发出一种智者的风貌,令人回味。此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2020年7月9日 想读
发明民族主义 豆瓣
The Cult of the Nation in France: Inventing Nationalism, 1680-1800
作者: [英] 大卫·A. 贝尔 译者: 成沅一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现代民族是如何诞生的?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建构的?民族主义究竟意义何在?
在现代世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在各个不同的国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候,它是争取独立、自由的思想,有时候它又是排外、保守的观念。这种矛盾的意识形态究竟从何而来,究竟是福是祸?
本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法国民族主义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了民族主义在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崛起过程。通过对民族主义与宗教、文化的关系的讨论,作者提出了颇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当一个民族处于宗教失范的境地时,“民族”就会被推上神坛。而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则早就了各国不同的民族主义生态。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法国的民族主义,但其观点适用于世界各民族和各种民族主义的讨论。因而对于任何思考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2020年7月9日 想读
何谓“美国”? 豆瓣
What does America mean?
作者: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 | Alexander Meiklejohn 译者: 李立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本书源自作者1924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举行的一系列学术讲座,后来他将讲稿汇集整理,于1935年首次出版。 美国的开国元勋当初心怀怎样的理念?通过独立战争而新生的北美大陆,民众们共同信守着哪些崇高的原则?这些问题的答案,自19世纪后期以来,似乎已被人遗忘。本书作者米克尔约翰痛感人心不古,政府日渐沦为大利益集团的工具,为此,他追根溯源,重申国父们的理想,号召民众回归曾经的朴素传统。
全书饱含情感,引人深思。作者身为一位在美国广受尊重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立场客观公正。他详细地讨论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念“自由”,以及与自由相关的独立和民主等观念,但并非盲目赞美。作者指出,美国政府高歌的自由是建立在对异族人(如印第安人、非洲裔)自由的剥夺基础上的,因此美国白人的“自由”对印第安人和黑人来说就是“一出血腥的悲剧”。可见,本书的出版,有有助于国内读者认清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局限性。
2020年7月9日 想读
大国的崩溃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
作者: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 宋虹 天地出版社 2020 - 6
★虽然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写过苏联解体的历史,但他们大多忽略了从“八月政变”到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发表退职演说之间这至为关键的几个月。本书聚焦的正是决定苏联生死存亡的这五个月中的人和事。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是乌克兰人,苏联解体的亲历者,后定居美国,现为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他是东欧诸国史**的研究学者,专攻俄罗斯及乌克兰现代史,是研究苏联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权威学者。他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立场来呈现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书中解密了美、苏等国尘封多年的绝密文件,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档案,负责总统出国访问事务的白宫官员的信件,布什总统的会议和电话记录等,华盛顿的国家档案馆资料。还有莫斯科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以及利沃夫、基辅和乌克兰档案馆的资料。
★作者采访了大量苏联解体的当事人,包括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的舒什克维奇、乌克兰前国防部长、苏联副总统尤里•舍尔巴克、美国前副国务卿等。这些丰富而珍贵的*手资料,远远超越前人写作时的那些参考资料。
★本书彻底颠覆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我们通常认为,苏联解体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大国幕后操纵、“和平演变”的结果,但是浦洛基用确凿无疑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告诉我们,老布什并不希望看到苏联解体,他在极力保全苏联防止其土崩瓦解。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甚至瞠目结舌的观点,书中不止一处。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时报》《星期日邮报》等数十家国际知名媒体鼎力推荐,多名获得普利策奖的作者以及著名评论家,对本书更是赞誉有加、倾力推荐。
★本书荣获2014年吉尔伯奖(TheLionel Gelber 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Prize)。
★本书中文本自2017年6月面世以来,以其新颖的史料、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剖析、独特的创见,受到读者的极力推崇,至今已重印十余次,发行近20万册。此次推出全新修订版,译者、编辑花费数月时间重新进行了校译,改正了上一版存在的数十处标点、文字、史实上的纰漏,并对不恰当的措辞进行修改、润色,提升了阅读体验和整体品质。
1991年底的苏联解体无疑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作者根据新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大量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作者重点着眼于事件中心的四个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聚焦苏联*后五个月间发生的故事,正是这五个月改变了苏联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本书作者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能够多角度地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本书荣获2014年吉尔伯奖(The Lionel Gelber 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 Prize)。
2020年7月9日 想读
中国监察法制史 豆瓣
作者: 张晋藩 商务印书馆 2019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仅注重监察体制的完善,而且致力于监察法的制定,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发挥。本书论述了中国自夏商至清的历代监察法制建设,史料充实,分析精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着重修改之处为:一、加强监察思想部分,以显示思想对于制度建设的引领作用;二、沟通中枢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内在联系,强调中枢制度的发展变化对于监察制度的直接影响;三、充实了明清两朝的监察立法,作为古代最后两个王朝,监察法和其他立法一样,均已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2020年7月9日 想读
滴水不漏 豆瓣
Writing A Watertight Thesis: A Guide to Successful Structure and Defence
作者: [英]迈克·波特瑞 / [英]奈杰尔·赖特 译者: 毕唯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滴水不漏: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指南》是一本指导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写作研究性论文的指南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三节讨论了构写论文的前期准备,包括确定主题、撰写大纲及厘定结构;第二部分的六节内容涉及具体论文撰写过程中,主题问题聚焦及谋篇布局规划等实际问题;第三部分三节介绍了论文答辩及出版的相关内容。本书结构缜密,内容详实,具有一定参考性及实操性。
2020年7月9日 想读
找工作 豆瓣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作者: [美] 马克·格兰诺维特 译者: 张文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找工作是一项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关键问题。作者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的282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做的职业调查,发现了人际网络在劳动力流动中的关键性作用。
格兰诺维特根据交往时间的长短、感情的强烈程度、亲密行为的有无以及互惠行为的表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无关系。他根据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提出,主要是弱关系纽结而非强关系纽结才是信息传递的真正桥梁,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弱关系起到的作用最大,而这就对传统的搜寻模型提出了挑战。
格兰诺维特在其一篇高引用率的论文《弱关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1973)中认为,现有的社会学理论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把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结合起来,然而对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这种研究,却正是联结宏观和微观的桥梁。正是通过这种社会网络,小规模的互动形成了宏观趋势,而宏观环境又反作用于微观个体。该文一举奠定了其在社会网络研究领域的地位。同年,他又出版了《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进一步阐发,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关于社会网络研究的经典著作。
2020年7月9日 想读
什么是日常统治史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侯旭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利维坦诞生后,人的命运便与国家纠缠难分,认识国史即成为认识民史的一部分。已有进路之外,有无新可能?本书再思历史、史学、日常、事、事件、制度与人,复建其历史内涵。追踪实斋精义,汲取西学灵感,融汇古今东西,探索关系视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统治,激发史学想象力。
“乐道文库”由罗志田主编,邀请汉语学界真正一线且有心得、有想法的优秀学人,为年轻人编一套真正有帮助的“什么是……”丛书。文库有共同的目标,但不是教科书,没有固定的撰写形式,作者自由发挥,各言其志。
2020年7月9日 想读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豆瓣
Why Americans Hate Politics
作者: (美) 小尤金·约瑟夫·迪昂 (E.J.Dionne / Jr.) 译者: 赵晓力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一部1960年代以来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智识史

★一部必将成为政治史经典的作品

★1960年代以来,美国执政党赢得选举的诀窍,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启同一批引起分裂的议题:

·个人自由还是家庭至上?

·保证美国的辉煌(Keep American Great)还是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支持生命(pro life)还是支持选择(pro choice)?

……

这一幕还会重演吗?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梳理了1960年代以来美国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一系列核心问题上的不断分化,他们为了赢得选举,不惜一次次撕裂社会共识,置美国人民于不顾。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观念对政治的塑造,远远超过大部分关于公共生活的记录通常承认的程度。核心论点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长久以来把政治议题设定为一系列的虚假选择,美国政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美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失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被各自的矛盾所折磨,为了对自己形形色色的选民的需求做出回应,不容许他们国家去解决那些被最困扰的问题。
2020年7月9日 想读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豆瓣 Goodreads
The Enigma of Japanese Power
作者: [荷] 卡瑞尔·范·沃尔夫伦 译者: 任颂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0
日本,一个让外界看不懂的国家——政府不会做出果断的决策,首相是随时可以下台的“替罪羊”,不同的党派只是操纵选票的机器,那么究竟是谁在控制日本?政府、党派、财阀、司法系统、媒体和有组织的黑帮……这其中为什么很难找到真正掌握权力的核心,一个可以去问责的对象?
本书最早写于1989年,是对日本商业、社会和政治结构的重要论述。沃尔夫伦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日本,结合30多年来在日本的采访工作、与商政要人的私人对话,全方面剖析日本社会的运行机制,深度解读日本战后历史与未来走向,呈现了一个我们未曾理解的真实日本。政府、党派、商界财阀、警察和法院、大众媒体,甚至是有组织的黑帮与新兴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掌权者,建立了绵密的人脉关系网笼罩全国。权力分散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也造就了温顺的国民——全身心奉献给公司的男性工薪族,只适合待在家里的女性,还有缺乏创新能力、应试机器般的学生。他揭开人脉关系维持的巨大网络,戳破了将权力压迫伪装成传统文化的“日本文化”外皮,也打破了30多年来有关“日本第一”的梦幻神话。
2020年7月9日 想读
拉康传 豆瓣 Goodreads
Jacques Lacan: Esquisse d'une vie, histoire d'un système de pensée
作者: (法)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 译者: 王晨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将拉康的思想重新放入它所萌发的场域,追溯他如何让弗洛伊德的精华摆脱奥斯维辛之后被压抑、模糊和稀释的命运……并最终构建出一个晦涩又透彻的思想体系。
本书详述了法国20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的雅克·拉康混乱、固执而传奇的一生,作者以史为线呈现拉康非正统的、错综复杂的学术理念和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历程,描绘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有群知识分子互动和私人生活。
他渴望进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却被“逐出教门”;
创办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派,又亲手终结了它;
渴望得到祖父和父亲的赏识,却选择出走;
渴望可控的爱情,又去追求得不到的女人;
渴望获得弗洛伊德的认同,但却多次与之擦肩而过;
与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的友谊和纷争,与巴塔耶妻子西尔维娅之间的爱恋,对科耶夫的推崇,对波伏娃的决绝,对萨特态度大转变……
拉康一生的经历、他的学术思想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形成了奇妙的纽结。
2020年7月9日 想读
艺文中的政治 豆瓣
作者: 黄宽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全书主题分作三编,“议题编”两篇文章讨论南宋政局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编”六篇文章,以楼钥、刘宰等为例讨论士人文化互动与人际网络的构建,“评述编”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政治、社会研究的简要评述,包括对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的评议,以及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陶希圣的追怀。
2020年7月9日 想读
九品官人法研究 豆瓣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韩昇 / 刘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九品官人法研究》是日本的中国学和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史、制度史的必读书。在《九品官人法研究》中,作者从制度的层面,精彩地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以及在汉族社会发育成熟的贵族制度如何成功地移植于北方民族统治的北方社会,胡汉合流,出现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局面。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强有力地支持了内藤湖南的时代划分理论,当之无愧地成为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本书是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教授的名作,代表宫崎市定乃至日本学术界的最高学术水平。
2020年7月9日 想读
唐代科举与文学 豆瓣
作者: 傅璇琮 中华书局 2020 - 6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 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并着力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2020年7月9日 想读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修订本) 豆瓣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from the First Century AD to the Third
作者: 爱德华•N.勒特韦克(Edward N. Luttwak) 译者: 孙艳萍 / 茅雨晨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8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囊括了整个地中海,从英国延伸到美索不达米亚,从莱茵河延伸到黑海。罗马帝国繁荣了好几个世纪,并成功抵御各种外部攻击——从夜袭式劫掠到大规模入侵。罗马军队如何保卫帝国的广阔领土免遭持续的攻击?他们如何以如此温和的成本来支持修建快速公路、引水渠、露天剧场、城市浴场和宏伟庙宇的庞大开支?
经验丰富的战略分析专家爱德华•N. 勒特韦克在《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一书中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将军事力量、外交和防御工事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的。罗马的秘密不是进行无休止的战斗,而是实施综合战略,将军事力量、外交和强大的基础设施(道路、堡垒、城墙和障碍物)统一起来。罗马帝国最初依靠附庸国来缓冲攻击,后采用永久的边境防御措施来阻断敌人的攻击。最后,随着野蛮人开始渗透,罗马帝国采用“纵深防御”的战略,允许入侵者穿透罗马的边界。
此修订版纳入了最近的学术成果和考古发现,并增加了一篇探讨罗马帝国治国方略的新序。本书对研究古代历史和现代战略的爱好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2020年7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