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同学少年都不贱 豆瓣
7.2 (3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3
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认为《同学少年都不贱》=《浮花浪蕊》+《相见欢》。   近于《浮花浪蕊》的地方是,叙述主角的声音一直清晰可闻。赵珏的主体意识贯穿始终,一如《浮花浪蕊》里的洛贞,虽然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但读者却分明感到,这几乎就是第一人称。比较起来,《相见欢》中苑梅的主体意识是在情节进展了一半的时候才慢慢凸显出来的,是一个“慢热”的过程。   近于《相见欢》的地方,首先在情节上,都是两位女性朋友多年后的聚谈。不过,《相见欢》的气氛更疏离、更隐秘,而《同学少年都不贱》则相对热烈、明朗。
2020年7月7日 想读
正常人 豆瓣 Goodreads
Normal People
7.9 (16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 风靡全球的电视剧 Normal People 原著
★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萨莉•鲁尼的代表作
★ 2018水石书店年度图书、爱尔兰年度图书奖、2019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英国图书年度图书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英美销量超150万册
★ 在全球被翻译成46种文字出版
★ 入围布克奖、迪伦•托马斯奖、女性文学奖
★ 入选《卫报》“21世纪100部最佳图书”(第25名)
★ 被纽约公共图书馆、《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巴黎评论》、《时尚先生》、Elle、NPR等数十家机构、媒体评为年度图书
康奈尔和玛丽安在爱尔兰西部一个小镇长大。在学校,康奈尔备受欢迎,玛丽安则被视为怪人,独来独往。然而,一次令人怦然心动的对话,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和他们今后的人生。
一年后,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在派对中重逢。此时的玛丽安活跃于大学社交圈,康奈尔则成了边缘人,腼腆而缺乏自信。大学数年中,两人各自与他人交往,但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将两人彼此拉近。他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最后在她走向自毁、而他往别处寻找生活的意义之际,他们究竟该如何拯救彼此?人怎样才能改变另一个人,人如何才能说出内心感受让别人真切感知?
继《聊天记录》之后,萨莉•鲁尼在她的第二部小说《正常人》中,用她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温柔细腻的文笔,探索微妙的阶层关系,初恋的激情、脆弱与危机,家庭关系和友谊复杂的纠缠,为当代小说注入新生力量。
2020年7月7日 想读
刑警之子 豆瓣
刑事の子
6.7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部美雪 译者: 张静乔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9
谋杀的谣言是一把刺向人心的利刃,让人与人之间本就不亲近的关系更添隔阂。
13岁的顺和作为刑警的父亲道雄移居东京,无意间得知街上正流传着“某某家有杀人事件”的传闻,谣言的矛头直指独居的画家东吾。
此后,一封又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警局和顺家,猜忌、恶意、欺瞒与霸凌,令人心惊的事实接二连三地显露端倪。东吾的嫌疑和围绕在他身边的秘密扑朔迷离,警方的调查被人有意引入了误区。
新的犯罪计划正在进行。道雄敏锐地察觉到不同思维方式造成了案件前后的行为矛盾。嫌疑人竟然是少年吗?事态发展急转直下,事件演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制裁犯罪的犯罪能否被制止尚不得而知,超越法律的审判却早已在人心中开庭。
2020年7月7日 想读
引力之吻 豆瓣
Gravity’s Kiss: The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作者: [英]哈里·科林斯 译者: 青年天文教师连线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比科幻故事更精彩的引力波探测
揭秘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发现变为大众常识的过程
《七堂极简物理课》卡洛·罗韦利、“物理学史亚伯拉罕•派斯奖”艾伦·富兰克林、BBC、《新科学人》《泰晤士高等教育》《选择》《史密森尼》推荐
◎ 编辑推荐
☆超乎想象的故事 :通过深入浅出的物理学 细节与科学家们多样的社会性格,全面还原引力波探测“一战成名”的过程,将《生活大爆炸》《星际穿越》照入现实。
☆一手资讯及内部信息 :17 000余封电子邮件、数十次电话会议、丰富的科学界逸闻、大量的媒体报道、具有收藏价值的论文草稿、“做出引力波发现的流程”“关于作者名单的规定”……讲述官方未曾透露的内幕。
☆新颖的社会学思考 :了解引力波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学会做日常决策:如何与多人合作;如何仅通过交流就获得专业技能;如何有效地停止自我怀疑;如何辨识边缘科学与民科。
☆专业的译者团队: 本书译者均来自天文教育公益组织“青年天文教师连线”。其中,胡一鸣、张渊皞是首起引力波事件的亲历者,曾荣获2017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 内容简介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求索中,“如何探测黑洞发来的信息”与“谁能率先捕获引力波”成为引力波物理学界竞技的方向。2015年9月,来自LIGO的“有趣现象”显示,人类终于捕捉到了引力波。
深入引力波社群40余年的科学社会学家哈里·科林斯对此进行了实时记录,为读者讲述了这项迷人的成就诞生的故事。全书围绕“三道涟漪”展开,从本次事件发生后的大量电子邮件到发表的学术论文,全面还原了信号分析,以及该发现被科学界、媒体及大众接纳的过程。丰富的一手资料让这个故事严谨又立体,而幕后逸事则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人情味。此外,科林斯通过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的较量、利益内斗、新发现问世流程等内部信息,透露了科学界与媒体试图隐藏的内幕,探讨了科学本身的价值。
如今,探索宇宙的新纪元已然来临,全球步入高新探测器时代。在这种环境下,科学家与大众扮演着何种角色?我们该如何看待科学?不妨随科林斯进入“以太”,体验别具魅力的科学世界。
◎ 媒体推荐
本书应该为(科林斯付出的)努力加冕,他帮助我们理解了人类是如何利用科学从可知世界的边缘汲取知识的。
——《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
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以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了引力波被世人接受的过程。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一份迷人的记录……本书精彩绝伦。
——《选择》(Choice)
本书既是必读的热门佳作,也是该流派未来的经典。
——《仰望夜空》(The Sky at Night),BBC
作为当代科学发现的一手叙述……本书甚为重要,而且相当独特。
——《伊西斯》(Isis,牛津大学学生刊物)
◎ 名人推荐
本书用智慧、真诚与细节报道了引力波探测卓越又令人激动的成功时刻,整个过程像侦探故事一样惊心动魄。
——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科林斯采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科学是如何在大型合作中实践的,以及这项由LIGO科学合作组织做出的重大发现的内幕。这是一份迷人又容易理解的记录……也是一个伟大的故事。我想向所有对科学及其实践感兴趣的人推荐本书。
——艾伦·富兰克林,2016年“物理学史亚伯拉罕·派斯奖”获得者
哈里·科林斯在一家“剧院”的前排座位上等待了将近半个世纪,其间没有人知道“剧院”是否存在。开幕之夜,他在场。当帷幕升起,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门新的科学。我们与这位开明的向导坐在一起,见证了人类非凡的成就。
——彼得·B. 拉德金,比勒费尔德大学教授
◎ 获奖信息
★《史密森尼》杂志(Smithsonian)“2017年度十佳科学图书”
★Book Scrolling网站“2017年度科学与自然图书”
★BookAuthority网站“名垂史册的100本相对论图书”
★入选“悦读科学2020年10本年度科普佳作”
2020年7月7日 想读
塞西尔·比顿:光彩年华 豆瓣
Beaton: Photographs
作者: 英国苏富比塞西尔·比顿工作室档案馆 译者: 钱卫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从 20世纪名流沉浮,到最亲密的人容颜改变
时尚摄影重量级前辈,记录一代人的光彩年华
·️
📸编辑推荐
🔸以摄影方式展现传奇斜杠艺术家 塞西尔·毕顿
他的一生无比绚烂丰富,身兼摄影师、服装设计师、舞台设计师、记者、作家等数职,3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4次获得、1次提名美国话剧和戏剧最 高奖项托尼奖。
他对服装与生俱来的优雅品味与他时尚摄影大师的地位十分相称,拍摄精美的时尚作品就像他的第二天性。
他是游⾛于英国皇室、⽂艺圈、好莱坞的翩翩公⼦。是英国皇室御用摄影师,《Vogue》杂志英国版、美国版、法国版的密切合作者,启发时尚摄影教母安妮·莱博维茨、⼈像摄影⿁才蒂姆·沃克的重量级前辈,比顿的知名度不输给他的名人拍摄对象。
·
🔸领略好莱坞最辉煌时期 著名影星的风华绝代
在费雯丽,英格丽·褒曼、伊丽莎白·泰勒葛丽泰·嘉宝、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加里·库珀、马龙·白兰度等当红明星的优雅与气度中,展现时尚摄影的时代精神
·
🔸直指大师辈出的年代里 一双双深邃目光
为毕加索、格特鲁德·斯泰因、卢西安·弗洛伊德、和萨尔瓦多·达利、乔治·巴兰钦、弗朗西斯·培根、安迪·沃霍尔等极具创造力的人物,留下了一系列叹为观止的肖像
·
🔸看见一位伟大时尚摄影师 摄影风格的建立和转变
早期擅长用戏剧性元素、细腻光线、惊艳服装、华丽背景,打造如梦似幻的氛围;后期则偏向天然去雕饰,用更直接的方式拍摄肖像
从其最亲密的、在一生中反复出现的人的容颜改变中,见其内心与风格的转变
·
🔸深入比顿光鲜外表下 更真实、更丰富的内心
覆盖比顿整个职业生涯,包括青年时代的习作、著名人物的经典肖像、战地纪实摄影、以及难得一见的私人创作
·
🔸英国苏富比塞西尔·比顿工作室档案馆从上万张照片和底片中精心挑选,悉心编纂
·
🔸黑白层次细腻,彩色颜色饱满,高水准印刷最大程度还原原作
·
📸内容简介
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的时尚品味,及其电影和舞台服装设计师的著名身份,掩盖了他作为20世纪摄影大师的地位。比顿给人留下的表面印象犹如一张面具,隐藏了他的成就中的严肃之处。回顾他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我们发现的远远不止是对社会的记录。到20世纪中叶,他已经摆脱了许多戏剧性,为毕加索、格特鲁德·斯泰因、卢西安·弗洛伊德与弗朗西斯·培根等当时极具创造力的人物留下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肖像。他为葛丽泰·嘉宝、奥黛丽·赫本与玛丽莲·梦露等女性拍摄的照片,位于他优秀的作品之列。在他非凡的视角里,甚至有些许现代性的痕迹。
·
本书对他的摄影生涯进行了重新评定,照片多数是从苏富比塞西尔·比顿工作室档案的上千张照片和底片中挑选出来的。比顿在童年时期就喜爱收藏照片。从青少年时期起,他的妹妹们开始充当他的首批模特。拍照成了家庭服装表演的延伸项目。后来他成为大西洋两岸的《时尚》杂志的明星,满怀信心地踏入好莱坞,就像他时常从容自如地出入于英国社交场所那样。有一段时期,他敏锐的戏剧意识令他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对服装与生俱来的优雅品味,与其时尚摄影大师的身份十分相称。到1960年代,他已经自如地在白金汉宫为女王拍照了,就像他与“摇摆伦敦”的名人们在一起,或是在纽约与安迪·沃霍尔和他的“工厂”明星们在一起时一样。比顿在电影《迷幻演出》的片场为米克·贾格尔拍摄照片后,他的摄影生涯走向了完结,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本书展现了各个时期反复出现在他照片里的人物,用图像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一生。
2020年7月7日 想读
俄国文学史 豆瓣 谷歌图书
A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 From Its Beginnings to 1900
作者: (俄罗斯) 德·斯·米尔斯基 译者: 刘文飞 商务印书馆 2020 - 7
一部为非俄语读者而书写,逾七十年公认最佳的俄国文学通史
————————————————————
《俄国文学史》是文学史家德·斯·米尔斯基以英文写就的,被誉为追溯俄国文学最好的一本通史。其内容涵盖自古代俄国文学(11—17世纪)始,经古典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代、美学新思潮、象征派兴起,至1921年小说复兴的历程。
这部俄国文学通史自面世后便成为关于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长期被选为欧美各名校的文学专业课本,影响、培育了数代研究俄国文学的英语学者。德·斯·米尔斯基辛辣独到的洞见与精炼优雅的语言让这本文学史变得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也使之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功将俄国文学推介至英语乃至整个西欧世界。
米尔斯基的文学史……饱含学识,笔触优雅,行文风趣幽默,充满了智性的愉悦,他传达印象、表达思想的风格及力量无与伦比。
——以赛亚·伯林
这是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最好的一部俄国文学史。
——纳博科夫
这部书是文学史写作的样板:犀利深刻,却又趣味宽容;结构出色、清晰而又比例得当。尚无一部英国文学史,无论多卷或单本,能如米尔斯基这部俄国文学史一般为英语增光添彩。
——多纳德·戴维
*这是被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誉为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最好一部俄国文学史;牛津的俄国文学教授杰拉尔德·史密斯称它是公认为最好的一部俄国文学史,“始终在英语世界保持其地位,逾七十年不变,这或许创下了同类著作的一项纪录”。
*德·斯·米尔斯基是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欧学界最负盛名的俄国和俄国文学专家。一生笔耕不辍,除大量文章和讲稿以及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的相关词条外,用英文撰写、编纂相当数量的著作,译介了众多英国文学作品,在西欧和俄国、东方与西方、文化和政治、俄国文学和英语世界等不同领域间往来穿梭,形成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米尔斯基将长达千年的文学历史纳入这部两卷本著作,精巧灵活的结构使它全面却不冗杂;充满洞见的行文、翔实严谨的事实和口无遮拦的评论,让人贴切可感地触摸到俄国文学史的肌体。
2020年7月7日 想读
写给无神论者 豆瓣
Religion for Atheists: 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s of Religion
7.7 (42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梅俊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尽力去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许多无神论者的兴趣所在,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于一旦假设他不存在,人类将如何自处。《写给无神论者的宗教》主题在于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是他也能发现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给人带来安慰的 。在这部刺激的完全属于作者首创的并且即将面临着争议的作品中,德波顿认为世俗的人们可以从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道德、艺术和教育等等领域中去学得一些东西。在这本书中,德尽力去淡化和消弥宗教中教条主义的一面,摄取了宗教中能够安慰怀疑论者当下思想的一面,让人们去感受美丽和睿智的东西。
2020年7月7日 想读
重思胡适 豆瓣
作者: 任剑涛 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1
胡适是启动中国现代转轨的一代思想重镇。他的思想贡献是多方面的。以其社会影响而言,他对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既广泛深刻、又持续久远;以其对政治转型的作用而言,胡适是以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载入史册的。前者,似乎可以说是完全竟功,今天中国的文化形态已经转进到现代的结构;后者,就其所期待的政制建构来讲,言之成功,则远未可期。但胡适所指示的方向,绝对是正确无误的。在古今中西的强烈碰撞中,胡适为转型中国刻画的蓝图,究竟是不是可以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变成现实,自然是一个历史过程才能显示答案的问题。
1962年,胡适去世。本书是在胡适去世那年出生的几位学人茶聚的基础上形成的论文。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胡适思想的再认知”,包括高全喜、许章润、单世联、陈明和任剑涛5篇论文,下编“胡适话题的再探究”,包括欧阳哲生、燕继荣、陈志武和胡传胜4篇论文。正文后附录“胡适思想的当代考察——纪念胡适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实录”。
2020年7月7日 想读
丝绸之路新史 豆瓣
The Silk Road : A New History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 译者: 张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8
【名人推荐】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 与驮兽,他 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 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ttle)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书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 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2020年7月6日 想读
汉密尔顿 豆瓣
Alexander Hamilton
作者: [美] 罗恩·彻诺 译者: 应韶荃 / 姚晨辉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 - 8
《汉密尔顿(美国金融之父)》由罗恩·彻诺所著。
《汉密尔顿(美国金融之父)》内容如下:
从在尼维斯岛作为一个私生子来到人间,到躺在威霍肯决斗场的血泊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生跌宕起伏,仿佛出自最富想象力的小说家笔下。他从一个苦恼的小职员变身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这既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个人故事,也是一幅美国成长的全景画面。
在美国历史上,鲜有人物像汉密尔顿那样同时引发诸多讴歌和诅咒。有人认为,汉密尔顿的野心、自负和傲慢注定让他成为这个国家的枭雄;也有人将他描绘成财阀的走狗、潜在的暴君。然而,纵览美国历史上未曾担任过总统的政治人物,汉密尔顿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位。他对美国的影响,恐怕要比许多总统还要深远。
汉密尔顿集思想家和实干家于一身。他和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作品《联邦论》堪称美国宪法精神的经典诠释。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和新政府架构的主要建筑师,汉密尔顿设计了能让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平稳运转的一整套机制,包括一个预算体系、一个长期债务体系、一个税务体系、一个中央银行、一个海关系统和一支海岸警卫队。凭借这些举措,他为“行政能力”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如果说是杰斐逊谱写了美国政治论述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可以说是汉密尔顿拟就了美国的治国术散文。
汉密尔顿被称为美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先知。如今,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贸易、工业、股市和银行的繁荣世界。在对未来联邦政府的形态和权力的设想方面,他的预言也同样成为现实。汉密尔顿似乎是来自未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信使。我们对他的遗产的评判,在许多方面,就是对现代社会的评判。
2020年7月6日 想读
西沟 豆瓣
作者: 常利兵 商务印书馆 2019 - 8
❃一个典型乡村与它的传奇人物同生共长四十年所经历的革命与生产传奇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从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的分析路径研究了集体化时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成长史。自抗战年代就已出名的西沟,先后产生了李顺达和申纪兰两位全国劳动模范,从此西沟人家的命运开始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历史完全关联在一起。那么,西沟村是如何由原初的不毛之地一步步地成长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样板村的?一条穷山沟是如何生产出其普遍意义的,也即“红旗”是如何在西沟村上空飘起来的,并持续至今?“红旗飘飘”背后的实践逻辑和运作机制是什么?它在贡献于国家的同时又是如何实现自我前途的?国家意义上的西沟村与当地村民生活中的西沟村有着怎样的关系和表现?等等。作者在书中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富有见地的研究,也为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历史经验文本。
❃悦读
1961年的一天,李顺达讲述了自己入党的具体经过:
我记得是1938年那会儿,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去年有一天,我听一个过路的人说,抗日政府公布了五一减租法令,凡是种地主的地,收五石谷子只交一石租。这消息真把咱们穷人喜坏了。我对俺娘说:“这下咱这点粮食就不会叫郭昭孩全搜刮走了,明年春天还有个活路。”娘听了也高兴来了。收罢秋没几天,郭昭孩就拉上毛驴到我家来了。我见他来了,也没有吭声,也没像往年一样还得给他做顿饭招待他,就用口袋装了七石三斗粮食给了他。他一见我少给了粮,就向我瞪了眼:“为甚少给了我的粮?”“甚也不为,你不知道抗日政府公布了减租法令吗?按五一减,我就给你这些。”我理直气壮地说。“哼,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越来越没良心了。当初你从河南上来,要不是你舅舅向我求情才租给你地种,你们早就死得连骨头都叫狗吃了。现在你要坑我,看来是不想种我的地了,那好吧,那块地我收回自己种!”郭昭孩一下子就火了起来。结果,怕人家把地夺回,这次减租没减成,又叫郭昭孩硬威胁着搜刮走了。本来一场好好的希望,结果落了个空,当时我难过的要命,也觉得很窝火,心想他们这些地主怎么就不执行抗日政府的法令呢?老西沟的十几户佃农向地主闹减租也和我一样,没闹下个甚。因为地主要夺地了,农民就没活路了,所以减不成。后来还听说,沙地栈、池底、古罗等村也是,明减暗不减。一开始吧,我还搞不清咋就减租减不成呢,后来我们一些人碰了碰头,觉得减租失败主要还是地主势力强大,穷人力量分散,没有拧成一股劲。中秋节那天,我挑着担子到县城换东西,无意中碰见了沙地栈的农救会主席张魁云。我和魁云曾经在一起给地主打过短工,这几年他又经常到西沟来串门,我俩关系也不错。一见面,他就抓住我的手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政府又贴出布告了,今年要四一减租。”尽管我俩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是布告旁边还贴了大大的一张画,画的很清楚,就是四一减租。接着,魁云问我回到西沟减租有没有把握?我说,只要大家齐心就行。他又对我说,一定要沉住气,要下定决心,干到底。
回到村里后,我就在村里宣传开了,说今年县里又公布了减租法令,是四一减租,还是大斗改小斗了。并告诉村民们说,今年我们一定要齐心,争取减租成功。当天夜里,我叫来村上佃户桑云河、张引群、张富则等人到我的窑洞里商量减租的事,最后大家都觉得这次一定要硬到底,扭成一股劲儿。秋收没几天,郭昭孩第一个就跑来要我家交租了。见了他之后,没等他说话,我就先说:“去年五一减租没减成,今年是四一减租,还要大斗改小斗,必须得减,这是政府法令,你要是不同意就去找政府吧。”结果,磨蹭了半天,郭昭孩也没怎样,拉上粮食走了。当时,我心里一下子就感觉到穷人的力量了,有一种胜利的满足感。后来,我带头和村里的佃户一起一一减租成功,把难缠的地主们一一顶了回去。第一次减租成功了,真是觉得有盼头了,有希望了,觉得八路军,共产党就是好,就是能够为穷人办实事的。就在这年的十一月里,记不清哪一天了,沙地栈的张魁云忽然来到西沟找我。我正想把前阵子减租的事告他时,没想到他却说:“我全知道了,你带头做得太好了。”一边说,魁云一边拉着我往沟后面的一个山洞洞里走,到了洞里,他小声地问我:“顺达,你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吗?”一开始我觉得神神秘秘的,于是就问他说:“甚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为咱们穷人闹翻身的人啊,领导咱们减租的人,就是共产党啊。”这时我才明白,五一减租、四一减租的法令,都是共产党颁布的。“哦,原来是共产党啊,魁云哥,你咋知道这些事了?我当然要参加共产党了,那咱们去参加吧?”我有点激动和兴奋地说。“顺达,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共产党员了。”魁云严肃地对我说:“党了解到你是个实心实意的老实人,在这次减租斗争中,你表现得很好,带了个好头,能给咱们穷人办事。现在就是党要我来找你,就是为你入党的事来的。”我们俩在山洞里谈了很久。他又向我介绍做共产党员的条件、斗争的任务和方向,我慢慢开始觉得做个共产党员不仅要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翻身斗争到底,而且将来还要建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像我这个受人压迫的穷小子,咋能没有信心和决心呢!
在这次谈话没几天,张魁云就要求我填了入党志愿书,入党仪式也是在山洞里举行的。我记得那天到会的人有二十多个,其中还有路合山、桑三则、王周则、李达才,他们都是和我一起给地主打短工的伙伴,没想到又一同加入了共产党组织。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在老西沟发展的不只是我一个,只有在见面开会时才知道。主持会议的我也没想到会是老康,他整天穿的破破烂烂,裹着黑手巾,经常到西沟来收羊皮、卖柿疙瘩,没想到老康还是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了。最后,我们几个向党进行了宣誓,我记得有“党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把我的一生献给党的革命事业。就是天大的困难,我也要永远忠实党,听党的话”。
2020年7月6日 想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巫宁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3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如何历尽艰辛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最终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人们心中的“了不起”的豪富,却又如何苦苦追求初恋时由于贫穷而失去的情人的故事,再现了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揭示了“美国梦”的诱惑和破灭。
2020年7月6日 想读
夜色温柔 豆瓣
Tender Is the Night
7.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汤新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菲茨杰拉德最呕心沥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现代文库评选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百部英语作品之一
女电影演员露丝玛利在戛纳海滩上遇见了主人公狄克·戴弗,一位精神病医生。他妻子妮珂是他过去的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症。他温文尔雅,待人彬彬有礼,露丝玛利很快就迷上了他。尽管她一再对他表明心迹,狄克却始终不为所动。回巴黎后,他对妻子妮珂的忠诚看似没有动摇,事实上却情不自禁地被露丝玛利吸引。为摆脱对露丝玛利的幻想,狄克开始撰写专著,对复发癔症、精神状态仍不稳定的妮珂尽可能温柔体贴。在阿尔卑斯山度假期间,他遇到昔日好友佛朗兹,并用妻子可观财产中的一部分与他合伙办了一家诊所。此时,妮珂收到一封指责狄克与病人通奸的信,病情加剧,在郊游中故意撞毁汽车。狄克沮丧万分,独自外出度假散心,途中与罗丝玛利偶遇,却只是意识到他们短暂的爱情已无可挽回。最终他借酒浇愁,妻子也离他而去。他曾是这个浪漫时代的缩影,最终却沦为一个顾影自怜的失败者。小说见证了菲茨杰拉德虚度了大半生的“爵士乐时代”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作者本人所谓的“对人生透彻、惨痛的了解”。
2020年7月6日 想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 Goodreads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7 (1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邓若虚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 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小说第2名
★ 村上春树最爱的书
★ 村上春树万字长文导读
★ 全新译本完美呈现原著魅力
★ 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村上春树
★《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菲茨杰拉德
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俨然慷慨荒唐的富豪大亨;他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邻居尼克,眼看着盖茨比的宾客们接受他的招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腐败的虚华。盖兹比最后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再看着它楼塌。
2020年7月6日 想读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豆瓣
WAR'S UNWOMANLY FACE
9.2 (6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2020年7月6日 想读
认真对待人权 豆瓣
作者: [美]德沃金 / 许章润 译者: 朱伟一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本书辑录美国著名法学家罗纳德·德沃金教授来华所作演讲及其他相关法学论文,并中国学者围绕“德沃金法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而作的各种著述,裨资理解德氏学说,寄望于不同人文类型的法意与人心之间能够达成“同情之了解”。
2020年7月6日 想读
法学家的智慧 豆瓣
作者: 许章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所论大抵属于法律学术史、思想史范畴,咯分为上、下两部。前半部着力于中国故事,后半部入眼于西方经历。就取材而方,或讲解学术事件、梳理法律的时代思潮;或阐释经典作品、于探析人物思想中追索其文明内涵;或缕叙一已心路、彰显法意与人心的纠缠。就取径来看,自中国而西方,或宏观或微观,将对于过程的梳理与横断的考察合而为一,希望由叙述事件而窥觇背景,于具体场景中理解思想叙事,将法意与人心连贯道来。经由个案分析与横断研究,梳理中西法学思想,尤其是百年中国法律学术谱系,探讨法律的知识品格及其人文蕴涵,自法律之内与之外两个视角,省视法律、法学和法学家的时代命运。
2020年7月6日 想读
法律信仰 豆瓣
作者: 许章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本书收录了汉语法学界近年关于法律信仰的九篇论文。诸文均激于“有法不依”的现实苦恼,借由探索法律的信仰之维,谋求建设中国文明的法律的精神家园,最终砥砺形成全体中国人的理想的,为我们提供安全、自由、平等的人间秩序——法制中国。
2020年7月6日 想读
重思国家 豆瓣 豆瓣
Wuthering Heights
作者: 许章润 主编 译者: 宋兆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11 其它标题: 呼啸山庄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和两个附录。
第一编理述现代国家的历史脉络与法政蕴含,辨析国家治理和文化政治的现代意义,以及人民主权与民族主权的牵连纠结。在此,究竟是何种耦合机制,使古老的民族意识在现代水平上被政治性地征引与开掘,继而跟领土型国家紧密连锁在一起,逐步演化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主流范式,如何在国际政治意义上实现领土和治权统一的国家,从而,在政治发展意义上确立法治和民主问责制度的国家建制,既为与会诸君的基本问题意识,也是当下省思“中国问题”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第二编着意于分析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在理述现代中国的合法性、制度合理性及其政策允当性等国家想象及其迭次转型之际,探讨公民模式的建国方案,以及古典中国的国家观及其现代意义,特别注重分析其遭遇的问题,于还原其基本历史中追溯其经验教训。第三编讲述现代中国建构的精神历程,既涉及儒教复兴与中国的国家建构的内在义理结构,也包括国家問題在自由主义思想脉络中的“隐”“显”两面,以及诸如傅斯年的公共空间与思想抉择与“后学衡时期”的国家观念等个案研究。
此外,两份附录,分别载述了本次会议的现场讨论和《重思胡适》首发沙龙的现场讨论与问答,一并收入,以飨读者。
2020年7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