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History of the Pelopponesian War
作者: [古希腊] 修昔底德 译者: 徐松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 古典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古代世界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完整记录与分析。
* 西方古典文明研究学者徐松岩教授全新翻译详注本
* 新增注释1500余条,校订正文近2000处。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巨著,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倾注毕生心力写就巨著。全书按编年体记事,共8卷。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修昔底德详细地记录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事件,并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古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当时整个希腊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可以说这场战争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这场战争不但对古代希腊而且对历史学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其本身也是第一次被科学地、历史学地记录下来的史实。修昔底德的记录到前411年冬中止。修昔底德之后,色诺芬在他的《希腊史》中延续了修昔底德的工作,记录了前411年后的事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修昔底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他把当时希腊哲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此外,修昔底德这种以年代为主线的历史叙事体的编撰体例,以及注重军事和政治的撰史传统,对后世欧美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为西方古典文明研究学者徐松岩教授所译新版。他为翻译本书倾力十二载,钻研了近三十年来有关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大量研究成果。此次新版,增加注释1500余条,校对正文近2000处,成为汇聚英语世界研究精华的上佳译本。
修昔底德是历史学家中最为优秀者,而且他已被传统观念视为历史研究的标准。
——狄奥尼修斯
修昔底德的著作达到了历史写作才能的顶点。——托马斯•霍布斯
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大卫•休谟
2020年7月4日 想读
快思慢想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inking, Fast and Slow
7.0 (5 个评分) 作者: 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译者: 洪蘭 天下文化 2012 - 10
全球重量級作者一致推薦!
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快思慢想》!
慢慢讀,反覆讀,跟著他踏上美妙的心智探索之旅。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
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
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Amazo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認知科學權威洪蘭教授「六親不認、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
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專文推薦!
英文版上市一年,至今仍穩居Amazon認知心理類Top 1、
決策類Top 3、企業管理類Top 7、銷售總榜Top 100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大力推崇──《快思慢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包括《蘋果橘子經濟學》、《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推力》、《別讓科技統治你》、《大腦決策手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語言本能》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聰明、更冷靜,就要學會掌握「快思」與「慢想」的遊戲規則。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效應。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靈光乍現,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是快思的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是慢想的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2020年7月4日 想读
白话本国史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7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的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另一个大界限,其间的历史,只是承平—致乱—再复承平的不断重演,而无本质上的变化。但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和宋元明清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目的历史分期,更为平实中肯、接近史实。
《白话本国史》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与现今各类通史专著总是先政治、经济,后文化、外交的叙述顺序不同,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的学习、研讨指示了方向。
2020年7月3日 想读
《大打字稿》 豆瓣
作者: Ludwig Wittgenstein ZWEITAUSENDEINS Versand- Dienst GmbH 2002 - 10
整套Wiener Ausgabe丛书由Michael Nedo博士编辑,奥地利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 )出版,维也纳、纽约双地发行。关于WA的概况,这里还得作几点补充:
(1)关于WA的原始材料来源,主要体现在下表中最后一栏。其中编号以“MS”打头的是指维氏用大开面硬封皮帐册来记录的思考心得——从1929年到1940年,这样的笔记共记了18本,在维氏遗稿编号体系中被后人依次命名为MS105~123。另外他还兼用小开面的笔记本,相关遗稿的编号自MS153起。通过对于大开面手稿中头十本(即MS105~114)的编辑,他本人又整理出了三本打字稿,其遗著编号分别为TS208、TS210、211。他将这些打字稿上的句段剪成字条,重新排序、粘贴,就这样复又制作出两本新的打字稿:TS209与TS212。在此基础上,他继续反复修改,由此便派生出更多的打字稿;
(2) WA丛书每卷除了卷首的“导论”配备英译外,正文都只有德文原文。WA在排版上尽量复制了维氏在原件上的笔改痕迹,页边亦附有原件的页码。由于篇幅过于巨大,现在整套书还有一半未出,英语世界的出版社也没有另行出版过已出卷章的英译本。不过,其中的第十一卷《大打字稿》却已有了意大利文译本(Armando De Palma译 ,Einaudi出版社,都林,2002年);
(3)WA并非是按照卷数的大小次序逐一出版的,因此第十一卷BT出版时,六、七、九各卷都还在酝酿中;
(4)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维氏十分喜欢用“哲学评论”与“哲学语法”来给他的手稿命名。在中文版《维特根斯坦全集》中,也有两本书分别叫《哲学评论》与《哲学语法》,但它们与WA中的同名卷章并不完全是一码事。已有中译的《哲学评论》是维氏弟子Rush Rhees从TS209中编辑出来的,并于1964年发表;《哲学语法》则是同一编辑者从TS213、214-218中编辑出来的,并于1969年发表(参表二)。Rhees的编辑方式历来受西方学界之非议,加之二书的篇幅十分有限,它们对于维氏中期思想材料的涵盖力自然要逊色于洋洋大观的WA。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海洋之星 豆瓣
Star of the Sea
作者: [爱尔兰]约瑟夫•奥康纳 译者: 陈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罗生门》式的船舱谜案 ,折射大西洋两岸的历史兴衰;无法摆脱的过往, 叠印在背井离乡者身上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爱尔兰邮报》文学奖 |入选Vintage“未来的经典”
☆科伦·麦凯恩、特里·伊格尔顿盛赞,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逾 百万册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奥康纳代表作,中文版首次引进
☆特别附赠:《海洋之星》中文版纪念别册
【编辑推荐】
1.本书是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奥康纳的代表作品,自2004年推出之后便畅销不衰,获得《爱尔兰邮报》文学奖、法国玛德琳·泽普特欧洲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奖等奖项,并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当年度的25部传世之作之一,著名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更是撰文盛赞,称其将爱尔兰小说带到了“一个更丰富、更陌生的国度”
2.《海洋之星》包含了多样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文本形式,约瑟夫•奥康纳融合类型小说的技巧与纯文学的深度,用一个荡气回肠的谋杀故事,完美呈现了爱尔兰的悲剧性历史。
3.本书是约瑟夫•奥康纳的首部中文译介作品,由《奥威尔作品全集》译者、知名青年翻译家陈超担纲翻译,译笔流畅、优美,准确还原原作中的史诗气质。
【内容简介】
1847年,从饥荒肆虐的爱尔兰,“海洋之星”号起航前往纽约,船上的乘客们各自怀揣秘密与希望。而与此同时,一个幽灵在船上徘徊,如同众人的过往般阴魂不散。这段旅程将见证许多人生命的终结,而活下来的人,在新大陆能否得到救赎?
《海洋之星》采用多声部的叙事和不拘一格的文本体例,以悬疑小说式的情节,再现了爱尔兰的悲剧性历史。知名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称赞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使那些标志性的人物形象摆脱了平庸性”。
【媒体推荐】
奥康纳最匠心独运的小说:勇敢、滑稽、雄心勃勃却又沉稳平静,其核心部分十分当代。
——科伦•麦凯恩
凭借这部成就惊人的小说,爱尔兰小说来到了一个更丰富、更陌生的国度。
——特里•伊格尔顿
成就惊人。
——《卫报》
绝妙的故事……叙事于无形间。
——《每日电讯报》
集瑰丽、精巧于一身。
——《纽约时报》
这部小说的出版使约瑟夫•奥康纳成为这一代爱尔兰作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
——《世界报》
2020年7月3日 想读
尊右军以翼圣教 豆瓣
作者: [意]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本书是介绍名碑《集王圣教序》(立于673年1月1日,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著作,也是意大利汉学家毕罗专门研究《集王圣教序》的最终总结。《集王圣教序》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历史上三位影响力甚大的人物——玄奘、唐太宗李世民和书圣王羲之的事迹。太宗、高宗王朝的中国已经非常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长安是充满着国际气息的大都市,同时汉人文士也具有开放包容的性格,书法作为汉人文化独有的艺术,理所当然也会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的薰染。本书一方面以严谨的文献基础与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述了《集王圣教序》的立碑动因和历史环境,另一方面对此碑的制作和书法特征做了逐字地探讨。
2020年7月3日 想读
赵孟頫闲居考 豆瓣
作者: 赵华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重建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
编辑推荐:
◎赵孟頫连续可考的艺术生涯共36年,而他绝大部分的存世作品是在其告罪、告病、告老以及革闲、等待、南北往返的16年中完成的。本书即主要论述这些时期与赵孟頫相关的事宜。
◎作者认为,目前存世的赵孟頫资料,因为涉及当事人的门生家属,在真实性上存在很多弊端,而本书正是要部分复原这些被改动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由‘口供’组成的”,其中难免存有经过修饰加工的 “口供”,但是总还有未能被清扫干净的证据散存于世。
◎本书所要做的正是厘清质证后的证据,再通过不同史源证据的交叉证明与证伪,揭开历史的面纱,不断接近一个真实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研究以赵孟頫三次闲居为主要线索,分别为告罪闲居、告病闲居和告老闲居。其中告罪、告病都是《行状》等传记所回避的,也是历来研究所缺乏的内容,对了解赵孟頫思想发展、转变极有意义。本书分为3章6节,引用作品274件次,图片130幅,全景呈现了赵孟頫闲居的生活片段,基本算是一部“半传”。本书更多地使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证据和方法,重建了很大一部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又使用了风格分析、印鉴分期、称谓分期等新的研究方法,对于赵孟頫作品重鉴和考年有重要意义。
2020年7月3日 想读
齐白石艺事琐考 豆瓣
作者: 刘振宇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4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由六篇短文构成,深入浅出,文图互证,生动有趣,使用模件生产、考古类型、文化认同、影响焦虑等现代理论方法探寻真实的齐白石艺术人生。对齐白石的核心技术、衰年变法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地缘文化的角度重新讨论了齐白石与陈师曾、王缵绪的真实关系,丰富了世人对于中国近代艺术史的认识,为当下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是近年来齐白石艺术研究的重要新作。
2020年7月3日 想读
王铎四题 豆瓣
作者: 薛龙春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本书为艺术史研究著作。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明清书法篆刻史,其中,关于王铎的相关研究至今已有15年。本书所收录的四篇文章,写作于不同时期,作者现依据新出现的图像、文献资料,对之进行了增补与修改,为读者学习和了解王铎的书法提供了详实且生动的文本资料。在本书中,作者除了对王铎本人的书作、刻帖、手稿、信札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考证,还将其同时期的书家、友人的大量诗文集、笔记、信札等做了搜集与细读,使该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更具客观性。
与此同时,本书对于王铎的书法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史,而是突破了美术的范畴,开始了历史学的转向。透过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即可窥见一斑,如宋明之间对王字碑的批评,何以从品格化的“俗书”转向“集字”工艺的缺陷?除了传刻书法,刻帖在保存家族文献与塑造文化身份上有怎样的意义?文本的功能如何影响书家的态度,并在形式上产生巨大的差别?有意识的“作品”对日常书写产生怎样的冲击?为什么王铎旅途中的书作常常显得怪异?一个面目张扬的艺术家,是否就对工具、材料不加选择?这些问题,无不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旨趣。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即可对这些问题了解一二,也可体味作者严谨、新颖的学术思考动向。
2020年7月3日 想读
瘗鹤铭新考 豆瓣
作者: 王家葵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7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瘗鹤铭》自宋初进入文人视野,便受到极度追捧,热情至今不衰。但有关《瘗鹤铭》的作者、拓本情况、书法价值等,却一直众说纷纭。作者通过对《瘗鹤铭》文本的考订,将相关人物的历史以及具体的行迹相互参证,以追求当时历史真相为目标,以严谨文献基础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述,通过“《瘗鹤铭》的时代和作者”“《瘗鹤铭》的石刻拓本”“《瘗鹤铭》的书法与摹习”等方面的分析,而得出对《瘗鹤铭》文本作者的一种有所根据的推断。
2020年7月3日 想读
卢梭的面具 豆瓣
作者: 贺方婴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4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宛若一出历史剧,伏尔泰、狄德罗、达朗贝尔和卢梭等人是这出戏剧中的主要角色。卢梭既参与搞启蒙又激烈抨击启蒙,从而与伏尔泰、以及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发生了具有思想史意义的戏剧性冲突。
卢梭在1758年发表的《致达朗贝尔先生论剧院的信》(简称《论剧院》)是这场戏剧性冲突的精彩体现,它既呈现了卢梭与其启蒙友人之间的思想冲突,又是对这场冲突的自省式剖析。《论剧院》历来以文艺学名篇而为人所知,但它更应该是政治哲学名篇,其独特的文本形式与结构无不蕴含深意。
卢梭在《论剧院》中以多幅修辞面具现身,忽而是“公民卢梭”,忽而是“哲人卢梭”“立法者卢梭”,实在令人困惑。而且,卢梭几删其稿,《论剧院》的修订次数甚至超过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我们有理由推测,卢梭的修辞背后隐匿着重大的政治哲学论题。
本书从卢梭《论剧院》这封致启蒙友人的公开信入手,通过考察卢梭与其启蒙友人之间的分歧回到卢梭生活的时代,进而呈现18世纪中叶在法国上演的这出“启蒙戏剧”的内在冲突,厘清启蒙知识人之间复杂的思想纠葛,在历史的政治语境中理解《论剧院》中的卢梭的写作意图。
本书首先关注《论剧院》文本表面呈现的戏剧观,依照《论剧院》的行文顺序依次解读卢梭提出的11个论题。通过识读《论剧院》的论述和修辞,着力展现卢梭对剧院与政治制度、剧院与风尚,以及剧院与宗教信仰之间关系的思考,寻找奠定卢梭思想圣所的基石,以及贯穿卢梭一生思考的思想脉络。
通过揭示卢梭政治哲学的内在意涵,本书试图证明,《论剧院》是卢梭立法思想的序言。通过以“剧院”模仿并暗喻柏拉图的“洞穴”和基督教的教堂,卢梭在这封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信中把日内瓦是否建设剧院的现实问题转向何为最佳政制的古典政治哲学的论题。在18世纪的“启蒙戏剧”中,卢梭迫使论战对手面对这样一个严肃而重大的问题:大众启蒙应如何面对人世间各色灵魂的差异?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水浒传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2016年6月在重庆大学高研院古典学中心举办的“《水浒传》与政治哲学”研讨会的论文结集。会议主办者没把研讨会题目定为“《水浒传》中的政治哲学”,因为,《水浒传》肯定是政治小说,但其中是否有政治哲学意涵,则有待探讨。从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来看,探讨《水浒传》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可以有各种“进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释。通过一系列的探讨,我们从研讨会收到的十余篇论文中挑选了8篇,结集为这本小书,算作一次《水浒传》“会饮”的成果。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死与重生 豆瓣
作者: 李虹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8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清洁、作为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部分,从死亡与再生观念、解除之术、墓葬构造与功能、再生仪式等方面相互贯通,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豆瓣
作者: 郑匡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的思想渊源的研究论著。
◎变法遇挫,流亡日本,欲借他国之力东山再起未果,转而以塑造“新民”于己任,以求曲线救国。作者在历史背景及个人处境的简单回顾后,便以日本明治时期重要思想流派为主线,爬梳了当时重要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中村正直、中江兆民等)和梁氏的相关论著,从而厘清两者间的关系,剖析梁启超在这诸多思想中接受和拒绝了什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梁启超的一部思想史著作。氏著专门探讨了梁启超启蒙思想与明治日本之间的关系。该书史料翔实且丰富,尤其是引用大量原文资料,使得本书的论述基础坚实有力,并且具有以往国内这方面研究所没有的一些新的特点,有相当深度。
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探讨梁启超与明治日本思想界关系的著作,该书首先对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日本观和他流亡日本初期的处境做了扼要的考察,随后分别探讨了日本明治思想家福泽谕吉、中村正直的思想对梁启超的影响。将东亚文明意识自觉地带到有关梁启超与明治日本思想关系的研究之中,将会是更有思想启发性和丰富价值的一次尝试。
2020年7月3日 想读
近代中国的乡谊与政治 豆瓣
作者: 唐仕春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4
乡谊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因素,本书紧扣近代会馆等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了影响乡谊流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乡谊流动的拓展与分化。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了京师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了乡谊流动与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的构建,会馆管理制度的演进亦可见乡谊流动与政治的互动。既协作又冲突的多重面相展示了政治对乡谊流动的包容与限制。本书凸显了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亦在社会史与政治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2020年7月3日 想读
西方史学史 豆瓣
作者: [美]恩斯特 ·布赖萨赫 译者: 黄艳红 / 徐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对西方史学的综合性回顾。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写就了这一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和熟稔的笔触,展现了西方史学自古希腊至现代的发展脉络,系统讨论了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学派源流,尤其注重揭示历史学和历史学家在西方文化的不同社会和发展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对西方史学中的重要人物、作品和思潮信手拈来,阐释精当。第三版增加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妇女史、非裔美国人史、微观史、文化史等反映西方史学新动态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20年7月3日 想读
黑色电影 豆瓣
More than Night: Film Noir in Its Contexts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纳雷摩尔 译者: 徐展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8
研究黑色电影的扛鼎之作!
本书为2008增补修订版。初版获1999年度美国克劳斯瑙—克劳斯活动影像图书奖(Kraszna-Krausz Moving-Image Book Awards)及2000年度美国电影与媒体研究学会(Society for Cinema and Media Studies)凯瑟琳•辛格•科瓦奇图书奖(Katherine Singer Kovacs Book Awards)荣誉奖。
提起“黑色电影”(Film Noir),最容易想到的是那些风格化、愤世主义的1940、1950年代好莱坞黑白电影——关于私家侦探、蛇蝎美女、犯案黑帮、亡命鸳鸯的情节剧。在《黑色电影》中,詹姆斯•纳雷摩尔探讨了这些影片,但他亦向我们指出,“黑色电影”这个术语远比我们所认识的复杂和矛盾,它是一份重要的电影遗产,同时也是我们投射到过去的一个概念。
本书提供了对黑色电影的原创性研究方法,既生动又广博,同时还有新的影片信息和对数十部影片带有启发意义的评论,这其中包括经典之作《双重赔偿》《马耳他之鹰》《第三个人》《来自过去》,“新黑色电影”《唐人街》《低俗小说》《蓝衣魔鬼》,以及21世纪的黑色电影《穆赫兰道》《罪恶之城》《杀戮赌场》等。纳雷摩尔对黑色电影的探讨基于以下几个面向:作为批评主义的术语,作为艺术中现代主义的表达,作为好莱坞1940、1950年代审查制度和政治的征候,作为一种市场策略,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风格,作为关于种族和民族的电影,作为一个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得以传播的概念。
《黑色电影》还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著作,除了电影和电视,笔力所及,还带来有关现代文学、美术、流行文化的有益见地。
(本书)也许是迄今黑色电影论著中最优秀、影响最广的一部。
——乔纳森•罗森鲍姆(Jonathan Rosenbaum)
就智识的严谨、研究的深刻、批评洞见的程度、写作的水平来说,这是第一部堪与黑色电影匹配的研究著作。
——汤姆•冈宁(Tom Gunning)
2020年7月3日 想读
旧巢痕 豆瓣
作者: 拙庵居士 (金克木)著 / 八公山人 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人生识字糊涂始。烟雨尘埃旧巢痕。
一个孩童眼中的旧时风物。
一代大家最初的知识启蒙与人生教育。
金克木自写自评的小说体回忆录。所谓拙庵居士,其实是金克木。托名八公山人所做的的眉批、夹评与回评,其实均出自金克木自己。
全书以旁观与旁白的手法,通过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的眼睛,逼真地勾勒出一个知识分子小官僚家庭的衰落和分化,并将整个社会 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推成一幅朦胧的远景,描画出了上承晚清,下接“五四”的中国江南一隅的社会变迁与民情风俗,中间穿插着小孩子苦乐参差的识字生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衰落与变迁轨迹可一窥当时社会大时代的衰败与变迁。
2020年7月3日 想读
革命年代 豆瓣
9.8 (13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南京大学已故历史系教授高华先生国内第一部著作。
在革命的背景下,在革命的名义下,历史风雷激荡、扑朔迷离。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历史大家的独特视角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将我们带进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后的继续革命洪流中被遗忘或者被拒绝记忆的角落。
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历史学家的人文关怀,高华教授的《革命年代》最重要的启示实际上是告诉读者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我们和其他人的过去和未来。
2020年7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