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城牆 豆瓣
Walls: 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Blood and Brick
作者: 大衛.弗萊(David Frye) 译者: 韓翔中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0 - 5
從羅馬帝國到蘇聯、從秦始皇到川普
城牆有多老,文明就有多久,人類的故事就是劃界的歷史!
美國BookAuthority權威書評網站評選2020年最佳歷史書籍!
泥沙終將沖刷一切,兩河流域諸王為何花一生築牆?
戍衛邊塞多勞苦,羅馬傭兵為何只在乎啤酒夠不夠喝?
嚮往城內資源,成吉思汗為何嚴禁後代建造城牆?
明知擋不住德軍,法國為何執迷於馬其諾防線?
要認識人類文明,先從了解如何劃界開始,
歷史從未終結,柏林圍牆倒下的那一刻,新的隔閡早已興起!
古今東西的城牆總伴隨城市、國家與帝國的興起。每當有人說築牆是對人民的壓迫,總會有人呼籲要打造更新、更高、更長的屏障。
築牆熱潮在21世紀復興,號稱是為了防堵恐怖主義、大規模移民、非法毒品。在這個全球無國界的數位時代,各地卻出現70多座邊界壁壘,將人群分隔得更加徹底。
美國杜克大學歷史學博士大衛.弗萊結合史料文獻與考古經驗,帶領讀者漫步牆頭,走入這場古今城牆巡禮。爬梳5千年歷史長河中,城牆如何左右政經局勢、思想文化、日常生活,並形塑現代社會的樣貌。並思考在新保守主義盛行的當代,我們該如何自處?
或許,築起藩籬的從來都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好評推薦
李修平|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專文導讀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周惠民|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蔡慶樺|作家、外交官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神奇海獅|歷史說書人
「從西元前兩千年到川普的美墨圍牆,一部完整的邊界城牆簡史。」──《BBC歷史雜誌》(BBC World History)
「牆不只阻敵在外,歷史顯示它也形塑了城內的人。」──《時代雜誌》(Time)
「大衛.弗萊辯才無礙……擅長將史料和考古證據化為動人文章,他的書寫和城牆上留下的銘文一樣明晰。」──《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探訪城牆及其建造者(也包含他們的不滿)的精實歷史之旅。發人深省、字字珠璣,針對如今這個星球上處處高聳的城牆,完全一語中的。」──《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從外而內翻轉了四千年的歷史。他關注的不是文明的中心,而是闡明文明碰撞的邊界。從上古的美索不達米亞、古羅馬,再到如今的美國總統川普,大衛.弗萊的史觀巧妙獨特,為今日的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傑克.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國際暢銷書《蒙古帝國三部曲》作者
「幽默奧妙的探索,直探歷史角力的中心──我們對安全與自由的渴求。以新穎的視角搭配精彩的情節,弗萊描繪了人類對城牆的矛盾之情:雖說是恐懼建造了城牆,但唯有在牆後,文明才得以發展。」──拉爾斯.布朗沃思(Lars Brownworth)|《中古歐洲三部曲》作者
2020年7月5日 想读
治世的至理 豆瓣
作者: 陈继红 中国社科 2011
陈继红编著的《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试图立足于“分”这一视角对先秦儒家治世之道进行解读,从本原性意义上反思“价值合理性”的问题,并以之解释传统社会何以有“超稳定结构”。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情状,在对“分何以能行”这一重大治世问题的应答中,先秦儒家设计了一整套伦理价值体系,即“分”之伦理。《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通过对天人关系理论、人性理论及其人群理论的三维解读,从道德哲学的高度阐释了“分”之合理性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分”在先秦儒家名分思想、人伦思想、伦理制度思想中的贯通之义,使“分”之伦理的内在逻辑脉络得以明晰;最后,以一种宏观的视角阐释了先秦儒家由“分”而“和”的伦理重构思路。本书认为,深入解读先秦儒家“分”之伦理,有助于我们结合中国当代的现实,深入思考秩序、和谐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2020年7月4日 想读
Know Your Remedi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e Bi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4
Know Your Remedies presents a panoramic inquiry into China’s early moder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pharmacy.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pharmacy—as a commercial enterprise and as a branch of classical medicine—resists easy characterization. While China’s long tradition of documenting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state-commissioned pharmacopeias, known as bencao, dwindled after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ubiquitous presence of Chinese pharmacy shops around the world today testifies to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jecting narratives of intellectual stagnation or an unchanging folk culture, He Bian argues that pharmacy’s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n best be understood as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elite and popular culture.
Beginning with decentralizing trends in book culture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ian reveals pharmacy’s central role in late Ming public discourse. Fueled by factional politics in the early 1600s, amateur investigation into pharmacology reached peak popularity among the literati on the eve of the Qing conquest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itnessed a systematic re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Qing court turned away from pharmacopeia in favor of a demedicalized natural history. Throughout this time, growth in long-distance trade enabled the rise of urban pharmacy shops, generating new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2020年7月4日 想读
自然的弃儿 豆瓣
Cosmos. Une ontologie matérialiste
作者: [法]米歇尔·翁弗雷 译者: 缪羽龙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
-编辑推荐-
2009年降临节之夜,一位父亲在儿子的臂弯中安然离世。儿子说,这是父亲留给他“最好的礼物”。三年后,儿子结发37年的爱妻溘然长逝,留下这个世界让丈夫独自面对。
这“500多页”的文字记录了这位“儿子和丈夫”将“灾难化为坚贞”的时刻——为他自己,也为赞美死亡 这份遗产。
“进行哲思就是练习死亡。”至亲至爱之人的死检验着我们对“死亡”的所思所想,但哲学在这个主题上似乎缺乏真正有效的安慰。我们要如何自处?
● 水流千川归大海。这是——
作者最私密的“第一本书”:一种过哲思生活的示范,一种真正的哲学的慰藉。
○ 始于将生命切成两半的父亲之死,完成于让生命飘摇不定的爱妻之死。这是——
向天地万物寻求安慰的哀悼之书:让苦难变得有意义,正是哀悼创造了我们。
● 自然无需拯救,文明只是过客。这是——
回应现代“文明人”生存困境和焦虑的启示之书:文明不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是对自然的升华、对自然之力量的雕琢。
○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这是——
击碎人类的自大与傲慢,重返自然之书:我们不在自然中,我们就是自然。
品评美食、分享游记攻略、窥视哲学家的肚子、数落弗洛伊德……这位法国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写作者米歇尔•翁弗雷践行着他的享乐主义宣言。这一次,他开启了雄心勃勃的“世界百科全书”计划,呈现在此的首部力作展开了他对自然、文明、生命的哲思,带领我们重新发现世界的意义、重新定位我们在天地万物中的位置。
你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淹死在难以理解的哲学黑话和文字游戏之中,相反书中那些朴实易懂、感性诗意、最具法兰西风格的文字会让你领略到翁弗雷的箴言:思考生命、践行哲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生活。
-内容简介-
◇ 一瓶葡萄酒中蕴藏了多少值得我们去追忆的时光?
◆ “明天之后,明天将成昨天”——什么样的时间值得去经历?来看看流浪的茨冈民族的生存之道。
◇ 斗牛士桃花心木,这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藤本杀手,给了我们对生命善恶的理解哪些启示?
◆ 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循环中,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 素食主义者、纯素食主义者和素行主义者,他们在对待动物的立场上都说了什么?
◆ 斗牛术展现了文明的强壮还是文明的虚弱?
◇ 教堂的设计和建造与原始的太阳崇拜有哪些对应关系?
◆ 以拉斯科洞穴壁画为代表的史前绘画,它们散布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却展现出相似的表现形式。这隐藏了哪些人类起源的秘密?
◇ “三句十七音”的日本俳句蕴含着哪些东方智慧?
……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一种自然和生命的哲学。作者哀叹“哲学的堕落”,因为人类开始摆脱恐惧,不再将生命理解为一个循环:出生、活着、死亡——一切都将终结。他认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天地万物的感觉。因此,在本书中,他试图通过对世界的沉思,重新恢复我们对时间、对生命、对天地万物的直觉,以此理解它的神秘性以及它给予我们的教诲。作者讲述了诸多亲身经历和观察,进而探讨了自称“文明人”的人类在当下如何处理自身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并与之和谐相处。作者将哲学沉思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地重新连接起来,以此回应有关“天人合一”的人类理想。
本书采用五个部分每部分五章的形式。第1部分是对时间的拷问,讲述了作者父亲的时间,一种平静安详的时间,一种遵从大自然节律的时间。作者以一种有别于“科学”对时间的探讨,来描述一种时间的诗学;
第2部分反思了作为力量的生命,这种力量超越善恶,我们服从这种力量,直到死亡。作者把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学说用于描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现象,给予我们很多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第3部分思考了达尔文理论的后果,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有程度的差异。作者着重讨论了素食主义、动物权利保护的议题;
第4部分把目光转向了我们身处的宇宙苍穹,作者反思了西方宗教传统对天空的“污染”:没有所谓的天堂,也没有所谓的天使。为了让自我与自我,并因此与他者能够相遇,为了让智慧能够显现,必须还宇宙苍穹以本来的面貌;
第5部分邀请读者进入崇高之境,去体验崇高感的降临。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诸多当代艺术实践。
2020年7月4日 想读
偵探在菜市場裡迷了路 豆瓣
作者: 牛小流 / 冷水砼 博識圖書 2020 - 8
偵探初次辦案,作家嶄新登場
最歷久不衰的華文短篇推理小說獎
五位新世代創作者,用故事承載文化的重量
〈偵探在菜市場裡迷了路〉牛小流
曾經暢銷的推理小說作家如今寫不出半點有趣的文字,在家靠太太養的他,只好幫忙到菜市場買菜,豈料上得了廳堂卻進不了廚房的大作家,對買菜根本一竅不通,不但蝦子秤錯了斤兩,還無故被牽連進攤販遇襲的意外。
評審 路那:「這是一篇輕鬆好讀,而且是很認真以推理作為重點的作品,從頭鋪陳人物進入謎團、最後解謎,非常標準本格的作品,兼具謎題跟趣味性的作品,很有在地的特色。」
〈冬日將盡〉冷水砼
阿根、華珍與方海在盛行做紫砂壺的宜興拜師學藝,豈料文化大革命讓他們的人生驟變、各分東西,也讓教導他們做壺的師父因故死亡。多年以後,方海突如其來的邀約,讓華珍回顧起當年過往,究竟師父的死是意外還是謀殺?
評審 不藍燈:「這一篇的謎團和角色結合得非常緊密,每一個角色的行動都是有道理、有原因的,讓人很有共鳴,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會造成謎團。」
〈所羅門的決斷〉冒業
決選鬧雙胞?!已經舉辦十八年,一向嚴謹的推理小說協會獎,居然會選出兩篇一模一樣的作品,到底是負責人偷懶,還是評審眼殘?
評審 謎熊:「剛開始看以為開錯檔案,看得有一點不爽,但到最後又會覺得寫得不錯,這是一篇成功的作品。」
〈似曾相識〉鍾岳
獄官梁紀恩每次審問邱品雯,總讓他想起心中牽掛的另一個人。邱品雯不顧危險自願入監,供詞卻處處透著古怪。但那是個沒什麼理由就可能被抓去關的時代,自由的代價很高,邱品雯究竟藏著怎樣的祕密呢?
評審 寵物先生:「這篇的文筆非常好,雖然場景都是由對話組成,但氣氛跟情感都表達得淋漓盡致。」
〈初心村的偵探事務所〉 會拍動
身為一名阿宅,怎麼會想到自己竟然被一本兩千四百頁的完全版漫畫砸死。還來不及上天堂或下地獄,就先穿越到異世界,成了等級一的冒險者,還遲遲升不了級──想要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好像只能靠推理了。
評審 寵物先生:「作品的敘事是輕鬆易讀的,有一些主角的白爛幽默,像是『現在已經兩萬多字,詳細說明會超過三萬字』。」
2020年7月4日 想读
民主社会中的科学 豆瓣
作者: 菲利普·基切尔 译者: 白惠仁 / 袁海军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9
《民主社会中的科学/知识的命运译丛》是菲利普·基切尔继《科学、真理和民主》(中文版在2015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系“决策科学化译丛”之一种)之后的又一力作,探讨了在民主社会中如何进行科学抉择的问题。它对《科学、真理和民主》中提到的实践科学无法回答的社会需求作了进一步回应,作者指出,各种紧迫的问题,如从气候变化到受宗教影响而限制生物医学研究进而每年杀死数百万儿童,这就需要我们谨慎分析问题的根源。民主的一个思维谬误是,问题需要公开辩论,但是大多数人其实并不能真正理解问题所在。作者认为,专业知识是真正的民主构成所必不可少的。
2020年7月4日 想读
获救之舌 豆瓣
Die Gerettete Zunge
作者: [英国]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陈恕林 / 宁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卡内蒂享誉世界的三部曲回忆录的第一部,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这套三部曲回忆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传记作品。在三部曲回忆中,作者追溯自懂事起,直至成年后发表第一部作品的横跨30多年的生活,学习,思考历程。
2020年7月4日 想读
迷惘 豆瓣
作者: [英国]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钱文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一幕“疯子的人间喜剧”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代表作
卡内蒂最重要的纯文学著作就是长篇巨著《迷惘》……这部长篇巨著在残酷的纳粹极权的背景下保持并维护了强烈而鲜明的观点和立场……这部小说构思奇特而怪诞,富有神秘色彩,使人联想到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
——瑞典文学院
由于厌恶人们的虚荣心,汉学家彼得·基恩摒弃公职,离群索居,终日与书本为伴。不料,他的女管家心肠歹毒,处心积虑地赢得了他的信任,与他结为夫妻,婚后却对他百般折辱。孤立无援的基恩将骗子引为至交,再次被戏耍愚弄,甚至被诬为精神病患者。虽然他的弟弟最终赶跑了一干恶人,收回了财产,但精神上备受刺激的基恩已成惊弓之鸟,一个白日梦魇后,他点燃了万卷藏书,自己也投身火海。
《迷惘》创作于1935年,是卡内蒂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他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睿智而辛辣的语言、对庸俗社会的批判、对极权主义兴起的预言,都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7月4日 想读
获救之舌 豆瓣
作者: [英国]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陈恕林 / 宁瑛 新星出版社 2006
这是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享誉世界的三部曲回忆录的第一部,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
2020年7月4日 想读
人的疆域 豆瓣
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Aufzeichnungen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李佳川 / 季冲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
一个对不死的承诺,足以撑起一个宗教。一句简单的命令,足以消灭四分之三的人口。人究竟想要什么,生还是死?
本书为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
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本书也包含大量关于文学作品与作家的评论,以及作者对衰老和死亡的沉思。卡内蒂善于将个人体验及其所在世界的一切融入格言警语之中,“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1981年,卡内蒂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青年时代起,卡内蒂就将“笔记”作为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持续数十年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卡内蒂对他所生活的动荡世界的见证,是理解其小说、戏剧与政论的重要补充,全面阐述了他一生思索的重要主题:死亡与生存。
★格言之为文体,沉思之为行动,文学之为政治,在人的疆域中交相辉映——全书大量格言警语,当下阅读仍能感受到震撼力量。
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
 -战争已经扩大至全宇宙了,地球终于松了一口气。
 -旧的废墟被我们保留下,为了能将它们与刚被炸毁的新废墟做比较。
 -为什么世界上连假装的好人都没了?
★ 卡内蒂1942—1985年间写作的四本笔记合集,德语直译,中文首次翻译出版。
卡内蒂以《群众与权力》《迷惘》与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闻名,然而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同等重要位置的笔记一直没有完整出版。《人的疆域》全书含四部笔记:《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由Carl Hanser Verlag授权,三位青年德语译者从原文全文翻译,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如果必须要我说一个历史里最恐怖的东西,我会说,榜样:恺撒临死前的波斯计划源于亚历山大。希特勒进军俄国,源于拿破仑。这种在大事上的模仿看上去像儿戏,可这种模仿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历史记载是不会消失的。能一直重复的,总是最荒谬的事。那么谁会效仿希特勒呢,谁是我们的新元首?谁的子孙会被这些效仿者杀害?——《人的疆域》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
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钟表的秘密心脏》
我所知道的最卑劣的感受,是对被压迫者的厌恶,仿佛是在用被压迫者们的特性来为他们受到的蹂躏正名。即使是极为高尚且公正的哲学家也不能免于这种感受。——《苍蝇的痛苦》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倒退着走,为了永远能够看到自己。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互相背过身去:因为惧怕目光。——《汉普斯特德补遗》
完整收录四部笔记
《人的疆域》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钟表的秘密心脏》Das Geheimherz der Uhr
《苍蝇的痛苦》Die Fliegenpein
《汉普斯特德补遗》Nachträge aus Hampstead
2020年7月4日 想读
约翰·托兰自传 豆瓣
Captured by History: One Man's Vision of Our Tumultuous Century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郭强 / 张顺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普利策奖得主、知名二战历史学者、《希特勒传》作者约翰·托兰封笔之作。
★亲历20世纪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
★还原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罗斯福、麦克阿瑟等人独家秘闻。
★五十年创作心血,近百年史事,上千名历史人物速写。
==========
【内容简介】
约翰·托兰最大的创作特色,就是从始至终不带任何偏见地记录了以二战历史为主的近代史。他可以为了一本书采访上百个人,做长达数年的调研,目的就是为了尽所有的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个人传记,不如说约翰·托兰忠实地记录了他亲身参与的20世纪的重要史事,更偏向于社科历史类著作。
【编辑推荐】
您可能不知道约翰·托兰是谁,但假如您对历史感兴趣,能从历史中获得乐趣和体悟,请您务必要读一读此书。
【外媒推荐】
托兰的这本书,表述清晰,文字平易,实事求是。……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帮助他克服了重重阻碍,使他得以发掘到许多埋藏在历史长河深处的真相。——《纽约时报书评》
作为一名讲述历史的作家,托兰先生的叙述建立在对成百上千名历史事件当事人的采访之上。他力求以尽可能多的角度揭示这些历史事件的全貌,并诠释这些历史事件对知名人物和普通人所施加的影响。——《华盛顿邮报》
在这部自传里,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记录了他个人的回忆,以及他为自己不同作品所做的大量采访调研工作期间的一些趣闻逸事。……他的引人入胜的、极具可读性的自传十分卓越地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的历史。——《图书馆杂志》
2020年7月4日 想读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豆瓣 Goodreads
Istanbul: A Tale of Three Cities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贝塔尼·休斯 译者: 黄煜文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兴衰变幻。
本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前后贯穿近八千年,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融会贯通,写于一书,以平易生动的叙事、翔实严 谨的实地考察和优美的笔调,探索这座“世界之都”,如何能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光阴中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探究它如何在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交融影响下,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质。正如法国将军拿破仑所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的话,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经由这一本书,我们将重新理解,什么是“世界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 《耶路撒冷三千年》出版社重磅推出,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了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横跨欧亚大陆,以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占据世界的“十字路口”,成为世人眼中的“举世倾羡之城”,亦成为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发源与交汇之地。六千年来,人们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以及伊斯坦布尔。本书以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书写六千年来东西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包容多元的视角,展开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正如拿破仑曾所形容的那样:“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 一部流动的世界史,讲述土耳其如今缘何变成世界“新火药桶”。地处交通要道,横跨亚欧两大洲,在成为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国之前,这片土地就已经成为众人争抢的对象。从拜占庭、罗马时期的世界权力核心,再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由盛转衰,一战时期的群雄割据,最后到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这片军事要塞的动态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变动,点燃的地缘政治烽火延续至今。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全局性的视野,从史前时代开始,讲述土耳其与希腊、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纠葛与渊源,为理解当今时代的世界权力格局提供参照。让我们从地理、信仰、文化和军事的多重维度,重新领略伊斯坦布尔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 BBC 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用纪录片的手法穿越八千年时空岁月,带你漫游神秘的伊斯坦布尔。牛津、剑桥教授,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BBC主持人贝塔妮•休斯花费十年,实地走访写成。以纪录片的手法,打破时空界限,回到故事的发生现场。书里描述的人物,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从平民到皇帝的查士丁尼大帝,由妓女扶摇而上成为皇后的狄奥多拉,竞技场的狂热群众,奴隶市场被贩卖的白奴,参加一战的英法士兵……不论你生活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能从本书窥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巧妙联系。历史的风云变幻,而人们则在其中共享同样的际遇,分享共同的情感。了解伊斯坦布尔,就能了解四海一家的意义。伊斯坦布尔居民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世界公民”的故事。
★ 一部有图、有文、有脉络、可靠好读的历史书,附珍贵插图和大事年表。全书共七十八个章节,条分缕析地讲述了从公元前6000年至20世纪,这座城市的兴衰际遇。书内另有三十余幅彩插、二十二幅地图、五十余幅黑白图片,包括约在公元300年到500年完成《普丁格地图》副本,世界上第一副伊斯坦布尔全景画,查士丁尼皇帝镶嵌肖像,《君士坦丁堡奴隶市场》、1922年试图搭船离开伊斯坦布尔的希腊难民……全景展现“昨日的世界”。书后另附二十余页大事年表,七十余页参考文献,帮助读者理清全书脉络,编织出关于伊斯坦布尔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全景图像。
【媒体评论】
本书极富生命力,也极为浪漫。了解伊斯坦布尔,就能了解什么叫“世界性”。这座城市提醒我们,我们的确是世界公民。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调度时间与空间的手法不落俗套。作者细数年代相隔久远的地点和事件,通过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结,将传奇的漫漫年岁诉说得波澜壮阔。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从书名《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探讨了这座城市不停变化的特质。千年以来,伊斯坦布尔一直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本书的一大优势,在于休斯关注到了这个城市所有居民的生活,而不仅仅着眼于权贵阶层。她向读者介绍帝王和苏丹,也介绍奴隶和难民。休斯将目光投向这座城市的过往,以这样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这座城市的演变,并巧妙地指出持续地定义了这座城市的世界主义倾向。
本书的许多章节都从伊斯坦布尔一个任意地点发生的轶事展开,在详尽的描述后,同这座城市过去的辉煌岁月联系在一起。休斯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相当平易近人,不论读者在此之前是否熟悉伊斯坦布尔,她剥开层层的时间与幻想,向我们展示伊斯坦布尔为何是人类故事中如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盛顿独立书评》(Washington Independent Book of Review)
本书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集于一册,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说起,直到20世纪。虽然前后贯穿八千年,但本书有如一幅熠熠生辉的镶嵌画,分割成短小精美的章节,生动地描绘了这座城市各种面貌的历史,并证明其影响力无远弗届。
──《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
贝塔妮·休斯这本热情洋溢的书是对这座城市三个化身的颂歌:古代时期的拜占庭,基督教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如今被称作伊斯坦布尔。休斯带领我们环绕了一座雄伟,神奇而神秘的城市,只有极少数的石头没有被她翻转过来。这是一部充满爱意的城市传记,描述了一座永不停滞、永不沉睡的城市。贝塔妮·休斯书写了一本重要的书,为这座光辉之城的过往赋予了生命。里面充满了迷人的小插曲,行文活泼生动。章节简短而充满趣味,大致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但作者偶尔也会突然迈出一步,去关注那些形形色色的话题。对于那些对这座城市已经有所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会为他们带来很多乐趣,而对于那些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则更为迷人
——《卫报》(The Guardian)
作者对久远历史的复杂性有很好的把握,她的文字兼具学术造诣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本书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奇异而又错综复杂的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020年7月4日 想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豆瓣 Goodreads
8.1 (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2020年7月4日 想读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豆瓣
Laëtitia, ou la fin des homme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凡·雅布隆卡 译者: 陈新华 / 柯玲香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4
本书是一本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围绕2011年震惊全法国的一起少女凶案,作者花费两年时间,采访了与此案有关的众多人物,通过丰富的细节重建了关于受害者蕾蒂西娅的一切,也重建了蕾蒂西娅的人生轨迹与最后的遇害时刻。作者以全方位视角展现了一个当代法国女孩戛然而止的一生,蕾蒂西娅的人生片段恍如回忆散文,而探案过程则如揪心的侦探小说;同时本书也剖析了法国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回溯了产生这一悲剧的原因,给人们以警示的作用。
2020年7月4日 想读
情色朝鮮 豆瓣
에로틱조선:우리가 몰랐던 조선인들의 성 이야기
作者: 朴永圭 译者: 徐小為 PCuSER電腦人文化 2020 - 6
權力與性剝削的荒唐操弄 😱 直擊韓國女權低落的根源
💔 「妓生」上流 仍是永世賤民,直到 黃眞伊 才跨越階級
💔 醫女 終究是貴族名門的玩物,唯有 大長今 以醫術留名
相較於日本人的性開放,韓國人的兩性觀念卻是壓抑到了極點!
由於表露性慾這件事完全被法律禁止,連戀愛裡的情感都遭受限制,
導致朝鮮社會對愛慾抱有幻想,即使淫亂、觸法,仍瘋狂渴求性愛,
而且身分越高權力越大,行為就更放肆,慾望與性醜聞便隨之而來。
本書重現韓國人避談、鮮為人知,朝鮮王朝時代的 隱晦情色史!
誇張現象 簡直韓國古代「N號房」翻版,荒唐到讓人看不下去……
♀ 美麗哀愁 妓生、宮女、醫女和婢妾,竟然是當權者的玩物!
♂ 不堪入目 制度禁錮,強占、私通、逆倫等逞慾者層出不窮……
【本書內容】
韓國男性,真的如同電影、偶像劇一般,令人風靡、垂涎?
你我從未聽聞!古代朝鮮王朝人們的性愛之事,竟是如此……
「醫女會針灸按摩,腦袋又好,但世人只把她當作低賤女人……」
「僧侶私通有夫之婦的情況不少,但遭士大夫強姦的卻更是頻繁!」
「名門後代、功臣之子濫用權力,姦淫婢女導致懷孕,卻從輕處置……」
原來韓國戲劇、電影演的性犯罪都是真的,而且實際情況可能更糟!
當階級、情慾封閉到極限,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們,
終究會脫下儒學假面,做出失序、荒淫無道的行為。
白天冷靜分析國家大事,晚上挑戰倫理、拋開束縛……
熟習學問與禮法,正人君子的背後,其實都是暗算!
欺壓毆打、鬥爭清算,性醜聞糾葛不斷,竟是常態。
【本書特色】
「我們還不了解韓國!」暢銷史學作家最驚人的吶喊
連韓國人都無法置信,最寫實赤裸的性剝削和黑歷史
📖 收錄 11幅 最具代表性的春宮圖,以及在實錄上均有記載,
😈 各式弱肉強食,讓人難以置信,古代韓國的真實性慾事件……
透過歷史脈絡,細窺朝鮮文化的男女關係
理解現代韓國社會,無奈悲涼的兩性情結
2020年7月4日 想读
怪奇幻想俱乐部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黄洁萍 / 牛梦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内容简介
本书稿集收录谷崎润一郎从1916年至1919年间发表的五篇短篇小说。《病榻上的幻想》讲述“我”因牙痛而出现的种种虚实幻觉;《白昼鬼语》借用侦探小说的套路一反现实逻辑;《人变成猴子的故事》讲述的是艺伎阿染被猴子缠上的故事;《变成鱼的李白》讲述一条假鱼自称是李白所化;《美食俱乐部》则讲述饕餮之徒追逐可以满足其口腹之欲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建立在看似正常的事实框架之中,随着情节的深入,角色的推动,不断借助“错觉”,将内容向荒诞不经发展,变得惊人的天马行空。
☀名人推荐
谷崎润一郎擅长在对于真实事物的描写中融入细腻的自我感观,构建出一种凌驾于一般想法之上的独特魅力。
——三岛由纪夫
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文坛,是谷崎润一郎成功地开拓了没有任何人敢动手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换句话说,谷崎润一郎作为作家,完全具备现代日本作家中谁也没有的独特素质和技能。
——永井荷风(日本近现代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有人将润一郎比作王尔德,我觉得比起王尔德,他更像爱伦·坡。
——江户川乱步
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是从肉体的恐怖中产生的神秘幽玄,是从肉体的残忍中反动地体味到痛的快感。
——永井荷风
2020年7月4日 想读
土地改革运动史 豆瓣
作者: 罗平汉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土地改革运动史》主要介绍了五四指示、运动的展开、土改复查、全国土地会议、新区土改、立法、土地改革的完成等内容。《土地改革运动史》当代中国农村变迁丛书之一,通过“五四指示”、运动的展开、土改复查、全国土地会议、“左”倾错误、纠“左”、新区土改等十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土地改革运动史。
2020年7月4日 想读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豆瓣 Goodreads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0 (160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 芭芭拉·德米克 译者: 黃煜文 麥田出版社 2011 - 5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於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在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個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安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短缺,電力,自來水和食物)。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的叛逃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它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作為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的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2020年7月4日 想读